首页 优秀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采矿工程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8-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以能源、矿业为例等基础产业正逐步走出国门,开展国际性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英语知识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但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课程,部分院校在大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不但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而且学习内容难以实现有效对接[2],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多专业学者的关注[3]。郭少朋[4]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对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洪美[5]、王小丽[6]、马彦青[7]等则是对材料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张娅[8]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屠志健[9]从电力专业、王春振[10]从水利工程专业等,对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目的及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对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期望对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背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测试部分,由于本科生招收时间较短(1999年招收第一届采矿工程本科生),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以来只有基础英语教学环节。2002年开始,我国的煤炭行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无论是开采技术的进步还是采掘装备的研制方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外资企业(力拓、英美资源等)就业,或者帮助国有企业(首钢集团、中煤进出口、中国机械进出口、五矿集团等)开发海外市场。2011年,在采矿工程专业教职工的极力倡议下,本科生培养大纲中增设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并组织专业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编撰教材。

作者全程参与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教材的编撰、修改和出版工作,出版的教材名称为《采矿工程英语》(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教材的内容主要包含:煤炭资源介绍、矿山地质与测量、采矿方法及装备、矿物加工、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矿山安全与管理、未来采矿技术等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反映了当前煤炭工业的新技术和新发展。英文章节篇幅适中,每篇文章后面列出了生词和注释,通俗易懂,方便读者快速学习和阅读。教材还介绍了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提供了英语泛读文章和常用的矿业工程专业技术词汇,便于读者学习、赏析和查阅。从定位上来看,这本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材,也可供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和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二、目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作者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主要授课人员之一。授课过程中首先介绍课堂所要讲授章节的内容背景,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然后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确定是精讲还是略讲,对于文中的关键单词和短语加以分析,部分内容可以做延伸性讲解。总之,力求做到以教材内容主导,但是不局限于课本。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截止到2015年6月,《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已经完成了对2011级和2012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其他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类似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英语专业教师擅长语法和口语,词汇量丰富,但是对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教学过程中很难深入和拓展;而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普遍存在缺乏英语教学经验的问题。

2.教学内容方面。采矿工程专业可选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多,每一本教材的编著者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再加上近些年矿业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更新很快,因此很多教材也急需更新。

3.教学方法方面。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与其他专业的英语课程一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多采用PPT课件、课堂提问阅读和翻译等方法,教学质量有待考证。

三、目前的主要做法

为了避免或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提高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教研组经过积极探讨和思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老师仍然由采矿工程专业老师担任,但是要不断提高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具体途径包括: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等等。

2.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由教研组组织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教师,也包括授课教师一起,集中制定、编写和出版,这样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本校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形成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

3.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在保证课堂学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定期举办的国际采矿设备展览会,并利用学校对外交流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学术会议当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

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丰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不但授课教师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授课充满信心,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视,该课程的教材《采矿工程英语》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未来1~2年内,教研组将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对教学计划及教材进行进一步修订。

四、结束语

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化是采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英语教学是帮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拓展视野、最终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采矿工程专业本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教育输出热身所要做好的自身功课。应当说,我国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体系当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可喜的是,采矿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笔者也期待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36-40.

[2]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01):76-80+95.

[3]李伏生.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2004,(04):68-70+73.

[4]郭少朋,金光,王晓彤,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23-124.

[5]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64-165.

[6]王小丽,魏晓伟,曾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下的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8-159.

[7]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8]张娅.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2-63.

第2篇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3篇

Abstract: This project takes Grade 13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main body to analyze, aiming 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and problem of the gap betwe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ies that exists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talent demand positioning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mining engineering,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24-02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

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如图1所示。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

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

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4 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工程;大工程观;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Specialty Teach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 a case study of Mining Engineering

Zhao Xiaozhi,Li Ming,Wang Ji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91 China)

Abstract: The“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in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mining engineering was selected the first batch of The plan to build professional.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s engineering character and non-engineering character, calle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elated content of build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of specialized teaching, learn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o on.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mining engineer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采矿工程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承担完成的《重点理工科大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社会、市场需求和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习体系,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宽基础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发展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和发现,使之成长为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更强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工程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的认同和重视。

1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特性

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中的矿业,矿业因此而构成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工程背景。矿业是开采和选别有用矿产,提供燃料、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的生产部门;生产对象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和非金属矿等。

我国矿业历史悠久。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成就即已可观。当今,矿产资源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资源之一,矿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95%的能源资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我国仅固体矿产产值在世界固体矿产总产值中就占16.53%,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由一个矿业弱国跃入世界矿业大国的行列。

1.1 采矿工程是多学科大综合、大交叉的学科

采矿工程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由自然地质条件、矿床开拓、采矿方法、岩体支撑、凿岩爆破、矿山运输与提升、采掘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排水、矿石的选别及加工、开采损害预防与环保、矿业经济决策与组织管理等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众多技术门类的集成,具有工程学科的高度综合性特征。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矿工程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学科交叉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与新兴学科的广泛交叉,使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学科分支不断出现,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化。例如,矿石开采过程中的落矿、矿井地压、开采沉陷、露天边坡、岩爆、冲击地压等岩石力学行为,运用一些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已很难做出圆满的解释和解决,因而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探求。通过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途径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对象是已为近年来科技发展所证明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趋势。

1.2 采矿工程受非工程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

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工程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许多非工程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矿山开采会影响到当地社区公众的各种利益等等。因此,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不单是技术和工艺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市场、法律、生态、地域、心理和生理等众多因素。

1.3 采矿工程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全球化的实质是物质、资本、人才、技术及文化的全球流动,是资源与市场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竞争加速变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潮流,它也是全球矿业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目前矿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行业,矿产品的贸易、矿业资本的流动、矿业服务等都已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还将受到全球性问题和事件的影响。矿山企业不仅关注如何从地下采出矿产,加工矿石和在矿山经济寿命结束时就闭坑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且在国际视野中更加关注社区公众利益问题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以及影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

全球化提出了为了适应全球化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和现代采矿工程师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当中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的教育思想的变化。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的前提是要了解各国文化和通晓国际规则[2]。

1.4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矿产资源的地质赋存条件及其品质因地而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矿床;即便是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也是有差异的。资源赋存条件不同,自然丰度存在差别,意味着开采加工条件有难易之分。针对不同的矿种和矿床,甚至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对象。如矿床覆盖层的厚度决定采用露天开采或者地下开采方式;矿体厚度、地下水、温度、岩石应力的集中与分散、地质构造情况等都会影响采矿方法、工艺设备的选择。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加强学科渗透作用,把人格教育与常规专业教学结合起来[3]。

1.5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从单纯需要技术人才到需要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的变化。单纯掌握采矿技术与工艺的人只能是一个“技术人”,对矿产开采业来说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人”。21世纪矿山企事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科学人文素质和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热爱矿业、愿为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品质,以及能胜任艰苦工作的身心健康的体魄。

知识范型和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非工程因素对工程问题影响的更加增多,使得采矿工程学科的界线逐渐模糊,许多工程事物都属于复杂系统,而许多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又常常是系统工程,这些变化必然会在采矿工程界的人才需求方面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都给采矿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在大教育、大工程的视野中建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教育观

大工程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综合和创新:综合化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系统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国外工程教育有较长的历史,它们的教育实践也说明这一点,如美国工程教育界面对新时代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对“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日益达成共识:现代工程师应该是个多面手,要具备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要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如何处理好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既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又能适应将来风云多变的职业领域。

学校教育是工程师成长的重要基础环节,首先要注重学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教育;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4]。

2.1 转变思想观念,按大工程教育观构建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类人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素质的通识性,深刻反映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就是要在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精神、工程意识、人文素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相互结合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采矿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战略性的特征,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采矿工程人。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的自我完善,围绕着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进行,不仅要注重工程工具理性,更要重视工程的终极理性,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激发智慧,更需要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2.2 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建立新型的专业学习体系

(1)采矿工程专业新的学习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现代采矿工程人才需求特征为指导,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建立起不同教学内容、各个教学环节、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相互关联,综合集成的专业学习体系。

(2)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要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就必须依靠厚实的基础。基础学科是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生长点和发展的根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条件是基础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增设一些面向未来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在内容和时间上占有适当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学生毕业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采矿工程是由“勘探-研究-设计-建设-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这条链的后移,经济、人文内容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大力提升传统意义下的“非专业”课程的地位,使之成为能够兼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社会发展等诸方面,体现时代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4)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教育。采矿工程专业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化陶冶、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为工程技术启示方向,解决工程技术的价值理性等问题。科学技术课程挤占了人文和艺术课程应占的分量,或者把人文和艺术课程的教学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专业教育就会偏离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受教育者在利益驱动下展开竞争,竞争可能扭曲人性,人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5)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创新学习。创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批判性思维[5]。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类似于MBA案例教学方法,开设“采矿工程案例分析”课;还可推行研究型学习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

(6)重视课堂外的教育。课堂以外的空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专业学习系统不仅应有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还应包括未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实行导师制,实验室开放等,从多个方面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面向采矿工程实际,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采矿工程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理应成为专业教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但是,近年来教学中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被“软”化的局面。一是实践环节的学时数由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定性和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受到削弱;二是能接待实习实践的矿山企业很少,企业担心接待实习会影响生产,同时还担心学生的安全,国有企业不接受,民营企业没这个能力;三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又难以进入人才培养的环节。

采矿工程师作为矿山工程设计、生产、系统运行与控制,经济决策与经营管理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其本身的质量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经济与安全。进入矿山企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实习实践学习过程是难以承担实际工作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矿山实际,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和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矿山生产或科研真题真做,提高设计内容的综合性、设计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整性,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分工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应由局部到全局,循序渐进,始终不断线。由此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化,真正理解工程的本质,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创新品质、自学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

(2)对于实验而言,要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门数,改变目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切实实行实验室开放,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独立计算学分。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6]。

(3)加强采矿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层次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保证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有稳定的企业支撑。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因此,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应该成为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7]。

2.4 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提倡创新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新技术,从而能够推陈出新,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使之在科学、技术和领导力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和未来。

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开设一些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创造工程等课程,另一方面,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或创造思维训练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特的专业创造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2.5 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提高学生采矿工程专业的职业意识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力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个人职业成就和自身成长的集中且综合的表现,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能力,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人际关系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以及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和专业责任心等。职业素质养成是以培养人的发展潜能和从事某种职业的潜意识,以及提高就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标准普遍提高,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既要看是否懂专业,又要看是否懂管理,既要看技术水平的高低,又要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能使学生形成学习本专业的情感动力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心理感悟,职业素质养成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2.6 强化教师的工程素养

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EI,强调纵向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教师队伍自身缺乏“工程训练”。在中国高校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也没有多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大学任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大批年轻的教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和水平对于专业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矿山工程经验。否则,很难体会到矿山工作的真正特点,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矿山工程问题的特殊性,不利于运用大工程观来培养学生。美国ABET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样加强了教师与工程界的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

3 结语

当今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化、高集成的知识背景。因为一项工程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的事物,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为此,迫切需要改变狭窄的“技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观。既要加强工程专业教学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的大基础教育体系,又要防止专业教育的学术化、理论化倾向,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独特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igh/tbch/2010/zygcs/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7,19.

[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3]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

[4]徐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9):35-3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第5篇

1.采矿工程专业原有教学体系

1.1 教学设置

早期的采矿系下设采矿教研室、地质教研室、凿岩与破碎教研室、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岩石力学教研室、井巷教研室和系统工程教研室等。1993年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后,1995年在原采矿系及矿物加工系基础上成立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原采矿教研室、凿岩与破碎教研室、系统工程教研室等合并成为现在的采矿工程研究所。

采矿工程主要专业课程分为:金属矿床地下开采、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矿山机械、凿岩爆破、井巷掘进、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企业设计基础(选修)等。这些课程的教学以各自的内容体系独立进行,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在每门课中学习了较详细的知识和技术,却不掌握如何运用。例如,在凿岩爆破课上,学习了爆轰理论、炸药性能、雷管构造、起爆方式、爆破网络等详细内容,却不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如何运用在采矿过程;在地下开采课上,只讲采准、切割、回采等工艺过程及其功能,不讲各采矿工艺需要什么炸药、雷管、爆破网络形式等。这样,学生虽然在两方面都学了不少内容,却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其他方面也类似。这种分散式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对采矿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及其应用。

采矿专业课的教学重点是采矿过程的工艺、技术,培养的人才是能把矿石采出来的单一型技术人才。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课上老师讲、学生记,课下学生背概念、做习题,老师判作业、考前答疑,教学模式与中学没有多大区别。

在教学手段上,大量的平面、剖面图使学生难以建立采矿方法中各种工程的三维空间概念,无法有效掌握各种工程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手工设计不能适应现代采矿的数字化、优化设计的需要。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失去了兴趣。

2.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

2.1 课程改革与建设目标

以硬岩矿床的采矿方法、工艺为主线,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国际上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成熟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与现代采矿科技对知识结构的需求相适应,达到课程内容体系化、时代化。

实施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以课堂研讨(Seminar)和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有机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研发应用三维动画、数字化设计系统、现场影像等,实现教学内容形象化、时空化,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

通过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合课外创新实践,实现采矿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

2.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围绕上述目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0年正式启动采矿专业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

2.2.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

原来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金属矿床露天开采、凿岩爆破、井巷掘进、矿山企业设计基础等课程,都为采矿服务,都是采矿专业课的组成部分。但几门课程独立设置、分散讲授,造成各部分知识之间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学生对各部分知识不能形成体系性掌握,知识运用能力差。

针对这一问题,实施课程内容的体系化改革。以采矿方法、工艺为主线,把涉及的矿岩性质、储量评价方法等基础知识和凿岩爆破、井巷掘进等专业技术融会贯通,建立各方面知识的有机联系,形成系统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到运输巷道时,结合其功能、布置和规格,讲授这类巷道的掘进和支护方法、工艺过程、常用设备,掘进中的炮孔规格和布局形式、凿岩机具、炸药性能选择、药量、爆破参数等,这样就把井巷掘进与支护、凿岩爆破技术置于具体的采矿工艺环节之中,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运输巷道掘进需要应用那些掘进、支护和爆破技术,另一方面掌握了具体掘进、支护和爆破技术在运输巷道掘进中如何应用。对于不同采矿方法的采准、切割、回采时,也是如此,结合每一工艺的功能、工程布置、结构参数,讲授相关的知识、技术和设备。

这样,就形成了以采矿方法、工艺为主线,有机融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一采矿学,使学生既掌握各种技术用在采矿的什么环节、如何应用,又掌握各采矿工艺需要那些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运用能力。

同时,设置科研创新教学环节,积极鼓励学生们参加“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及“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计划”,开展创新实验以及各项专利发明等,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内容更新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另一重要任务。针对现代采矿科技对采矿人才知识结构的新需求,增加了地质统计学、数字化设计、采矿优化方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山技术决策、矿山生态等新内容。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满足把矿石采出来的需要,而且满足技术决策和管理、宏观思维以及数字化、生态化、优化开采的需要。

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教材。依据上述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编著了针对硬岩采矿的《采矿学》教材,该教材第一版被列为国家“九五”规划教材,再版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2.2 教学方法改革与手段建设

针对采矿学需要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性强等教学难点,大力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教学手段建设。

课堂教学采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以专题研讨(Seminar)和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选择适当的采矿实践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课堂研讨,撰写小论文,上讲台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培养其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方式可多样化,如针对已讲授的某些内容,布置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形象的幻灯片加以表达,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种看似平常的方法,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教学手段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件建设。采矿专业的一大特点是图纸多,各种采矿结构、工程布置都用图纸表述。空间思维能力是采矿人才必备的专业素质。过去用大量的平面、剖面图教学,学生难以建立采矿方法中各种工程的三维空间概念,无法有效掌握其空间和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既费学时又效果不佳。计算机虚拟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手段。教学团队把单个采矿工艺环节和过程制作成三维动画课件,原来需要一小时讲解的内容,几分钟内学生就看得明明白白,而且影响深刻。课件还包括现场影像短片。

教学手段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字化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发达国家的矿山全部采用专业化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划和管理,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是现代采矿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为此,教学组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优化设计软件平台SmartMiner,用于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例如,对于露天矿采剥计划编制,过去只能讲述概念性的方法和步骤,离实际计划编制相差甚远。利用SmartMiner,一节课就可实际完成一个计划的全过程,看到计划结果,看到按计划开采后采场台阶推进位置的图纸形态和三维实体形态,使学生对计划步骤、相关因素的考虑等有一个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再如露天矿最终境界设计,应用该软件不仅很快做出方案,而且可针对不同市场价格、成本等参数进行分析对比,还可使讲授的优化方法得到应用,由于用到的数据全是现场实际数据,大大拉近了教学和实际的距离。

2.2.3 能力培养建设

知识传授不等同于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能力培养还需要有效的实践环节。

上述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是课内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Seminar培养了学生的查资料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设计手段和方法应用能力。

以课外创新性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措施主要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在课外制作矿体及采矿工艺过程的计算机三维动画模型,就某些方法制作幻灯片进行形象化表述,自选实验,参与科研项目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外生活。

3.改革与建设成效

3.1 教学效果成效

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和运用能力。教学内容的体系化使相关的采矿专业知识和技术实现有机融合,每一项技术都置于采矿工程的整体构架之中,学生既掌握各种相关知识和技术用在采矿的什么环节、如何应用,又掌握各采矿方法、工艺需要那些具体技术,有效提高了知识传授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关联性、整体性和运用能力。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过去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不知如何下手,对学过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需要指导教师再次“讲课”,每一环节都需要具体的指导。改革后,由于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大部分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掌握每一步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应用的技术,对结构参数的确定也熟练得多,稍加指导就可完成设计任务。毕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独立承担重要技术工作。

教学内容的时代化更新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的更新,使采矿专业课教学紧跟世界采矿科技的发展步伐,体现信息化、生态化、优化开采和决策需要的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理念得到更新,为在实践中推行新科技的应用奠定了知识基础。这是促进我国矿业向信息化、生态化、优化开采发展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使知识传授效果和效率大幅提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机三维动画课件、现场影像、专业优化设计软件等现代手段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内容空间化、形象化,而且大大缩短了课堂与实践的距离。一方面使教学效率大幅提升,过去需要1小时的内容几分钟即可讲明白,现在150多学时教授了过去六门课240多学时的内容;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所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2 能力与素质培养成效

第6篇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是要有真实的科学依据的,如果参考文献没有科学依据,那么就不算是科学论文,我们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了科学的继承性,这是反映作者科学作风和态度的表现。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煤矿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赏析。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徐永忻.《采矿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岑传鸿、窦林名.《采场顶板控制与监测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林在康、左秀峰.《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6]杨梦达.《煤矿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6]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矿井水灾防治》.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伟韬、武强.《煤层底板断裂滞后突水现状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6

[8]董利.《回采工作面平推硬过断层冒顶事故的技术分析及防范》.煤矿安全,2006

[9]《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对策》煤炭科学技术.2006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邹喜正、刘长友.《安全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宝明、陈炎光:《中国煤炭高产高效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于海勇.《放顶煤开采的基础理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5]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6].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7]岑传鸿、窦林名.《采场顶板控制与监测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8]蒋国安、吕家立.《采矿工程英语》.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9]李位民.《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与工程实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10]综采设备管理手册编委会.《综采设备管理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11]中国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12]朱真才、韩振铎.《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3]洪晓华.《矿井运输提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物资供应局.《煤炭工业设备手册》.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章玉华.《技术经济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郑西贵、李学华.《采矿AutoCAD2006入门与提高》.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杨梦达.《煤矿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6]刘刚.《井巷工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1.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1.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2.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第8篇

关键词:OBE理念;井巷工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17-02

一、前言

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为OBE)是20世纪90年代在北美首先发展起来的[1]。OBE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驱动力,进而反向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在OBE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事先明确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从而以此为教学目标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评价模式等,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模式下,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学内容驱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驱动力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OBE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这一理念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具有的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环节的核心,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并引入了这一教育理念,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课程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10]。本论文借鉴这些成果,在采矿工程专业的井巷工程课程教学中,对OBE模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

二、OBE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对于高校教育来讲,OBE教育理念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某一专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体系方面都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核心,也就是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学生毕业后能掌握什么技能或具有怎样的能力来规划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教学内容、方法、方案;另一个方面是从组成大学教育体系的某一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角度而言,该门课程在该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在专业培养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应掌握什么样的具体本领,并针对该目标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考试评价方法等。

高校教育中OBE教育理念的这两个层次,第一个内容是从全局方面考虑,可以称之为宏观的OBE模式,相当于企业生产某个产品的产品质量的定位;第二个内容从局部的单元考虑,可以称之为微观的OBE模式,相当于一个产品中

某个零件的质量定位,这种定位的高低也是实现整个产品质量的有效保证。所以在大学课程规划中,对某一门具体课程实现OBE模式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井巷工程课程引入OBE教学理念的意义

(一)井巷工程课程特点

井巷工程是煤炭行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工程分级、钻眼爆破、巷道施工技术等内容。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理论基础对学好其他章节内容及施工技术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该课程在采矿学科中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巷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同学们毕业后在现场掘进科室工作时能独立地编写掘进面作业规程,遇到特殊条件时能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等规章制度编写具体的施工措施。以炮掘工作面为例,掘进面作业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巷道断面设计、炮眼布置、爆破参数、施工组织等。

(二)OBE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最后的考核形式是一张考卷。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单纯试卷分数的高低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在目前煤炭行业不景气、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可在隧道工程、爆破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应用,能增加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机会,所以学好本课程,提高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考核评价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能真实掌握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是实现OBE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OBE理念下井巷工程教学模式及实施

(一)OBE理念的井巷工程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真实考察学习结果,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体系中重新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包括:课堂讲授、课下作业、试验、辅导答疑等。课下作业环节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不是简单地练习课后习题,而是设计了三个设计作业,包括巷道断面设计、爆破图表的编制以及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这几个设计把整个井巷工程的核心内容贯穿在一起,这些内容是掘进面作业规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隧道工程、爆破工程以及地下工程等领域涉及的知识点。同学们结合上课讲述内容进行设计,明确了学习目标,对课本的理论内容增加了理解,同时掌握了查阅资料和文献的方法,提高了怎样把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发挥SAKAI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为了与同学们及时沟通对所讲述理论的理解情况以及对设计作业的完成进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目标的过程控制。具体的作业内容、要求等利用SAKAI教学网络平台的资源模块,作业的辅导答疑在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聊天室模块里实现,并结合课间、课下面对面交流为一体,提高作业完成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基于OBE理念的井巷工程学习结果评价模式

学习结果的评价属于OBE理念的重要部分,如何评价结果式教育的效果,学生对本门课有何产出,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传统的课程成绩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平时考勤占20~30%,期末成绩70~80%,这样的内容及比重不能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基于学校和院系大力推进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学实践中对本课程的考试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变,尽量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真实收获,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到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其中实践环节分值中考勤占20%,作业设计占80%。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让同学们对考试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对所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转变,这正是OBE教育理念价值的体现。

六、结论与展望

基于OBE理念的井巷工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学习结果所具备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前的评价考核办法还是以书本的理论为基准,如何把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同企业现场接轨是以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3):35-37.

[2]邱剑锋,朱二周,周勇,等.OBE教育模式下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2:28-30.

[3]林志萍,郑建盛.OBE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13-714.

[4]傅宏智,侯欢欢,周晓青.OBE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化教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2):64-66.

[5]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6.

[6]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87-88.

[7]李向丽,周林成.基于OBE理念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152-153.

[8]卢竹.基于OBE模式的《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