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2: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习周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平安校园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Campus Security System Planning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Guizhou University
Jiang Pi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izhou University,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xperimental Center,Guiyang550004,China)
Abstract:Campus safety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ncern,the college began to focus on building security systems,this paper,the school building security control system described in detail to illustrate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finally made a security system as a whole schoo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technologies.
Keywords:Campus safety;Monitoring system;Safe campus
近年来,校园安全已成为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容纳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学校里,这样的问题更是突出。为提高高校在综合安全管理上的效能,给高校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建立"平安校园"的综合管理平台,确保构建一个和谐平安的综合校园。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也积极的投入到“平安校园”的建设平台中来。
科技学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15万平方米,拥有在校师生近万人。针对于学员情况决定采用安防监控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安防监控系统主要对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在学校的主要地点进行布控,包括学校的大门口、至宿舍楼的主要路段、宿舍楼、教学楼等地方,并通过硬盘录像机实时记录现场情况,由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监控,同时保持全天不间断连续录像并保存录像资料30天。
安防监控系统是应用光纤、同轴电缆或微波在其闭合的环路内传输视频信号,并从摄像到图像显示和记录构成独立完整的系统。它能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控对象,不但极大地延长了人眼的观察距离,而且扩大了人眼的机能,它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代替人工进行长时间监视,让人能够看到被监视现场的实际发生的一切情况,并通过录像机记录下来。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通过遥控前端摄像机及镜头、云台等辅助设备,可以直接观察被监视场所的情况,同时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情况进行同步录像。另外,电视监控系统还可以与监听、防盗报警系统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运运行。
电视监控系统由前端摄像机部分、传输部分、控制部分及显示和存储部分四大块组成。其中,监控系统前端信号包括视频、音频、报警等多种输入,前端可能是报警器、摄像头、视频编码器、摄像机等;控制信息、巡查信息、报警信息和视频信息等,按照工作流程在网络系统各级传输;通过有线或无线等传输媒介,经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光/电或数/模转换等方式,将前端设备的图像及报警信号传输至控制设备。系统中前端监控设备及各级监控中心,均可对巡检、报警、视音频、系统日志等信息予以存储。存储和备份的报警、巡检等历史数据信息,可在网络系统中依据授权进行访问。系统应能存储下列信息并保持一定时间,可配置专用存储设备备份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并且当监控点存在报警设备时系统应具有与报警设备联动的接口,报警发生时能切换出相应部位的视音频及报警信息,并进行记录;对某些特定监控点,可实现视频移动侦测功能;系统支持与其它业务系统进行报警联动接口。
贵大科技学院校园安防监控系统网络拓扑图如下:
贵大科技学院校园安防系统前端设计44个监控点,所有摄像机通过视频线分别接入三台视频分配器。所有接入视频分配器的视频信号一分为二,分别接入硬盘录像机和视频矩阵。矩阵主机输出的6路信号接入电视墙的监控器,通过控制键盘切换任意一路视频信号在任意监控器中显示。接入硬盘录像机的所有视频信号通过硬盘录像机进行存储录像,录像时间不少于25天。同时,所有硬盘录像机和控制电脑接入交换机,控制电脑可以通过软件对硬盘录像机进行集中管理。
关键词:项目生命周期;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探析
一、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Project Life Cycle)是“总体上连续的各个项目阶段的全体,项目阶段数量和名称由参加项目机构的控制需要所决定”。项目生命期最典型的形式包括四个项目生命期阶段:启动阶段(概念阶段Conceive phase)、计划阶段(开发阶段Develop phase)、实施阶段(执行阶段Execute phase)和收尾阶段(结束阶段Finish phase)。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启动―计划―执行―收尾”的循环。项目管理是通过诸如启动、规划、实施、控制与收尾等过程进行的。项目管理的过程反映了PDCA(Plan、Do、Control、Action)的原则,即事先计划、事后控制。
在化工单元仿真实训中,仿真实训项目一旦确定,便具有一般项目的特征,所不同的是,一般项目追求的是项目的成果(或完成项目产品),而教学意义上的项目则将对项目成果的追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和驱动力,真正追求的是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进程中的学习和经验的增长,在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中,追求的是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进程中对集散控制系统(DCS)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的过程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化工单元仿真教学模式,将化工单元仿真教学过程分为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
■
1.启动。这一阶段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首先由老师对化工单元实训项目需要培训的技能目标进行描述,并把这个实训项目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接到任务后,查阅资料,对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的原理、流程图、操作步骤进行熟悉和掌握。
2.计划。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后就进入到计划阶段。老师根据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及学生的学情制订时间表,学生在此计划的指导下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并制订记录表。
3.执行。完成项目计划后,进入到计划的执行阶段。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表,按计划实施。这时老师承担的是指导者、观察员。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项目实训过程分为学生自主练习、问题讨论、考核三个阶段。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自主练习,将自主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讨论及操作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经验总结的目的。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后进入考核环节,考核完成后输出仿真系统成绩考核评价表。
4.收尾。根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绩考核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及老师评价。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总结,然后学生在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查找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自己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全组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容易出现操作问题的环节和处理办法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同时将考核成绩记录归档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化工单元仿真教学模式,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并将项目管理方法贯穿于整个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自主练习,自由探究,从而有利于对DCS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敏.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以A校为例[M].江苏大学,2010.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二、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三、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四、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五、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六、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七、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八、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将十二
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财务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共同点为:
1、无论是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2、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是遵守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3、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及会计准则。
4、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基本功能相同,基本功能为:信息的采集与记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
5、保存会计档案。
6、编制会计报表。
二、不同点为:
1、运算工具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运算工具是算盘或电子计算器等,计算过程每运算一次要重复一次,由于不能存储运算结果,人要边算边记录,工作量大,速度慢。电算化会计的运算工具是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能自动及时的存储运算结果,人只要输入原始数据便能得到所希望的信息。
2、信息载体不同;传统手工会计所有信息都以纸张为载体,占用空间大,不易保管,查找困难。电算化会计除了必要的会计凭证之外,均可用磁盘、磁带做信息载体,它占用空间小,保管容易,查找方便。
3、帐薄规则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规定日记帐、总帐要用订本式帐册,明细帐要用活页式帐册;帐薄记录的错误要用化线法和红字法更正;帐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消。电算化会计不采用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一套改错方案,凡是登记过帐的数据,不得更改(当然还是要辅以技术控制),即使有错,只能采用输入“更改凭证”加以改正,以留下改动痕迹。对需要打印的帐页的空行、空页可以用手工处理。
4、帐务的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处理帐务的程序有4种,但都避免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的根本弱点,伴之而来的是人员与环节的增多和差错的增多。成熟的电算化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用同一模式来处理不同企业的会计业务,成本核算程序以软件固化形式在计算机里,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过程都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后,而任何要求的输出都能得到满足。
5、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的会计组织工作以会计事物的不同性质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电算化会计组织体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做为制定的主要依据。
6、人员结果不同;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人员均是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权威应是会计师;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由会计专业人员、电子计算机软件、硬件及操作人员组成,其中权威应为掌握电算化会计中级的会计师。
7、内部控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科目等项目来审核;对帐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帐的相互核对来验证;还通过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堵塞漏洞。电算化会计由于帐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体制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由原会计人员进行外,其余的处理都由计算机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方式部分被计算机技术替代,由手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
以上种种区别,集于一点,就是由于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引起了传统手工会计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使得系统功能更为加强,系统结构更为合理,系统管理更为完善。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电算化会计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牛;颗粒细胞;血清饥饿;同步化;细胞周期
中图分类号:Q813;S8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8-1632-04
自1997年克隆绵羊Dolly诞生以来,体细胞克隆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在许多动物中获得了成功[1-4]。在体细胞克隆研究中,供体细胞的选择和制备是提高体细胞克隆效率的关键步骤[5,6]。研究者从供体细胞的类型、供体来源、培养时间、核质同步化处理方法、培养液组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获得最好的供体细胞来提高体细胞克隆的效率。在体细胞克隆过程中,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核质同步化是影响克隆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处于G0/G1期的供体细胞通常被认为是理想的进行克隆研究的供体细胞,血清饥饿是诱导供体细胞进入G0/G1期阶段的主要方法[7-9]。虽然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血清浓度和不同的血清饥饿时间来诱导供体细胞进入G0/G1期,也取得了不错的试验结果[10,11],但很少将血清饥饿浓度、饥饿时间及细胞传代阶段与细胞周期的同步化做深入的关联分析研究。该试验研究了牛卵巢颗粒细胞制备过程中不同的血清浓度、血清饥饿时间以及体外培养时间对细胞周期同步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黄牛卵巢采自贵阳市某屠宰场;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DPBS、胰蛋白酶、DMEM、青霉素、链霉素、DMSO和透明质酸购自Hyclone公司;RNaseA、碘化丙啶(PI)和TritonX-100购自南京凯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牛卵巢颗粒细胞制备
黄牛卵巢从屠宰场收集后装入加有100 IU/mL 链霉素和100 IU/mL青霉素的30℃ 的DPBS中,于4 h内运回实验室。将卵巢带回实验室后以DPBS清洗2次,从卵巢表面抽取卵泡液,取2 mL卵泡液用等量的0.2%透明质酸酶消化3 min,用DMEM离心洗涤(1 500 r/min,6 min)2次,然后用DMEM调整颗粒细胞的密度为1×106个/mL,将颗粒细胞移入加体积分数10%FCS、2 mmol/L谷氨酰胺、100 IU/mL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中进行培养。待细胞长至80%~90%时进行细胞消化传代培养。细胞消化用含0.1%胰蛋白酶和0.02%EDTA的消化液,在37.5℃下进行。细胞冷冻保存液是含有20%(V/V) FCS和5% DMSO的DMEM。颗粒细胞培养至第2、10和25代,在0.5%和0.05% FCS浓度下分别处理2、3、4和5 d以诱导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
1.3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在37.5 ℃下用0.1%胰蛋白酶和0.02% EDTA的消化液消化处理,然后移入5 mL离心管中用 DPBS离心洗涤(1 500 r/min,6 min)2次,再用DPBS调整细胞浓度,使每个离心管中细胞的数目达到1×105个。细胞在4 ℃ 条件下加入3 mL预冷的 70% 乙醇进行固定,过夜。固定后的细胞用提前预冷的DPBS洗涤离心2次,然后在每管中加入含有1 mg/mL RNase A 的0.5 mL PBS,在37 ℃的水浴中处理30 min。细胞染色是在4 ℃ 条件下以0.1 mg/mL PI 和0.1% TritonX-100避光处理2 h。染色处理结束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
1.4试验方法
1.4.1培养时间对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影响探讨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别将培养至第2、10和2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用0.5% FCS饥饿诱导处理2 d,然后用PI染色法处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细胞的细胞周期。
1.4.2不同浓度的FCS对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影响探讨血清饥饿在对诱导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的影响,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分别用含0.5% FCS和0.05% FCS的培养液诱导处理2 d,对照组为10% FCS。然后用PI染色法处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试验处理细胞的细胞周期。
1.4.3血清饥饿时间对牛卵巢细胞G0/G1期的影响探讨血清饥饿时间对诱导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的影响,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用含0.5% FCS的培养液分别处理2、3、4和5 d,然后用PI染色法处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细胞的细胞周期。
1.5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时间对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影响
将培养至第2、10和2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用0.5% FCS饥饿诱导处理2 d,不同培养时间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见表1。第2、10和25代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百分比分别为82.6%、84.7%和83.8%,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不同浓度的FCS对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影响
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用加有0.5% FCS 和0.05% FCS 的培养液诱导处理2 d,不同浓度的FCS对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0.5% FCS和0.05% FCS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均获得了比较高比例的G0/G1期细胞,但对照组(10% FCS)仅有62.4%的细胞处于G0/G1期。
2.3血清饥饿时间对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影响
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用加有0.5% FCS的培养液分别处理2、3、4和5 d,饥饿时间对诱导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的影响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饥饿处理时间的增加,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5 d较2 d显著提高了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P<0.05),饥饿处理2 d和5 d后的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81.2%和87.6%。
3小结与讨论
体细胞克隆技术中供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受体细胞核质同步化是影响克隆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供体细胞处于G0/G1阶段有益于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的核质同步化以及重构胚的再程序化,而且能够正常的浓缩染色体,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末期维持正常的染色体倍数[12]。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处于G0/G1阶段的供体细胞[13,14]。在供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同步化中,人们常以血清饥饿诱导供体细胞进入G0/G1期。在牛成纤维细胞的研究中,通过0.05%浓度的血清诱导供体细胞取得了成功,同时通过延长低浓度血清诱导成纤维细胞的时间,提高了G0/G1阶段细胞的比例[15]。在当前的研究中,0.5%和0.05%浓度的FCS在诱导牛卵巢颗粒细胞获得高比例G0/G1期细胞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0.5%和0.05%的FCS较10%的FCS显著提高了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这表明低浓度的血清诱导可以提高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的比例,但不同水平的低浓度血清对诱导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没有影响。结合以前的研究报道和本试验的结果,我们发现并非血清饥饿就可以诱导体细胞获得高比例的G0/G1期,这中间除了有不同实验室工作环境和操作工艺存在差别的原因外,可能还与细胞类型及细胞来源有关。本研究中,通过延长0.5%浓度FCS对牛卵巢颗粒细胞的诱导时间,发现饥饿处理5 d的牛卵巢颗粒细胞较处理2 d的牛卵巢颗粒细胞均获得了较高的G0/G1期细胞百分比。在对牛成纤维细胞的血清饥饿诱导研究中有和本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人员将血清饥饿的时间延长至14 d,得到了高比例的G0/G1期牛成纤维细胞[16]。以前的研究和我们的试验结果说明通过延长血清饥饿的时间同样可以获得高比例的G0/G1期供体细胞。
在体细胞克隆研究中,人们发现Dolly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同龄羊,而与供体乳腺细胞的端粒长度相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体细胞克隆动物是否会遗传供体核缩短了的端粒给后代,从而导致过早衰老。但之后几年大量的研究表明,端粒复原存在于大部分克隆动物中,端粒缩短可能不是造成克隆动物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但在供体细胞体外制备过程中,人们又在担心体外长期培养的细胞可能会给供体细胞本身和重构胚体外培养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有人认为供体细胞衰老对重构胚的发育潜能有影响,所以通常选择体外培养短期阶段的体细胞进行克隆[17]。但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体外长期培养的细胞在重构胚构建及重构胚发育方面优于短期培养的细胞[18]。在本试验中,培养至第2、10和25代的牛卵巢颗粒细胞均获得了相近比例的G0/G1期细胞。这表明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是否衰老对通过血清饥饿诱导细胞获得G0/G1期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因此,在牛卵巢颗粒细胞制备用作供体细胞的研究中,血清饥饿诱导可以提高细胞G0/G1期的比例,但不同水平的低浓度血清对诱导牛卵巢颗粒细胞进入G0/G1期没有影响,延长饥饿诱导的时间可以提高G0/G1期细胞的比例;体外传代时间对牛卵巢颗粒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CHESNE P, ADENOT P G, VIGLIETTA C,et al. Cloned rabbits produced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adult somatic cells[J]. Nat Biotechnol, 2002,20:366-369.
[2] SHIN T, KRAEMER D, PRYOR J, et al. A cat cloned by nuclear transplantation[J]. Nature, 2002,415(6874):859.
[3] GALLI C, LAGUTINA I, CROTTI G, et al. A cloned horse born to its dam twin[J]. Nature,2003,424(6949):635.
[4] IRINA L, GIOVANNA L, ROBERTO D, et al.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in horses: effect of oocyte morphology, embryo reconstruction method and donor cell type[J]. Reproduction, 2005,130:559-567.
[5] KOO D B, KANG Y K, CHOI Y H, et al.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and transgene expression of porcine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using somatic cells[J]. Mol Reprod Dev,2001,58:15-21.
[6] REIK W, DEAN W, WALTER J.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mammalian development[J]. Science,2001,293(5532):1089-1093.
[7] WILMUT I, SCHNIEKE A E, MCWHIR J, et al. Viab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lt mammalian cells[J]. Nature,1997,385(6619):810-813.
[8] GOMEZ M C, JENKINS J A, GIRALDO A, et al. Nuclear transfer of synchronized african wild cat somatic cells into enucleated domestic cat oocytes[J]. Biol Reprod,2003,69:1032-1041.
[9] LIU C T, YU K C, JU J C. Cell cycle stage analysis of rabbit foetal fibroblasts and cumulus cells[J]. Rep Dom Anim,2004,39:385-390.
[10] SANSINENA M J, HYLAN D, HEBERT K, et al. Banteng (Bos javanicus) embryos and pregnancies produced by interspecies nuclear transfer[J]. Theriogenology,2005,63:1081-1091.
[11] LI Z Y, SUN X S, CHEN J, et al.Cloned ferrets produced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J].Dev Biol,2006,293:439-448.
[12] HAN Z, HAN Z M, CHEN D Y, et al. Flow cytometric cell cycle analysis of cultured fibroblasts from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L. [J]. Cell Biol Intl,2003,27:349-353.
[13] ZOU X, WANG Y, CHENG Y, et al.Generation of cloned goats (Capra hircus) from transfected foetal fibroblast cells, the effect of donor cell cycle[J]. Mol Reprod Dev,2002,61: 164-172.
[14] HAYES O, RAMOS B, RODR′IGUEZ L L, et al. Cell confluency is as efficient as serum starvation for inducing arrest in the G0/G1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in granulosa and fibroblast cells of cattle[J]. Anim Reprod Sci,2005,87:181-192.
[15] HILL J R,WINGER Q A, BURGHARDT R C, et al. Bovine nuclear transfer embryo development using cells derived from a cloned fetus[J]. Anim Reprod Sci,2001,67:17-26.
[16] KATSKA L, BOCHENEK M, KANIA G, et al. Flow cytometric cell cycle analysis of somatic cells primary cultures established for bovine cloning[J]. Theriogenology,2002,58:1733-1744.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Abstract】 AngiotensinⅡ(AngII)has growth factor and cytokine-like properties .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e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S).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migration,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phenotyp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secre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ny kind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to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 in the progress of antherosclerosis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angiotensinⅡ; atherosclerosis;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一系列细胞及分子参与的炎症反应性疾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活化、迁移与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的必要条件[1]。 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动脉中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动脉硬化早期,在众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作用下,其从血管中膜迁移至内膜,进而发生表型转化并增殖,其自身也可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还可摄取脂质成为肌源性泡沫细胞。当脂质过分充满细胞时,细胞破裂,脂质在细胞外侧沉积,细胞本身死亡,而成为斑块中的纤维成分。其病理变化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最终使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中主要的活性肽产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Ang Ⅱ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Ang Ⅱ可引起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继发性引起AS。另外,Ang Ⅱ通过若干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化,通过内皮损害或炎症状态独立于血压促进AS的发生。在AS的过程中,Ang Ⅱ有促进VSMCs迁移、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并可促进其表达与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进而促进斑块形成。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
自从1898年发现肾素后,RAS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被认识100多年。AngⅡ是RAS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由循环或局部的血管紧张素原或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在水解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生成Ang Ⅱ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途径;另一种是糜酶(chy2mase)依赖的旁路途径。前者是生成Ang Ⅱ的经典途径,主要生成循环的Ang Ⅱ,而后者是局部Ang Ⅱ生成的主要途径。AngⅡ不仅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升高动脉血压的作用,而且通过其受体在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和调节炎症反应 、组织纤维化、凝血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病理生理作用。有证据表明,粥样硬化的动脉ACE表达增加,局部AngⅡ的生成增多, AngⅡ通过增多氧化自由基,促进黏附分子的表达,诱发炎症过程,在AS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3]。另外在VSMCs、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上皮来源细胞中, AngⅡ还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c-my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等作用有关。
AngⅡ通过其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其受体可分为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AT2R)、血管紧张素3型受体(AT3R)和血管紧张素4型受体(AT4R)四种亚型,目前了解较多的是AT1R型和AT2R型, AT1R又进一步分为AT1aR 和AT1bR两个亚型。AT1R主要分布在于血管、心、脑、肾、肝脏等组织器官中 ,而AT2R主要存在于胎儿组织、肾上腺髓质、成人的脑组织,子宫、卵泡中也可见到。AT1R和AT2R均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研究表明, AT1R通过Gq激活磷脂酶C促进1, 4, 5 - 三磷酸肌醇( IP3 )和二酰甘油产生及Ca2+代谢和蛋白激酶C的激活或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机制,完成AngⅡ收缩血管、促进细胞增殖等功能。在成熟组织中,几乎所有已知的AngⅡ作用都是通过AT1R所介导的。这些作用包括:血管平滑肌收缩、醛固酮的分泌、致渴反应, 肾重吸收钠, 升压及心动过速反应。而AT2R通过与第三个胞内环激活Gi和酪氨酸磷酸酶通路,灭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而实现其抑制生长的作用。AT2R主要表达于胎儿,因此其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为: (1)在胎儿肾中诱导细胞分化; (2)抑制细胞肥大、增殖,诱导凋亡。目前研究表明AT1R和AT2R在细胞增长和增殖、血管张力、血管肾素的释放等方面作用相反。但是,有关ATR的生物学特性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 血管紧张素Ⅱ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AS中,Ang Ⅱ可促进VSMCs迁移、增殖及其表型转化,并有促进VSMCs各种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与分泌的作用,致AS斑块逐渐形成。
2.1 Ang Ⅱ对VSMCs表型转化、迁移及增殖的作用 VSMCs可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正常成人动脉血管内的平滑肌细胞以收缩型为主,主要功能是维持血管的弹性和收缩血管,而合成型分化程度低或处于未分化状态,合成和分泌基质蛋白能力强,主要功能是增殖、迁移入内膜和合成基质,主要位于胚胎中期血管或病理血管中[4]。Ang Ⅱ可促进VSMCs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并获得迁移、增殖和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的能力,严重时引发血管重构,促进AS病变的发生与发展[5]。
景涛等[6]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s在基础状态下也存在AT1R的表达,给予Ang Ⅱ刺激后,在短时间内迅速使VSMCs内AT1R表达上调,刺激大鼠VSMCs发生跨膜迁移并使VSMCs内肌动蛋白组装为整齐的应力纤维网;而预先给予AT1R拮抗剂CV-11974处理后再给予Ang Ⅱ,结果使AT1R表达下调。AT1R拮抗剂CV-11974可明显抑制VSMCs内应力纤维丝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ngⅡ介导的VSMCs迁移;AT2R拮抗剂PD123319对VSMCs应力纤维丝形成和VSMCs跨膜迁移细胞数均无显著的影响,同时阻断AT1R和AT2R后VSMCs的跨膜迁移细胞数及应力纤维丝形成情况与单独阻断AT1R时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不同浓度的Ang Ⅱ可能是通过AT1R介导来调节VSMCs内肌动蛋白组装成应力纤维网。从而发挥其介导VSMCs迁移的生物学效应。而AT2R在生物学功能上并无与AT1R相拮抗的作用。Yasunari K等[7]通过实验发现压力升高可使Ang Ⅱ介导的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增加。因而高血压是AS的危险因素之一。
Ang Ⅱ以一种有效的生长因子促进VSMCs增殖。其通过与G蛋白耦联的AT1R作用,激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传导路径,达到促进VSMCs增殖的目的。Q.N.Diep等[8]通过实验发现,Ang Ⅱ引起的VSMCs增殖能被抑制剂氯沙坦抑制,而用AT2R抑制剂却能引起更明显的主动脉VSMCs增殖。此实验结果表明AT1R具有介导Ang Ⅱ促VSMCs增殖的作用,而AT2R并不具有此作用。实验中用AT2R抑制剂后使更多的Ang Ⅱ与AT1R结合,致使Ang Ⅱ的促增殖作用更显著。
2.2 Ang Ⅱ对VSMCs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与分泌的作用 对AS斑块的免疫学研究发现, Ang Ⅱ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 (SMC)、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对于VSMCs,Ang Ⅱ可通过其表面受体介导,进而活化细胞内若干信号传导系统,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6、IL-18Rα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参与AS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
在AS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促进斑块的不稳定及破裂过程中,MCP1均起了重要作用。Chen等[9]证实AngⅡ可通过 AT1R介导机制刺激培养的鼠大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s) 内 MCP1 的基因表达, 并且这种诱导依赖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敏感信号转递事件,包括 NADH/NADPH氧化酶的激活、H2O2产生等,这种诱导同样依赖于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和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级联放大作用。Funakoshi 等[10]发现 Rho 激酶也参与介导AngⅡ诱导的鼠平滑肌细胞对MCP1表达的过程。Binlin等[11]证实AngⅡ通过抑制核糖核酸酶活性增加VSMCs MCP1 mRNA稳定性及其表达。
促炎细胞因子IL-6有诱导VSMCs迁移、增殖的作用,可加速AS炎症反应,并促进斑块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Ang Ⅱ通过AT1R启动VSMCs内信号传递系统,并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IL-6表达[12]。有实验表明,Ang Ⅱ通过核因子kB、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和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和SRC-1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依赖的组蛋白乙酰化作用促进IL-6mRNA表达[13]。Ruwen Cui等[14]首先提出Ang Ⅱ可通过Rho-phospho-Ser536RelA途径调节VSMCs IL-6表达。Ang Ⅱ也可促进VSMCs表面IL-18Ra表达,从而强化IL-18诱导炎症基因的表达,Ang Ⅱ与IL-18之间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可增强VSMCs炎症基因的表达,使AS进一步恶化[15]。Ang Ⅱ刺激炎性细胞产生分泌细胞因子,它们共同刺激肝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和分泌CRP,CRP也可反作用于AngⅡ,影响AngⅡ的作用。Wang等[16]研究发现CRP可以上调VSMCs表面AT1R的表达,从而协同AngⅡ的生物学效应。AngⅡ促进VSMCs表达与分泌炎症介质的作用伴随着AS的发生与发展。
2.3 AngⅡ对VSMCs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表达与分泌的作用 AS中,AngⅡ可促进VSMCs表达及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HB-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epireguli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TGF- β1 对VSMCs具有生长抑制或诱导其增生的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而其他由VSMCs分泌的生长因子有协同AngⅡ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有研究表明PDGF可通过促进NOR1表达介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7],而且PDGF可促进VSMCs表达与分泌bFGF和激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型受体(FGFR-1),通过FGFR-1对ERK的持久激活,达到促进细胞增殖的目的[18]。AngⅡ具有促进VSMCs发生表型转化的重要作用。当VSMCs发生表型转化后,其可表达及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胶原及弹力蛋白等合成增加,这些细胞外微环境的改变将更有利于细胞的迁移及增殖。同时VSMCs分泌的部分生长因子,也有促进胞外基质合成与聚集的作用。 例如TGF-β1就具有调节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增加纤连蛋白(FN)、蛋白聚糖和胶原蛋白合成,阻滞基质蛋白降解的作用[19]。因而TGF-β1在调节AS斑块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AngⅡ也可通过p38MAPK依赖途径而非TGF-β1依赖机制激活Smad路径,刺激VSMCs合成细胞外基质[20]。
2.4 AngⅡ对VSMCs凋亡的作用 AngⅡ的AT1R和AT2R两型受体均有介导VSMCs凋亡的作用。Hong Song等[21]通过TUNEL染色发现AngⅡ作用的VSMCs组比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AngⅡ加AT1R抑制剂氯沙坦组比AngⅡ组细胞凋亡指数增加,而AngⅡ加AT2R抑制剂PD-123319组比AngⅡ组细胞凋亡指数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增加,AngⅡ加两型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和PD-123319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比前几组低,此结果表明,AngⅡ对AT1R和AT2R激活均有介导VSMCs凋亡的作用,而AT2R介导VSMCs凋亡的作用更明显。而Q.N.Diep等[8]通过实验证实AngⅡ通过AT1R介导的增殖比凋亡作用更显著。AngⅡ可促进VSMCs表达TGF-β1,而TGF-β1可通过ALK/smads途径调节VSMCs的凋亡[22]。那么AngⅡ是否有依赖于TGF-β1的信号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呢?已有证据表明AngⅡ通过TGF-β1依赖途径促进肾小管细胞凋亡[23]。Santiago等[24]用TGF-β1抗体或ALK抑制剂作用于培养的VSMCs,结果并不能抑制AngⅡ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并进一步证实AngⅡ通过AT1R激活p38MAPK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不依赖于TGF-β1/ ALK/ smads 路径。
Emilio Ruiz等[25]证实细胞内摄的AngⅡ对VSMCs凋亡也具有重要作用。近期有研究表明, AngⅡ所致的VSMCs凋亡与AKT磷酸化抑制和胞膜fasL表达增加有关[26]。可能因为这两种信号传导路径与AngⅡ细胞内摄有关,而内摄的AngⅡ可致最终的胞核内DNA裂解。AngⅡ的细胞内摄是通过AT1R介导的,β-抑制蛋白通过AT1R胞质网格结合蛋白与受体连接介导AT1R- AngⅡ复合体内摄,参与 AngⅡ的部分内摄作用[27]。
总而言之,AngⅡ有调节VSMCs增殖与凋亡的作用,但在VSMCs表面主要表达AT1R,AT2R只有少量表达,因而AngⅡ诱导细胞增殖比凋亡的作用显著,最终的结果是诱导VSMCs增殖,血管壁逐渐增厚,致管腔狭窄。
3 展望
综上所述,AngⅡ可通过VSMCs表面受体介导,激活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导系统,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表型转化,并有促进细胞表达及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作用,促进AS斑块的形成。当然,AngⅡ对参与AS的多种细胞都有刺激作用,诱导细胞发生病理生理变化,促进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虽然对AngⅡ与AS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1)目前研究Ang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其与AT1R和AT2R上,而其与AT3R和 AT4R的作用尚未明确;(2)AngⅡ在体内可分解成AngⅢ和AngⅣ等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它们与受体的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3)局部的AngⅡ对AS的病理生理作用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循环的AngⅡ在AS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待探讨;(4)AngⅡ对参与AS多种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5)AngⅡ与TGF-β1、IL及ox-LDL等一些参与AS病理过程因子间的交互对话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入了解AngⅡ对AS的病理生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进一步研究AS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抗AS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为临床AS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Mallat Z, Tedgui A. The 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 atherosclerosis : novel insigh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urr Opin Lipidol,2002,13: 523-529.
2 Miyazaki M, Takai S. Involvement of angiotensin II in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Nippon Rinsho, 2002, 60: 904-910.
3 Gattullo D, Pagliaro P, Marsh NA,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nitric oxide and coronary circulation. Life Sci, 1999, 65: 2167- 2174.
4 Chien KR. 刘中民,张代富,主译.分子心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31-352.
5 李琦,温进坤,郑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3, 34(1):27-31.
6 景涛,何国祥,刘建平,等.血管紧张素II及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迁移中的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18(2):143-146.
7 Yasunari K, Maeda K, Nakamura M, et al.Pressure promotes angiotensinII - mediated migration of human coronary smooth muscle cells through increase in oxidative stress. Hypertension,2002,39(2):433-437.
8 Diep QN, Li JS, Schiffrin EL. In vivo study AT(1) and AT(2)angiotensin receptors in apoptosis in rat blood vessels. Hypertension,1999,34:617-624.
9 Chen XL, Tummala PE,Olbrych MT, et al. Angiotensin Ⅱ induces monocyte chemo- attractant protein-1 gene expression in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CircRes, 1998, 83(9) :952-959.
10 Funakoshi Y,Ichiki T,Shimokawa H, et al. Rho2kinase mediates angiotensin Ⅱinduc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21 expression in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Hyperten sion, 2001,38(1):100-104.
11 Bin Liu, Michael Poon, Mark B Taubman. PDGF-BB enhances monocyte chemoat- tractant protein-1 mRNA stability in smooth muscle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ribo- nuclease activity.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2006,41:160-169.
12 Yuko Funakoshi, Toshihiro Ichiki, Kiyoko Ito, et al.Induction of Interleukin-6 Expres- sion by Angiotensin II in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Hypertension,1999,34:118-125.
13 Sahar S, Reddy MA, Wong C, et al. Cooperation of SRC-1 and p300 with NF-kappaB and CREB in angiotensin II-induced IL-6 express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7,27(7):528-534.
14 Yuko Funakoshi, Toshihiro Ichiki, Kiyoko Ito, et al. Induction of Interleukin-6 Expression by Angiotensin II in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Hypertension,1999, 34: 118-125.
15 Sahar S,Dwarakanath RS,Reddy MA, et al. Angiotensin Ⅱ enhances Interleukin-18 mediate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 a novel cross-talk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Circ Res,2005,96(10) :1064-1071.
16 Wang CH,Li SH,Weisel RD, et al. C2reactive protein upregulates 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s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 Circulation,2003,107(13):1783-1790.
17 Nomiyama T, Nakamachi T, Gizard F, et al.The NR4A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NOR1 is induced by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nd mediate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Biol Chem,2006,281(44):467-476.
18 Esther Millette, Bernhard H Rauch, Olivier Defawe, et al. Clowes.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Induced Human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Depends on Basic FGF Release and FGFR-1 Activ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2005,96:172-179.
19 Laviades C, Varo N, Diez J.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in hypertersives with cardio - renal damage.Hypertersion, 2000,36: 517-522.
20 Rodriguez-Vita J, Sanchez-Lopez E, Esteban V, et al. Angiotensin II activates the Smad pathway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by 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dependent mechanism. Circulation,2005,111: 2509-2517.
21 Hong Song, Daqing Gao, Lei Chen, et al. McLaughlin and Chiming Wei. Angiotensin II-mediated apoptosis on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Renal Research,2006,135-139.
22 D.J. Grainge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and atherosclerosis: so far, so good for the protective cytokine hypothesis .Arterioscler,Thromb,Vasc Biol,2004,24:399-404.
23 Bhaskaran M, Reddy K, Radhakrishanan N, et al. Angiotensin II induces apoptosi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3,284: 955-965.
24 Santiago Redondo, Emilio Ruiz, Eugenia Padilla, et al. Role of TGF-β1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7,556:36-44.
25 Emilio Ruiz,Santiago Redondo,Eugenia Padilla, et al. Importance of intracellular Angio- tensin II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apoptosis: Inhibition by the Angiotensin AT1 receptor antagonist irbesartan.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7,567:231-23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P10、 IP10 mRNA的表达及其与转氨酶水平的关系。方法: 筛选典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 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P10水平; Realtime PCR检测IP10 mRNA含量, 以lg cDNA/lg GAPDH代表其mRNA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IP10及PBMC中IP10 mRNA水平分别为(299.3±77.2) ng/L、 0.7479±0.149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肝硬化 IP 10 mRNA PCR 外周血 转氨酶
肝硬化是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伴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是肝细胞在多因素作用下反复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IFNγ诱生蛋白10(interferon γinducible protein 10, IP10)是1985年Luster等用IFNγ刺激U937细胞株, 从cDNA基因库中筛选出, 属CXC家族ELR亚族, 可由IFNγ、 LPS等诱导产生, 介导Th1型炎症反应, 抑制血管新生及肿瘤生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其AST/ALT比值能判断肝病进展及肝病预后的较好指标[1]。为了解IP10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关系及其在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筛选39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 探讨其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FicollHypaque分离液购自上海试剂二厂; HBVDNA诊断试剂购自上海中亚基因研究所; ELISA法IP10试剂盒购自法国DLACLONE公司; TRIzol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 cDNA合成试剂购自上海申能博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半自动生化仪ECOMF6124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 EXL808全自动酶标仪和EXL50X全自动洗板机购自美国BioTek公司; LightCycler Fast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Ⅰ购自德国Roche公司; iCycle荧光实时定量PCR仪购自美国BioRad公司。
1.2 检测对象 39例肝硬化患者为2006-01/2007-05我校教学医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7例, 女12例, 年龄31.2~62.5岁, 平均44.5岁, ALT升高者18例, AST升高者24例, AST/ALT>1.0者27例; 入选患者均为HBV感染者, 临床诊断符合200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病程均超过6个月, 无合并HAV、 HCV、 HDV、 HEV、 HIV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个月内未系统使用抗病毒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另选25例本市中心血站体检正常献血员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9例, 年龄20.3~42.9岁, 平均32.0岁。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 分批采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分别置2支含肝素的无菌Eppendorf管和2支灭菌普通管。肝素抗凝血以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普通管常规分离血清备检。
1.3.2 血清IP10检测 采用ELISA以试剂盒提供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 每批检测设空白、 阴性、 阳性对照各2孔, 取100 μL待测血清和100 μL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趋化因子单克隆抗体(mAb), 加至包被有趋化因子mAb的酶标反应板孔内, 37℃孵育1 h, PBS缓冲液洗涤5次, 加100 μL底物33甲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盐, 室温30 min, 加2 mol/L H2SO4终止反应, 在EXL808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上(450±2) nm处读取A值, 每孔测定2次, 取均值, 依标准曲线确定血清IP10含量。IP10最低检测水平
1.3.3 IP10 mRNA检测 采用Realtime PCR法。将分离的PBMC以RPMI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数至(1~2)×109个/L悬液; 以TRIzol试剂抽提PBMC总RNA, 并逆转录为cDNA, 置-86℃冰箱备检。以SYBR GreenⅠ荧光标记法检测PCR产物, 总反应体系25 μL, 包括上下游引物各10 pmol, MgCl2 2.5 mmol/L, ExTaq 1.25 U, dNTP 2 mmol/L, 1×PCR buffer (500 mmol/L KCl, 100 mmol/L Tris, 20 μg/L gelatin, pH8.3), 2×SYBRTM GreenⅠ液, 2 μL标准品或模板cDNA(1∶5稀释)。趋化因子引物设计参照Hirata等方法进行[2, 3], IP10引物序列和扩增片段长度见表1。PCR扩增参数如下: 95℃预变性300 s, 然后95℃ 50 s, 55℃ 40 s, 72℃ 90 s共35个循环, 最后72℃延伸300 s。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对照, 以lg cDNA/lg GAPDH比值代表其mRNA水平。
表1 HBV及IP10引物序列和扩增片段长度(略)
1.3.4 标准品和标准曲线制备 以GAPDH为参照标准, 为确定定量扩增的效率和灵敏度, 将起始浓度为(106 copies/μL)的GAPDH, 按1∶10设6个梯度浓度, 即106 copies/μL、 105 copies/μL、 104 copies/μL、 103 copies/μL和102 copies/μL、 0。
1.4 统计学处理 IP10及其mRNA水平以x±s表示;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P
2 结果
2.1 不同转氨酶水平患者IP10表达 RTPCR显示肝硬化患者IP10表达(图1), ELISA及Realtime PCR显示患者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升高(P
图1 PBMC中IP10表达(略)
1, 3, 5: GAPDH; 2, 4, 6: IP10; 1, 2: 对照组; 3, 4: 患者1(转氨酶正常); 5, 6: 患者2(转氨酶升高).
图2 IP10及其mRNA与转氨酶关系(略)
aP
2.2 IP10表达与转氨酶水平关系 ALT升高组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ALT相关(r=0.6284, P
图3 血清IP10水平与ALT相关性(略)
图4 血清IP10水平与AST相关性(略)
图5 血清IP10水平与AST/ALT相关性(略)
3 讨论
IP10为CXC家族ELR-趋化因子, 对表达CXCR3受体的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等产生趋化游走。本研究结果显示, 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实验结果显示, 肝硬化患者血清IP10含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 表明IP10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肝硬化的炎症活动状况, 对了解肝硬化的进展有重要意义。HBV感染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来自宿主的免疫应答[7], 机体内免疫复合物增加, 刺激机体产生大量TNFα、 IL6等前炎症因子, 这些因子本身可诱使肝脏微循环障碍, 血液通透性增加, 全身高动力循环, 肝细胞水肿变性, 继而坏死, ALT大量释放入血, IP10表达增强。王健等[8, 9]研究发现在慢性乙肝及丙型肝炎中IP10表达水平升高且和AL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参与肝炎的慢性化进程。同时血清内IP10含量与AST水平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 AST升高幅度不及ALT, 随着HBV的感染持续, 肝硬化程度加重, 机体内毒素水平升高, 可直接杀伤正常和HBV感染肝细胞, 引起肝细胞黄疸, 血清胆红素升高, 形成肝脏炎症损害, 使IP10活性增加。Nishioji等[10]研究表明慢性乙肝中血清IP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和血清转氨酶水平成正相关。AST/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提示AST/ALT>1.0组血清IP10水平明显高于AST/ALT≤1.0组。生理情况下AST/ALT比值约1.15, 肝细胞受损初期比值先下降, 随着细胞受损加重, 比值呈上升趋势, 肝硬化患者线粒体破坏, AST明显升高, AST/ALT>1.0甚至>2.0。IP10对Th1型细胞等有较强的趋化作用, 使其聚集到炎症部位, 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产生溶酶体酶、 氧自由基等炎性介质加重肝细胞损伤。
综上所述, 在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P10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 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加重炎症反应, 在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肝硬化是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伴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是肝细胞在多因素作用下反复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IFNγ诱生蛋白10(interferon γinducible protein 10, IP10)是1985年Luster等用IFNγ刺激U937细胞株, 从cDNA基因库中筛选出, 属CXC家族ELR亚族, 可由IFNγ、 LPS等诱导产生, 介导Th1型炎症反应, 抑制血管新生及肿瘤生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其AST/ALT比值能判断肝病进展及肝病预后的较好指标[1]。为了解IP10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关系及其在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筛选39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 探讨其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FicollHypaque分离液购自上海试剂二厂; HBVDNA诊断试剂购自上海中亚基因研究所; ELISA法IP10试剂盒购自法国DLACLONE公司; TRIzol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 cDNA合成试剂购自上海申能博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半自动生化仪ECOMF6124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 EXL808全自动酶标仪和EXL50X全自动洗板机购自美国BioTek公司; LightCycler Fast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Ⅰ购自德国Roche公司; iCycle荧光实时定量PCR仪购自美国BioRad公司。
1.2 检测对象 39例肝硬化患者为2006-01/2007-05我校教学医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7例, 女12例, 年龄31.2~62.5岁, 平均44.5岁, ALT升高者18例, AST升高者24例, AST/ALT>1.0者27例; 入选患者均为HBV感染者, 临床诊断符合200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病程均超过6个月, 无合并HAV、 HCV、 HDV、 HEV、 HIV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个月内未系统使用抗病毒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另选25例本市中心血站体检正常献血员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9例, 年龄20.3~42.9岁, 平均32.0岁。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 分批采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分别置2支含肝素的无菌Eppendorf管和2支灭菌普通管。肝素抗凝血以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普通管常规分离血清备检。
1.3.2 血清IP10检测 采用ELISA以试剂盒提供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 每批检测设空白、 阴性、 阳性对照各2孔, 取100 μL待测血清和100 μL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趋化因子单克隆抗体(mAb), 加至包被有趋化因子mAb的酶标反应板孔内, 37℃孵育1 h, PBS缓冲液洗涤5次, 加100 μL底物33甲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盐, 室温30 min, 加2 mol/L H2SO4终止反应, 在EXL808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上(450±2) nm处读取A值, 每孔测定2次, 取均值, 依标准曲线确定血清IP10含量。IP10最低检测水平
1.3.3 IP10 mRNA检测 采用Realtime PCR法。将分离的PBMC以RPMI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数至(1~2)×109个/L悬液; 以TRIzol试剂抽提PBMC总RNA, 并逆转录为cDNA, 置-86℃冰箱备检。以SYBR GreenⅠ荧光标记法检测PCR产物, 总反应体系25 μL, 包括上下游引物各10 pmol, MgCl2 2.5 mmol/L, ExTaq 1.25 U, dNTP 2 mmol/L, 1×PCR buffer (500 mmol/L KCl, 100 mmol/L Tris, 20 μg/L gelatin, pH8.3), 2×SYBRTM GreenⅠ液, 2 μL标准品或模板cDNA(1∶5稀释)。趋化因子引物设计参照Hirata等方法进行[2, 3], IP10引物序列和扩增片段长度见表1。PCR扩增参数如下: 95℃预变性300 s, 然后95℃ 50 s, 55℃ 40 s, 72℃ 90 s共35个循环, 最后72℃延伸300 s。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对照, 以lg cDNA/lg GAPDH比值代表其mRNA水平。
表1 HBV及IP10引物序列和扩增片段长度(略)
1.3.4 标准品和标准曲线制备 以GAPDH为参照标准, 为确定定量扩增的效率和灵敏度, 将起始浓度为(106 copies/μL)的GAPDH, 按1∶10设6个梯度浓度, 即106 copies/μL、 105 copies/μL、 104 copies/μL、 103 copies/μL和102 copies/μL、 0。
1.4 统计学处理 IP10及其mRNA水平以x±s表示;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P
2 结果
2.1 不同转氨酶水平患者IP10表达 RTPCR显示肝硬化患者IP10表达(图1), ELISA及Realtime PCR显示患者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升高(P
图1 PBMC中IP10表达(略)
1, 3, 5: GAPDH; 2, 4, 6: IP10; 1, 2: 对照组; 3, 4: 患者1(转氨酶正常); 5, 6: 患者2(转氨酶升高).
图2 IP10及其mRNA与转氨酶关系(略)
aP
2.2 IP10表达与转氨酶水平关系 ALT升高组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ALT相关(r=0.6284, P
图3 血清IP10水平与ALT相关性(略)
图4 血清IP10水平与AST相关性(略)
图5 血清IP10水平与AST/ALT相关性(略)
3 讨论
IP10为CXC家族ELR-趋化因子, 对表达CXCR3受体的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等产生趋化游走。本研究结果显示, 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P10及其mRNA水平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89例长期维持 血液透析患者,男52例,女37例,年均21~79岁,平均年龄 53岁,原发性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药物性肾损害,多囊肾等。
1.2 方法 常规血液透析结束后,拔去内瘘穿刺针,用无菌压迫条(由纱布折叠成的1.5×3×1 cm3大小的硬条)压迫穿刺针眼,松紧适当,30 min后逐渐放松,观察有无出血及血管损伤情况,每次于透析结束24 h后将新鲜生土豆切成比瘀血硬结范围宽1~2 cm,厚约0.5~1 cm大小的片状,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土豆片,使土豆片紧贴皮肤,每3~4 h更换土豆片一次,每日3~4次,视治疗范围大小、所治疗时间不等。
1.3 穿刺血管及周围变化分型标准 透析结束穿刺针眼止血结束后,认真观察穿刺血管硬化及周围硬结情况。①无痛型:穿刺血管弹性好,无疼痛,无红肿,无硬结。②轻型:穿刺血管较硬,弹性降低,但无硬结。③中型:穿刺血管周围出现硬结,直径小于1 cm,有压痛。④重型:穿刺部位周围硬结直径大于1 cm,触痛明显。一般于实施护理措施3~7 d后观察判定结果。
1.4 观察疗效标准 痊愈:穿刺血管局部疼痛完全消失,周围硬结完全消失,血管弹性恢复;有效:穿刺部位疼痛明显缓解,血管变软,周围硬结开始变软或明显缩小;无效:症状如初,不见好转。
2 结果
显效81例,显效率91%,有效8例,有效率9%,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一条方便、耐用的血管通路,只有理想的血管通路才能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临床上患者必须使用16 g穿刺针才能保证充分的血流量,由于长期反复的穿刺,对血管的破坏性极大,使用与保护不当会造成很多的并发性,影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土豆又名马铃薯、山药蛋等,主要成分为B族维生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茄定、茄碱、块茎葛苏等[2]。土豆中还含有龙葵碱,具有杀菌止痒,消炎消肿止痛等作用。因此在抑制炎症的过程中,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及皮肤新陈代谢。临床报道土豆治疗肌内注射引起的硬结、静脉输注各种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症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我院地处中原地区,经济欠发达,许多血液透析患者家处山区、农村,虽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血液透析费用较高,再加上多年的求医问药,对每一位因家庭困难透析不充分,综合治疗跟不上的患者而言,经济负担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广,且价格低廉,透析患者使用土豆片治疗血管硬化及周围硬结对皮肤无刺激,安全有效,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实用,患者更容易接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亚洲带绦虫;膜联蛋白b2;基因克隆;免疫反应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clone and express the gene named as annexins b2 of taenia saginata asitica so as to analyze the immunogenicity of its recombinant protein.methodsby online analysis of the gene at bioinfomatics websites to identify the gene from the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full-length cdna plasmid library, the gene was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 and then transformed to e.coli bl21 with iptg induction. thereafter, the gene product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and purified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n addition,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the purified recombinant proteins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as demonstrated by pc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highly expresse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tested with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could react with taenia asiatica and taeniarhynchus saginatus infected patient serum.conclusionthe annexins b2 of taenia saginata asitica has been cloned and expressed in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and the purified protein has been confirmed with immunogenicity.
key words: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annexins b2; gene cloning; immunoreactivity
鉴于亚洲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及牛带绦虫在起源、分类学地位存在的差异[1-2],本课题组率先构建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并对该虫进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工作[3]。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从文库中筛选到了一个膜联蛋白b2(annexins b2)的同源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原核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学方面的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血清、载体与菌株3种人体带绦虫患者血清取自粪检阳性的带绦虫患者。原核表达质粒pet-28a(+)及大肠埃希菌bl-21/de3由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惠赠。
1.1.2主要试剂和工具酶ex taq酶(含dntp),bamhⅰ,xhoⅰ,t4 dna连接酶 (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美国promega公司);质粒纯化试剂盒(广州东盛科技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猪igg二抗、兔抗人二抗、3,3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氯化钙、氯化钠等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1.2方法
1.2.1annexins b2基因的识别及扩增将获得的亚洲带绦虫annexins b2基因进行blastx分析。并根据已获得的该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利用软件设计引物(引物由上海联合基因公司合成),分别带上bamhⅰ和xhoⅰ的酶切位点进行pcr反应。
1.2.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pcr产物和pet-28a(+)载体分别用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回收、连接后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对阳性克隆依次进行质粒的提取、双酶切和pcr鉴定,并进行重组质粒dna测序鉴定(测序由英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2.3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蛋白诱导表达,考马斯亮兰蛋白染色液染色观察蛋白表达情况。确定蛋白表达后,进行大量的诱导表达,并判断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再将样品加入预先处理好的ni-ida his.bind树脂亲和层析纯化柱中,最后再用pbs 24h透析以去掉过柱时留下的咪唑。
1.2.4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用3种人体带绦虫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兔抗人igg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
2结果
2.1annexins b2基因的识别和序列分析该基因全长922bp,编码区为224~686bp。其最大orf为其完整编码区。
2.2原核重组质粒的鉴定将重组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产物行0.8g/l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500bp左右有一清晰条带,与目的基因大小基本相符。此外,重组质粒的测序报告表明插入序列与理论序列一致,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图1)。
2.2蛋白表达及纯化结果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de3中,超声裂解后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在大约25ku处出现高效表达条带(图2),与目的蛋白基本相符。测得纯化产物的蛋白浓度为0.526g/l。
2.3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用感染亚洲带绦虫、猪带绦虫、感染牛带绦虫的患者血清以及亚洲带绦虫感染猪的血清与纯化蛋白反应的结果均显示出较清晰的条带,而阴性对照血清在相应位置未识别出该蛋白条带(图3),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图1重组质粒的pcr和双酶切鉴定
fig.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et-28a(+)-ta annexins b2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digestion with restriction enzymesm1:dna标准(dl2000);1:pcr产物;2:pet-28a(+)质粒双酶切;3:pet-28a(+)-annexins b2重组质粒双酶切;m2:dna标准(dl 15000)。图2100g/l sds-page分析pet-28a(+)-ta annexins b2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产物及其纯化产物fig.2 100g/l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roduct and purified product
m:蛋白marker;1:pet-28a(+)iptg未诱导;2:pet-28a(+)iptg诱导;3:pet-28a(+)-annexins b2 iptg未诱导;4:pet-28a(+)-annexins b2 iptg诱导;5:pet-28a(+)-annexins b2上清;6:pet-28a(+)-annexins b2沉淀;7:pet-28a(+)-annexins b2纯化蛋白。
3讨论
带绦虫病的流行在我国西部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由带绦虫病造成的健康和畜牧业经济损失上百亿,严重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目前,亚洲带绦虫病的防治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诊断和疫苗候选抗原、药物靶标、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图3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 鉴定fig.3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the recombinantsm:蛋白marker;1:纯化蛋白与亚洲带绦虫患者血清的反应结果;2:纯化蛋白与牛带绦虫患者血清的反应结果;3:纯化蛋白与猪带患者血清的反应结果;4:纯化蛋白与亚洲带绦虫感染猪血清的反应结果;5:纯化蛋白与正常人血清的反应结果。
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已经构建好的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了一个膜联蛋白(annexins b2)的同源基因,并且预测出该基因位于胞浆,无跨膜区,二级结构基本上是以α螺旋为主。这些都符合膜联蛋白家族的共同特征[4]。根据膜联蛋白家族分布广泛,表达丰富且稳定的特性,可以推测其在绦虫的生理活动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膜联蛋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蛋白家族,在所有真核基因组中广泛表达。具有内部重复单位和“g-x-g-t-(38residues)-d/e”基序[5],即ca2+结合区域的特征,用以结合带有负电的脂质。虽然它为钙结合蛋白,但是在结构上却没有ef手,而且在和ca2+结合后,还可以与磷脂再次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例如,细胞的胞吞胞吐,离子通道的形成,调节磷脂酶a2的活性及细胞内外ca2+浓度、抗炎症反应等。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膜联蛋白家族各成员在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关系,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annexins没有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细胞内蛋白。但是,却有学者发现它可以与细胞外基质发生作用。例如,抗炎[6]、抗凝[7]、抑制肿瘤[8]等。最新的研究报道,当将其作为疫苗的候选因子时,可以消除一些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此外,学者们认为膜联蛋白是维持细胞膜表面结构和信号转导功能的重要蛋白。并可能具有激活纤维蛋白酶原的功能,有助于破坏宿主的结缔组织,使虫体抗原更加容易进入宿主机体,诱发免疫应答。因此,对该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它的生物学功能及开辟预防治疗寄生虫病的新途径[9-10]。
目前,annexins b2已经在猪囊尾蚴的研究被发现并命名,但是具体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且在亚洲带绦虫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因此,本研究将亚洲带绦虫成虫annexins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电泳进行鉴定。sds-page结果表明,该蛋白在全菌和沉淀中都有表达,上清中有微量的表达,说明annexins主要表达在包涵体中。因此,进一步溶解包涵体[11],经变性处理并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大量较纯的重组蛋白。此外,还尝试性的用上清过柱纯化并用蔗糖进行蛋白浓缩,也得到部分有活性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就是以抗体-抗原沉淀反应为基础的,可用于不同抗原的比较和定量。其检测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蛋白与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及亚洲带绦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且在绦虫中的诊断特异性不高,推测其不能作为免疫诊断抗原的合适候选分子。但是,其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效表达。由此可推测它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基因。总之,本项研究填补了该蛋白在亚洲带绦虫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诊断尤其是疫苗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包怀恩. 我国亚洲带绦虫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2, 2(3):215-219.
\[2\]张朝云,杨明,张科,等. 云贵州三地牛带绦虫核糖体trna-its1序列分析 \[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6, 31(4):291-295.
\[3\]黄江,胡旭初,包怀恩,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2):116-118.
\[4\]moss se, morgan ro. the annexins \[j\]. genome biol, 2004, 5:219-221.
\[5\]choi sh, kwon sr, lee eh,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n annexin from a fish gill fluke microcotyle sebastis (platyhelminthes: monogenea) \[j\]. mol & bioche parasitol, 2009,163(1):48-53.
\[6\]高奋堂,曹云山,徐义先,等. 氟伐他汀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联蛋白a1表达水平的影响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6, 22(4):209-211.
\[7\]王义会,闫强,王平,等. 膜联蛋白b2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j\]. 动物医学进展, 2007, 28(3):31-33.
\[8\]朱逢佳,曾苏,曹江. 膜联蛋白-1与肿瘤\[j\].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8, 30(5):581-585.
\[9\]zhang y, wang kh, guo yj, et al. annexin b1 from taenia solium metacestodes is a newly characterized member of the annexin family \[j\]. biol chem, 2007, 388(6):6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