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篇

智慧教育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贯通三者,智慧学习环境的使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电子白板的推送服务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交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一、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准备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和兴趣”和在生活中、身边以及生产实践中,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研究物理,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物理的开篇章节——“科学之旅”的主要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的思路如下: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教学的情境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②阐明物理是有趣的要通过一组富有趣味性、效果明显、过程简单的实验。③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手实验的乐趣,教师和学生要亲手操作一组实验,实验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展开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物理有用的同时,对物理研究什么进一步说明。④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精神,引入物理学家牛顿的科学发现故事,同时为了增强趣味性,介绍几位有名科学家的故事。⑤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实验”和“观察”,通过“磁现象”这组能让学生理解的实验投影显示,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法是“观察和实验”。⑥为了让学生实践,作业中设计可动手做、取材容易三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引导学生喜爱物理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的实验器材要准备投影仪、电、声、力光等等,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和设备。

二、导入“科学之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导语:今天让我们乘坐科学之舟——物理(板书)这门新课程,去月球旅行,开启我们的新的科学之旅吧!

课件播放: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对月球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科学的设想一下,未来月球的新居民区,针对展示图说说相关月球的知识。

学生讲述:人在月球上会飘起来,也可以调的很高,月球上没有空气、风、水、声音。

教师讲述:同学们知道很多啊,但是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解除我们更多的谜团,就要我们学习物理等方面的知识。

过渡语:目前,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在月球上已经联合建立了国际空间站,我国的神九也已经登上了月球,并且将来在月球上,我们也会有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到那个时候,月球和地球互相之间的来往已经不足为奇。因此就让我们现在开始积极地准备吧,学好物理科学知识。

三、新授

1.人教版有趣、有用的物理

导语:物理现象十分有趣,是一个个的谜,千变万化。

首先利用多媒体对实验装置画面图2、3、4进行分别展示,提出问题,通过互动后,再由教师演示实验,师生共同观察演示实验。

①如图1:教师提出问题:“用冷水能够使热水沸腾吗?不用加热吗?”教师在在学生将信将疑猜想的时候演示实验,并且简单的说理:“原来啊,这是气压造成的”。

②如图2:老师进行提问:“你们知道彩色电视机是怎么产生各种颜色的吗?”在学生们进行猜测后,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转动陀螺,让学生认真观察纸板上的颜色,然后去掉某种圆形纸板上的色纸,再重新做实验,让学生说出变化。教师解疑:“原来是利用色光的混合,电视机才能调出各种颜色的”。

③如图3:把一个喇叭用硬纸片糊起来,做成一个“小舞台”,在音乐声中让台上的小人起舞,在观察中,学生会产生疑惑,小人为什么在喇叭响的时候能够翩翩起舞呢?教师解疑:“原来震动的发声体能够使小人跳舞啊。”学生开始人人动手实验。④为了使书仍旧留在原地,快速抽动书本压住纸条;⑤用摩擦后的钢笔去吸引纸屑。

分析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学生和老师举例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在多媒体同步展示一下五个实验,大胆的说出有关实验演示的应用,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认识到有趣、有用的物理学习,同时说明物理研究什么。

实验演示①提出纯物质、制药等利用低温沸腾的热现象;②彩虹、彩电等物体颜色之谜的光现象;③人耳听声音和电视等发声体振动的声现象;④乘客公交车在刹车的时候前倾物体惯性的力学现象;⑤化纤物容易带啪啪声和灰尘等带电吸引轻小物体的电现象。

板书:物理学声、光、力、电、热等等形形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上学习知道。

2.怎么学好物理

导语:我们对物理已经感受到了有趣、有用,也知道了研究物理学什么,那么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形式展示课本的四幅图,了解牛顿对物理是怎么研究的。

牛顿猜想:为了使月球不逃离力的作用,要拉住它。也许跟拉着物体使它落向地面的力是一样的。牛顿通过此猜想发现了万有吸引定律。

教师结合上面所述,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的物理学家故事,如:牛顿在读书思考的时候,把怀表当成了鸡蛋煮;在洗澡的时候,阿基米德发现了皇冠鉴别真假的方法,激动地高呼“我发现了”当时冲出澡堂都忘记穿衣服。正是物理学家对这些现象观察、思考、探究、实验,才有了多彩的科学世界。

人教版书: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通过大家的熟悉的磁铁吸铁的现象我们来说明如何进行实验,初步感受如何观察和实验。

实验演示⑥磁铁两极磁性强,两端吸引铁屑多;⑦异名磁极相吸,同名刺激相斥;⑧为了方便学生的观察,通过投影仪呈现分布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和小磁针的状况,采用旋转360°的动画效果立体呈现然后分布磁感线的状况。

实验总结,并板书:重视物理的实验和观察学习;联系社会和实际;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总结

师生对本课节的主要内容共同回忆:有趣有用的物理、对声、热、光、电、力等自然现象进行物理研究;观察、实验、思考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总结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及时完善和改进。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

目前很多初中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来自于家长、老师、学校有关应试观念的影响,片面的觉得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副科,与更为重要的升学考试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意义不大,因此在个人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方面表现的都比较差,甚至于有些学校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用来进行中考复习的实践,主观上压缩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有的甚至直接取消和停止信息技术的教学安排,这些学校层面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群体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的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缘故,其在学科知识更新方面非常快,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非常快,所以信息技术教材等内容的更新上也应当紧跟学科更新发展的脚步,于是很多出版商都看上了这块肥肉,在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动机驱使下,大量大规模的印发出版信息技术教材,却忽视了教材内容的实际质量,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借助行政命令的手段,在当地初中学校中强制推行本地单位编写的教材,限制外省外地教材的进入,而这些教材往往不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而过多的集中于书面知识的讲授,还有教材编写模式陈旧,书面语言过于成人化,没有考虑初中学生的实际语言接受能力和学习规律情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技术作为跟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属于一门技能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的基础复合型工具课程,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实务的应用掌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并没有正确的认R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而显示出的一些特殊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合理到位,更多的都是沿用其他传统学科的陈旧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比较落后和单一,过于注重理论教授,而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教学轨道,整体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二、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措施

(一)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主动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接受知识技能的灌输,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具体来讲,每节信息技术课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否与对象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相符,是否具有适当的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切实从现实生活着手,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提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flas可以将一些枯燥无味的信息元素变得生动起来,活灵活现,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课堂会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二)优化教材质量,明确教学任务

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培养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广大初中生能够切实掌握和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在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而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拥有一套突出强调主题化和活动化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要凸显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学什么就教什么的理念。在低年级学习过的知识到高年级依旧可以学习,知识在应用层面和细节学习深度上要做好渐进的突破和更新。

(三)改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上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我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三、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开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开关机。

2.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3.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1)改进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方面,是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输很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来解决问题。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开放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24-02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环节,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以其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得到了教育界的推广。

学生可以尽展个人的创造力与才能,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笔者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法进行研究。

1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要素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的各环节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可以最大限度培养挖掘学生“学”的本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根基。

1.1教案要求

在备课时,教师要对单元的内容有整体掌握。备课是以单元为单位,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前提下实施的,教师要将总体的教学要求细化为每单元的授课任务,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以完成授课任务。提取教学重难点,采用学案导学法,规划导学方法,提供学生充足的自学、自思、自练的指导与机会。备好教案的同时编好学案。

1.2导学方案

学案的撰写可选用方式有:要点提示、问题思考、网络纲要。要点提示要表明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方法等。要指导学生利用学案课前预习该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了解自己上课时要重点听讲的核心问题,来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学案解决教学中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问题。

1.3导思方案

1.3.1新课引入———开导是至关重要的过程,每个单元的引入方式不同。引入新课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遵循新颖性、变化性、多样性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按照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的步骤。设置契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要点明确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兴和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使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逐步深入课题。

导入新课的方法非常丰富,主要有直观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导入法又是相互交叉、渗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种导入法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上乘的教学效果。

1.3.2自主学习——指导是学案导学的关键环节,以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规划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科学的认知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特征是讨论问题并设计讨论提纲。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科学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1.3.3突破难点——疏导指的是突破教材中难点,学案要善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学案设计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方法,帮助学生条理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吸收教学知识和规律。

1.3.4实践练习——辅导。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教师与学生应将新问题总结归纳并再次结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2.1情景导入策略

上课前的五分钟决定了学生能否认真听讲一堂课,因此教师在导学策略中必须要注重如何在前五分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导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老师要善于生活中常见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于身边热点话题的提问“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物联网”,让学生懂得运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时要注意考虑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有限性,运用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从而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产生互动。

2.2轻松课堂策略

信息技术的内容往往都是信息理论知识或者枯燥的,在很多学生心里是一门相对比较无趣的课程,甚至有些人认为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负担。教师要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投其所好,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趣小游戏,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编写一些打字游戏、背单词的小程序中。学生能够在游戏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从而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小竞赛,例如打字比赛、制作PowerPoint比赛等,通过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掌握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

2.3情感教学策略

科学家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情感教学策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情感教学表示认可,因此在信息教学中可以将情感教学的方法引入到课堂中,老师可以试着和学生接触,加深关系,在成为互相了解的朋友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的老师,可以在枯燥的课堂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例如互联网的起源,第一台电脑的诞生过程,甚至是一些名人轶事,例如图灵、冯·诺依曼等,既能让同学们了解到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又能改变作为老师死板的面孔,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一旦学生和老师成为朋友,学生可以把对老师的喜爱转换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可以促进对于知识的学习。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情感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这样环境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操作运用

3.1确定学案导学的教学内容

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教学法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操作性强的内容,这在计算机上可以验证,如E-mail的使用、Frontpage网页的制作、Flas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

3.2编写学案工作

学案的内容应在教材外加以拓展,强化探索知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案撰写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凸显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笔者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选修)中的Flash这一部分的内容分为9个课时进行,共编写了7个学案:Flashl-图层基本操作、Flash2-文字的添加、Flash3-图片的合成l、Flash4-图片的合成2、Flash5-羽化蒙版、Flash6 -滤镜等用65个课时,Flash7-校园艺术节海报的制作用2个课时。

3.3分发学案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表明,对于操作较强的内容,需要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但是学生大多为住校生,上机机会少。另一方面,学生文化课的课程较紧张,所以用在信息技术上的时间很少。所以,大多数Flash学案都是当堂分发。

3.4学案的导学过程

笔者以《Flash7-校园艺术节海报的制作》为例来讲解复习课的导学过程。学生应在课前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检查并纠正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活动:掌握并改正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展示前届校园艺术节海报的幻灯片。

引入课题:校园艺术节海报的制作。海报的图片素材学生自由选择,有问题可以和老师同学探讨。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探讨海报制作过程,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草图的设计由学生课课后完成。

学生活动:进行校园艺术节海报制作。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的制作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主要由学生互评,并指出:是否体现了本校的特色;作品的原创程度如何。

3.5分析修正学案

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对学案的反馈,修改完善学案,并且完成学案的反思与点评工作,在学案上加以批注,提醒学生做好学案的留存,通过学案复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水

4结语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教育、终身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采用学案导学法,改进习题化教学内容的错误做法,让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设计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合理的引导学生解决知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设想,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甘肃兰州730050)

参考文献:

[1]束梅霞.视觉文化支持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学案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宋卫卫.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刘晓燕.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

第6篇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1.生成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性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不可预测的,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突况,与学生共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形成特殊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便是生成性资源教学法。生成性资源教学法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对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学生通过生成性资源对其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教材却具有理论性较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生成性资源来帮助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动画特效等因素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2.生成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专业水准及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初的教学环节是备课。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来源于课前的教案编排,按照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即使在中途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也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此时,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课堂设计与生成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课堂中突然的各种问题及效果反馈进行正确地处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还应对生成性资源的价值进行有效判断,及时与备课方案进行融合并取长补短,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掌握及反馈情况,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引导下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工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正确利用

1.强调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始积累和利用

新课标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它同时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原有的课标要求,新课标更关注教师的自我反省及持续改进精神,它要求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出若干问题点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改善,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对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原始积累,可以有效促进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超越目标期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教学资源的反复累积可以提高教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助于他们设计出更多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中实现最大应用价值。教师向学生所灌输的知识点是否能够得到学生有效的反馈,这一结果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致力资源收集,对所收集到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价值进行内在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选择利用价值最高的生成性资源。

2.建立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

教师在对生成新资源进行不断开发的同时,还应关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具体教学效果。开发出优秀的生成性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倘若无法切实有效地运用在课堂中,也是一纸空文,这就体现出了生成性资源评价制度的意义所在。首先,应确保评价制度的可行性与客观性,尽量制定具有人性化的评价制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可评价制度的作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课堂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对教学资源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还应确保评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佳评价手段便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于课堂效果的好坏可以做出直接反馈,并直接反映出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权利,并虚心接受学生给予的评价结果和改善建议,在学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纠正措施。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布置一些实践操作任务,并对一些完成质量较好、速度较快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将一些学生摸索出来的优秀操作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演示。学生十分渴望被认可,教师若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实践创新的兴趣,其时间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微课视频 体会

微课视频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素材课件、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和操作步骤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关系组织和以一定方式呈现,共同“营造”教学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视频”既有别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使教学内容更突出主题、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更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视频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自主地进行差异性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微课视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具有紧密相连的特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微课视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一、微课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微课视频

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成熟的分层教学法,微课视频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之间由于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导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足。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尚且没有树立相对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对新鲜事物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的书本教学法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非常不利,只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才能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此,将微课视频引入课堂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众多教师面临的这一教学难题[3]。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般分为课前进行预习、课上引入知识点、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行知识拓展及课后练习和反馈五个步骤,在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观看,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在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微课视频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观看和学习。例如,在进行作品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看,由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学习速度和进程方面更具有自主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行控制观看微课视频的速度和进度。因此,学习能力较强或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快速观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作品制作的步骤和其中需要运用到的技巧,并且在作品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对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和资料进行观看,达到开阔自己视野的目的,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每一个作品制作的步骤进行反复播放,达到对制作作品的基本技巧进行掌握和巩固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通过制作成微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探究是合理利用微课视频的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由于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限而变得极被动。可以说将微课视频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对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的类型和内容进行准确选择

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种类非常丰富,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视频分为问答、讲授及演示等不同的类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需要运用的微课视频时,尤其需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1]。虽然在课堂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信息技术课程都需要与微课视频相结合,例如,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析时,又或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亲自进行讲解会比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而针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教学中,就要适时地与微课视频相结合,而且这些微课来源只需要我们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进行录制即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微课视频在自己电脑上进行自主反复地观看和思考,了解并且掌握操作的流程。初中教师应当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有针对性地对需要运用到的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或选择,以便于让微课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得到最佳的发挥。

(三)精心设计、制作和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

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过程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也就是说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及开发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过程。如闽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电子数据应用单元的《修饰电子表格》微课视频制作过程时老师要熟练掌握修饰电子表格步骤,然后通过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录制整个操作过程,再通过录音软件录制声音,配上音频,通过会声会影软件压缩微课视频。因此,要针对微课视频的特点开发出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视频,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开发流程进行规范。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将微课视频的开发过程分为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及设计相应的微视频教案等诸多阶段,正是因为微课视频的开发极其严谨且复杂,所以只有将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应用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微课视频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地展示,才能使微课视频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2]。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视频应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教师应用微课视频意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教师对于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教学成果持怀疑态度,并极少主动将微课视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在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来说对微课视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深入。所以应通过教研活动多讲解微课视频教学意义和优势;通过片区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翻转课堂实践等活动,增强初中教师应用微课视频的意识。

(二)重视学科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较少,是影响当今初中教师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微课视频在课堂上的运用率逐渐提升,但是仍旧存在微课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和内容相对来说较单一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微课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尚且没有对自身的建设进行完善,导致教师在进行视频搜索时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微课视频,从而降低教师对应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科进行教材钻研,熟练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任务操作过程,利用摄像机、手机、相机和相关视、音频制作软件进行微课视频资源开发。

总之,合理运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教学形式而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任务,并适当选择和运用微课视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 微课 微视频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形式多样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本身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能体现其特征及价值。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特点

(1)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更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微课”的容量小,一般在50M以内,常见格式为flv、H5网页格式,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洁,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

(3)教学资源“情境化”。“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4)具有交互性。“微课”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微课”设计中,可以通过“概念导入―授课视频―巩固测验―练结”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互,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3“微课”理论依据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简单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微课”正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的方式,创造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

3.2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微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泛化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3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康・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微课”应用于教学符合教学最优化理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4.1教学导入“情境化”

“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形状补间动画》时,教师通过加工《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给视频添加卡通人物、添加字幕、添加教师的配音。这样学生观看了后,对学习flas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尝试。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追求成就感,开始进入新课,制作形状补间动画。这样,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4.2转变教师角色,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自主去发现,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11课《编辑主页―插入图文》这一课内容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插入图片,制作导航栏两个知识点,制作了两个微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4.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微课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从案例设计、微课专业软件使用、PPT制作的技巧以及制作过程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微课”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5“微课”制作方法

5.1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

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具有单一视频格式呈现,单一学习路径的特征。目前主要方法有“录屏软件+PPT+教师的声音录制”、“摄像机+屏幕PPT演示+教师讲授”等模式。具体做法,首先撰写微教案,准备教学素材。其次,用ppt演示教学中的知识点,然后用录屏软件或摄像机录制教学过程,讲解教学中的技术操作步骤。最后,录制声音文件,进行整合,形成作品。

5.2交互式的“微课”录制方法

交互式微课以网页动画和视频多格式呈现,通过点击、拖拽、选择、填写、反馈等操作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及时测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微”概念已经占据我们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合格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