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红色文化传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红歌传唱;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播状态分析
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春天,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化即人化,即人类的进化成果,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学办学过程中,以大学为载体,以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传承、创造和积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是大学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校园文化指明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对大学坚持改革开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就没有大学,大学的生命就会窒息停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塑形必须塑魂,外美更需内实,“做大做强”应与“强基固本”同步,“质量立校”应与“文化铸校”结合,打造“硬实力”要同提升“软实力”并进。
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90后2000年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就是历史,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思潮的红歌则简化为音符而已。因此,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复合技能过硬的标准社会人(准职业人)。
二、红歌传唱是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一)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易于普遍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很强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具备良好知识结构背景下,对革命歌曲和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二)校园艺术文化基础
学校艺术文化基础教育虽不等于美育,但艺术教育与美育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高雅、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广覆盖、高凝聚力”的鲜明校园艺术文化特色。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听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音,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红歌传唱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和接地气。这种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大学生不仅习之、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达到以美储善、以美扬善的目的。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再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以“红歌传唱”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
文化和传播密不可分,没有无文化的传播,也没有无传播的文化,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生存、发展、创新、发挥其应有价值。做好红色文化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红色文化传播要讲究策略,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形式。以“红歌传唱”为主要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适宜的传播手段,在“红歌传唱”过程中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营造浓郁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红歌鞒、经典朗诵、图文展示、演讲故事、影视欣赏、传递箴言,通过班团会、早读或者校园网络媒体、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渠道。
(二)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传唱是以红色文化为媒体内容的有效传播手段。通过红歌传播,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并使大学生内化为受播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
(三)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在红歌传唱实践过程中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和方式的创新和使用,积极发挥校合唱团、舞蹈团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总结红色文化中党和人民不断创新的历史经验,加强红色文化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四)形成网络,确保宣传
要把红色经典文化传播纳入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局中,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利用网络的迅捷、开放、互动等特点,把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目标。
(五)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红色经典文化进校园。旨在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连续不断的“红色经典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在校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红色经典艺术魅力的平台。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之所以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地英勇奋斗,就在于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最为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充分加强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教育大学生,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关键词】媒体 传播 地方文化 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新闻媒体是引领、助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担当着文化传播普及的重任。作为媒体人,要敬畏和学习文化,争当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传承与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更好地振兴与服务文化。
一、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一个地区的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将逐渐转换成这个地方的文化气质,而文化定位、理念传承形成之后,需要广泛而强有力的宣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位于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的山东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因存有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又被称“龙城”。历史悠久、绵延留长的文化传承给与了这座小城丰厚的文化浸染,构成了“文化诸城”独有、恒久的地域文化魅力。为充分展示诸城的文化气质,《潍坊日报・今日诸城》充分发挥党报的政治优势、人才优势和宣传强势,把文化宣传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地域化”作为扩大宣传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落脚点,不断创新和改进文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重点在专题策划、综合报道上下功夫,开设了具有诸城特色的“弘扬新时期诸城精神大家谈”“聚焦龙城创业者”“寻找最美诸城人”“学雷锋・做诸城好人”“龙城警务”等专栏,每月刊发地方文化专版,关注地方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版面和栏目风格,大力弘扬孝德、超然、名人、红色、佛像、民俗、恐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名人文化、名胜文化、超然文化、恐龙文化等四大品牌文化影响力,叫响“中国龙城・舜帝故里”文化名片,努力为地方发展先进文化服务。
二、发挥新媒体集群效应,激发和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地方文化对外是否具有吸引力,不仅仅取决于地方文化的内涵、内容,还依赖于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传播效率的高低。
在“速新闻”时代,地方媒体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就要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积极拓展文化宣传渠道,运用新的传播理念和网络平台进行报网互动,充分挖掘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巨大潜力和积极作用,加快构建媒体多元、内容丰富、及时的融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效率,实时咨询、24小时推送、全媒体“压倒式”传播,主动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通过强化文化内容策划、转变采编观念及方式、丰富艺术手段等途径,实现文化内容资源多向采集、全方位展现,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
媒体要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以开放的姿态与上级媒体搞好合作与交流,着力于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和特色亮点,深入挖掘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的挖掘保护;突出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免费培训、基层文化队伍、社区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宣传;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等,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竞争力。
三、媒体聚焦精神层面,让地方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应杜绝“新瓶装旧酒”,因为用“多媒体新瓶”装的“文化老酒”未必符合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品位。传统宣传重故事、重人物、重作品,在张扬文化内涵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文化的传播应该仿古融今,推陈出新,从力促地方文化发展的“大”处着眼,从转变文风的“小”处着手,用新闻的笔触、现代的视角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捕捉人物行为与地方文化间的关联点,认真研究挖掘地方文化与读者需要的交叉点,对地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地解读,让传统文化展露新颜,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增强区域文化发展活力,在更高层面上铸就与地方文化相匹配的文化血脉。
关键词:地铁;VI设计;环保理念;本土文化
地铁VI设计是信息传播与公共视觉的载体,它与地铁的整体视觉秩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地铁的视觉识别系统规划纳入新的地铁视觉秩序与文化气质的整体构建之中,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地铁的理念和文化。运用本土元素反映环保问题,以直观有效的视觉文化语言传递给大众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本文以长沙地铁的VI设计为研究对象,从环保理念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多角度视野,探讨VI设计在地铁领域中的应用和审美体现,为长沙地铁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铁属于城市交通工具之一,为地铁研发的识别系统,如地铁LOGO、地点指示牌、工作人员制服等具有识别作用的设计称之为“地铁VI(Visual Identity)设计”。地铁Ⅵ设计在地铁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国外地铁VI设计的发展状况
地铁在国外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视觉导向的地铁VI设计也日益完善。美国纽约地铁的文化传播不仅包括具有欧美风格的艺术品,还包括非洲与亚洲的装饰风格。莫斯科地铁建设之初,为了提升城市文化,经过不同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以各种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用石英岩和大理石刻成各种浮雕,既彰显富丽堂皇,又重温历史画卷。伦敦地铁的文化主要以广告为主,目的在于让人们充分了解该企业或品牌,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
1.2国内地铁VI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其他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当中。因为地铁的舒适、便捷、环保,不仅很快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经过提炼和加工,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鲜明,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得到提升。上海是世界级的海派文化都市,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地铁运用时尚的壁画,让来往的人体会到上海的时尚、优雅、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南京地铁一号线设计专门的壁画,充分反映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香港地铁将导视系统设置在站厅层的非计费区。这种设计有助于车站的管理,可增加乘客在车站内的往返次数和停留时间。整个车站的公共安全方面的标识设计均使用相同的卡通形象,色彩对比鲜明亮丽,字体效果一目了然。
2长沙地铁环境特征分析
2.1地理环境分析
长沙市地铁线路的特征及概览对视觉识别和大众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长沙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全长22.262公里,横贯长沙东西,成为长沙市东西方向公交压力和客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到2018年,长沙将陆续完成1号、3号、4号、5号等4条线路,将在长株潭三大经济圈穿梭自如。可见,长沙地铁的建设和发展是长沙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同时孕育着视觉识别系统资源的新生和成长。
2.2长沙人文环境分析
长沙拥有3100年的悠久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湖湘文化,长沙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地铁2号线为例,线路途经长沙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橘子洲和岳麓山,其他新建的地铁线路也将充分考虑到长沙的人文特色,将古迹名胜和风景区划人地铁规划范围内,使人们能快速便捷地到达每个旅游景点。长沙的人文环境镌刻着文化的烙印,将城市生活气息、历史积淀等渗透在长沙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与视觉体验融为一体。地铁视觉识别设计一定能在长沙独特的文化内涵中找到合适的视觉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长沙地铁VI设计分析
长沙地铁的VI设计是把长沙地铁文化推向全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借助于地铁VI设计,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长沙地铁的理念和文化。目前,我国在地铁VI设计方面总体的理念指导不够,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地结合在创新运用方面依然有限,存在着对地铁特色功能、文化定位不明确和对于传统文化与环保概念感知不强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1通过地铁公共艺术来传达环保理念
在长沙地铁Ⅵ设计中以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点,通过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来吸引大众眼球,再基于本土文化上编著关于环保的小故事来反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在设计地铁公共艺术时,可以采用湘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魅力丝线,岁月针传,既传承了经典文化,又用湘绣秀出了一片环保新天地。
3.2通过地铁广告来传达环保理念
地铁广告的受注目程度高、影响力广泛等特点能增加对产品的认知度。设计者可以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得、有个性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地铁公益广告,在创作过程中融入长沙本土的红色文化,并适时定量的在各个地点投放,耳濡目染,提高大众的环保理念。红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将红色文化运用其中,不仅能让大众铭记历史,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而且还严肃地传达了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3.3通过视觉识别导视系统来传播环保理念
地铁导视设计要注意它的规范化和讲究功能第一的设计法则。通过好的导向设计来取晚大众在乘坐地铁时的情绪。在地铁这种地下密闭空间中,不合理的导向设计会导致大众产生逆反情绪,精神紧张,不利于环保理念的有效传播。因此,在传播环保理念的过程中导视系统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智慧结晶,但互联网不断发展,我国融入很多西方思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以使人们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侵害,也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构建文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5000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极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其中也蕴含着很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和德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减少西方功利主义对民众的冲击,从而帮助人们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观。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民众文化自信,也能使民众加强对文化的传承,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作出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这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提升民众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民众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也能通过历史帮助人们铭记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昌盛,家庭才能和谐美满。无数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组成伟大的中国。人们可以通过端午节祭奠屈原,以此增强对华夏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使民众加强道德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民众共同努力,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便能使人们在快速发展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优势
融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拓展传统文化传播覆盖面,也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便利。利用融媒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媒体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使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这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传统文化覆盖面得到拓展
利用融媒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打破传统传播形式,拓展传统文化覆盖面,使民众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充分融合互动,这不仅使新兴媒体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也使传统媒体突破局限性。例如,传统电视媒体和纸媒,需要以电视节目和报纸为载体,而融媒体可以以网络为载体,二者融合不仅能促进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还能拓展传播覆盖面,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传播渠道逐渐增多
融媒体以互联网为依托,不仅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渠道也更多。不同民众可以在不同渠道中获得传统文化内容。融媒体时代出现很多社交平台和软件。例如抖音、快手、微信等等,用户较多,在这些平台中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能通过分析用户浏览习惯,向用户推送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这种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的传播形式,更具备针对性和特色化,也能真正做到实时共享。利用先进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能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融媒体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例如,5D技术便能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融媒体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增多,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也能使民族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并以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融媒体具备一定的互动性,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也能及时倾听百姓心声,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以及传播内容进行进一步革新,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新颖。
三、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融媒体背景下,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拓展融媒体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传统文化想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必须加强对媒体融合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不仅要及时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形式革新,还要不断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不断优化和拓展。
(一)创新传播思维,培养高素质传播人才
融媒体背景下,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要想革新,必须加强与融媒体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因此,要对传统传播思维进行适当的优化与革新。例如,可以借助媒体融合优势,在不同社交平台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传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这也会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目前,用户较多的抖音、微信等等平台都可用于传统文化传播。这种传播不仅具有较突出的话题量和点击率,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紧跟时展步伐,占据传播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互动,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不断加大融媒体背景下培养专业化传播人才的力度,这样才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和优化,为文化传播奠定人才基础。具有现代化视野的传统文化传播人才,不仅能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能为融媒体发展贡献力量。
(二)通过融媒体技术革新与优化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可以利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创新,以提升传统文化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吸引民众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因此,适当采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也能使传统文化提升传播速度与自身影响力。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5D博物馆,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传统文化场景的模拟化再现,民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不仅有利于民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也能使很多深奥的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博物馆的支持,可以利用政府影响力加强宣传,构建特色地方景点,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实现双赢。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参考与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优秀节目,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使普通民众都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只有传统文化变得通俗易懂,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打造精品传统文化节目,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融媒体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系统
利用融媒体的便利条件,将传统文化融入整个社会系统,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首先,需要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注意传统文化的植入,也可以引导教师积极展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加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其次,可以利用融媒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生活。例如,可以在地铁站台、地铁车厢、公交站点等地方融入一些传统文化标语,也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同时,政府可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提供资金扶持,以增加相关作品种类及数量。最后,可以利用融媒体打造传统文化相关品牌,通过构建品牌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可以利用融媒体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辅助,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同时,还可以把握住短视频大热的风口,录制相关短视频,并通过分享、转发、扫描二维码等形式,吸引人们参与到短视频互动中,从而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
(四)构建融媒体传播平台,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
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与新兴媒体及传统媒体的融合,并打造特色传播平台,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从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快手、QQ等等平台传播与宣传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共享。首先,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优化和提炼,以达到碎片化传播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构建多元化传播链条。例如,中秋佳节时,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使新生代都能加强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此帮助普通民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传统佳节。其次,构建和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明确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传播方向以及传播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式发展,使传统文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例如,可以加强对社会群体的深入分析,并利用大数据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传统节目,通过提升传统文化的层次性,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在节目播出时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通过互动收集相关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节目不断优化,以达到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
四、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较为广泛,这使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也要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要适当把握融媒体时代的新机遇,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这不仅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使世界共同见证中国光彩。
参考文献:
[1]刘秀梅,许明.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传播文化空间的自觉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05):48-54.
[2]齐建东.融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基于B站〈国家宝藏〉传播现象的探析[J].中国报业,2020,(02):20-21.
[3]荆立群,薛耀文.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的传播[J].编辑之友,2020,(03):72-77.
[4]孙凯.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传播与创新[J].中国报业,2020,(09):78-79.
近年来,“地方性”一词已经深入到旅游管理中,在管理理念上,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了管理的内在要求,规定了其性质与内容。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资源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人们的旅游方向已经从以往的经济娱乐转向了更加倾向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型旅游。地方性文化的渗透同时也是旅游业的一大卖点,通过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旅游之中,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创造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服务。
一、物质形态文化的旅游管理渗透
河南衡水自古就有“衡水古三州、魅力深景冀”的美称,因此在旅游的开发上面,可以将重点放在其文化上,形成一种文化产业。衡水可以利用旅游的发展来开发相应的纪念品,利用其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于文化特色来发展旅游业。
(一)地理位置优势
衡水的地理位置位于京九铁路、石德铁路、邯黄铁路的交界处,属于一个枢纽地区,贯通我国南北。这种交通上的优势在旅游中的地位非常高的,目前人们在选择旅游方式上,多数都会倾向于自助式旅游,摆脱旅游团的束缚。因此在旅游线路的选择方面,交通的便利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衡水被誉为是京南的第一大站,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浓郁的人文气息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衡水文化
衡水文化的主要方向就是其侯店毛笔与衡水金鱼。传统的旅游中,人们通常只知道这个地方的水美,在湖畔吃了自然生长的鱼鲜之后不会去关注衡水文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强,人们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了衡水文化,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了文化上面。
衡水的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上,由于这里的文化主要是物质形态方面的,像是毛笔等,因此在这种文化产品的制定上,要从文化本身着手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在产品的制定上,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产品本身应该是以弘扬地方文化为主,而不是以盈利为主。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游客在旅游之后对当地的评价程度,试想一下,若是衡水将毛笔的价格超出正常毛笔太多,那么游客对衡水的印象就会被拉低,在评价方面不会给出高分。这样一来,游客们在网络上发现这一景点的太多负面评论,可能会改变路线,造成大量潜在游客的流失。2.旅游产品要注重文化的渗透,尽可能减少无关产品的贩售。像衡水这样的依靠物质形态文化来发展旅游的地区,要想做成品牌效应,就必须舍弃一部分的营业方向,专心打造本土文化。3.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调节,若是将产品本身进行了小范围的定位,会造成游客购买欲下降。因此在产品价格或是包装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合理进行产品设计。4.由于衡水地区是依靠特色产品来进行旅游文化的发展的,因此要将旅游的重点放在文化上,大力发扬当地的候店毛笔,将自然生长的鱼类作为第二卖点。
二、景观环境的旅游管理渗透
环境的优美也是游客选择游玩的一大重点。近年来,扬州逐渐成为了游客争相旅游的地区,当地优美的环境与人文特色闻名全国,尤其是当地的扬州园林。
(一)园林发展的特色
扬州园林风光能够在众多园林中吸引游客,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特色性。扬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园亭的发展。在园林中,其卷石洞天与石山房是游客们游览的必经之处。目前,扬州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想要以其绿化程度吸引游客观光游览。
扬州的园林多为古典园林,目前开放的有三十多处。游客们在观光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修理的景观,还能够从景观中看到扬州文化的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内涵。扬州园林的规划在花木、山水以及建筑方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游客在感受美景的同时还能够获取园林的相关知识。
(二)旅游线路优势
扬州是古代乾隆皇帝体察民情的线路,通常游客们的游览都是在陆地上进行,在扬州,游客可以选择水路来游览扬州城。这条水路将二十四桥景区、瘦西湖景区以及蜀冈景区串联起来,成为了扬州旅游的经典路线。同时,扬州也可以将其发展为一个旅游特色,通过水路向游客们展现优美的景色与历史的盛况,真正实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将景观作为旅游建设的一大卖点,在游客的吸引上主要是年龄偏大的游客,他们的心态比较平静,适合在山水中感受自然风光。自古扬州出美女,扬州的美景除了园林之外还有扬州的人,旅游的渗透要抓住这一特点,让扬州的发展在自然园林与人文特色上发扬光大。
三、历史文化的旅游管理渗透
近几年,全国各地又兴起了一股红色文化热潮。像是革命根据地之类的地方,每年迎来的游客量都较上年有所增长。这类旅游景点在以前游客年龄上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偏老的游客,是为了缅怀过去的岁月;而现在,旅游年龄平均数正在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这是因为老年旅游者想要让后辈更充分的了解这段历史引起的。就像是井冈山文化,作为重要革命根据地,前些年并不受重视,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井冈山的游客量大大增多,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应该随之加强。
(一)强调历史文化的渗透
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游客们从红色中走来,向绿色中走去。因此,“红色文化”应该作为井冈山旅游发展的重点,将井冈山的旅游业带动起来。井冈山风景名胜集革命人文景观和优美自然风光于一家。既有名垂宇宙的朱、毛会师广场,又有灯火照亮九州的茅、茨坪;既有享誉全球的黄洋界,又有被载入中华货币史册的100元人民币背面主景的井冈山主峰。主要景物景观类型有:革命文物、山石、瀑布、溶洞、气象、高山田园风光、次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温泉等九类。
(二)加强旅游线路的解说
井冈山文化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了解的,大多数游客对井冈山的了解还停留于革命根据地这一层面,对其中蕴含的革命思想以及历史重要程度还不甚了解。井冈山在旅游管理上要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建设科学合理的解说系统。
在解说的环节上,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进行。像是通过导游的解说,这种是最生动形象的,也最容易被游客所接受;或是在景点旁边树立解说牌,进行文字上的介绍,这种介绍不仅能够让游客了解相关历史发展状况,还能够成为游客拍照的经典,将历史文化保存在相机里,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
四、古建筑的旅游管理渗透
说道古建筑,人们想到的必然会有先兵马俑。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西安兵马俑作为历史古建筑,无论是在研究价值方面还是游乐观赏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兵马俑这种重要历史文物古迹的旅游管理上,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对文物的合理保护
古建筑作为开放性的旅游资源,在建筑保护上要着重管理,保障古建筑遗址的完整性。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在微博引发热议,一名资深导游网友称,毁坏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对于这类在古建筑上进行破坏的时间并不罕见,像是在北京故宫,也在墙上发现大量游客刻字。一些游客在进行“留念”的时候,用粉笔之类的材料书写还能够减少对文物的破坏性,但用石子刻字会对文物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在文物上乱刻乱画在世界各地都被看成不文明的行为。西班牙塞戈维亚古镇的高架引水桥,是迄今保护最完整的罗马帝国古迹之一。但类似“到此一游”的各国文字,几乎填满了可以接触到的所有位置,甚至铁栏也不能幸免。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卡塞塔王宫,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王宫。这座拥有1200个房间的王宫里,随处可见游客留下的各种涂鸦。上世纪90年代初,与嘻哈文化和说唱音乐紧密相连的街头艺术进入希腊,与此同时,雅典的文物古迹,也开始不断成为涂鸦和签名的对象。当地政府不得不定期派人清洁被涂鸦覆盖的古迹墙壁,甚至每个月都要检查一次。
因此在古建筑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强游客对文物进行破坏方面的管理,确保文物在展出时不受损毁。同时,管理不仅要从监管方面着手,还要加强对游客意识上的培养与惩罚力度方面的加强。
(二)加强文化传播工作
古建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只有让兵马俑文化传播的更广,才能够保障有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因此对于古建筑这类的旅游景点,为了满足游客想要留念的欲望,可以在建筑出口处设立一块留念牌,让游客有一个可以进行刻字留念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发展拍照或是设立纪念品的业务,将兵马俑文化带到全国各地。通过小挂饰等周边产品来弘扬我国古建筑文化。
五、结语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集聚区 优化空间布局 政策规划与支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See the Strong Rise of "Cultural Fengtai"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Gathering Zone
ZHOU Wanj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Abstract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Beijing city and each count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Beijing c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area of Fengta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ugou Bridge and Dahongmen two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i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area government support polici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ake off to achieve reg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ultural Fengtai" rise in the road.
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optimize the space layout; policy planning and support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把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城市。①其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规划中成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关键。
在2012年9月的创意产业项目集中对外推介会上,丰台区将发展创业产业的目标确立为:到2015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13%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0%,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00 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丰台区将按照“一轴、两带、四区、多中心”的形式进行布局。“一轴”即南中轴高端商务中心区;“两带”包括三四环都市产业发展带和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四区”分指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和丰台科技园区;“多中心”包括红色文化中心、中秋文化中心、戏曲文化中心、汽车文化中心、园艺花卉中心和服装时尚中心。②
其中,“四区”的概念最引人注目,它符合目前国内许多发展创意产业成功的案例,即:依托中小企业集聚的特征以形成具有当地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创新网络。 在丰台的创意蓝图设计中,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是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优势所构建的区域创新网络。前者作为红色文化中心,后者作为服装时尚中心,虽然职能各不相同,但它们作为区域创新网络所能实现的创新思想的汇聚和创新资源的流动是一致的。丰台的创新力量也证明着一点:在发展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势力,还取决于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的规划。
1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它作为丰台推行红文化创意的一个核心地标,将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迹(例如: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古镇、岱王庙)和军事教育基地(例如:纪念馆、抗战雕塑圆和二七遗址)透过资源整合与包装,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更大的经济价值。
集聚区将依托中国国际文化贸易港总部、宛平城商务会馆、红色文化旅游、园博园会议会展旅游、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平台、城市自行车旅游观光六大重大项目,构建“一核一带两区” 的空间布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即是 “两区”的概念,“两区”为园博园商务会展区和古镇休闲娱乐区,分别以特色鲜明的园林总部、会展服务聚集区和古镇休闲娱乐区为功能定位。
新的空间布局是建立在对卢沟桥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上,将卢沟桥的红色经典与会议展览服务业相结合,既是“强强联合”又是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这一举措有效地将传统“教育基地式”的文化传达模式扩展成“体验型文化模式”,将红色教育带出了博物馆,转而以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来打造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展示体验区。而以往相互独立的红色文化“经典”们也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所带来的群聚效应而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加强了区域内红色旅游文化的潜在发展实力。
2 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大红门时尚创意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南苑乡行政区域内,大红门地区服装批发市场主要分布的范围北起南三环中路(含木樨园东北角),南至南四环路中路(含大红门(下转第12页)(上接第9页)桥西南角),西起马家堡东路、东至天坛南路,涉及南苑乡4个行政村、大红门街道和东铁营街道。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北京地区服装特色商业圈和新兴商业中心。
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目前区拥有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京温、天雅、新世纪等31家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200亿元。除了品牌的集聚,创业产业的集聚还体现在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工生产联合上:多家知名企业都在大红门创意集聚区开设了研发机构和加工生产车间。另外,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CBC创意大厦、金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并通过时装展示使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聚集区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红门的时尚创意产业逐渐形成了集构思、设计、生产和展示为一体的产业链。
未来大红门地区将以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和构建“一区、一轴”。一是打造“时尚创意区”,延伸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完善服务环境,引领时尚文化传播,打造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业态,逐步形成以时尚创意为核心,覆盖完整产业链条的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二是构建“商务文化轴”,以南中轴核心区域为重点,在轴线两侧引入全球顶级商务商业机构,建造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完善商务办公配套和金融服务功能,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文化轴和高端商务区。
3 挑战的应对和政策的支持
无论是卢沟桥或是大红门的文化创业产业集聚区都是通过一种网络结构来进行区域间信息的迅速传递,从而使得技术更容易扩散,要素资源更容易共享,群聚利益更容易实现。但在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我们亦看到一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例如:产业规模偏小和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和丰台区文化创业产业“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的。因为龙头企业较少、带动效应低,以至整个集聚区的产业链呈现出“小、弱、散”的特征。
为了将文化创意集聚区的概念优化执行于丰台区的发展中,丰台区政府出台了《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则》。在此“规则”中,明确了未来五年丰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产业布局。其中,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丰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被列为重点。丰台区副区长张婕表示要实现此目标,就应着实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来“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而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必然在创业和发展的初期面临着各种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法,丰台区宣传部副部长韩骏伟在阐释丰台区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时,提到政府规划能否最终实现是取决于多个因素的,企业是主体,也要有相关的政策作为推动。基于这点考虑,丰台区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又了《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丰台经济发展综合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充分表明了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决心。目前,丰台区还开通了在线的文化创业产业网站,网站上翔实而生动的资料吸引了不少有兴趣的投资者,并让普通市民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到整个丰台的革新和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丰台创意”会随着丰台崛起而闪亮北京,给北京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注释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优势
2.禹羌文化旅游资源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其出生地一直都是历史及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禹生西羌”已经得到考古界权威的确认,国家相关机构授予北川“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北川县内相关的禹迹众多,包含大禹故里、北川及禹穴沟大禹文化遗迹,建有大禹纪念馆、禹王庙,每年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拜大禹的活动。
3.地震旅游资源北川老县城完整的地震废墟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一起构成全世界最大的现代地震遗址,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其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垄断性,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可供游人观光,纪念亡灵。
4.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羌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文化在这里保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羌文物在这里保存最多。打造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实验区的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劣势
1.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北川文化资源丰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难以产生内生力量,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
2.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最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所有的文化都是静态的,活态化程度低,因此,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
(三)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机遇
“5·12”地震对北川人民是一场浩劫,但却让北川一下子成为全球人人皆知、人人关注的地方。同时地震后出现的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也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1.发展产业链结合自身现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开发与羌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链,打造整体品牌,创造规模效益。既无形中宣扬了羌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北川旅游业增添了有灵魂作用的核心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2.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北川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北川文化和民俗特色风情为内涵,涵盖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扩大和提升文化大援建,增加两家有创意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北川文化市场,并向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扩展辐射,建设文化北川。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1.发挥药王谷景区、九皇山景区位于九环精品旅游线上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优美的自然生态、优越的气候条件,构建九环线北川段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
2.将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打造成为以地震大爱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旅游线。
3.充分利用禹里——小寨子沟沿线的自然风光及禹羌文化特色,打造禹羌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构建古羌文化旅游走廊。
(三)加快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1.大幅度提升旅游交通水平。打造新老县城的主题景观大道。按照分段、分主题展示北川形象的要求,完成新老县城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打通青叠路,完成新县城及全县各主要道路沿线、重要节点旅游导视系统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安装。
2.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依托北川原生态的物产资源,吸纳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大爱文化等元素,结合特殊的地震题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尤其是重点开发地震纪念品、羌绣文化纪念品、影像印刷品;利用我县丰富的土特产品,民间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创意思维,开发西羌水磨漆、山核桃工艺品、古羌茶叶等独具北川特色的旅游商品,使购物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启动“旅游提升计划”一是研究制定北川旅游产业整体包装策划方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二是推出宣传准确,有吸引力、影响力、涵盖面广、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语(如:大禹故里,中国羌城);三是拍摄制作一部高品位、有震撼力、短而精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四是在川内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户外旅游宣传广告牌,包括成渝路、成绵路、辽宁大道、“九黄”环线、山东大道等;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加强网络宣传;六是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大禹祭祀活动、禹羌文化旅游节、转山会、龙灯会、羌年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
三、总结
【关键词】民族音乐;旅游文化;相互促进
作者简介:王辛(1980—),女,汉族,本科、学士(学历),职称: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声乐、自弹自唱、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研究
旅游文化产业中民族音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与产品,其能够增强旅游区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吸引力,方便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打造,提升当地旅游文化产品质量、品味以及游客体验,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传播的导向性与艺术性。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二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决定了必须要善用二者互动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与含金量。
一、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民族音乐对于旅游文化产业而言,能起到促进旅游区资源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增强特色旅游文化宣传效果等诸多作用。现如今的旅游活动中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与享受,以民族音乐等旅游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及满意度有重要价值。民族音乐的发展立足于旅游区当地特殊生态背景与文化,以民族音乐为背景吸引游客,可从视听等多个层次入手带给游客多样化的欣赏体验,拓展欣赏视野、提升视觉感知灵敏度,使其在短暂的旅途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比如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以民族音乐打造文化精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演艺产业,以壮族末伦《绣球传说》、《报春的哭声》、末伦《壮锦梦》等为代表打造成为了靖西文化名片,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民族音乐资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开发与发展使得旅游地区更好的打造相应文化名片,在庞大的旅游市场中走出独属于自身的特色文化道路,增强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云南的“纳西古乐”精品旅游线路、的“青藏高原”“请到天涯海角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旅游文化、四川小成康定的“康定情歌”等,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增强了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宣传效果。旅游文化产业的源头是文化精品,民族音乐为旅游文化精品打造提供了诸多优秀作品,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在民族音乐创作、制作、产品融合、推广等方面均获得不断进步,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及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文化产业中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助于本土音乐音乐不断出产精品,不断丰富音乐创作素材,形成本土音乐的特色精品发展产业,让民族音乐从创作到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模式,进一步服务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的打造。民族音乐中,种类繁多的乐器、独具特色的歌唱技巧、独到的音乐特性为音乐文化资源的发掘、创作提供了民族音乐艺术宝库,当地人民形成的独特的歌舞艺术和音乐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灿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音乐资源和扎实的音乐创作基础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当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用了有力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系统的挖掘和开发下,依托专业的策划、制作、团队及专业的平台,可构造出更具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将资源变成旅游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
二、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发展
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握好发展脉络,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精品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打造。要积极做好当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性传承,将宝贵的音乐资源纳入文化保护范畴,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积极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益的经验与资源来发展当地音乐产业与民族音乐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创作出一流的音乐作品,做到以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市场,挖掘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发展优势,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要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和民俗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推出一批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民族音乐作品,吸引游客体验并参与,使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要重点培育音乐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民族音乐艺术培训业等门类,使音乐文化产业成为旅游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海北地区以红色旅游加民族音乐为旅游卖点,利用海北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特、金银滩草原“两弹一星”精神等优势,积极打造青海民族文化音乐城,将其打造成全省民族文化展示传播基地、民族文化人才培训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并作为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运作,这无疑是立足于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牌,扩大了海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当地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及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等优势,要把握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结合旅游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优质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打造,促使新时期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杨.民族音乐推进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艺海,2014(4):172-174.
[2]李岚岚.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变迁与思考[J].四川戏剧,2014(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