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思政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对移动网络进行科学分析
移动网络和传统模式网络有着诸多区别,移动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首先移动网络能够彰显个人个性,在移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网络发展的主角。可以对他人进行有效关注,也可以让自己在移动网络中进行一定关注,同时可以和他人进行自身生活或是情绪的分享。第二,移动网络和当前所发展的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结合,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为多样且速度比较快。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分享。第三,移动网络使用实名制,这样可以营造一种具有真实效果的网络环境[1]。第四,移动网络的交友功能十分强大,人们要想在移动网络上进行交友,可以根据某些特项进行一定搜索,寻得一定帮助。至于移动网络呈现的发展特点,当前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加入移动网络群体中。可以说,当前移动网络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工具,是人们进行移动网络使用的主要媒介。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而且能够进行手机通讯功能的使用,这样就导致移动网络能够实现较为广泛的业务开展。基于这些发展现状,可以说移动网络在高校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对他们有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信息爆炸导致一些具有负面性质的思想影响学生观念的树立。移动网络发展使整体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让信息传播数量和途径更加多种多元化。移动网络这个平台,让信息只要通过登陆就能进行有效的,所以任何人无论在何种地方,只要通过平台的登录就能进行一定信息的。人们就可以了解国内或是校园内外所发生的事情,并可以进行及时的评论。这种信息呈现爆炸发展的趋势,导致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任何事件进行一定了解,也可以对任何兴趣的事件进行问题搜索。这样就使得一些具有负面思想的信息,在移动网络上占据一定传播面[2]。大学生在这平台上进行信息浏览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对他们树立正确性质的世界观念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移动网络的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二)互动性过强导致学生容易受一些反面言论影响。移动网络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人们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或是一些事件进行分享和转载,其他人可以在移动网络上对他人所进行的事件进行评论。所以,这样就导致事件的传播者,在移动平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评论的影响。例如当前微博,网络,QQ空间等传播媒介,学生通过这些开放性质的平台,进行信息的转载,能够对一些话题进行有效关注和探讨,并对自己的权力进行有效的表达。但是,这样也导致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反面言论的影响,容易受到他国一些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的软文化不良侵害。基于现有的发展状况说,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高质量工作的开展。
三、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一)开展新型模式的学习。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凝聚和传播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开展小组或者是团队的学习。可以在协作模式的学习下,让学习者能够通过一个目标制定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凝聚在一个团队中。以小组或者是团队学习的模式,能够让这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有效探讨,进而提升个人学习成果和团队学习的有效性。(二)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学习的这种模式,也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高校可以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具有很多的功能性,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转贴作用。高校基于这一作用,若是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运用,就可以将主流传播思想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一定优势。同时,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人性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使用传统模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对一些思想进行硬式灌输。而是应该通过一种科学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思政直接接触,对其进行感悟和领会,进而提升对该思想的认知度。移动网络具有强大的转载功能,一些具有较大兴趣性或者质量较高的文章,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次转载。高校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定期一些较高质量的网络文章,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进行有效思政教育,这样可以产生积极性质的效果。(三)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进行及时的掌握,制止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针对移动网络所具有的学习特性,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进而能够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会对自己的生活事情或是心情进行一定的记录。高校相关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所的心情或是感悟,对其思想波动进行有效掌握,进而通过对学生思想波动的变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充分实现教育工作中的人本性质。此外,通过移动网络可以对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进行有效掌握,对那些具有群体舆论性质事件进行科学舆论导向,预防学生出现不良性质的舆论工作。所以说,移动网络为高校开展思政这一工作有着较大的基于,高校应该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四、基于当前移动网络发展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工作开展的思维模式。基于移动网络的发展状态,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的教育过程时,要重视移动网络所具有特点,积极利用移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生活中,主要张扬自身所具的个性,依赖现有的网络上转载的信息,进行知识体系的丰富。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高度理想和信仰,就让生活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教育中的灌输转化为引导,提升工作开展有效性的程度。(二)高校教育者应该对现有的新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要以一种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环境进行一定的适应,吸收现有的新鲜知识。要能对一些事物进行掌握,能够使用新型发展的技术,对现有的网络语言进行运用。通过这些内容掌握,才能让工作者对当前学生所具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以平等的形式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三)加强观察工作。移动网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媒介,信息传播日趋爆炸化,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能够进行海量资源的掌握。移动网络就是当前学生进行各项资源掌握的平台,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的[3]。针对该状况,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具有专业素养和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对现有的网络知识进行定的掌握,进而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工作者应该对自身素养进行一定要加强,对当前的信息传播具有敏锐的辨识,对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传播风险进行有效抵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提升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四)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环境,移动网络的兴起可以为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中进行全新阵地的创新创建。基于这种发展状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移动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动态,以学生当前关注的图片和文字以及视频结合的形式,创建全新的校园文化。高校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教育的传播媒介,可以定期开展手机报的传送,或是网站的更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同时,可以对当前的热点话题和事件进行客观性质的、理性评价,进而抵制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风气在校园中进行传播。
针对当前移动网络的发展特征和所呈现的趋势讲,它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新型平台。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政引导工作的时候,要基于这一发展本质,认清思政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机遇。积极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开展全新的教育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念。
作者:周智健 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洪波,王瑜鹭.“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38-41.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3]徐向学.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Influence of Modern Web Conception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 Cheng
(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0)
Abstract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s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and computer platform, the student population by sliding your finger, ready to get the latest news, information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society in various fields has caused tremendous shock by clever use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and real time, the impact of strong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eas to create 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For this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thinking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network genera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analyze on how to effectively use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to mak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modern web concep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
1 进行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意义
现代网络思维对社会领域范围的深刻影响起始于2011年,起始于新浪微博开始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现代网络思维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互联网高速交流,支持海量的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建立网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给人民群众进行网络浏览交流的机会。可以说,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既可以实现好友之间的实时通讯,又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平台来实现对于消息的广泛传输,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现代网络思维作为现代通讯科技发展的产物,所带给人民群众的感官体验超乎寻常。鉴于现代网络的特点,截至目前为止,现代网络的使用人数在我国范围内已经超过了5亿,形成了对人民群众的广泛影响。截至目前为止,现代网络已经可以支持各种智能手机系统和电脑平台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到现代网络思维的深远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网络,使用好现代网络,将现代网络思维高效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来研究的重点区域问题之一。因此,可以看出,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网络思维的发展优势
2.1 优良的信息传播能力
现代网络是经过千姿百态的互联网公司深度优化设计的网络传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轻松通过现代网络的提示来进行互联网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现代网络的使用,现代网络思维就会快速形成对人民群众认知的影响, 通过信息的快速传输,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现代网络思维。与此同时,完成现代网络浏览之后,人民群众就可以随时进行现代网络信息的获取,可以说,现代网络具有着高度便捷的浏览性能,为现代网络思维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高时效性的信息交流能力
通过使用现代网络,人民群众可以实现现代网络信息的实时传输功能。与此同时,相应的现代网络设计人员在现代网络平台上,可以利用编程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输给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使用现代网络的过程,收到这些实时性很强的消息,会对人民群众的思维形成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网络传送消息具有着稳定性很高的特点,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实现高时效性的网络信息发送,对于信息的传输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百花齐放的现代网络平台内容
通过对现代网络所包含内容的更新,可以将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图片信息、互联网视频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发送,与此同时,经过现代网络设计师进行设计的现代网络平台具有着更高的操作管理权限,可以通过对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向现代网络的使用者发送更多的消息。通过对于这些丰富的内容的合理规划使用,也可以帮助现代网络管理者将精心设计的消息传递给人民群众,给予了现代网络更多的时代内涵。
3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新世纪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不同于前辈,这一代大学生群体具有着勇往直前,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新技术(尤其是代表着高新科技的现代网络)有着更加执着的追求。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交流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时尚的现代网络思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最新的科技浪潮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充分发挥出现代网络思维的优势,帮助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1通过现代网络思维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由于高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采用合堂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好几个班的大学生一起进行思政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接触到上百个大学生,在每一次短短的两小时的授课时间里,高校思政教师难以真实了解到海量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实际教学需求。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也就容易受到合堂教学的限制,教师难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辅助教学方案,难以有效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做出“问题随时向我进行交流咨询”的表态。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由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定位也不够明确,大学生群体很少有会在课余时间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咨询的情况出现。究其原因,是和现如今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缺陷存在着巨大关系的。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随着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现代网络有着很强的亲密感。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现代网络思维,高校思政教师从现代网络思维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的互联网交流平台或者账号(一般情况下,最流行的方式是开通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平台),通过相关的互联网软件提供的现代网络技术支持,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具有着时代性特点的思政教学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发散现代网络思维,学生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发,合理选择自己的思政学习方式,进而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
通过合理使用现代网络思维,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灵活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互联网消息的转化,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发送给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出现代网络思维的便捷性优势。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对于思政的问题通过现代网络提出来之后,教师也可以使用现代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提供给大学生群体最科学最合理的思政内容。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支持,大学生群体就可以充分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饶有兴趣地进行思政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就得到了广泛的扩展。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现代网络思维,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气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质的飞跃。通过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可以将简单枯燥的思想政治知识有机转化成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知识,给予大学生群体全新的现代网络体验。尤其是在某一个政治热点问题产生的时候,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支持,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就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兴趣,为端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通过现代网络思维创设思政思想交流平台
通过合理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创设一个思想政治交流平台。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足和限制,难以真正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随着现代网络的出现,可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出路。通过对现代网络思维的使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范围内,通过现代网络平台成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讨论小组,实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政知识传播。通过对现代网络的实时交流特点的应用,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思政教师就可以随时进行思想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在网络的快速发展下,一些立足于网络之上的新兴技术迅速崛起,例如自媒体,一经上线,好评如潮,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但是这其中,因为人人都变成了舆论的传播者和分享者,大学生作为一直走在时尚前沿的群体,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不同人群不同方面的信息,其中一些不乏与主流观念相悖的,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便可能被误导,以为其理论并非错误的,而是小众的。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不可放任自流。可是纵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所以高校辅导员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网络入手,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化能力,开辟全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力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政立场和思想观念,使其可以成为贴合社会需求发展下的综合型人才。
一、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目的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立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飞速发展,缔造了诸多中国式奇迹,俨然从备受欺凌中彻底成长起来,成为国际上让人无法忽视和轻视的存在。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从未中断。在网络环境中,无国界之分,很多敌对势力妄图从思想上动摇我中华少年的政治立场,在价值观上挑拨国家和学生之间的共同信念,以此动摇其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1]。对于高校辅导员要对该问题给予一定重视,首先明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以此从出现思想政治立场根源问题入手,发挥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调整,始终秉持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纠正学生思想政治立场中的问题,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化能力。(二)牵引网络舆论发展。在网络环境中,很多热点话题一经出现便会被推上制高点,所有人都可以各抒己见,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点评或者批判,这种现象对于舆论中心人物成为一种网络暴力。而大学生是一直走在社会前沿的人群,关于热点话题也经常发表自身的看法,甚至引领舆论的导向。在长此以往中,部分学生自身已然成为“网络暴力”中的一员。这本身在思想政治层面上就为错误的,任何社会热点的发生,都会有其必然的原因,或者网络上出现的消息也是片面的,抑或者立场和所处环境不同,都是造就不一样的结果[2]。而大学生私自引导舆论很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辅导员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升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使其可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情况出发,待一切事情未明之前,不要任意发表自身的观点,因为这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为引导舆论的正确发展作出贡献。(三)延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统思想政治课堂,大多以说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固化,让本就无趣的思想政治课程氛围变得更加低迷。学生对于该课程兴趣缺缺,但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和应对考试,只能保障出勤和及格,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已经严重下滑。并且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已经发生变化,其更加崇尚个性化的教育和平等的教学方式[3]。所以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经常性以朋友的口吻和学生增加互动,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另外网络思想政治类型问题较多,辅导员可以借助其资源的丰富性,并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教条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为日常交流,进行渗透,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建设现状
虽然传统思想政治课堂可以带给学生一定思想政治方面的督促作用,但是也因为其他方面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教学质量上无法达到预设标准和效果。而高校辅导员开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立足于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之上弥补其短板,但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就重点问题详细罗列。(一)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性较低,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将眼光放置于工作任务量的增加上。并且诸多高校辅导员虽然响应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实际上领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而是依旧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式,与线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别无二致,只是教育环境变成了网络。这种淡薄的只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意识,根本无法发挥网络思想政治的优势,相反可能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从对思想政治课程没有兴趣到厌烦的程度,和网络思政教育初心背道而驰,没有时效性和针对性。(二)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有待提升。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多极化、信息化等诸多特点,而部分高校辅导员虽然接受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是在网络中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信息素养较低,使用的方式过于生硬,无法达到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们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升上来。所以关于高校部分辅导员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升,杜绝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效性。(三)高校辅导员信息技能普遍偏低。现代教育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而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一些高校辅导员年龄为中年,所以其对于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较差,并且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对一些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使用相对陌生,使得在针对思想政治敏感问题的案例选择上,受到极大限制,无法针对普遍、重点的问题进行纠正,使得很多严重的思想政治问题被忽视或者略过,限制了网络思想政治优势的发挥。
三、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路径
(一)纠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必须进行纠正,因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如果高校辅导员意识不正确,将带给学生更多负面影响。首先,高校高职院校要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产生这种心理的诱因,因为高校辅导员也需要面对家庭、工作等所有问题,工作压力的一再增加,对于辅导员来说,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4]。所以,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辅导员进行详细调查,根据因人而异的情况进行解决。例如,部分高校辅导员家庭负担较大,对于增加的工作量较为苦恼,所以高校便可以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薪酬问题的增加,帮助高校辅导员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高校辅导员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运用网络思想政治进行教育问题,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影响,重新拥抱美好的大学生活。(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首先,要让高校辅导员自身认识到网络信息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使其可以自身主动地去探寻如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探讨大会,让一些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的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案例记录下来,在会议上共同讨论,并且让一些信息素养较高的辅导员发表其自身的看法,带给这部分辅导员一些思路,使其可以一点一点积累方式,学习如何与学生形成无界限的沟通,并将思想政治问题转化成幽默有趣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还能拉近师生关系,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除却这一点,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的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网络思想政治成功的案例,另外需要高校辅导员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学习的是如何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话语套路[6]。因为有些思想政治问题可能相当类似,可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所有学生的性格、兴趣、成长环境等均不尽相同。这些都是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时需要考虑到的。(三)强化高校辅导员信息技术能力。关于高校部分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受制于信息技术能力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让这部分辅导员定期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从最为基础的技能开始,一点一点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而这里边提到的一些信息技术能力并非只是单单指代一些如何打开、使用方面的技能,还有一些专门的流行词汇,目前大学生经常会用到的网络词汇具体代表的意思,例如“YYDS、Bat-tle”等,实际指代的意思或者在不同事件和语境中代表的意思,这些都属于信息技术能力范畴之内的,对于一些不太运用网络的辅导员来说,这些是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的[7]。或者高职院校可以适当邀请一些这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不但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针对个别较为棘手的思想政治问题学生,也可以向专家请教或者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稳固基础,形成多向性的教育合力。
四、结语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尤其在近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由于网络的普及,我国的网络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对我国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弱化,低格调、纷乱芜杂的网络文化导致不少人价值观迷失,再加上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传统的、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这就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从而去适应新的环境。
二、本论
(一)什么是文化环境
文化的形成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社会化的过程。文化环境是指社会文化系统诸要素的总和。一般意义上包括国家统治思想、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道德面貌以及教育、科技、文体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当文化作为学生思想行为的外部条件存在时,即成为其文化环境。
(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学生有塑造作用,对促进构建价值观,使不同的学生形成特定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化、塑造、认同和整合、创新与先导、评价、积累和遗传等功能。
(三)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化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隐藏在网络文化中的巨大不良因素也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信息量的大量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一,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网上种种思想复杂化,使个人的意识受到很大影响。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曾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拥有一定网络优势的西方思想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年青学生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
第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使道德规范在网络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顾忌的行为几乎可以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学生的社会责任、法律观念、传统道德观念开始变得很淡簿。如今网上充斥着的大量无聊、低级趣味、污秽不堪的信息,人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刻薄恶毒的言语有时候仅仅只是因为要自我发泄。这些都该引起人们对网络道德的深度思考。
第三,单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挑战。网络出现以前,学生主要依靠传统的信息渠道了解政治,所受的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单一。网络对政治信息的无选择性、无限制性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好奇、不解、甚至是怀疑,这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挑战。
第四,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挑战。网络化环境使得网上的知识资源十分丰富,再博学的教育者也就显得相形见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屑于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选择信息。
第五,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不会墨守成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又自我意识太强,逆反心理过重以及自我约束力太差。那么,网络文化环境下将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网络文化环境是更为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应该始终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极为重要。
其次,信息网络监管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要健全,网络也须法制化,依法追究违法行为的相应责任可以让学生不再有侥幸的心理。网络警察的出现,使得网络也有执法者,这为开展建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文化环境应该健康化,应该把传统道德理论推广到网络道德中。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适应网络文化环境,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巩固高校的主流形态教育阵地,已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要加快教育者自身的角色转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使工作取得实效。教育者一定要掌握网络技术,进入网络使用者的思想世界,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另外,还要有尊重的意识。给受教育者以充分的人性理解,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尊重教育者,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更多的讨论和教育。受教育者不能看作是被动的受体,他们有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思想教育工作是人对人的理解,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彼此心灵的撞击、沟通和升华。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网络信息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各种思想、见解不断更替,进而形成了各种新的小环境。网络文化下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到文化环境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和育人环境,从而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作为对时代的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变化。但变化的核心是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作为教育主体,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学习社会要求、自我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素养的教育活动。任何事物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直接特性在于,它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形态。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特点,就要从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三个维度出发,才能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关键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点
(一)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空前增强任何自我教育都是一种主客体合一、张扬自主性的教育,但是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共享性、交互性、丰富性等特性使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在现实中得到空前增强。“网络存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扩展,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与主导权,表现为教育参与者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自觉权、价值认同的自、信息反馈的主动权等”[1]。传统的自我教育者,也能自主地选择教育信息,但是自我教育者选择的内容和条件要受到主客观条件极大的制约,而网络上的自我教育者在网络中主动地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大大减少了受到的限制。自我教育者的自主性空前增强主要表现在:其一,自我教育者选择信息的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选择什么网站、点击浏览什么信息、关注什么信息、发表与不发表言论等等的权利掌握在个体的手中。其二,自我教育者能掌握极大的信息资源。网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信息资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权威地位不复存在,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更多的国内国际信息,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其三,自我教育者的个性得到了更大的张扬。在现实的社会存在着形形的利益需求和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网络虚拟空间为满足不同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博客、微博等等个性化的网络载体可以让个人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个性成了网络时代的潮流。
(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深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决定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一元指导思想,实现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理想信念导向、行为方式导向、制度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导向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注重进行灌输教育,以确保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并非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也具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身的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所以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我教育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体现为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在自我教育中则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得到深入发展,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不是靠强制的灌输教育和灌输教育中教育者的强势地位来保证,而是主要靠意识形态内容的合理性和形式的趣味性让自我教育者心悦诚服,当然对违反法律的网络信息可以对违法的网络信息及其责任人依法治理;第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在网络上可能会表现得更明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坚持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一元指导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但是在网络虚拟场域中,则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思想文化。再加上网络环境下,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地位,自我教育者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更自由地选择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势必会因此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干扰。
(三)自我教育条件的自由与自我教育者自律的张力愈加紧张如果说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深化发展,那么从自我关系的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条件的自由与教育者自律的张力又愈加紧张。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地域限制的虚拟世界,它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从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维度来看,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极大地弱化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提高了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自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网络匿名的交往形式又具有“去社会角色化”的作用,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弱化了。从教育的角度看,自我教育自主性空前增强,主体获得了极大自由,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几乎完全由自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做人的转化工作,实现人的思想品德转化和提升的社会功能。人的转化包括了认知的转化、态度的转化和行为的转化三个层次。其中,态度的转化有一个由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就是要实现主体的思想品德转化和提升,将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然后再外化为个体的实践行为。这内化、外化的整个过程,依靠外在的他律,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赖主体的自律才能顺利完成。网络给了自我教育者更多的实现自由的条件,但是如果不加强自律,网络也会成为自由的坟墓,各种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的现象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沉疴。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特点的启示
(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自主性空前增强,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时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育平台。如果仍然在课堂等相对封闭的空间,教育者的主体性确实是更强了,但是一旦离开这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直接对话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新的人机对话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几乎隐匿了,完全不能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沦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的提供者;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高度合一,完全主导整个教育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很明显,现实空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不大,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其实就是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理念还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对自我教育的意义有许多研究和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他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总理在中南大学视察时,对全国教育系统也明确要求要坚持启发性教育,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第二,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它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发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主体性”,是一个自觉的存在,具有选择的自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引导人们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育客体看做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p#分页标题#e#
(二)优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者自主性空前增强,决定了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必须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自我教育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环境为各种不同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了自由的信息交流空间。在网络上,什么样的信息能吸引网民的注意,要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能满足人们发展的社会需要;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关键是调动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当代网络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网络也为各种非甚至反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开启了方便的大门,严峻地挑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大力宣传理论的最新成果,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意识形态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扎根,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的非中心性、个性化、匿名性等特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对网民进行传统的单向强制的信息“灌输”,只能通过网民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当然自我教育的完成离不开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由于网络赋予网民的平等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既是个体的自我教育也是群体的自我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平等交互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的教育方法应当重在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主要方面应该包括:抽象理论灌输教育转换为大众化、生活化的引导渗透教育;从权威式的单向传授式的教育转变为平等互动式的教育。网民在这种自我教育中如果能得到乐趣和真理,才会加强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大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了解当前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在网络环境导向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网络环境导向下的大学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学网络覆盖率以及达到100%,甚至很多高校的实现的全面的无线覆盖,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的影响,这种新型媒体只是改变了大学生基本的认知方式或者成为一般的社交工具,却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学师生对于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想法特别缺乏,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网络环境的变化,这严重制约了大学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效果的呈现[2]。
1.2大学生思政教育缺乏网络平台
与当前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却没有一个有效统一的教育平台,而很多的高校辅导员也无法通过网络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说教,灌输教育的阶段,这种单一教育方式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有着非常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3网络思政教育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在我国对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对于这一块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对于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如何组织大学生利用网路平台开展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并就如何避免不良的信息对学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至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研究就非常的缺乏,这就导致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制度方面非常的不健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的空白的情况,因此这也是造成我国网络环境导向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顺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网络环境导向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建议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网络文化修养
大学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大学思政教育开展的实施者,其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对于网络信息的应用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应用水平的高低。因此,网络环境导向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对他们的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大学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的网络信息水平,促进其可以有效的将思政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全新的育人理念[3]。
2.2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提高大学思政老师进而辅导员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强校园网络等硬件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日程,以提高高校网络建设的总体水平。同时,注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取得了巨大发展,其相对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时一定要注意对于这些新媒体的利用,将这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网路思政教育平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另外,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投入维护的预算,确保网络设施运行的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给大学生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2.3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制度
通过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制度,以给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度保证,并且在此基础加强立法,再结合高校的相关规定使得高校的网络管理可以做到有法可以、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大学的网络行为自律,网路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运用新媒体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社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3] 潘敏,凌惠,于朝阳.国内外BBS 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