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1篇

一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31.1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至575.4万人,2011年有660万人毕业生,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到就业压力的迫近。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成本偏高和就业率相对低。从微观上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她们不断地参加招聘会,发出更多的求职信息;她们准备服装等用品的费用也普遍多于男大学生,甚至有女大学生去制作个人相册,这笔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宏观上看:2011年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麦可思研究院以2010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截至2010年2月底,2010届女大学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在签约类型方面,与国企签约的女性毕业生比男性约低13个百分点。2011年男性就业落实率高于女性4.5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女性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也是相对少的。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中显示:截止2010年底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19类行业中女性从业人数相对较前三位的分别是:农林牧渔、教育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这女性从业人数最多三类中仅教育行业女性就业人数超过50%,其他两类都小于从业人数的一半。可见女性在职业生涯中依旧处于弱势地位。

二 就业难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第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有着消极影响。很多女生在学生时代也是佼佼者,但在成家之后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松懈了干劲,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劲头。

第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使用人单位对聘用女职工有所顾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的《劳动法》对女职工在“四期”(经期、孕期、临产期和哺乳期)内的相关照顾政策是由用人单位独立承担的,这导致用人单位使用女性职员的成本增加,所以用人单位尽可能通过选择男性职员来避免这种负担。只有通过立法和完善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使女性在就业中遭遇的不平等待遇。

第三,社会对女性的生育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社会肯定。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包括社会产品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女性生育同样创造了社会价值,且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讲这种价值比创造产品本身有更大的意义。但女性却因生育受到了消极影响,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

2.个体因素

第一,能力发展不均衡。在大学发展的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不能过分看重交往、沟通能力而忽视了专业学习;也不能只注重知识水平而忽略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二,求职者的某些偏好增加了就业难度。多数女大学生愿意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如文秘、教师、财务人员等,这种偏好使得女大学生求职时在某些领域出现过于集中,增加了竞争强度和就业难度。

第三,女性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水平。女性的生理特性和其繁衍后代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职业生涯。一部分女性为了工作的发展推迟结婚、生育的时间,或者选择丁克家庭这种方式;也有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选择家庭,在需要时离开职场,回归家庭。这种选择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当用人单位不易判断女性求职者属于哪一类时往往通过选择男性职员来减少自身损失。

三 缓解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社会方面

第一,加强立法,国家应尽快完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有关男女平等就业权利的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权利。我国的《劳动法》对女性就业做出明确规定,保障女性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落实中还有一些困难,因此给予具体、详细的规定,加强实际执行力,切实维护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落实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平等就业权利是十分迫切的。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项目和种类,减轻用人单位聘用女职工的人员成本。由社保承担部分女职工产假等特殊期所产生的人员成本。要为女大学生搭建宽松、平等的就业平台,以制度保证和政策引导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性别分工机制协调公正与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第三,积极构建服务体系,减轻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强度。积极建立家庭事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通过采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社区帮助等多种形式相应改变女性在工作单位的承担家庭事务,适当减少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投入,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2.学校方面

第一,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对学校以往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是否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学校方面应根据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做出积极反应,做好现有专业的调整和强化,提高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女大学生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做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双过硬。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加强与调整学校部分学科建设及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和企业人才培训计划,从而达到大学生与企业共赢的目的。

第三,要针对不同阶段分步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在入校初期就要让女大学生清晰地意识到将来面临的就业竞争,让女大学生有危机感,同时在不同阶段制定各具特色的教育重点。让女大学生在每个年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教育女生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注重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女大学生自身

第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包括:(1)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要正确对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既不能忽视各因素对在就业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也不能有心理负担和太大的压力,影响求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心态上要保持积极向上,从容乐观。(2)要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学毕业生在多数情况下对用人单位有过高的要求,企业不能满足,因而放弃就业机会。这是由求职者对单位的要求过高或是有不切实际的希望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应放弃不合理的期望,就业的天地就会宽阔许多。(3)要放弃非理性偏好,包括对地域、职业、行业的偏好。多数毕业生都希望能在经济发达、条件较好的地域找到自己的职位,这些地区的竞争愈加激烈和残酷。放弃对某些行业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清醒地选择一份普通的工作,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才是当前的明智之举。

第二,自身要有过硬的能力素质。立足专业,开拓视野。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自身素质和系统掌握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对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经历。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的丰富过程,在实践中完善对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程度。同时,参加一两个社团组织,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只有较高的综合实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最后,女大学生在求职应试的过程中要大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干能力,要自信、自觉、自主地参与求职竞争;不回避、不躲闪,不过分依赖家庭和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争中,只有无畏地去面对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周小李.女大学生就业难: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弱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第2篇

关键词:就业 职业选择 创业 毕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3篇

【关键词】知识转化率;就业理念;择业观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择业的过程中,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可是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7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

自1985年开始,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开始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渡,尤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上大学不等于进了就业保险箱,大学生也必须接受市场的选择。在2006年底人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现在我们大概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了,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拥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就业心态,下面笔者就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对其就业进行分析。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知识转化率低

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即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可见此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就业理念滞后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四大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考虑家庭的承受力的大小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合等因素,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是兴趣,但还是选择了再学习之路[1]。

(三)价值判断盲目

1.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2]。

2.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自身素质的建议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归位现实的心理反映。

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和户口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

(二)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以前通常流行着一种大学生“五靠”的说法,即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这种依赖心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少数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的征询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本人一定要有成熟而理智的思考。俗话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毕竟,工作是要我们自己长期亲自去体验参与的,若是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创新,不利于日后发展。若是对工作有所抵触,后果更为严重。总之,不舒心的工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我们更要“量体裁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或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个时候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其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生活。相反,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自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等手段,在不断的打拼下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非常符合

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

总之,大学生在正确地评价自己之后,要树立自信心,要摆脱依赖和不平衡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来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3]。

(三)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5.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树立继续学习的心理

用句古话说“学无止境”。就业之后,仍不断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

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小的学校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三、关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生活,毕业就业与继续深造,往往使大学生手足无措。其实很简单,如果真的想继续在科学的殿堂里学习,而且具备相应的物质等条件,不妨安安心心地学习,但同时不要脱离社会。但如果是因为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这种选择并不可取。考研可以使我们增长更多的学识,但是不纯粹的求学心理也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大学生就业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难免会由于时间仓促,导致准备不足,而显现出捉襟见肘的情况,最终不利于就业。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4]。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

参考文献

[1]孙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C].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问题 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扩招政策

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当年就扩招 了48%。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这些都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 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三)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时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就业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劳动力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 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道,2011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 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 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 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 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 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 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 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 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昆,朱利泉,李帮秀,万华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

[2]张鹏翔,李红娟.当前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D].2010(24).

第5篇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备受全社会关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紧迫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生力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各个高校也对各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方面做了很大的转变和调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可以自主对未来进行规划、选择职业。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因受各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因此,如何在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1.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不到位

根据国家的政策,我国各高校都在实施新生的扩招政策,再加上很多地方的高校发展了许多下属院校和分校,致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年年都处于增加的态势。2016年,毕业人数已达到765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了15万。而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大学生的人数却在逐年递减,造成原本想去这些单位谋职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因此,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就直接选择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也要面临一些问题。因为民营企业在选拔和录用人才时,不注重学历,更多的是关注应聘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重视所用的人员能否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根本不会考虑录用没有实践能力的人。

2.高校教学模式老套

目前,虽然有许多高校已用开设实训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效果不明显,有的只是搞搞形式,仍有很多高校只注重学习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还有部分高校的管理不到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重视学习,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仅没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学习和锻炼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校教学传统、老套的模式已严重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无法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

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政府要想办法创造和开设更多创业、就业平台,解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调控工作,比如大力宣传西部志愿者计划,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和熟悉计划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优惠待遇和政策,以缓解或降低“北上广深”以及东南部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达到最佳的人才配置;最后,政府对人才市场也要实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并要拓展招聘信息的通道和渠道,注意及时公布招聘信息。

2.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市场,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校人才培训模式不够合理、先进,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校一定要注意结合我国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可以去高校招聘自己的需要人才。高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机制,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后,定期到相关的单位见习、实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有关教育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就更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训和输出计划的良好运行,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变。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严重缺乏自主意识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在大三、大四时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时就为时已晚,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非常盲目、被动,处于劣势。另外,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期望值太高,而自身又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累积经验的阶段,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备的定位,并树立和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前辈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技能。只有累积到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以后,才能对工作和岗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目前,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或者创业机会,一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俊峰,李博仲,俞凯.当代中国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4).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8-02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笔者对内蒙古科技大学200名少数民族学生(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主)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86.27%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感觉到就业压力大,就业目标不明确,竞争力差,没有自信,这主要是由于平时积累少,成绩绩点低,专业技能不过关造成的。68.40%认为平时独立性较强,小团体主义明显,尤其是与本民族学生抱团,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不多,造成在毕业时感觉表现力不强,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表现力。闲暇大部分时间以上网游戏,看电影等形式度过,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89.16%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关大吉的心理,不愿进取,考试应付。74.10%担心不能适应其它地方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坚持选择回生源地进行工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范围小,无形中抢夺就业资源,增大就业难度。另外,调查显示79.26%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要求,64.0%认为实现理想职业的可能性不大。56%的人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资源有限,认为学校除了在就业信息栏公布用人单位信息外,应该做好多渠道就业指导,比如考取公务员、特岗、支援西部等就业手段,这部分人表示对国家的很多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

以上就是针对200名大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的主要数据报告,通过这一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群力群策,既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又体现民族团结的意义,那么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哪些?笔者试着做以分析,力求找到解决途径。

二、原因探析

1.社会历史原因

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环境恶劣,与中原地区相比,交通不便,信息传达不畅,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绝大多数蒙古族学生采用蒙语授课,汉语不过关 ,尤其是书写更加困难,导致课堂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语言不通是造成民族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直接原因 。进入高校后,与汉族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容易形成不良心理情绪,进而不能很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毕业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积累,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原因

在高等学校大幅扩招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薄弱,虽然很多高校看到这一问题,设置了民族预科班,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正式的四年编制大学生活前,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预热,熟悉环境,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很多专业课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紧跟学生思想动态,没有给学生切实的指导。

此外,很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只考虑本校已有资源,一些学科尽管过剩还是不断盲目扩招,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很少开设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给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地就业带来了极大困难。

3.自身原因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确立明确的职业锚,职业锚的形成是日后学生进步的动力,明确的职业锚是择业的预想目标,没有良好的职业锚就不能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念,不能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势必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淡泊陈旧,对就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毕业生对以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待遇好,环境好,很多学生对就业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很多民营企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固不可靠的单位,这也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解决对策

造成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找到对策,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民族团结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找到几条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路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

1.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就业渠道以及就业方式上向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倾斜,在少数民族地区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少数民族毕业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名额分配,比如在国家事业单位少数民族要占一定数量。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在同等学力、能力等条件下应该给予少数民族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优先录取等等,对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生活习惯给与照顾或补贴。另外,政府应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创办民族特色企业获中小企业,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另外,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就业市场与高校的纽带作用,协调好各方关系,尽最大努力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高校从多角度出发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1)合理专业设置,科学人才培养

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潜在市场的内在需求为依据,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结构调整,拓宽专业口径,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进行专门的专业设置并自主进行考核,使他们能够对开设的课程以及技术充分理解掌握,娴熟用于生产,不可求大求全,一方面没有实际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掌握吃力,甚至出现跟不上课程,不能顺利毕业的现象。鼓励毕业生多种渠道就业,改变就业传统观念。

(2)建立健全指导体系,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全方位关怀

学校要成立辅导机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初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分析市场,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成立心理咨询室,培训真们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关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实实在在为学生做实事,做真事。走到学生中间去,多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与汉族学生的相处情况,一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纽带,使他们真正融合在一起,成立和谐大家庭。

3.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素质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社会竞争力。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强大起来,能够适应变化市场的需求。其次,进行了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一定要树立明确目标,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为找工作增加社会实践发麻,或为继续深造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传统的就业习惯,多角度、多渠道拓展就业路径,比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形式。

以上我们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少数民族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考研热 就业难 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考研热现状

(一)社会考研现状

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的最新消息显示,2016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为177万人,相比2015年增长7%,打破了2014年以及2015年报考人数两连降的势头。同时,201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总人数为51.72万人,报录比约为29%,比较之前年份也均有所提高。1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保研条件的适当放宽,使得一大部分本科学生也有机会跻身研究生行列。由此可见,“考研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发展趋势。

(二)问卷调查所反映的考研现状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在内的大三考研党和大四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取调查问卷和社交软件app投票等方式,针对当前考研热和就业难的社会热点,收集了以上高校学生的看法并做出了有力分析。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共500份调查问卷,结合app投票,参与人数共计1109人。其中关于毕业选择问题,调查数据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反映结果不难看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考研作为大学毕业的首要选择,相对而言,选择毕业直接工作的学生比例只有35.7%,而选择创业和出国深造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当对于为何选择考研,调查结果更是引人深思。如图2所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的初衷是迫于就业压力,而在选择其他原因的学生中,有很多也把就业难作为涵盖因素来考虑,认为考研可以暂时规避就业风险,改变就业现状。同时,学生盲目选择考研现象也很严重,单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水平而选择考研的比例仅占总调查比例的21%。

综上所述,考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人才观的扭曲,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难度的增大成为考研热最主要的因素。我们不可否定考研是大学生培养自身素养,提高个人能力和学历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国家获取高尖端技术人才的必要渠道,但大学生通过考研来改变就业现状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存在误区的,高校、企业在人才就业升迁等方面所存在的唯学历论、唯文凭论也是不可取的。现在很多学生选择盲目考研、“打酱油式”考研,实际缺乏知识和心理准备,最终导致考研失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考不考研,先就业再考研还是先考研再就业应当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如今的“考研热”如同前几年兴起的“出国热”一样受人追捧,当年的“海归”如今成了“海待”,我们没有必要等到大量研究生闲置的时候再去反思“考研热”问题。“就业难”如何成为“考研热”的心病,又将如何去改善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

二、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下,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就业难”的困顿局面中。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无疑给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总体压力仍然很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伴有常态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的转移,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更加凸显。据人社部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及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台竞技。与此同时,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毕业生个人能力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应聘条件也愈发苛刻,各类热门岗位往往呈现不同学历共同竞争的场面,这对于初入社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致使大学生群体中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普遍存在。

三、大学生就业理论阐述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理论。在市场经济中,通常可以拿劳动力供求理论来衡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和他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是否对等,而劳动力所代表的工资水平往往是由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在经济学中,劳动力供给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工资水平下劳动者能够最大程度提供的劳动数量,工资水平的高低通常决定了供给数量的多少。劳动力需求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工资待遇下,劳动力市场所能够接纳的劳动者数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是劳动力供求理论的基础,也为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指明出路。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变大造成社会总供给增加,而社会整体需求量却相对减少,经济发展速度远不及毕业生扩张的速度,可供就业岗位无法满足过量劳动力加入,需求下降而供给过剩。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个人素质也无法适应经济体制发展趋势,学生找不到工作,招聘单位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引起结构性失业。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往往比中小欠发达城市多,致使大学毕业生扎堆经济发达城市,引发体制性失业现象。而那些选择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又会因为个人期望与现实落差过大,易产生选择性失业现象。

(二)职业搜寻理论阐述。职业搜寻理论最初是由费尔浦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它为解释社会就业问题提供了指导。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搜寻过程等价于一种投资方式,而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搜寻结果下失业时间的长短息息相关。劳动者搜寻时间越长,投资成本越高,选择工作的余地也就越大,也较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但随着劳动者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获得的工作报酬提高幅度将是递减的。此理论说明了失业是面临成本损失的。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且不成熟,职业搜寻带来的成本也很大,双向选择的招聘形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双方都会待价而沽。对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就业信息不完善的情形下,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搜寻,当搜寻时间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应尽快脱离失业状态,主动就业才是明智之举。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针对就业难问题,大体可以从经济发展现状、高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生自身角度来分析。

(一)从经济发展现状角度。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关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150万人就业。而造成近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放缓引起的。自经济增速呈下滑态势以来,随着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工业企业整体发展不容乐观,就业吸纳能力普遍降低,部分中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波及职工就业。同时,中央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目标的战略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衰退,甚至会波及到几百万人的就业岗位,带来很大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除此之外,伴随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突破,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人才供给水平,宏观经济对于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而用工单位质量参差不齐,唯学历论、唯文凭论的人才扭曲观,招聘环节花样百出条件苛刻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从高校教育制度角度。除了从社会经济角度外,作为人才培养集中营的高校,也应当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负责人。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本科生人数快速增长,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这种“宽进宽出”的模式使得有些高校不重质量重数量,不重师资培养和专业拓展而重以硬件齐全博人眼球。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严格的校园监管,致使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荒废学业,不求上进,校园安全也构成威胁,他们最终因缺乏社会基本技能和素质,形成“一毕业便失业”的惨痛局面。

2.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大多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课程无法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去,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开设上,通常呈现专业趋同现象,加大对社会热门专业开设力度,却忽视了专业本身的提升,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在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上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用工荒现象严重。

3.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招聘网站获取就业信息的,整体来看就业渠道还是很广泛的。但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网申、投递简历以及面试通常不求甚解,这归根到底是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造成的。据调查,目前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同学,通常是在大四学年上几堂就业指导课程,听几门讲座就完事,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指导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无法让学生认清自我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同时,一些高校因为经费投入不足,指导老师不专业,缺少对当前社会就业需求的把握,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对学生就业不能起到帮助作用。

(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

1.专业素质水平薄弱。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大约有43%的学生都有过挂科经历,约有31%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远不及高中阶段。虽然我们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但大学生专业技能差、学习能力弱、自身素质不高却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是否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是当下大学生欠缺的。

2.自我期望值过高。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过多学生“精英主义”、“都市心理”严重,端着唯我独尊的架子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对薪金和职位的期望也过高,往往产生一个岗位百人竞争的恐怖局面;大学生扎堆大城市,放弃中小城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不少学生为了求得所谓的“体面工作”而患得患失,好高骛远,反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3.就业心理不健康。在选择考研的被调查对象中,有超过七成学生认为高学历能为就业提供捷径。但学生只重文凭不重实绩,在硕士阶段仍然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强,对就业过分乐观,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也只是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精英人才。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一)社会角度。在经济压力大背景下,国家在稳增长的同时,应适当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新型产业就业岗位才是根本。目前我国坚持“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更应抓住机会,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将我国过剩产能转为其他国家需要的优质产能,并加大与周边国家留学深造、创业培训、技术引进的力度,开发更多新型产业,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好的国际舞台。在国内要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运营,适当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供稳岗补贴,为大学生就业分担压力。另外,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强化社会人才监管力度,将就业纳入法制化管理也是确保更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

企业也应当调整招聘观念,告别“学历论”、“文凭论”,重视学生个人实践能力,挖掘学生自身优秀品质,同时改善用工环境,强化职工社保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二)高校角度。首先,在教育机制方面要提高办学能力,改善教育质量。高校办学要着眼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不能一味地开设热门专业而忽视专业内部的提升。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好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趋势适时做好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成为课堂活跃者。其次,在校园监管方面,要加大力度投入成本,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每个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告别游戏,走出寝室,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动手思考能力,为就业增加筹码。另外,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当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建立独立的指导机构,聘请专业老师为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辅导。并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沟通能力,指导应当贯穿整个大学,并分别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

(三)大学生自身角度。如今的就业实际上是应聘者能力与素质的角逐,大学生必须认真看待自身发展问题。首先,作为学生一定要把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大学环境和资源,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处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个人的动手创新能力。其次,要及时的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不考研难就业、先择业再就业的观点。要知道国家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并不等同于单纯去尊重学历,理性的社会应当是重学历而不唯学历,重文凭更重实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应根据个人情况理性选择是该考研还是该就业。大学生也需要淡化“精英论”观念,弱化自身优越感,放低姿态合理定位;适当的降低个人期望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心理对待薪资问题,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被社会认可接纳。

【结语】大学生考研热下引发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势必需要解决,它需要国家、高校、学生自身共同去努力,只要抓住重点,措施得当,大学生一定可以在就业难中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李义炜.当代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与对策研究[J].北京:北

京青年研究,2016(1).

[2]王大影.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求知导刊,2016(2).

[3]陶兴宏.当前大学生就业中自身问题的考量与对策[N].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之怪现状

(一)就业歧视之怪

眼下就业歧视可谓花样繁、种类多,有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身高歧视、容貌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歧视,数不胜数。各种明的、暗的,大的、小的,有必要、没必要的歧视都在求职潮中大显身手,有效控制着求职人数,打击着毕业生信心。

(二)招聘单位之怪

从研究生卖猪肉到高薪淘粪工,更有单位打出“两年无薪水”的旗号来招聘毕业生。虽不乏招聘单位的炒作,但却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困境。

(三)求职过程之怪

参加考试一窝蜂:明知是独木桥,可大家还是要在“公考”上碰碰运气。尽管“中”的概率好似买彩票,更有甚者,个别大学生非公务员不就,催生了一代“考碗族”;简历投递一大片:设计简历、精心包装,网上招聘、现场招聘狂轰乱炸只求一面试机会、虽然浪费多些,但可以避免遗漏,至少也可心理上得到些安慰;投资形象一大把:为在求职形象上加分,大家都倾其所能,大搞形象工程,拍艺术照,买套装,购化妆品,更有甚者很多女生因不满自己的容貌而去整容。

(四)专家支招之怪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不少良策,如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以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西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落户限制、退还回生源地就业的师范生的学费、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各类专家也是见招、拆招,提出应对策略,但其中夹杂的一些奇谈怪论,非常离谱,如大学本科读五年、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去。让人怀疑某些专家没做扎实调查、也未经慎重思考,甚至有借机炒作之嫌。大学生们要结合自身实际,认清社会实际,不被怪论所惑,不为怪调所扰,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找到适合自

己的出路和发展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技能

造成这一现象的也不能全怪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现行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主要是参考当时苏联的模式,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落后乏味,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从小到大执行应试教育,“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郎咸平说: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简单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市场。产业链由六大软性环节组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长途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这六大软性环节按我们最熟悉的名词——国际分工来划分,中国企业分配到价值最低、浪费资源最大、破坏环境最严重、劳动力最廉价——制造环节——既订单处理,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创造出市场销售六块钱的产品(假如每个环节创造一块钱价值),中国企业只能分享到一块钱的价值,并且在中国企业里能分享到一块钱的价值空间其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又被农民工占领。这一点可以从东莞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车间,广东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工厂得到证实,更可以从美国金融海啸对广东经济影响最大、最直接得到有力佐证。中国到现在为此,中国不应该称为制造大国,顶多是生产大国,中国企业只占有一个环节的就业空间,其他五个环节的就业机会恭手送与他人,这就是目前我们既丢失价值,又损失就业机会的产业链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就注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源头就在这里。我国目前的产业现状不足以为大学生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真正原因。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1.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的就业观念是自己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最后,考了许多证书,报了许多培训班,投简历如天女散花,结果草草签约之后进入工作阶段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只能换职业。

2.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担心进了那样的单位,就永远要在那里呆下去,一辈子也走不了。因此,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工作负担重不重,工作强度大不大,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没有被精简或是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

3.只肯去“面子部门”就业

“面子部门”主要是指大公司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率,较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服务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部分同学认为从事服务行业没有面子,干服务工作大学四年白读了,甚至发生大学毕业生从事沐足服务被父亲大骂不孝子孙的事情,主要是有些同学眼光放得不够长远,在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这除了跟毕业生期望值有关以外,还跟同学间的相互攀比有关。

4.眼高手低、心比天高

一些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去西部,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一心只盯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工作没做多久,薪水待遇喊的很响,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奉献。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完善中小学教材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合理配置中小学课程,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好四年的大学生活。

(二)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接纳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引导国有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建议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也自愿设立大学毕业生实习机构并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并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费减免。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

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充分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生产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完善产业链中的其余五个为国外掌握的环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中这五个环节在吸纳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