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医生论文

心理医生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医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医生论文

第1篇

《北方周末报》的言论经营实践证明,以新闻评论提升舆论影响力,是谋求新闻改革创新的成功探索。而着力经营言论这个重要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品牌,增加原创评论内容,把新闻做深做透,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突破。

扩大评论规模 提高评论深度

主流媒体的优势或特质应该就是价值观、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主流新闻在深度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全面的解读、建设性的意见。而深度评论的核心则是对新闻事实给出判断和意见,有本报的高度、本报的见解、本报的声音,需要扩大评论规模,也需要提高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的规模化经营,是通过充足的版面空间和不间断出版来体现的。其前提是评论稿源充足、评论质量进一步提升。《北方周末报》在二版开设的《总编辑“面对面”》专栏,初衷是为读者答疑解惑、为政府建言献策,用心与读者面对面沟通。这种敞开式沟通,创新“三贴近”来担当媒体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这种形式很快得到读者认可,互动内容也从区内延伸到区外,从民生拓展到政治、经济。同时,还带动了本报评论员、特约评论员提升评论质量的积极性。

在扩大评论规模、提高评论深度的基础上,《北方周末报》于2011年9月15日进一步优评论版面,将原“新论”改版升级“评论周刊”,开设“舆论头条”、“周末议题”、“图说天下”、“围观中国”、“思想评论”、“经济观察”等特色栏目。“舆论头条”为特约新闻观察员文章,在国内报社择优聘任了一批资深媒体人,每周撰写焦点新闻之述评,刊发要求为“焦点问题、正确导向、权威观点”;“周末议题”突出“话题新闻、专题评论”,由本报主持人主持话题,邀请四位本报特约评论员“说新闻、讲道理”;“图说天下”的特点是“图说新闻、精彩点评”;此外,“围观中国”主要凸显本报新闻评论的客观性,特约评论员主要以全国各地政府公职人员为主,既传达了政府公职人员的声音,又为老百姓解读了政策。

以受众为本位 激活观点市场

新闻评论是《北方周末报》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杀手锏”,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已成为新闻评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北方周末报》强调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为了增强传播效果,致力于评论的“新闻化”、“多元化”、“平民化”经营,进一步突出“小型化”、“版面化”、“形象化”特色……其中,新闻化具体表现为更强烈的时效性,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笔者认为,评论的时效性能够更好的吸引读者眼球,有助于提高评论的影响力;追求现实针对性,就是要直面现实、关注民生,以受众为本位,激活本报的“观点市场”。评论的多元化特色,不是价值观多元,而是话题丰富多彩,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新闻评论指向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于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破解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难点。这与平民化的衔接,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儿,创新“三贴近”,更好的担当起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任。

突出“小型化”、“版面化”表现在本报社论、评论员文章,拒绝登载动辄几千字的大评论,而是以中小型为主,通常是千字文和百字文,大中小结合,积极向“短而精”的方向发展。化小言论受重视,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有的放矢、事理融合、以小见大,备受读者青睐。2011年2月24日,《北方周末报》开办“图说天下”小言论专栏,配以新闻漫画,本报首席评论员撰稿,短到几十字,长到一二百字,要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除此外,特聘漫画家嘎子陈为本报漫画家,靠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利用漫画这种超语言的艺术,讽刺与幽默结合,把读者吸引到跃然纸上的纪实新闻故事中。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傲与自卑

随着国有医疗机构的扩编增岗、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迅速增长,对高校医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轻重不一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利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等,一些专业性强或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调查显示,34.7%的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86%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89.8%的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2.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3.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加卫生系统组织的各项活动,无形中给家庭经济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贫困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参加“双向选择”,为争取到就业的机会,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激烈竞争。同时,他们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也趋于理性,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自主创业的美好愿望。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学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区别医学生与其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差别,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就业教育体系,切实研究出适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建立校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就送到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去,专业课教学在临床一线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保证基础。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调整心理首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激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分析,适当转移。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咨询,预防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3]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2005,(3):107-109.

第3篇

关键词:新闻摄影; 艺术; 表现力; 策略; 思考

随着信息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新闻摄影以其直观的形象和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并给公众造成了视觉冲击力,从而有效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增强新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而,加强对新闻摄影技巧的提升,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都可以有效增强新闻的传播能力和传播魅力,对社会的宣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概念和内涵

     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照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的,共同构成新闻内容的外在形式和物资载体。其中,照片是新闻摄影的主体,文字对照片是一个详细的说明和注释。新闻摄影和普通的摄影照片不同,它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兼具着传递新闻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能力,体现出新闻价值、摄影水平及新闻工作者的价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检验新闻形象力、衡量新闻价值高低水平的标准。

2 影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摄影,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新闻摄影的主要拍摄主体,新闻摄影工作者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效果。首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会作用于新闻摄影,也是新闻摄影内容的直接体现和反映。其次,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样影响着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是否认真专业会影响到照片的逼真和写实。最后,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后期制作编辑水平也对新闻摄影图片有重要影响。

2.2 被拍摄对象的信息内容   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离开了拍摄对象就谈不上艺术表现力。如果被拍摄对象本身具有新闻性,自然拍摄的时候也具有视觉冲击力,新闻信息及信息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2.3 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   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决定着照片质量的高低。也是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色彩、构图、美术、以及图像处理能力,都影响着图片的质量,尤其是摄影创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新闻的亮点和卖点,对提升视觉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 观众的接受能力   摄影图片质量的高度最终的检验是观众,因此,新闻摄影的图片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和口味,也是检验新闻摄影是否有艺术表现力的准则。因此,拍摄符合大众,符合观众的照片是有效传播新闻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新闻摄影社会功能的有效方式。

3 新闻摄影拍摄存在的问题探析

在数字化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在现实中,新闻摄影拍摄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新闻摄影报道的整体效果的发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3.1 新闻图片造假现象严重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闻摄影的造假现象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如2007年陕西被吵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就是因为后期合成照片造成了社会的许多困惑。因此,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后期制作软件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也造成了新闻摄影行业的真实性的丧失。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的摄影记者用后期处理的图片混淆新闻视觉,以假乱真,如曾《大庆晚报》刊登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许多刊物转载甚至获铜奖,但最后被证实却是后期合成照片。

3.2 新闻传媒行业辨别和把关难度提高,侵权问题严重   PS以及一系列的处理软件的诞生和在新闻摄影行业的运用,使得新闻传媒行业在采用一些新闻摄影照片时往往存在难辨真伪的问题,此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过后期制作到网络上,这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利于新闻传媒行业的引导。加上一些网友恶意传播非法照片,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如“艳照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图片很容易泄露,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侵权事件,给摄影者和媒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4 提升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策略思考

近年来,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方可促进新闻摄影的和谐发展。

4.1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新闻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和职业道德对摄影照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摄影的主体是关键,因此,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首先,要更新摄影记者的观念,从思想觉悟上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捕捉力和洞察力,只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将一些抽象图像和思想具体化,增强图片的逼真性和形象性。另外,新闻摄影照片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摄影的过程中和价值理念中,用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平凡生活中令人动容的画面。同时,也要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知识涵养。由于新闻摄影涉及行业和知识较多,因此,除了了解新闻传媒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易了解新闻背景和相关知识,才能在拍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4.2 增强新闻摄影照片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照片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通过图像和文字能与读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新闻摄影与其他摄影不同的,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和共鸣就是新闻摄影照片艺术表现力的体现。要让新闻照片具有特别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拍摄视角和布景格局。要合理使用长短镜头,把一些本来看不清的真实事物给予特写,通过独特的视角和镜头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视差,适当变换角度,重新组合画面内容,从而形成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双重完美。其 次,创新拍摄理念,对于同一题材的新闻,可以选取不同的拍摄视角,创新拍摄理念和思考方式,结合新闻的实际,赋予事实以最真实的面目,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还需要打破传统的平衡格局,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内容,还是拍摄角度,都要有意识的打破原有的构图和思路,达到满足公众审美的同时,也给公众留下较多的审美空间,让摄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达到叙述清楚新闻内容,又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让观众去体悟、去联想并获得心灵震撼的审美效果。

4.3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瞬间反应和捕捉能力   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超常能力就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能在瞬间定格和还原记录现场。这样就在第一时间真实的反映现场,把瞬间凝固成永恒,让读者细细观赏品味。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新闻时间的发展变化给予全力关注,并能够准确地预测判断新闻事件的,从而抓拍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画面。只有具备高的反应和捕捉能力的摄影记者才能更好地呈现事件发生的最真实逼真的一面。

4.4 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适合摄影报道,要选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从而才能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发生,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新闻中要选取典型性的画面新闻主体,要选取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场面,这样的聚焦才能吸引观众眼球,并起到教育和启迪的效果,也更容易形成观众的共鸣,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观察,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在老题材上挖掘新意义,发掘出新意。

4.5 尽可能杜绝虚假图片   要增强行业自律和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另外,要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打击盗版,反对虚假,让照片和图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举,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新闻摄影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一旦发现虚假,严惩不贷,这样就可以打击一些不法分子的侵权行为,也有效地杜绝了新闻摄影虚假图片的出现,保证新闻摄影清正健康。此外,新闻传媒行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督察岗位,检举虚假图片,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双重保障,维护摄影知识产权。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传媒行业要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适应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要提高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摄影技巧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和拓展新闻摄影内容和价值,要选取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社会热点的内容和价值理念,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全面满足受众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整体水平和境界,从而提高其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威.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来自视界网的思考. 新闻前哨,2010(06):33-37.

[2] 钟韵瑶. 三十多年坚守 不断超越 不断成功 吴学华新闻摄影作品又频获殊荣 世博作品荣获2010年郎静山国际摄影艺术新闻类金像奖 消防作品荣获2010年度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金镜头银奖. 新安全东方消防,2011(04):56-59.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调适策略

我国的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至2004年是医学类院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随后医学类毕业进入了就业的密集期,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期间,经济大环境开始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工业重心转移,产业结构重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高学历人才、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同时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卫生资源重新配置,对医院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以致直接以培养各类医护人员为目标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明显增大。其中,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凸显。因此,全方位了解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问题调适尤为重要。

一、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全方位了解当前医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在某医科院校针对目前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专门调查。以该校临床医学系全体女大学生共442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测437人,其中一年级91人、二年级93人、三年级89人、四年级88人、五年级82人,平均年龄(20±2.2)岁。本调查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每个项目均实行5级评分制(1~5分)。以班为单位测量,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系别和年级,不要求填写姓名,以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量表收回后统一编号,数据输入微机,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系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在1.34~1.92之间,得分比较高的因子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得分比较低的是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标准差在0.41~0.61之间。与常模青年组比较,调查组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4个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1.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院校的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并伴有心悸亢进、脉搏不规则、发汗等生理症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根据我们的深层次调查,我们发现引发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产生焦虑并使其深受困扰的原因主要有:(1)因找工作不畅产生直接的就业焦虑。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毋庸置疑,目前就业体制不尽合理,医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了歧视。一些女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特别是越到临近毕业时,这种焦虑心理就显得越为严重。(2)因担心无法完成学业而产生的间接就业焦虑。众所周知,医科的学习难度较大、任务也较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进入毕业期的医科院校女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医科学习和实习任务、门类众多的考试,部分医科女大学生由于害怕考试失败影响自尊、就业或前途,对成绩过分看重等原因形成考试焦虑。(3)因家庭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就业焦虑。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少患焦虑的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往往出身贫苦,她们深知自己对家庭责任重大,对家人有极深的感情,视自己为家庭的梁柱,希望自己为父母排忧解难,但由于客观原因,自己未必能在激励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暂时无力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这样日积月累形成非常严重的就业焦虑。

2.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出现的苦闷忧郁情绪不容忽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医学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抑郁”指数的得分(1.91±0.56)明显高于常模(1.57±0.61)。这表明,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的抑郁问题不容忽视。医科女大学生苦闷忧郁多,一方面与其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女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有关。在毕业分配问题上,一些医疗单位宁要成绩一般的男生也不要品学兼优的女生。在事业与爱情的关系上,很多医科女大学生崇尚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希望事业上有所作为,但男青年在择偶时普遍不喜欢事业心和个性过强的女性,而比较注重容貌、体态,倾向于选择温柔、体贴、善于操持家务的女性。这对女性追求事业产生了压力。另外,长期脱离社会实际、浪漫的校园生活与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严峻社会现实形成反差,也给医科女大学生带来了角色转换时的迷惘和忧虑。这一切不时敲击医科女大学生的心,随着年级的增高,苦闷忧郁也越来越多。

3.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能够成为医科女大学生的,往往是女学生中的佼佼者。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等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的长期心理积淀,使得医科女大学生仍然难以摆脱我国女性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一些职业思想方面的自卑心理。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传统的女性处于从属角色。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的意识根深蒂固,造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这导致部分医科女大学生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比较低,成功的欲望不强烈。她们一方面崇尚独立,追求自我,希望获得平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害怕竞争,依赖男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医科女大学生把家庭定位为男主外、女主内,在择偶标准中也反映出男高女低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家庭和子女,而对事业和自身的成就关注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拒绝、不满、否定,是对个体在认识能力及其他方面的一种自我贬低。情绪上往往表现为: 自信心下降、自我怀疑、过分自责、内心孤独、情绪低落、抑郁、易过敏。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往往不满意自己的能力、个性以及外貌等,并在自设的精神压力下使自己陷入困境,常拿别人来比较衡量自己,夸大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不能充分挖掘自己在就业中的性别优势。

4.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此次调查也表明,部分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许多医科女大学生思维敏捷,情感细腻,格外关注外界的评价,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导致她们的强烈反映,甚至出现情绪波动。令人棘手的是许多医科女大学生对待自己情绪波动的态度,不是积极地去消除化解,而是将其深埋于心。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了医科女大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同时,过于封闭自己易引起心理障碍,成为他们全身心融入社会职业角色的绊脚石,从而为就业增加了人为的障碍。

二、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医学院校女大学生是一群独特的群体,她们中的许多人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于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具备医德和医术的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具体重大意义。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调适活动,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

1.重视平等文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风气,鼓励男女公平竞争。社会各相关机构及应大力提倡性别平等文化,继续强化对男女平等的宣传,为解决医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男女性的生理区别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男性比较适宜做一些逻辑、推理、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女性比较适宜细腻、文静、灵活的工作,两性各有所长,共同发挥工作,将更有利于工作的完成。而且在目前的社会职业角色扮演中,性别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许多所谓男性的工作,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完成得很好,甚至更出色。从医学发展史上来看,许多知名的医生就是女性。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可对医科女大学生实行相应激励、援助机制,鼓励支持她们坚定信心,树立方向,立志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人才。同时,我们也应鼓励用人单位量才选人,转变用人观念,以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选择医学毕业生,而不能将性别变成了硬性的择人标准,应尽可能地给予女性平等择业、竞争的机会。另外,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辅以一定的政策保障、经济调控和行政手段,尽可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使男女医学生都享有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

2.以学科为基础,因“性”施教,帮助医科女大学生正视社会性别差异。社会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女性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地位,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平等的认可和追求。因此,医学院校应将性别研究融入现行医学职业指导的教学体制和知识结构。以医学学科为基础,建立现代社会性别意识,因“性”施教,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深度,是医学职业指导教育的必要环节。医学院校应把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医学女性贯穿于学校职业指导教育始终,在不同的职业指导教育环节中始终坚持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如从医科女大学生入学的始业教育着眼,抓住见习、实习进点前教育、毕业离校前就业指导教育等有利环节,大力宣传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女性对自身的价值期望;在医学院院校内广泛开设女性学课程,加大女性学研究力度;聘请成功的女医生开设特色讲座,调动女性成才积极性;以辩论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女生理性探讨医学女性的社会价值等,让医科女大学生正视社会性别差异,突破女不如男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和估计自己,做到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独立自主,为今后在医学事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通各种渠道,鼓励医科女大学生大胆进行就业心理咨询。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医科院校女大学生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必须为医科女大学生舒缓内心心理压力提供渠道。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已建立了职业咨询门诊,里面包含了心理咨询、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设计等,但这些门诊却由于大学生们的偏见而形同虚设,女大学生的顾虑更多。因此医学院校在设立职业咨询门诊的同时,要让大学生们懂得职业咨询的实质与重要性,排除他们的顾虑。对医科女大学生应做更为细致的解释工作。另外,要聘请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意志的人员担任职业咨询医生一职,使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专业咨询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预防为主,提高医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修养。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解决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在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做得不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警机制,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为迫切。新生一入学,就应利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建立原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基本情况,对有就业心理疾患的人群,给予重点指导。坚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原始档案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5.因学科制宜,支持组建不同规模的医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互助组织。医科女大学生特有的胆怯、害羞,使她们有许多问题不愿意向老师、长辈诉说,但女生之间却很容易沟通,这种来自同辈的关爱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由于医科本身的特点,许多学生掌握不少医学知识,因此,医学院校不妨因地制宜,支持并帮助组建不同规模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互助组织。通过这种民间心理互助组织帮助女大学生舒缓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

6.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作用,为医科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医学院校应建立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专项辅导制度。专业教师在帮助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应结合其医学知识,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对女医科大学生更是要多多关爱。医学院校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性工作,与女大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在了解女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实施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就业心理疾患较多的医科女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多与她们谈心、聊天,体察她们微妙的心理变化,排除她们的就业心理积郁;多为她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把预防性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誉观与职业观。

7.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应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医学院校应鼓励医科女大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之外,开拓视野,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就业增加砝码。通过报刊、新闻、网络、政府公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传播媒体,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可充分了解社会大环境对自身专业所带来的挑战、机遇及各种就业创业扶助政策,学会既正视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又充分挖掘女性在职场上的优势所在,减轻作为女性在就业竞争中所带来的心理反差,正确认识差异的合理性,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通过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增加社会实践锻炼、保持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意识,打破自我封闭的内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在职场上取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医学人才资源,而医科女大学生更是我国当代医生新形象的重要代言人。因此,充分重视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适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关系到未来女性医学人才的前途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运生,白琴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6)

[2]李晶.某医学院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

[3]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

[4]王鲁慧,翟德春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1).

[5]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

仪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操作才能完成。大型仪器一般操作步骤较多,使用时注意事项也多,稍不注意,轻则实验失败,重则造成仪器损坏或人身伤害,所以一定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而仪器购进时一般仅带有说明书,并未带有标准操作规程,这就需要实验人员自己编制。这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因为部分仪器实验人员也未曾使用过,有的进口仪器是英文说明书,还需要翻译。实验人员参照仪器说明书,查阅相关资料,有时候需要请教厂家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修改和试验,最终完成了仪器操作规程的编制工作。随后将这些标准操作规程打印在图板上,贴在仪器对应的墙上,由仪器操作者参考使用。实验的本科学生或使用仪器的科研人员只需要按步骤操作,避免了他们由于不会操作而不敢使用,也不需要他们再花费心思去研究仪器如何使用,节约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和科研。

2建立专职仪器管理员和仪器协管员制度

大型仪器都很精密复杂,要保持仪器良好运行和使用,必须要有人管理。中心的实验人员主要负责准备实验,保证本科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如果兼职管理仪器,工作性质、时间和精力都不能允许。因此必须要有专职仪器管理人员。学校指定了专职仪器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经培训后上岗,负责对所有仪器进行全面管理。其他操作人员或科研人员使用仪器必须经管理人员同意。管理人员对仪器的使用者、仪器名称、使用时间等进行记录,处理使用者提出的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仪器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及时联系维修人员维修,保障仪器正常运行,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由于仪器数量多,管理工作量大且繁杂,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仪器,选拔了一些研究生作为仪器协管员参与仪器管理工作。每个研究生导师的实验室选择一名责任心强的高年级研究生,作为该实验室使用仪器的负责人,即仪器协管员。实验室内其他研究生在使用仪器前先向该仪器协管员申请,他再统一向仪器管理人员申请。仪器协管员也负责处理他所在实验室仪器使用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减轻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缓解了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同时使仪器管理在层次上细化,职责上更加分明,最终加强了仪器的维护和管理。

3采用仪器设备自动管理系统和仪器设备预约系统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自主研发了仪器设备自动管理系统,该系统配套软件,仪器使用者注册用户名并设置密码后可登录使用,选择要使用的仪器,点击启动后就可以使用该仪器。软件会自动记录仪器的使用时间、使用人等信息。一般每位研究生导师注册一个用户名供研究生使用,使用者未经登录启动仪器则该仪器无法使用。管理员通过登陆查询,可以查到任何时间点,任何仪器的使用情况,这样避免了使用者只使用仪器不登记,以及损坏仪器找不到使用者的问题。仪器使用记录还可以导出到excel表格中,便于分类管理和总结。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还自主研发了仪器设备预约系统。使用者在网上登录后,便可选择待使用仪器名称、日期、时间进行预约。用户预约仪器成功后,信息便自动显示,其他用户也可以看到,且系统默认不允许其他用户在相同时间相同仪器进行预约。因此使用者需至少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仪器。仪器设备自动管理系统和仪器设备预约系统联合使用后,使仪器从预约到使用全过程能够自动有序管理,解决了仪器使用人员多、使用冲撞、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最终使仪器的使用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4多种经费来源保障仪器运行

大型仪器的维护维修成本高,需要定期检查,个别部件需要定期更换,一旦维护维修不及时,会造成仪器瘫痪,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仪器的运行。首先,学校设立了来源于财政预算的专项实验经费,主要用于仪器的运转维护和升级改造,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实验材料试剂的购置等。其次,实行有偿服务机制,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加大开放力度,为校内乃至全社会科研项目人员提供有偿服务,科研人员使用仪器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除少部分作为实验人员的劳务支出外,大部分用于仪器的保养和维修。收费标准主要根据仪器的贵重程度、时间或次数等,由仪器设备自动管理系统自动计费,使用者开通账户充值后便可使用仪器。对校内科研人员实行优惠价格政策,不以盈利为目的。对校外相关行业多宣传,多交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校专项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使仪器的维修经费有了保障,仪器能够正常运转。一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服务,解决了他们没有足够资金购买仪器的困难,最终达到双赢。

5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学理论 教学创新

当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催生着生态文化的迅速崛起。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学术前沿敏感领域的文学理论界,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探索“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范畴、命题,并以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为依托,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清理。文艺学研究中的生态维度,对文学创作、对建设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成为更新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提升文学理论课程的时代特色的推手,并为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一、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

当代著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创建了意义深远的自然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系统,是呈现为完整、美丽的生命共同体。自然之美具有关联性,起于人与世界的交感中。这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恪守的把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相一致,而且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立足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文论的体系框架、学科品格、研究视角等基础性问题,还是从微观入手,引领学生学习若干基本知识要点,如文学的语言特性、诗歌的韵律节奏、文本的二度创作等等,都需树立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向现代社会和未来培养一批着眼整体、承续历史、善待自然的具有浓郁生态情怀的知识分子。

如何帮助学生在文学和文论的领域里自觉运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如何使他们在文学审美的层面上认识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则就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至高之境?方法自是众多,其中的一种“无法之法”是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无法之法”中的“无法”当然不是毫无方法,作为“法”之一种,它是更高层次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度的协调综合,打造理论学习的自由空间。譬如美国当代文艺美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1)以先闻道者的身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学生多了解我国古代儒家人体天道、亲善和谐的主张,道家向往回归自然的志趣,历代文人在诗文中表达出的对天人合一真谛的体悟。多阅读马列文论中与此相关的章节内容。多接触当代生态环境、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的热点问题和相关见解,在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人与宇宙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再回到四要素问题本身时,学生的知识视野已极大开阔,对问题的纵横维度的理解必然深刻许多。

(2)以伙伴者的身份,启发学生结合个人见闻和阅读、写作实践,通过以己及人、以人观理的过程,以臻“以理观理”之境,这样的思考过程因结合个人体会而更易产生超越于书本知识的独特的切身之感。

(3)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若条件许可,还可组织学生就此问题专访某位作家或批评家来加深理解。这种从课堂之内的知识传授向课堂之外的实践课程的转换,将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学习乐趣和生动感受。

(4)以上三种具体方法综合运用,“独语式”、“对话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交叉使用,授课形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既将“无法之法”化为无形,又使它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型教学范式是相对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范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通过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塑造“天人合一”整体生态文论观的核心理念,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思想渗入课堂内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促进生态文论知识的有效生成。据此,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的研究型教学范式在结构特性和课程价值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三点:

(1)教学和科研统一于教学身份的双重性上。研究型教学实践中,教师

[1] [2] 

和学生都兼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一边倒的灌输知识,而将学生视为平等对话的伙伴,一则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本能和问题意识,比如从根本上质疑:生态文论与过去文论的区别何在?是否所有的生态学原则都能解释文学艺术现象?二则有步骤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如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人们在文学艺术中如何表达了他们的生态意识?怎样勾勒文学表现生态意识的历史过程?怎样解决文学在表现生态意识时所体现出来的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确立生态文论和生态批评的一般理论标准?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不是一时一地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这项事业注定了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分离。只有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在研究型教学范式里,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中才能逐步得以解答。

(2)独立与创新孕育于教学平台的民主性中。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活的灵魂,民主的教学平台上,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正是在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宝贵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去解构一直奉为圭臬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才有足够宽广的学术胸襟去建构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的中和协调的生态观。

(3)互动与合作贯穿于教学形式的协作性里。闻道求知是大学的独特学术品性,开展学习协作是达到这种品性的必要途径。个人化的闭门式学习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懂得与人互动,才能使个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照,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探求新知;只有懂得与人协作,才能从更深立意上懂得万物共生、并行不悖的生态智慧。

三、倡导文本细读,启动生态批评

建构整体的生态文论观,除了必要的以生态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型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具体来说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教学之前倡导学生多读、细读与生态文化相关的文学文本。生态文论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观照和规律总结,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因此在进入系统的生态文论学习前,对生态文学文本广泛阅读、积累充分的感性体验是十分必要的。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凸显生态意识的经典之作,如被誉为西方乃至全球“绿色圣徒”的美国作家梭罗,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从一部不受人重视的普通浪漫主义之作,一跃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除此外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优秀文本,如享誉世界文坛的《与狼共度》(莫厄特)、《寂静的春天》(卡森)、《诉讼笔录》(勒克莱齐)等,我国的生态文本如《怀念狼》(贾平凹)、《水中的黄昏》(蒋子龙)、《拯救大地》、《守望家园》(徐刚),《只有一条江》(岳非丘)等。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在现实的生态语境下,可以转换现代生态视角,重新进行解读,如《白鲸》、《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如何在当下呼吁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冷静期重新审视此类文本中表现出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如何历史的、公允的全面评价?这样的思考有赖于相关的文本细读,而有所思,才能有所学。

第7篇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敬请关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8篇

关键词:舞蹈治疗 高校教学 意义

一、舞蹈治疗简述

舞蹈治疗,也叫动作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来治疗社交的、情感的、认识的及身体的问题。其利用动作在治疗上的力量,改善人们的成长,健康及安宁。舞蹈治疗是现代舞蹈艺术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基于身体及意识是关联的前提,并相信精神及情感的问题经常隐含在身体的肌肉紧张、不舒服的运动模式上,也就是说身体状态对态度及情感也会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舞蹈治疗并不需要舞蹈基础,只需要伴随着不同音乐声,在一种近乎潜意识状态下做出动作,用肢体语言发现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并以求达到康复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舞蹈治疗入高校的契合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多起由大学生造成的轰动大案,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被抽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3%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心理问题。并且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这些数字说明心理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却少之又少,这种局面需要舞蹈治疗走进高校来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舞蹈治疗这种方式

舞蹈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作为治疗媒介的,大学生作为舞蹈治疗的受众,他们思想活跃、时代特点鲜明、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说教对于大学生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基于一种疾病治疗的时候,说教只会适得其反,而舞蹈治疗这种体验新鲜的多媒介学习体验方式则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特别是舞蹈治疗开放的生效环境,更利于大学生自由自在地舞蹈,将思想化为肢体语言,而不是坐在课堂里接受鼓励,用理论知识来对抗心理压力,这样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高校已经具备开设舞蹈治疗的基本条件

首先,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高校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其次,现有的说教疏导等方式收效甚微,需要有新的方式加入到心理问题治疗工作中来;第三,由于对心理问题的普遍重视,一般高校都乐于为此项工作加大投入;第四,舞蹈治疗开展需要安静、整洁的半封闭空间以及音响、镜子等教具在高校很容易解决;第五,高校普遍都有具有一定舞蹈水平的师资,只要稍加培训就能开展初级的舞蹈治疗工作。

三、将舞蹈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的意义

(一)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是人心理状态不平稳,波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校学习成绩、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苦恼于毕业后社会、就业的压力;纠结于个人情感纠葛的压力等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都是较浅层次的,只要稍加疏导,基本都可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科学的心理预设,帮助他们逐步释放内心深处的压力,以求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功效。通过采用心理学上的心理预设,使其发挥效应,将其扩大化并对学生产生心理关照,具体通过愉悦自信的肢体释放,帮助个体产生良好的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所谓的释放压力。这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乐于在这种肢体运动中释放自己,乐于试着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无形之中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二)通过实践,探寻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现今社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常用的开导法、呼喊疗法、喜怒调整法等等,这些方法也都已经经过实践的证明。舞蹈疗法是新传入我国的一种疗法,现在主要是在大城市进行,还没有普及到地方城市,更没有在普通高校产生作用。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关系的研究也尚属空白。一方面,当下关于舞蹈治疗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治疗的层面,盲目夸大了其纯医疗的作用,舞蹈治疗也随之被极大药物化,忽视了其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法的研究往往或趋于文本化或只讲谈话、疏导的想当然。而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研究还未曾进行,我们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寻求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