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曹刿论战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

第1篇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1. “全、空、泛”。课堂提问有很多技巧。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繁碎,就会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一来,不仅会使课堂没有明确的教学中心,还会使学生盲目被动地被牵着走,导致学生疲惫不堪、跟不上节奏、思维受到压抑,而且课堂教学也会收获甚微,有走过场的嫌疑。

2.提问肤浅。问题设计过于简单,许多教师常常仅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提问,学生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好或者不好、对或者不对。这样的提问根本没有价值,学生不假思索,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直接作答,这样的提问根本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当前的教育观念相悖,也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3.预设性提问的限制。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问题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此被抹杀,发散性提问、拓展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找突破点,抓住文本的主问题

课堂问题设计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能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和探究学习。

(1)抓住关键环节设计问题,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提问:全家人开始为什么要“盼于勒”?于勒到底是个什么人?他到哪儿去了?家里人后来为什么又要“躲于勒”?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理清情节之后,文本的中心就显而易见。(2)从结尾入手设计问题。如《捕蛇者说》的结尾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此句话展开的?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学生可从捕蛇的缘由、蒋氏的捕蛇生活和乡邻的交税生活对比入手,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这样的问题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要素及其作用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全包含在内。

2.寻找契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也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在分析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陋”后,在学生的兴趣聚焦于曹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时,我顺势提问:“在长勺之战中,显然,曹刿的远谋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否能少了鲁庄公的一臂之力呢?鲁庄公身上除了鄙陋以外,是否一无是处了呢?”话音刚落,整个课堂又炸开了锅,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所以说,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出具有创意的问题。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平静的湖面,那么教师的提问应该像投入湖中心的一颗石块,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3.问题有坡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比如我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思考下列四个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4)既然父亲造的是新屋,为什么题目不叫“新屋”而叫“台阶”?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从表象到实质,从情节到思想,让学生循序渐进,拨开文本的面纱,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4.尊重个性,激发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置开放性问题,全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2篇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课改的。我们这个乡镇中学也深受影响,俨然搞起了课改。然而,在课改的实践中,我却遇到不少困惑。

困惑一,观念的改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的研究者认为: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总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改变以前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模式,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于是,便出现了提倡老师写导学案而不写教案、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学习模式,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从理论上讲,是不可厚非的。然而,我们从教多年的老师很难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多年的教学是有成绩的,并且对有的老师来说教学成绩还不错;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的多数“老”教师心中根深蒂固:现在要对以前的模式给与否定,一下子按受新的模式,从他们的“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从情感上也难以接受。

要解决这个困难,一定要让老师们进行有效的培训。尽管我们在课改前教委作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我们多数老师是以一种完成接受培训任务的心态去参加培训,对那些专家的话多不以为然,认为专家们多是纸上谈兵。培训之后是一片茫然。茫然之后是观望,看大家到底怎么做,自己不会主动去做,因为他们对课改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故应该进行有效的培训,如培训后要考试,写结业论文等就不失为是好的办法。还有就是要多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去取经。在我们国家有很地区的课改是卓有成效的,不妨到实地去看看人家的具体做法,看看人家取得的成绩,以此激励自己。

困惑二,具体操作。我是教语文的,我就从语文教学来谈这个问题。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的任务量加大,学习强度也有所增强: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课前就要求学生能自学懂的地方就自学,尤其是那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学生课前要充分的自学,在自学时要求学生广泛地查阅资料,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反馈给老师。现在学生手里的资料丰富,又有网络,很多学习内容他们都是能够自学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自学要求也就高了,从而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任务量,增强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学习的内容以及是否真正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是让人困惑的,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料丰富了,很多内容在资料上就有现成的答案,一看就懂,那么学生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去思考,能力提高了吗?知道的答案是否真正理解了呢?应该像十四那样只给学生指定一些必需的参考书罢?但也未必,重庆巴蜀中学就搞了一个课题研究如何利用资料助推教学,研究认为不同的学生对资料的应用效果是不同的,一味地限制他们利用丰富的资料并不可取,到底应该怎么用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