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1篇

战争把人逼近死亡,千千万万的人儿在可怜巴巴的期望它的结束。

我们的祖国就遭受一场有一场惊天动地战争的劫难。“九一八事件”,东三省沦陷,流浪儿到处流浪,无家可归;“七七”,日军大规模进犯北京城,国都沦陷,关系国家存亡,;“”,30万同胞死于日军枪下,血流成河……这种种的种种没有一件不让人胆战心惊。八年的抗战,我国的国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陡峭的山路。那时,我们的人民不仅要时时忍受侵略者的蹂躏,受欺侮,受侵略,没有自尊,没有人格,还要忍受饥寒之苦,任让侵略者呼来唤去,任由他们摧残折磨。老百姓们这样苟且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反抗,为了斗争,为了让他们的子女过上好的日子。经过八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人民终于露出了笑脸。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你如果关注一下近几年媒体关于战争的报导,中东地区的战火依然不断,那里的人们依然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抢夺、侵占、死亡依然存在,战争所造成的悲剧依然在那里重演。

为什么一些人总是放不下那些强盗念头,总想把东西占为己有,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这种念头将会造成何等惨重的结局。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和平的钟声始终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民敲响,这是为什么?

我们的世界到底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好让天下苍生过上和平、舒畅而有无忧的日子。

【作文2】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则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不下400次。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并没离我们远去。

还记得在楚霸王项羽打败秦始皇时候,为了证明自己不像秦始皇一样的荒无道,一把大火秦始皇花了数年建成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毁却了前世的文明。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迹留存下来,可也有太多太多不应该被毁的辉煌成了遗址。我们仰视乐山大佛悲悯的眼光又怎能不想到炮火中毁去的巴米扬大佛。幸好拿破仑只毁去狮身人面像的一只耳朵,不然,埃及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只有埋入黄沙。人类辛辛苦苦地铸出的本该不朽的辉煌,又怎能经受得住战争的摧残?

可能每个战士都会问什么时候才不打仗,我们累了;也可能是每个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哀怨什么时候不再逃难,我们怕了; 答案是当世界各国不再尔虞我诈时;当世界的兵器都铸成了农务的工具时;当世界人民的心胸不再狭窄,有宽容的心,有向往和平的心时。我们将不会再看到一个个战士从战场抬到医务室的请景,也不会再听到枪声、炮声、爆炸声,也不会再冒着枪林雨弹四处逃躲。这时世界将会和平。

我们呼吁和平,愿洁白的和平鸽飞向世界各地,带去和平,也带去美好和纯洁。

【作文3】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马基雅弗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它就像火一样,在中心点燃烧,却可以蔓延到各处,使整个地球都燃烧起来,那么我们何时才能铸剑为犁。

曾记得这样一则故事。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许多犹太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也和她的妈妈一起被关在这里。但过了几天,女孩的母亲被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每当女孩问及此事,人们都对她说:“去寻找你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女孩信以为真,但她却没有逃过纳粹士兵的屠杀,他们将被活埋。当女孩要被推下坑时,她却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些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人群中一片愤怒的呼喊!在真情面前,战争显得那么卑劣,我们有何理由引发战争?正如拉宾所说:“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痛苦。”让世界铸剑为犁。

20世纪是一个多战的世纪,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波及人口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二战历时六年之久,波及20亿人口,军民死亡7000多万人。1983年,一位匈牙利科学家公布一个统计结果:二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又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没有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我们的世界何时能铸剑为犁?

难忘于战争中那一幕幕悲惨的镜头:圆明园的那场大火;日本人屠杀旅顺居民时,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日本人将赤手空拳的中国青年押往郊外进行集体屠杀;二战中冲天的毒气,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巴以冲突中那些渴望上学,却神情呆滞的眼神……让我们存有一点浩然正气,不要让这一切重演。我们的世界何时能够铸剑为犁?

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那些为战争而赎罪的人。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因赎罪而跪在了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前;日本老人尾山宏承受着巨大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的不懈追问,只为正义与和平;日本人东史郎曾是参加过的老兵,可20世纪80年代后,他多次来到南京,真挚地向人们谢罪,还公布了的材料。这些,又使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让我们为世界铸剑为犁贡献一份力量。

战争,毁坏的不仅是城市,更是家园;战争,残杀的不仅是生命,更是美好的人性。

第2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这仅仅只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想法。前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战火夺走了多少无辜老百姓的性命,多少孩子只能在防空洞中学习生活,玩着空弹壳过着日子。巴以的矛盾还在继续,战争一触即发,各打着“爱国、卫国”的旗号,征壮丁,上前线。他们可曾想过,人民需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

我只是一个中学生,对于谁对谁错,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有谁愿意它来到自己故乡的土地上?有人说,战争有它的两面性,是的,是战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明白,但历史证明,是这样的,因为战争,人类进步了,但也因为战争,人类也差点毁了自己的母亲——地球。因为战争的需要,人类发明了核武器;因为战争的需要,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战争使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说,战争触动了人类的创造灵感,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但同时,环境的恶化减少了的地球的寿命,那我们不是得不偿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每个人得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战争却能把这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夺去。聪明的人类啊,停止这无意义的斗争,让和平的白鸽永远飞翔在蓝天上!

第3篇

先说第一个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这很简单人性啊,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了还想要或者是没有想要,什么不给?打于是一场场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下一个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我是不太同意的一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我是同意的,另一方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我是不太同意的因为你看我国清朝的时候闭关锁国是一个农业国每日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但自从被打疼了之后我们的社会才开始慢慢向前发展所以说阻碍了社会进步这我是不太同意的。

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我觉得这就是人被打疼了然后站起来了想跃跃欲试干一架的含义

第四个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我认为将来的世界不会有永久的和平因为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但人的愤怒是有极限的,而且军队是干什么的啊什么保卫祖国维护和平。都TMD扯淡还不如来点实际的我认为军队就是用来杀人的,不杀人那还要军队干吗还不如把养兵的钱用在别处,

还有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我真是不知道怎样实现真正的和平也不知道出这题的人脑子是怎么长的,可能是童话故事看多了吧,我们人类怎么进化来的,优胜劣汰啊用自己的力量去繁衍后代、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地位、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食物千百年来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有胜负就有竞争,只要族群还发展干仗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出题人真是学傻了

第4篇

一场战争的到来,并不是意味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幸福,大多是残酷的事实。

九千年了,科技不断提高,而战争也并不减少。

为什么人类不能和平共处呢?

不管是世界大战,还是反恐战。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图一个“利”。

中国的领土广大,为此遭受日本人的侵略,可今天日本人却光明正大的说是为了自卫:伊拉克因为国家中有大量的石油,石油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美国人为了得到大量的石油,攻打伊拉克,而且还华丽的说是为了打击的组织。

这些“强盗”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多么可笑啊!

“政府有时候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给英法联军的一位将军写的信里的一句话。

没人希望爆发战争,看到战争。

人们渴望和平的钟声早日敲起,希望这世界早日没有战争!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何时铸剑为犁?就是说全世界到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实现消灭战争出现永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的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和平景象,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进入了和平时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人民都深切希望今后再也不要有战争出现,因此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第二次在战后,冷战兴起,威胁居民的和平生活。一些国际组织和着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千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件,并选出常设委员会。

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法国名画家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第5篇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积千累万,不如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知识,教学习方法,育人,我认为除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势必影响他听课的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要想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主要应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具、学具、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容易“走神”,从而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四、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要从低年级抓起,包括作业的格式,纸张的干净,字体的工整美观等,要求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开始热闹一阵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教师应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既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责任心。

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就会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讲解,只需通过提问就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作重点地讲解,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调动主观能动性,既省力又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性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第6篇

有的国家,人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被迫拿起武器去战斗,这种战争是无奈的;而有的国家,却故意去欺负弱小的国家,侵占领地。古人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由此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不幸。

读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感触很大。当年,英吉利和法兰西闯入圆明园,破坏了这个全球闻名的圆明园,却还要求著名作家雨果的赞誉。雨果对此毫不留情地把英吉利和法兰西比喻成了强盗。而聂华苓的作品《亲爱的爸爸妈妈》,也使我感受到了战争中孩子的可怜。他们在课堂上还憧憬着未来,还幻想自己会在阳光下奔跑,却不知自己下一秒就要葬身于纳粹的手下。死前,孩子们喊出了那一声撕心裂肺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不愿意战争,一定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与之阴阳两隔。

现在,又唤起了我沉重的记忆。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事件。这是爷爷最不愿意说起的往事,它太悲惨,太血腥。每次爷爷说到这段往事,都老泪纵横。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对待中国的百姓,就像对待一群群畜生一样,这绝不是夸张。他们比赛杀人,把中国的百姓逼上绝路,再用机关枪扫射,杀死中国人。还有著名的“万人坑”,许多中国人就这样被活埋了。战争结束后,万人坑里的白骨刺得人们的眼睛生疼。短短的几天,就杀了三十万人。但日本方面却极力否认这件事情,认为他们不过杀了两三万人。南京现在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外的每一粒石子,都代表着一位无辜被杀的中国人。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注意其音、形及释义;②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反对战争的主题;③学习和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概括事件的方法;②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丽”的内涵;③在对作品的品读中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历史,正视历史,让学生懂得更珍惜和平的意义,培养其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及维护和平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丽”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美德观及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字词句来理解“沉重”“美丽”的内涵,领会作者设计引言的用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预习检查

学生看投影上的字词,并注意它们的读音、写法及释义。

2.新课导入

多年前,参观纪念馆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那是一幢黑白相间的建筑物。沿着阶梯步入正厅,仰望着右侧大屏幕上一个个遇难者的个人信息,再凝视着脚下一具具尸骸,令我不寒而栗。这样的屠杀,除了中国,在世界的另一端,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也同样在上演。这些无辜的民众,当年在面对纳粹明晃晃的屠刀时,在生命即将熄灭的前一刻,他们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跟随着作者聂华苓的脚步,去回顾这段血腥的历史,去体会这份不该有的沉重与美丽。

3.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你觉得难懂的字、词、句。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

(3)教师总结概括内容的方法,即抓住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来进行概括。

4.课文精读

(1)由最后一个部分重温课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品读,再次营造氛围。

一些被屠杀者临刑前残缺的遗言,言语间饱含着他们对亲人、朋友的眷念、牵挂,尤其是一个11岁孩子在临死前最后一次叫“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他怎么就要面临被杀的命运?这些他都无法理解,也不能理解,唯一知道的、惦记着的就是他的父母亲,于是他只能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

(2)研讨引言中“沉重”及“美丽”的内涵。①在这段引言中,老师发现有两个很关键的词语,它们是什么呢?②这是一组相互矛盾的词语,我们再细看一下,这段引言中有没有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呢?③在正文中,这“沉重”和“美丽”又是如何体现的?下面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再次走进文本,去找一找并想一想文中能体现这样的“沉重”或“美丽”的词句。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分析得很细致、到位。老师希望你们以后的阅读都能像今天一样用心、用情。

5.课内练笔,体会情感

(1)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课内一段话写作。当年,在面对着纳粹这明晃晃的屠刀,孩子们只能无助地呼唤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今日,在这里,在面对着这些逝去的无辜者的照片、纸条, 你们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纸与笔,来为这些无辜的遇难者写一段话吧。

(2)学生相互交流,体验战争所带来的心灵的创伤。

6.结束语

逝者已去,但硝烟仍存。真的希望,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有战争、家庭不再有分离、人民不再有血泪;真的希望,我们可爱的孩子能与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在阳光下奔跑,快乐地品尝人世间的爱和盟誓。

7.板书设计

8.课外作业

第8篇

文科出身的语文教师,尤其年纪稍长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掌握并不好,对简单的微机操作和现有课件的播放使用问题倒是不大,但对于深度一点的课件制作、网络教材编写、及时通过网络掌握学生写作水平和给予指导等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难免让新的作文教学法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展开。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升”,即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很有必要。所以教师要有时代感,要敢于接受创新事物和新的教学方法,要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作文教学法的融合方式。

二.三层架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作文课的创新途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文课堂,可以搭建起由下而上的三层架构———情境熏陶型作文课、指导品鉴型作文课、评改能动型作文课,体现作文教学法的创新。情境熏陶型作文课旨在给学生画面、声情方面的熏陶,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激活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比如说八年级教材上的一个写作话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探讨和平至上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与认识,让战争的危害和恐怖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视听感受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与指导,将会对作文主题的解读和写作突破点的捕捉大有裨益。感多,悟深,便有要说的欲望,由“不会说”变“说不完”,而这“说”也从空洞变成了充实,言而有物,言之不尽了。指导品鉴型作文课是架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的,是教学法的核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资源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写作要求,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借助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某一主题或话题的作文精品,在课堂上进行赏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师以甄选的精品为例,观摩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品鉴作文,抓住作文“亮点”,如何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找到文眼突破口,力求在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中进步。这样,学生摆脱了原先纯粹欣赏的“观摩者”的固定身份,而变成了主动性强的“参与者”的创新,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得以高涨,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写作技巧对其可说影响深远。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评改能动型作文课打破了原有的作文教学法的窠臼,不是在纸上见真章,而是更有效、立体、快捷地反馈在电脑屏幕上。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完成作文,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写作进度和写作问题,能够及时地给予指导,给出评价。这样比纸质的来得更快、更有效、更能体现一对一的精神,让学生写作热情增温。

三.课下延伸,搭建网络资源与学生写作间的桥梁的创新方法

作文教学课堂能给学生以作文写法指导,但课堂的结束并非代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结束。教师要展开课堂外的延伸,改变传统的课内写作单向训练的模式为课内训练加课外实践教学法互补的创新,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实践,甄选、提炼、组织有意义的素材,为写作服务,鼓励学生能在有所发现和感悟的时候与教师及时联系、分享,教师给出合理点拨和正确指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对作文教学法的创新意义极大,但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科学地使用与分配,忌讳多、滥、花哨、形式主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