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疗设备 质量管理 重要性 措施
医疗设备不仅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最基本要素。医疗设备的性能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质量,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部门需加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科学地推进、落实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工作安全、规范、高效并有序地开展。
1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各类医疗设备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诊断、治疗及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均需相应医疗设备的辅助。同时,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及医疗设备功能的日趋完善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及准确性,而且也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更好的条件,使得保健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多样,从而可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
近年来,医疗设备逐渐精密化,构成逐渐复杂化,故其质量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医疗设备故障直接影响诊断、治疗和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延长患者的等待时间,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误诊、误治,从而危害患者的健康及安全[2]。因此,医学装备管理部门需切实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
2 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2.1 验收质量管理
2.1.1 验收基本流程
验收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装备管理部门需明确医疗设备验收的基本流程。(1)应成立医疗设备验收小组,该小组由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采购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以与供应商之间签订的合同及设备质量标准为依据,逐一进行质量验收,期间应要求供应商及生产商的技术人员到场,解答相关疑问或进行技术指导,保证验收过程顺利进行;(2)应由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拆箱工作,验收小组的人员着重负责对照清单,清点设备部件是否完整,检查“三证”是否规范、合格,外观是否良好,再由生产商工程技术人员装机,组装完成后,做进一步的验收检查,核对出厂编号、生产日期及型号、名称等信息是否真实无误;(3)对医疗设备进行开机质量检查,重点确定其性能指标是否正常,功能是否完善;(4)将设备送达临床科室,由供应商或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使用、保养、维护方面的培训;(5)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并录入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详细记录设备的各项信息,如验收时间、验收负责人、验收情况等;(6)实际投入使用3个月后,验收小组工作人员再次进行技术性验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检查其性能、功能指标是否与合同及说明书相符,所有验收项目均通过后,验收才正式完成[3]。
2.1.2 验收注意事项
在验收过程中,需注意以下细节:(1)新购入的医疗设备,在物流运输、拆箱、装机、首次开机、送达临床科室的整个环节,均应在供应商和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避免遇到问题时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2)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与合同不符之处,小问题应做好记录,并在后期形成书面报告上报领导,大问题应及时上报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并与供应商协商处理措施;(3)所有医疗设备都应建立设备资料档案,并录入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不仅可为后期的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还可避免医院资产的流失;(4)投入临床科室使用的前3个月中,尽量将设备的所有功能都进行使用,以确保其质量完全合格。
2.2 维修管理
2.2.1 实现维修管理过程信息化
维修管理同样属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受部件老化、环境及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各种故障,故只有做好维修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而使其能够正常、稳定、高效、安全地投入临床使用。为保证维修管理工作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基于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维修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将报修、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溯源、负责人员、处理状态、处理结果等信息全部动态地更新于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便于集中化、规范化的维修管理。为使管理过程更加直观,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处理状态,以对维修工作起到明确的指示作用,提高维修效率。设备名称背景栏为红色,表示设备发生故障、申请维修;背景栏为紫色,表示设备正在进行维修处理;背景栏为橙色,表示设备维修已完成;背景栏为黄色,表示科室通过维修确认;背景栏为白色,表示设备重新送达科室;背景栏为绿色,表示设备正常[4]。
2.2.2 统计维修数据信息
除做好维修过程管理之外,还需同步统计维修数据信息,如各类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不同类型故障发生率和故障的月、季度、年发生率,以及故障的处理时间、处理方法、处理后的使用效果等。在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条件下,维修数据可在后期的维修管理中为维修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2.2.3 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
在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中,维修人员还应积极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这是一种由休哈特提出并由爱德华兹·戴明宣传、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保证医疗设备本身的质量。PDCA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环节。(1)应根据医院医疗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维修计划,计划中需涵盖维修流程、故障诊断和定位、故障处理步骤等内容,以保证维修工作高效、科学地开展。(2)实施维修计划,根据制定好的计划,处理实际发生的设备故障。(3)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首先,检查执行情况是否到位,其次,检查维修是否具有理想的成效,即是否保证了设备的质量和正常、安全、高效运转。(4)根据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计划改进措施,解决上一个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并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不断提高维修管理工作的质量。
2.3 计量管理
2.3.1 强制性计量检定
目前,临床医学对医疗设备计量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医疗设备计量的精确性直接关系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故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计量检定的重视。为规范临床医疗、保障临床安全、杜绝医疗差错事故,我国对各类临床计量都出台了明确的标准及要求,在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中须强制性落实相关规定。因此,维修人员应加强与检验科、实验室及各个临床科室工作人员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计量检测工作按时顺利开展,同时还需配合上级计量管理部门对所有医疗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使计量检定合格率达到100%[5]。
2.3.2 推行规范化的计量管理
所谓计量管理规范化,即要求管理人员按照明确的方法、程序进行计量管理,以保证计量管理的成效,进而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计量管理规范化的实施过程中应借助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计量登记、计量查询、计量明细报表等三方面的功能,从验收开始,即对设备的计量情况做好记录,且每一次检定、校对信息,必须记录在案,使计量管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2.4 报废管理
因使用年限过长,医疗设备的主要结构及基础部件会发生老化或损坏,造成性能落后、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良状况,甚至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故维修人员需对此类医疗设备予以报废处理,以保证医院的整体医疗设备质量处于较高水平,报废过程中需做好对医疗设备的报废管理。通常情况下,应当报废的医疗设备存在以下情况:(1)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继续维修,性能无法达到基本要求;(2)技术明显落后,功能欠佳,维修费用过高;(3)型号停产,市场已无零配件供应;(4)使用年限过长,超过了生产方的使用时间建议;(5)计量结果不符合国家管理要求,且无法进行调整、校对;(6)相关试剂耗材无注册证或注册证已过期;(7)国家明令禁止、公布淘汰及特种设备强制报废;(8)违背国家部委联合发文精神和相关政策。
2.5 不良事件管理
在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还需做好对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当医疗设备发生不良事件时,相关人员应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同时在管理部门、生产商、供应商的共同合作下,调查、分析事件原因,为设备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从医疗设备的验收、维修、计量、报废、不良事件管理入手,以确保医疗设备可安全、高效地服务于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非.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21):88-89.
[2]娄海芳,王湘杰,张鞠成,等.质量指标在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8,22(9):51-52.
[3]黄海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4):153-155.
[关键词] 质量管理;病例分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9-02
医疗质量问题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也是医患双方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现代化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地进行医疗质量评价和费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医疗质量是多层次、多变量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其管理难度较大。
近年来,病种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已被普遍接受。而最新发展趋势则是将病种质量管理与病例医疗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以“优质、高效、低耗”为基准,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工作实际。
1医疗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以及对有关医院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医院的发展不协调
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以“医疗为中心”,医院管理者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医院的规模发展和装备发展方面。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要求医院由非经营性管理向经营性管理模式转变;同时,医疗服务需求方对医院医疗的疗效、时效和费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传统的质控手段与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冲突
在有关医院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医院全面责任制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选择几项评价指标,再根据各科室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值,将各科室的实际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超标则扣分。该质控手段侧重医疗指标统计分析和对医疗质量进行事后检查、评价,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冲突严重。
1.3质效评价的不科学形成质控误区
医院的一些传统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2将“病例分型”引入医疗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国际上对“病例组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了DRGs、PMC、APACHE、CSI等多种病例组合方法,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和医疗质量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国病例组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病例分型”方法。病例分型不仅解决了质量和费用科学评价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医院质量和费用管理与医疗体制改革接轨。应该看到,目前在医院管理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医院管理实际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极不相称。因此将“病例分型”引入医院质量管理,已显得十分必要。
3运用病例分型进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点
医疗质量管理考评标准的制订是综合评价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以病例分型管理实施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学界的一次创新性研究,已经得到国内许多医院管理专家的认同。目前,医院对科研、教学方面均有较为完善且公认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而在医疗方面却缺乏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往往仅凭印象定性评价,即所谓的“软指标”,这对于全面、公正和合理的考核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无疑是一大障碍。同时,由于国内一些医院的医疗质量考核工作已与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导致了部分临床科室为了医疗质量考核的达标,不愿意收疑难危重患者,常常收治一些住院日短、病情轻的病例,起到“勾兑”作用,从而不利于医疗质量的真正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和符合医院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横向具有可比性,纵向具有可追溯性,能够对医疗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分析评价,已成为当前一项必不可少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1确定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专家认为在指标体系的设立上,一定要注意五个方面的事项:一是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和用途要明确,即准备在哪个层面上评价和进行试点;二是数据来源要可靠,尽可能减少人为填报数据;三是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和实用;四是指标应具有导向性和简易性,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指标操作上要力戒繁琐;五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两者绝不可偏废。
3.2有关标准值的确定
专家认为,在以往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各指标均明确规定有相应的标准值。这在理论上对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医院级别和收容规模不同,使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在不同医院的发生情况千差万别,医疗质量总体较好、收容较多的医院在具体指标数据低于医疗质量相对一般、收容较少的医院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医疗质量评价中的“奖懒罚勤”和“鞭打快牛”现象。
3.3有关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指标相对重要性判定的过程。专家认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否采取专家咨询的方式值得考虑。如果进行专家咨询,准备邀请哪些方面的专家以及进行几轮咨询;如果不采取专家咨询,准备用哪种方法确定各指标相互之间的重要性,这些也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4结语
在我国,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存在着广阔的空间,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伟灿.病例分型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1-2.
[2]吕世伟.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评标准制订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39):30-31.
[3]朱晓燕.病例分型质量综合值的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1):33-34.
[4]崔永生.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经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147-148.
1建立组织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院区级管理、科级管理、医护人员自主管理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成立院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办公室、门诊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别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各级管理体系明确任务,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每半年组织一次医疗质量分析会,每月组织一次质量控制小组例会,特殊情况下召开质量管理临时会议,确保各环节严格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进一步加强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安排医疗法规制度专题学习活动,集中进行医疗法规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等学习,提高全体医务人员依法行医、按章办事的自觉性。通过举办科主任、护士长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辅导,帮助疗养院基层领导提高管理技能,让他们在质量的关键环节发挥监控作用;对全院人员进行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疗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将医德医风纳入每月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使其制度化、规范化。2009年1~6月份共发放各类征求意见表1 000余张,收回985张,其中疗养员750张、康复病人80张、体检客户155张。意见表对我院服务进行充分肯定,认为我院服务思想明确,服务态度端正,服务热情周到,服务质量优秀,满意率均在96%以上。在对满意度调查表的统计中,针对疗养员对外游活动不满意的情况,机关组织科室相关人员重新调整路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导游技能培训,受到疗养员的欢迎;针对康复科病人提出的意见,及时与科室沟通,寻找解决的办法。半年来获赠送锦旗2面,表扬信20封。
3重人才培养,把牢基础质量
抓好“三基”训练,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各专业相应职称级别为基础,进行定期测试考评,考核成绩张榜公布。2008年共测试考评5次,参考率均在95%以上。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全军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通过率均在90%以上。采取以老带新、三级查房、三级会诊、病案讨论等多种途径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使其迅速而全面地掌握疗养操作技能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邀请当地医院知名专家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授课,到课率90%以上;每周四中午安排院内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轮流讲课,传授心得,解惑答疑。结合院机关组织的岗位练精兵活动、考核比武活动、突出尖子训练的基础上,经常性开展急救模拟演练,以科室为单位抓好日常训练,全面提高医疗应急处置能力。2009年组织康复科进行突发脑梗死急救演练、高压氧中心进行猝死急救演练、氧舱失火急救演练等共6次,取得良好效果。
4强化终末质量,提升服务内涵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56-03
中图分类号:R 197.323文献标识码:B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9]陈 丽,兰迎春.单病种限价收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举措[J].改革热点. 卫生经济研究,2006,7:30.
摘要:作为基层的医务工作管理者,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步调一致,与干部职工一条心,与广大老百姓同位,以他们的康复是我们的心愿、以他们的满意是我们的目标,认真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以“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工作思想。时时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在基层管理工作中尽心尽责,达到问心无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老百姓才是我们基层管理者的心声。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医疗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市场的开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意识浓,医疗质量意识淡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落后,加之管理措施缺乏,致使医疗质量不高。为此,应加强全员医疗质量意识的教育,强化管理手段,完善制度,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等多种活动,提高医疗质量。
一、质量存在的问题
目前卫生院的经营意识增强,质量观念淡薄。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因素使乡镇卫生院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到”。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卫生院只有想方设法提高经营效果,最普通的方法是吃药品销售的“回扣”,一些同志片面的认为医疗质量管理已失去意义,觉得“病人少,管不管均可”。
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不全,措施乏力。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管理的要求,卫生院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多数卫生院虽有人管,但院长没有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力,加之大多数不懂得质量管理,如何管理如何进行,又缺乏医疗质量管理具体措施,质量管理不规范。
卫技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卫生技术人员多数缺乏必要的在职教育,业务知识老化,质量意识淡化,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甚至酿成差错事故。
医疗备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业务技术落后。当前卫生院医疗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有的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台高级显微镜,生化检验、心电超声等检查手段尚未全面普及。
卫生工作经费补偿渠道不畅。各级政府都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是真正落实到卫生院的经费就很少。这样卫生院就要竭尽全力找生存之路,还要完成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在此情况下,质量管理其难度更大。
二、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的对策
加强全员质量意识教育,树立新型“质量-效益”观。卫生局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全体医务人员,特别是卫生院长的质量意识教育,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是“生存之源,发展之本”,提高医疗质量就是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失去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卫生院就难以生存。卫生院长要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头等大事,“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措施。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业务院长要配合好医疗组长和护士长,院长就赋予他们与职责相应的质量管理权限,根据需要还可以成立相关的管理组织,如“医疗管理小组”、“处方质量审查小组”、“病历质量评审小组”、“医技科室质量检控小组”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管理制度。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添置、更新基本医疗设备,逐步配备较先进的诊疗器械,为临床医疗提供现代化诊疗手段。特别是近几年在我省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各乡镇卫生院更要全面加强管理。同时,要加快人才培养,加速知识更新,提高技术水平。在管理措施上,当前要特别强调各种医疗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严格执行医疗文件书写、医嘱、处方、查房、手术、会诊、转院检查对等一系列基本医疗制度,用制度和规范化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化。
实行质量目标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为了帮助乡镇卫生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卫生局一方面要对卫生院强化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组织市、县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如医疗质量全年安全竞赛、病例会审、医疗文件质量讲评,既评审又培训,既检查又提高;还可以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练兵活动,为医疗质量管理充实新内容。
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当前,我国医院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工作进一步深入,这对乡镇卫生院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要结合医院评审,推动全面的质量管理,使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工作质量和医院其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三、使用解暑药需要注意的事项
解暑药是夏季必备药,但不同的解暑药其功能不尽相同,不能随意使用。常用的防暑药有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仁丹等。
1.清凉油主要用于闷热不适、中暑、头痛头晕、蚊虫叮咬等。头痛、头晕时擦涂太阳穴及头颈部,其余擦涂患处,擦后适当给予按摩,对提神、消肿、止痛痒十分有用,注意不要擦入眼内。
2.风油精用于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牙痛、中暑和头晕等不适。取少量涂于太阳穴上,或以鼻闯之,可提神醒脑、祛暑镇痛,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宜使用风油精。因为风油精中的樟脑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对胎儿刺激特别大。
3.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等症。个别病人对此药有过敏反应:一般服药后数分钟至半小时之内,有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及皮肤潮红、瘙痒等症状,甚至出现心悸、气短、血压下降等表现,所以用药也要慎重。另外,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
4.仁丹是纯中药,具有清暑开窍、和中止吐的功效。酷暑天气中,口服仁丹对天热导致的头晕、头痛功效显著,但不能随意乱用,因它含有朱砂,不可超量服用,以防汞中毒。另外婴幼儿及儿童也不宜服用。
关键词:低功耗;无线供能;电荷泵整流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带隙基准电压源;电源抑制
中图分类号:TM44;TN722;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04
0 引 言
近几年,受益于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与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的不断发展,射频识别、微传感网络以及环境感知等智能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对于无线供能植入式芯片的能量管理、功耗等问题受到了持续关注与研究。当能量采集完成后,如何管理该能量是下一代被动与半被动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要点之一。
在低功耗植入式芯片中,如低噪声放大器、模数转换器等对工作电压及其纹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须通过无线能量管理单元(Wireless Power Management Unit,WPMU)将其电源性能优化。在被动式芯片中,电荷泵整流器(Charge Pump Rectifier,CPR)、带隙基准源(Bandgap Reference,BGR)、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是WPMU的重要组成单元[1]。芯片工作时,人体各种低频信号(EEG、ECG)会通过相应的耦合方式传输到电源通路上,从而产生低频噪声,因此必须采用相关技术获得高电源抑制比电源。论文首先通过电荷守恒定理对传统Dickson电路进行动态分析及能量转换效率的改进;然后采用电源抑制增强(Power Supply Rejection Boosting,PSRB)与前馈消除(Feed-forword Cancellation,FWC)等技术分别提高BGR、LDO在运放工作带宽内的电源抑制力(Power Supply Rejection,PSR),并在输出节点并联电容以滤除超高频纹波;最后为保证LDO在负载变化时的稳定性,利用零极点追踪补偿来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
论文对高性能无线能量管理单元预设指标为:
(1)CPR在输入500 mV交流小信号时能输出2 V电压并驱动200 A的电流。
(2)BGR输出电源抑制比在LDO的工作范围内尽可能大于60 dB,以减小对LDO的影响。
(3)LDO输出电源抑制比在生物信号频率处(01 kHz)及CPR输入信号处大于60 dB,从而提供负载电路高性能的工作电压。
(4)在满足以上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电路工作时的静态电流。
1 无线能量管理单元的基本原理
图1所示为论文采用的无线供能能量管理单元拓扑结构。由图1可知,WPMU主要包含CPR、BGR、LDO及保护电路(PRO)等模块。芯片通过片外天线采集到由基站发射的高频无线能量信号,CPR将信号整流后进行升压,产生纹波较大的电压,并将该能量储存到Cs中。由BGR与LDO所组成的环路通过负反馈输出纹波较小的VDD来驱动负载电路。其中BGR为LDO提供一个精准稳定的参考电压,因此BGR的性能影响着LDO输出电压的性能。芯片中的保护电路包括过温保护电路、过压保护电路、限流电路,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外情况下对电路关断,实现对电路的保护。
设计能量管理单元时,在无线供能的环境下要注意相关性能的优化,而这又伴随着其它性能的牺牲,下面将详细分析论文采用的CPR、BGR、LDO设计原理及电路结构。
3 版图及后仿真结果
采用SMIC 0.18 m CMOS工艺,在Cadence下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无线能量管理单元的版图如图7所示,其中包含了CPR、BGR、LDO及PRO等模块,芯片的尺寸大小为277 m×656 m。
电路在工作时要避免反馈环路发生震荡,必须保证LDO环路的相位裕度,论文在tt、ff、ss三个工艺角下对其进行不同负载电流(0200 A)的仿真,仿真结果如表1所列。该结果表明在负载电流0200 A内,由于零极点追踪补偿的作用,相位裕度均大于60度,根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LDO环路能在负载变化的范围内稳定工作。
图8所示为BGR、LDO的PSR仿真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BGR采用PSRB技术后,PSR在低频降低了近25 dB。当LDO采用FWC技术时,电源抑制在低频段得到了显著提升,电路空载时,在100 Hz内提升了近20 dB,满载时提升了近40 dB。
图912给出了WPMU中CPR与LDO的相关瞬态仿真结果,当输入频率为500 MHz、幅度为0.5 V的正弦波时,电路建立时间约为13 s,CPR的纹波约为5 mV,而LDO的输出电压纹波减小至2.3 V,即高频处PSR约为-66 dB。因此论文采用的LDO在生物信号频率处(DC-10 kHz)与输入信号频率处(100 MHz以上)具有较好的PSR。表2对相关文献与本文设计进行性能比较,可以看出,该电源管理单元能输出性能更好的工作电压。
4 结 语
论文针对CPR、LDO、BGR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低功耗无线供能植入式医疗芯片的能量管理单元。采用SMIC 0.18 m CMOS工艺提供的本征MOS管使CPR的效率得到提升。利用PSRB将BGR的PSR在低频处从-75 dB降低到-95 dB,这是优化LDO电源抑制能力的基本前提。通过FWC、零极点追踪补偿改善LDO的PSR与稳定度,在驱动0.2 mA的负载电流时,PSR为-85 dB@DC,而相位裕度在负载范围内均大于60度,该性能可适用于对电源性能要求较高的模块。
参考文献
[1]郭文雄.应用于植入式经皮能量传输的集成电路研究与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Pierre Favrat, Philippe Deval, Michel J.Declercq. A High-Efficiency CMOS Voltage Doubler[J].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1998, 33(3) : 410-416.
[3]To shiyuki Umeda, Hiroshi Yoshida, Shuichi Sekine, et al. A 950-MHz Rectifier Circuit for Sensor Network Tags With 10-m Distance[J].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06, 41(1): 35-41.
[4]Keith Sanborn, Dongsheng Ma, Vadim Ivanor. A Sub-1-V Low-Noise Bandgap Voltage Referen-ce[J].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07, 42(11) : 2466-2481.
[5]Mohamed El-Nozahi, Ahmed Amer, Joselyn Torres, et al. High PSR LOW Drop-Out Regulator With Feed-Forward Ripple Cancellation Techniq-ue[J].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10, 45(3) : 565-577.
[6]王忆.高性能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研究与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和发展趋势,通过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合格的管理人才、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实施全面监控等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质量已涉及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等多方面,成为医务人员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医疗费用高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是突破单纯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效应的质控,而成为与经营管理、科技管理、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由于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医疗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首要任务。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1.1 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1]。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
1.2 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2]。
1.3 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 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1.4 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4]。
1.5 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 (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
2 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 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2.2 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7,8]。
2.3 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
2.4 加大医疗质量分级督导工作的力度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大医疗质量监督的力度和频率,督导医院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形成质量-效益型的医院发展模式。对有明显医疗质量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有严重医疗质量问题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严肃处理,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责。要把质量管理细则规定的质控措施,逐级公解、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公正严明地奖优罚劣,视医疗质量的优劣,在奖罚当事人的同时,连同有关领导一并奖罚。对医疗质量优胜单位,重奖员工,更重奖领导;对质量差的科室在批评处罚当事人的同时,加倍处罚科室主要领导。
2.5 加大医院质量管理社会监督制约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将针对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质量问题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医疗服务也不例外。这种监督制约将逐渐从软制约(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向硬性制约发展(法律和经济制约),从而使这一社会制约层次具有群众性、法制性和经济赔偿的性质[10]。
参考文献
1 王正洪.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8;5(4):348-349.
2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卫生政策,2005;(1):27-28.
3 赵宁志,郭爱勇.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
4 雷志勇,郑静晨,王发强,等.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0):604-605.
5 尹曦华,李争,翟鸿雁.加强医疗质量监控 提高医疗服务效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79.
6 何招,朱君亚,罗启莱.美国医院质量管理概况与借鉴.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2-13.
7 段蕴铀,杨千湖,钱阳明,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探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07-209.
8 颜雨春,高世明,王衡,等.构建医疗质量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索.中国医院,2003;7(7):23-25.
9 赵宁志,郭爱勇.新时期医疗纠纷的成因与防范对策.卫生政策,2003;(10):144-145.
10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
(1.解放军第73841部队卫生处,江苏南京 210003;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医疗质量管理; 启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52
澳大利亚政府对医疗质量的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将质量和安全问题纳入日常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管理规划中予以实施。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
1 中澳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1.1 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建立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同样是在80年代,基于计划体制下所确定的医疗质量指标及评价之上,建立了系列综合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评估所得数据可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全国性立法中有部分涉及医疗质量,但没有专门针对医疗质量的立法,尚缺乏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标准及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卫生部推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同时,于2008年12月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医疗质量评价、纠纷处理、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医疗纠纷得以防范和处理;医疗服务方面于2011年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评审暂行办法》,详细制定了医院评价标准,对完善和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1-3]。
1.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澳洲联邦政府设卫生部,州设卫生厅,当地设卫生局;卫生部专门成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如于1974年成立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服务标准临时会,通过制定一系列临床质量指标,对医疗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估,来警惕某些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1999年成立了为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专门负责卫生系统内的开发,制定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框架,以提供和改善卫生绩效;2000年成立澳大利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评估,及时调查不良事件的情况;2004年成立优质医疗服务委员会,主要开展偱证理论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医疗机构,以提供技术支持;州一层次的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负责;各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由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委员会首脑组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同时,澳大利亚还制定全国统一的通科医疗服务认证制度、可衡量的医疗服务指标、质量评估认证、危机处理和临床路径等系列制度和体系[4-6]。
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的成功做法
2.1 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 澳洲政府对公立医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对私立医疗机构也有注册和批准的权利,因此,可以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同时政府、州、地方州级、地区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分工明确,确保卫生发展方向的准确性。
一是专门成立质量监控机构,如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国家卫生重点行动委员会、优质医疗服务委员等专业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二是医疗服务管理除了政府组织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标准外,还由社会各方面的非官方组织共同参与,尤其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认证和监督,共同督促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是澳大利亚对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隐患的解除;注重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信息体系和公众报告体制,使公众有计划获得及时信息和医疗服务,也通过群众监督不断提高医疗质量[7-8]。
2.2 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医疗风险管理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定期收集医疗风险信息,每月讨论负面性事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通过构建医疗安全预警网络系统和电子意外事件管理系统,有效识别微机并及时诊断危机原因,并尽快解决;建立患者投诉机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流程,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危机预警及解决能力。各州政府印制《医疗服务安全的核心标准》、《医疗风险管理框架》、《麻醉过程危险因素管理》等教材[9]。
2.3 科学统一的医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卫生服务标准理事会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并独立地开展绩效服务评估、医疗质量评价等活动,来改善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评估和质量改进项目于2003年制定医疗机构“认证评估指标手册”,更侧重质量的管理[10],如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连续性、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环境设施等管理;其他标准还包括临床检测指标,含病种指标和通用性指标,对医疗过程和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另外,还有ISO9100标准和操作指南、全科医学服务评审标准、考试和认证标准等。
2.4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质量信息体系 澳大利亚自1987年开始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卫生服务利用数据信息,为医疗机构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医院His管理系统、完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11];完善的公众报告体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使公众有机会获得完整及时的信息的同时,加强对卫生服务的监督,有效促进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3 澳大利亚成功经验对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启示
3.1 建立一系列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澳大利亚具有一套相对全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方法,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质量,防范医疗安全隐患;标准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应该追求标准的不断改进,注重各项指标的细化和改善;澳大利亚还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作为日常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及时反馈质量评价结果,对医疗质量改进有重要作用;同时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纳入组织绩效范畴,强化管理者的质量和安全责任,引导管理者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识别和管理运营风险,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12]。而我国仅有一些临床诊断标准、医务人员管理标准等零散评价标准,虽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和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可操作的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和评价体系。
3.2 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是由政府官方组织和社会各方面非官方组织共同完成,各司其责,相互监督,共同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改进,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澳大利亚的卫生部、卫生管理行政机构、医疗质量评估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沟通和合作比较密切,院内院外医疗质量管理相配合,患者和社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很高[13]。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仅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的,而政府机构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而非政府性的功能仅是服务,患者和社区参与度也很低,因此,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3.3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具有能够达到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患者满意、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且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持续提高等特征,注重加强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度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希望通过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制定计划、提出服务建议、监督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卫生服务系统各层面患者的参与;另外,政府还通过开展初级保健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让患者充分参与到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其防病和健康控制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此外,医疗质量评价要关注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权利、满足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澳洲的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4]。
3.4 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 澳大利亚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主要有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负责。此委员会由高层管理者、医生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医院发展规划和内部协调与管理;院长或CEO负责医院的日常运作;委员会下设分支委员会和药事、伦理等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15]。大多数公立医院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区需要开展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文化建设。而我国现在医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即是宏观管理层又是院内事务决策层,各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较强,但与医疗质量评价和管理机构沟通较少,合作相对较差,因此,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院内管理与院外管理的合作。
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信息化建设、注重质量效益、健全的社会保障等经验,应结合国情和医院实际情况,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筱.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府职能演变: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3):27-31.
[2] 刘岩,李士雪.我国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3-8.
[3] 李凌.我国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 曾广基.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2005,5(10):1-4.
[5] 王立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6] 储振华,李国鸿.澳大利亚政府对医院的管理职能[J].卫生经济研究,2001,18(2):43.
[7]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8] 张鸣明,李静,张小利,等.中国医生对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理解的问卷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1):783-785.
[9] 杨辉.公众参与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国际经验和中国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8-112.
[10] 高东英,王晨,屠志涛,等.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86-287.
[11] 石光,李明柱.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12] 李安民.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11(4):156-159.
[13] 郑必先,李少冬.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机构评审评介[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5):63.
[14] 陈栋,张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