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霓虹灯下的新哨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紧张的期末考试刚结束,学校就组织我们全校去看新近上映的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过去曾经听父母说起过《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老电影,虽然我没看过,但却知道它是一部五六十年代经典的电影,对父母这一代的成长起了不小的影响。我怀着急切地心情走进影院,想亲眼目睹一下这部《霓虹灯下新哨兵》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武警上海市总队、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影片。描写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80后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的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林虻虻出生于普通人家,攻读大学三年后为选择新的追求,也为躲避女友,弃笔从戎;柴大喜来自农村,贫寒的家境让他具备了朴实的性格;皮向峰从小娇生惯养,是个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队接受锻炼的要求来到部队。三个小伙子被分到了同一个班,友情与爱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这一部电影令我很感动,拍出了当兵人的辛苦,以及为维护大上海一方平安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感。影片一开始就讲述了许多士兵在雨天里跑步,个个跑得气喘吁吁。他们特别坚强,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每天都要接受严格艰苦的训练,有时半夜三更还要爬起来去跑步。为什么呢?我想:那是他们的理想和责任所决定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怎么来保卫我们的城市安全呢?他们有着严格的纪律,没有周末放假,如果要和父母会面,也必须先到军方去通报一声,才可以见自己的亲人,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书信向亲人表达一下自己的相思之情。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时候遇到点困难,可以随时向父母、老师寻求帮助,和他们相比那是多么地幸福啊!活着就要有理想,为了理想去奋斗努力,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霓虹灯下新哨兵们顽强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以至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上。
这两部电影虽然描述的时代不同了,可“好八连”的精神却是永远不变的。
4月17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同学观看了影片《霓虹灯下新哨兵 》。
本故事主人公:林虻虻、皮向锋、张班长。他们中,一个是放弃了大学生活,怀着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个是曾经娇生惯养、沉溺在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却被父亲逼来参军的网游;一个则是年近三十的班长、带兵只有用一字“严”来形容的老兵。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军,皮向锋拖了后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数第一,丢了“流动红旗”。接着又是林虻虻公然质疑惯常的毛巾摆法,挑战班长的领导权威 …… 真个故事都围绕着友情与爱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
这一部电影令我很感动,拍出了当兵人的辛苦,也表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他们特别坚强,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当兵得生活很苦,他们有着严格的纪律,连看亲友也要通报。而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却大大不同,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家长求助,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在太幸福了!我们要向这些兵学习,把他们顽强的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上,用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上!
这一次观看影片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呀!
关键词: 评剧 价值 要素 基础
评剧的流派艺术,是评剧表演艺术的核心与关键、亮点与支点。研究、探讨评剧的流派艺术,对于评剧表演乃至整个评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艺术实践意义。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对评剧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评剧的流派艺术略陈几点肤浅之见,以与同行共同讨论,共同切磋。
一、流派的艺术价值
评剧的艺术流派,同所有的艺术流派一样,都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评剧的艺术流派,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标志,也就是,评剧的艺术流派实际上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所形成的派别。
评剧的流派与所有中国戏曲的流派艺术一样,都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评剧吸引广大戏迷观众的磁石。
评剧流派艺术对于评剧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评剧流派艺术是评剧的宝贵财富,是评剧赖以生存的要素,是评剧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对评剧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行当的发展,推动了剧目的创作,使评剧进入到戏曲大剧种的行列。在传承和振兴传统戏曲的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创造和发展新的评剧流派艺术。”(刘心刚:《刍谈评剧流派艺术》,《剧作家》2010年第4期)
二、流派的形成要素
纵观评剧流派艺术,其中主要有“白(玉霜)派”、“新(凤霞)派”、“花(淑兰)派》、”“鲜(灵霞)派”、“韩(少云)派”、“ 筱(俊亭)派”、“马(泰)派”、“魏(荣元)派”等等,可谓异彩纷呈,各领。但认真考察各流派形成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流派创始人有师承关系
评剧流派均以其创始人的姓氏命名,但各流派的创始人都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而不是平空而来。例如“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就受到“李(金顺)派”的艺术影响。“新派”创始人新凤霞,13岁即拜师剧作家邓砚臣为师学评剧旦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花派”创始人花淑兰,自幼随母刘玉芳学艺,后又拜师刘子西为师,以花旦见长。“韩派”创始人韩少云,曾拜评剧名家金开芳为师,而金为评剧创始人之一。
2.本流派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评剧各流派,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此作为该流派的独特标志,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主要体现在唱腔艺术上。例如“白派”的低回婉转;“新派”的甜润清脆,尤以“疙瘩腔”著称;“花派”的美妙激越;“韩派”的优美妩媚、“鲜派”的高亢激昂、“魏派”的苍劲浑厚、“马派”的深沉醇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有本流派的代表剧目
各评剧流派,都有本流派的代表剧目。例如“白派”的《秦香莲》、《珍珠衫》、《桃花庵》、《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新派”的《刘巧儿》、《花为媒》;“韩派”的《小女婿》;“花派”的《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马派”的《夺印》;“鲜派”的《包公三勘蝴蝶梦》;“筱派”的《杨八姐游春》等等。
4.有本流派的传人
艺谚云:“流派流派,不传不流,不传无派。”此话颇有道理。评剧的流派艺术,依托传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例如“白派”,有第二代传人“小白玉霜”、第三代传人刘萍、王冠丽;“新派”的传人古文月、刘淑琴、王向阳;“马派”的传人马惠民;“花派”的传人曾韶娟等等。
1934年12月1日正式开业,被称为“上海中心原点”和“远东第一高楼”,更是首家由中国人管理、中国人培训的第一流现代化大酒店。
上海开埠以来,洋人纷纷涌来淘金,并根据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要求建造了不少一流的豪华大酒店,从华懋饭店、汇中饭店、礼查饭店到上海总会……进出的自然都是洋人及部分高等华人。与此同时,上海缺乏与之相衡的一流Made in Shanghai的酒店。当时仅一家扬子饭店拥有餐厅舞池和客房,是由广东人开的,其设施和规模远不足以在上海和东南亚称雄。至于其他由上海人经营的餐旅酒店,还是传统的客栈形式,服务人员文化水准低,脏、乱、差、黄现象十分突出。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滩,迫切需要可以代表上海形象的现代化高星级酒店。
1932年,由上海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组建的“四行储蓄会”,决定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大楼,借以树立四行储蓄会的形象。国际饭店的建造,就此拍板。
国际饭店英文名Park Hotel,直译是花园饭店,因其边上的Park Road花园街(现为黄河路)得名,似与花园之意风马牛不相及。不过,面对绿草茵茵的跑马场,花园饭店之名也十分相宜。
上海人的向往
2006年10月,已定居美国几十年的姑姑、姑父为庆祝金婚,特地从美国飞回上海,并在国际饭店订了两桌酒招待亲友。我家年轻一代收到请柬好生奇怪:怎么是国际饭店?而今豪华型跨国高星级酒店比比皆是,在年轻人眼中,国际饭店算什么,早已跌出“远东第一高楼”的榜名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从1934年国际饭店在南京路现身,就一直是几代上海人心目中上海的标志,也是上海人深深的情结。
我的姑姑、姑父当年就是在国际饭店结婚的,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的续弦),也是在国际饭店结婚的。我父亲40岁大生日(1957年)宴会也是在国际饭店举办。国际饭店给我印象最深的,说来好笑,是位于西楼的女厕所,当时称女梳妆室,分里外两间,外间沿墙是一排摆镜子的梳妆台,前面放着红丝绒的梳妆凳,梳妆台上有香水还有手镜、头刷等,应有尽有,插着鲜花……另一端摆放着一长排沿弧形墙勾出的丝绒大招手沙发,供女客休息。那晚我还记得,一位女客可能酒喝多了,躺在沙发上休息。过了这间梳妆间,进入内间,才是厕所,飘散着清香,厚重的木质门很“严实”,如厕时厕格外面及邻边一点也听不到任何令人尴尬的声响……自此我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称厕所为rest room的理念――不仅是如厕之地,还是整妆、放松一下的休憩之地。
遗憾的是,我去年重返国际饭店参加我姑妈金婚庆宴时,没有找到童年时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间豪华洗手间。
国际饭店留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她的“火烧冰淇淋”。当时年纪小不懂欣赏美食,只有当大厅的灯火突然熄灭,那被一圈如欢乐的精灵般地蓝色小火焰围绕着、缀着嫣红草莓的蛋糕般的冰淇淋端出来时,是我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候!
五六十年代,我的青少年时代过得很快乐,每逢家族中有比较隆重值得庆贺的大事,必在国际饭店。那时50元可以吃一桌相当不错的有北京烤鸭的宴席。当时上海人如果一听到“请你去国际饭店吃饭”,除非是十分相熟的亲友,否则会有种“受用不起”之感。
我先生的外公,即绿屋原主人吴同文,当时在黄浦区房地局上班,因吃不惯单位食堂,常常中午约几个同事,去国际饭店三楼西餐厅吃西餐,好像一块五角一客公司大餐。
国际饭店东首楼下当时有个门市部,专售国际饭店自制的牛油水果蛋糕,九角六分钱一块,现做现卖,回到家里还是热烘烘的。难得的是,这家门市部和它的自制水果蛋糕, “”期间仍存在。当时我从杨树浦中学下班后,20路电车正好停在国际饭店不远,我经常会下车买块牛油蛋糕回家,有时在招待亲友时,我会特别强调:这是国际饭店的!
在那单调乏味的十年里,因为有国际饭店和它的牛油蛋糕,我们对生活仍十分乐观――毕竟可以一家团聚吃吃国际饭店的蛋糕,回忆我们曾经开心快乐过的时光!
上海有句老话形容某人有钞票“常常国际饭店出出进进的”,而决不会讲“常常××饭店出出进进”,因为,国际饭店已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一个表示生活层次的标志。
老版本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里有一个情节,上海兵董阿男陪他的资产阶级女朋友媛媛去国际饭店吃了顿饭,吃了排长批评:“我只不过陪媛媛去国际饭店吃顿饭罢了!”
“什么?国际饭店是你去的地方?”
“现在解放了,我为什么去不得……”
我不记得新版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有无保留这段对白,这可是一段十分精彩、十分上海的对白。可以讲,去国际饭店享受一餐,是过去每一个上海人的向往……
国际饭店楼上的老客房,我只上去过一次,那是我姑姑结婚时,楼上包了间房,供新娘换衣服并做新房。1956年姑父为了爱情从法国回上海与姑妈结婚,从此留在上海并在译文出版社任法文翻译直到“”后再出国,他们从1948年确定恋爱关系到姑父留法再回来完婚,可以讲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姑父是为了爱情放弃法国的生活工作而回到当时物质相对比较贫困的大陆,他又是法国留学生,所以他们的婚礼策划得十分浪漫。我还记得,姑父是将新娘抱进新房,翌日双双去杭州过蜜日(当时婚假只有5天)。
在他们的临时新房里,摆满了鲜花,新娘的婚纱,是姑父从巴黎带回来的,这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属十分有个性的婚礼。
当时的客房,用现在眼光看不过是标准客房,但家具都是柚木的。有一对元宝沙发,还有一张西瓜型圆桌――桌子和凳子拼起来如一只大西瓜,却又可以分成4个沙发凳和一张圆桌,这一定是在国际饭店建造时就存在的老家具,富有Art.Deco风格。
此后不久,国际饭店的客房就是出了钱也住不进――某级别以上的干部才能住,或者是海外华人。
中国首家由国人投资
国人管理的一流酒店
国际饭店大楼仿美国摩天楼造型,外立面采用直线条手法,建筑材料全部是国产。大楼为24层,包括地面22层,地下两层;高83.6米,比当时香港的汇丰银行还高11层,故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并保持该记录30年之久,直到1964年,保持“上海第一高度” 至1984年达50年。
国际饭店最为经典的Art.Deco风格代表,底层至3层镶贴青岛崂山黑花岗岩饰面,4层以上全部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典雅庄重。大厦的2层、3层、14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有强烈的通透感和现代感。在建筑上输入巨型整幅弧形玻璃似是邬达克特别钟爱的一种装饰手法,或者这应是现代玻璃幕墙的雏形。
国际饭店大堂地坪全部采用国产大理石,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大理石相比,不仅价格经济,而且更显中国风格。如此一流豪华的建筑,内外全部用国产石料装饰,在当时上海,国际饭店是第一家!
二楼为著名京帮菜(为改良后的山东菜)“丰泽楼”餐厅,由北京著名的丰泽园饭店承包,餐厅规模宏大,可容纳四五百个客人进餐,上海人办喜事一般都在此。我至今记得“丰泽楼”的烤鸭,还有银丝卷――雪白松软的发得棉花糖样的馒头带些许隐隐的咸味。我还天真地以为北方人吃馒头,就是天天吃这样的馒头。
我有个表妹玫玫,父母都是当年颇有名声的医生,两夫妇致力事业,至中年才得一女,如掌上明珠。1958年玫玫10岁生日就在国际饭店“丰泽楼”摆了3桌酒,在当时属十分“资产阶级”的。岂料8年之后“”将一切都改变了,玫玫受尽委屈磨难,但每当她走过国际饭店,忆起她10岁生日宴,就会想到父母对她的企盼、希望……她决不能自暴自弃。当年的娇娇女独自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有了女朋友,年轻人自然是看不上他们认为“又老又旧”的国际饭店办喜事,但玫玫内心,却希望将儿子婚宴放在国际饭店以慰双亲在天之灵……
说真的,可以讲每一个上海人,都有一个国际饭店情结。
国际饭店3楼为西餐厅,我先生的外公――绿屋主人吴文同,当年午餐时,就常常与朋友相约在三楼吃西餐。有人说吃西餐是吃气氛,此外,人少还是吃西餐好,各人吃各人的一份,有头盘、主菜、汤和饭后甜品,花色品种多,如两个人吃中餐,光点菜就麻烦,多了吃不完,少了又太单调。
14楼的“摩天厅”,是最浪漫最富有韵味的扒房兼咖啡廊,有乐队演奏,屋顶可以开启仰视天空,餐厅地板拼嵌成鹅卵形――将一块块木板竖起来铺成各种花纹,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地板碰到污渍后可再刨掉一层仍如新。外有屋顶花园,是当时时尚男女情侣最爱去的餐厅。当然,但凡能去那里消费的,都是小开名媛。传言曾有广东富商小开,为追求一名闺秀,欲包下整个“摩天厅”单独与她共进烛光晚餐。不料此举反引起这位圣约翰女大学生的极度反感,她觉得这完全是“暴发户”之举,一怒之下,即与小开“拗断”,当然更不会去赴那冷清清的烛光晚餐。这位闺秀小姐,就是我妈妈。自然,我爸爸不是那个广东小开,他们的婚礼不在国际饭店而在锦江饭店。
国际饭店4楼至13楼为客房,共有186间,15楼至19楼为酒店式公寓,供客人长期包用。
饭店的电梯为奥迪,大小共有7部,最大的可以用来装载汽车。由于国际饭店门前马路较窄,停车困难,因此在饭店裙房二楼设立了一个室内停车场,汽车可经过这部电梯进入停车场。汽车也能乘电梯,这在上世纪30年代可谓壮观之极,这应是全建筑最大的电梯;相比之下,最小的电梯是用来为客人送饭菜的食品梯。如果客人不愿出门用餐也不喜欢送餐上门受人打扰,就可用这种食品电梯将饭菜直接送入房间。我们在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中,应已见识过这种食品电梯――不过电影中因是乡村酒店,还是用人力操作的。
此外,职工和货物所用电梯都是与客人分开的。为客户服务的电梯,20秒即可直达18楼。这里其实不存在歧视,而是确保客人用电梯行驶通畅;再者,货物难免有油污,易弄脏客人衣饰,也是十分科学合理。
作为远东最高的楼,消防设施自然最重要。饭店每一层都有专用消防龙头,每层楼顶也都有自动喷淋设备,只要室温达到49℃或发现明火,喷嘴便会自动熔化开启,喷水灭火。
中国现代餐旅业管理的摇篮
国际饭店对上海近代史的贡献,远超出建筑本身硬体的贡献。科技在进步,世界在前进,当年的远东第一高楼在东南亚只保留了30年的记录就被打破,至于通讯设施上今日也大大超越了80年前的国际饭店的“第一”,但作为软件的服务和管理,或许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可以讲,由国际饭店而派生出的西方餐饮服务培训,令国际饭店成为中国现代餐饮服务的摇篮,可谓中国有史以来在服务业的一大创举。
在国际饭店大楼还在施工建设时,国际饭店的大老板吴鼎昌和总经理卢寿联就开始着手为这幢完全由中国人投资中国人管理的沪上首家高星级酒店进行服务培训。
须知有史以来,尽管中华美食名扬天下,但中国的餐饮服务质量一直以来没有走出传统的束缚,始终还洗不脱店小二及茶博士的形象:没有文化,不注意仪容装束,举止言谈粗俗低下……一直以来在中国,服务业被视为低人一等,因此这种落后的店小二式服务也被视为理所应当。
但国际饭店这幢唯一由上海民族资本家所开设的第一流的现代化大饭店的出现,随之要求一大批第一流的现代化餐旅业服务人员。在这里,老板吴鼎昌和总经理卢寿联功不可没。
1933年他们率先在上海各大报刊载登了“国人自建远东最高楼于静安寺路即将开业,招聘有中学程度侍应生……”的招聘广告。
将餐饮服务员称为“侍应生”,是总经理卢寿联一革命性的创举,“侍应生”一词,也作为汉语新名词而出现在中国人生活用语中。在这以前,餐饮服务员被称为“堂倌”、“店小二”,洋派点的为“仆欧”(boy的中译名)。“侍应生”一词刷新了餐饮服务员低人一等的地位,增加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这则令人耳目一新的招聘广告一出现,应考人蜂拥而至。上世纪30年代中学程度已算一个小知识分子了,因此已保证了应聘人员的文化质量。国际饭店委托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应聘考试,从中最后筛选了72名作为第一批侍应生。不说千里挑一,也为百里挑一。
卢寿联花高价租下现今常德路新闸路一幢大洋房,供这72名侍应生住宿,并挂出“国际饭店侍应生训练所”牌子。有人为他不值:这72人将来不过做侍应生,又不是CEO等上层人士,犯得着这样高级的条件供他们住宿?吴老板回答,正因为他们要为一流的客人服务,如果他们自身没有一流生活的体验,如何明白一流客人的需求,为一流客人服务?
侍应生学专业外,还专由美国老师教他们英语,饭店不惜工本请沪上一流的犹太西服师为他们定制制服,甚至燕尾服――侍应生穿燕尾服,创上海饭店气派上从未有的记录。同时,也成为国际饭店的活广告!
从此,能在国际饭店当侍应生,成沪上一众普通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的向往,如今天大学生向往去外资企业一样!甚至不少家境中下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学生,晚上也来国际饭店兼职做侍应生,既增加收入,又抬高了饭店的层次!
为培训这批首届高星级酒店侍应生,卢寿联与张丹子亲自合编教材《饭店实用侍应学》。这本书后来一直成为中国酒店服务业的专业教科书,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本餐旅业服务专业教材。
训练除英文课外,还设中文课,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老师任教,并时常有测验考试,主要为背诵先贤格言、历史典故小常识,不合格者要受轻重不同处罚。业务培训为让学员掌握服务礼仪,比如有几间教室专门布置成旅馆客房或中西餐厅和咖啡廊,请当时有经验的餐旅业师傅做示范,做完示范又将一切打乱,让学员们按照规格重新布置,这是很考验学员功夫的,思想稍有开小差,就做不好了。
培训所所长由总经理卢寿联亲自担任,教导主任为军官出身的张藩,对学员实行军事化训练,学员每周回家一次。每天清晨出操跑步,还要练习紧急集合。试过有次训练后学员各自休息,不料紧急集合口哨声又响起,恰有位学员趁此洗衣服,刚把白西裤浸在水里,集合口哨声又响了,他急得只好把湿漉漉的裤子再穿上身去集合归队。
1934年秋,大楼外墙脚手架尚未拆除,美制电梯还未装好,首届侍应生已到饭店实习熟悉服务员工作了。
评剧是在我国北方流行的一大剧种,评剧与京剧、昆曲等大戏不同,属于民间小戏,所以其主要行当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元代的珠帘秀、天然秀、李娇儿、张奔儿等女艺人均以擅长花旦杂剧知名。
花旦,是评剧小旦中的主要行当,它包括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泼辣旦等。
从总体上讲,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做工与念白。其中的闺门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泼的年轻姑娘,属于小家碧玉一类的人物,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玩笑旦以扮演民间为主,重念白,如:《小老妈开唠》中的小老妈;刺杀旦主要扮演凶狠毒的妇女,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重做工,并擅长跌扑技术;泼辣旦主要扮演性格爽朗活泼的女子,重做工,并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绝活,如:《活捉孙富》中的杜十娘、《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等。
我国早期的评剧花旦演员是男旦月明珠(1899―1923),原名任善峰,号久恒,河北滦县人,是评剧创始人之一。初年入庆春班,从成北才学艺,习旦行,曾和成北才一起创办警世戏社,任旦行主演,并创造评剧旦行[反调]。
另一位评剧早期花旦男演员金开芳,河北滦县人,也是评剧创始人之一。
第一位评剧花旦女演员是花莲航(1893―1958),天津人,自幼学习河北梆子和梅花调,后入孙家班改学评剧,拜孙凤鸣为师,演评剧小旦。她不仅是评剧史上第一位花旦女演员,而且也是评剧史上第一位女演员。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刘翠霞、新凤霞等,都曾经从师于她。
白玉霜(1907―1943),原名李桂珍,河北滦县人,幼年习京韵大鼓,10岁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花旦。她的表演真挚细腻,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唱腔低回婉转,把评剧花旦的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世称:“白派”。
此时期,还有花旦女演员喜彩莲、刘翠霞、鲜灵霞、芙蓉花、张丽云、夏青、李忆兰等,都为我国的评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将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当属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天津人,生于1929年。7岁随姐姐杨金香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等学评剧。15岁即主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刘巧儿》、《花为媒》拍成影片,广为传播。她青衣、花旦皆能,而以花旦为主。其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尤以花腔――疙瘩腔著称,被誉为“新派”,其传人有谷文月、刘秀荣、刘淑琴等。
另一位对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评剧女演员是花淑兰,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1929年生,幼年随母亲刘玉芳学艺,12岁又拜刘子西为师,剧目有《茶瓶计》、《牧羊圈》、《三节烈》、《杨三姐告状》、《霓虹灯下的哨兵》、《黛诺》、《南海长城》等,她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俏美,继承了刘翠霞、爱莲君的艺术特长,并有所发展,被称为“花派”。
继承花旦“新派”的佼佼者,要属谷文月,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继承花旦“花派”的新秀,当属曾昭娟,她在评剧《凤阳情》中扮演的马秀英,唱腔和表演,都深有“花派”的神韵,并有所创新发展。
评剧的青衣也同其他戏曲剧种中的青衣一样,为旦角中的一个行当,原名“正旦”,后因穿青色褶子服而名“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重唱功。
评剧早期,尚未有女演员,男旦演员以金、月明珠为代表,演出的青衣戏主要有《六月雪》、《桃花庵》、《珍珠衫》、《杜十娘》等。
青衣重唱功,所以评剧青衣的表演艺术主要体现于唱腔的演唱上,这包括嗓音条件、演唱技巧、情感、风格、韵味诸方面因素。
评剧早期青衣的唱腔,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发展。在不断吸收冀北民歌(当调、道腔等)、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板式结构方法,相继形成了评剧青衣唱腔的[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反调慢板]、[跺板]主要板式与[锁板]、[留板]、[墩板]、[扣板]、[甩腔]等落板方式,不仅旋律丰富优美、婉转悠扬,而且板式多变,为青衣唱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演青衣的几位男旦,都各有千秋:金以唱[大悲调]著名;月明珠创造了正调唱腔的板式和[反调慢板];张凤楼则集金、月之长,并发展创新,形成了高亢流畅、板头准、旋律绚丽多彩、节奏富于变化的唱腔风格。
评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了青衣、花旦兼演的女演员,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李金顺、花莲航等人。此时期的评剧青衣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李金顺将京韵大鼓的曲调引入评剧唱腔,令人耳目一新。她演唱高亢、明亮、紧凑、传神,以“大口落子”的个性被称为“自由调”,并被誉为“李派”。花莲航也将梆子和梅花调的曲调引入评剧,并形成了自己朴素大方的演唱风格。
上世纪30年代是评剧正式形成时期,以“评剧皇后”白玉霜与另一位女演员喜彩莲为代表,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她们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优美动人的唱腔,赢得了江南广大观众的喝彩。白玉霜擅演的剧目有《珍珠衫》、《玉堂春》、《秋海棠》、《桃花庵》等;喜彩莲擅演的剧目有《可怜的秋香》、《孔雀东南飞》、《卓文君》等。
上个世纪50年代是评剧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评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闻名的戏曲剧种。此时的青衣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李忆兰等。
小白玉霜是专演青衣的第一人,也是扩大评剧青衣主演剧目,把评剧青衣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的代表人物。她主要的剧目有《小女婿》、《家》、《苦菜花》、《杜十娘》、《秦香莲》、《金沙江畔》等。
新凤霞是位全才演员,青衣、花旦兼演,以花旦为主。但她的青衣也十分精彩,且屡有创新。她主演的青衣戏有《祥林嫂》、《秦英征西》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韩少云主演的青衣戏有《珍珠衫》、《桃花庵》、《江姐》等。
“从军从艺六三载,亦武亦文七九春”,这是陶玉玲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1996年离休以来,她一直退而不休,先后参演几十部影视剧,常常应邀出席各种社会活动,晚年生活可谓阳光般明亮、快乐。谈及养生之道,她毫无保留,现身说法,希望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坚强抗癌,背着药罐去拍戏
1993年11月,60岁的陶玉玲正在拍摄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却被告知口腔有问题。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表明,她的口腔上腭发生了恶性肿瘤。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陶玉玲必须尽快接受手术——切开面部,摘除肿瘤。可是,视表演艺术为生命的她无法接受这个“毁容”的手术方案,医生最终更改了手术方案,进行了从口腔进入切除肿瘤的手术,所幸的是,手术比预想的成功。
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不能进食,不能说话,只能靠输液获得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这时的她一方面要面临丧失口腔功能的危险,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癌细胞复发和扩散的可能。1993年12月14日陶玉玲写下病中日记:“要拼搏求生,不能坐以待毙,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陶玉玲想开了,“该怎么的就怎么的,要面对现实。”
手术后,除了积极治疗,还要配合吃中药,这一吃就是十年。那时候她每次去看中医都是凌晨3:30起床,从黄寺大院的西院走到东院,从东院穿出去是青年湖,这一路上她就抓紧时间练“吸吸呼”。然后坐104公交车,到中医院大概是5:30,再排队,吃早饭,看病,拿药,直到中午12点才能回家。这样的日子,没有毅力还真难以坚持。
手术后四个多月,陶玉玲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了电影《炮兵少校》的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那时,外出拍戏或者参加活动,她总是随身带着电药锅和中药,如果宾馆不让熬药,她就到对面饭馆去,给人家加工费,请人帮着熬。当时北影演员谢添就开玩笑对她说:“看你带着药去拍戏,真想哭!你就没心没肺地活着吧。”
“没心没肺”的陶玉玲就这样积极抗癌十几年,最终把死神远远地甩掉。
吸吸呼、打太极、打乒乓、游泳。运动使她重获健康
在抗癌的日子里,陶玉玲坚持做“吸吸呼”,这是一种以走路为主的有氧健身运动,一天大概要做六七个小时,三步一点,回头,吐故纳新。虽然有时会被人视作“神经病”,但为了“活命”,这个运动她一直坚持了十年。
近十年不吃中药以后,她就天天坚持打太极拳,不管头天晚上睡得多晚,早上6:30-7:15都去打太极,锻炼下来感觉非常好,每天睡眠很好,不需要吃安眠药。
陶玉玲一直都喜欢运动,“当年在前线话剧团,我打乒乓球是女子冠军,还打篮球、游泳。”如今年近80的她依然会下水游泳,虽然胆小不敢去深水区,但她还是能在浅水区游十几个来回,还羡慕演王成的刘世龙冬泳呢。
陶玉玲的小外孙每周末来她家,她就带着外孙打乒乓球,“慢慢地,他不跟我打了,嫌我球技不好,我只好给他找教练、陪练。现在他代表三帆中学参加区里的比赛,打得不错,我就是他的启蒙老师。”说起小外孙,陶玉玲的笑如夏花般灿烂。
善于调整心态,学会自己找乐
眼前的陶玉玲谈笑风生,仿佛还是当年那个“二妹子”。而在八一厂,老同事们都叫她“小陶”。有时出门在外,被路人称为“老太太”,她很不适应,总觉得自己还不老,“可能是我心态还比较年轻吧。”
陶玉玲说:“我这个人,春夏秋冬都喜欢。春天,一打雷我就兴奋;夏天,人家都嫌热,可我听到知了叫,就特别高兴;下雨天,我会去雨中走;秋天,大院里金黄色的梧桐树叶掉了一地,太美了,我喜欢踩着树叶走,听到脚底下发出的沙沙声,心里特别高兴。下雪天更喜欢,我喜欢走出家门去欣赏雪景。还有北京的草莓节,我也去了,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最新鲜的草莓,多美的一件事啊。老年人一定要学会自已找乐。”
有一次,本来想带着一家人去香山玩,刚走到门口就堵车,陶玉玲一看那架势,就说,别去了,回家吧。回到大院,看到满院子盛开的花朵,心情大好,赶紧招呼大家拍照片。陶玉玲说:“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心态,如果因为没有按计划去香山就郁闷一天,那多不值。去香山是玩,是去看风景;院子里也那么美,花都开了,一样好看。人要高兴,就要善于调整心态。尤其是老年人,要跳、要俏、要笑,这样才活得陕乐、活得健康。”
陶玉玲每天都看报,看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就会把它记到小本子上,时时温习。她翻开小本对记者说:“有几句话说得特别好,人老了,力不从心,就闭上一只眼或两只眼睛都闭上。”“知足常乐,宽容、谦让、不生气。”“最快乐的人,并不是—切东西都是最好的,充分享受你自己拥有的东西,那就是最开心的、最幸福的。这些话说的都是一种心态。”
陶玉玲觉得,老年人要过得好,首先就要保持好心态,知足常乐,不跟任何人攀比。遇到挫折要坚强,要面对现实。她说:“有生就有死,老年人只要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最好的状态活下去。过一天就要快乐一天,珍惜每一天。”
生活很规律,每天一杯养生茶
说到养生,陶玉玲觉得不必刻意为之,但老年人生活要规律,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在家的生活很规律,早上打太极拳,回来写字,或者看剧本准备台词什么的。十点钟下楼,拉个小车去买菜,中午回家简单吃一点,然后看报。下午弹钢琴,四五点钟跟老伴出去转一圈。晚饭后看新闻,看两集中央—套的电视剧。之后,就洗漱、看报、睡觉。”
饮食上,她也没有特别在意,基本上是顺其自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较喜欢吃鱼,营养丰富,脂肪也不多,老年人应该多吃鱼少吃肉。坚果也挺好,核桃、杏仁、花生米之类可以适当吃点。”
陶玉玲很少吃保健品,只有一个养生秘方:“得了癌症之后,每天用西洋参泡水,里面再加点干山楂、枸杞。”每天一杯养生茶,她坚持了近二十年。
各有心得
于丹:倡导并践行“慢生活”
于丹是个很关注健康的人。她极力倡导“慢生活”。她认为,慢生活是一种哲学。一个人外在可以用紧张的节奏去工作,内在可以用从容的节奏去生活,内在和外在的节奏是可以保持平衡的。
每月初,于丹都先给自己制定好一个计划,这样可以除去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争取到郊外走一走,常和老朋友、老同学联系,偶尔聚一次。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于丹深谙此中道理,总是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周末两天全部用来休息、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
不管多忙,于丹每天中午都拿出30分钟时间睡午觉,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
下班之后,于丹坚持不做四件事情,即不应酬、不工作、不上网、不看电视。她尽量按时下班,坚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要自己去买菜,回家慢慢做、慢慢吃。晚上尽量不上网,少看电视,最好和家人聊聊天,或者出去散散步。
白岩松的保养公式:1+1=11
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称,现在很注重养生,自己有套“1+1=11”的保养公式。这位中年男士,高血压、脂肪肝等都与他无缘,他是怎么做到的?
1+1=管住嘴、多动腿
“11像人的两条腿,也像一双筷子,加在一起正好是管住嘴、迈开腿。”白岩松说,“1+1”去掉任何一个“1”的效果都会减10分。每天黄昏时分,白岩松就会在小区里散步。他还是天然蔬菜的追求者,会开车去郊区采摘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生命在于运动。白岩松认为,运动能使人年轻、健康、情绪饱满、充满活力。结婚后,岩松与夫人一直运动不辍,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锻炼身体。夫妇俩都喜欢爬山、骑自行车、跑步、打羽毛球。节假日,夫妇俩都在健身馆里度过。他们举哑铃,在跑步机上跑步,做俯卧撑,经常练满头大汗。
1杯牛奶+1段音乐=深睡眠
有段时间,白岩松睡眠很差。为了给丈夫减压,妻子朱红钧每天睡前会给白岩松倒杯热牛奶,然后放舒缓的轻音乐,和他聊些开心事。一段时间后,白岩松的睡眠就好了。
1份平淡+1份简单=幸福
白岩松尽管知名度很高,但因为不走穴演出,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对此,夫人朱红钧看得很淡,从不拿丈夫与别人比。他俩有着简单的浪漫,他们在阳台上养了10多盆花,每天早晨提着花洒浇浇花,沐浴晨起的阳光,感觉就很幸福了。
作为电视人,白岩松长期承受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白岩松对自己说,要学会坦然面对。他有很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状态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自己呢。”
论年龄,她已不再年轻;论长相,她没有倾城之貌;论身材,她并不迷人、性感。但在人群中你绝对会一眼看到她——
她们的美是温暖的,个中注脚也许就在文文的笑容里:她们的美是实在的,海清的美就是例证:她们的美是知性的,姜华和洪的“腹有诗书”给出完美答案;她们的美是跨越岁月的,80岁的陶玉玲告诉你:美与年龄无关。
9位美女的故事在说:美不仅是脸蛋,不仅是衣着、妆扮,它还是一种心境、一个态度,甚至一段人生。
演员海清:保养品是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
作为南京人,海清喜欢清淡,最爱淮扬菜系,少油炸,轻口味,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她十分关注食材的健康,很早以前就开始食用有机蔬果,“以前我特爱吃小龙虾,后来发现存在卫生问题,就不敢吃了,而且我对现在食品的信任度不是特别高,所以必须有所取舍。”
由于从小练习舞蹈,海清比较重视食物的营养健康。一天三餐中,她更是注重早餐,特别是拍戏时,“我的早餐吃得特别好,特别多,别人都吓一跳。我拿它当工作,都吃光了工作起来才不会饿。”她的早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均衡:自己卤的茶鸡蛋、半个玉米、两片山药、两小朵西兰花、卷心菜,还有土豆和红薯。青菜都是用水焯过的,还有用五谷杂粮打出来的米糊,再加上自己榨的一杯果蔬汁。
现在,她常用鱼肉、牛肉、西兰花、木耳、蘑菇做营养餐,水煮西兰花就是她的减肥秘方,“西兰花有营养又不会发胖,能给人补充一定量的硒,同时也能供给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个防癌哦!”棒骨海带汤是海清的拿手料理,她喜欢吃海带、棒骨,有的时候还会放点土豆和山药,而她做营养汤的秘诀是:起锅前放盐,不放味精,用橄榄油。
海清透露,肌肤需要“因地制宜”。由于自己的皮肤比较敏感,首先选择的化妆品一定要安全温和,其次美白防晒是夏天的必修课,进入秋季,补水就成为保养肌肤最重要的环节。不过海清认为最佳的保养品还是充足的睡眠,虽然演员拍戏很辛苦,但每天保证九至九个半小时的睡眠比人任何保养品都来得有效。
演员童蕾:保持一个好心境非常重要
自从出演过《亮剑》之后,童蕾一直片约不断。生活中的她特别注意自己的保养。尤其是饮食方面。“因为我是在海边长大的,生活中我基本上都是吃素菜和海鲜,很清淡的。我不会像很多人那样去健身房锻炼得满身大汗。我喜欢慢运动,平常我更多的运动方式是多散步,多走路。散步特别舒服,不会很剧烈,又能透气,算是一种好的方式。”
作为女演员,童蕾平时也很关注自己的皮肤。“到了25岁以上,还是要关注自己的皮肤啊,关注美容啊。要是经济条件允许,就多去美容院做做仪器的基础保养,还是有用的。但是不建议做整容。人要靠内外兼修,适当的爱美是健康的,过度的爱美我觉得心理是有一种畸形,反而是不健康的。人的美是要内外平衡的,既要关注内在美,多增加修养,外部的美也要适当地注意。任何一个方面刻意注重都不太好。”
身处娱乐圈多年,童蕾却与绯闻、炒作绝缘。她认为,女演员保持一个好心境非常重要。“平时多看看书,多出去旅行,多学习一点有意思的东西,时刻保持好奇心,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重,不要看得太着急,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很多东西顺其自然就好,尽自己努力,积极向上,不要把成功看得太严重。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演员刘威葳:最天然的办法是最科学的
从《征服》、《风声传奇》,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向东是大海》、《大家庭》,刘威葳塑造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生活中,刘威葳也是个能静得下来的人。她的一大爱好就是看书。“我觉得看书随着年龄段的不一样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20岁,50岁,70岁,读一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是要学会跟自己和谐相处,人都是在不停地梳理自己的过程当中,要接受自己的缺点,能和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达到一种和谐,这是比较健康的心境。”
刘威葳坦言,不拍戏的时候自己生活非常有规律,饮食也很健康。“觉得在家吃得比较健康,多吃蔬菜和五谷杂粮;外面吃油的质量不太能保证,多吃一些粗纤维的东西比较好。保持适当的锻炼,尤其是对于年纪大的人,才是由内而外的健康方式。本人不推崇吃保健药之类的,我觉得最天然的办法是最科学的。”
说到自己的美人心经,刘威葳解释为“简单、自然、原始”。“从生活的规律上要早起,吃健康食品,睡觉的时间要有规律,包括使用化妆品上,也并不一定是广告上说的东西最好,还原到最原始才最好,多余的东西都是一种负担,还是要做到越简单越自然越好,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BTV主持人韩晓艳:美丽来自规律的生活
韩晓艳属于那种天生丽质的女性,老天赋予了她美丽、端庄、大方的容貌,高高的个子及匀称的身材,特别是那又直又长的双腿更让人羡慕。
与晓艳接触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从她温婉的语调、不温不火的语气中透着十足的淑女气,可能就是因为具备了这种气质,晓艳主持过《时尚装苑》,主持过《魅力周末》,主持过《生活广角》,特别是近两年又主持了最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选择》节目,人气在不断地攀升。晓艳对自己的形象特点了如指掌,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打扮。对自己主持时为什么爱穿裙子,晓燕这样解释:穿裙子主持我是刻意的,因为我觉得穿裙子主持能让我轻松一点,更有自信,显得更亲切一些。
晓艳对于保持身材和美丽容貌也有自己的一套保健经,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她是参加过国家养生营养师资格培训的,有国家发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她认为保持美丽最重要的是生活要有规律,比如:要按时作息,晚上要睡子午觉;虽然有时主持人职业很难保证这么规律的生活,但她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努力地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实在不行就在早点上对自己好一点。
她说:“自己每天的早点都很丰盛,我认为脾胃的调整非常重要,尤其是女性排湿很重要,我会经常喝红豆薏米水,就是用红豆和薏米按1:1煮成粥或水,每天坚持喝,就能达到排湿、减少浮肿的作用;还有一点要从年轻时就开始做,就是保护心脑血管,可以每周喝一点红酒,因为红酒中有一种物质对保护血管非常有好处。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在保持身材上下功夫,我其实什么都不忌口,鱼呀、肉呀什么的我都吃,可能是我吃得比较少吧,主要是注意营养均衡,保持好的心态,再加上适当的运动。”
演员陶玉玲:坚强、爱笑的女人最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出演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陶玉玲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两只小酒窝、甜美的微笑,迷倒众生。在那个年代,“二妹子”是绝对的美女。今年,陶玉玲足岁79,虚岁80。尽管岁月爬上了眼角、额头,但她依旧是美丽的,魅力十足。
陶玉玲认为,美的含义包括很多方面,不仅指外表美,“心灵美、性格美、气质美更重要,比外表美更长久。”她认为,美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美,小姑娘有青春年少的美;为人母后,有母性的美;而年老后,只要你懂得美、会展现美,依然是美女。陶玉玲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再美丽的容颜都会衰老,只有心灵美、性格美、气质美会伴你一生,永不衰老,甚至会越来越美。所以陶玉玲觉得,老年人不要总是哀叹韶华易逝,而要注重修炼“内功”,打造内在美、气质美。她自己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努力:“平时在家,尽量保持很规律的生活,早上去打太极拳,回家后练习书法或者看剧本准备台词。下午弹钢琴,四五点钟跟老伴出去转一圈。晚饭后看新闻,看两集中央一套的电视剧,之后就洗漱、看报、睡觉。”她认为,坚持读书学习、看新闻,可以使自己不脱离社会,与时俱进;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弹钢琴,不仅有益于养生健身,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有助于培养艺术气质,给自己的内在美加分。
退休之后,陶玉玲不仅忙于各种演出,还担任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顾问,社会活动依然繁忙。每次出席活动,她都会挑选出最合适的服装,化好淡妆,美美地出门。她说,“每个人都会老,但心态不能老,对美的追求不能变。老年人不能自暴自弃,面对生活,要跳、要俏、要笑,这样才活得快乐、活得健康,别人见了你也才会感觉舒服。”
在陶玉玲看来,坚强的人也是美丽的。陶玉玲曾经有过将近20年的抗癌经历,她以惊人的毅力,带着药罐去拍戏,天天坚持练功,后来又学习太极拳,最终重获健康。她认为,年老多病是无法抗拒的,“面对疾病,要拼搏求生,不能坐以待毙。老年人要过得好,过得美,首先就是要过得开心,保持好心态,知足常乐,不跟任何人攀比。遇到挫折要坚强,要面对现实。老年人只要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最好的状态活下去。过一天就要快乐一天,珍惜每一天。”爱笑的陶玉玲至今还被八一厂的老同事称为“小陶”,她也喜欢这个称呼,谁要叫她“老太太”,她反而会不适应。祝愿陶玉玲老师美丽永驻,永葆艺术青春!
BTV主持人文文:学会感恩,付出亲情和友爱
每次采访文文都会被她的快乐感染,这次,她一如既往地热情、欢快,声音,衣然清脆得像银铃。说起女性的美,年届不惑但面庞依然年轻靓丽的她,讲述里溢满了做女人的幸福与快乐。
文文觉得,女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任务的”。“冰心说过:这个世界如果少了女人,就会少了50%的真、60%的善和70%的美。所以女人应该是有装点世界的作用的。我每天出门都会打扮得让自己很开心。我觉得这样自己心好,别人看到我心情也会好。我现在人到中年,中年的风采我也要尽量好的表现给所有见到我的人。”文文把自己的“美容经”归纳为三条。
第一,多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女人一定不能懒,要经常出去跟朋友们聚聚。我觉得跟好朋友在一起特别有正能量。每一次跟姐妹们聚会都能学到一些好的经验。而且你一定要把自己好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也就是说,你在获得别人的爱的同时,你也要付出爱。”文文现在每星期都会和朋友有两三次的聚会,每一次聚会她都特别开心。她还会请明友到家里喝茶、吃饭,也会到朋友家去吃她们做的饭。“这种正能量的交换很积极。”
第二,脸上要长挂微笑。“不是你想微笑就微笑得出来的。内心一定是微笑的,脸上才有微笑。所以内心一定是充实的,对亲人、朋友、所有的事情都充满感恩!哪怕他给你出个好主意,哪怕他给你讲个好点子,对我来说都是快乐的!”文文说,是一颗感恩之心造就了她的快乐心态。
第三,坚持学习。“法国有个老年大学的校圳是:‘停止学习之日,便是开始衰老之时。’我觉得学习给我带来了特别多的快乐。我说的学习不是指你去学多么枯燥的东西,也不是要为了名利去学!”
文文近几年在做幼儿蒙学的普及,她说,幼儿蒙学的古代经典带给她幸福感。“首先它教育人们要去爱,懂得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甚至包括你用过的东西,家里的一个小物件。这样的东西学来之后,你会觉得生活处处都是有生命的,会用心去对待它们,尊重它们!”聊在文文在家里养绿植,“养得特别好,它们特别漂亮!以前我养得不好,因为我总是对它们有一搭无一搭的。”文文家里还养了两条锦鲤,她在家时每天都要和它们讲讲话、唱唱歌、放放音乐,“它们都很好,我也挺开心!”
文文曾采访过一些挺有魅力的女性,包括原美国洛杉矶市的华裔女市长陈瑜,“她说,其实女人的魅力完全是靠自己经营出采的,一般是从30岁到60岁、70岁!只要你把自己经营好,你的青春永远不会过时。我对她的话深信不疑,也在努力地去实践。”
中央电台主持人青音:要有趣,要懂得欣赏别人
青音是中国之声资深夜间节目的主持人,在《千里共良宵》节目里与听众共赴心灵之约,喜欢她的听众也会时不常地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她,有人评价她是“知性美女”,温婉典雅很淑女,内敛典雅有韵味。
在青音看来,美女身上要有两个特质:首先要有趣。“我觉得一个有趣的女人远比淑女重要,是女人努力的方向。”青音说,女人来到这个世界承担着很多使命,比如生儿育女,扮美人间等等,但作为女人也应学会享受生活,这不仅是指买漂亮衣服,找个白马王子,让别人说自己是美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比如运动,光是球类就有很多种,足、篮、排球,还有棒球、高尔夫,这些运动并不是只限于男性,女人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还有各种手艺,女人可以学的、参与或者掌握的事情有很多,一些人被女性角色禁锢住了,觉得除了穿衣打扮,就是相夫教子。我认为,女人参与的事情越多,感兴趣、好奇的越多,就越有趣。而一个有趣的女人就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青音认为美女的第二个特质就是懂得欣赏别人。“为什么有些凛亮女孩不太招人喜欢?她除了容貌之外,不肯与别人交谈,不愿交朋友。是因为这样的女孩比较孤芳自赏,甚至对比她漂亮、优秀的女孩产生妒忌之心,这种女人不可爱。”青音指出,美丽的女人特别要懂得欣赏别的美女,从各个方面真心欣赏对方,赞美别人人。
“如果一个女人很有趣、热爱生活,对很多事物都好奇,又懂得欣赏别人,不管她长什么样,在生活中她一定有好人缘,容易成功,别人和她相处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青音毫不讳言她符合这两点特质,但自认为“做得还不够”。“我大部分时间是很有趣的,很多人从广播里、电视上感觉或看到我很文静、温文尔雅,其实这只是我性格的一面,在很亲密的人的面前,我是个比较搞笑的人,说话幽默、很有趣,经常会干出马大哈的事情。”
青音认为,“不要求自己完美,而且刻意让自己保留些让自己看上去憨憨、笨笨,不如别人的地方,这样才能跟别人互动起来的,使自己不孤独。如果一个女人太强悍,就不可爱了。”
青音自认是一个70分的人,“长相70分,能力70分……加在一起分还是挺高的,但在工作上,在与别人合作的事情上,我会百分之百的努力。”
青音周围的女性朋友很多,有很多闺密,她说其中不少人比她漂亮、能干,“我懂得欣赏自己的同类。”她说和跑得比自己快的人接触,就会受到感染,汲取到正能量;而如果总是为了满足、衬托自己,跟一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就说明不自信。“我是个心比较粗的人,没心没肺,不太计较,愿意替别人想、做,过得开心、充实。”
青音喜欢游泳、滑雪,还专门报班学过昆曲、肚皮舞,还能弹古筝、钢琴,“这些天我正打算去买个古筝,当做三八节送给自己的礼物。”青音还很喜欢旅行,她认为女人一年至少要为自己安排一次独自旅行的机会。女人不要老黏着别人,“可能老公开始会紧张,等你回来的时候他会更加珍陪你。”青音笑言,独自旅行会为自己增添更多的魅力。
BTV主持人姜华:不化妆和穿平底鞋也能美
荧屏上的她端庄、大方;荧屏下的她从容、优雅。姜华是那种经得起岁月打磨的女人,出道20多年,如今的她依然年轻,只是气质里更多了几分知性和成熟。
不惑之年的姜华并不在意岁月的痕迹。日常不出镜时她从来不化妆,“现在化妆品越来越好了,但我仍然觉得皮肤不能自由呼吸不行!”姜华平时出门基本都穿平底鞋,“穿高跟鞋很受罪。”
外在的美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但姜华觉得,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使得她更加关注内心,“至少我一直觉得跟内涵、学养比起来,外在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姜华觉得,“美对我来说,得体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追时髦和多么时尚,或者多么领先于别人、尝试各种各样发型、服饰!”
姜华觉得,“丰富自己的内心可能会让自己觉得更好,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来说,接受自己的这个状态可能就是最美的,顺其自然,待人接物得体,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你不拧巴,活得比较恬淡、从容,我觉得就是美的!”
姜华的生活比较规律,“做电视的人这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至少在没有节目时早早回家,早早休息,不去泡夜店。早睡早起就是最好的。”
心态平和也很重要。“不要和别人乱加比较,这样就会让女人显得比较优雅,不那么慌里慌张。这样你和别人接触起来会觉得很自然,别人看起来也会觉得很舒服。”
姜华不会刻意追求外表美,也没有为此付出多少额外成本,她基本不做美容,“觉得没什么大用。有人包括指甲都要定期去修饰,我从来没弄过!”
姜华认同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并不觉得应该为了自身的美刻意去读书,“读书、学习才会让自己更充实,让自己的内心更丰富。我如果不学点什么,或者不看书,就会觉得很空虚,心里不踏实。如果今天没看书,没念一下英文,就会觉得什么也没干。”
姜华有很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早上一小时、每晚睡前两小时是专属的时间。她是学外语专业的,现在每天还会看英文原版小说。除了纸质书,她的车里永远放着一本原声版“声音杂志”,“有歌、有访谈、有电影录音剪辑。边开车边听,路上堵车也就不会觉得那么浪费时间了!”
北京电台主持人梁洪:别让自己无所事事、脑子空空
很多人觉得,容貌美丽的女子就是美女。但在北京交通广播《汽车天下》的主持人梁洪看来,美女不能单纯地与漂亮画等号。“她的长相不一定很漂亮,身材也不一定妙曼,关键是气质,气质好的女子才是美女。”梁洪认为这样的人,不管她穿怎样简单的衣服,都能在一干人里显得与众不同,脱颖而出,让人感觉到她的气场,她的举手投足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做节目和参加活动时见过很多明星,她们都很漂亮,但除了好看外,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没有任何感觉。而有一些人却令人过目不忘,像张曼玉,我在很多场合见过她,现在她不再年轻、不再貌美,但在一堆年轻漂亮的女明星中你绝对会一眼看到她,这就是真正的美女。”
梁洪认为是修养和修炼才能造就那种有气质、有气场的女人,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美女。
除了主持电台节目,梁洪还主持过很多晚会,还曾有在电视台出镜的经历,被听众、媒体称为美女主播。对于自己被赞为美女,梁洪表示“我差太多了,还需要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