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美术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欣赏进入到自觉欣赏。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多元化艺术,并从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一个多元化艺术观念,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教法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中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欣赏教育,对他将来的艺术观点、艺术修养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健全有重要影响。
在中学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即“传递----接受式”。这是最常见的绘画欣赏教学类型,其特点是以教师讲解说明为中心,学生只需全神贯注的听,思考和记诵。其教学基本变式是叙述或描述画面----形式分析----解释意义----总体评价。此类型操作程序及要领是明晰的,只要吃透作品资料,在欣赏画题方面下功夫,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一般效果不会差。但我们是在认识论方面过分强调理性思考方法,在教育上过分强调传授方式,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欣赏课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是欣赏,而是美术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受阻碍。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问答型“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诘问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贴近作品隐含的问题,这种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七年级《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中,《纺织女》这课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提问学生,全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前景妇女和后景妇女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纺织厂条件如何?从何处判断出来?在提问中,让学生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给人物,景象的意味。许多同学能从画面穿着分析出前景纺织女工在马德里简陋的条件下劳动,后景则贵妇们欣赏由妇女织造出的壁毯,并指出两个场景,代表不同的阶级,隐含着对比,甚至有同学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知道壁毯表现的神话故事的内容,
整个是为前景纺织女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这样的回答欣赏教学,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二、讨论型“创境----领悟式”
这是充分显示了教师创意造境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欣赏教学。其特点强化了欣赏教学的赏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欣赏对象的性质,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审美情景,教师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学生畅谈感受和领悟,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欣赏对象的深层意蕴。
1、创设正确的审美情境
对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美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意识状态。
例如:在欣赏七年级课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播放乐曲《黄河船夫曲》,此时学生进入某种情景,自觉体验船工的艰辛,
产生审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进》题材相同,作品表现情绪相同,《黄河船夫曲》声音浑厚,有气势,通过短促的喊号声和渐强的梯度节奏,表现了划船的动作,感受经过紧张的险滩战斗,船工们心里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在激流中前进》色彩凝重,用笔粗放,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表现船小、浪险、人艰,两件作品都表现了船工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积极的认同心理活动,由于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想象。
2、共鸣和理解
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学校地处农村,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在日趋异新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三、自由型“指导----自学式”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制度下,美术教学总是显得不那么重要,尤其是中学美术课。记得刚上班的那一两年,因为是农村的中学,受条件限制,美术课更是可有可无,从而造成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尤其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课也会在中学课程中凸显其重要性,因此中学的美术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则成为我们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了。首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主观教学方式,不但加重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现代化发展中的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努力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主观学习者,提高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让美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形成非常融洽的关系氛围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培养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时,为了吸引学生,我特意搜集了很多各方面的美术作品图片,有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图片、油画《蒙娜丽莎》,也有他们知道但又没亲眼看到过的雕塑《掷铁饼者》、鸟巢、水立方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非常感兴趣也很好奇,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了解了到美术作品原来并不只是一些绘画作品,还包括建筑、雕塑、摄影、设计等其他方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上美术课的热情。
二、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当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之后,他们就会有学习的兴趣,这时我们就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眼光的美术欣赏课讲,让学生了解美术其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漫画,那么我会专门开设一堂漫画课,讲一些相关的漫画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喜欢的漫画形象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出各自喜欢的漫画形象,借此为他们讲解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的制作原理、分类,介绍手绘漫画的基本工具,最后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全球比较有名的漫画家。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既会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
三、为了在美术教学中,让美术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
例如,中外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有很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有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美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看画展,在课堂内播放相关画展的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开阔视野,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特色,领悟其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涵。又如,在讲授像“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建筑”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和课堂知识相关的实地去考察学习与探究,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还有各种特色建筑等等,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美术这门艺术的深奥。
四、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无论是在欣赏、绘画、制作,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效果,它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理论转化为图形进行展示、讲解,变枯燥单一为直观形象,最后达到优化优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丰富的美术作品进行图片演示,以特有的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最直观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这种审美情景的熏陶下产生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例如,“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这课,书本上图片简单,空洞的讲述无法让学生领略到外国雕塑艺术的特点。于是,我事先收集了大量的经典雕塑作品,再制成精美的课件。上课一开始我便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作为课的导入,视频中真人模仿的雕塑形象在美妙的音乐伴随下显得栩栩如生,对学生很有冲击力,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一下就“活”了起来。接着,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外国优秀的雕塑作品。在这节课中即便是学生身在课堂,也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在艺术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师要在美术欣赏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角。
1.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密切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这种良好人际关系,可以从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生生关系两方面着手。
1.1 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论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理解而达成合作关系。而师生的合作关系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且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双方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
1.2 新型的生生关系
新型的生生关系是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地位平等、资源和经验共享、共同进步,避免恶性竞争和个体学习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建立起平等、信任、合作的生生关系。利用合作学习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把个人学习目标和小组目标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成员都各自完成目标,自己才获得成功,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后,再进行小组评比。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学习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2.创建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创建多种评价方法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体的方式有:1、小组自评方式,由教师先详细讲解评价的基本要求,再让学生按评价要求进行比较、判断后,给自己打分。2、整体分等级和写评语方式,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先评出三个等级后,再每组同等级的在课堂上展评,最后老师写上评语。注意的是写评语时要多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彩的评语,让学生对下一次作业或创作充满信心与希望。3、教师点评方式,教师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评价学生作品时,尽量采用鼓励的语言,挖掘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闪光点,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作品,应抱着一种充争尊重、信任的态度,用学生的眼光理解他们,耐心地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以使学生也会更好地改正存在问题。4、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判断自己与他人的作品的质量,使学生更好的发现并解决任务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做出改进与调整,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民间美术;开发;运用
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根源。离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滋润,中国文化发展就缺少根基,没有生命力。尤其是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就更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此,美术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探索性实践和研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独特贡献。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理解和研究民俗与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俗与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本文从本地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出发,剖析了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并通过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分析,深度挖掘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提出研究对策及设想方案,旨在提高新生一代对民族文化、家乡艺术的认知和认同度,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一、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校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视音体美课程,一味追求高考分数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存在种种偏见,将学生的审美教育等同于培养画家的专业教育,甚至认为画画是手艺人与工匠的活,是受歧视的营生。即使某些家长看到艺术考试能成为学生通过高考的所谓捷径,往往出于对高昂的费用的考虑而放弃艺术考学这条路。同时,从现在的美术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学生也丧失了对美术课的兴趣。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放任自由,任其发展显然不行。然而,又该如何寻找一条能贯彻中学美术教育的方针,而且能符合实际情况,还能做到因地制宜呢?由此,我想到了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现行教材中缺少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教学空间,有待于教师自主处理教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藏优势,将民间美术引进美术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传承。这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益探索,也是创造性丰富教材体系的积极尝试。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比如织锦、虎头鞋、面塑、泥模等,它们形式上色彩对比强烈,造型大胆夸张;在题材方面,它涉及民俗、生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年画为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年画源自乡间,其制作者和消费者也主要是农民,制作方式基本上是单线木刻、手工填色,造型简约夸张,用色鲜明艳丽,体现着乡土中国典型的农业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迎合普通百姓的欣赏口味,满足其精神需求。而现在的学生大都在玩具堆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不懂得与人交流和对人的尊重,沉浸在电子游戏中空泛的故事情节表现里,而这些又能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什么呢?其实,民俗与民间艺术就像会讲故事的媒体,可以给现代中学生诉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心领神会,更好地连接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从而使现代中学生感悟到历史的传统,并很好地传承下去。
三、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民间美术的运用
古老的民间美术虽然就在身边,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去关注和学习,还是需要教师和学校做一番工作和努力。要想真正实现民间美术进入中学课堂,教师应建立起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让学生亲自去搜集相关的材料,讲解相关故事,甚至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设计以下教育环节。
(一)收集物品和材料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年画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对于学生来说,做到这一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使环节的活动具有可行性。
(二)展示与解读
对于学生收集来的民间美术作品,教师在展示时要做好筛选和分类,帮助学生删除封建迷信或其他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并对要展示的作品贴上标签加以说明。此环节是实现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即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从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出发,讲述美术理论知识,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标。
(三)体验与创造
该环节是上一节的深入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旨所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面塑或剪纸等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的制作活动,就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的互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单方面说教,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使学生很好地将民族美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四、意义
在美术课堂上开展乡土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家乡艺术的认知和认同度,是使民间艺术真正得以传承的良策,还使学生对美术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民间习惯的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美术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总之,民俗与民间艺术是全国民族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既尊重每个民族美术发展的独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提倡民主精神。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胡岚臻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一、美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不能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场地、氛围,自己则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美术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学生兴趣与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三、美术教师要灵活选材
教师要灵活掌握课本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本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
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 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四、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同时,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国画欣赏》这一课时,我选取了多首古典乐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氛围中,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沉浸在欣赏祖国国画艺术之中。
3月28日下午,在台州市三梅中学进行专家讲座和相关专业交流活动。台州市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郑士龙老师主持本次研讨活动。
首先,三梅中学张松副校长代表主办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与会来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三梅中学徐忠勇校长作了题为“艺文融合 特色发展——三梅中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报告,阐释了三梅中学的办学理念与艺术特色发展概况。
接着,浙江省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教授作了题为《模糊的边界》的讲座。应教授从“原创的精神——艺术精神与时代,创新的边界——艺术思维和创新,实践的经验——创新案例与实践”等几方面,以他独特的艺术高度和艺术视角阐述了他对创作的见解,让在座教师和广大美术爱好者对美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参加本次活动的教师和广大美术爱好者参观了三梅中学学生作品展、美术教室、创新实验室,并与三梅中学老师在高中美术教学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3月29日上午,台州市中学美术教学研讨活动课堂展示在椒江二中举行,椒江区美术教研员何峰老师主持活动。
许小华校长致欢迎辞并向大家介绍了椒江二中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详细阐释和展现了椒江二中的“仁·和”校园文化。二中将培养讲文明、有礼仪的儒雅学子作为重要实践准则,“知书达礼,同和归仁” 是二中提炼出的校训,也是二中的育人旨趣。学校不仅聚焦于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精神修养、人格魅力的培养,立足美术课堂做好学生美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搭建学子自我展示的舞台,助力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美术创作 教学指导
美术创作历来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则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难题。为了避免学生味同嚼蜡的照搬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王成喜的《梅》等,摒弃浅薄的所谓模仿力很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启迪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的创作,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几点做法概述如下:
1 学会欣赏,学会评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美术》课本,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类型划分的相当清晰,并且加大了欣赏・评述部分的比重。因此,我们应当把欣赏评述课作为指导中学生美术创作的基础课。
笔者将“学会欣赏,学会评画”概括为教会学生欣赏原创作品、仿真作品、印刷作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见解,评述作品的风格、意境和主旨。从用笔、用墨、线条、色彩、构图中发现美的所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展览馆、博物馆,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考察当地的传统美术场地、美术创作基地,如鸡鸣驿的庙宇壁画、蔚县的民间剪纸,从中拓宽美的源泉;搜集民间美术资料,梳理整合出布老虎、孩儿枕、草编、竹艺、根雕、石刻、泥彩的类别,使学生从中增强美的感受。
2 弄通事理,学会读画
我们在美术课上,一般都少不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事理。如对称、均齐、平衡、阴阳、明暗、黑白、色彩、肌理、纹样、大小、长短、宽窄、粗细、连断、虚实,共性与个性、内部与外部、穿透与遮盖等。如笔者在教《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造型・表现)”时,以现代画家赵梅生的中国画《红梅图》为例,让同学们依据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曲直、长短去读通梅花的枝干。再从构图的欹正、巧拙、轻重、黑白、疏密等方面去观察花朵与枝干的连接,落款与用印的点缀,发现它们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抓住特征,学会抄画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今的儿童美术莫过于卡通画,而人物卡通画的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眼大、嘴小、下颏尖、头发长,当然其中一些特型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葫芦娃、奥运福娃又各具其型,因此,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上去观察,如俯、仰、正、侧;各种表情上去认知,如喜、怒、哀、乐;各种动态上去分析,如坐、立、跑、跳。由此引领学生从诸多方面去抄画某一人物形象,并且让他们加以记忆,在“抄画”过程中学会自我创作的能力。
4 根据异同,学会拼画
经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我们基本能达到组合、拼凑出的新的画来,这也是再创作。如笔者在教《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时,通过教材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让学生把现代画家吴冠中的墨彩画《溪》、现代画家傅抱石的中国画《初春》、宋代画家马远的中国画《梅石溪凫图》三幅画中的树木与溪水逐一比较,然后,让同学们把三幅画当中的水与树互换,拼成自己喜爱的画作,便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画面。或春柳吐绿、小溪潺流,或梅花怒放、群鸭戏波。
5 大胆动手,学会改画
人常说“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雕饰,合理改造的再创作,是有谱可靠,有法可依的技艺拔高和艺术升华。笔者在教《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时,挖掘“剪纸的意蕴”,把学生作业中的《母鸡下蛋》又多加了五六颗蛋,改为《母鸡孵小鸡》;把闭着嘴的《金鸡独立》,改为张开嘴的《雄鸡报晓》;把一只《春牛漫步》对称的再现,剪成《顶牛较劲》。当然,还可以把母鸡、公鸡、春牛的原画幅式适当拉长、压扁、缩短,搞成横幅、斗方、扇面等幅式,或是把公鸡和母鸡组合在一起等。概括起来是:合理裁剪原画;改变原画幅式;增删原画内容。
6 学会想象,学会创作
【关键词】教学;美术欣赏课;综合发展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板块起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任务。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美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情景,为上好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缩短课堂准备时间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是上好整堂欣赏课的前提。
例如在《格尔尼卡》的教学中,我并不直接进行欣赏教学,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
此时我才抛出正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这为了解画家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以及对这幅作品真正的认识,为整个欣赏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将音乐和美术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
例如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时,首先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群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四、鼓励发散性思维 ,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
首先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 “形象要素 ”( 树、白云、沙漠、桌子 ),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五、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可先出示欣赏作品,但不要立即讲解,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如欣赏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品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要使美术欣赏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采取适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得到不断地提升,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