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伦理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工程伦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90-02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社会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描述的漂移不定,对技术进步直接贡献率的缺失和低下,对专业建设中“重心下移”的片面化理解把握,对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简单化、低水平、浅内涵(包括顶岗实习)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相当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领导对当前和未来如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表示迷茫,缺乏方向感,都与存在上述这些误区有直接关系。必须要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就会影响甚至阻碍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工业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很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到“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卓越工程师将致力于推进基于企业―课堂融合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区域和领域需求,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搭建企业―高校、高校―高校交流平台,推动各方互利共赢;建立机械行业专家库和工程案例集,共享人才和知识资源。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程人才,更好地为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服务,进一步为我国教育、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的工业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2 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在2016年8月举行的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周礼宣读了《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培育德才兼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倡议书》。倡议书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全国工程教指委于2014年决定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并于今年隆重推出《工程伦理》教材和工程伦理在线课程。教指委倡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行先试,与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一起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全体培养单位要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学分要求;全体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富有经验的工程专家、教学名师、教育主管,以多种形式为工科研究生开设新生入学工程伦理通识第一堂课。
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关于工程伦理的教育内容目前众说纷纭,归纳总结,最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应以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为核心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强调工程责任意识,强调以现代工程理念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为主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这样的工程师才符合现代社会的工程要求;第二种说法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所讨论的是一种关系,一种工程与环境的关系、一种工程与人的关系,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确定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上,着重打造工程与人、工程与天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种说法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涉及的主要是工程设计、工程决策以及工程评估等内容,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就是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在工程中培养他们的工程师综合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工程伦理的教育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来说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同时也充分说明工程伦理教育不缺乏内容,将会成为之后研究的关键。
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从目前国际上对于工程师的要求来看,美国强调工程师在成为工程师之前,首先应该是一个有伦理道德的人;欧洲对于工程师的认定为应该对其雇主、同行以及社会环境负责任,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综上所述,要成为一个工程师,必须具备三种品质,即品德、知识、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对工程师的伦理教育有助于工程师更早地认识到工程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从中调整心态,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实施路径
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空间 工程伦理素质教育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工程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工程的质量及我国工程的发展。因此,需要采用灵活措施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多渠道、多途径贯彻工程伦理教学理念,形成立体的教学空间:1)在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时,将其和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明确现代工程伦理教育的框架结构和准则;2)要加强工程伦理的案例教学,由教师根据该专业的教学性质,有选择地在工程伦理教学中插入相应的工程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3)在工程伦理教学中要实施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行为和意识。全方位加强联盟职业院校间、校企间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创新与合作,深化工程伦理教育理念,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扎实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建章立制的进程 要确保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因为教学制度是教学成果的保证。教学制度的制定包括:1)制定教学章程,明确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责任及规范;2)设置“工程伦理门槛”,要求在工程师职业评定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必须达到一定的规定;3)健全和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工程师注册考核中要加强伦理道德表现的比重,注重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考核;4)明确工程师必须遵守的工程伦理标准,对于一些明显违背道德的行为,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有法可依的保障;5)相关的企业制定相应的工程伦理规程和制度。
4 结束语
在现代经济全球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我国工业的竞争力,加强工程教育的管理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师塑造良好的价值观,提升责任意识十分重要。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为提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在今后将继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行政班,将其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共239人,年龄为16--21岁。
1.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依据高职护理伦理学的课程特点,从调查高职护生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与苦难的认知、生活目标、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护理伦理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理解等角度自编的《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调查共发放2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研究设计 实验班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向4个班的护生发放《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
(3)统计学方法。问卷答题数据按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1%的护生认为可以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并且97.05%的护生觉得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会引发自己对生命和未来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思考。绝大多数相关任课教师和护生都认为高职护理伦理学与生命教育有很多的结合点。
2.2调查中,实验班92%的护生认为自己最宝贵的是生命,对照班的护生仅占30.2%。实验班76%的护生对于死亡毫无准备,并感到害怕,对照班的护生为56%。实验班的护生在对生活的热情、生命的意义、未来的期许、生命控制及对死亡与苦难的接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的同学,并且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3.思考
3.1积极培养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针对本课程进行过专门的教育与培训。甚至有51.4%的教师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2],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背景,直接导致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简单和不能结合临床实践等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护理伦理学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富有创造性,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生命教育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教师需要尊重和关怀每一位护生的生命价值,引导护生独立思考,帮助更好地完成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短期培训和自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师们将生命教育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相融合的能力。
3.2努力发掘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即是让学生形成正确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死亡问题的教育。高职护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她们相比普通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拥有与之相同的共通性,又能通过护理对象的生命过程来理解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價值。高职护理伦理学主要研究护理过程中面对患者的生老病死时,护士如何遵循护理道德原则及规范来处理护际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其中正蕴含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诸如安乐死、死亡的定义与标准、临终关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器官移植、尸体料理等,这些教学内容能够激发护生对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护理伦理学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师需要努力发掘课程中的这些生命教育内容,并适时适度地将护理伦理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整个课程教学饱含人文气息和生命意味。
3.3不断丰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形式。如今高职护理伦理学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纪录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及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引导护生参与教学,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大大地提高了护生们学习护理伦理知识、思考生命意义的积极性,活跃了高职护理伦理学课堂,加强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提前精心选择或编写融合了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需能真实反映出护理实践中涉及的生命伦理问题,尽量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地呈现给护生,使她们能有更强的代入感。随后组织护生查找资料、进行研讨,教师从旁予以指导,寻求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实际生命伦理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护生们理解并接受许多枯燥的护理伦理理论,并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
面对问卷中"假如你成为了一名护士,需要像非典时期的护士前辈们一样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项任务时,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62.9%的实验班护生选择了"我会迎难而上",对照班的护生则为43.2%。可见,通过将生命教育渗透至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去,能引导护生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使之能够积极地直面人生的苦难,勇往直前,并在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呵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伦理;高职;专业教育;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00-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一些技术所蕴含的伦理危害也不断呈现。就社会层面而言,比如近些年出现的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问题食品,杭州地铁施工塌陷事故,建成仅23年的某村2号居民楼倒塌事故等,桩桩件件都揭示着工程伦理的缺失,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就产业层面而言,当前的一线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跳槽随意而频繁,经常造成部分生产的不连续,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的问题;就教书育人层面而言,学生动手实操意愿低,开展实践主动性差,纪律观念差,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工程的伦理问题关注甚小,对一线技术人员应担负的伦理责任相当模糊,甚至是一无所知;就教学体系而言,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技术精神建设,伦理价值教育缺失。
国内外大量的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在工程伦理道德的发展中,交织着人本道德的耦合变迁,工程伦理的发展,最终将实现人本道德的统一。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社会变革中,由此产生的许多伦理类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表现,结合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原则,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原则以及保护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原则,值得广大科学技术工程从业人员深入思考,更值得从事人才培养的各位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工程伦理研究现状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对高职的工程伦理研究[1]主要集中在各种伦理维度的研究。
国外对工程伦理的研究发起于20世纪60年代,例如到1997年,美国前10名的工程院校中,有9所院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工程伦理内容[2,3]。2000年,工程技术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还将工程伦理列入评价工程院校教育活动的标准,使其被列入更多工程院校改革的日程。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工程专业也制定了专业伦理规范,并规定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工程伦理在国外高等技术教育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国内朱志海[4]等深入研究了工程伦理的内涵与作用,从树立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的新思路、提高教师的技术伦理素养、积极开展技术伦理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吴太胜[5]等在分析当代工程类高职学生技术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技术伦理教育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理念,注重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技术的伦理价值,并提出通过课程化资源的建设,创新技术伦理教学模式;郑明[6]等从“技术人”、“职业人”及“全面发展的人”入手,从转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多种教育活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工程伦理素质;吴炜炜[7]等从反思技术负面效益背后隐藏的技术价值和道德责任入手,揭示技术的善恶评判的伦理意义,分析了高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了高职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可见,这些研究注重在技术道德层面解决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培养,普遍缺乏对高职学生现状的分析,其解决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以此,本文拟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表现入手,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现状
当前的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工程伦理素质的建设。目前的高职伦理教育中,除了传统的惩罚性纠偏制度外,更多的是一些保姆式的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自主性、自我肯定、责任意识、自信教育和自我约束缺乏教育引导。在当代的社会条件下,高职学生的技术道德约束作用日益凸显,他们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工程伦理责任意识,必将深深影响着技术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高职的伦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需求性,当前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忠诚度低,离职率高
无论是根据我校今年自己的招生就业调查报告,还是综合近几年的麦可思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都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数。本校毕业生调查情况显示,2012届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2%,2012届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浙江省高职院校2012届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0%。如此高的离职率不仅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关,也和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重技能、轻责任的道德教育有关,特别是对学生献身产业、立足产业的信念培养基本缺失。
(二)责任意识模糊,保密意识缺乏
当前,社会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每位一线员工的努力,对产品的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商业机密无处不在,稍不留意或者对技术的道德性认识不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件在媒体中屡见不鲜。而在我们的专业课堂中,基本上没有涉及这部分的教育,在平时的活动开展中,学生相互推诿、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严重。
(三)主人翁精神弱,主动性差
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课堂纪律涣散。很多学生来上课基本是为了保持出勤率,缺乏主动去探索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上课睡觉、玩手机或者不知所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堂教学中的伦理责任意识教育显得相当重要,并且要贯穿整个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直到学生踏上社会岗位。
(四)岗位满意度低,自信不够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对专业、学校的满意度较低,对未来的发展不够自信。在我们的专业课堂中,很少涉及企业真实现状和现场要求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未来的岗位认识不清,眼高手低,参加工作后面对现实的严峻和苛刻自信不足,对专业、学校的满意自然不高,对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充满激情。
四、高职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素质培养内涵
(一)充分地进行专业调研分析,找准工程伦理缺失方位
统一思想认识,是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先决条件。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人的培养上面,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能,还需要教会学生面对未来产业实践进行自我正确抉择,树立对工程技术理性的批评态度,需要研究通过充分的专业和现场调研座谈,归纳和提炼学生现有的伦理素质和工程伦理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找准提升和完善伦理素质的方向和目标。
(二)专业理论课堂教育融入法律法规教育
法律法规是现代工业经济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各种行业都有对专业人才的法律法规和业内一般规则的约束,这就需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特别是理论性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融入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恪守行业规范的伦理素质。
(三)专业教育中融入终身职业生涯规划
产业的转型发展,导致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也不断丰富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产业的质量要求远比过去复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起决定性影响,这对产业经济从业人员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终身职业规划理念,不随意跳槽,构建立志服务产业经济、献身产业发展信念的伦理素质。
(四)专业实习中进行契约保密素质教育
现代产业经济是法律法规条件下的契约经济,各种产业对人才重合同守信用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另外,在现代产业实践中,企业间相互竞争更加激烈,对先进技术的保密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多层次的专业实习,对比如加工图纸、工艺卡片等技术资料保管要求进行保密教育,构建学生重合同守信用,坚守商业机密的伦理素质。
(五)专业实训课堂中开展技术道德性的验证教学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其作用也逐渐超越了工具和手段的范畴,其不道德应用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这就需要在实训性的专业课堂教育中,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验证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潜在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唤醒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培养自我约束的伦理素质。
五、结论
强化高职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不但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而且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转型条件下对高技能人才素质全面化的迫切需求,为地方产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人才,最终实现学生、企业、社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邱琳.高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178-180.
[2]王梅,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40.
[3]田雪梅.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N].学习时报,2005.
[4]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5]吴太胜,郑明.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技术伦理素质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82-8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学校领导者教育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实证研究中,基于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认识,从八个方面,20个考察点进行考查。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50名)、副校长(59名)和教师(139名),第二部分的调查对象为学校教职工(263名)、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39名)和市级教育行政管理者(19名)。针对每个考察点,被调查对象可以填写感受程度很高、感受程度较高、感受程度中等、感受程度较低、没有感受等5个选项。调查对象对20个观察点感受程度很高的统计结果详见表3。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感受有一定的不同,但从总体看,学校领导的感受要好于普通教师,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感受要优于学校普通教职工。从能力类别看,对执行力的感受较高,而对创新力和和支持力的感受较弱。把从第一部分调查对象和第二部分调查对象取得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交叉分析,本文仅以战略意识考察点为例分析结果详见表4、表5。通过对学校领导、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市教育行政管理者在20个考察点上的感受情况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除情势判断、依法行政、文化保障、创新成果等4个考察点无显著差异处,其他16个考察点均有显著差异。同时,也说明市、县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可度有一定差别,在部分的考察点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在20个考察点的感受情况进行逐个统计检验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各职位对各考察的交叉比较仅在“监察机制”有显著差异,其他19个考察点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能力的认同方面,普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基本相同。
二、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对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加以解决。
(一)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行力,有明确的人才战略意识,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依靠健全的决策机制,依法行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1]
(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
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催化剂。职业学校应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在制定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的普及与应用时,要深入企业、事业单位,产业、行业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既要照顾到现有行业一线技术需要,还是充分考虑国家和省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的方向和领域。
(三)增加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能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断增加了职业教育投入,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平衡、不合理。地方行政领导者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在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在条件保障上即可顾及各专业之间的均衡,还要突出优势专业和特殊人才,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提升现代职教理念的职业学校管理能力
自198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教育的重点一直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对职业教育始终关注不够。在当今全球化形式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愈趋激烈,人才争夺战也已拉响,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职业教育依存经济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不高,造成大量劳动力浪费,因此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势在必行。
1我国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
现今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了生产服务的骨干力量。同时,各种形式的培训也迅速展开,自78年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1)义务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大部分提供职业教育的为私立学校,存在许多如乱收费等不良现象(3)职业教育需求严重不足(5)职业教育学校的体制不健全(6)职业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7)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2财政对职业教育支出比率不高的原因
2.1财政对职业教育方面的支出不足
国家一年将给予一名重点大学本科大学生几千元补助(直接拨至学校),相对而言,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则相形见绌。国家对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较少则成为导致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不强,学生实习机会少,学校办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时经费短缺又表现为学费上涨,直接导致生源数量下降。由此可见,财政对职业教育补贴不足将会使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学校办学质量差和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
2.2人们崇拜学历的观念依然牢固
当今仍有大多国民秉持非正规(本、专科)大学文凭无用观,认为职业教育低层次、低水平、低竞争力,却忽略了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摘要:技能学习。大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激观念从而导致一部分青年劳动力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2.3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到《教师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甚而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这使得职业教育成了用人单位眼中的低等教育,在读学生也肩负着更大的压力。
另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不够全面合理。现在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路线极为相仿,定位不够准确。大多都以烹饪、电脑、机电维修、美容美发等为主,专业设置不够全面。职业教育侧重点应是对理论水平要求不高的应用和技术,学校在办学时应该首要考虑其对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2.4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国有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同时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动不大,但素质要求却提高不少,使得国内就业形势较为严重。加之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愈加使得国内就业形势恶化。再加上有些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追求,种种因素都使得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3.解决途径及可行性分析
针对以上新问题,为使中国职业教育尽快摆脱目前所面临困境,本文分别从学校以及政府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3.1学校方面
3.1.1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学校应转变以往被动等学生上门的做法,通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网上公开招生广告和信息,积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广揽生源。
3.1.2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无法继续升学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非常多,在缺乏相应的岗位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条件下,这些劳动力收入很低,甚至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需要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来提高其竞争力。这就为职业学校扩大生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3.1.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学校教学质量总体下滑是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一大原因,因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专业设置、课程布置、教学管理、教学思想、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师资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
从国家来说,应改变多年来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分配给职业学校的比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同时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逐渐转变人们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正确定位。
3.2政府方面
3.2.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办学质量及资助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等,使职业学校有能力、有条件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有效缓解现阶段职业学校收费偏高、生源不足等新问题。
3.2.2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国家应积极引导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使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把握适应市场要求的有用技能和相关经验。
3.2.3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如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及澳大利亚TAFE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借鉴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同时结合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具体国情,充分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及就业市场,广泛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使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新问题及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新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出路。
4结论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国民的原因,甚至和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分不开。政府和人民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今后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同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时,我们还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模式,适当应用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和职业教育学校的功能同等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的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备注摘要:
美国CBE模式摘要:
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由于美国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因此其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的,雇主参和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和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
德国“双元制”摘要: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和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功能,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功能。
澳大利亚TAFE模式摘要: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功能逐渐加大,且占主导功能。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是在TAFE进行的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
参考文献摘要:
[1邓海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次理性回归》[J.西北职12期.
[2胡永.《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得和失》[J.黑龙江教育,2006.
[3武铮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新问题之分析》[J.
论文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入探究;简单化的思维式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的失语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化学术泛滥,职业教育及其研究边缘化,使职业教育理论呈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吃力感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进一步强化理论原创意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除了我们已经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绩外,我们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儿个存在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惟独没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往往滞留于更新观念的层面,而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识形态—反映论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主耍的哲学依据,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在一个狭小话语体系里运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话语运作规则和学术建设规范;,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学强劲东渐,尤其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无遮拦地汹涌而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出现失语。恰如东施效擎、邯郸学步,巾国许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在高度亢奋地将西方形形的新潮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挨个操练一番之后便无计可施了,陷人了进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场经济浪潮搅扰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功利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逐渐增多。针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困窘,许多可贵的学术洁问、有益的学科研究与理论探索早己在职业教育理论界广泛而深人地展开,人们见仁见智,力图激活职业教育整个学科的生命力。笔者由此提出建构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搭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能潜沉思虑进一步强化理沦原创意识。
一、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
导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着,就是要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的两条知识构建思路,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一是突破简单化模式。求索多样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学术根基的奠定须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要突破简单化模式其次要突破生吞活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跨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也汇聚在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中新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重大功绩在于为职业教育正名,呼唤职业教育独特的理论特性改革开放初期的职封合理论研穷建设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价值观念更新,为研究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又作为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的话语表征而承担某种启蒙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的种种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人境,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掀起巨澜,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潮研究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多处于经验模造’,阶段,其理论研究大多是他者理论的移植或中国化翻版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现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坚决摈弃对他者理论和方法生吞活剥的不良消费习惯,力图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二是加强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联系。毋庸置疑使理论获得生成和提升的不竭源泉是埋论与实践相伴相生任何理论无不受具体实践的浸润、催发和孕育,井经此后繁富的实践活动的检验和确证得以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应热切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当下的职业教育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并对新现象、新间题作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还势必彰显职业教育理沦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著作存在着“下少’。的现象,即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界重要话题的少,被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引用和摘录的少,作为私人购置藏书的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与职业教育实践和现实经验的架空、疏离而既不能使阅读“览无遗功”,也无法令批评“准的有依”,这也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对职业教育实践指导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任务并不是作孤立的事实分析,解释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要将广袭的职业教育实际视为整体进行探究,以提取普泛的经与规律。我们着力强调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由此拓展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疆域,开掘新的理论发展资源,提供更有效率的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
1.1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职业道德通常就是指人们在进行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它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人们提出的特殊形式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事本职工作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也开设了适应当今时展的一些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自身所产生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适当的培训。
1.2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效率不高素质教育是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一个终极目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以及给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是在师资和设备上都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质量和水平,其无法很好的和现代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教师的实际能力也不是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接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职业环境等综合性的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哦培养上,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通常都被学校忽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非常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也不是非常的明显。
1.4专业设置不完善,办学特色性不大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毕业生在各岗位竞争力强,但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就,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未能全面考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重复专业过多,没有形成自身真正的特色专业。
2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途径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在实际的学习中就可以激发自身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践当中的。
2.2注重教师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建设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也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它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学习的同时也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应用,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其次是在室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
2.3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学生的教学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不仅是要符合学生情况,也要符合老师的教学要求,这样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符合学生自身状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的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奋斗。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2.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经费仅够维持日常教学,无法购置更高级的实践教学设备,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更无法让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专业由于学校的购买力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设备。所以,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向各个实习基地输送自己学校的毕业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能通过实习实践,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置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模拟培训材料,做仿真操作。目前,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工作实践,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制定符合社会形势的办学方针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方针是一个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学校究竟何去何从,向何种方向发展,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都是中职学校应首先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否则在当代市场机制下,中职学校很难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未能进行改革创新,使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上严重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深化改革,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随时调整办学方针,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国家发展的办学宗旨和方针,使学生更有社会竞争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