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翻译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户口所在: 湛江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56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47 kg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作家/撰稿人, 小学教师, 英语翻译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中山,佛山,广州
工作经历广东佛山松岗联表小学 起止年月:2009-09 ~ 2011-07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小学英语教师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二三年级英语教学,同时兼任综合实践老师,舞蹈老师,音乐老师。认真备课,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离职原因: 代课性质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小学英语教师 离职原因: 实习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起止年月:2007-09 ~ 2008-09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 教务处办公室助理
工作描述: 2007年—2008年 在学校教务处担任办公室助理,主要任务是辅助老师处理与教务相关的工作毕业院校: 华南师范学院开放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 2009-07
专 业 一: 英语教育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7-09 2009-07 华南师范学院开放学院 英语教育 本科 -
2008-06 2008-12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剑桥商务英语中级 BECV(Dlevel) -
2009-02 2009-03 双美教育机构 幼儿英语 无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英语已过六级,自学商务英语中级,日语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学校梧桐文学社的社长、班里的文娱委员、石基小龙小学的见习生海珠区瑞康路小学实习生
办公室助理
2007年—2008年 在学校教务处担任办公室助理,主要任务是辅助老师处理与教务相关的工作? 2006 图书管文明读者征文比赛一等奖
? 2007 教育系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二等奖
? 2006-2007 品德优秀奖
? 2007-2008 优秀团员奖 获得全国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证书
关键词:法律英语 教学现状
1、前言
法律英语( Legal English),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 Law, 即法律语言,在英语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的用语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使用的习惯用语和行话[1]。然而,我国的“法律英语”的定义与英语国家应有所区别。现今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法律英语”的范畴做出了不同的探讨和界定,也折射出对其性质理解的不统一,这可以从国内学者不少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律英语教材的英文名称可见一斑。例如,何家弘主编的《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的英文名称为“Legal English”,而杜金榜、张新红主编的《法律英语核心教程》的英文名称是“Core Course of English for Law”。前者,即“Legal English”或“English of the Law”,指向“有关法律的英语”或“法律领域的英语”。而后者,即“English for Law”,则是指律师、法官、法律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语言(又可见于“牛津大学法律英语中心”(“English for Law at Oxford English Centre”)的界定[1])。它是一种行业用语,是“不同于一般语言的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载体”(杜金榜,2004:1)。就我国法律英语人才培养而言,应译为“English for Law”。
2.国内高校法律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法律外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类型(李剑波,2007)。
2.1.“法学专业(汉语讲授)+法律外语阅读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在法律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中展开,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针对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专业英语课程。
2.2“外语专业+法学课程(汉语讲授)”模式
国内法律高等院校在外语专业包括英语专业和其他外语专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法律
外语课程,如西北政法大学英语专业的法律英语课程等。
2.3“法学专业+外文教材(外语讲授)+基础外语课程”模式
国内一些外语类高等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各自的法学院系设有法律外语课程(主要是法律英语课程)。
3.法律英语教学所存在问题分析
3.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误区一:法律英语教学是为了补充大学英语教学。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法律英语教学应有的目标,由此,更谈不上钻研法律英语教学了(任中秀,2006:117)。误区二: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达到对英美法有所了解,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原汁原味的法律文献和原著水平,或者法律英语教学就是学习地道的英美法律制度(周红,2007:127)。
3.2.教学手段、教材教法单一
目前法律英语课程基本停留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以传授英美法律知识、介绍英美法律制度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阅读为主,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缺乏对法律英语系统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的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和培养。
4. 法律英语教学方式和途径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笔者综合国内高校的经验,提出以下思路。
4.1课堂教学
4.1.1文本阅读和讨论分析
在法律英语教学课堂上综合应用文本阅读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文本阅读侧重法律制度、中外法律文化差异等法律知识的传授以及术语、句法、文体特征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其次,组织学生针对文本阅读所涉及的主题开展讨论分析。
4.1.2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分不仅包括角色扮演、模拟谈判(调解、仲裁)等训练,还应针对教学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围绕专业词汇、听力训练、模拟实例翻译、文书写作等展开练习。前者侧重的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后者偏重的是听、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了补充现实教学中单一讲授方式的不足,达到有限课堂教学时限内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可以在讲授具体专题的过程中,根据现实需要有选择性地植入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训练,在文本阅读和讨论分析之后加大术语练习、翻译和写作的训练,从而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动态平衡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内化知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积极创新探索的热情。
4.1.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它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实际案例的分析作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学会“如何用精确恰当的法律语言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2]。”事实上,案例教学更侧重的是法律思维、专业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据此,在整个学期的法律英语教学中,应当合理分配传统文本阅读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做到四个方面关键因素的平衡辐射与协调培养。
对此广外的做法是一个学期安排1到2个经典案例,并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案例,整理该案涉及的基本事实,并提出基本立场,总结语言点(词汇);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找出相关法律依据,对事实进行分析,并证明第一阶段提出的基本立场,着手撰写书面材料, 书面整理语言点(句型);第三阶段为口头辩论或讨论[3]。此种处理方案的好处是能够合理安排有限学时,有效协调案例教学与传统文本阅读教学的比例分配,从而实现四个方面关键因素的协调与平衡。
4.2课外延伸教学
综合大学本科阶段法律英语课时的有限性以及法律英语本身的实践性等特性,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延伸教学十分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延伸教学势在必行。
4.2.1专题讲座
开展课外延伸教学的方式之一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在整合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开展法律英语专题讲座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将专题讲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邀请专家或本校老师开展法律语言学讲座,这类讲座在内容上侧重的是法律词汇、术语、句法、语法、法律文书篇章结构、文体特征等法律语言特征的介绍和相关语言学知识的讲解;第二类是聘请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知名涉外法律律师开展法律实务讲座,内容涉及涉外法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外法律人才的必备素质以及涉外法律律师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介绍等;第三类是根据学校现实条件和专业设置,有选择性地聘请国外专家学者作外国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特定法律专业领域前沿动态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4.2.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经验纯熟值得学习借鉴。广外大借鉴美国法学教育中校外实习模式(Externship)(Milstein, 2001)的经验,在校外建立了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北京的Lawspirit法律翻译公司等多个实习基地。例如学生在翻译公司里,可以根据能力分别从事法律文件初译、译审和行业语料库建设等专业对口工作;有本校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指导;学生可以向带队老师和单位的专业人士提出问题并每周进行实习汇报[4]。实践证明,广外大的实习基地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实习基地的建立往往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其他高校半实践性质(观摩与模拟)的课外教学模式较为普遍,如带领学生观摩涉外案件庭审,并要求学生用英文撰写观摩报告;(人大等诸多高校)利用学校的模拟法庭等设施在课外举办模拟庭审活动;(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举办法律英语翻译、口译、辩论大赛等。
4.2.3网络教学
法律英语网络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上传教师授课的PPT教案以及整编后的优秀专业教师的精品课程视频供学生温习所学、总结归纳;第二提供LexisNexis、Westlaw等专业数据库资源和相关网络资源供师生查找判例、法条、期刊论文等专业资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9];第三是创办何家弘法律英语网等法律英语专业网站、论坛、QQ群等,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校内外法律英语从业人员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网络教学的确从知识扩展和与人互动交流的角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借鉴;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之外形成可控的引导和反馈关系,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实时予以帮助指导,同时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因此可以说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和补充。
5. 结语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法律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法律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应当采用文本阅读和讨论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精选案例分析为主的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强化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模拟训练的合理应用;从课外延伸教学来看,应当以实践教学为重心,举办不同题材的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加强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的科学建设,从而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协调运用中实现四个方面关键因素的协调与平衡。另外,法律英语教学中四个方面关键因素的平衡并非封闭的、僵死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因此随着时展,涉外法务工作的发展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出现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和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确保几个方面关键因素的协调兼顾和动态平衡,最终服务于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基础培养,促就法律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http://oxfordenglish.co.uk/nauka-angielskiego/downloads/Law.pdf
[2] 王青梅.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10).
[3]http:///jwc/bestcourse/kecheng/35/article_show.asp?id=58
[4] 余蕾. 实习基地模式下的法律英语教学初探[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6).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体系;自主学习
一、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企业、行业等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明晰培养目标
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开设以来课程内容设置历经多次调整。2003年我校开设了实用英语专业,当时专业定位方向还不够清晰,虽然加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仍属于高中式的应试教育。2006年,第一届实用英语毕业后,增加了一些商务课程,但选用的是本科的教材,理论偏多,难度偏大,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不是很明确。2007年实用英语专业改为应用英语专业。但仍然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从哪个方面就业,没有就业优势,学生找专业对口工作较困难。
为此,2007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英语专业毕业生座谈会。调查结果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诚实正直的品格、敬业的精神、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在这基础上要拥有英语运用能力、全面的商务基本运作知识、了解组织和与他人需求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并将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于各类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让企业和行业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配合考证和学生就业,2007年我校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文单证、外贸跟单基础知识等纳入了课程体系。2010年,我校聘请了企业行业专家作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顾问,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涉外行政助理方向),把涉外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交际纳入限选课的课程。每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涉外会展企业实习,努力实现学生实习由企业指导,学生就业由企业消化。努力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对口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重视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持有国际商务师、商务单证员培训师、外贸跟单员培训师、外贸物流师、商务英语考官证等资格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
二、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我校着重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通过重视语言功底、理论与实践并重、“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多证书的策略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之中。
(一)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基本功培养
培养学生重视读音的准确性,才有可能听懂他人表达,为此给一年级学生开始语音课,课后由教研室老师安排每周固定的时间轮流对学生逐一进行纠正发音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此外开设由外教执教的英语听说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把读、写、译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此外每天早上由任课教师指导的四十分钟晨读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提高。这些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参加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提高。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反映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结果是“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利于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过于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结果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
专业模块包含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必修课,专业专门化课模块为限选课。
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开设了商务英语为专业大平台和涉外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助理、涉外旅游等方向。专业方向以就业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设置。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二是相对稳定,即方向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方向应适合较宽的商务职业方向。考虑到我校是商科类院校,有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和汽车营销),旅游专业,文秘专业,从经管类专业是我校的强项的校情出发,所以,我们目前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的同时,重点是对学生在商务营销,涉外旅游,以及涉外行政秘书等模块进行课程设置。
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60个多课时)和顶岗实践(500多个课时)。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学生在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后,集中三周进行实训。实训业务涵盖《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延伸,又是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现学习和就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接触。实训共分十余个项目,内容以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模拟进口公司之间的某一笔业务展开,从撰写建立贸易关系函至出口核销退税,环环相扣,前后相接。各环节以实训任务来实现。旨在通过上岗前的仿真练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过渡到“顶岗上班”。
(四)加强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展
实践教学就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目前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实践项目,例如外贸公司询盘信函处理技巧与实践,浙江省英语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等,项目负责人在初始阶段与指导老师在英语专业选取20位学生分别作为参与项目的对象;前期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并让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分组,进行校内外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外贸询盘信函的要求;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指导、检查、评比;后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作品。项目设计:围绕提高英语函电写作应用能力这一条主线;结合未来学生从事的外贸业务员岗位对于英语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加强外贸询盘信函的写作与翻译实践应用技能方面培养。
(五)多证书要求
我校实行“多证书”要求后,首先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职业证书认证相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正式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可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等途径,确定出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课程标准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担当的角色和
作用,我校为所有的专业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拓展教学大纲的内涵,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1)课程名称;(2)适用专业;(3)前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设计思路;(4)课程教学目标;(5)教学内容与要求;(6)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核评价等。
例如《外贸单证操作实务》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出口外贸行业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进口外贸流程,了解外贸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法规和制度,能熟练地进行进出口贸易跟单操作,并有可能性地通过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未来从事外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与要求:能力要求:(1)掌握出口和进口贸易跟单工作的流程;(2)熟悉进出口当中各项跟单业务的操作细则;(3)能准确拟定中英文买卖合同,并能根据合同各条款进行准确地开展跟单业务;(4)能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一次全面的出口外贸跟单业务操作,包括选择供应商,生产企业推销本企业产品出口,建立对外业务关系并确定出口对象,洽谈业务,签订对外合同,卖方开立信证,签订内贸收购合同,履行合同,商检与保管,安排运输与保险,制单结汇等;(5)能根据所学知识与外贸环境等各项政策进行综合;(6)能掌握相关外贸术语,读懂相关的英文材料。
职业素养要求:(1)熟练掌握业务技能,热爱外贸业务工作;(2)具备分析和处理外贸跟单当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耐心;(4)具备与客户的沟通意识与能力。
四、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一)注重过程的教学评价
我们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运用动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应体现岗位英语口语教学的特征,以能否根据情景完成具体业务操作及其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要通过课堂表现、模拟实训及期末考核(口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考核评分比例:平时成绩占60%(具体评价标准为课堂出勤20%,课堂表现40%,模拟实训40%),期末口试占40%(按随机抽取情景进行对话,评价标准为语音、语调占20%,语法占20%,交际任务完成占60%)。
(二)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考核重点,我们鼓励教师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以全面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师将贸易公司的商务活动分为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情景对话,将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在测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能力。《商务英语口语》 《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规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过程性评估占60%,阶段性评估占40%。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学习效果自评、基于网络的单元测验等手段进行。对于选修类课程的评价,采取朗诵、学生自编自导情景剧表演、制作商务策划书、商务旅游线路、小组作品PPT汇报形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学生学到什么,到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与多元化学业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主动性,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科学。
学校将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制定实习效果的评价办法;由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应的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聘请所在岗位的指导师傅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同时安排专业团队的教师定期巡回检查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充分体现综合能力评价的开放性。
五、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原则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做法,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前沿信息,同时考虑本土的实际情况,“国情+省情+校情”,地区经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更切实可行的一套教学体系设计方案,而不是照搬照抄,不然就会“水土不服”。
(二)语言类课程与商科类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不难发现此专业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即懂商科会外语的涉外人才,因此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是二者兼顾,同时条件成熟时需要开设双语授课的经管类课程,如《营销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等。
(三)培养“语言能力与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概括出来无非是三大方面:(1)语言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2)商务沟通能力(包括管理能力,营销能力,销售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3)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交流)。由此三方面的核心职业能力而倒推出相关的核心课程就不是一件难办的事了。
六、结论
基于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结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色与用人需求,扎扎实实地赴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才能提炼出该专业人才毕业后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培养这些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敏敏. 高职生体验式生涯课程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6(1).
[2] 赵艳. 高职院校实施“多证书”制度的国际化趋势[J].职业技术,2014(5).
[3] 陈俊媛. 高职英语培养学生职场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策略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4] 宋娜娜.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2012(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转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1]。就是要促使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关门办学向服务社会的转变,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服务,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一方面又可以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提供支持,它是职业教育界在长期地摸索之中得出来的结论,并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正式确定下来,必将牵动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三维课程模式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办学思想和目标而提出来的。
一、实施“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对商务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实行这一课程模式能改变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小的状况,培养职业群综合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高职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要求。所谓专业整合与分流,是指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重组,按照就业目标设置专业群(大专业),专业群内设立若干方向(小专业)。招生时按大专业招生,先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基础课教学,然后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就业意向进行专业细分,确定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和就业模块课教学。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适应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办学目标。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服务和就业去向: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能充分发挥我校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能服务社会,为有志深造的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能为在校学生将来就业和毕业后继续学习提供开放教育,以适应他们转岗的需要,降低就业的风险。
二、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依据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借鉴了美国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英国CBE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和德国双元制等职教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所研究开发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教课程新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作为切入点,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先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加强专业复合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再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模块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宽基础”是指按现代职业技术要求,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本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
“宽基础”由四大类构成:人文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类。每一类均由若干课程构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宽基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又要注意基础教育应以“适度、够用”为标尺,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基础教育的最大效益。
“厚专业”是指培养学生在商贸领域的英语环境下较熟练的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商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活模块”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实际,又要兼顾到终身发展的需要。“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分管理,要求学生在具有了较宽的基础水平上来进行较灵活的职业岗位教育。
2.专业划分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制定课程的目标,使得课程 设置更接近职业岗位的需要。注重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资格证书的结合,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3.以模块的形式来进行不同课程的组合,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从而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岗位需求。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市场需要和个人就业来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具体来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有如下不同:
三、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开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们进行了高职英语专业“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开发:
1.“宽基础”课程:“宽基础”是根据英语专业的共同需要,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包括人文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基础课程类。
① 人文课程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应用教学和体育等课程。人文课程是所有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文素质和学习专业的需要。
② 工具课程类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规定高职英语学生须获得计算机中级等级证书。
③ 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经济管理、阅读与欣赏、健康与心理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④ 专业基础课程类是高职英语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英汉翻译等课程。
2.“厚专业”课程:“厚专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具有在商贸领域的英语环境下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在商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英语国家概况、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文报刊文摘、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谈判、商务策划等。
①“厚专业”能力要求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加深专业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商务和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力度和范围,突出专业的交叉性和复合性。
②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和开发要有利于“活模块”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群的综合化特征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3.“活模块”课程:“活模块”课程即专业模块课程。是以劳动部、人事部和其他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以市场调研结果和行业要求为依据,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制定相应的专业“模块”。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及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专业模块进行学习,并应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也可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已经开发了外销员模块,单证员模块、外贸文员等活模块课程;目前正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开发报关员模块,商务翻译模块;此外还准备和涉外劳动部门联系,实行订单教学,培养赴外劳工。
① 模块课程强调应用性 模块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必须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强调专业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而对基础理论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理论不求面面俱到、系统完整,而把重点放在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知识的合理搭配和有机整合上。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开课打下一定基础之后,立即转向商务口语,并以全国国际商务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国际商务英语口语》作为教材,为学生通过外销员英语口试打下了基础
② 模块课程与岗位培训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办得是否成功,就在于能否与职业岗位培训相结合。办得好,就可以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从而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商务英语专业2个方向的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就分别与外销员岗位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岗位证书、外贸文员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并能在学生考证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外贸函电、商务口语等专业选修课程就采用了有关部门指定的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的材。为了落实教育部“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4]的有关文件精神,我院成立了英语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突出职业特色,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近年来英语培训中心和商务部中国贸易促进学会、湖南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合作,开设有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培训和考官培训;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全国外贸业务员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全国外贸文员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全国外销员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全国报关员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全国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12个培训项目。今年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206人,获取岗位资格证书220个,人均获取岗位资格证书1.04个,三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最近我们还和湖南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合作,承办了湖南省第三期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培训师、考官培训工作,共培训了67名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培训师、考官,参加培训的不仅有兄弟高职院校的英语 教师,还有来自湖南商学院和邵阳学院等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
③ 模块课程与国际接轨 为了适应国际间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的经济发展趋势,我们的商务英语课程引进了英国广播公司的《商务英语初阶》、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英语教程》等原版商务英语教材,内容涉及各类主要商务活动以及各种情景下的商务英语用语规范,语言地道,实用性好,针对性强。特别是《国际商务英语教程》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欧美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由剑桥大学签发的BEC等级证书可在国际通用,并可在我国各类经济部门,特别是涉外经济部门和“三资”企业招聘、晋升中高层管理人员时,作为英语能力的权威性证明。
四、关于完善“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高职英语课程模式的几点思路
1.在教学计划上,应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关课程组合优化,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课程模式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服务社会和促进就业的特色,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逐步接轨。
2.在教学人员上,专业带头人与课程主讲教师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并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并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行业兼职教师、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构成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3.在教学条件上,应重点考察实训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及实训实习硬件和设施条件,要花力气,真投入,建立一批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实施实训项目和保证实习场所,除了在数量上要符合实践教学要求外,还要在质量上予以充分保证。
4.在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模块组合要恰当地处理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系,要把教学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知识转向同时传授获得知识的学习策略;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实训教学中通过程序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5.在教学手段上,应综合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讨论法、模拟法、参观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均得到全面的提高;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范围。
6.在教学考核上,不仅要考查理论环节,而且要考查实践环节,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和方法应科学、适用、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外,要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专业模块课程要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实反映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五、结语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5]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2005年11月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年11月
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与壮大,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宜昌区位优势打好三峡牌,先后同宜昌地区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沟通、不断深化,同三峡大坝5A景区、三峡人家5A景区共同建设了导游讲解实践教学项目,同均瑶锦江国际大酒店、上海葛洲坝旅游旅游集团等共同建立了酒店服务、游轮乘务实践教学项目。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确保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全覆盖。我们积极走出去,先后同杭州君澜大酒店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企业课堂”等方式开办“订单式”培养班,并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1+1+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上学企业资助,学生实践教学企业参与,学生实习企业提供岗位,学生就业企业优先录用,学生发展企业提供平台的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以我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为依托,系统分析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的运行过程。并分析合作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于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校企合作过程校企双方的融合程度。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校企深度合作良好运行的基础。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都是主动寻求企业支持,而很多旅游企业在校企合作初期并不热心,最近几年不断严峻的用工荒,特别是服务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匮乏,为旅游类院校与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机会。我院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策划,形成了广泛接触、了解企业;校企合作、深入企业;深度合作、校企融合的校企合作发展过程。在遴选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企业信息,通过区域旅游人才需求专项调研,广泛接触企业,形成了区域旅游人才需求调研报告[1]。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接触区域综合性旅游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联系。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就业信息和教师行业人脉关系,将校企合作企业的视角定位为:立足宜昌,辐射全国。通过多渠道信息的收集和广泛的企业接触,我们最终与长江三峡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十余家旅游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旅游企业的合作,绝大多数情况下源于企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的选派。学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特别是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跟踪,让实习带队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同企业进行深度联系。通过专业带头人和实习带队教师的信息反馈学生实习过程前、中、后的情况和意见收集,并通过学校相关合作部门广泛走访相关企业,共同确定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景和共赢基础。通过初步的校企合作推进,我们选择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并通过初步合作,深入企业,同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尽量避免校企合作的形式化和空洞化,为实现校企合作的多赢局面奠定基础。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先后派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园林技术等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五十余人次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担任实践教学驻点教师等,强化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加深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联系。对已经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联系的企业,以专业带头人为依托,联系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带头人的企业实践与调研,企业能工巧匠的学校聘任,学校骨干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校企双方了解,凝炼双方优势,共同分析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把握旅游行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同本地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实践了淡旺季交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淡季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旺季进厂提升实践能力。在同外地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空间的局限性,加强学院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之余利用网络加强理论课程学习,并与企业积极协商开设“企业课堂”,让学生在实践岗位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轮替参加“企业课堂”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理论基础。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和尝试,先后有十余名教师走进“企业课堂”,同时聘请了三十余人的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参与“企业课堂”教学工作,完成了一学年308课时的企业课堂教学工作任务,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让学生更早的融入企业氛围和环境,实现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校企合作中的优势和亮点
通过近几年的校企合作探究,我们感受到了行业企业参与学院教学管理的紧迫性,充分认识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中的亮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办公室,联合各系部教学单位完善专业建设机构,由系部和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适合校企合作条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拓展实践教学基地范围,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人数较多的大类专业进行重点的实践教学基地的拓展,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完善,先后建立了四十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涉及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多个行业(图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行业分布图)。通过多行业的校企合作,提升了专业建设特别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的旅游管理类核心专业群。依托会计电算化、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旅游管理类核心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拓展专业群建设,初步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旅游专业群,形成了依托旅游行业培养旅游高技能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广泛实践了2.5+0.5、2+1、1+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探索教改模式,在近三年的教科研工作中,申请立项旅游教指委重点项目一项、省级教改项目两项、市级教科研项目十余项,形成了良好的以教改促教研、做教研探路教改的良好教研教改模式,提升了学院的综合实力。
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我们培养了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帮助学院在专业建设上能够紧跟行业趋势,在人才培养上能紧贴市场需求。我们的教师在进入企业初期,我们严格按照企业一线工作员工的要求,协商企业为教师提供工作服和工作岗位,让教师真正体验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并不断提升教师工作能力要求,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协助企业从事基础性管理策划工作。通过半年到一年的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不仅具备了基本的旅游企业一线工作能力,同时熟悉了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建立了旅游企业人脉,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良好沟通奠定了基础。教师的企业经历和个人成长,也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为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了依据。现在的高职院校动辄几千人、上万人,一个专业少则三五个班,多则十多个班,现有的校内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全部过关。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学习,有效的缓解了实践教学场地、设备的矛盾,提升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学生顺利进入旅游行业基层管理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生提前涉足企业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为学生认识行业特点,进行专业教育提供了最有效的教材,也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参考。在最近几年国家和省相关行业和教指委举办的各级各类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表现优秀,成绩突出。在湖北省旅游局和宜昌市旅游局每年举办的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新人组桂冠,并在同类院校中始终保持整理优势领先。在旅游教指委举办的导游技能服务大赛和酒店技能服务大赛中,学院派出选手均全部获奖,在湖北省同类高校中成绩优秀。而英语口语大赛、英语翻译大赛、普通话大赛等综合素质类项目的比拼,也充分展示了学院学子的风采。#p#分页标题#e#
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学校解决了与企业,行业脱节的人才培养矛盾,提升了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企业解决了用工矛盾,实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企业现实需求,也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库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了操作技能,学会了服务技能,升华了理论知识,奠定了人生基础,收获了知识和成长。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力资源共享,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交融,共同实现学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提供了现实的,进步的理念和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旅游行业和企业的服务业性质与现实中国的传统观念,是校企合作运行中的最大阻碍,客观上,行业的待遇低也是问题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学完以后必须从事管理岗位,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学生长期的学习以教室为主,社会学习能力和自主性都很欠缺,往往将校企共同推进的实践教学简单化的理解为进入企业做廉价的劳动力,甚至有部分教师也认为进企业进行基础性的实践技能锻炼与高职学校的学生专业不符,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社会的进步以促进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社会分配中,注重服务业人员的工作待遇提高和地位提高,让旅游从业人员摆脱传统的社会地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成长氛围,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共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仍需探索传统的旅游教育,在中专以技能训练为主,在本科及以上层次以专业研究为主,而高职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本身模糊,我们在强化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课程时,自然会减少和降低理论课程的学时数。我们务必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的引导,特别是将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通过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学校的优势在于教书育人,而企业的长处在于行业工作经验,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共同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仍然值得探索。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依托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也要依托行业、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通过优秀教师送教进厂,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将企业专业请教入校,通过技能名师选聘等多种方式,让企业能工巧匠把更多的实践经验传递给教师,以丰富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制订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充足的教师保障。校企合作过程改变了学校传统的育人模式,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善校企合作中的制度建设。如何执行教学过程,如何管理和监控教学环节,如何评价教学质量,都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惟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过程,深入分析和研究合作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不断协调,共同致力于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平稳、顺利、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