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计教学论文

审计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审计教学论文

第1篇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第2篇

文化渗透作为一个名词,最先出现在企业管理策略中,文化渗透是指“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把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操守、为人处世之道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潜移默化地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企业所追求的共同的奋斗目标,让企业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而达到管理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学校体育文化渗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体育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体育观念等,通过教化和熏陶的方式,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方式和体育情感、态度等,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体育文化渗透和企业文化渗透有一定的区别,企业的文化渗透用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学校体育文化渗透在于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富有艺术及人文精神的文化渗透越深刻、越全面、越长久,其育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就越文明、越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因此,学校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不是硬性地强加于学生身上,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学校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应该是教化和熏陶。

2运动技术与文化的共生性

对运动技术的理解要把技术放在其母体文化的背景之下,因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首先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做评估,缺失文化实践的背景,拟议中的技术不可能有进展,文化因素是决定技术是否可能实现的内在条件”。伊德选择弓与箭的技术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中技术存在的差异性,生动地阐明了技术与不同文化情景的相适性要求。伊德认为:“技术在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改变着人类活动的习惯,更使得技术形成一种技术文化,进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人类越来越相信和依赖技术构建出来的‘真实世界’”。因此,运动技术与文化二者不是截然分离的两种东西,而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确切地说运动技术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与此同时,两者的共生性还体现在:一方面,运动技术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如果将运动技术细分的话,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运动技术器物;中间层是运动技术制度或体制;最深层即核心层是运动技术的意识形态。运动技术作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手段之一,承载着人类的体育需求和价值观,是人追求健康或挑战自我的最基本方式和方法,从而使运动技术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

3体育教学中缺少文化的技术传授之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以技术传授为主导的外显性教育,而无视以潜移默化为主导的内隐性教育,导致了体育教育的文化缺陷,影响了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使得运动技术的传授缺乏方向性与吸引力。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群体很自然地就会认为体育学习就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技术,再加之体育教师所设定的“以技术为核心”教学目标的偏颇,使天生存在运动能力不足或运动细胞缺少的学生(即使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也有技术提高的极限)在单一价值观的运动技术学习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枯燥的情绪随之而来,找不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受到压制,导致了体育教学效果的不佳。

3.1文化教学内容的缺失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历史中,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现象,以至于学生缺乏对各运动项目所蕴含的文化要素的掌握与了解,而教学中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文化方面的教学具有历史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正好与运动技术教学有很好的互补性,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了解该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价值体系、文化隐喻等深层次的关联知识,使学生在技术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渲染,文化的渲染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极大兴趣。

3.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难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具体教学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的技术教学,从小学到高校基本上沿用了一套教学模式,缺少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历程。正是由于缺少了文化层面的调适,最终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技术模仿中,技术的简单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

3.3重技术轻文化,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多地关注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提高,而忽视了“文化”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能把运动技能与文化的学习、教法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只能让学生学会模仿,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限制了体育习惯的养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

4.1“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提出的依据

运动技术:体育教学操作性和默会性特征指向的必然工具。体育教学具有操作性和默会性特征。其中操作性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特征。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技能的本质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性知识概念实际上也是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程序性知识概念实际上包含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技能的概念。”可见,运动技术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决不能忽视这种知识。与此同时,体育教学具有默会性特征。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另一种则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明言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语言文字仅是运动技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这就决定了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也只能大概意义上的、模糊的表达和传授,是不精确的。运动技术所呈现的“奥妙”与“诀窍”,是难以言表的,须由学习者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才能体会到这种“奥妙”。可以说,运动技术的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体育课程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一定的运动技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渗透: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核心。“无论是社会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哲学取向的教学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它们都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如社会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因过分追求教学的客观化、科学化,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观性、复杂性与人文性。每一种研究取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途径或解释框架具有特定的作用,不足以全面分析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哲学取向的教学研究秉承理性主义的传统,沉溺于抽象的观念世界,追求普遍性和绝对的确定性,缺乏对当下的现实教学生活的实践关照,忽视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境域性与文化的生成性。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视教学的工具技术理性,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工艺与技术,关注教学的程序、方法、策略与心理的问题。”对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来研究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多学科视野的融合。文化学恰恰就是这种着力点,因为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背景。尽管近几年人们开始从文化及文化学的视角关注体育教学问题,但是没有真正将体育教学问题放到文化框架中来认识。体育教学以文化为主要任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文化可以使学生摆脱自然的限制,运用文化对自然进行观照,从而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我教育者;文化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教化,一种文化体系就是一个教育学说;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信念;文化可以使学生变得智慧。”“文化就像是一个大温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里面的成员,既能够影响和定义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交流方式、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又可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等来创造和传承各种物质和精神成果。也就是说,文化蕴含着创造的因素,又包含着传承的因素;既包含精神的层面,也包含物质的层面。”无疑,运动技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包含着创造体育的源泉。运动技术往往归于静态的逻辑,而文化动态地反映着运动技术形成的历史过程。因此,完整而健全的体育教学不应只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应当是一种包括运动技术在内的整个体育文化的浸润。

4.2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式 变革 文化审视

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整体上把握着实践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的总览规划,并内在地规定着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在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好的见解和措施,取得了拙见的成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式的具体阐述各式各样,在教学方式的定义上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从属关系存在分歧,一类是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属概念;另一类则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从概念。前者以《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将“教学方式”界定为“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的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同一教学方式中,在同一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文化系统中教学方式便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方式的践行者和创新者,文化世界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世界。“人生存与文化之中[2]。”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审思和剖析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展望体育教学方式发展的文化路径,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解析

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原理分析,使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应按照其“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思路逐渐展开,在研究教学方式的内涵时,可以根据“教学主体”,即“教学存在”,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传授与被传授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存在也必然包含了作为理论活动的教学认识活动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的双边实践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论,人是任何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领域里,人具有双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离开其中一个都构成不了教学活动。因此,作为双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是本文其考察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思维方式是指:“师生关于教学存在的思维途径及其致思导向的理论概括,在思维中认识和结构教学活动的经验、只是、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

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了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两个部分内容。

(1)人们的大脑活动作为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程式;(2)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的内在程式的外化;(3)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作为其首要关注因素,如要很好把握与明确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必须清晰分辨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三种思维方式:体验式思维方式,科学性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方式。就体育教学存在而言,体验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效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表象以及个别规定性。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看其是否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不能空说理念,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差异以便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在哪种情况下用,不能盲目追风。就体育这个特殊学科来说,学生要形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必须依靠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得以获得。就此,结合体育教学现象,存在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核心是“体验性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育是通过人的躯体性活动来体验身体的知识,[6]并实现对知识的科学认识和自我反馈。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师生亲历的体验性思维活动,如没有这一特性,便失去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性意义,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认知性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其他两种思维方式只是存在的比例不同,也不是不完全存在。

其次,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其包含了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形式、技术等行为样式。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情不自禁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指引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就有着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并构建不同的关于体育教学存在的图景和表象,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从而决定在教学中师生会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正临着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检验和修正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是体育教学的生成性,通过体育教学来促使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有效性验证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科学性,最终更合理的实现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更大程度统一。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

(一)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线,最终达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如自主、合作、探究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教学的双主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体育教学中思维的起始点在于教师还是学生,若以体育教师为思维起点,必然会形成以灌输式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若以学生为思维起点,那么我们就必然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这些内容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传统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的,也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要切实转变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着力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特点等特点与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4]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制约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就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他可能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思维侧重于发展学习身体素质,那么他就他就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教学手段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方式应包含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和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从文化学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变革,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构,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合理创生,体育教学方式变革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诉求,实现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以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741

第4篇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域与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77-01

随着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的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通过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内容等,以及应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熟悉英语文化中一般的交际规则及语用原则。一个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在错误的场合下使用,非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误会,起到反作用。因而,教师应具备在不同的英语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准确和得体的表达的能力。三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不同,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意识,乐于强调个性。英语教师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充分尊重英语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四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涵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宗教约束、道德规范和历史传统等,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因而,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西方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在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几乎未得到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训练,也尚未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问题,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英语文化的缺失。他们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不高,对英语文化一知半解,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课文讲解局限于词和句的表面意思,对篇章结构和组句成篇的方法的分析以及对课文篇章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不够重视,既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师不注重自身学习吸收英语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应试倾向严重。教师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英语等级考试和考研英语的要求上,颠倒了考试和应用的关系,使大学英语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和目标。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只重视应试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和英语实用功能。这导致教师更关心的是考试的通过率,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价值观,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二)要改变固有的本国文化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迥然相异,所以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障碍和冲突,影响交际的结果。如中国人听到对自己的赞扬,往往否定以示谦虚,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因此认识并接受英语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多通过实践增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教师应该乐于充当学习的角色,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和提高。教师也要通过参加跨文化能力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报等文化作品来主动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是需要全体英语老师通力合作去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应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样的环境下,凭个体力量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创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使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背景体系,引导学生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切实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培养成本;成本监审;会计成本

作者简介:陈莹,女,广东省价格成本调查队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戴勇明,男,广东省价格成本调查队队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8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87-02

一、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的意义

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是制定财政拨款标准和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高等教育作为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是为了建立科学的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审办法》),价格主管部门依据此办法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调查、审核以及核算价格成本。然而,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工作由于起步晚,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及工作规范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教育培养成本与会计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1.核算的基础不同。《监审办法》第三条规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监审办法》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核算教育成本的依据,却并未纳入高校会计核算体系。一直以来,由于高校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事业性收支业务,按照有关规定,高校会计核算除经营性收支业务以外,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即使是财政部2009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也只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2.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同。《监审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房屋建筑物折旧和设备折旧,房屋建筑物折旧期为50年,专用设备为8年,一般设备为5年,其他设备为10年。在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颁布之前,高校购建固定资产均一次性计入费用支出,不计提折旧;新的财务制度虽然规定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并不计入支出,同时,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目前,财政部门并未对高校计提折旧制定具体办法,但自2011年以来,广东省财政厅要求高校填报的“财务明细信息表”中,除文物和陈列品、图书等不计提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65号)的规定,根据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折旧年限(详见表1)。由表1可见,《监审办法》与高校会计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是以高校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原始凭证及账册为基础的,而正是由于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与《监审办法》在核算基础与信息处理办法等方面的不同,使得高校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教育培养成本,价格主管部门在开展成本监审工作时,必须分析高校所提供的数据,剔除与教育成本无关的费用支出,并要对有关费用及指标重新计算及分摊,不仅工作任务繁重,对成本费用的调整还依赖于成本监审工作人员对高校业务、会计制度以及《监审办法》的理解和把握,成本监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视角直接影响监审结果。

(二)《监审办法》不够完善

《监审办法》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明确了成本监审工作的内容及一系列审核指标,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却过于笼统。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监审办法》只规定了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的折旧期,将另外三类笼统地列入其他设备,并规定除文物和陈列品以外,其他设备均按10年期计提折旧,而没有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折旧方法。以图书为例,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专业知识的时效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普通高校每年用于专业期刊采购的经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如果按10年期计算专业期刊的折旧,难以科学、合理地反映教育培养成本。

(三)高校财务人员对成本监审工作的配合度低

成本监审工作以会计成本为基础,需要高校提供客观、准确的成本数据,但是,由于以下种种原因,高校财务人员对成本监审工作配合度较低。

1.高校财务人员对教育培养成本的认识不足。《监审办法》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核算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依据,仅纳入政府的监督审查范畴,对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并没有约束力。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对教育培养成本的概念认识并不清晰,往往将其与会计成本混为一谈,在填报成本监审表时直接填列财务决算报表中的数据,提供的成本资料也经常出现错报、少报或漏报的问题。

2.教育培养成本监审结果影响收费标准的高低。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是确定财政拨款标准和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高校在提供成本信息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通过一些手段对成本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把一些“灰色”支出纳入教育培养成本统计,达到虚增教育成本的目的。

三、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成本监审法律体系,提升成本监审的法律地位

开展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工作是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提高收费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是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自成本监审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已出台了《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定价成本监审一般技术规范》及部分行业的成本监审办法,但监审制度仍不健全,有必要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

1.尽快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的出台,有利于提升成本监审的法律地位,树立成本监审工作的法律权威,明确成本监审方与被监审方的法律责任。首先,通过明确成本监审方的法律责任,贯彻落实成本监审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机制,有利于规范成本监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审;另一方面,通过明确被监审方的法律责任,督促其配合成本监审工作,按照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对拒绝提供成本资料或提供虚假成本资料的经营者依法给予处分。

2.完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价格主管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开展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的经验,针对高校经济业务特点,对《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进行修订,明确教育培养成本构成项目及审核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指标体系,提高成本监审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推行会计核算双轨并行制

高校在保留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同时,应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具体而言,即将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捐赠收入及由这些收入安排的支出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对学费收入及其安排的支出、债权债务等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在满足高校预算管理的同时,满足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需要。

(三)加强成本监审机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成本监审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任务重,涉及面广,责任大,而任何工作的成效都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应加强成本监审机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要保持成本监审机构的独立性及人员的稳定性;二是切实抓好思想教育和廉政建设,严肃纪律,依法监审,坚决杜绝“关系成本、人情成本”;三是加强人员队伍的结构性建设,吸收具有会计、法律、税收、审计等专业知识及文字专长的人员充实到成本队伍中;四是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成本监审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五是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质量问责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戴勇明.从广东价格成本监审存在问题谈完善政策建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2).

[2] 梁茜.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5).

[3] 黄毅勤.成本监审中的成本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09,(18).

[4] 刘经纬.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实例[J].会计之友,2009,(10).

第6篇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7篇

v加入收藏

v免费注册

v用户登陆

v入会指南

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1站试卷2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

站内文章搜索文章标题文章作者录入者关键字所有栏目领导讲话├党建党委├人大政协├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思想宣传├统战民政├政法武装├安全稳定├群众团体├经济工作├城建环保├经贸商务├财税统计├发展改革├办公厅室├农林牧渔├工商计生├国土质监├旅游广电├科技卫生├劳动保障├民营招商├乡镇街道├交通运输├粮食档案├物价审计├政府综合├老龄残联├教育文体├水利气象├扶贫开发├目标├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学校讲话├企业讲话├高层讲话会议发言总结报告├个人总结├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活动总结├党政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述职述廉├考察报告├情况报告├自查报告├计划规划实习报告演讲致辞├竞聘演讲├就职演讲├爱国演讲├征文演讲├其他演讲├会议致辞├节庆致辞├欢迎欢送├婚丧致辞├晚会宴会├生日聚会├慰问贺电├会议主持├开业闭幕├其他致辞├祝福诗诵├倡议致信├节目串词主题征文各类材料├事迹材料├汇报材料├经验交流├申报材料├求职自荐├简讯报道├贯彻落实├学习体会├工作体会├企划方案├企业文化公务考试党团辅导├民主生活├入党申请├入团申请├转正申请├鉴定材料├党课讲座├思想汇报├党会发言├入党相关党团知识常用公文├通知公告├规章制度├决议意见├请示报告├文书合同├实施方案├会议纪要├公文范例├法律范本├模板简历├岗位职责├辞职书├检讨书广播稿学术论文├经济管理├文教卫生├政治法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企业管理综合论文学校用文├计划总结├教学体会├试题资料├教学评语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数学论文├德育论文├英语论文├政治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生物论文├历史论文├地理论文├自然论文├音乐论文├体育论文├美术论文其他论文文秘知识├文秘写作├文秘常识├文秘礼仪├名言谚语├精品文章恋爱情书站内帮助├站点动态├推荐导航主题搜索

输入公文的标题,字数尽量少,不能带标点

您现在的位置:莲山课件>>文秘公文>>学术论文>>综合论文>>正文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427更新时间:2006-9-33:28:09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烤烟种植面积、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吸烟人数等4项指标雄居世界第一。与这些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烟草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品牌营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企业存在着巨大差距。就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万宝路”品牌的拥有者)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以及营业利润等方面都超过了我国所有烟草企业这些指标的总和。中国的产销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为什么在一些“核心”指标上要远远落后呢?思潮公司认为:除生产技术外,我国烟草企业在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商品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品牌营销在烟草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国的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有哪些不足呢?我们将以西方发达国家烟草企业为参照,探讨我国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香烟的品牌建设收到区域的限制

烟草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地方政府为了通过高额的烟草税收来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限制中国烟草企业品牌营销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已经三令五申地指示不允许地方保护,但是这个趋势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这样使外地卷烟进入当地市场非常困难。上海思潮市场咨询公司在进行一项调查时发现,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香烟在登上外地市场货架的难度相当大,甚至在有些店铺里,只能把这些香烟存在仓库里。短期来看,地方的烟草公司的利益确实得到保障,但这无疑损害了那些以全国市场为目标的大型烟草企业的利益,更加抑制了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

然而,短期之内消除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思潮公司建议烟草企业在推广品牌时首先要考虑本地市场及周边地区,然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

2中国烟草品牌过多,且以低档烟为主

我国烟草市场卷烟品种过多,每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知名度也不高。据统计,我国烟草市场上生产卷烟的企业有几百家,现有品牌2000多个。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市场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Morris)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超过40%,“万宝路”品牌人人皆知;而日本日本烟草公司(唯一一家政府授权的烟叶买主和卷烟生产者)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主力品牌MILDSEVEN在全球内几乎家喻户晓。

在我国的2000多个品牌中,低档产品占绝大多数的比例,且供过于求,而中高档产品的供应量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可以说现在正是塑造中高档品牌的良好时机。同时,这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有相当的帮助。我们发现,国外烟草企业的主力产品都是以中高档产品为主。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路任重而道远!

3让烟民多一点“上帝”的待遇

品牌是由消费者建立的。“消费者就是上帝”这一真理在烟草行业同样适用,这也是日本和欧美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企业要树立起品牌形象,必须清楚消费者的需求与感受。感受消费者的感受,担心消费者的担心。一些国外烟草企业率先在开发产品时降低了香烟中焦油的含量,加入其他替代成分,以减少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国内企业和西方企业在这一方面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不要老是把精力放在改变香烟的口味或是包装上,更要提倡“服务兴烟”,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想想,让他们真正作一回“上帝”!

4广告宣传需要另辟途径,出奇制胜

由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禁止烟草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广告。同时也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广告。那么我们企业有什么样的方式既对品牌进行了宣传,又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英国著名的英美烟草BAT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1912年,英美烟草就出巨资在英国圣安德鲁斯设立了一年一度的“登喜路”杯国际高尔夫公开赛,经过几十年的孕育,“登喜路”杯已经成为了国际著名的高尔夫赛事,同时,“登喜路”香烟也借此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品牌。

同样,为了让长大之后可能成为烟民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记住包括万宝路在内的香烟品牌,莫里斯公司曾经别出心裁地印制数千万个精美的书皮免费赠给全美的许多中小学。并在书皮上加上附注的“请三思”、“不要吸烟”等暗示性字样,既让反烟人士抓不到把柄,又着着实实地给莫里斯公司的万宝路等香烟品牌做了间接营销传播。这一举措在当时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展示了莫里斯公司在公众面前的健康形象。我国企业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不难得到一些启示。

5品牌宣传要考虑“品牌内涵”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烟草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应当注意宣传媒介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选择符合品牌特点的宣传手段。“万宝路”品牌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以粗犷豪放的形象,根据这一特点莫里斯公司所选择的宣传手段之一是赞助F1的法拉利车队,他们所看中的就是法拉利车队的奔放、狂野的品牌个性与“万宝路”的特点非常吻合。“万宝路”让消费者联想到一个潇洒、豪迈的成功男士形象。

品牌营销的“本土化”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70年代香港市场“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宣传充分证明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在香港播出时,香港人虽然欣赏它的画面和音乐,却对终日骑马游牧的牛仔却没有好感。因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牛仔是低下劳工,这在感情上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种状况,万宝路迅速对宣传策略作了调整。于是,在香港电视上出现的不再是美国西部牛仔,而是年轻洒脱、事业有成的牧场主。经过这一改变之后,万宝路香烟在香港迅速打开市场,销售量直线上升。

6企业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在这一方面,莫里斯公司依然做得相当出色。该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万宝路牌香烟外,还拥有MaxwellHouse牌咖啡和MillerLite啤酒等产品,这些品牌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加利福尼亚等地进行了房地产投资。正是由于多元化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才使得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一直稳坐烟草界龙头老大的位置。

第8篇

一、科学决策,重点解决教育核心问题

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决策是确保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航灯。年,我坚持一月一次教育调研,一季一次听取教育汇报,一年一次召开区委常委会议研究教育工作,我亲自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市二中、湘南中学、职业中专、市一完小石榴湾校区等区直学校和大奎上、岗脚、荷叶坪等边远农村学校,调查研究。先后听取了教育等部门关于职教中心组建,城区扩容规划,合格学校建设,教育经费筹措等情况汇报。在全面掌握教育工作现状和困难问题的基础上,于10月13日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教育工作,重点明确了如何解决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城区学校扩容、合格学校建设、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

各级各部门围绕决策,政令畅通,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大力开展“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建设,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乡镇举办中心幼儿园率达87.5%。成立由区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劳动、发改、科技、移民、扶贫、职中等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职教中心,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职教中心规模达3466人,各类培训2300人,职中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办学经验在中南六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会上推广。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问题,大力开展城区学校扩容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完成了高职东院整体接收,实现了市一完小石榴湾校区按时开学;全面启动了湘南小学、龙门小学、爱莲湖学校选址、规划、报建工作;改造危房5万余平方米,创建农村合格学校7所。大力开展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创建工作,构建了全区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平台。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和业务能力提高,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25人,组织教师培训1200人次,公开招聘教师35人,评定市级骨干教师14人,区级名师2人,名校长1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实行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制、边远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制和向农村教师倾斜绩效工资制,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二、科学投入,重点解决教育经费问题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发展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是关键。年,我区在推动经济逆势增长的同时,坚持保重点、保发展、保民生,重点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坚持教育投入财政主渠道。年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比年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增长13.25%,与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增长14.26%,提高1.01个百分点。年生均预算内支出比年生均预算内支出高370元,预算公用经费高57元。坚持教师工资按国家及省定项目和标准金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政策性津补贴、年终奖、绩效工资、特岗山区津贴等福利待遇由财政全额预算,由工资中心统发,教师社会保险由有关部门与财政直接联系,全部得到落实。困难家庭学生扶助金、生活补助、中职学生助学金由财政全额预算,及时拨付,按时发放。年,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事业720万元,占总额的67%,城市教育费附加9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314万元,专项基建经费280万元和上级下拨3700万元全部用于了教育。财政预算安排的教师培训150万元、职教专项35万元、民办教育10万元、教育督导12万元和教育行政部门业务费73万元,按期全部到位。在确保教育经费财政主渠道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开辟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湖南金旺实业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建好了廖王坪寄宿制学校,郴州车承科技有限公司投入30万元,改善邓家塘学校,积极争取妇联、共青团、教育基金会、香港烛光基金会等群团组织捐资助学120余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化解教育债务,科学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成立教育化债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化债计划,剥离“普九”债务2847万元,偿还债务1431.79万元,核销1416.09万元,全面完成化债任务,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三、科学管理,重点解决教育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