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任务驱动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首先,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理论,比如:函数依赖、范式、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次,数据库课程中的前后内容关联性较强,比如: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参照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的结构体系进行,关系模式的构建需要符合范式要求,要消除不合理的函数依赖关系等。最后,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有的基础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库编程等在内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加上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领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教学内容零散、孤立,学生很难达到系统化了解和综合运用的境界,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
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4.总结和评价。
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三、结语
计算机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计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计算机教学课程的飞速发展,使得其教学方法与教学任务相互矛盾,原有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适应了计算机课程动态变化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限制,可以从多个知识点出发,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教学状况,合理的调整教学难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现代化社会中,计算机教学不能单单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期下,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享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乐趣。
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划分为以下环节,即:开始—提出任务—自主探索或协作完成任务—自定任务—任务讨论—任务评价—结束。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一)提出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任务的设定对该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根据计算机教学现状,合理的提出任务,才能保证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整体性的考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尽量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侧重情感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设置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也不能过于简单。任务设置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保持谦虚的态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摆脱传统教学任务的束缚,涵盖计算机教学内容,使教学任务更加创新。
(二)学生自主探究或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交给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授、自主学习的度进行正确的把握。在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应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根据设计的任务进行主动的探索。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时,可以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大胆的尝试和摸索,通过自己的研究掌握软件应用的技巧,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从学习计算机知识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三)开展任务讨论,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在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任务讨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学生提出的设想基础上,教师要逐步的引导学生,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补充,对学生思路的扩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集思广益,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任务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介入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的合理性,不能直接指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带领学生摆脱之前的思考约束,站在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化问题。在师生共同参与任务讨论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慢慢诱导学生,转变错误的思考方式,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任务,学到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评价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完善
计算机课程中教学任务的评价不仅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保障。计算机教学任务评价的过程中,要需要满足计算机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应摒弃选拔、甄别等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以加快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策略,适当的减轻分数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使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增强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原有的评价、考核制度改为等级分制,使学生间的相对评价作用减弱,尽量考虑每位学生的状况,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在积极性的评价下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中,熟练的掌握知识。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创作,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学生不断做出创新,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在计算机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才是计算机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结语
1.1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科护理内容,必须包含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例如,各系统常见病的护理。首先,这些内容能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护理评估的过程要用到健康评估课程中学到的评估技能,护理诊断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护理诊断相关知识,护理措施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学习“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时,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学生已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学过这项技能,具备学习新技能的经验,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其次,这些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编排的,与临床护理岗位更贴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需要将之前学过的常见病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迁移,然后针对目前病情进展补充护理计划,以完成任务。适用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由各系统疾病导致的严重综合征,病人病情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也较多。学习这些内容前,需要具备该系统常见病的相关知识,进而根据病人新出现的症状、体征,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适用教学内容: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这门课程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的,在各个院校一般开设2~4学期不等。如今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处在信息时代下,传统“满堂灌”式的讲授模式亟待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时期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喜爱。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设计师、指导者、辅助者。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任务的承办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在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又始终处于良好的多维互动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更好地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大量电子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关注时尚变换的信息,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有魅力的篇章对于学生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入教师精心创设的任务中,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情境之中,随着任务完成的逐步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古代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所吸引,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对美的感悟、都有不断学习探索知识的愿望,一旦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入任务,他便想要在这个自己所付出辛苦的任务上去继续探索,去探索某种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设立激励模式,这样在学生每一次完成任务之后都会有一种满足感,久而久之,会转变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一般是“独白式”的讲授模式,学生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课堂中较少有互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每一次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接受评价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有互动,教师在全过程中基本是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亦师亦友,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有很多。学生既能享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任务圆满完成的期待,在此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设计的任务甚至这门课程都特别用心,以此教师可以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互动中学习。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改的“春风”影响下,很多课程培养方案都做了修改。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学时也作了压缩,这样设计到底科学与否我们暂不做评价,但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面对知识含量极大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的内容极其有限。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采用就可以拓展课内学时,教师设计任务,相当于学生在课下与教师一起备课,一起互动,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技巧
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很多教师自己设计的任务自己都不感兴趣,如果与学生换位自己都不愿参与,这样的任务学生也不会配合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任务难易程度适中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时,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太简单的任务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太难的任务学生又不愿意承担。所以一般教师可先由外围去导入,然后逐步以阶梯式递进的方式去接近核心知识,这样符合学生接受规律。如讲到屈原与楚辞,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接下来搜集屈原的生平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彼此分享,然后再逐步去接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样学生在逐步推进的任务中逐步获得知识与成就感,最后接近核心内容讲解时就已经将外围知识都消化了,那么教师讲解就事半功倍了。
2.任务设计要知己知彼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独具匠心、知己知彼,知道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会更有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也会更加配合。如教师可在所代课班级先创建一个微博群或QQ群,像一些让学生做的微作品评论或举办的实训活动VCR,就可以在微博群里分享。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评论或小论文或是一些其他的作品在微博中被点击、被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逐渐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任务。
3.任务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一个人再优秀不会有一个团队优秀,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可以彼此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而且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最好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这样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带动,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估阶段。
1.任务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任务时要精心设计,要让任务导入能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讲到《诗经》这一章,将学生最耳熟能详的诗作展示给学生,这样首先在《诗经》与学生中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学生接受任务时,因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诗歌,会有小小的自信感,同时对他们即将学习到的内容会更有探索的热情。
2.任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的模式。如接下来讲到诗经的内容时,有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宴飨诗等,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别展示各自所收集的诗经作品,然后可分阶段进行《诗经》诵读大赛、《诗经》作品赏析座谈会、《诗经》记诵之星大赛、开心状元之《诗经》微电影创作等活动。这些实训内容的展示时间可灵活掌握,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诗经》作品,掌握《诗经》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鉴赏《诗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任务评估阶段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91-04
信息技术学科经历了十余年,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如关于信息技术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问题,既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又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呢?本文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来谈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及后续演绎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ShuLmanl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他认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混合体”。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克伦等人从动态角度将舒尔曼的静态“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改造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Knowing,简称PCKgl,并将其定义为“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在科克伦看来,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建构和反思,是教师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教学环境重组而成的,是多种知识的有机组合。教师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境性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而学科教学知识则是以上四种知识的“交汇融合”。此后,学科教学知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焦点。
从PCK的概念及后续演绎可以看出PCK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并逐步形成的,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缄默性等特点。其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修活动实践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教师的日常研修,如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等是促进教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培训和一定的环境压力是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如观摩、区域化研修、专业引领以及各种评比等。本文从区域化研修活动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1.找准切入点,确定研修目标
我市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复杂,教师之间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在大市各类评比中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问题,并开展了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以教学的一般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等为基础,其中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起到关键的作用,基于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学科内容知识”(教什么)和“教学的一般知识”(怎样教)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通过区域化研修活动,对全市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2.着眼基础性,设计研修主题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技术性学科,它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通俗地说,就是为教师提供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方法指导,而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什么”与“怎样教”知识的混合体,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此,我们确定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技术的角度着手,设计研修主题(见图1)。
上述模块,涵盖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如“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题,涉及学科内容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学科教学的一般知识的综合运用。
3.突出实践性,设计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学科研修活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因此,优化研修活动的模式,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开展高质量的学科研修活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了研修活动的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
上述研修活动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活动准备阶段、现场展示阶段、交流研讨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以高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和实施”为主题的研修活动为例。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夯实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
在理论学习方面,主要安排两个环节,一是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跟主题相关的理论方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二是在交流研讨阶段,教研员或学科名师针对主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专题讲座,如与本主题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展现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根据研修活动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课例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修活动中,在考虑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选择了高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flash综合课》,由于是综合课,教师有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自和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准备阶段,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nash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任务,包括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环节目标等。
(3)通过现场展示与交流,分
享学科教学知识的经验
在现场教学展示阶段,我们安排了两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上公开课,一位是奉化市级高中信息技术教坛新秀,另一位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两位教师在课前进行了试教,并安排了部分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两节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另外,在上课前还安排了两位老师进行说课,充分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公开课,对于促进上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同行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研讨等,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分享学科教学知识。
(4)总结与反思,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建构的。离不开教学反思。在研修活动中,通过专家针对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剖析,使每位教师更加明确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指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上课教师通过交流研讨、点评、反思以及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上述所有过程性的资料均上传到学科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共享、交流。图3是在研修活动网络平台积累的过程性资源的部分截图。
这次研修活动历时2个多月,与学科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并能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均能在活动中受益。
4.关注发展性,开展多元评价
根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多元评价,从而激励教师更加重视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评价方面,结合研修主题,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评比。如对处于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初期阶段的教师,在开展了“教学前期分析”的专题研修活动后,组织教师开展“教材解读”、“说课”和“教学设计”等比赛:对学科教学知识充实阶段的教师,在经历了“情境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命题技术”和“课堂调控技术”等专题研修后,组织开展了教师的“命题”竞赛、中青年教师教学论坛、任务设计比赛和评课比赛等:针对全体教师,开展教师教学论文、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坛新秀评比等。通过各类评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xx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
一、调研基础数据及分析
1. 所教学科:
上述七项数据表明我们教师对网络应用已具备一定基本素质,对开展网络教研提供了基础保障。
8.关于“网络教研”你是怎么理解的?具体描述一下你认为的形式。
此项回答,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认知程度上。有87%的认为网络教研就是简单的网络共享,在概念上还没有理解“网络教研”的实质。13%的人对网络教研没有概念,表述为“从来没有听说过”。
9.你希望针对网络教研开展怎样的培训活动?
此项回答中,教师们都希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有93%的人愿意接受网络教研组织的各种培训。89%的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有要求,希望通过观摩、网络来进行学习。
10.你描述一下未来你脑海的中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
此项描述中,有90%的教师对未来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型教学进行详细的描述;76%的教师的对未来这种教学模式充满了期待。
二、渊源背景
网络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广义)。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来看,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狭义)。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有益的补充。最初是由许多教师、教研员零星的、自发的、分散的利用网络来开展教研,到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的自觉主动行为,即由“草根教育”转变为“专家引领”,网络教研才焕发了生机。
教育部在2004年就成立单独管理和研究机构,外省尤其发达省份已经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模式,我省和市里也在2010年相继成立独立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
省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把“网络教研”确立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凸显“网络教研”的重要地位。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网络教研工作实施方案(2011―2005)以全新的高度明确了”网络教研”未来发展方向。
三、实施对策
(一)做好宣传,营造氛围。网络教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关注、配合与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向全体教师宣传,加深对网络教研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进修学校应制订《龙潭区中小学网络教研实施指导手册》,指导基层学校开展网络教研,在部分学校定期开展网络教研开放周(日)活动,让教师走进网络教研、了解网络教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在进修学校校刊上开辟网络教研实验与研究专栏。
(二)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网络教研需要网络硬件环境的支撑,因此在依托市教育局城域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我区的网络教研环境建设,建议区制订《网络教研学校硬件配备标准》,做到建设标准化和特色化。加强网络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课题研究,探索路子。组织基层学校参与网络教研十二五科研课题,利用网络教研课题研究解决课改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确立网络教研样本校。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引领。建议操作流程如下:
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2.资源的收集;3.资源的整理;4.资源的上传; 5.总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