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

低碳化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低碳化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低碳化发展论文

第1篇

摘要: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内部空间评价研究是实现低碳轨道交通的基础。以城市轻轨内部空间低碳化为目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提出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评价法,建立了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评价,为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是对城市低碳轨道交通研究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低碳 内部空间 评价

在能源危机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了各国政府的中心议题,构建高效低能耗的低碳交通体系能缓解交通拥堵以及降低能耗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1]。城市轻轨所具备的低碳属性促使其进入发展期,尤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随之带来巨大的城市轻轨建设量。而轻轨内部空间是整个轻轨枢纽主要的能源消耗载体,也是有害气体排放的来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内部空间进行评价,从而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达到城市轻轨站点低碳化的目标。

在对轻轨站点评价研究上,张向科、刘浪[2]提出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设立了评价指标,构建了评判方法和评判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一个轻轨站点上。对其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智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刘琪和晏克非(2005)[3]在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站场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是在已有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低碳评价,进而为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轻轨站点内部空间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低碳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评价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方法利用归纳出来的指标对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或全面综合状况做出优劣的评定。评价轻轨站点内部空间状况时,要想得到真实、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必须先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4]。如表1-1所示:

1.2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轻轨既要满足旅客的中转,又要满足旅客的集散,它在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中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整个交通系统。轻轨内旅客聚集密度最大、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轻轨站点内部空间;同时,内部空间是主要的能源消耗载体,也是有害气体排放的来源,通过全面评价轻轨站点的内部空间,构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提出评价指标体系[5]。由此得出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

2.评价方法的选取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2.1评价方法的选取

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数量众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需要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用于轨道交通内部空间评价的方法种类繁多,并且各种评价方法又各有优缺点。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选取评价方法的关键是要选择适用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表2-1就各个评价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本文所建立的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均可以调査所得或计算可得,不存在缺少统计资料的情况,也没有大量模糊指标,更不是非确定性评价问题,而且评价指标体系中已有很多主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不宜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的评价方法,所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不够好,处理权重不太容易,所以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能消除指标间的共线性,但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没有共线性,而且因为时间、环境的局限性得不到大量的统计数据,所以也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信息熵评价法是根据已知指标不同轻轨站点的差异度确定指标权重进行评价,故选取信息熵评价法作为本文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2.2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信息熵理论构建本文的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评价模型,设有m个轻轨站点需要进行

评价,m个轻轨站点用n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则指标矩阵X可表示为:

各评价指标的概率Pij为:

当j一定且x1j=x2j=...=xmj时,即某一个指标所有轻轨站点的得分完全一样,此时Pij= l/m ,令Pi= 1/m;因Pij≥0,Pi≥0(i=1,2,...,m;j=1,2,...,n)且 则指标Xj相对强度熵Hj的计算公式为:

当某个指标对所有要评价的轻轨站点来说值相同时,信息熵值达到最大,此时Hj=1即对所有要评价的轻轨站点来说该指标完全一致,该指标的存在不影响最终评价结果。因此,某个指标的重要性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值Hj与1的差值,设其为指标的差异度Dj其计算公式为:

Dj=1-Hj (4)

根据归一法,所有指标的熵权和应为1。则指标的熵权Wj为: (5)

综合评价结果为指标的熵权与指标值的简单加权和,其计算公式为: (6)

式中, (7)

为m个轻轨站点综合评价结果的水平矩阵,其中Ri(i=1,2,...,m)表示第i个轻轨站点的综合评价结果[6]。

对综合指标评价水平矩阵R中的元素进行排序,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矩阵元素越小,则对应的轻轨枢纽内部空间低碳性越好;矩阵元素越大,其对应的轻轨枢纽内部空间低碳性越差。

3.结束语

低碳型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是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低碳交通的迅速发展是在全球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实施效果可以被看作是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实现的一个方面,促进了城市交通发展观的变革。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低碳目标的城市轻轨内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综合评价法,对城市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进行低碳评价,以指导轻轨站点今后进行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为轻轨站点内部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是城市低碳轨道交通发展研究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湘蓉.基于绿色交通构建低碳枢纽——高铁枢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张向科、刘浪.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轻轨站点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特种结构》增刊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225-227.

[3]刘琪,晏克非.公路站场规划布局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59一162.

[4]李静.客运枢纽内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电力 技术CO2低碳经济

1、国外在CO2减排实践上的研究分析

1.1、各国制定的CO2减排目标

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温室气体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CO2减排工作需要各国的协作。第十三次全球气候大会形成了“巴厘岛路线图”,制定了中远期的全球减排目标,其中发达国家在2020年减排25%至40%,而在本世纪中叶减排目标为50%。相较于1990年,2000年欧盟减排4%,并计划在2020年减排20%;日本成立了全国温室气体盘查办公室,计划在2012年之前减排较1990年下降6%;美国虽然拒绝就减排做量化的承诺,但其国内的一些州积极响应,成立了减排法案。

1.2、实施CO2减排的途径

以《京都议定书》为准则,制定了3个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约的减排途径是指发达国家间通过项目合作来实现;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转让和资金资助等方式实现减排;排放贸易则是发达国家间CO2气体减排额交易。欧盟主张减排量分担,即将减排的指标具体到相应国家,其在内部构建了减排贸易市场,对超额企业进行罚款,鼓励成员征收碳税、发展可再生能源、使用低碳燃料。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与对策

2.1、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意义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改变发展观念,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要点,涉及到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等内容。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高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并且符合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2、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宏观策略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在2012年之前,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承担减排的义务,但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课题,影响我国长远战略的制定,早在1992年就已参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而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为了应变未来气候变暖问题,明确提出在2010年CO2排放减少1/10。

2.3、中国的低碳电力之路

我国电力行业CO2排放的特点主要包含:以煤炭为主体的电源结构,此类发电装机占总容量的70%以上,没点CO2排放占发电总排放的95%以上,而低碳电源的份额小,发展的潜力大;发电CO2的排放量巨大,并且据数据统计,2005年电力碳排放接近1980年的5.6倍,并且化石能源碳排放的数量逐年递增;由于对煤炭、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我国电力碳排放的系数远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系数为120g/KWh,而我国的系数超过了220g/KWh。因而低碳电力的推进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也具有战略意义,走低碳电力发展之路,是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面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气候的必然选择,而低碳电力是CO2减排的主要途径,我国低碳电力发展的重要策略包含几个方面:其一,提升发电效率和能源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其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典型的低碳能源,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从发电机构上实现减排任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DM减排国家,是我国CO2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低碳资金与技术的引进。

3、国内外低碳电力研究现状概述

3.1、国外低碳电力的研究现状

CO2减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热门的研究领域,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关注重点,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是减排的主要手段,相关研究也呈现积极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而言,国外的低碳电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单独以低碳作为一个变量、因素或约束条件纳入到电力系统中,并根据应用来分析其作用和影响,其评估的内容有低碳技术的效益分析、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可信度、约束对于电源结构优化的作用、低碳电路的最新成果的汇总等,以减排为终极追求,分析各个环节的低碳减排的可能性。其二,从宏观视角制定低碳政策和低碳目标,研究低碳目标促进能源多元化的作用、低碳排放在于减少社会成本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碳税等环境保护性的税收影响电力行业的发展、碳交易机制对于市场的约束规范性作用等。其三,关注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多元化的战略角度下审视低碳电力的研究之路,如风电、生物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超导输电、分布式电源和电能存储为代表的电能传输环节,以电碳电器、电碳燃料和低碳电表为代表的电能消费终端,以微型发电、CCS和IGCC等为代表的传统化石电源的低碳化改进,CO2减排可以激励电力需求侧技术的发展等。

3.2、我国低碳电力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电力行业仍然以粗放型的模式为主,电力碳排放的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而我国的低碳电力的研究尚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的低碳电力的潜力非常大,但低碳电力的经济没有成型,低碳电力处于理论研究的方面居多。现阶段的低碳电力的技术储备不足,相关研究着重于碳排放的潜力与特性、电力低碳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清洁技术对于电力发展的应用前景、低碳电力促进能源技术的进展等方面的研究。

4、低碳电力模式下的研究探讨

4.1、整体研究框架

低碳电力显然可以促进整个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当前的低碳电力研究集中在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较多,但缺少低碳经济对电力行业的影响研究,而低碳电力的整体框架研究需要从宏观制度、行业、能源技术、市场和企业等层面进行研究,以上的基本元素构成了低碳电力的整体研究框架。

4.2、电碳电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定位

低碳电力为引导的模式可以对电力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碳电力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电力可以起到控制环境污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业深化等,如何研究低碳电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定位,需要从实现电力行业的环保化、能源规划战略视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碳减排产生的社会效益、电碳化空间的发掘潜力带来的环保成本等进行评估,其定位需要综合评估以上的多项指标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4.3、实现我国电力低碳化发展的技术路线研究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电力的核心,受其效益、成本、风险与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低碳电力技术的成熟度不高,发展的成本高、风险大、效果也不明显,我国的低碳技术研究主要有IGCC、NGCC和清洁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各种CCS技术等。由于当前以传统的发电技术为主,因而制定发展路线时要结合传统技术和低碳化技术。

4.4、实现我国电力低碳化的制度研究

CO2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因而其控制需要从宏观制度方面着手,以政府为主导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进行电力低碳化的制度研究,而制度研究包含多个子系统,如CO2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最低能耗标准、低碳电量配额等约束机制,绿色电价激励机制,碳税和污染税等财税控制机制。以制度为基础,寻求实现低碳经济与低碳电力的平衡协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的发展模式。

5、结论

随着低碳化的发展潮流深入社会经济,要从环保、效益、技风险控制等角度来考察低碳电力的发展,研究其发展的趋势,对于改善我国的电力发展水平和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一鸣,刘兰翠,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乌若思,苏文斌,郑松.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叶勇.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宏观经济评估[D].北京:清华大学.2006.

[4]王志轩,潘荔,王新雷.等.我国电力工业节能现状及展望[J].中国电力.2003,36(9):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企业;低碳电力技术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全球性气候变暖已经变成了目前最受全世界关注的气候问题同时也是当下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众所周知,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温室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中国也是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增加。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迫切需要减排。电力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国外已经广泛开展了对于低碳电力的研究,然而国内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比较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低碳出发,针对电力规划、能源结构调整、调度模式以及电网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我国电力企业面对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电力企业的地位及特点

(一)低碳化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有相当大的减排空间。针对我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电力企业势必会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电力对于实现我国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帮助。第一,低碳电力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这就可以让我国当下对煤炭依存度过高的电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能够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目标;第二,低碳电力对于促进发电技术的更新、降低污染、提高能效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三,低碳电力有利于促进节能、提高电能生产、降低能耗。因此,电力低碳化是必要并且十分迫切的。

(二)低碳化的特点及挑战

据统计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有差别,不过总规律几乎一致,那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先增加到达最高点然后减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当中。对碳依赖性特别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非常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势必会持续增加。就目前来看,主要低碳电力技术有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如水能、风能、核能、生物能、太阳能等低碳发电技术。不管使用什么低碳发电技术,必须综合考虑自身成本、风险、效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减排技术发展状况等等因素。除了上述方面以外,政府还必须限定电力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范围。一旦大幅下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经济和电力企业都会受到极大冲击甚至超过承受范围。因此,怎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电力企业低碳化,是我国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电力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要实现电力企业低碳化,必须将我国国情、低碳技术发展程度、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特殊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调整电力战略规划以及能源结构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电力战略规划的相应调整作出了要求。在这之前,我国电力战略仅仅是从电力供给方面来考虑的。改变传统规划模式也是必须的,一方面我们要结合电力需求来进行管理,对节能投入或者电力供给投入进行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改变过去的电力结构规划以及电力供需。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升高,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大。经济的不稳定以及能源价格能够对电力生产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我国电力发展要从整体能源的角度,充分考虑能源约束的相关性、能源价格的联动性以及不同能源种类之间的替代性。从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一次能源的特点来看,调整电力结构是最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我们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采用水能和风能发电来取代火力发电,能够在产生相同效益的情况下大幅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实现我国电力低碳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开发这些清洁可再生能源。

(二)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由于我国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导致了我国主要以西电东送这样的远距离传输电力现象的出现。在能源转运的过程当中,电网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些电力大都是以煤炭为主的石化燃料燃烧发电,因此采用高效的电力传输技术对降低传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新型输电技术的应用以及输电电压级别的提高,电网的输电耗损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间。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特高压输电这种输电方式,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方式能够让现在的输电耗损下降75%以上.因此在降低碳排放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分布式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将会高速发展。分布式能源一般容量小、电压等级也不高,要想直接接入配电网十分困难。对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水能来说,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一般只能就地开发再进行远距离输电。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随机性特别容易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冲击。

智能电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便捷地接入各种发电方式以及储能设施,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及大规模、远距离传输;还可以通过供需侧信息的互动,来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利用率。这也就保障了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此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够实现主网与分布式能源的无缝整合以及交互供电,这样就可以让输送损耗降至最低,也就最大限度上地提高了用电效率。因此,大力建设智能电网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低碳效益。

(三)采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传统的电力调度通常是以经济调度为原则,就是从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发电、运营成本出发来实施调度。然而在低碳经济下,电力系统的调度模式必须在对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等环节的能源消费还有减排潜力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调度模式。全方位发展高效的输配电设备来代替落后的输配电设备。我们应该要限制污染大、耗能高、违反国家政策以及有关规定的机组发电,优先安排节能、高效、可再生、污染低的机组进行发电。我们在进行节能发电调度时,要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持续供电为前提,以污染物排放及单位能耗为核心,以环保、节能为目标,通过对各种发电机组按照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进行排序来真正优化调度调度模式。

当下,国内外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十分重视,然而对于降低碳排量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对制度的革新关注却十分不够,可是节能发电调度对于制度革新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通过制度革新来引入节能发电调度,是当下我国电力企业在短期内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也理应得到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对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低碳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据地域不同、季节气候不同、电源结构不同等等特点,分别提出相应的低碳调度策略,在调度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将会使传统电力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全方位的改变,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因势利导,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本身所具特点的环保低碳电力发展道路十分重要。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作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短期内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途径,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希望我国电力企业最终能够将国家的环境与能源发展战略贯彻到实际,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琳,胡朝阳,胡鸿翔。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电力技术经济,2002,14(3):23-26.

第4篇

关键词:钢渣;二氧化碳;低碳建筑材料;比表面积;强度

0前言

我国每年排放大量的富含硅、铝、钙、镁等元素工业废渣,如煤矸石、电石渣、钢渣、矿渣等,其中只有矿渣得到了较好的利用,钢渣的利用率约20%[1]。这些废渣富含CaO和MgO的废渣对CO2具有良好的吸收固定作用,是制备新型低碳建筑制品良好的原材料[2-5]。因CO2和工业废渣的排放量巨大,所以任何一项减排技术首先要具备规模化的减排潜力[6-7]。与这些排放量相匹配的领域,惟有建筑材料,即只有建筑材料领域可以有效地消纳它们。我国建筑业规模十分巨大,2015年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分别达到约25亿t和45亿m3。因此,若可在建筑材料制备过程中实现固碳,同时得到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以替代部分硅酸盐水泥基制品,则将具有非常巨大的减排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将为水泥工业、混凝土和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CO2和废渣的有效利用与资源化开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构思就是利用钢渣和CO2来制备一种新型的低碳建筑材料,同时实现化学固碳。

1试验方案

1.1原材料

(1)钢渣:宝钢不锈钢滚筒尾渣,经干态初级磁选除铁处理,其密度为3081kg/m3,(2)砂:为河砂,经过烘干、过2.5mm圆孔筛制得,其细度模数为2.3。(3)CO2:高纯度二氧化碳,装在高压钢瓶中。(4)改性剂:钙质材料与表面活性剂的复合粉。

1.2配合比

低碳建筑材料是由钢渣粉、砂和水配制而成,其中钢渣粉为胶结材,改性剂掺量为1%,集料为河砂。材料配合比设计时,固定水胶比为0.5;砂胶比为2.0。

1.3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1)试件成型。普通试件和轻质试件的成型制备方法按照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的要求。对于普通试件,经常规搅拌后就可直接浇注成型;对轻质试件,经常规搅拌后,加入制备好的泡沫,并慢搅至均匀后浇注成型。试件的尺寸为40mm×40mm×160mm。(2)养护条件。普通试件在湿度相对(60±5)%,温度相对(20±5)℃的环境中自然养护3d后脱模。每个配比试件分为两组,一组放入碳化设备中进行碳化养护,经完全碳化后得到低碳建筑材料试样(LBM);另一批放入湿度相对(95±5)%,温度相对(20±2)℃的标准养护室中养护,其养护时间与碳化养护时间相同,作为对比试样。

1.4试验方法

(1)粉体制备方法。钢渣粉采用实验室标准小球磨机ɸ500mm×500mm进行粉磨制备,其研磨体的平均球径为44.2mm,球锻比例1.4,装载量101kg。原始钢渣每次加料5kg,粉磨时间为10~40min,每隔10min测定一次比表面积,其值控制在450m2/kg之内。(2)材料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原始钢渣的粒径分布按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砂筛析试验方法进行测定;钢渣粉体的比表面积按GB/T8074―20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砂浆的流动度按照GB/T2419―2005《水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按照JGJ/T70―2009《砂浆试验方法》规定的方法测定新拌砂浆的密度;按照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和面抗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试样的碳化深度;按照GB/T17671―1999规定的方法测定试样的强度。

2试验结果与讨论

2.1钢渣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由表1可知,钢渣的碱性系数和质量系数分别为2.07和2.30,为碱性渣。更重要的是钢渣中CaO与MgO的含量较高,表明它们对CO2具有较大的、潜在的吸收固定作用,是制备LBM良好的原材料。(2)颗粒级配。对未经粉磨加工的钢渣,须通过筛分析试验测试其颗粒级配与分布,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原始钢渣中细粉含量较多,<0.16mm细粉比例高达74.5%,细度模数为1.90。

2.2钢渣的粉磨特性

钢渣的比表面积与活性密切相关。其比表面积越大,化学反应活性越高,但粉磨能耗越高。本试验利用球磨机对钢渣进行粉磨处理,粉磨前把>5mm粗颗粒筛除。粉磨时间对钢渣比表面积的影响见图1和表3,其中粉磨时间0是指未经粉磨处理,但过0.16mm筛的细粉。图1和表3的结果表明,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钢渣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但比表面积的增长速率或者说其粉磨效率逐渐降低。这是因为采用球磨机进行粉磨时,粉磨产生的细粉会干扰研磨体对更粗颗粒的粉磨,起到缓冲的作用。此外,当粉体细度超过一定值后,还会产生团聚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粉磨效率和降低粉磨能耗,建议采用立磨制备钢渣微粉。

2.3流动度

钢渣比表面积对砂浆流动性的影响见表3和图2,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比表面积的提高,砂浆的流动度逐渐增大。该结果与水泥基材料不同,其原因可能与砂浆体系的颗粒级配有关,有待进一步分析.

2.4碳化养护时间

钢渣比表面积对砂浆碳化性能的影响见表3。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比表面积的增大,砂浆的碳化养护时间(完全碳化所需时间)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钢渣的活性提高,水化反应生成的Ca(OH)2等碱性物质增多,并且流动度增大有利于砂浆密实度的提高,都会导致碳化养护时间的延长。

2.5强度

钢渣比表面积对砂浆强度的影响见表3和图3。结果表明,对比试样的强度基本在1MPa以下,因其值太低,就不做特别的分析讨论。随着钢渣比表面积的增加,LBM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增加,但是当钢渣比表面积超过350m2/kg后,其强度增长速率明显变小;LBM试样的强度比对比试样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在160~350m2/kg范围内,钢渣比表面积每增加50m2/kg后,LBM试样的抗压强度就可增加4.51MPa,但比表面积>350m2/kg后,钢渣比表面积每增加50m2/kg仅可使LBM试样的抗压强度增加0.58MPa;当钢渣比表面积为352m2/kg时,LBM试样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可分别达约26MPa和6.3MPa,较对比试样强度分别增加约35倍和30倍。这主要是因为钢渣中Ca(OH)2、Mg(OH)2、CSH等水化产物在碳化养护过程中,将与CO2充分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使砂浆结构更加致密,强度得以提升;当钢渣比表面积刚开始增大时,其活性越大,与水反应生成的碱性水化产物越多,但当比表面积超过一定值后,其水化产物增加量就很小了。综上所述,当比表面积<350m2/kg时,钢渣的粉磨效率和其制备的LBM试样强度增加速率明显高于比表面积>350m2/kg的钢渣。由于钢渣比表面积越大,其粉磨能耗越高,因此应选择比表面积约350m2/kg的钢渣作为制备LBM的主要胶结材。

3结论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12)02-0042-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服务外包业在全球兴起并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巨大市场。服务外包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服务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产物,其可以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促使世界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从而具有低碳经济特性的现代服务外包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推动。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外包业对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及维护我国在全球碳博弈中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现状1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迅速发展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服务外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尽管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外包业仍维持了较快的增速。据统计,2009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同时,国内外包业务发展更为迅速,业务收入达到1 749.6亿元,同比增长31.2%。[1]截止2009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7 000家,取得各类资质认证的企业超过2 0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130万人。[2]

2主要以ITO为主,多样化趋向初显。纵观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由于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发展阶段低,故大部分企业承接的是处于产业链相对低端的软件编码和应用软件开发、测试及维护等业务,即提供外包服务的主要方式是诸如软件外包类的ITO。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软件外包承接商,代表性的有东软集团、浪潮集团、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还有上千家规模不等的软件外包接包商。除ITO蓬勃发展外,BPO也随着外包浪潮的推进和跨国公司的入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BPO发展水平仍较低,整体上还处于从ITO向BPO过渡的阶段。随着国际服务外包需求的演进和变化,在服务外包行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和延伸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服务外包方式也有了创新和发展,诸如金融、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外包方式也已初露端倪,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关恒(1982-),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势头,甚至出现了提供业务专业知识使企业获取高附加值的KPO。

3行业分布高度集中,公共服务外包有潜可挖。从服务外包业务分布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软件、电信、制造发包等业务领域。以2009年为例,来自软件行业的发包量占总量的28.6%,金融业占发包总量的13.6%,电信及制造发包各占14.6%、12.5%。与2008年相比,电信业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来自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发包量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当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已经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化途径之一,在促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这意味着公共服务外包有望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外包新的经济增长点。

4离岸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日韩和欧美的大型发包商是我国离岸外包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日韩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邻近,语言、文化和时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服务外包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欧美等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为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所吸引,正大举进入我国,为我国开拓服务外包业务创造了有利的商机。2011年全球著名IT和服务外包咨询公司IDC的《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2011-2015年预测与分析》报告称,今后五年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市场的增长率预计达24.2%;其中欧美市场的业务增长将快于日韩市场,来自欧美的业务增速为29%,来自日韩的为17.7%。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市场份额呈不断上升态势,已成为我国内地外包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业务来源。

5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发展迅速。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先后命名上海、西安、大连、深圳、成都、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十一个城市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随后国家又相继认定广州、长沙、合肥、哈尔滨、重庆、宁波等共计二十个城市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些城市从战略的高度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些区域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并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提升了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经多年发展形成的成熟的服务外包业相比,我国服务外包的起步晚,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多数外包业务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构不够协调,产业内生驱动力不强。从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看出,我国承接的外包业务主要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即以ITO为主,而在发展潜力更大的BPO和KPO上所占份额较低,尤其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KPO才刚刚起步,这与欧美、日韩、以色列、印度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服务外包结构需要调整升级。

同时, 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内生驱动力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外包市场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当前国内企业对外发包服务业务较少。我们注意到,对于许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自我服务仍是其时下主要从事的外包业务。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离岸中心的重要原因无疑是中国服务外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政府提供的扶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包业务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囿于现阶段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发展不充分,使其业务拓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因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还是服务自身。另一方面,服务外包提供商以外商独资和民营为主。据统计,在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国有企业占4.9%,民营企业占52.2%,合资企业占12.4%,外商独资企业占30.5%。[2]不可否认,这样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增加集中度,提高营运效率,但从我国外包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由于在总体上大部分国内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布局发散,则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驾驭力,从而不能有效地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虽然涌现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企业,如东软集团、海辉集团等,但能与国际上顶级服务外包提供商相抗衡的领军型企业仍然十分缺乏,导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不强。

2专业人才不足,缺乏低碳化管理。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资源,现代服务外包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外包,不但要讲求劳动力成本优势,更需要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尤其在开发与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还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情况及业务流程、掌握国际服务外包管理和相关国际法律知识,并能与国外客户直接进行沟通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精通服务外包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现实的人才结构呈金字塔状,顶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严重缺乏,中间的中层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而底部的低端普通人才则供应充足。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高教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不适应现代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绝大部分企业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造成的。

当低碳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欧美、以色列、爱尔兰、日本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正在把低碳化管理引入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力求做到高碳向低碳转型、低碳向无碳过渡的形势下,我国的低碳化管理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中,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认识不足,在服务外包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低碳化管理的“真空”。

3布局分散,同质化问题突出。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共鸣效应;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产业,也应讲求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布局比较分散,缺乏统筹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集聚效应受到较大的制约;而且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间的战略定位差异度小,同质化严重,各个城市在规划布局时较少结合本地实际基础性资源状况,没有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与此同时,各地招商引资的目标相近,过度重视引进大企业,存在脱离本地实际的情况,难以保证有效的持续性的发展。

4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外包,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壁垒等;尤其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时,更会牵涉到众多的法律问题。但是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数据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实中知识产权遭遇盗窃、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严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统计口径也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战略规划不配套,需要适时调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低碳视角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将环境和经济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在低碳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外包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努力让服务外包成为低碳经济新的增长极。在现实层面上,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产业升级转型的重点方向,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简而言之,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中国的服务外包业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政府部门借鉴其他服务外包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服务外包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并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明确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将发展服务外包业作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在我国现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确立先发优势,以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全面发展。要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惠政策,对迅速增加的BPO市场和KPO市场,要尽快规范现有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流程,加强科学引导,促进我国服务外包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对取得CMM证书的企业应进行奖励,并加大宣传,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取得国际高级质量认证书。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传统上,企业是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本身则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专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全球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成本不断提高,一个企业往往难以独自拥有所有的核心技术资源,这就需要大力借助外部资源提升技术开发能力;而且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以及接包商接包水平的提升,发包商开始把一些类如研发、设计等部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然而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信息安全体系、诚信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进行外包时,信息安全是最大的顾虑。迄今跨国公司在服务外包供应地的选择上,对中国存在着专利技术外泄的顾虑,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开展。[4]因此,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在服务外包中必须明确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建立有效的核心技术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服务外包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商业机密的保护力度,为服务外包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相关专业性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国际化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力成本上的优势正在弱化,因此必须着力培养具有过硬技术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外包企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实训;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理设置服务外包类课程,力求使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智力资源。

4创新碳减排服务外包机制,推行低碳化管理。在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常增长的大背景下,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作为新型增长模式应运而生,并对人们价值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入的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5]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这最终要落实到社会经济主体――企业的身上。企业为长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然会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门企业来做,在此背景下,碳减排具有广阔的现实需求和战略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构建碳减排服务外包机制;同时,在整个服务外包价值链环节推行低碳化管理,以抢占低碳经济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真正实现全面化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1]李凡.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0, (9).

[2]王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0,(2).

[3]明燕飞,盛琼瑶.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1).

[4]徐勇.服务外包: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5]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utsour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Guan 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7,China)

Abstract:Outsourcing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But with its development, many problems have emerged, such as imbalanced structure, weak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 acute shortage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inefficient management of lowcarbon, et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tsourcing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lowcarbon economy.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regulate and perfect the national strategy with th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anwhi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ake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o innovate carbon reduc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mechanism and implement lowcarbon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第6篇

【关键词】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全球变暖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尽管能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环顾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终将有一天受到自然的报复。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于是低碳经济孕育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实现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匮乏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相关,而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开始迈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英、日、美、加、法、意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国相继出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与决心。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分布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生产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产生单位热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别比石油、天然气高出约36%和61%。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其经济发展为高碳模式。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种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大的代价,制约着我国低碳之路的实现。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尽管近年来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GDP总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与此相对应的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单位耗能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之上,是制约我国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国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二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

我国目前仍处在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符合一国发展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没有重工业,工业化进程将变得寸步难行;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在工业社会中积累足够的资金,我国就没有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实力;再次,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竞争力,尚不适宜过分重视第三产业,而放弃工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依赖第二产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约。

我国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一直高速增长,但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全球变暖相关知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J].环境工程,2010.10.

第7篇

关键词:价值链 低碳经济 产业链 成本分析

浙江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省会城市杭州市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试点工作的市之一,因此,如何通过形成低碳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碳工业,全面推动形成低碳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低碳产业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低碳产业链的成本,从而为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低碳经济下浙江经济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开始环节,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进行环节,要通过成本管理及控制等手段大幅度提高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所谓碳汇。在整个低碳经济活动中,按照中国的减排目标,希望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同时,允许碳排放最多增加到基准年的1.5-2倍左右。用不高于1.5-2倍的碳排放耗换取3-4倍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社会福利。这就意味着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应以2007年总CO2排放量的指标的1.5倍作为目标。

碳排放量的多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国际上认同的一个公式是由日本学者Kaya Yoyichi提出的“Kaya公式”,认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单位产值能耗,以及单位能耗排放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式所示,可以算出2007年这一基准年度浙江省CO2排放总量(见表1)。

基于低碳产业链的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实现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采用的低碳经济战略是追求“碳排放的质量”,而不是“碳排放的数量”。即一方面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高碳”产业积极转化为“低碳”产业,但是盲目地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而尽可能地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另一方面如何提高重工业高能耗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显得更为现实,而这就需要产业链的协同行动,即打造低碳产业链。低碳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涉及的所有环节推行低碳运行,从研发到制造,从包装到运输,从产品到服务,都以严格的低碳标准作为衡量尺度,推出真正的低碳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绿色竞争力。因为低碳产业链中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低碳化程度,因此在低碳产业链的成本模式中结合了价值链原理、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将预防环境污染的事前成本核算、维护环境的事中成本核算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后成本核算作为树立绿色企业文化的体现。整个低碳经济推行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价值链的微观低碳产业链成本分析

浙江省低碳经济推进路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实现。宏观主要是站在政府的角色通过各种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实施,比如试点推行碳税、碳排放量交易以及碳金融等。微观则是从企业出发,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优化整合等低碳行为来提高能源使用率,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出发,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低碳产业链的成本进行分析。

图1说明了低碳产业链最终是要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并通过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链成本准确核算并优化的效果。企业的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了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价值创造的各个活动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有利于我们掌握由于控制不当而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而基于低碳考虑下的价值链进一步考虑了各价值活动环节中的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改善因素,在原有的活动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低碳这个因素,从图1的低碳产业链的要素中可以看出,价值链的活动环节主要分为低碳技术、绿色供应、绿色生产、低碳运输和绿色营销五个环节。

(一)低碳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成本分解

低碳视角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等诸多环节上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节约状况,还要考虑价值链上的相关者在采购、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发生对环境、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内外部价值链的成本因素分析中加入相关低碳因素,从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分析。通过表2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的主要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传统的成本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成本,确定了成本核算内容。

(二)内部价值链活动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确定了价值链各作业活动的成本内容之后,需要分别针对内、外部价值链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活动,即内部价值链,如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回收等环节,需要逐项确定这些作业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揭示出关键作业,从而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在表2所示的成本分析中,内部价值链的作业活动除了传统的成本活动之外,还需要考虑低碳价值链独有的环境成本因素。

1.各环节的传统成本动因分析。低碳技术的设计和研发环节主要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费用支出,这些传统成本可以用调研次数、试验次数、修正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半成品运送与存放成本、设备维护、产品测试与检验等成本,可以用生产原料消耗、设备工时、人工工时、运送次数、存放体积、维修工具数量、维修培训次数、检验和测试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营销环节中顾客满意度调查成本、销售成本、废品回收成本等,可以用调查次数、销售数量、废品回收处置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2.各环节的环境成本动因分析。在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都有环境成本存在,设计和研发环节的为降低设计、试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发生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生产环节为降低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而增加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销售环节中为废弃物回收处置、产品降级再用而发生的成本应计入环境成本。对于这些环境成本,需要先获取资源流数据,然后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后确认物量中心,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资源流数据的收集。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是指在各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资源的总和。比如物料消耗成本,包括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动力费用成本,包括水费、电费、煤气费等;制造费用,包括人工劳务费、设备折旧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确定作业中心,归集环境成本。作业中心的设置一般以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为一个作业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可以设置不同的作业中心,如以电厂为例,就可以将环境成本的资源流分成除尘、脱硫、废水处理和绿化等几个作业中心。然后将相关环境资源耗费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环境成本。根据作业成本中心,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仍以电厂为例,除尘中心的成本动因是燃煤量,脱硫中心的成本动因为二硫化碳排放量等,根据不同产品所发生的这些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前面归集到该成本中心的资源流进行分配,从而使环境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

(三)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低碳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前面对企业价值链的成本分解以及成本动因分析,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可以将与环境有关的支出纳入到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并最终计入到产品成本,以反映真实的资源耗费,基于价值链考虑的作业成本计算法,能够实现将企业环境成本正确分摊给企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准确,也能够为企业进一步进行低碳成本效益分析奠定相对准确的成本基础。

结论

推进低碳产业链构建, 加速产业低碳化发展, 谋取产业绿色竞争力, 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产业链的各个主体其实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各个企业,要使得低碳产业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核算出考虑了环境成本后的准确的企业成本数据,以便利用和推广。价值链理论和作业成本法是和产业链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准确和合理地进行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企业成本核算,从而为后续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政府推进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微观基础,以使浙江省低碳经济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红喜,刘东,袁瑜.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2.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万红波,阴海明,朱林.资源流分析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第8篇

关键词:碳金融;气候变化;金融业;碳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05-02

任何单方面的因素都已经无法阻碍低碳经济的加速过程,节能和减碳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低碳化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便是碳金融,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支柱就是构建起完善的碳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中由于金融业具有比较巨大的相关利益基础,所以,对全球金融格局和经济来说碳金融的崛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碳金融的释义和产生

除了资金融通之外,如分散风险、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弥补损失的保险活动等也都是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全球第一版系统地对碳金融进行阐述的专著,《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对策》出版于2007年,这本专著对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带给全球金融机构和产业体系的挑战,进行了深刻而又广泛的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业的投资决策、信贷以及风险定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影响资源供给、公司价值、社会财富和能源价格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全球碳金融的加速发展,并不仅仅是由于地方政府、国家或者是私营部门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的需要,同时也是产业部门应对安全风险、再保险、管制风险、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等等各类金融机构应对法律、企业形象以及竞争风险的需要。

(Carbon FinanceMagazine)碳金融杂志则是将碳金融概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碳金融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包含了机构、服务、市场、政策、产品等不可分割的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灾害管理这三个目标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又低成本的途径,创新性的构成了低碳经济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被称为是低碳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碳金融应运而生,可以说其是低碳经济加速扩展到了全球经济的各个脉络当中。碳金融体系从全球范围的实践来看(包括金融组织机构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活动)是多样化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交易机制、交易产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是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是碳金融政策全方面的支持体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碳金融全球市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一)市场结构的建立

碳信用交易市场是碳金融市场迄今为止的主体构成。全球各地交易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崛起,近年来交易所相继成立,交易额连续保持增长态势,碳交易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到目前为止,这一新型的市场已经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由两个典型市场、广泛建立的交易平台、两个法律框架、四个交易层次所构成的碳交易市场结构。

(二)对近期碳交易发展特点的追踪

《京都议定书》自2005年生效以来,全球的碳交易市场以100%每年的增长量在高速成长,发展极为迅猛。2008年碳交易全球共达到了有近5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达到了1260亿美元,平均每吨的价格为26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预测,2008-2012年平均每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到600美元,预计2012年的交易额将会达到1500亿美元,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超越石油交易。近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碳交易在大的市场,属于配额行市场,发展势头最劲,不管是交易总额还是交易总量都远远超出其他交易体系。通过数据显示,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的碳排放量自2007年的206亿吨到2008年变提升到了309亿吨,交易额从490亿美元上升到了920亿美元,交易量占配额市场总交易量的85%以上,交易总额上涨了近90%。

2 自愿碳市场在项目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虽然不大,但是近两年来吸引力却在不断地提升,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球自愿碳市场的交易量增长了近一倍之多,交易额增加了近90%。自愿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芝加哥场外交易和交易所,2008年的交易额占交易总量的近60%,有着较大的交易份额。

3 配额型交易的成交额和成交量自2006年以后都远远高于项目易。2008年配额型市场的交易额占交易总额的70%以上,占排放权交易总量的近70%。

4 碳金融市场中的天气类金融衍生品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渐走向成熟。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避免灾难性的损失,管理和转移天气风险,其一系列的天气类金融衍生品被创新和发展,其主要类别包括转移一般天气风险的天气类衍生品,发现碳排放量价格的碳信用以及转移灾难性天气风险的巨大灾害债券。当前,这一类产品的定价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市场弹性在不断增加,交易管理正逐渐走向成熟,产品的流通性在不断扩大,产品交易日渐活跃和成熟,经营环境得到了税收、监管法规、法律、会计的大力支持。

5 CER交易二级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CDM市场为主要项目交易市场。CDM二级交易市场自2007年开展以来,其成交额和成交量可以说几乎是在以几何倍数在增长,其成交量从2007-2008年增长了350%,从240亿吨增长到了1072亿吨,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从30%上升到了70%以上。

三、我国低碳的繁荣需要金融业加快步伐以助推

我国政府近年来建立了中国CDM基金,制定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成立了环境交易所,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了与2005年相比到2020年下降45%左右的目标。从哥本哈根的艰难谈判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发展中的国家想要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国在加大力度控制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减排工作的未来重心将会从减排多少转移到进行减排需要花多少成本,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减排。在客观上节能减排的资金需要和目标硬约束也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

通过对全球碳金融体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金融机构都在迎接气候变化和情洁能源所带来的巨大金融产业机遇,都在积极布局碳金融。我国CDM产生的核证减排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中最具潜力的供应方,核证减排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这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碳金融发展空间。我国的金融业进行了把握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机遇,绿色信贷政策已经着手制定和执行,开发碳排放挂钩、能效贷款产品,这些局部意义上的碳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广度和深度上,与我国碳市场潜力都是不相符的。所以,我国应该对其他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进行借鉴,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让碳金融为我国的低碳繁荣撑起一片发展空间,以建立多元化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全方位的碳金融政策体系,多层次的碳金融系统为目标,引导金融业的深度和全面参与,为我国低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分散风险并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发展碳信用价格的交易市场,以自愿碳市场的发展为示范,利用产权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在市场基础设施、专业服务能力、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提高交易的流动性和透明度,逐步发展气候衍生品交易和碳交易,进一步降低交易的成本,以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

2 建立为低碳技术投资和碳管理服务的碳基金,进一步加快碳金融的发展,以形成长效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环保项目和节能减排企业发行债券。加强再生能源、金融服务业和能源、农业等战略性产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巨大灾难债权、天气衍生品等产品的创新发展,开发可再生和节能能源、绿色建筑、环保汽车等保险产品和信贷业务。

3 在灾难、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国家也要将碳金融的发展纳入到其中,让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一项主要政策工具,此外,还需要建立并完善有关碳金融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4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业务专门部门,加强金融服务业对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建设,从管理理念、行业规范、业务创新等方面来提高金融服务业管理气候风险的能力,缓解碳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迎接气候变化和情节能源所带来的金融机遇,对碳金融都在进行积极布局。在客观上,节能减排的资金需求和目标的硬约束都要求我国也建立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的实践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多元化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全方面的碳金融政策体系,多层次的碳金融体系,以引导金融业的深度和全面参与,为我国实现低碳目标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分散风险并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卉彤,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郭晓瑞,后京都时代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律路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