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5: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乡文化建议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骄阳的两道光柱穿过房间,宛如两条透明的金带,内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尘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校,家乡的变化,感恩父母,我
您们好!
我是唐山市路北区龙华小学六年级的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学生。我在我的家乡已经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乡的一切变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公园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公园,现如今却成了荒地,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我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小学生
我所指导的课题是“大基山古迹探访及旅游价值研究”。研究小组一共有9人,3人负责摄影积累照片资料,4人负责联系有关部门,提供大基山的有关档案资料,2人负责搜集图书资料。我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指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之前的指导,即课题提出的指导
在确立这个课题前,我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阐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涉及自然、社会、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就什么是研究性课题、研究方法、资料搜集、论文的特点和撰写等向学生做了必要的介绍。
为使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开展的有声有色,我首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引导他们对研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设想内容和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激活学生的思路。同时提供一些选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社会热点来选取研究课题。他们成立了研究小组后,就来邀请我做他们的指导教师。他们最初确立的课题是:莱州古迹及旅游资源的研究。看完之后,我给他们提出一点建议:课题的范围不能太大,因为莱州的古迹不但多而且分散比较广,如:文峰山、道士谷、毛纪墓地等。你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完整透彻的研究结果,最好把范围缩小一下找一个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自然景观,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古迹的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已成为人们追踪的热点。人们在业余以及节假日的最好休闲消遣方式就是旅游。所以最后同学们确立大基山作为研究性实验的课题。此外确立这一课题有一定基础:首先就是同学们对这一课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再次我对大基山有一定的了解,鉴于大基山上千年碑刻,自己多年的书法功底也可以派上用场。然后我们共同确立了目标,我的指导目标有两点: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体察人物心志。2、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指培养学生的热爱历史,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一种能力指搜集整理、归纳资料、撰写论文、社会交往实践的能力;一种精神是指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确立了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到图书馆、档案馆搜集旧照片、文献资料等。第二、实地考察探访。第三、后期加工整理工作,装订成册,向各级领导书写建议书。第四、制作网页。
二、研究过程的指导
首先,放寒假之前,我对研究小组进行了简短的培训,共同商议了活动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确立以电话联系的方式确保信息畅通。然后,我们在腊月和正月三次共同踏上大基山进行研究活动。活动中及时排除学生遇到的困难。随着研究过程的深入,学生发现古迹的年代以及历史价值无从查起,学生这时才感到压力和困难,并不像游山玩水那样惬意。于是我介绍他们到市博物馆去查阅资料。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争取到博物馆馆长林光旭先生及考古室主任崔天勇的大力支持,最后进行资料汇总,并准备撰写专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制作网页。
具体指导方法为:
1、搜集和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在新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旅游局等部门搜集大量的资料。查阅《古邑――掖县》、《莱州文史资料》、《大基山碑刻现状及保护措施》、《辞海》、《文峰山简介》等10多类80多本相关书刊。
2、进行调查访问。包括到大基山附近四、五个村庄了解事情的由来、传说和对事物的调查取证,以及到文化局等权威部门访问。
3、对调查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
4、资料的汇总。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材料,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实验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的衔接,知识与实践的沟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中的一场革命。
2、通过这次活动,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每时每刻向学生传授知识,唯恐学生不会学。现在想来,这种做法用心良苦,但并非明智之举。在与学生共同活动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潜力,学生的能力已超过老师的想像。
3、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作为一名指导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科知识关系不大,我也不能解答,更谈不上指导,每当这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去查阅资料。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知识不可能容纳学生全部所有的知识,更不能拥有学生所能想到的问题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师传统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站在和学生的同一高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4、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古迹的认识,加深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 布置人文化的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应有利于学生人性的张扬、个性的张扬。
1.个性独白。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把不愿意向家长表露,不愿意向同学说的心里话,全都在日记中写出来。有的同学说:"看见父母总吵架,自己都不愿意在家里了,真想离家出走。"还有的同学说:"我这一段时间总愿意关注同学们穿的比较奇特的衣服,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还有的同学写道:"今天老师看我的眼神特亲切,我真幸福。"通过同学们的这些心里话,让老师更真实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心里,还能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开导和教育。
2.奇思妙想。发现生活中、学习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引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欲,让他们天马行空,尽情地异想天开,去发明智能灯、变色空调衣、全息窗、未来的文具盒、神奇的网络课本、神奇组合眼镜、旋转房屋……
二 布置实用化的语文作业
为学生的未来考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我常常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交际环境,领着孩子们去作实战演习,使他们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练习应用文。丁香花开了,教师节到了,给过去的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身体不适,写张请假条;要加入哪个兴趣活动小组,写个申请书;校园的文化气息不浓,给校长写一则建议书……
2.口语交际表达。到老师家去拜年,送去祝福;走进"未来人才市场",自我推销;当小记者去采访,聚集热点;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做广告。
3.快速阅读。向孩子们推荐他们喜闻乐见的少儿名著和优秀报刊,定期举办"新读物会"。新读物到手后,让学生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内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及精华,形成自己的读书报告,然后,在新读物会上推荐介绍这本读物,并作简评。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热情。
三 布置合作化作业
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的理念,与之相应合作化的作业是此理念的必然产物。
1.当故事大王。我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故事会:寓言故事会、童话故事会、民间故事会和现代故事会。每次举办故事会都提前通知。让同学们搜集准备材料。然后通过讲给父母听、邻居听的办法,为争当故事大王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材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准备演讲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讲后请父母、邻居批评指正。又是一个改进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非常主动,一点没有被动完成作业的心理压力,效果非常好。
2.办剧团。我们利用本班学生中比较有演出才能的学生,组成小剧团,结合学过的课文编排课本剧。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演出。"演员"热情高,"观众"也能从中受益。
3.办家庭报。主要介绍家人和家里的情况,涉及到每个人的情况主要由自己写,家里总的情况由大家合作写。还把齐心协力制作的家谱刊登在家庭报上。
四 布置时代化的语文作业
我们的语文作业也要时髦些,密切关注时代风,尽量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与时代同行,不能总慢三拍。
1.跟踪时代风。关注流行歌曲,流行影视,流行服装,流行饮食,流行服饰等。根据学生的最新审美情趣去设计作业,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唱一首流行歌曲,并向同学们介绍。现在流行的影视剧是什么?她为什么能流行?哪些是值得称赞和赞扬的?哪些是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 进行评价,并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乐于做,而且还能摒弃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
2.信息搜寻大练兵。如学习《世纪宝鼎》这一课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世纪宝鼎的信息。为了完成这份作业,学生要上网查询,上图书馆查阅,阅读图书报纸,从而锻炼学生广泛快速搜集信息,科学的、创造性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而,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走向开放:一是作业涉及面的开放,可以涉及纯文本、社会文本和信息文本。既可以横亘古今,又可以绵延中外。二是作业涉及的开放。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参与出题。
六 布置探究性的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一个同学发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中的'吓'字用得不对。有了这个可生成的课程资源,我就立即加以开发;让学生们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吓'字用得好不好?写一份研究报告暨辩论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根据。
七 布置整合性的语文作业
一、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我们安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文庙、大龙湖、茶叶公园、茶都、凤山公园……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碧水蓝天、千亩茶园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就象课本中的美文,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而这时初中学生最爱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及科普科幻读物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如清水岩、铁观音的美丽传说,还有一些民间故事……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综合性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当然,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如指导学生对蓝溪水资源利用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咨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化学实验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宣传展览,通讯报道,倡议保护水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形式,如当读报员为小朋友和老人读报;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时,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那么你一定是一位出色的作文指导能手,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教学,就像音乐教师要唱歌给学生听,美术老师要画出画供学生参照一样,你也应该写出一手好文章,这是分内之事。《教师法》中有这样明确的规定:老师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写作的好手。要使学生“昭昭”,我们老师自己怎么可以“昏昏”呢?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不仅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要上好一堂作文课,首先要做到胸有成竹,从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进行布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水试一试深浅,亲身感受一番,带学生一程,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不但能把握作文课的主动权,也能让学生把你当做朋友,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使他们爱上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到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下水作文呢?
一、下水文的时段随机化
下水文不是一般的范文,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的所思多想、所感所悟,是教师对他们的构思、布局、会遇到哪些困难的猜想,绝不能等同于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想象远比我们活跃,他们的信息接收渠道很多,我们不能把自己认定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束缚他们的思维。所以,运用下水作文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时机进行。
(一)作前下水,胸有成竹
抛砖引玉是下水作文的一大使命,特别是对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作文类型的写作,如读后感、书信、调查报告、建议书……学生很少接触或者从未接触过的类型,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了下水作文的引路,学生就等于有了拐杖,知道这些文体的间架结构,更容易上手。例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生不仅中午看书,放学回家看书,老师还时不时地在语文课上推荐课外书,写读后感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起初,我以为简单地让学生在周记中写写就可以了,没想到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只抄了课外书中的段落、故事,小部分学生加了前言,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加点自己的感想,但这感想也仅仅是“真好看”、“我真希望能成为×××”“我要向他学习”等冠冕堂皇、泛泛而谈的话而已。于是,我选了一本学生们都很喜欢看的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我这样写道:“《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是我最喜欢的书。我觉得书中的克拉拉姐弟很勇敢,他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他们虽然有些调皮,但是富有创造力,他们能把奇思妙想付诸实际行动。他们阳光、可爱、富有爱心,虽然有时会好心办坏事。他们姐弟俩亲密无间,互帮互助,虽然偶尔会互相捉弄。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事情勤思考的品质。这本书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各种古怪的念头,让我回味无穷。”
通过这篇简单的下水文,我给了学生一个参照,我告诉他们读后感重在感悟,为了使感悟更深刻,我们还可以再加一些故事。在之后的写作中,有学生这样写道:“《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它讲述了……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钦佩,他舌战群儒的场面让我惊叹,诸葛亮骂死王朗更使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一次诸葛亮领兵出祁连山……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了参照,学生明白了读后感的写法:点面结合,多写自己看过书后的看法。
(二)作中下水,因材施教
针对那些看似简单,但写好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学生写到山穷水尽,实在挤不出来时,及时出示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轻松与愉悦。例如,身边的事和物,学生往往耳熟能详,写作内容并不难找,但在表达上一般都记流水账,写得不完整也不具体。此时,我们要根据学生所暴露的问题,让学生朗读下水文的一两个段落,以便借鉴。这样扶学生走一程,替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就会大受启发,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有一次作文要求是写身边的雷锋,学生起初兴趣高涨,因为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少,自己也看到过不少好人好事,于是提笔就写,写着写着,他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就像打了霜的茄子——蔫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把事情表达清楚。我趁机出示了我的下水文《我身边的雷锋》:
“一天早晨,天冷嗖嗖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爸爸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我还来不及拿伞,他就急匆匆地开车走了,我越发觉得冷了。
突然,一把小花伞撑到了我的头上,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尹舜启。他背着大书包,左手拿着一把小花伞正往我头上移。见我回头,他笑眯眯地说:“你没带伞吗?我们一起走吧。”我感激地点点头。
雨还在滴答滴答地下,可我的心暖洋洋的。”
我告诉学生要把事情写具体,就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善于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之后,学生们开始奋笔疾书了。
(三)作后下水,提高鉴赏能力
作文后的修改和评价也非常关键,下水文的适时出示,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或者以自己的下水作文为例,从结构上破解与分析,指出下水文的优点与缺点,该怎样修改,使学生有迹可循,修改自己的文章。在教学“故乡”这个单元时,我安排了习作《美丽的家乡》,学生们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山有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枝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草坪变绿了。小朋友们脱下棉袄,走出家门,欢快地跳啊,蹦啊,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
同学们,这就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文章中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毫无特色,绍兴的农村是这样,其他地方的农村也是如此。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了我的下水文:
“我的家乡在绍兴,它有水乡、酒乡、桥乡等美誉。绍兴的桥,造型各异,建筑精美,堪称一绝。
我最喜欢的是题扇桥,它坐落于……
现在,题扇桥经过上千年的历史,仍然屹立于河岸之间。远远望去,桥正面的‘题扇桥’这三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桥上爬满青藤,深绿的藤叶没有一点缝隙,像是给桥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桥下,水清澈见底,仿佛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我的家乡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爱我的家乡。”
我告诉学生,文章应该抓住特点来写,如绍兴的特色是建筑。我通过桥来描写绍兴,而且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二、下水文的形式要多样化
(一)启发性下水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补写,这样的方式立竿见影。当学生陷入山穷水尽的窘境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示范与启示。下水作文不应拘泥于事先的准备,可以是课堂插曲中的出口成章。有一次上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畅谈自己的理想,他们有的说想成为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有的说想做军人,投身于保卫祖国的行列中;有的说想成为老师,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此时一个学生未举手示意就站起来问:“老师,你现在还有理想吗?”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震惊,我迟疑了一下清了清嗓子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管理想是近期的还是远期的,不管曾经的理想有没有实现,都会有新的理想出现。我的理想是把你们教育成率真、阳光、可爱、懂礼貌的好少年……只要你们在思想上、智慧上有提升,我的未来就多一分鲜亮,祖国就多一分坚强……”
我殷切地期望:“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是我理想的一部分,我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你们的努力。赶快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老师等候着你们的佳作!”
老师的话语富有亲和力、感召力,把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有了心灵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二)示范性下水
示范性下水,是针对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而进行的作文。我给学生提供下水范例,教给他们写作方法,开阔他们的思路,在纠正他们习作毛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一次作文课上,我们围绕着“一个闪光的名字”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感人的事、崇高的人,从古至今都很多,但有人觉得写时的英雄人物,太遥远跟不上时代气息,而对报纸新闻中的人物,又只是了解了皮毛,要写生动具体谈何容易。身边见义勇为的举措,毕竟不是经常发生,选材上有一定的难度。写什么呢?学生们把难题推给了我,还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还好我事先写过下水文。我出示了下水文《补鞋的残疾人》:
“则水牌市场有一个补鞋摊子,摊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无阻。这个摊子的主人叫王平,是个残疾人。他的穿着十分朴素,头发短短的,有一双坚毅的眼睛。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下身瘫痪了,手和脚瘦得像根柴。这给他的心灵带来了莫大的创伤,可他没有放弃活下来的信心。为了不给亲人增加负担,他开了这个补鞋摊。
他没有宽敞的店面,更别提漂亮的装饰和摆设了。他只有一尺见方的帆布摊,上面放着一些补鞋工具。
……
有一次,我的球鞋不小心划了一道口子,当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去补,身无分文;回家,会挨一顿打。忽然,我眼前一亮……
俗话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德行。”如今,每次走到那个地方,看着那位身残志坚的补鞋叔叔,我心里就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我的下水作文算不上典范,却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这次作文课比较成功,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多具有新意,角度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位学生写自己最敬佩的人是爸爸,因为爸爸在一次父子对话中坦露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他认为爸爸很诚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逆行性下水
逆行就是结合学生习作中的同一类毛病写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给他们提供一个识别错误的机会,还可以培养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近段时间,我们学了描写农村风光的文章,在学生自行作文时,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共性:开头喜欢以“今天”起笔。春夏秋冬的描写顺序被排除在外,再好的文章也会被他们的“今天”毁了。于是,我写了这样一段:“今天,我约了几个小伙伴去田野玩。田野真美啊!……”学生读了文章,很赞赏文中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但对我这篇文章的开头不太满意。有学生提出可用刚学过的诗句开头:“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也有学生提出这样写更生动:“冬天刚过去,春天就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到处都像约好了似的,一齐换上了春装。我不禁约了几位小伙伴去欣赏家乡春天的田野。”这样修改,学生印象深刻,不容易犯同类的错误。
下水作文不需每次都很完美。我认为下水作文太完美会让学生产生望尘莫及之感,使下水作文失去意义。下水作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修改补充;要让学生在读了下水作文后,对教师的下水作文进行表扬、批评,让学生觉得作文也不过如此。
三、下水作文的语言、内容、技巧儿童化
(一)下水文的语言要儿童化
下水作文是写给小学生看的,成人化的语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不容易接受。因此,下水文必须用儿童的语言描绘生活,把长句分成几个小短句,把哲理性比较强的句子改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词句去表情达意,从而让学生觉得这样的习作亲切自然,可学可用,不会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我在《第一次做家务》的下水作文中这样描写:“我把鸡蛋调好后倒进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呲’的一声,一朵美丽的黄牡丹盛开了,多美的一朵花呀!………我不小心手指被针扎了一下,伤口顿时冒出了一颗红珍珠,吓了我一跳。”形象生动、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表达出了儿童的独特感受。
(二)下水作文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我们教师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与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写下水文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看待事情,体验生活。选材时,教师应该尽量选取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写作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系列之所以为广大儿童喜爱,就是因为选取的事例是孩子平时经历过的,他们产生了共鸣。我们教师虽然不是儿童作家,但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肯定能选好材料,从而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以“我手写我心”。记得一年春节过后,学生们来报到的第一天,我和他们聊起了春节中最开心的一件事,他们兴高采烈地说是拿压岁钱、放烟花、做客、和小伙伴玩耍……谈起每一件事,他们都无比兴奋。我选取了放烟花的事情,我这样写道:“我拿着‘魔术棒’,只听‘呲’的一声,‘魔术棒’里冲出一簇五颜六色的火花,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花儿的世界。呵呵,真好玩!我放了一根又一根……红色的烟花冲天而起,然后‘嘭’的一声在空中绽放,像湖里的荷花,又像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舞动的裙子,真好看……”
还没有听完我写的作文,学生就拿起笔写起了自己的作文。我的下水文与他们的经历相似,他们产生了共鸣,有了新的想法,激起了一试锋芒的写作欲望。
(三)表达技巧要与儿童水平同级化
广州北部,城市边缘,三层的黄石立交如同巨型机械一般矗立。
毗邻黄石立交的马务村,被认为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这里交通便捷,房租低,人口密,20余年来,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
30年前,制衣、制鞋等一大批加工厂进驻马务村,同时为这个村子带来了第一代农民工。人们言说,这里曾有过一段热火朝天的工业岁月,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给大量涌入的外来工提供租房,当地村民集体把低矮的民房“拔”高了3到5层。
如今,传统的工厂已经搬走,租客也换成了在市区工作的白领,在“三旧”改造的大潮中,这个谈不上辉煌的城中村原本逃不过被推倒重建的命运,但主政者一个新的想法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今年9月,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在马务联和工业区内开馆,一栋4层高的旧厂房被改造成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门前立着一个古铜色的农民工群像,这些雕像昂首阔步,目光坚定,往前迈的步伐整齐划一。
这座农民工博物馆并不孤单,它被包裹在一个达6000多平方米的“广州城市印记公园”中,按照规划,这座主题公园将包含城中村原貌街区、农民工生活实景区、大学生创业园、当代艺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转型升级展示长廊,还有一些商业生活配套。
尽管在2012年的11月,上述大部分设施仍然停留在规划图里,但提前开门迎客的农民工博物馆已然吸引了不少游客。
我们没有过得这么好
“里面有很多好看的。”11月的一天,头发花白的梁伯站在一层的大堂里,笑眯眯地说。他家住附近,开馆至今,他已经是第5次过来了。梁伯已经退休,他喜欢“没事的时候来这里逛逛”。
梁伯静静地看着面前是一块长达七八米的电子屏幕,幕中滚动播放着一段颂扬农民工时代功绩的宣传片,整个大堂回荡着一个慷慨激昂的声音:“他们共同拥有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称谓,农民工。这一张张笑脸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推动者,他们将与中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历史一道永载史册。”
在生活中备受冷眼的农民工在这个展馆里被视为一个值得铭记的传奇。4层的博物馆,用各种光影技术、场景布置、实物、文本,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工历经艰辛而最后寻得美满结局的故事。
二楼展馆入口一个投影展现让人印象深刻,一老一少的农民工对着空旷的展厅反复地说道:“我们农民工一样可以做大事,实现梦想。”数个成功农民工的口述史散落在展馆的各个显示屏里,在显示屏里,他们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拿到了广州户口,在广州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但佛山农民工欧昌群在看到这些跳跃光影时,她只感到一阵不可抑制的伤感,她说:“不全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过得这么好。”
工伤,这是农民工心中的梦魇,但华美的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对此着墨不多。
欧昌群是四川南充人,在2002年,她只身来到佛山南海打工,辗转到过木板厂、五金厂、汽车弹簧钢板厂担任普工,但在打工生涯的第9年,她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工伤。
2010年1月,欧昌群因拖欠工资问题与厂方发生口角,那几天里,她感到很不痛快,工作时“恍恍惚惚,有点心不在焉”。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早晨,当时,欧昌群一个不留神,整条右臂就被卷进了一部上个世纪留存下来的老旧机器里,她瞬间只有一个念头:“我的手没了。”
彼时,欧昌群所在的汽车弹簧钢板厂没有给员工购买社保,工伤发生后,担心“出事”的老板连忙自掏腰包为欧昌群治疗。断臂修复的治疗费可不便宜,欧昌群从1月入院,到6月出院,共花费了10余万元。心痛银子的老板在3月的时候就不愿再支付治疗费,频频催促欧昌群在手术成功后赶紧出院。
钢钉还打在欧昌群的手臂上,5根手指不能自如活动,她非常担心提早出院手臂不能顺利康复,因而拒绝出院。“有一段时间,老板不付钱,医院都停药了,我只能穿着病号服跑工会、跑妇联,到市政府去,我真的很怕自己的手会保不住。”
后来,在当地人社部门介入后,老板才不得不为她支付剩余的治疗费。但经此一劫,欧昌群不愿再回工厂里打工,她加入了一家N G O,把探访工伤、职业病工友当做了自己的新职业。欧昌群说:“我这才知道,遭遇工伤的工友有那么多,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
来自佛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佛山市(不含顺德区)被认定为工伤者17052人,平均每天47人。欧昌群认为,频繁出现的工伤是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直至现在,依然是许多农民工逃不过的梦魇,但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几乎没有关于工伤的展品,让她感到很失望。“我想到博物馆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是我看不到。”
“也许很多年以后,工厂里不需要人来干这些活了,那时候的小孩子还以为农民工的历史很美好,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曾经在工厂里缺胳膊少腿。”欧昌群说。
来自贵州贵阳的农民工安强文也有同感。今年1月,她那在佛山陶瓷原料厂工作了近20年的丈夫,在经过两年治疗后,依然被尘肺病夺取了生命。安强文说,她到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参观,就是想去看看有没有跟尘肺病有关的东西,但有人告诉她,没有。“没有?怎么能连这个都没有呢?”
博物馆不要回避时代的问题
祥子,中山大学学生,曾自费“卧底”深圳富士康,一直关注“农民工”的话题。今年10月,祥子得知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刚刚揭牌,就好奇地去逛了一圈。
但祥子发现,博物馆所表达的、所反映的,与他心目中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有不小的距离:“我只看到国家政策对农民工逐渐改善,以及农民工为我们这座城市所做的贡献等等的美好形象,而没有反映农民工本身遭遇的真实问题,比如农民工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
祥子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促使广州这家耗资不菲的农民工博物馆能展现更多的真实。他制定了一个“三部曲”,第一步,向政府申请公开博物馆筹建思路;第二步,组织困难农民工进馆参观;第三步,公开递交整改建议书。“没错,我就是希望引起关注,让大家通过关注我,进而关注农民工博物馆,再来关注农民工生存困境。”祥子直言不讳。
在两次寄信申请公开农民工博物馆规划及征集展品的具体信息后,10月21日,祥子邀请欧昌群等8名佛山农民工到广州参观农民工博物馆,同行的还有两家纸媒的记者。
但令祥子一行错愕的是,当天农民工博物馆大门紧闭,门口上挂着牌子赫然写着:星期天闭馆。而按照原来的规定,广州农博馆的闭馆日是周一。远道而来的欧昌群很不满意,她说:“为什么要星期天闭馆呢?我们这些农民工只有星期天才休息啊!”
此后两天,媒体连续的报道让有关部门感到了压力,10月25日,广州市建委在农博馆会议室里约见祥子。
赴会的祥子特意穿上了在富士康打工时的工服,同时,他还带上了包括欧昌群在内3名受过工伤的农民工,同时还有多家媒体的记者。“我想,如果政府否认农民工苦难的事实,就让受过工伤的工友发言。”祥子在赴会时已经准备好了可能发生的争辩。
出乎祥子意料,当天会谈的气氛十分和谐。广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主动对祥子的建议表示回应:“你说反映政策背后农民工的故事,这个建议很好,我们会考虑,而且现在也在做一部分。我们已经委托广州社科院拍了6个口述故事,你说的情况我们会慢慢完善。”
按理说,祥子收获了一个高于预期的效果,但他仍不满意,11月,他又写了一份《三问博物馆建设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和一份建议信,建议博物馆方面“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展现农民工真实的生活状态。”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的许辉是祥子的朋友,他很支持祥子的行动。许辉说,博物馆本身有公众教育功能,希望祥子做的事情可以引发社会的思考。
农博馆建成之前,他曾受托搜集一些反映农民工生活的口述史。于是许辉花了四五天时间,到一个建筑工地上找了一名工友,拍了一段工友的口述史交上去,但最后不知何故没被采用。后来他到农博馆参观时看到,馆里播放的几段口述史很明显是摆拍的。
“广州农博馆展出的信息给我一种‘农民工很伟大’的感觉,但你去问一个农民工,你觉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他会回答,‘伟大的话我小孩就不会上不了学。’”许辉说,“我希望博物馆不要回避这些时代的问题。”
有一些苦难值得被铭记,比如,尘肺病。
在深圳劳务工博物馆主展厅里,静静地躺着31份尘肺病鉴定资料,这些资料上写着同一个名字:“张海超”。有人说,要问农民工职业病维权之路有多难,这些不会说话的材料能给出一个最鲜活的答案。
2009年6月,农民工张海超为了维权,以“开胸验肺”的悲壮之举证明自己患有尘肺病。其实,早在张海超“开胸验肺”前,医生便对他坦承:“凭胸片,肉眼就能看出你是尘肺。”但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张海超愤怒了,他最终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自证。
2011年4月,张海超把31份工伤鉴定资料,包括X光胸片、职业病鉴定证明、诊断书捐赠给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在2008年4月开馆的劳务工博物馆被认为是中国首家“纪念劳务工群体”的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一处僻静的街角,经常有参观者问工作人员“为何将博物馆建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工作人员通常会指着这两栋外表普普通通的灰白色建筑物答道:“这是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厂址所在地,这里诞生了中国首批劳务工。”
目前,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已征集了6000多件(份)劳务工史料及文物,其中800多件在主展厅展出。
尽管博物馆以记录农民工历史为己任,但在面对职业病、维权等“敏感材料”时,这家由政府主办的博物馆一度犹豫不决。在去年的“五一”劳动节,手握“开胸验肺”的珍贵资料的馆方未敢展出,负责人担心“展出负面材料,有失深圳脸面”。
伤痛史,展出,还是不展出?博物馆的主管官员很是经过一番纠结。直至2011年8月,劳务工博物馆才把国务院总理帮农妇熊德明讨薪的照片,与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材料一同展出。据说,这是出于“丰富展览内容的结构,填补了史料展中缺乏劳务工维权史料的空白”的考虑。
打工者博物馆: 记录“沉默者”
989路公交车到达北京皮村西口时,超过半数的乘客会下车,他们大多穿着厚厚的暗色棉衣,身上沾有些斑驳油漆、木屑,还有不少的灰尘。
因政府收回土地,此地方圆10公里都是荒废的草场,还未被拆迁的皮村曾是北京郊区最大的加工、制造厂聚集地之一,大型的加工业吸引了近10万名来自全国的务工者。
大量的打工者催生了浓郁的打工文化,皮村不仅有自发组织的打工艺术团、打工子弟小学,还有一个由打工者与大学生一砖一瓦、亲手搭建的打工者艺术博物馆。孙恒是博物馆发起人之一,这位曾经的音乐老师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10多年前,孙恒来到北京打工,做过服务员,瓦工,试过被老板拖欠工资,也曾被联防人员查暂住证。这位文艺青年把自己的打工遭遇写成歌曲,用吉他弹唱。2002年,孙恒与工友创立打工者艺术团,时常到打工者的工地、居住区举办小型演唱会。
当单曲《天下打工是一家》登上央视等媒体后,孙恒出名了。一些遭受过不公待遇的工友们会拉着孙恒的手说,帮帮我,找个电视台说说,我被拖欠工资,被老板打骂。看着工友们展示的老板拖欠工资的欠条,被收容的证明,罚款单等物品,孙恒很受触动,他说:“这些物品就像城市中被深埋的管道,它们一直存在着,却不被历史书写、记忆。”
“30年的发展,很少给工人们开口说话的机会,他们是发展中的沉默者。”孙恒于是决定建立一个“代表工人历史”的博物馆。
2007年,孙恒在皮村的一处废弃的琉璃瓦厂上着手建造他理想中的博物馆,当时,租金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于孙恒和他的十余个工友而言,赤手建造房屋的任务还是显得过于困难。
孙恒在皮村贴出了建造打工者博物馆的告示,北京的媒体对此事跟进报道。此后一个月,数十人报名要帮忙建造博物馆。
“周边的工友听说要建造自己的博物馆都愿意出力。”孙恒说,当时一些工友路过此地,会好奇上来打听,“这修修建建要造什么啊?”一对粉刷工人夫妻令孙恒印象深刻,“他们一听说要建造工人博物馆兴奋地说,我们就是工人,我们可以出力。最后他们全程参与了博物馆的墙面粉刷工作,没有索要一分钱。”
就连高校的学生也志愿参加博物馆的建设。2007年下半年,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40多名大学生和工友团队一起粉刷墙壁、平整地面、搭建博物架……在开馆前一个月,他们时常忙到深夜,累了就轮流在帐篷里休息。
博物馆内陈列物品的柜子,玻璃台都是工友们捐赠或者经过改造后的废弃家具。思虑再三,孙恒最后决定在打工者博物馆中间加上“艺术”两字。“因为不希望这里只能冰冷冷地存放着一些代表工人苦难故事的物品。”孙恒解释说,他希望这里能成为工人们的家,“在这里,他们能回忆过去,同时也能更开心地面对生活。”
皮村的打工者艺术博物馆有5个独立的展厅,分别命名为打工者历史、妇女、儿童、打工者N G O和专题调研展示厅。“历史”展厅的一个展柜独立存放了十几本来自广州、广西、北京等地的暂住证和罚款单。孙恒说,这些不起眼的小本本在当年令全国的外来务工者“谈证色变”。
暂住证背后是收容遣送制度。在2003年以前,城市中无身份证、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动人员被视为非法居留,须被收容遣送。那时,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走动须时刻携带暂住证,否则,一旦遇到联防查证,轻则罚款,重则进派出所。
博物馆的“故事墙”上有一位广州工友的留言:“我在洗澡的时候被强行拖出来查看暂住证,在一切手续都齐全的情况下还被莫名罚款了200块。当时绝望极了。”2003年3月,著名的“孙志刚事件”成了终结收容制度的导火索,同年6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正式废止了收容制度,大城市中的外来工才告别了“被查暂住证”日子。
在“妇女”展厅中,一个展柜里存有一封信件和两双拖鞋,3页发白的信纸上写着“我和家人一起编织的拖鞋,赠与打工者博物馆”末尾署名“田玉”。
田玉,前富士康员工,2010年3月17日,她从深圳富士康百合园宿舍楼纵身跳下,制造了富士康“十三连跳”的其中一跳。田玉并没死,她被医生从死亡线拉了回来,但却不幸瘫痪。同年10月,半身不遂的田玉被公司悄悄送回了家乡,为了维持生计,她在网上开设了小店,出售自己编织的拖鞋。
皮村一位工友在看望田玉时带回来了一黄一蓝两双拖鞋,打工者博物馆将其收入馆中。孙恒认为,不少工厂的规则按照男性的标准设立,女工的权益被忽视,“不少承压能力弱于男性的女工在心理破防后走向极端。”
在“儿童”展厅中,墙面上挂着十几件打工子弟学校的校服。“很多都绝版了。”一位工作人员说,2011年上半年,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被政府强行关门后,打工者艺术博物馆中的五六件校服就此成为了绝版。
离开学校的时候,一些孩子把校服捐出来给博物馆。孙恒还记得,其中一个孩子说,孙叔叔,替我保管,我还会回来看的。随后,这个孩子跟着父母离开了皮村,去往他方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