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5: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湖北省现有458.75万在校小学生与初中生,全社会都关注着学校校园生态环境与学生体质发展的关系,人们正期待着学校提升学生体质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生态环境;身心健康
2016年,“两会”有一个引发世人与国内外记者特别关注的“部长通道”,记者可以在“部长通道”进行采访。其中,教育部长在回答公众的问题时说:“我国基础教育仍坚持小学与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重点发展小学和初中教育,各地教育部门正集中整治、新建或扩建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笔者作为媒体人,又是一位母亲,所以特意关注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在当前重点发展小学与初中教育的关键时期,笔者尤其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建设。学校只有明亮的教室是不够的,它还要有绿色的校园环境和运动场所,才能不断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2011年11月18日,在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了两名大学生猝死事件,随后相继在少数学校的男生1000米耐力跑的达标测试中,也发生了类似的猝死事件。这些事件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引起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人们的思想觉醒。很多人为此呼吁,希望能大力改善和加强中国小学与初中的义务教育,积极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和现代化体育设施。笔者翻阅了美国、日本与韩国的小学、初中办学资料有一些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要有科学健身的指导理念
从医学角度上看,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而造成猝死的原因,除了遗传、病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之外,还有运动。运动猝死是人缺乏锻炼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滞后所导致的,这与体育课程教学的不科学有很大关系。笔者查阅了日本小学体育教学文献资料,发现日本小学体育课按照年级享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1~2年级是运动游戏,3~4年级是保健运动基础教学,5~6年级是体操、跑、跳绳和球类运动。学校不规定硬性达标。日本的小学校园均设有200米的圆形跑道,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跑10圈、中年级跑15圈、高年级20圈,以发展小学生的有氧耐力。在日语中,走与跑是一个意思,持久走译成中文,就是耐力跑的意思,其目的正是改善小学生的心肺功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健身与锻炼的好习惯。
二、身体需有适应环境的抵御能力
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在于适应与抵御环境的能力。日本小学生不仅耐力素质高,且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美国、韩国的小学生也都具有这种耐力和抗寒能力。而我国的学生却在老人和父母的宠爱下,很少进行耐力及抗寒能力训练,家长都害怕冻坏了孩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有这样几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中国大爷,正值寒冬去韩国探亲,看见韩国的孩子穿着单薄的短衫和短裤上学,于是给孩子穿上了棉衣和棉裤,但孩子却被学校拒绝入校。中国大爷亲眼见到首尔第一场雪,孩子们穿着短裤、短裙绕着操场跑步,光着赤膊在雪地上开心地打滚。大爷见此情景,觉得担心孩子受“冻”是多余的。一名出生在中国杭州市的小学女生小林,父亲已经在日本工作了十多年,2010年,小林在国内读完小学4年级,转入日本大阪金冈南小学读5年级,学校要求学生一年四季都穿短袖衫短裤上学,小林很快就适应了岛国的生活习惯。小学每周上三节体育课,小林每天参加由学校组织的2000米晨跑,周三下午参加俱乐部篮球运动。夏天,学校会组织学生游泳;冬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耐力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加快乐和健康。
三、结语
校园环境文明建设心理大学生作用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人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人的行为心理状态。人需要环境,而环境的建设又要靠人来完成,校园空间环境同时又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尤其如此。校园环境就是指与校园有密切联系的区域,可以泛指所在的城市、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外部文化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现在的许多院校的德育教育还仅限于学生听话、服从,遵守学校的安排,并且用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准的标志。其结果,必然是学校轻视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压抑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是一个模子的复制。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个性独特的“90后”孩子,这样的校园环境很大了压抑了他们的个性,而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思想日益强烈,对于腐朽的陈旧思想会产生不满并且会去抵抗。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试想一下,一个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对社会有抵触情绪的人怎么能好好的为社会服务?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只要积极地宣传、正确的引导、合理科学优美环境的影响,营造适合大学生生活的健康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在将来承担祖国建设的能力。一、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1.设施落后,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
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校园环境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就是校容、校貌、自然物和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在学生的高中时代,中学生一般都对大学校园的空间环境、大学生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可是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体会加对比和想象中有差距,许许多多的大学校园学习设施落后,住宿条件,就餐环境差,等等。许多的大学生往往在开学报到后的第一天就对这所学校失望,产生不满的情绪。尤其是现在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增加,但是学校设施却没有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环境质量直线下降,这样的情况就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负面影响,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具有最新科学知识的人才
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是非常大的,他们希望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以保障自己能在社会上有大的作为,但是进入大学,由于院校种种原因,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得不到改善,而且所教授的知识也过于陈旧和现实社会所需求的不符,这样就使大学生的失望之情、挫折心理油然而生。还有一部分的高校一直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学生所需求的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特征及时的做出调整,往往在管理使用强制性的手段,这样就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使大学生极易产生不满于叛逆心理。所以高校的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也是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3.近些年的就业压力以及沉重的学业负担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一时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校园社团也由此成为一个个虚壳,学生关系也开始庸俗、腐化。个人主义、猜忌、嫉妒、小团体化,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金钱关系也经常出现,这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一些心理不适的状况:心理不平衡,孤独、寂寞、逆反等。
4.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说的通俗点就是一个院校的校风和校容问题
中学生升入大学不仅是追求知识,还要追求艺术、追求生活、追求娱乐等各方面。如果一个学校的物质环境能够达到整洁、优雅、尊重学生则会使大学生感到舒适、轻松、愉快,产生舒畅感、美感、安全感,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大脑激活水平,并可以减轻直到消除疲劳;如校园空间环境缺乏现代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不整洁、肮脏、狭窄,使大学生感到压抑、烦躁、不愉快,影响活动情绪。
5.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空间,大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就会养成不大声喧哗的习惯;在一个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就能更好地陶冶情操;在一个艺术气息浓重的校园内,学生就会变的很雅趣。在校园内要是精神文化环境已经确定,就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作用,反过来思考,良好的思想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和行为。一个学校的校风的形成不仅是学校老师的带动,更重要是的学生要参与进去,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感染他人才会成功。
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带来影响。在校园内每一处、每一时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的信息,那么这些就会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不论大学生还是社会,他们都希望经过大学短短的4年时间的高等教育,使其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综合素质能有个较大的提升,从而在毕业后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社会。因此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就要建立良好的、科学健康的校园环境。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就是要有健康的校园环境,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清华、北大等知名的学府之所以能够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是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
三、结语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心理作用。只有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校园物质情境的心理教育价值.教育科学研究,2002,(01).
[2]宋静静.浅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2006,(Z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方法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从过去的军事专供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往工具。与时俱进的高职院校也开始有意识的将网络逐渐应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应用中,因此网络成为了每一个高职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但是也导致网络之中的五花八门的消息不知不觉间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开始逐渐的减弱,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发挥自身职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健康发展。
1、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大量外来文化,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技术拉近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信息传播的监管也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导致西方一些国家趁虚而入,宣传非的意识形态,并且号称是拯救中国,利用非正规的手段利用高职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的特点来企图通过意识形态的入侵来“西化”和“分化”,这是对在思想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挑战和挑衅。
1.2通过网络监管漏洞来进行非健康内容的传播
网络作为一种相对开放性的传播工具,其信息传播的空间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受到国别的限制,因此由于国别的不同监管政策导致了一些不良信息悄然流入到高职生的生活之中,这些对于高职生这些好奇心强而鉴别能力弱的学生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对其思想发展和意志内容都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
1.3网络具有相对隐蔽性和高度虚拟性,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减弱
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自由化具有很大程度的推崇,这就使得对于信息的者以及接受者都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和宽容像,因此就导致了其虚假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后的追责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困难,进而对于人们的破坏欲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支持。
1.4网络上的平等意识扩大了高职生内心上的不满,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
在当今社会本科生遍大街都是的社会状态,使得高职生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很低,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在生活中、学习中和就业中的巨大压力使得高职生在心理之中积蓄了无限的不满,因此选择通过逃避现实,向网络求助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之中的不满与愤懑。这种模式之下就导致了高职生在实际的人际交际机会不断的减少,对于网络的过于依赖,对现实的相对恐惧。这就导致的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减弱并且对于包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受到弱化,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会产生冲击,进而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选择存在问题。
2、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2.1通过学生的生长环境的优化来不断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不仅是工作技术的传授平台,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就需要职业院校发挥自身职能,将心理素质的教育纳入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下来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
2.2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进行重视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相对较弱,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尊重据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具备完备的世界观,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文化理论实践水平,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把握的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完美把握,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
2.3通过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来保持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由于繁重的工作而导致了对于网络行为规范上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缺失的行为,甚至出现了网络违法犯罪的行为。
2.4通过先进的文化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活跃的重要阵地,通过一系列的社团、主题日等活动来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诸如“高雅艺术进入校园”或者是“爱心万里传递”、或者是“文化校园”创建等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活动,推进学生在校园文化和学校净胜等方面的认识,进而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环境的最优化,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和高校的进行,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科技实用性人才。
3、结语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紧迫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过硬的价值观念立场以及思想政治觉悟来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拓展网络发展新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工作特点的不断认识来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进而实现网络环境之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王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4-156
[2]杨立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经济的回应及其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23-127.
[3]甘容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37-138.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内部心理环境
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要素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看待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内部心理环境是指我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的社会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即校内心理环境,它具有特殊性,即不是单指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融入世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由此,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图景。
(二)在内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不仅延伸了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也延伸了大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三)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它很少是一次击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内部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内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既要关注教书也要关注育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7-90
2.张梦,《论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3.姜艺、李晓锋,《中国需要健康教育———兼论健康教育的全面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卢文玉、孙百忍,《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5.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以网络为传播媒体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需要借助一种不同于以往载体的信息载体――网络,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是来自Internet的各种网络服务器上的虚拟信息,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形式的信息。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利用。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纪录手段
网络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使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3、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
数据结构的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充,各个系统之间易实现互连和互操作。
4、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种媒体一体化
易于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二次开发,在新的平台上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产品,便于检索,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5、交互性能增强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从多方面贴近人们的生活,它具有潜在活力,也最具表现力。
二、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信息资源是人类采集、开发并组织的各种媒介信息的有机集合。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图书馆及信息机构,以信息需求为依据,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它既包括文献资源建设,也包括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只有将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大量的信息纷至沓来,如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是每个读者面临的一大问题。传统图书馆开展的是以借阅为主的被动式服务,向读者提供的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文献检索服务等工作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这种工作状况与信息化社会很不相称。现代社会要求图书馆数字化,它具有以下特征:(1)收藏数字化;(2)操作计算机化;(3)传递网络化;(4)信息资源存取自动化;(5)信息资源共享化;(6)结构联接化。高校图书馆在收藏数字化、操作计算机化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而在信息资源存取自由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方面还急需加强建设。
(二)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同步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尚不能完全数字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不能完全代替纸质文献。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可分为两大部分,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传统图书馆文献的收藏对象是以纸质印刷型的图书、报刊为主;而在网络环境下,馆藏对象由单一的纸质文献发展到缩微、磁介质、声像、光盘等电子文献,馆藏实物文献与虚拟资源共存。
(三)信息检索系统功能的强化
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信息资源的扩展,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查找与输出,还要利用检索系统处理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不仅要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和检索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远程传真、联机信息处理和服务的多种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加快和查询费用的降低,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用户的普及,使读者可以摆脱时空的制约,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系统拥有一个“全球图书馆”,即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
三、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然停留在“坐、等、靠”的指导思想下开展各项工作,经费靠“皇粮”,服务对象是校内读者。在信息化社会,这种服务思想严重制约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参与市场竞争,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才有生机,否则将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变观念、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信息服务应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有偿服务项目。②在原有的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服务对象,树立品牌形象。③在做好本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将服务向社会延伸,使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
(二)将信息服务为基础转变为知识服务为基础
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为图书馆实现从信息层面服务转变为知识层面的服务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与传统信息服务的最大不同是,它不只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积累、加工和传递的低层次上,而是置身于高层次的知识开发和利用,是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区域性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种比较密切的协作方式。馆与馆之间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协作,才能有利于合理使用经费,合理分配补充馆藏资源。
其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合作与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开展了广泛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金图工程),如中国教育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文化部组织建设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我国各级公共馆连接起来,将丰富的文献资源逐步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查询、检索、联合编目、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等,并能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
(五)优化馆藏结构,突出资源特色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馆藏将与电子馆藏、网上虚拟馆藏资源始终处于彼此共享、互为补充,整体结构逐步变化的局面。高校图书馆要切实注重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整合,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在充分发挥传统馆藏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特色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高校图书馆要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或发展潜力的重点学科、专业、专题和项目开展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网上资源虚拟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数据库。
(六)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Tak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A Qian, LIAO Xiaodong, ZENG Xin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In the schoo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e, corporate culture, the role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municipa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statu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play and so on, to explore places how to optimize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ir own way,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and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现状
1.1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很少接触我国以及地方社会文化,他们更热衷于流行歌曲、西式快餐以及网络世界。高职生受到生源层次水平的影响,在文化素养上处于明显劣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对传统社会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学院作为地方政府公办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时间短,基础建设任务重,办学体制比较单一、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社会文化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淀不够,氛围不浓。
1.2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必须突出职业特色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色彩。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学院人才培养相衔接。根据宜宾市酒类食品、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综合能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宜宾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设置专业,与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地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以酿酒、制造、物流、化工为主体,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但学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重视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转化,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利用企业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还做得不够深入。
1.3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为核心,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为表征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还比较年轻,其文化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大问题,比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只注重物质投入;与企业文化衔接不紧密;管理模式以招生、教学、就业为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
2 文化环境对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发挥
2.1 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利益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中有很多极具价值的人文思想,能促进人们道德品质的完善。企业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尽早形成职业品质,适应社会竞争环境。
2.2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其导向、塑造、激励、凝聚功能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作用。制度文化环境一旦形成,有形管理成为无形管理,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大多从事团队工作,在组织纪律性、操作规范性、技术稳定性、劳动效率性上有高要求。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高效管理体系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3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优化对策
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融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过程中,通过校园新风建设、职教文化建设、文明氛围营造等载体来实现,以期形成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文化环境。
3.1 提高对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突出区域品牌特色
十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养出既能够适应现代高技术快速发展,又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文化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宜宾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勤劳的宜宾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具特色以“五粮液”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大江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李庄抗战文化等,形成了宜宾文化特色体系。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学院立足于实际,理性提高认识,办学专业覆盖地市主要行业和产业,依托五粮液股份公司、普什集团、安吉物流公司、天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重点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加强育人硬件环境建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特色的硬件环境,可更好的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院在校园环境打造上以“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校训为基本思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体现宜宾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元素,实现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建设中十分重视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与学院的实际结合,通过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观区:工业文明博览中心、生命之源、中华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树景观区,川南石刻文化青石围墙等,并针对学院古树较多、绿化基础较好的特点,正逐步形成宜宾石刻园和三江生态园等特色美丽校园。通过上述育人硬件环境建设,对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明显作用。
3.3 创新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在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联动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来丰富文化环境的内涵,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通过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学院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环境。学院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的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中参与生产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同时,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利资源,把宜宾市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的核心理念引入校园,打造实习工厂、车间基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学室,考工考级场所等,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
3.4 搭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氛围
一是搭建素质积分管理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学院以学生在“素质课程、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环境建设”中的表现为积分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积分。构建四大观测体系,确定十大因子:言行文明、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守纪守法、热爱劳动、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积分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形成我院学生的素质教育特色,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学习勤奋、文明向上、特色见长”,全院形成浓厚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环境改变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适应信息环境变化的挑战,图书馆需要建立新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1.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施切实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是适应图书馆发展的特点,满足读者对知识的学习和检索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1.1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共享的必然途径
读者自身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果。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引导读者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全球范围的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为其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从信息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质教育使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加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推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有一定的信息共享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启发了读者的信息意识,触动了他们的信息需求,促进了全民的信息共享,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信息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素质教育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信息素质的培养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其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网络平台,逐渐渗透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去,图书馆馆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逐渐成为未来信息素质教学的主要趋势。
1.3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具有特定性,主要是在校师生。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承担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重任,对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要求较其他人群更高,许多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很匮乏,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但知识信息量越多并非意味着创新能力一定就增强。关键还在于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帮助,所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变得至关重要。图书馆馆员在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分析等信息素养能力的过程中,要逐渐转变为注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把这些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达到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多元信息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创新
在多元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要紧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提醒、教导学生搜集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并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网络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具备较强的检索能力,学会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在图书馆、互联网上、信息机构和盈利性的咨询公司等部门获取纸质或数字型信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
2.1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从一元化转换为多元化
长期以来,信息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一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检索课教学,信息检索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系统的讲解,用户信息素质和检索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由于该课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授课缺乏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加之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依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而不同,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多元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专业教学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有机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物流学院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教师相配合,专业课教师填写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图书馆员负责拟定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大纲,收集大学生就业主题的相关信息,对涉及就业的前程无忧等数十个网站进行链接,进行推送式服务;把学生的实践环节带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模拟面试和招聘礼仪的教学,现场演示企业信息的检索,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企业了解不多的不足,与其他学院相比,参与教学的五个班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中取得了较高的签约率。对课程学习前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变化进行测试和分析,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为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学提供改进的参考建议。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课教学,在平时的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分析学生的专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检索技巧的引导,笔者上学期担任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在课余收集了“中国建设科技网”等数十个建筑专业学术网站、建筑专业电子期刊和馆内的交通运输科技资源数据库等,推荐给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方式从单一层次拓展为多层次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且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单靠一门文献检索课是远远不够的,应多阶段、多层次的开展,除了课堂教学外,教育无时不在,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第一,开展多层次活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可通过开展新书刊宣传、展览工作。宣传馆藏,提高书刊利用率;开展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与培训,内容可涉及信息报告、网络知识、科技文献写作、图书馆利用、数据库检索;开展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为读者的职业技能“充电”,使其有能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开展网络信息咨询、网上信息查询等活动,与读者进行多层次的交流,激发读者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真切感受数字化图书馆;举办各种免费的科普展览、书法绘画展览、音乐欣赏、经典影片观摩等,使读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全面提升读者的整体信息素养;第二,通过免费培训课程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涉及很多新技术,要讲解清楚这些技术及其应用是很抽象的,而指导用户自己去接触就会变得具体和容易理解。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举办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以满足不同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免费培训课程,大部分课程由各数据库的专业培训师来进行,少部分由图书馆资深馆员来进行,形成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避免了用户教育的枯燥乏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用户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更为直接的感性认识掌握检索技能和图书馆利用知识。
2.3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从单纯检索技巧的培养转变为对读者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对读者“授之以渔”的过程,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具有学习、使用、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持续的、终生的学习者和创新者。首先,培养读者学习知识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学习者必须先找到学习的目标和适合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专业培养计划决定,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但学生课余时间多,学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和适当的学习工具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网络信息时代,学习的工具日新月异,常见的学习工具有:搜索引擎、百科型网站、问答型网站、在线论文库、信息评价工具、信息订阅工具等。要让学生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素质教育介入对读者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工具的功能并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其次,培养读者共享知识的能力,要培养用户的共享知识能力,就需要读者具有知识转化的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和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教师通过外化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内化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学生要把知识外化,就必须进行知识学习,使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会进一步加深,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的掌握。信息素质教育为读者打开知识共享的途径,通过如机构知识库、SNS网站、各类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用户可以从简单的共享做起。读者可以在QQ、微信或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共享知识的简单易行的途径;最后,在信息素质培养积累的基础上,培养读者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4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推进在线学习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网络交流平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整合图书馆相关的知识库、电子资源、安装信息检索工具软件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为读者提供相互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并及时培养读者相应的信息检索能力,是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以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平台,图书馆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相互交流,使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更加灵活、更加多样,以增强读者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满足读者合理的信息需要。形成协作式、交互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氛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使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可能,而且与传统教育模式相互补充,强调教育的交互性和个性化,共筑立体的多样性教育模式。在线教育内容包含传授文献信息知识,提供虚拟检索,设立帮助系统和疑难解答。同时具有网上交流及查询功能,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引进了许多多媒体学习资源,以满足图书馆读者在线学习的需要。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引进的“新东方在线”,以新东方的师资为基础,运用新东方的培训资源制作精品网络课程――“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东方在线拥有400多门精品课程,包含留学考试、学历考试、英语充电、职业教育、英语类和非英语类等多语种课程,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学习途径,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2016 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战略规划的起始之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机会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浙江省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省,“十三五”期间,将是浙江省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转型期和升级期,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需求量将会不断加大。而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地引导和整合。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校商科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高校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大部分的高校都构建了适应自身学科特点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也缺乏有效的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系统地规划,应用不高。实践指导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缺乏,创业创新类实践性教材发展滞后,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1.1 商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融合不够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许多高校不重视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简单地认同于就业培训,在观念上还只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者经历”的层面。创业教育只是体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综合素质培养层面上,这使得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存在偏差。此外,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常会增加一些创业和创新的课程,在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这些课程往往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与企业的专业要求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校商科类专业教育的新目标,不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容易导致创新和创业教育走向简单形式,难以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1.2 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在系统地开发和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过程中,高校重视不够,往往只是形式性地开设几门相关创业课程,开展校内创业大赛或者联合校外企业举办几次创业讲座,这些工作显然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还远远不够,创业教育本质上还脱离学生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失去了自身在商科专业发展上的优势动力。
1.3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文化的导向和制度化的保障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商科专业在创业文化在知识建设方面还明显不够,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生就业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创业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高校缺失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就没有保障。缺少创业教育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去鼓励学生创业,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没有相应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保障机制也运行不畅,无法对创业者提供场所、资金、联系等方面的支持。
2 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外联,打通关节,抢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全辐射,打破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束缚和限制条件;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的前提下,要深化教学内涵,厚植土壤,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学院要积极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责任,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通过着力构建“全面覆盖+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的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育,凸显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要内外联动,互为支撑,通过构建分层次的有特色的创业基地,培育若干创新创业品牌工程,整合、规范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分层责任制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2.1 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平台
建立商科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中。根据相关专业的业务流程来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发挥数字化校园现有资源作用,从培养创新能力、经营风险预测和应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等教育素养。创新能力培养来如何发现创新点,如何实施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等。学校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努力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使人才培养质量紧密地对接社会对外经济发展需求。
2.2 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企业是一个实践应用主体,让学生了解和深入企业实践,对学生实践思维能力的培养,企业基本技能的培训,行为规范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企业用工信息,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从上到下推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尤有必要。信息大数据时代为高校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模拟环境,创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平台和实践平台、服务平台,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整合高校校园内的数字资源,积极开展校内各种模拟创业大赛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搭建校校协同平台,与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选派优秀学生进行专业访学;深化校地协同,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合作,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合作平台,优化办学资源;强化校企协同,引入企业实务前沿课程,聘请企业高管合作授课,实施“百名企业家进课堂”和“百名教师下企业”“双百计划”,聘请成功企业家和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开展“成功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系列活动,形成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办学的开放式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协同,通过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引进、学分互认改革等探索,每年组织多批次学生出国(境)交流活动。
2.3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建立合作创业园作为创业企业孵化器等相关服务。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业基地为创业型企业的具体创业项目导航;积极探索社会资源,多渠道深化创业园等。创业导师团队则为具体的创业项目提供培训和指导,坚持项目带动活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体验真正的创业过程,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邀请工商企业专家和学生一起参加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高校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创业项目设计和策划的运作进行模拟,形成风险项目的运作和管理方法和流程,编制风险项目管理手册,为实际本科创业项目的选择、规划和指导管理。
高校要集中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发掘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优势,以战略为引领,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特色,以校内外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园)为平台,以社会服务项目为创业教育与实践载体,以“学校统筹、资源整合、学院和部门协同、机制创新”为原则抓建设、促发展,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制定和实施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学生创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逐步深化能较好展现优势的规模适度、方案完善、平台成熟、保障到位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着力深化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3.1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奠基创业理论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出台相关制度,开展系列的创新和改革,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校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同时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型企业财务管理》、《创业模拟实训》等选修课。学校还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等列为奖励学分。
3.2构建可持续的创业“第二课堂”,增强创业技能
学校坚持从服务对外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积极探索对外经贸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育人新途径。学校与其他大学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共建项目,共建精品课程、导师团队、骨干队伍、实践基地、研究智库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合作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国际行业认可的专业课程和证书,并与大型企业建立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建设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合作基地。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以组织开展以专业协会为平台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由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计划研究和创业培训等组成的研讨会及一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在广大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开拓学生的创业视野。同时在模拟实践中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技能。
3.3扩大创业实践平台,历练创业经验
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商务节等创新创业活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模拟孵化基地,织开展国境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活动。学校积极利用国外办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已选拔资助数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营项目、计划等境内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活动。
认真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变化趋势,学校将进一步坚定服务地方对外经济需求的办学追求,积极实践和落实人才培养体系的各项建设要求,努力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以及努力搭建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这两项能直接促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关键性工作,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紧密地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3.4优化实践基地功能,打造校企合作型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设定创业项目。根据就业的需求变化和学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四个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实践以创业学院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发展锻炼平台,要努力从思想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环节,各种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具竞争力,学校培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初步构建特色鲜明的以“全过程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全覆盖的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全员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三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展了国(境)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建构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工作措施。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授课方式改革、创业师资培养等方面成效明显,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涌现了不少成功创业的典型,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