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工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为企业培养素质与技能并举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策略: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项目的规划中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已趋于冷静,企业需要大量“素质好、技能强、会干活的职业人”已成共识。从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可通过专业核心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培养,但职业素质的量化不易把握。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二是在实训课中穿插一些必要的训练。由于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分别通过不同课程的成绩给出,而非通过考查个人在同一门课程中的总体行为作出评价。客观上形成重技能、轻素质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养成的最佳实践场地是企业。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引人,没有职场环境的渗入,没有工业化教学项目的实施,没有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内容是无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
如何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从教学理念、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三方面着手,融企业文化于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课堂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
学校教学团队与海天精工电气组合作,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人专业核心课程中,按照突出职业性、体现普适性的原则,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为了在训练技能、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该课程明确提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些目标作为教学文件在授课计划中得以体现,教学督导据此检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以《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根据给定的电机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能使用万用表进行控制电路电气故障的排查;能实施典型机床控制电路(T68/X62)的模拟排故;通过强化训练,能通过中级维修电工的考级。
知识目标:熟悉交流电动机、变压器、典型控制电机的构成、原理以及工业用途;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电路识图,能对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进行功能分析;为中级维修电工考级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素质目标:遵守作业时间,保证环境整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能根据工作项目进行合理分工,互相协作,故障互查;能对所进行的教学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项目完成后能进行任务总结并发言。
(二)在教学项目设计上,注重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
在具体实施中,面向地方经济,考虑就近就业,把海天精工机床所用的电动机、常用元器件、典型电机控制电路作为案例引人教学。为兼顾行业的专项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普适性与岗位迁移性,课程内容涵盖电机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排故,(海天)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
全课程由5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引领:电动机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正反转/双重互锁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一起动带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的规划与实施;X62W万能铣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T68镗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
教学项目由学校教学专家与海天精工的技术专家经过充分研讨确定。这些教学项目源于实际,高于实际,是由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而来的典型教学项目。每个训练项目侧重点不同,目的明确。
(三)在教学项目实施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认知规律,在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教学项目(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归纳与总结,最终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的递进。
利用考核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是教学实施与考核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按照简单项目关注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综合项目注重技能与知识应用的思路进行规划。
关键词:“211”;人才培养;改革;教研项目
引言
2008年学校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之一——“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厚基础——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强专业——根据专业方向所必须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重实践——实践教学不能等同于一年的实习,它是4年教学实训、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懂相关专业,且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
1、日语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深化落实“21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1、2年级为基础阶段,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技能、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狠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三年级开始,实施专业方向培养,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按需要选修、第四学年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实践,使学生通过4年本科学习,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日语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2、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中心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为满足培养现代化应用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在“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日语系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主要通过《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下称《实践教学》)、《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探索—动感教学》(下称《动感教学》)、《基础日语中的中日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下称《合作教学》)等三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对日语专业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综述。
2.1、项目改革的方法及解决的问题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的同时,探讨如何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实践教学》项目编制了一套可以实施的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与比例,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加了144实践教学学时,在“专业核心课程”里增加了318学时实践教学学时,“专业方向课程”里日本语言文学方向增加了160实践教学学时,经贸日语方向增加了62实践教学学时。总的来说,拓宽了实践教学面,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通过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日语知识竞赛、日语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技能,培养竞争意识。组建了日语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的实践能力,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动感教学》项目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使教学动态化,采取以下了主要方法: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体验教学模式,“互动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授课方法是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将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重新整合后,进行场景模拟互动式教学;②课堂接力教学模式,即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是从学生名单上点人回答,而是采取自愿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可以为平时成绩积分,可以选择下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口号式教学、交际教学法、教材动态化;④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善于从国际交往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习与科研联系起来,为大学生科研提供一定的基础。⑤教学内容动态化,即教师将最新的词汇和语法介绍给学生,还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整理的资料编写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教科书;⑥考试评价体系动态化,不仅仅是闭卷考试,还把平时口语听力等结合起来考核。
《合作教学》项目通过基础日语教学中中日教师合作教学解决日籍教师的作用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问题;促进中日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增强日语相关的人文、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方法:①由中国教师主要负责单词、语法的讲解;②由日籍教师负责前文、会话等内容的解读;③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中日教师互相配合解决;④在课外,通过分组,使学生以小组形式依次与外教进行交流,提高其会话能力。
为了解决教育体系和社会实际需求脱钩、人才培养周期过长、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我院利用“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志向、特长和个人发展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实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东风日产在襄阳投资建厂为龙头,日产配套的日本企业“日本発条株式会社、豊洋精工株式会社、松本工业株式会社、東風井関農業機械(湖北)有限会社、中日龙(襄阳)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日本東プレ株式会社、日本伟巴斯特车顶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相继签约入驻襄阳。今后还将创建襄阳“日本产业园”。以上企业也到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今后向上述企业输送日语人才,建立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基地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2.2、项目成果的创新点
《实践教学》项目改变了以板书为引线,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大量记笔记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把趣味教学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把外语实践教学的改革扩展到课堂教学以外,把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对象;另一方面,改变以往外语教学中只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的现状。《动感教学》项目在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探索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教学形式上的探索,通过各种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能够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让老师都动起来。可以说是适应时展、适应学生需求的一种新型高效教学模式。《合作教学》项目通过中日外教合作教学模式的摸索与实践,在湖北文理学院内部首开中日教师合作教学的先例,并可以对英语等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
通过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改革,是本次改革的一个特色。《动感教学》和《合作教学》项目是对“211”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中“2”的诠释,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坚实的基础;而《实践教学》项目则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四年,尤其是后两年的专业加实践更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三个项目互为补充。
2.3、 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项目的研究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确实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动感教学》项目主要是在日语专业初级阶段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在各个时期的教学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采用灵活应用。动感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教学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教学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今后将探索如何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合作教学》项目有助于日语专业整体的发展及日语专业学生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日语专业的整体办学实力。本项目的成功经验将在《基础日语二》、《基础日语三》、《基础日语四》乃至整个日语专业其他课程中适度推广,并可对其他外语的教学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蓝本。
3、改革的成果及不足
此次日语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在新教学大纲的制订及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近两年,日语专业教师公开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十余篇,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一项,教学质量三等奖一项,教学成果奖一项,获批教育部规划项目一项。学生层面,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和日语能力等级考试N1、N2的通过率逐年提高,近几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演讲比赛和翻译大赛奖项13项,尤其是08级李咏雪同学2011年获得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华中赛区二等奖,在同等院校中是绝无仅有的;获批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15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篇,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也稳步提高。但是因为项目的局限性,故在改革的过程中,诸如学业评价办法、试题集建设,能够体现校企联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学生对教学改革实践的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相关媒体报道材料及知名专家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等方面却涉及较少,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语
本次围绕“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项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获批有《基础日语教学创新——听解能力的提高》、《提升应用型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基础日语“动感课堂”教学法研究》等教学研究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今后将有更多的围绕此主题的教学研究项目开展,使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更为彻底,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皓.浅谈日语专业实践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11.05
[2]张皓.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10
[3]李小俞.动感教学动态管理—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4]李小俞.社会需求对基础日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职业道德 养成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17-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早在2004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这些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又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要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毕业生,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开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有效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综合集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把这两者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基础课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如何以基础课为依托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内容,既可以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实效性,又同时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的综合改革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雷正光)”。通过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仔细解读和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再梳理、总结上述论文、著作研究成果,要想解决好在不增加课时或是另设一门课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基础课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内容上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案例、行业文化和职业法律规范,使教学更好地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组织上,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行知结合,教、学、做统一,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既有总体思路,也会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开展“恪守职业道德,成就职业人生”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主题教育。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结合的职业道德训练思路:
第一,利用自编教材《高职职业道德与礼仪实训教程》,按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训练步骤,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案例开展教学。
项目一: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训基地或生产企业,访谈职场人士,上网收集资料,调查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的职责、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安全生产、团结协
作、艰苦奋斗”等电气自动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项目二:职业道德楷模视频观摩与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采访和收集一个或几个本行业职业道德楷模或成功人士(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事迹,讲述、分析、总结他们的感人事迹或成功因素,并整理成演讲稿进行演讲,或做成PPT进行展示。
第二,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邀请本行业优秀人士到学院作报告,与学生座谈。
第三,结合学生顶岗实习,配合专业教师开展针对岗位职责、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的电气自动化职业道德教育,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结合电子行业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五,结合学院素质训练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道德建设周”进行教育。
2.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即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目标的确定上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3.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
根据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梳理,分两个层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内容——在课本原有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要求,基础性内容在学院各专业的授课中普遍进行;拓展性内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增加本专业特别强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增加“安全生产、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物流管理专业增加“廉洁奉公、尊重顾客、爱护货物、优质服务”等物流职业道德规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增加“精工细修,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器材”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对基础性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若干个教学项目体现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促进知行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性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大部分教学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对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如就爱岗敬业这一训练项目,对不同专业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 教学组织实施
1.注重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前提下,紧密结合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系统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既掌握道德法律知识,又能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提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达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注重课程教学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联合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第二课堂素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配合各系的实训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训练,使学生能将课程内容贯穿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结合。
3.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有选择地使用下列方法:课堂讲授法、课堂答疑法、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视频观摩、情景剧等,结合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或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制作PPT教学课件,运用教学网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内容上、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
5.注重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以课程标准设计的能力训练项目为参考,教师们在课程标准的原则规定下,根据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专业要求,灵活地选择其中几个项目或自行设计实践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职业道德重在养成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长,知与行相统一,以提高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弥补课堂学时不足的缺憾。一是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第一课堂”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感性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核心能力。二是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电影周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法制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项目
依托基础课程标准,本教学团队编制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与职业道德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项目。如结合专业分小组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行业模范访谈、主题演讲比赛等。
2.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培训、指导
教师除了对学生所选的主题进行审查外,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全员培训、问卷设计、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汇报的PPT制作等,并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的评比赋分。
3.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实践教学以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每个授课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不等,自由组合,并选出本组组长。组长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带领本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成员制作课堂PPT汇报、撰写调研报告。
4.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同教师一起对实践进行评比,成绩评定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作品、汇报情况及学生的分工评定各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四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目的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作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个人作业主要包括:读书笔记、观后感、计划书等;能力培养主要考核: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过程性评价分别占考核比例的20%、10%、40%;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期末开卷形式进行,以知识运用题型为主,终结性考核占比例的30%,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