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气安全技术论文

电气安全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6: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气安全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气安全技术论文

第1篇

新时期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电力供应的市场发展需求旺盛。110kV变电站关系国计民生,是目前电网设计的中心,并且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论文对110kV变电一次设计做了详细分析,并且阐述了设计细节,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变电一次设计 电气设备 安全 智能电网

国家十三五规划把能源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电网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而智能电网、绿色电能是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国外变电站的研究是直流输出代替交流。110kV变电一次设计不仅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而且技术先进、安全经济和选址合理的110kV变电一次设计是电力能源行业的基础。电力行业关系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与社会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电气设备的升级换代和消除安全隐患的新技术是电力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变压器的电抗器设计,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等。针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智能电网系统设计,提出110kV变电一次设计的细节。

110kV变电一次设计应实现连接线路、输送电能、变换电压等级和调整电压等常规功能,并且实现各种类型的电能分配,包括交流电源、直流电源、UPS和通信电源等。变电站应能设置不间断的安全措施和实时监测功能。110kV变电站的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通常以分支变电或35 kV和10kV变电终端的形式进行供电活动,服务对象为企业、工厂或附近区域的居民小区。我国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居民住宅、写字楼和商业的用电负荷增大,变电站在设计时将进驻城区,因此防止噪声以及位置选择是主要问题。变电站设计包括选址、变电一次设计、线路布置、拟定的电气设备选择、配电装置的安装和安全技术应用等施工和安装阶段。

1 110kV变电一次设计过程

在电力系统中,目前的110kV站应用双电源进线,两条电源线路同时运行在工作状态。110kV变电一次设计的设备和线路有:变压器、电气主接线、电网线路控制开关、电能计量仪表,以及变电站通信设备。电力系统的配电线路布置和配电装置的安全和经济性是关键问题。

1.1 110kV变电一次设计细节

在选址完成后,根据《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定》进行配电装置的平面设计,注意户外设置和间隔。变电一次设计应考虑电网潮流控制和减少电能损耗。变电一次设计包括细节有:

1.1.1 主变压器容量和数量

设置原理是变电站输送电能的负荷、电网结构主变容量、功能选址和电力系统中的位置。注意绝缘材料的耐久性,附加装置的合理分配:冷却装置、继电保护装置、线路开关和避雷器。按照技术规定安装配电装置和断路器,科学完成线路的进线和分段设计。变压器的电压比:110士 2x2.5/38.5士2x2.5/ 10.5kV。

1.1.2 电气主接线

我国的主接线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能支撑电压范围、负荷以及供电次数的实际运行考验。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关系到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电网线路布置的主要因素,影响到二次设计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断路器等设备的配置安装。

1.2 电气设备选择和安装

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查修,因此在设计中要确保安全和可靠性。根据国家《导体和电气选择技术规定》选择电气设备,满足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摒弃老旧设备类型,选择电网的隔离开关、断路器和电流互感器,确保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稳定电流的要求。对精确的热稳定电流、动稳定电流和额定开端电流都应在细节上保障。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注意相应配置和安装要求。110kV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动稳定校验。短路电流冲击幅值应在规定范围内,防止外故障电流短路。还应注意电气设备的应力要求,不可超过最大应力。解决通风排热问题不仅是安装冷却装置,而且应全局考虑。

1.3 线路设计和工程接线方式

线路布置包括分段、接线出线方式,应用电气规范设计,应实用和简洁,有利于安装和检修。双电源进出线设计应经济合理,注意间隔布置均匀、选择软导线架空方式或者内桥接线,应减少二次设计回线。在居民住宅的进出线可运用支柱架设方式,保障检修的可靠性。

1.4 安全技术

防雷接地技术,院子的户外高避雷针装置和变压器以及电气主线路出口的避雷器柜。主接地网应有多个可靠连接点,接地电阻值应在规定的范围。对电气设备的短路、过电压故障应设计检修的保留空间。

2 动力智能化变电技术

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取得进展,实现110kV变电站的全站信息数字化、综合自动化系统,选择数字电气设备,实现电网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减少大面积停电。安全技术应用实现图像监控、智能消防和照明配置。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是电气设备实时监控分析,因此应采集实时数据包括:电力系统和智能电网运行数据、电气设备和线路状态、以及客户机量数据。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110kV智能变电站系统结构见图1。

3 总结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了对供电质量的要求。110kV变电一次设计重视质量和效率,有效实现对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的电力资源分配,采用无功补偿设计减少电能消耗。智能电网的发展是能源战略的有效组成部分,应循序渐进地在全国推广智能新技术,实现电网的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

[1]刘志坤.论如何做好110kV变电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陆国庆,姜新宇,江健等.110kV及220kV系统变压器中性点经小电抗接地方式的研究及其应用.电网技术,2006(1):70-74.

[3]张秋莉.变电一次设计及无功补偿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76.

第2篇

【论文摘 要】安全问题是电力变电运行的咽喉,随着信息管理技术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先进的安全不仅包括物理安全,也涉及到了由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来自外界的侵犯,如果电力系统被利用或是遭到攻击,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管理与电力信息化概述

1.信息管理概念

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开发、规划、集成、控制、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利用率,使信息效用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实现的一种战略管理。

2.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趋向于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电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有关的应用系统,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电能可以瞬间完成发电、输电、配电直到用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具有连续性、等量以及同时的特点,要想确保电力的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必须要根据调度指令对电力系统的所有环节瞬时作出反应,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调度中心要同时对发电、配电、输电以及用电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并及时地分析、调度和处理,对生产运行进行科学的安排,要及时的处理大而广、纷繁复杂的信息量,这使得信息处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信息管理技术的出现正好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结合了GIS技术,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迅速整合,便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综合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结合了网络技术,更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促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电力系统信息管理更加的透明。电力系统涉及到了十分广泛的地理区域,需要多个部门对同一图层进行编辑,传统的GIS图层数据不支持多用并发操作,只适合单用户使用,它采用的是文件格式,采用文件服务器的方式来共享图层,若不进行特殊处理,多用户同时更新同一图层文件时就会发生冲突。而新型的ORDBMS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不会发生共享冲突,它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可以集中式管理地理属性数据和信息空间数据,支持版本管理以及并发操作,还支持完全数据库存储模式,能够解决数据安全机制、存储管理大量的数据、数据完整性以及多用户编辑等方面的问题。

二、电力变电运行中运用信息管理的优势

1.先进性和开放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数据有了更加广泛的来源,便于使用,方便与MIS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和Internet模式进行了结合,应有前景良好。

2.实用性强

信息管理技术有利于变电运行中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对于变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来说,有利于提高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3.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升级

方法库和数据仓库的采用使得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集中于网络中心规则库和数据库,不再在各级用户之间分散可靠性,即使其中一个客户的工作站突然损坏了,也不会对系统其他部分的性能造成影响,并且很容易恢复,软件开发人员只需改变方法库就可以进行升级换代,既方便又快捷。

三、电力变电运行中采用的安全策略

1.安全技术策略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采取的必不可少的安全技术措施有:1)病毒防护技术。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计算机病毒库的升级分发以及病毒的预防、检测等环节,应该采取全面的防病毒策略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效的防治和避免受到病毒的侵害;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用于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它的检查方式是通过单一集中的安全检查点,强制实施安全策略来实现,避免非法存取和访问重要的信息资源;3)数据与系统备份技术。电力企业必须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数据备份等级,建立企业数据备份中心,采用灾难恢复技术来备份应用系统以及关键业务的数据,并制定详细的数据库故障恢复预案以及应用数据库备份,并定期的进行预演,以防止在数据遭到破坏或是系统崩溃时能够及时的修复,从而使信息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4)安全审计技术。在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电气企业应该引进集中智能的安全审计系统,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自动统一审计网络设备日志、业务应用系统运行日志、操作系统运行日志以及安全设施运行日志等,迅速自动的对系统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另外建立信息安全身份认证体系以及虚拟局域网技术也十分重要。

2.组织管理策略

组织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统一在信息安全的范畴之内,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为造成的计算机安全事件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所以应采取必要的组织管理策略:1)安全策略和制度。电气企业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来指导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工作,只有制定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才能有效的衡量信息的安全,才能形成安全的防护体系以及遵循信息安全制度,只有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才能实现具体化、形式化的法律管理,才能将法规与管理联系在一起,确保信息的安全。2)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电气企业应该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普及他们的安全知识,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并具备基本的安全技能,能够处理常见的安全问题。通过安全培训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再结合第三方安全技术和产品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3)安全组织和岗位。本着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目的,电气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部门来管理企业信息的安全,实行“统一组织、分散管理”的方式来使信息安全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和维护。安全岗位是是根据系统安全需要设立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某一个或是几个安全事务,在全企业形成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使各个信息技术部门也能配合和推行信息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覃郁培.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8)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师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施工安全也不容忽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新进场员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要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应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一、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师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好的工程质量是由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施工班组及人员进行工程的总体技术交底,由于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交底。明确现行实用的规范及操作规程和顺序,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工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补充。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①主体施工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严把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如镀锌钢管的壁厚,厚管不小于2.5mm,薄管不小于1.5mm,镀锌层应完好,PVC管应采用中型以上,一般采用重型管,必须是阻燃型。每次进材料都应填报审表,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要特别注意胶水的质量,最好选用与线管同一品牌的胶水,一般都能符合要求,浇注砼时,要求每台输送泵都有电工跟班,及时处理被压坏的线管、线盒。均压环、避雷带、防雷引下线等对建筑的安全非常重要,是否漏焊,焊接长度及质量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每处都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结构转换层,由于柱子主筋调整,防雷引下线容易错焊、漏焊,所以电气工程师要提醒施工人员引起重视,这也是监理检查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检查,确保工程质量。②安装及调试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先对配电箱、线盒内压线做样板,布线整齐、压接牢固,多股线搪锡,然后再全面展开,防止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存在的问题,返工困难,而且影响进度。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墙的金属门窗、栏杆防及屋面的金属大件部分防雷作为关键,搞好工序衔接,防止遗漏;设备外壳接地应完善。要求工作按程序进行。设备运行调试要按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进行;并应先对可调元件如热继电器调整至设计规定值,调试运行还要持续运行规定的时间,验证电气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导线穿管敷设必须符合要求。发电机自启动、与市电切换,双电源末端切换的调试,尽管实施时比较简单,但往往因为太简单、不重视或各工种之间协调不好而出现问题。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降压起动、现场手动、消防控制室手动、自动起动、备用互投等控制,且往往涉及几家安装调试(供货)单位,很容易发生技术上、协调配合上的问题,加上个别设计存在一些小缺陷,影响调试和验收,电气工程师必须提前熟悉设计图纸及厂家提供的二次线路图、控制原理图,及早发现或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作出处理。

总之,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要抓住关键点,重点检查和控制。

二、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

要求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要根据当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

第4篇

(一)工作接地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各种电路的工作地等。

(二)保护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必须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被人接触的部分接地。如:电动机、变压器、照明器具外壳;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变配电所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等;架空线路的金属杆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及装在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等。

(三)防雷接地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四)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的接地和计算机机房接地等。

(五)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设备接地。如各种高频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根据国标GB14050《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除用以实现规定的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要求外,不应作其它用途。有特殊要求的接地,如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应按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二、高山发射台站的接地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行业接地的主要理由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必须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否则当设备内的电源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变小时,会导致电击伤害。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下导体和与接地系统相连的接头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

噪声和干扰抑制: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最低阻抗”通道。

电路参考:电路之间信号要正确传输,必须有一个公共电位参考点,这个公共电位参考点就是地。因此所有互相连接的电路必须接地。

(二)按接地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下面结合广电技术实际作一阐述。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2.屏蔽地。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高频干扰: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

3.信号地。各种电子电路,都有一个基准电位点,这个基准电位点就是信号地。它的作用是保证电路有一个统一的基准电位,不至于浮动而引起信号误差。信号地的连接是:同一设备的信号输入端地与信号输出端地不能联在一起,而应分开;前级(设备)的输出地只有与后级(设备)的输入地相连。否则,信号可能通过地线形成反馈,引起信号的浮动。这在设备的测试中,信号地的连接尤其要引起注意。不然就会造成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三、结束语

接地从字面来看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经历过电磁干扰和雷电挫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最难掌握的技术。实际上在电磁兼容设计中,接地是最难的技术。面对一个系统,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绝对正确的接地方案,多少会遗留一些问题。防雷与接地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防雷措施而无接地,无法迅速泄流放电,反之,设备将直接遭受强大电流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系统都将受到破坏甚至瘫痪。只要通过合理配置,使之融为

一体,就能有效确保系统的稳定工作,从而发挥出系统防护工作的最佳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O646 文献标识码: A

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是电气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功能部分,对于建筑功能、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体现电气施工队伍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标准。实际的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应该注意施工的规范性、质量和准备工作,以技术为中心在控制弱电工程综合布线各子系统施工进程的基础上,对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整体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1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注意事项

1.1 注意施工的规范性

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系统施工中要根据相关规定,在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当出现问题没有可供参考标准和相关规定时,应该结合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实际,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处理。

1.2 注意施工的质量

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质量是生命线,因此,要在具体的施工中加强关键环节的自检、互检和随检查,将因施工技术而造成的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质量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期和初始阶段。

1.3 注意施工的影响

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应该尽量不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同时还要做到降低对建筑物内部装饰的影响,此外,弱电工程各布线系统之间也要确保功能上不相互影响。

1.4 注意施工的准备

要加强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全面掌握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了解施工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应该加强对设备、器材、仪表和工具的准备和检验,使其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正常发挥功能。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保证整个工程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分步分项进行,保证每道工序完成后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所有的工序能够顺利的进行

1.5 注意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

要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同时检查施工操作人员的上岗证,保证进行综合施工的队伍具有良好的素质。同时,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规范他们的施工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细节,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2 弱电工程综合布线各系统施工的技术要点

2.1 信息系统施工的要点

信息系统一般以LED显示屏幕为主,LED显示屏系统的施工安装工艺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信息系统LED显示屏的组网方式比较复杂,通常有:(1)LED显示屏通过预先留置的综合布线点进行组网;(2)LED显示屏通过综合布线点进行组网。不论哪种方式,都对信息系统的施工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应该以系统性的观点,采用跨专业的技术和手段,做好信息系统LED显示屏的安装工作。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施工的要点

为适应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发展,应该推进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信息管理、信息查询等各种信息服务的建设。应该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框架的安防、消防等系统,逐步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系统与智能化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要优化拓扑结构,通过核心交换机直接汇接接入交换机流量,有效减少了故障点个数,充分发挥了高性能路由交换机的强大转发能力,大大增加了整个局域网的可靠性,具有极其优秀的性能价格比。

2.3 安防系统施工的要点

安全防范系统是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将为整个体系提供多种安全技术防范手段,组成多方式、多技术、分层次的立体安全技术防范网络,既实现在非法活动的初期预警、报警(入侵报警、电视监控等),又实现非法活动进行时的吓阻、完全阻止和现场取证功能。并通过技防与人防的有机结合,为社区和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全防范系统从空间区域上划分为周边防范区域、公共防范区域、重点防范部位等,系统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利用数字视频录像及存储技术,以达到主要公共场所和重要部位进行24小时实时监视、录像和报警。要确保安全防范系统的先进性,要使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管理决策手段为依托,建设标准高、功能完备的智能化安防体系,该综合安全防护体系由一个多层次、立体化、高度集成现场图像和各类报警、出入口信息等系统构建而成,最终为业主创建和营造出一个“安全、方便、灵活和舒适”的办公环境。安全防范系统应该包括:视频监控子系统,防盗报警子系统和巡更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要立足于整个区域,创建1套由集成式安全管理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范,无线巡更等子系统组成的全面的安全防范系统。监控中心设备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与各个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监控。整个系统留有向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并能连接上位管理计算机,实现管理和通讯自动化。

2.4 有线电视系统施工的技术要点

有线电视系统应设置主机房,这有利于整个有线电视系统按照数字电视系统构架搭建,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分配-分支的方式实现,图像清晰度满足4级以上,用户端电平满足64±4dB,信号满足5~860MHZ。采用混合光纤及同轴电缆(HFC)双向式系统把信号放大处理过的地面电缆电视信号采用分支-分配方式传送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电平设计为64±4dB,有利于用户数字电视的改造。

3结语

总而言之,弱电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和电气的智能化,必须加强弱电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在实际的施工中要以弱电工程综合布线各子系统的技术加强为突破口,通过对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内容和环节的分析,探寻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技术要点,形成指导具体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在确保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进而确保建筑各项功能的完美协调,完成电气施工的任务。当然,对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技术方面,在重视程度加强、主动精神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开发,这需要弱电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技术的后续研究者在本文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寻和开发。

参考文献:

[1]综合布线相关的标准规范[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8(06).

[2]陈琪.量体裁衣酌情应用─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体会[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06).

[3]吕斌.细述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J].微电脑世界,2001(14).

[4]阳莉 胡嘉,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会议论文] 2000 -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

第6篇

【关键词】机电;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1乡镇煤矿机电运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自对煤矿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后,我市各乡镇煤矿均按规定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或配备了机电技术人员,但因各煤矿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的错误认识,,对机电管理这一环节重要更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导致职能管理作用淡化,部门规范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2)对机电质量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煤矿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的管理未能按《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设备管理、机房硐室、机道、缆线吊挂、头面等达标率低。

(3)标准及规范管理不到位。标准把关不严,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有的矿设备验收、使用制度执行不严,不合格产品仍能入库和使用。在用设备缺少编号,设备、电缆标志牌项目标注不全,帐、卡、物不对应。设备检修质量不高,一些需定期测试的项目未做,一些设备超期使用,未能按规定进行淘汰报废处理。

(4)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设备老、旧、杂、脏或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不齐全,保护装置不灵敏或失效,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如: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反跑车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定期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有的甚至使用铜、铝、铁丝代替保险丝。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无进行试验或记录不规范。电气设备没有做到“四有”,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机电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缺少机电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管理和指导生产。固定场所设备未能定期进行性能测试,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煤矿专兼职机电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实操水平低,违章作业时有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机电培训针对性不强,实践操作方法讲授不具体或过于简略,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培训走过场。

(8)资金不足。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资源有限,搬家挪面频繁,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维护量增加,机电职工经常加班延点,工作量巨大,加上而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2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随着矿井用电设备的增多,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要管好、用好、修好机电设备,必须要有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才能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故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使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也不要拘于一种形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教材的深度要与培训对象的文化业务素质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评定技术职称,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

(2)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乡镇煤矿由于特定的地质条件,基本上无法实现机械化采煤,如采煤机,大型高效分离设备和破碎与磨矿设备,以及全断面联合掘进机等产品均无法使用。但近几年,矿井不断进行技术改革,设备更新,局部机械化进程发展较快,如采煤液压单体柱的普遍使用、新式绞车、电瓶车、螺杆式空压等设备的使用,以及井下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等系统的投入使用等,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必须高度重视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积极开辟煤矿综合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鼓励职工参与安全技术革新、技术论文写作等,提高矿井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3)建立现代化矿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要适应现代化的矿井管理,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组织机构。由于矿井的规范化、装备的现代化、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矿井机电管理的复杂性、专业性大大增加,组织机构必须体现专业化管理和专家型结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建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职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培训,实现组织机构与矿井生产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相互融合。在组织机构建设的同时,职工队伍的建设必须提前进行。现代化矿井面对的不仅是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职工队伍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水平,而其管理队伍、技术管理队伍及采掘队伍应该是知识型、专业型的。

(4)认真落实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准则,是做好机电管理工作的纪律保证,应建立健全并形成机制。从日常监管检查情况看,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操作、维修、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5)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便于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活动中解决技术问题,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为了提高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质量,必须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都要做好资料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设备技术性能测定报告,机电工作的检查、评比、总结、工作计划、报告、报表、定额指标也必须存档备用。

3结束语

综上,为提高乡镇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矿井机电质量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是评价者以国家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为基础,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被评价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因素进行安全分析,寻找工程建设系统安全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和系统存在的问题,选取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工程建设系统总体施工安全水平,为制定事故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0 引言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企业,在全国各行业中位居第二位。安全事故的频发给国家、社会、施工企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发展、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施工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制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它具有描述、评价、监测预警、决策等功能。

1.1 描述功能。描述是工程建设安全指标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施工安全评价指标,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

1.2 评价功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尺度,从人、施工机械、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来衡量施工安全状况。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模型方法,对施工安全状态进行估量,明确施工安全运行的障碍性因素。

1.3 监测预警功能。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系统的安全水平将通过安全评价指标表现出来,当对这些指标给定界限时,工程建设系统的安全状态就可以监测了。监测功能可以分为状态监测和目标监测。

1.4 决策功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的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指导安全管理人员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指标体系的决策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施工安全评价输入指标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是评价施工企业的安全制度、培训体制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意识,细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5个方面。

(2)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主要是评价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资质管理以及企业中人员的管理,分为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

(3)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评价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程度,分为危险源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

(4)设备与设施管理。主要是评价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完善程度,分为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管理、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分项指标。

2.2 施工安全评价输出指标

(1)高处坠落(R1)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的高处进行作业时发生坠落。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

①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

②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

③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

(2)触电事故(R2)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的动力来源,各种机械、工具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即使不使用机械设备,也还要使用各种照明。触电事故主要有:

①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

②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

③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

(3)物体打击(R3)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最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以下几类:

①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

②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

③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

④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

(4)机械伤害(R4)主要指施工现场使用的木工机械,如电平刨、圆盘锯等;钢筋加工机械和拉直机、弯曲机等;电焊机、搅拌机、各种气瓶及手持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其包括:

①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

②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

(5)施工坍塌(R5)主要指施工现场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包括:

①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

②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

③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

2.3 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关系

(1)高处坠落(R1)安全事故的原因

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素质、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2)触电事故(R2)安全事故的原因

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供应单位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设备安全管理;

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质管理、安全技术标准;

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交底。

(3)物体打击(R3)安全事故的原因

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特种设备管理;

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大型设备控制;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

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控制。

(4)机械伤害(R4)安全事故的原因

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

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

(5)施工坍塌(R5)安全事故的原因

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技术交底;

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供应单位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安拆控制。

3 结束语

安全既包括有形实体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安全、人身安全等,也包括虚拟形态安全,如网络安全等。安全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电力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7-02

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下,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对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善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运动控制系统”的先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从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陈旧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型电路、控制方法和应用在教材中并未提及,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该问题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授课方式仍大行其道,课堂氛围沉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许多学生将学习目标降低为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这与卓越计划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相背离。

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还利用各种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波形。但多媒体的利用并不充分,基本上还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的相关教师或教学团队纷纷尝试教学改革。三峡大学开发了电力电子电路flash动态演示课件,直观生动地再现了电路的动态特性;[2]重庆科技学院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合肥工业大学采用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4]北京科技大学提出了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5]上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为广州大学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工程生产实际给出若干案例,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在教师地引导下组织文献查阅、研究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的设计后,通过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掘者,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因此已经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6,7]

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综合了电子技术、电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综合性。同时,“电力电子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达到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新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为:

1.提出课题(案例)

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课题小组,小组可由教师划定,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实践性较强的5个案例,分配给5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个课题,课题的选择由各组自行协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力电子技术”,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案例的难度,案例不能过于简单,需具有挑战性,但也不能难度过大,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甚至令学生失去兴趣。经过实践,笔者给出的第一批5个案例为:级联式晶闸管整流器的设计、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设计、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高频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当然,案例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向上一届学生索要案例设计结果,同时考虑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每一届教学中都将对案例进行修改或更换。

2.研究学习

各课题小组根据案例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判断案例涉及教材中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深入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及学习方法,通过图书馆、期刊网等文献检索工具的帮助,查阅相关文献,对课题进行拓展学习。由于课题涉及的电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较多,需要学生阅读较多的文献。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和讨论,并进行材料的整合并为报告做准备。

3.仿真研究

由于学时以及实验条件所限,学生无法对每个设计出的电路进行实验研究,为了检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可采用仿真验证的方法。目前,有多种仿真软件可以仿真电力电子电路,其中最常用的是Matlab/Simulink和PSIM。这两种软件已被许多教师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学生动手使用的并不多,实际上,这两种软件易学易用,学生无需在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用设计的仿真程序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完成后,要给出不同拓扑结构、不同控制策略、不同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下的主要波形,并由此确定最佳拓扑和参数。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教师交流。

4.报告讨论

报告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尾阶段进行。由于学时的限制,为每个案例分配的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课题组推举一位报告人,报告人应在报告前做好PowerPoint讲稿,报告时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案例的要求和设计结果。余下时间由全体学生讨论设计的合理性,学生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由报告人进行解答,报告人解答不了的,由该课题组的其他成员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加以把握,最后对案例设计的结果进行点评,并记录学生在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5.撰写小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每个学生提交一份与案例相关的研究性小论文,教师应要求每个课题组内各成员间的小论文内容有区别,即应侧重于自己所研究的那一部分。

6.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小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为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以“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为例,可将案例拆分为若干子课题,如: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三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常规SPWM调制方法研究、梯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鞍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等几个子课题。在小组成员较多的情况下,可令其中一部分同学用Matlab/Simulink仿真,其余同学用PSIM仿真,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相互独立的任务,还可将不同仿真软件得到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

四、案例举例

本节以“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为例来说明案例的实施效果。

教师给出的案例为:矩形波交流电源在原油脱水等工业现场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案例中矩形波电源的设计指标为:输入为三相380V/50Hz交流电;输出为单相矩形波,幅值5kV~20kV可调,频率0.1kHz~20kHz连续可调。要求学生设计出系统框图、主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并对原理进行仿真,给出仿真波形。

经过研究、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其中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此外,学生画出了主电路,并选择IGBT作为降压变换器和全桥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选择SG3525作为控制芯片,选择EXB841作为驱动芯片,画出了控制和驱动电路。

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教师的肯定。但是在仿真中,学生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调节输出矩形波的幅值,这是因为教材中电路原理讲得较多,而与控制有关的内容有限。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的论坛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及时给出了建议,即将采样得到的矩形波幅值除以变压器变比后得到全桥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此幅值与降压变换器的输出相同,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得到误差,再用PI调节器产生占空比信号。学生获得建议后并经过小组的进一步讨论,最终得出了仿真结果。

此案例将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此案例后,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

五、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个学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相符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法的实施与有限的学时存在矛盾等,笔者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孙坚,王强.数字环境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式的改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15-116.

[3]飞,李正中,邬红,等.工程案例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01-102.

[4]杜少武,张毅,黄海宏,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逆向思维教学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94-97.

[5]董冀媛,李晓理,董洁,等.CDIO模式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