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0 14:29: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贸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解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外贸的发展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进出口产业的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汉获批成为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对外贸易应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对外贸易产业和产品建设的方方面面。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2]。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虽然有关低碳经济内涵的表述有所差别,但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本质: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低碳经济是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显然,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全球性革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3]。
1.2.2脱钩发展理论
早在1966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1.2.3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才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2武汉外贸发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武汉外贸情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情况下,武汉对外贸易克服重重困难,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承接去年的回暖基础上呈现出大幅同比上涨的走势。2009年是我市外贸出口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是外贸出口井喷的一年。1-11月武汉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1%,其中出口56.92亿美元,同比增长58.8%,进口7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出口增幅比进口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分月看,1-7月进出口总额呈现平稳较快增长,除1、2月份节气因素影响总额不到10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0亿美元,8-11月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武汉进出口总额连续11个月重新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额均超过50%。从季度增幅变化看,3季度比2季度降增加9.8个百分点,有所扩宽,武汉外贸进出口走势趋于稳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正在困境中前行从进口情况看,进口额跌宕起伏,同比月度之间最高与最低增幅落差达22个百分点;出口额规模2到7月逐步扩大,6月比5月份增加0.1亿美元,7月比6月份出口增加1.34亿美元。7月份全市进、出口额规模最大,分别达到8.33亿美元和5.8亿美元;进、出口额规模水平最小分别为2月份(3.86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2武汉外贸发展的环境压力
在工业行业中传统的钢铁加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产业。我市出口商品中与钢材有关的机械设备、船舶、钢材等商品占到了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1-11月,武汉市机电产品出口70.8亿美元,增长57.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34.9亿美元,增长83.3%。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机械设备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倍;船舶出口18.6亿美元,增长48.8%;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3.6%;出口钢材8.2亿美元,增长1.2倍;显示器出口5.3亿美元,增长28.5%;出口汽车及底盘2.7亿美元,增长33.3%。?1-11月,出口纺织纱线及制品4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6032万美元,下降13.2%;家具及其零件出口6107万美元,小幅下降1.3%。环境压力是巨大的,武钢、武船、长航等出口大户均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未来欧盟一旦出台更严格碳排放要求,对武汉的外贸出口将是致命打击。所以武汉这一老工业基地如何改变产业结构,挑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降低高碳产品比例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低碳外贸模式
重视低碳经济和“碳关税”,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低碳生活是未来经济的热点和关键词,重视环境和排放是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酝酿征收“碳关税”的情形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变,应重视出口产品的环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为人类环境改善作贡献,同时也是应对低碳时代的出口发展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免受“碳关税”等贸易摩擦的影响。提升出口产业结构,外贸发展由高碳数量扩张向低碳质量提升转变。高碳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无法持续,必须走低碳商品的路径。这里的低碳商品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润率和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出口的碳排放结构,单纯依靠劳动力、高耗能、高碳排放优势的产品出口和加工贸易必须尽快调整,当然,这样的转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3构建武汉低碳外贸发展模式的对策
3.1加大对低碳外贸出口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与出口品牌培育。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轻纺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以2008年出口额为基数,增量部分每出口1美元奖励0.01元人民币。对一般贸易项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缴纳保费的15%给予补助。帮助出口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免费为企业培训保税通关人员、外贸业务人员等。
3.2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外贸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低碳外贸出口道路,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作为武汉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t,节电175万kWh,节水4万t,减排二氧化硫66t、化学需氧量1517t。这样产品的单位含碳量也就降下来了。
[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一、 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发展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贸易纠纷层出不穷,各国学者都对经济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研究。fred bergsten、robert o. keohane和joseph s. nye(1975)等学者认为经济安全包含许多特定利益,例如:保持取得国外资源的渠道、保有市场、保护国内社会免于遭受外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渗透。所以,经济安全不是一个单独的安全概念,而是以达成上述各项目的为目标。vincent cable(1995)则认为经济安全保护四个方面的内容:(1)直接影响国防安全的贸易或投资事件;(2)以经济政策作为侵略工具;(3)军事能力受到经济力强弱的影响程度;(4)全球经济不安所造成的恐慌。不过,他也指出由于各国对于经济事件忍受程度不同,对于经济安全定义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随着美苏冷战结束,以及各国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趋势的现实,各国学者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如michael borrus和john zysman(1992)认为经济安全是一种把经济力量转化为权力运用,甚至进而建构新国际政治经济架构和规范的能力。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c.r. neu和charles wolf,jr(1994)以美国作为经济安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认为经济安全是指一项保护或促进美国经济利益的能力——在面对任何可能损害美国经济利益的问题时,都能使美国经济利益免于受损或增进美国经济利益。他们的研究相对较有前瞻性和国际观,他们十分强调国际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换言之,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安全除了要强调经济竞争能力以外,也要注意国际经济稳定的问题。进一步的,他们将国家经济安全分为两类:
狭义经济安全:指当一国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一国影响世界经济环境的能力。如:在制订国际经济规范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别国政策;拥有足够能应付非经济挑战的资源; 及有确保军备开支的资金。通常用作衡量经济繁荣的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高投资率、高生产率等,而这些是有利经济安全的。经济安全不只是指发展当前经济,其根本目标在于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广义经济安全:国家除了要保障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以及加强本国抵抗外部风险以外,还要尽量稳定国际局势,以减少各种变动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换言之,保障国际经济安全就是保障本国经济安全。所以,广义经济安全的定义为: 除了加强本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以外,还要能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在全球经济、市场发展走向全球化后,美国固然是世界唯一的政治与军事强权,但在经济与企业竞争力上却已无法再独步全球,因此不得不对其经贸政策进行调整、修正。一方面继续强调维持其开放与自由的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也以积极的贸易保护政策响应。美国政府在1980年代开始采取具有攻击性的贸易政策,以对抗外国不公平的竞争,以及不合理的待遇就是为维护其经济利益的综合表现。
二、 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及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获得的劳动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
对外贸易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它联系着国内国外的生产和流通,因此,外贸经济效益有着十分独特的形成过程。
外贸经济效益是外贸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和实质就是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因此,外贸经济效益还可以表述为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
进行外贸活动除了可以通过对外交换取得本国国民经济活动短缺的使用价值外,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换获得价值的增殖。价值增殖在本质上与社会劳动的节约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价值增殖可以理解为投入一定iS的社会劳动而获得比一般水平更多的价值M+;社会劳动的节约则可以理解为获得一定量价值而投入的劳动量少于通常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定义为通过对外交换活动而节约的社会劳动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也就是通过对外交换所获得的价值增殖,而价值增殖是由于存在着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形成的。
二、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诸闪素
外贸经济效益是利用闽内、国际价值之间的羌异,通过对外商品交换而节约的社会劳动。因此,一切影响商品的围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劳动的节约量,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一)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状况以及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差异程度、方向,是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最根本的闲素。它不仅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量,更重要的是,它还决定了取得外贸经济效益的层次。
由于社会各部门之间发展的相互制约性,使得一国内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尽管高低不一,但总体依然大致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线。这一水平线就莪本上代表该国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它决定了该国大部分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水平,进而决定了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量水平。而国际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因而,国内、国际价值的羞异主要是由一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形成,后者差异的方向和程度决定着国内、国际价值差异的方向和程度,从而决定了获得外贸经济效益的最和层次。
如果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岛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该h绝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将低于同类商品的H际价值。在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对外交换屮,每小时国内平均劳动投在各经济部门所形成的国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被承认为超过一小时的国际价值。该国以高于国内价值的困际价值售出商品,以低于闹内价值的国际价值购买原料等商品,以少量劳动按质的比例与名量劳动变换,从而取得外贸经济效益。该国取得外贸经济效益是凭借劳动生产率水f的绝对优势。
如果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该国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该国进行对外商品交换只能输出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的程度较小的商品,输入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程度较大的商品,以少量社会劳动换回多量社会劳动,实现价值增殖。这类国家取得外贸经济效益是利用了绝对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以上两类国家通过对外商品交换,都能够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形成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所实现的劳动节约量并不一定绝对地多于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但是,由于二者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不同,二者借以实现贸易经济效益的条件不同,决定了二者获得的外贸经济效益在层次上的不同。前一类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有绝对优势,它所取得的外贸经济效益也是绝对的;而后一类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处于绝对劣势,从绝对劣势中利用相对优势,形成外贸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的获得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因此,前者获得的外贸经济效益是较后者更高层次的外贸经济效益。
(二)外贸经济效益源于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因此,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参加交换的使用价值的构成,必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国内部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与世界同行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更不可能相同。由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异,一小时国内平均劳动投入到不同经济部门、行业所形成的国内价值量也就不同。又由于各部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同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不尽相同,同一国内价值量由于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差异,“内差异”和“外差异”,使出口商品结构极大地影响输出的国内价值的量以及该国内价值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的原因,同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由于其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内市场上会被承认为不同量的国内价值。而外贸所实现的价值增殖是指国内价值的增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构成,即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是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仅指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指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非出口越多越有利,如果出口超过一定量,超过优势所提供的限度,优势程度必然下降,甚至变优势为劣势。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价值是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聚成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节约必然要由价格来衡量和表现。
对外贸易是特殊的经济部门,它联系着国内外的生产和流通,在一次对外商品交换中通常都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计价,这就使得通过交换实现的社会劳动的节约的表现更加复杂。通过交换实现的劳动节约要得以正确的反映,一方面要求国内外价格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计价货币的“价格”,即汇率正确反映每一单位本币和外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关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使商品的同内外价格能正确反映商品价值,但由于汇率不能正确反映参与交换的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的节约量也得不到正确的表现,反之亦然。
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量度。由于评价的角度和方法对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讨论评价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价值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经济效益一样,揭示的是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这里的“劳动”乃抽象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构成要素。因此,经济效益属于价值范畴,对它的评价必须从价值角度进行。但是,对外贸易活动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劳动的节约、价值増殖,还同时实现使用价值的转换。在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即对外贸易活动的成果时,只采取价值评价是否有失偏颇?我认为,在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中,价值评价可包含使用价值评价,使用价值评价可转化、归结为价值评价。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二者既是商品的不同属性,又并存于商品体中。价值是由单一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凝聚成的,而使用价值则是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具体劳动的产物。由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千差万別的使用价值,其效用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评价和量度使用价值的效用,只能通过一种单一的、非具体的中介,使之转化为可直接量度、可比的、统一的东西。这一中介只能由价值来承担,价值不仅具备中介所要求的单一性、抽象性、无差别性,它与使用价值还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评价外贸经济效益,将使用价值效用的评价归结为价值评价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进口商品,由于通常是我国处于相对劣势的商品,因此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不进口而靠国内生产的商品为优,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满足程度的提高之所以可以归结为价值增殖或劳动节约,因为如果不进行对外贸易,不进口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靠国内商品要达到进口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社会艿动。
同理,投入生产消费的进口商品,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其性能比国产商品好,或比同类国产商品更便宜,利用进口设备、原材料能生产出更高质量、更大数量的消费品供消费者消费,从而达到更高程度的满足,如果不进口要达到这更高的满足程度就必须耗费更多的社会劳动。所以,使用价值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价值评价。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价格是最重要的经济范畴,它无所不在,因为它与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组成细胞——商品密不可分。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而价值的表现在商品经济中又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乃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价值增殖。增殖了的价值与价值本身一样,它是抽象的、非实物的,但又必须依存于商品体中,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价值增殖在商品经济中必须借助货币、价格形式。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对外贸易产生的价值,只能是评价、衡量以货币价格形式亭fliji字P效益、价值增殖,而不可能是看永m未着的东西。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有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即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价值、货币与它所代表的金量相符。如果价格扭曲,不能正确反映价值,货币不能正确反映所代表的价值量,汇率不能反映货币之间真正的比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就会失真,评价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甚至使外贸工作误入歧途。
(三)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应包括对进出商品机会成本的考察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仅应考察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实的劳动节约,还必须考察参加交换的商麁;枭用于其它用途可能带来的收益,考察参加交换的价值量如果选择其它的物质承担者可能带来的收益,即考察进出口商品的机佘成本。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
一个经济在任何时期内其劳动力和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的,而人的谣求则是无阪的》有限的供给无法满足所有的要求,要满足一种需求就必须舍弃另外的耑求。在劳动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消费产品A就必然得牺牲产品B、C……的生产和消费。在所放弃的一系列产品中,必冇一种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最高,因此,选择一种产品(如A)所放弃的可能的最高收益,就是该产品的机会成本。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M一般意义的机会成本有所不同。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出口商品如果不用于出口而用于国内的生产、消费所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进口商品的机会成本则指的是冏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如果选择其它的物质承担者给国民经济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单纯考察进出动所实现的价值增殖,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状况,不能反映在可支配闽际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潜在的更大的外贸经济效益。而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进出动的实绩,更重要的还在于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因此,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应该对进出口商品机会成本的考察。
(四)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是宏观的全面的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商品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这里的劳动节约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范围是一个国家,评价角度应是宏观的、全面的。
一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指通过对外商品交换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学带的劳动节约,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是论它是显见的,还是隐含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为它们最终都可归结为抽象的社会劳动的节约,而这些社会劳动的节约又都是由对外贸易活动所导致的。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组成部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一种经济因素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一种经济结果往往又是多种经济因素、多股经济力量合力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其活动成果不仅表现为现实的劳动节约,还表现为为国民经济提供了节约社会劳动的能力。但是,这种节约社会劳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能力的过程,往往是在其它非对外贸易部门进行的,而且,转化过程中往往有许多非对外贸易因素共同起作用。因此,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进行评价。即使是对外贸易活动产生的直接的劳动节约,也必须对对外贸易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策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在外贸行业投入与其产出的经济效益之比,而贸易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换言之,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是对外贸易所追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作全面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我国外贸所存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外贸经济健康发展、外贸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一、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指标
评价外贸经济效益的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即基本理论指标、微观经济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其中,第三类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出口额增长速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贸易条件。这些指标能从宏观上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若要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指标:
1.进出口额增长速度
这一指标直接反应了我国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据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飞速增长,但到了1994年有所放缓。到了2002年又开始了飞速增长,究其原因,离不开中国加入WTO。从结构上来看,产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市场上来看,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额上升较快,但总体上仍以来发达国家市场。从90年代开始,我国外贸出现了大量顺差,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016年全年贸易顺差达3.35万亿元。巨额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
2.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及该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1996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年鉴》中所记载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上表数据表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稳步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外贸经济稳定发展,中国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200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43.9%,在中国加入WTO后,这一指标更是飞速增长,到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5.2%。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十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徘徊在40%-50%。这说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劳动力红利逐步丧失、自主品牌缺失、外贸壁垒频增等影响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
3.贸易条件
该指标是世界银行为了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对该国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以1为标准衡量外贸效益是否产生积极影响。计算贸易条件的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据统计,我国八十年代的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该指数一直低于1,说明贸易经济发展效益不景气。直到2002年,贸易条件指数再次超过了1。近年来,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贸易条件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在社会分工中仍处下游、出口增量不增价,法律滞后等。
从上述指标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我国外贸行业发展迅速,但外贸经济效益存在不少问题。
二、我国解决外贸经济效益问题的对策
1.加强融资、改革税收
在融资问题上,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外贸企业应尽可能的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并创新融资方式。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人名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境外人民币市场正在发展。近两年是我国外贸结构真正步入调整期的关键之年,国内众多中小外贸企业如要积极健康发展,离不开融资。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提出14条促外贸政策,大力支持外贸企业融资。而外贸企业也应积极抓住政策红利,扩大融资规模。
在税收问题上,税收直接联系到我国对贸易是否便利,政府应简化关税审批政策。国内目前的关税政策,审批环节复杂,时间周期长,成本高。针对这种现象,应当简化审批手续,调整关税税率,为企业节省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使其能投入到研发与生产环节,鼓励更多的企业有底气地参与到外贸经济中去。除此之外,以风险可控、利于遵从等原则对出口企业精准分类,实现差异化管理,也将促进外贸经济效益。
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2016年,我国遭遇了来自全球2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案件的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已到达历史高点。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处理的时间周期长,诉讼费昂贵,这些被牵扯到案件中去的企业,无论最终是否能胜诉,都将面临利润的损失。
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首先是要在宏观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因为法律是保护我国外贸利益的基本保证,也是解决摩擦的有力方式。我国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国际形势满足对外贸企业保护的新要求,调整政策。而外贸企业也要根据外贸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研发、生产和交易的方案。
其次,政府应当依托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性壁垒公共监测服务平台。建立科学的应对体系,为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做好充足准备。而企业在享受政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内部的经营发展。
最后,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企业应转变态度,如遇到贸易壁垒,要增加维权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例如,2012年我国光伏行业遭遇贸易壁垒,涉案金额达2亿美元,这些企业选择积极应诉,在漫长的调查和取证后,2013年6月94家企业宣布成功应诉。随后他们便开始享受零关税的待遇,同时也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3.解决外汇储备过高
外贸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积极创汇,从2008到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每年平均增加约3000亿美元,并在2014年6月末达到新高。从2015年开始外汇储备有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仍然偏高。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货币政策,并会加大资金收益风险和汇率风险。
有效解决外汇储备过高可以从增加进口和增加对外投资入手。首先,在增加进口上,我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对于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研发存在不足。针对这一点,可以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贸渠道获得高新设备甚至技术,并给予这些企业一些关税优惠。除了高新领域产品,对于一些稀有的原材料的进口,国家也应给予鼓励。其次需要增加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工厂、研究机构等也是对外投资的一种。这种方式不但能否掌握当地的一手资源,还能够接近当地市场。而国内一些“走出去”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也要注意方式,要避免以基金的方式出现,如果是国有企业,则需要对公司原有结构进行一些调整。总之,在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的同时,国家和企业都应致力于维护本土企业的利益。
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同时也面临着外贸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境。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携手,建立合理的机制,从加大融资和改革税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解决外汇储备过高等方面入手,及时解决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推动外贸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⒖嘉南祝
[1]张蕾.浅析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J].劳动保障世界,2015(S3):120-122.
[2]滑冬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S2):123-126.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贸出口;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低碳经济成为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经济的发展不再只是要求效益,而是更加注重对能源和环境的保护,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往我国出口的商品多数为能耗和污染较高的商品,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经济的发展。目前,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是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其会改变我国以往的外贸出口结构。
1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毫无节制地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导致我国的环境逐渐恶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
1.1低碳经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雾霾天气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地步。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PM2.5超标所致,而这些细小颗粒主要是工业污染源所排放,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很大。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2低碳经济可以保护能源安全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毫无认识,只顾着生产实现效益,而从未想过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我国已经面临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我国人均的煤炭、石油可开采储量相比世界人均储量低很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耗结构,保护能源的安全。
1.3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经营理念和现状,提高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的节能减排,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必须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经济发展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低碳经济上。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遇到的困难
2.1低碳经济与我国的贸易增长形式存在偏差
我国传统的贸易增长形式主要为粗放型,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而我国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中期,其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已成型,能源消耗结构很难改变。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实现工业化进程,这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仍然无法吻合,降低能耗、污染、排放这些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粗放式、扩张式的外贸增长形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都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关税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
美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对仍然没有实现低碳减排限额的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其主要是针对钢铁、化工产品等高耗能产品特别征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关税。从本质上讲,碳关税是美国对外采用的全新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其目的是对自身进行贸易保护。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外贸出口的商品的碳排放量处于首位,钢铁、化工以及建材等产业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都属于高碳排放量产品。碳关税会对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这种影响将是重大的,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2.3科技水平落后,难以给低碳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低碳经济的特征要求出口的产品载能量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范围。想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应用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就是指在能源、煤的高效和清洁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开发、温室气体的捕获等领域实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新技术,可能涉及化工、建筑、电力等多个部门。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持续最高的主要原因。低碳技术是技术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其转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技术研发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国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外贸出口的低碳问题。
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企业应不断研发全新的技术,实现政府和企业协作、共同推进的战略模式,学习技术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性的应用到我国的外贸出口中,才能逐步实现我国企业的低碳生产。
3.1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
3.1.1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最新出台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都涉及了低碳经济的内容。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不是十分健全,都是各自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全新的能源和材料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使是现有的能源,有些法律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可操作性不强。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调整,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我国要尽快健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以促进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低碳性。
3.1.2调整能源消耗机构
我国煤炭储量较多,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这种能源结构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能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我国传统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煤炭能源为基础,这样导致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因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力度,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优化我国能源的结构,实现我国企业的绿色生产。
3.1.3调整外贸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低碳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的低能耗特点才是时展的趋势。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调整以往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产品,以确保我国出口产品符合低碳化的要求。
3.2我国企业的调整策略
3.2.1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低碳经营制度
我国企业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低碳要求,就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实现低碳经营。外贸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努力保护环境。企业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工作,使每个员工都能注重低碳生产。同时可以指定环境评价制度,以督促企业的绿色生产。
3.2.2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所应用的低碳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我国企业强化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生产。同时企业内部要注重先进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的局面。只有不断的吸收、消化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使企业掌握低碳生产的关键,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时刻关注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动态,按照绿色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品种和工艺,使出口产品可以满足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低碳经济主要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平衡,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我国企业要努力坚持生态进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同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生态系统逐渐健全,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3.2.3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实现出口循环增长
目前,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和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久发展。我国企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逐渐分散出口的风险,综合分析能源、市场以及人口等主导因素,建立起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出口市场,扩展出口渠道,以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企业进行低碳壁垒。循环经济理念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循环,转变物质流动传统的单向模式,建立起资源再循环的模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生产中要不断强化资源再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最终实现优化生态的目的。循环经济要求外贸出口企业要将传统的刚性出口转变为生态出口,在外贸企业的相关企业中建立起循环的绿色体系,以完成资源共享、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低排放、可回收、可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以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4结论
随着我国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流,其主要强调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想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就要不断研发低碳生产技术,转变能源消耗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要求,最终保护我国的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甫清.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外贸出口发展策略[J].价格月刊,2013(8).
[2]裴蕾.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12(23).
[3]王鹏.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外贸出口结构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3(5).
[4]何丹丹.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8).
摘要:对外贸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但不同的地区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通过采用1993年―2009年年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进出口额以及直接利用外资额与GDP的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增强安徽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直接利用外资;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77-02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到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和凯恩斯及其追随者马克卢兴和哈罗德等人的对外贸易乘数原理、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由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的内生性增长理论,为国际贸易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更加严格的基础,认为对外贸易通过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促进该国经济增长。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以劳尔・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的角度展开了“中心一”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认为二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陷人贫困化增长的陷阱,得不偿失。克拉维斯则认为对外贸易只是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性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确定。
我国学者亦作过相关研究,魏巍贤采用协整分析法和方差分解法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31%的贡献。董秘刚利用1978-1998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据验证表明其相关系数达到94%以上,表明了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和连、赖明勇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出口与贸易条件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说明对外贸易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林毅夫、李永军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测算出外贸出口每增长10%就能推动GDP增长1%。王坤、张书云利用中国1978-2002年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性分析方法,其结果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大都选择某一国为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不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异。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区也有可能出现不相同的情况。鉴于此,本文选择了中部的安徽省进行研究。对中部正在崛起的典型地区进行研究,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中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变量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利用1993-2009年度的数据对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模型以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进出口总额(T)、出口额(EX)、进口额(IM)以及直接利用外资额(FDI)为主要分析变量。样本选取1993-2009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与2000-2008年安徽省直接利用外资额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和安徽省商务厅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性,本文将进口总额(IM)、出口总额(EX)、进出口总额(T)直接利用外资(FDI)和GDP分别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OGIM、LOGEX、LOGT、LOGF和LOGY表示。
3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3.1 安徽进出口贸易额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为检测进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本文采用Eviews6软件分别对1993-2009年的安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与安徽CDP间做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数据序列易得到平稳序列而不改变变量的特征,故对GDP和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的时序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结果保留两位有效小数,并相应记为LOGGDP、LOGT、LOGEX、LOGIM。
(1)建立GDP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对数回归模型为:
参考文献
[1]王爽,王晨琪.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10,(3).
[2]陈自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2).
[3]张天顶.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4]李荣富,王丽娟,曹雪峰.安徽对外开放.TFP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08,(11).
(一)融资困难
我国外贸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存在基础性缺陷,如经营风险大、盈利能力差、财务管理随意、信用状况不佳等,造成银行对其产生歧视倾向,不敢对中小外贸企业发放银行贷款。再加上一段时期国家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央行几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额度吃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就更难以得到信贷支持,而得到信贷支持的企业又不得不面对银行上浮利率、采用承兑汇票、难以全额获得贷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一些外贸企业即便拿到国外订单,也无资金组织生产,个别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成本太高,融资的风险就更大,在南方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外贸企业老板跳楼现象,民间借贷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成本上升
近几年,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迹象。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涨较快。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指数增速均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二是工人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全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我国人均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东南亚某些国家的3~4倍。在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很难将上涨的成本向下游转嫁,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明显下滑。因此,一些外贸企业现在面临的不是2009年订单不足的问题,而是组织生产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拿到订单后,能否以合适的成本找到工人生产的问题。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制造”的出口价格优势被削弱,我国工业出口的竞争力出现下降趋势。
(三)产能过剩
产能是否过剩,不仅要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而且要看有多少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在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部分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钢材、水泥、铁矿石、煤炭等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不断凸显,不仅会直接导致企业开工和产能利用不足,造成经济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而且会抑制经济增长,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加剧外贸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外贸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处境艰难,如何让外贸企业摆脱现状、突破重围,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经济环境迫切需要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
(一)加强筹资管理,创新筹资方式
当前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外贸企业筹资管理便成为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按融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资金产权关系,企业融资方式分为产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主要是依靠国内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筹集资金。今后,要创新筹资方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一是积极利用好国内资金筹资。除利用好国内贷款外,要积极争取企业并购、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二是积极利用好国外资金筹资。除依靠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外,要积极探索企业并购、境外上市、投资基金、发境外债券、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等利用外资方式。
(二)加强对内投资管理,再造出口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较少,对品牌研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竞争力也较弱。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即“筹知”比“筹资”更重要,因此,外贸企业财务管理要加强对内投资管理,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1.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我国外贸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较低,全球每年研发费用最高的20家企业里面,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因此,要促进中国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以求在压力日益增大的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2.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往往以低价模仿、代工贴牌为主,产品的附加值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外贸企业要实现真正的成长壮大,就必须要出名品、创名牌,走品牌化之路。因此,外贸企业要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准确定位市场、注重营销策略、提高终端服务意识、强化系统管理等,逐步建立自有品牌。
(三)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加快“走出去”步伐
外贸企业加强对内投资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加快走出去步伐。这是由于对外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再加上人民币“小步缓行”的升值使得企业对外投资成本下降,因此,对外投资便成为一些外贸企业的现实选择。1.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可以继续对外承包重点工程、加强对外劳务合作。2.在境外投资办厂,入住中国在境外设立的中国经贸合作区,享受中国合作区的优惠政策待遇。3.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出口。4.利用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机遇,积极进行低成本的并购,并购品牌、技术,大幅度提升企业在高端产业的活动。
(四)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国际经济环境难以预测,企业往往面临筹资、投资及各种经营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1.积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克服和减少涉外经济领域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强后盾,因此,外贸企业要积极投保,开展保单融资,规避贸易风险,缓解资金困难。2.规避人民币双向波动形成的汇率风险。过去人民币汇率风险相对透明、可预期,大多数企业一般运用远期结售汇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但在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前提下,仅靠远期结售汇一种产品是无法满足各种规避汇率风险需求的,外贸企业必须学会运用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3.坚持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更新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