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六年级上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为发扬优点,改进工作方法,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个总结。
一、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接六(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工作总结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
“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做好转差工作,本班极需帮助的后进生是杨婷、陶承宇、蒲舜旺3名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
“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2、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相关法制渗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3、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4、
学业成绩:本班开学初51人,到考51人,人均分70.04分,优良10人,及格42人,最高分90分,最底分27分。学生高低分还是悬殊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1、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3、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作者:张国军
单位:金平县勐桥乡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六年级学生提高成绩、能力及素养的关键所在,老师必须要全面重视起来。但从目前我校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写作文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往往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经常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写的,所以没有办法开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既不在于农村生活的单调,也不在于学生经历的贫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组成材料。因此,我认为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够打开作文大门,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方面的文章阅读探讨和课堂作文教学经验积累发现:教师应该极力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作文素材。
一、课文素材积累。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积累途径,如果能合理的掌握与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此种积累素材的方式不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只需要合理利用课内时间即可。但对于农村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去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作文的魅力值。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同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语言表达”环节,让学生从“山中众多朋友”中选择一位朋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确此篇课文素材积累所适合的位置。此外,课文里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优美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文中进行绘画。,以便于学生逐渐学会整理素材、有序积累素材。
二、生活素材积累。
对于六年级的写作范围而言,一般都与学生所处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学生的素材积累必然离不开生活这一途径。对于大部分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都不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对身边事物关注的较少,导致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描写的不够真实与生动。其实,写作就是起源于生活,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如果能够留心观察与总结,那么写作素材的积累速度会非常快。对此,在实际的六年级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他们逐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人与事的习惯,让学生乐于从生活中探究写作思路与灵感。比如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时,老师可以布置《家乡的味道》的作文,此题目一出,较多的学生会联想到家乡的美食,会着重观察生活中此方面的内容,但很难打开作文思维之门,因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味道”并 不是要局限于美食,也可以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文化、自然风景等进行描述哦!这样的提示能让学生逐渐扩展对生活的关注范围,既能够写好此篇作文,又能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与感悟生活的习惯,这便是学生逐渐养成素材积累习惯的重要体现。
三、课外阅读中素材的积累。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读多了自然会有写作的欲望。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在六年级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老师可以帮组学生找到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小说补充阅读。学生阅读过后,在与同学的交流时往往会很自然地谈到里面的内容,有时还会出口成章,甚至达到妙语生花的境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笔记素材积累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靠读、靠背还不够,要积累更多的素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发现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及时摘抄或根据爱好制作一张便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越来越多,便笺卡就会变成一个材料仓库。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自然美景与奇异物品,或是一时的灵感,都要即时地把它记下来。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好方法。日记,日记,就要天天记。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集腋成裘了。写日记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还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甚至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灵感。
显而易见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思想、心智、思维等还不够成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积极的从课文、生活、课外阅读、笔记等几方面着手,教会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感受写作及积累素材的乐趣,为学生将来顺利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有了素材,我们还得勤于思考、敢于想象,这样过去那种一提起笔就昏昏然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就一定能得到彻底的改善,写起作文来也就自然会文思泉涌,笔下生辉了。
字数:2062字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现状 实践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共同列入语文课程,充分说明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1]。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剖析现状,状态百出
(一)置之不理。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今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影响,一些语文老师还是固执地认为教学最终是为考试服务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板块可有可无。
(二)茫然不知。
一部分老师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也想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但是苦于没有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
(三)纸上谈兵。
部分老师教授这个板块时无计划,无针对性,无目标,既不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又不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更不让学生请教相关专业人士,而是关上门来,直接教给学生写活动方案的方法,架空分析,闭门造车。有的老师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以致光有热闹的场面而无实在收获。
二、围绕目标,有序开展
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呢?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收获。
(一)分析教材,准确定位。
人教版一到四年级“综合性学习”都是以小篇幅、小板块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年级的变化,难度也有所增加。到了五、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就以专题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要求。《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内容,这一单元包含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儿童诗等各种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再加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类诗歌不同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点;5通过课本内诗歌的学习,扩展到一类诗歌的学习。本班学生平时比较活跃,喜欢这一类开放性学习,因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全开放的“自编自导自演式”学习。
(二)观察学生,合理分组。
“综合性学习”除了自主,更重合作,因此如何分组事关重大。根据平时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8组,组内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统筹,一般由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调查员主要负责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操作员负责其他相关事宜。一个小组里的成员中,组长由老师任命,其余由小组内自主讨论产生。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既需独立解决问题又需互相联系,合作探究。这样分组关注到每个学生,让小组里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分组定标,完善计划。
本组课文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既有宋词又有唐诗,既有元曲又有现代诗,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要求各小组充分阅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织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学习内容,并根据内容制定各组的学习目标。
各组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拟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并提出建议。在小组讨论及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基本上制订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各小组上交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教师阅读,若有不合理之处则及时与小组联系商榷,进行修改。
(四)收集资料,各显神通。
根据学习计划,组长分配任务。这一阶段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搜集资料。本班大部分学生为住宿生,因此笔者以一个星期为期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五)整合重组,完善资料。
组员搜集的资料在组长处汇总。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对资料进行筛选,随后组间讨论,对资料进行修改与补充。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互查,既确保了资料的正确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讨论结束后,上交资料,教师对整合的资料进行适当修改。
(六)全班展示,小组互评。
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就绪,每个小组自由上台展示。各小组按照之前准备的内容上台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重要信息。台上的小组滔滔不绝,台下的小组圈圈记记,场面十分和谐。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主投票,对本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加以鼓励,教师对本次活动加以总结。
(七)加深巩固,总结延伸。
展示结束后,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这一期的手抄报较以往内容更丰富,版面设计更合理,插图更精美。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整理归纳的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让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段语文 单元复习 教学策略
所谓“复习”,词典上的解释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从知识记忆的规律上来说,复习要讲究及时性。在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单元复习是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出现的,通常有三个不同的板块。那么,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呢?
一、比较异同,新旧对对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言而喻,语文的知识能力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学生新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知识,训练了某些方面的能力,这是新知。然而,在学生的身上还存在着原有的知识与能力。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必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注重人文性,每组教材都有一条训练线,有一个训练目标。因此,复习设计要突出主题性、目标性。其次,在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时,还要注意与以前的知识衔接、整合,也就是要考虑到知识的序列性。
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有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还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介绍了两种动物。而单元回顾“我的发现”也要求比较本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跟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读读以前学过的课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在设计时,笔者旨在引导学生一是比较内容,二是发现写法特点。通过出示图片和主要段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文章侧重于通过描写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现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描述。学生将其与从前面动物文章中学到的以几个方面或用具体的事例写出动物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就会明了烧叩南嗤之处,即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经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技能,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表格梳理,课内外结合
华东师大教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即单元复习设计要注意拓展性。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制作了如下表格。
笔者根据这个单元的文体特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总体上做到条理清晰,不仅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个表格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到后期,支架就可以变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
另外,这张表格还设计了让学生到《同步阅读》中去找相关例子的任务,这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同步阅读》作为学生人手一本的配套阅读材料,能共同阅读与交流分享,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更好地利用起来。而让学生想想在自己习作中准备使用哪些说明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训练。
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理念,有整体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单元的内容,更要看到这个单元潜在的相关知识,从教材出发,利用资料,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拓展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串词句段,知识连一线
开展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文体特点,遵循从字词到句段的学习规律来进行设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复习课,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设计时安排了三个板块。
1.词语归类(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我能读准这些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寒风呼啸②兴高采烈③忐忑不安④温暖舒适
⑤潮湿阴冷⑥汹涌澎湃⑦心惊肉跳⑧又黑又冷
第一类( )描写:
第二类( )描写:
我能再补充几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2.句子整理(本单元长作业,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课内篇:
回顾课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描写方法,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篇:
例: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啦作响,……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选自王梓夫《槐树花真香》 )
这句话在文中属于 描写,作用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 ,烘托了 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思考创造了条件,暗示 。
3.习作评议(先自己独立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
(1)默读习作片段。
(2)片段中主要表达了谁的什么品质?( )
(3)为了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片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标注在句子边上)
(4)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请针对片段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进行适当修改补充,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能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这节复习课,使学生在积累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的词语的基础上,重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生回忆了本组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进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同时,还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专项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结合一个个小片段进行写法分析,还适当引入课外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点及基本的使用要点,进行了模仿写话。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元内容的回顾,更多的是对某种学习方法的回顾和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方法,提升能力。
四、读写训练,能力求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有读写训练的意识,通过一个主题单元的练习,让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上有所收获。在单元复习课中,设计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就显得可行且有必要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单元复习课可设计这样一个板块:写一写我与喜欢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为了让学生真情写作,在单元学习开始之时,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了一个长作业。
所谓“复习”,词典上的解释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从知识记忆的规律上来说,复习要讲究及时性。在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单元复习是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出现的,通常有三个不同的板块。那么,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呢?
一、比较异同,新旧对对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言而喻,语文的知识能力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学生新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知识,训练了某些方面的能力,这是新知。然而,在学生的身上还存在着原有的知识与能力。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必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注重人文性,每组教材都有一条训练线,有一个训练目标。因此,复习设计要突出主题性、目标性。其次,在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时,还要注意与以前的知识衔接、整合,也就是要考虑到知识的序列性。
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有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还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介绍了两种动物。而单元回顾“我的发现”也要求比较本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跟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读读以前学过的课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在设计时,笔者旨在引导学生一是比较内容,二是发现写法特点。通过出示图片和主要段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文章侧重于通过描写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现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描述。学生将其与从前面动物文章中学到的以几个方面或用具体的事例写出动物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就会明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即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经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技能,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表格梳理,课内外结合
华东师大教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即单元复习设计要注意拓展性。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制作了如下表格。
笔者根据这个单元的文体特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总体上做到条理清晰,不仅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个表格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到后期,支架就可以变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
另外,这张表格还设计了让学生到《同步阅读》中去找相关例子的任务,这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同步阅读》作为学生人手一本的配套阅读材料,能共同阅读与交流分享,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更好地利用起来。而让学生想想在自己习作中准备使用哪些说明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训练。
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理念,有整体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单元的内容,更要看到这个单元潜在的相关知识,从教材出发,利用资料,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拓展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串词句段,知识连一线
开展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文体特点,遵循从字词到句段的学习规律来进行设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复习课,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设计时安排了三个板块。
1.词语归类(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我能读准这些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寒风呼啸②兴高采烈③忐忑不安④温暖舒适
⑤潮湿阴冷⑥汹涌澎湃⑦心惊肉跳⑧又黑又冷
第一( )描写:
第二类( )描写:
我能再补充几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2.句子整理(本单元长作业,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课内篇:
回顾课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描写方法,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篇:
例: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啦作响,……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选自王梓夫《槐树花真香》 )
这句话在文中属于 描写,作用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 ,烘托了 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思考创造了条件,暗示 。
3.习作评议(先自己独立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
(1)默读习作片段。
(2)片段中主要表达了谁的什么品质?( )
(3)为了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片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标注在句子边上)
(4)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请针对片段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进行适当修改补充,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能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这节复习课,使学生在积累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的词语的基础上,重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生回忆了本组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进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同时,还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专项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结合一个个小片段进行写法分析,还适当引入课外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点及基本的使用要点,进行了模仿写话。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元内容的回顾,更多的是对某种学习方法的回顾和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方法,提升能力。
四、读写训练,能力求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有读写训练的意识,通过一个主题单元的练习,让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上有所收获。在单元复习课中,设计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就显得可行且有必要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单元复习课可设计这样一个板块:写一写我与喜欢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为了让学生真情写作,在单元学习开始之时,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了一个长作业。
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学生的交流非常活跃。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学到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了。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正是《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它理应也是教师带领学生努力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力求在整体教学的理念下,求知、求联、求发展,使单元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海宁市仰山小学 314400)等。
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学生的交流非常活跃。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学到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了。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正是《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它理应也是教师带领学生努力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力求在整体教学的理念下,求知、求联、求发展,使单元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引领者;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可见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好文本,还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一种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具有和谐性,隐藏着情感、认知和智能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培养习惯,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书香浸润校园,构建校园文化,近年来我校构建“书香校园”的伟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希望读书成为师生们的共同习惯,真正做到“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正是引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机。
1.1 美好晨光,品诵经典
充分利用晨会课前的二十分钟,由值日班长带领开展《品诵美文 传承经典》校本教材晨诵活动,并坚持每日诵读,使“习惯成自然”,孩子们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孩子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吟诵经典,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一天之计在于晨”,短暂的二十分钟的晨读,让孩子们在经典文化中徜徉,满足了求知欲,养成了良好的晨读习惯。
1.2 课间时段,书香飘动
学校创建了“班级漂流箱”,课间向学生开放。教室后的空旷地都设立成了由班干管理的流动书吧,每个流动书吧由一个简易的书箱和几张桌椅构成。每到课间,同学们都簇拥在流动书吧周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班级漂流箱每星期与其他班级交换一次,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抓紧看书,书就飘走了,这勾起了他们脑中“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1.3 创设情境,促进阅读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阅读热情定期评选“阅读之星”,再联系孩子们的阅读摘抄,评选学校的“书香少年”,并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同读一本书”现场作文比赛以及知识大赛。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活动的大情境下,阅读热情高涨,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2 激发兴趣,达到课内外阅读的融合
2.1 立足课堂,引发兴趣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时,教师要以课本为依托,抓住要点,传授方法,在孩子动情时,引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进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例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时,学生在研读文本,熟读深思,自由感悟中领会到印第安人热爱土地的情感,孩子们的内心也洋溢着对自己的脚下这片神圣土地的热爱,同时更被西雅图动人心弦的演说所感染。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和《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以此加深了解西雅图这位伟大、神奇的人物和领略演讲的魅力。在教学独立阅读课文毕淑敏的《学会看病》时,就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朴实及细腻的细节描写,再以扶带放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中的《剥豆》一课,而后学生总结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都从母亲的视角通过心理的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表现母爱的伟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在平凡的事物中选材也能感人至深。
2.2 利用课外书屋,牵引兴趣
“课外书屋”是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延续,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有两次的“课外书屋”的编排,“课外书屋”推荐阅读的书目内容精彩纷呈,有科普作品阅读,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维・比安基的《森林报》等;有漫画作品阅读,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埃・奥・布劳恩的《父与子》;有小说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课外书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编排形式多样,有推荐一本书的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西游记》;有推荐同一组题不同作品的阅读,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曹文轩的《根鸟》、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平台,每次教学一定会把“课外书屋”作为重彩戏,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牵引兴趣,让他们人人乐于参与到阅读行列中来。同时,“课外书屋”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体现了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精读到略读、浏览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 依法导读,落实课内外阅读的实效
3.1 定量
每学期期初,笔者都会根据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必读书目和“书香校园”推荐的阅读书目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选定二十本图书,公布出来。学生或办卡借阅,或上当当网购买,或上网阅读,或交换阅读,定好各自的计划,保证这些书都能随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3.2 定时
学生每天保证课内外阅读时间达1小时以上,在校老师督促,孩子基本都能保证完成;同时笔者要求孩子们制定家庭快乐阅读卡,内容包括阅读时间、阅读书目、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积累背诵等。并每本书的阅读时间规定为两周左右。这样老师每天都能了解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
3.3 定性
学生的阅读多是流于形式,多是以了解故事的情节为主,所以要引导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读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也可经常更换,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细节描写、人物评价、续编故事、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等。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组织开展读书笔记展示评比;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还将孩子的读后感参加征文比赛……长期的阅读积累,厚积而薄发,也开启了孩子们写作的大门,孩子们对待习作有信心了,班级中有1/3的学生在校、市、全国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孩子们尝到了甜头,对阅读的兴致更浓了。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身心,丰盈我们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由此,笔者愿意做一个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领者,带领孩子们走向优秀、走向幸福、走向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陶有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1.
[3] 林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C].福州市小学优秀论文汇编,2008:63-64.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方式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科学》是小学毕业考试统考学科,与《思想品德》合为一张试卷,分值各占百分之五十。长此以来,科学课没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甚至在学校教学统筹安排中也属于边缘学科。针对此种情况,我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不重视科学课的原因
1.对科学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长期以来,语文和数学都被视为主要学科,一般都由班主任担当,在教学时间、重视程度上都有充分的保证。随着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英语成为了与语文、数学并重的三大主要学科。在课程设置上,高考是语文、数学、外语加上综合学科,小学考初中与高考课程相吻合。初中的综合学科包括化学、物理、地理和生物,并且满分为三百分,足见其重要性。小学的科学课是以上几种学科知识的小综合,对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小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等是初中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五年级下册的沉和浮、热等单元是初中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等是初中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三年级上册植物、动物等单元是初中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学科理应成为主科之一,而不应称其为“副科”,科学课应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2.教学方式单一,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些学校对科学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硬件建设投入的资金很多,但软件建设跟不上,或者软件建设流于形式,检查督导未能及时跟进,评价方式太单一,这些都制约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使科学课失去了生机。
科学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经过探究得来的知识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探究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的,所以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发出呲呲的声音并有大量气泡产生,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产生气泡的杯中发现燃烧的木条灭了,产生的气体还可以像倒水一样“浇”灭燃烧的蜡烛。最后通过实验总结出这是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学生自己验证得来的道理和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建立的信息,会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对策
1.树立大科学的观念
学校不光要在实验室建设上大力投资,还要把实验室有效运转起来。要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全面提高实验器材的使用率,认真做好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和备案工作。同时要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创建学校“科技周”,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小创作并开展评比,给予优秀者相应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上级相关部门可以用科技巡展的方式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宣传。去年,我省就以此种方式在五大连池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展示,刮起一阵科学小旋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摒除陈旧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定期举办科学教师赛课活动,为科学教师展示才华提供舞台;做好青年教师梯队建设,推进科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的应用,特别是教学白板的应用,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课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从空洞的说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拓宽了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白板教学,把宇宙空间的奥秘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动静结合的手段,通过不同的视角让学生感知到月相的变化、浩瀚的太阳系、美丽的星空。此外,科学教师应熟练掌握课件制作和白板操作技能,要指导和带领学生广泛搜集材料与科技信息,适当增大每堂课的厚度与容量,实现快乐学习。要注重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如在教学《凤仙花》时,教师要把实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逐一认识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课堂才是丰满的、充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蚕的形态变化》《蚯蚓》《蜗牛》等课时,用幻灯片的效果强于用挂图,用实物的效果强于用幻灯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升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要允许出错,不嘲笑、不挖苦、不讽刺,以此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桥的结构和形状》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学生回答:石桥、木桥、赵州桥……我继续引导:赵州桥是什么结构的桥?接着通过幻灯片引入拱桥的概念,引申出大跨度的钢索桥,之后通过模拟钢索桥的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到钢索桥的特点。如让绳子下垂多一些或拉直一些,学生就能感受到用力大小的不同,从而理解桥塔修得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压力。这样的科学课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美好、最生动的课堂。天空大地,房屋桥梁,花鸟鱼虫无一不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当然,我们的科学探索不是盲目的,一定要事先制定计划,如观察什么,该怎样观察,该怎样记录,该怎样总结等,这些都要对学生讲清楚,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校园里可以观察花坛里的花草(如凤仙花),甬道边的树木,草坪里的小草;在校园外可以观察田地里的稻、豆、麦、黍,小河里的蝌蚪、青蛙、河虾、小鱼,草丛中的蝈蝈、蚂蚁、甲虫。这些直观的感受是学生在课本上得不到的,是最宝贵的财富。达尔文写了《进化论》,法布尔写了《昆虫记》,这两本科学巨著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殊不知达尔文和法布尔做了多少实地观察与记录才得来这些令人信服的数据。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课堂上,局限于课本中,教学中一些教师就像束缚在蚕丝下面的茧,怕这怕那,严重制约了孩子们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许有人会说,走出课堂,谁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呢?教师如果周密地安排,学生的安全就是有保障的。如果因为安全问题就隔绝了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无异于因噎废食。
小学科学课的设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口。《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这样的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观,明确指出学习要与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大步走进科学的殿堂,为中华民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写作素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下,语文教学创新机制的实践应用一直是教育学术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际情况,创新基本教学机制及研究手段显得尤为关键。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作为重要教学项目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学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具备重要作用。基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效益,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普遍应用于实践教学,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立足学生写作需求及教学大纲内容,变革作文教学模式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仍在继续,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评定因素。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教学方法具有滞后性。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多以阐述写作主旨思路、阅读背诵优秀作文范例的方式为基本方法,教学模式较单一、枯燥,存在“为了考试而写作”的错误认知,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作文教材不统一。基于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形式,作文教学尚未规范“写作与口语交际”应用教科书,相关写作指导均以教师的统一讲解为主,缺乏系统化教学特点。
3.写作评价机制不全。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作文教学的课前指导效益,从文章主旨内容及大概思路入手,致力于疏通学生的写作思路,但对学生作文评价仅以简单几句评语为判定标准,具有“本末倒置、定位失误”的显著表现。
二、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1.激发写作兴趣,开展有效指导。写作兴趣是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从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开展分类指导活动两个方面考虑,确保作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良性教学辅助条件。以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作文教案为例,重点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辅助效益。本次作文教学话题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猎奇心理特征,引入“名人读书简介”(鲁迅、、等名人传记),开展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活动(搜集文件资料,限时三分钟小组内部交流,举办“名人读书故事”,并为学生推荐展示几本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参与兴趣[1]。其中为避免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积极邀请性格内向、成绩一般的学生上台演讲,阐述生活中的购书、读书等小插曲及读书趣事,并联系自身写作能力,阐述对阅读、写作的自我看法(从写作与阅读的内在联系入手)。在教学活动完结阶段,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提出“书海泛舟”、“书中三味”等几种类型的参考题目,并与学生分享此次探究活动的感悟、心得,为学生提供灵感来源,完成教学内容规定任务。
2.积累写作素材,完善评估机制。写作素材是作文教学重要源泉,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巩固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评价内容,便于提升作文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外读物及其他优秀作品(比如:世界名著、优秀作文选等),并摘抄、整理精彩片段,做好作文素材积累工作;或者通过写日记、记随笔、展开仿写等方法,形成最终的感悟、思考练习机制,为作文教学提供实践辅助功效。考虑学生的承受范围,以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为教学原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正式教学之前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于本篇文章的素材(比如: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集中的某句话、某篇章及其自我感悟心得),与班级其他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做好总结性发言工作,辅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互动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班级作文写作论坛”,并将学生的优秀心得转发至其中,方便更多的学生搜集、浏览,形成良性教学机制。
3.健全写作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有效的写作体系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评判标准,杜绝“为了考试而写作、阅读”的教学现象,注重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形成科学、系统的写作教材雏形,更有助于学生展开写作探究活动[2]。结合鲁教版六年级教材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环节内容,以“我爱我家”为作文教学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深入调研自我家庭情况,注重利用细节描写、人物细化描写、性格特征导入描写等表现手法。此外,考虑学生家庭情况的差异性,结合文章阅读与作文写作双重特征,形成统一化作文训练体系。如细腻化人物性格描写,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件入手,选择生活中的典型问题,探究不同地位、角色的人物描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性思考表达自我意识,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教学机制(可围绕家庭聚会、做饭趣事、外出游玩等事件),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艺,为作文教学提供实践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价值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围绕当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现状,从“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全写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内容,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黎爱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06.
小学语文教材中,将习作内容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使得知识简单化,为立足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借鉴。在提高学生认知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往往教师通过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日记或者是其它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从问题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最终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1.单元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写日记时,许多学生脑子里猛一下的呈现了多个画面,但是在真正的写作中很难看出文章的灵气或者亮点时,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例如:在小学生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在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最终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看到这段文字后,立马脑海中呈现出一片白雪皑皑的场景,这位小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的如此逼真,在语言上显得更有灵性。但是到了具体作文当中就变成了"屋顶上像是披着一床棉被""公路上像是铺着一层白地毯"这么平滑的语言,没有一点点生命力,感觉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这种白色显得很无力,除此之外更不用说那些胡编乱造的文章了,更是让人提不起精神去阅读。
小学语文写作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写课文中的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素材。通常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都是自拟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习作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先写作,之后进行点评,防止出现内容大统一的现象。
2.将单元习作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相似,甚至出现了有机整合的现象。通常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根据各自单元的内容具体安排的但是在本单元教学中应该具体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去。其实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才能体现教材的意义。在小学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例如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典型构段方式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布置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加强练习。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常常会写:这些我们在以后也会用,但是等到学生在真正文章中,却忘了采用修辞手法。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具体找范例,根据文章的结构以及具体表达方式来加强练习,最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曾经让学生练习过,《给老师画像》当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写作空间,教师将题目进行了扩展,《给自己画像》,《给某某画像》等,但是到了六年级又让学生加强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如何刻画人物,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特点开始入手,将其当成是具体的实物来描写。这种状况就出现了:许多同学将以前写过的文章进行翻篇,在此笔上转发,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了解到写作的真正目的。
在单元习作安排中,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样的话题同样可以安排在习作教学中去,根据具体单元要求,让学生领悟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最终得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例如在教材中,《少年旅行队》一课中,主要由五个小标题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具体小标题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训练,通过小标题来具体刻画人物。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的刻画形式:幸福的小天使;爱动物的小天使;残忍的魔女等等…..小标题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标题内容就可以看到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怎样具体刻画描写人物和事物。以分段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具体体现。在《少年旅行队》中总分的构段方式,部分学生在文章中出现了:"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得奖吗"?"作文没被表扬吗"?等等一系列感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又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看,她穿上着漂亮的外衣,在参加选美大赛呢!"等等,祈使句加感叹句。当小学六年级学生将这些修辞手法应用到文章中去时,这就为习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相对以前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