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0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一级教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整体性;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学习品质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认识世界,再通过视觉与知觉获取信息,物体形态的外部特征占大部分,幼儿对物体的认识是以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为基础的。在幼儿园的数学性活动教学中,关于几何形体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际,谈谈几何形体教学在幼儿园中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各领域及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1.与语言领域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物体的形状特征,试着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物体,感受描述过程中的生动和趣味。如,和幼儿一起说说看到的事物的形状,鼓励幼儿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刺猬的身体蜷起来是圆圆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圆形组成的。在与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听录音机时,和幼儿讨论为什么叫面包机,看图片时,奥运会场馆的形状,为什么有的叫“水立方”,有的叫“鸟巢”。
2.与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一些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图形,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地板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图案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几何图案(如青花瓷盘)、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拼搭活动。
二、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如,2~3岁的幼儿在认识物体的形状时,受自己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大,往往把几何形体视为自己熟悉的物体。例如,见到物体是球体的,就叫篮球、苹果;见到不同形状的圆形就说是卡片、脑袋等。到了小班,幼儿能叫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名称;中班幼儿已经能够区分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并开始把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例如,幼儿会说:“椭圆形像镜子。”大班幼儿开始把几何形体作为物体形状的标准形式,去衡量物体的形状,能够说出物体某部分的形状像哪种几何形体,例如,固体胶是圆柱体的,足球是球体的,手工纸是正方形的,鱼盘是椭圆形的等。
又如,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图形组合拼摆创作时,由于每个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产生的作品也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幼儿可能只能拼出房子、小树或小鱼等一些简单的事物,而有的幼儿却能拼摆出楼房、公园或城堡等众多复杂的事物。
三、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主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1.运用有关几何形体的玩具开展游戏活动
有的玩具是以几何形体为内容设计的,幼儿在使用玩具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起到了复习几何形体的作用。如“图形嵌板”,在板上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游戏。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和改正错误。又如“百宝箱”,在箱中放入圆柱体、球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通过让幼儿在摸摸、猜猜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2.在几何形体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活动
教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的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辨认几何图形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游戏情节贯穿始终。首先漂亮的房子、弯弯曲曲的小路以及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接着铺路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情感。最后,踩石头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游戏中幼儿既巩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收获了快乐与自信。
四、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如,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用它可以拼组图案,能加深幼儿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强化思维概念,提高学习兴趣;与幼儿一起准备操作材料,除一些常用的几何形体图卡外,如鞋盒、扑克、小石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都成为我们操作的材料。让幼儿主动去操作,有东西可操作。再如,在数学活动“巡逻”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颜色鲜艳和可移动的图形组合解决问题,看到的是幼儿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优秀品质,在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是幼儿想象与创造之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几何形体的教学是幼儿园计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为其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物体的物和形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有机联系的。幼儿生活在具有各种形状的物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很早就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感兴趣,在游戏中喜欢寻找各种形状的玩具。但幼儿要获得几何的初步概念,还需要教师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指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来看幼儿日常活动中教师用于组织教育及教学活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是评价性语言:判断幼儿“做得对错”。评价性语言往往紧随幼儿的行为之后出现,并伴随着一定的指令性或限制性语言,对幼儿具有参照和导向的作用。如:“小明做的最端正。”“他回答得真好,声音很响亮,大家为他鼓鼓掌”。“你正棒”!“你这样画不对!”
第二种是指令性语言:要求幼儿“去干什么”。这是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明了幼儿活动的方向程序,带有明确的行动指向性。如:“吃完饭的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排队。”“你来当值日生。”第三种是限制性语言:要求幼儿“不去干什么”。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常带有预防或终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常常与第二种方式配合起来使用。如:“不许倒着滑滑梯。”“吃饭不能说话。” 第四种是请求性语言(或求语言)。即“请求谁谁干什么”如:“请你把门关上,好吗?”“请你为大家发勺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①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秘的角落。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恰当运用,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真挚热爱的情感,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和信赖,才能爱屋及乌地喜爱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师语言中富含了这种真情,就如春风化雨,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的热爱包含着许多内容,如对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关心与体贴,尊重与爱护,鼓励与激励等。教师心中有这些爱孩子的真情在,自然会在她的教育及教学语言中表现出来,有声言语可以表现。比如:每学期开学后,许多教师教给幼儿的第一首儿歌是《幼儿园像我家》,我想,新入园的幼儿还未在情感上接受新的环境,难以产生幼儿园像我家的情感,就选择了儿歌《香香鸟》。利用情境表演,一瓶花露水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扮演妈妈,伴随着“花露水,喷喷香,妈妈撒在我头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里哪里香。”喷洒着花露水,孩子们一下子变的开心,爱说话了。
同样,无声言语也可以体现对幼儿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教师用动作、姿态、目光、眼神等形象的体态语言与幼儿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教师的动作、如抱抱孩子、握握小手、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的表情都洋溢着这种真情。
二、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使幼儿形成好的常规,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表达最清楚的意图。因为幼儿年龄较小,思维具体形象,幼儿很难对多重指令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反映。
三、注意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语言的游戏化是提高教师语言趣味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又爱哭闹的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用清脆的声音扮演小红帽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的顺利且充满活力。另外,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角色意识,很容易使教师的指令得到响应。
四、注意语言的激励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
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幼儿更是如此。可是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陌生的同伴面前,难免感到胆怯,害羞。因此,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成为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如:“试试看,你能行的!“别紧张,老师相信你。”在孩子完成任务后要及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好孩子,继续下去一定行!”等等。
五、注意语言的“暗示性”
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受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作为孩子教育的直接者,语言一向是最直接的。面对着一个个敏感而纤细的幼小心灵,我觉得能巧妙的运用暗示语言对孩子的发展相当有利。借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说彼及此,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起幼儿的思悟,从中获得启示。如我班的娇娇小朋友自尊心强,聪明伶俐却很粗心。有一次绘画活动后,她来讲解自己的画《我的一家》,画了爸爸妈妈和她,但却完忘了给妈妈画头发,我暗示她:“今天妈妈刚理过发,对吗?”她马上给妈妈画上了漂亮的头发。
六、注意语言的适应性
幼儿园班级亲子活动是由幼儿园创造一定的条件,以班级为单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幼儿活动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方式。
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班级亲子教育活动。通过一年半的亲子教育活动,幼儿、家长和教师三方面都得到了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班级亲子活动组织前,一些家长对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了解,不理解为什么幼儿园总是让家长来参加活动,个别家长甚至有些反感。在活动反馈卡中曾写道:“以后尽量不举行或者少举行亲子活动。”个别家长只要举行亲子活动时就不送孩子入园。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认可,他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幼儿的动手能力,节奏感,音乐表现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了,从心里接受了亲子活动,清楚地了解到班级亲子活动的意义,深深地感受到活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活动中,家长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在家长和孩子们都愿意而且能积极的参加班级亲子活动,每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无论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准备,还是活动时的组织与指导,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一、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班级亲子活动开展流程
1.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活动前,我们会向家长发放邀请函,让他们了解本次亲子活动的内容、目的并做好活动前的家庭准备工作(有些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在家中提前准备物品或者构思内容),更好地与教师配合。通过活动前发放邀请函,让家长简单了解亲子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鼓励、激发家长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2.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班级亲子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根据本阶段幼儿的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并结合地域、时节等特点设计每次的亲子活动。如小班上学期九月亲子活动――美丽的贝壳,结合本班的环境主题“海洋”并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以贝壳为原材料设计制作各种作品。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家长和幼儿要利用周末时间到海边捡贝壳,洗干净后带到幼儿园。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次一起活动的机会,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
3.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家园共育
亲子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虽然亲子活动时间都是在工作日,但是家长们都毫无怨言地主动请假陪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有的家长实在没有时间,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陪着一起参加活动,家长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尽量照顾到每个家庭,并以拍照的形式记录家长与幼儿参与活动的每个精彩瞬间。活动结束前,教师还会更加详细、具体的向家长们介绍本次亲子活动的教育目标及家庭延伸。指导家长活动后在家中如何开展类似的亲子活动。活动中,家长们热情、积极地参与,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反馈效果,搭建家园共育桥梁
每次亲子活动后,我们会向家长发放“亲子活动反馈卡”,家长可以把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感受写在上面,同时还可以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要求和期望写出来与教师交流,提出宝贵的建议。
教师认真反思、交流,总结经验,并通过亲子活动反馈卡了解家长活动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优点弥补不足。每次亲子活动后教师还会将本次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及每个小活动的教育目标发放到班级博客供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在家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类似活动。同时,将活动照片发放到班级博客,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让家长和孩子通过照片一起回忆、交流,体验亲子活动带来的快乐。一些家长们还在博客中留言,与教师交流。
为了更方便家园联系,我们还创建了班级博客,班级QQ群,更快、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下次更好地开展工作。
每次亲子活动后,教师会认真整理活动材料:邀请函、活动具体内容、活动照片、亲子活动反馈卡等,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亲子活动进行总结。现已整理出小班园本教材体例7个,中班园本教材体例3个。
二、建立了园本教材体例模式
教师在整理园本教材时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在推荐指数一栏星级指数至少要在三星以上,否则不予推荐录入园本教材。另外,在“效果与分析、教师对本次活动提高效果的建议”一栏,教师要针对本次活动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客观的分析,对于存在的缺陷及活动后反思出的好办法进行客观的记录,便于以后的使用者借鉴使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闽南歌谣 兴趣 魅力
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具有新颖性、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适合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而闽南歌谣是发源于闽南地区的一种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在闽南儿童中广为流行的闽南歌谣,其内容丰富多彩,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趣,极具本土特色。同时,闽南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在探讨闽南歌谣教材教法中,我们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以图像、文字、声音等不同层次和角度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理解,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感受闽南歌谣作品,让闽南歌谣歌唱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达到良好教学的目的。
一、声像交融,渲染氛围,增强幼儿对闽南歌谣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来感受周围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推进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给幼儿园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闽南歌谣学习活动中,欣赏优美的闽南歌谣、感受闽南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闽南歌谣的音乐、材料的理解、欣赏、演唱、表演,能培养幼儿对闽南童谣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无法让幼儿完全体会出它的美,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闽南歌谣《惠安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惠安女,我从网上找来惠女和她们劳动的情景图片,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声形并茂地将惠女的服饰特点和生活习俗表现出来,伴着优美柔和的海浪声,一群身着露脐装、大阔裤,包着花头巾的惠安女款款而来,幼儿看着那一张张惠安女生活、劳动情景、服饰等照片,仿佛自己进入到画面当中。此外,我又按照闽南歌谣的内容用PPT做了另一个课件,以图谱的形式、生动的演示向幼儿展现了漂亮的惠女服饰,如:黄斗笠、银腰带、手镯、花饰等装饰物,提供给幼儿的教学资源不但更丰富,而且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当老师与孩子讨论用闽南话怎么唱时,他们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宽松的环境中歌唱童谣,学习不是一种负担。由此可见,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幼儿能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画面进行想象,不但在演唱中感受歌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的流动,而且还领略了画面美。又如:欣赏《老鼠仔》时,首先出现一些具有动画效果的画面,一群可爱的小老鼠在那嬉戏玩耍,随后钻墙、想偷吃时的表情动作、音乐的结合使闽南歌谣内容更加鲜明地显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产生情感的互动和共鸣;又如闽南歌谣欣赏活动《天黑黑》,孩子们对录像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争吵的画面很感兴趣,都争着想试着表演看看。相对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声像交融,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但吸引了幼儿注意力,而且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使幼儿更直观感受作品,增强幼儿对作品的记忆,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同时也唤起了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幼儿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的观看理解,也融入了自己创编的一些动作和表情,让整个闽南歌谣学习活动更加的生动有趣。
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幼儿对闽南歌谣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欣赏了优美的画面,听了清晰的音响效果,孩子们的美好情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对闽南歌谣的学习必然产生了兴趣。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操作,利用课件把几种事物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达到了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普通的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处于被动的状态,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静结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技术、特点、清晰标准的发音、与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能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音乐,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识记的能力。动画中往往通过特定情境来表达词意,有利于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天黑黑》中,阿婆阿公有趣的争抢动作、形象的声音都很逼真。画面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作品中,幼儿都能很快地理解并记住。又如《闽南糕点宝》,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我用了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再加上让孩子品尝,帮助幼儿更直观地去记忆闽南歌谣中的重难点唱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语、句可以反复出现,让幼儿在模仿练习中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运用,印象也更深刻了。如在闽南歌谣表演《天黑黑》教学中,我们运用课件让幼儿在看、听相关的短片《天黑黑》和老爷爷老奶奶形象,让幼儿尽可能地获得音乐信息。接下来,我们专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闽南歌谣中的角色对话,拓展了幼儿的音乐经验又加深了对闽南歌谣的理解,使他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
三、创设班级环境,进一步提升幼儿对闽南童谣的感受能力
一、从环境偏好理论看幼儿园空间环境
有关环境偏好的研究中较为著名的有普拉和卡普兰环境偏好模型。人类对环境的偏好是符合功能进化的需求的,我们偏好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更多机会,使我们的功能得以发挥的环境。因此可理解性和有意义性是影响环境偏好的主要因素,即“人们一般会被那种他们的功能能最有效地在其中实现的环境所吸引……能刺激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使人的加工过程成功的环境”。[2] 卡普兰把信息维度组织成一个由4个部分组成的偏好矩阵,详见表1。根据人们不同的处理信息的特点分类,一是需要人们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得出的是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一致性(Coherence),景色组织的程度越一致,人们的喜爱程度越高。易识记性(Legibility),景色越容易辨认和理解,内容越容易分类,识记难度越小人们越喜欢。二是需要通过探索得出的是复杂性和神秘性。复杂性(Complexity),景色中各种要素的数量的复杂程度越高,人们越喜欢。神秘性(Mystery),景色中有隐藏的信息,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它,越神秘人们越喜欢。当人们面临一个环境时,它是一致的或是复杂的,这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它是否易识记和神秘则需要人们加以推断和预测。
由以上能使儿童产生环境偏好的应该处在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某个联系节点上,也就是说它应当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使儿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应该具有相当的部分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场域,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它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空间。有丰富的内容、种类和层次,有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儿童已有的经验,能够最大程度地引导儿童做学习的主人。环境中承载的信息量和环境的新异性都处于儿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儿童可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达成儿童和空间双向的建构与螺旋式上升的交互式发展。
二、儿童行为发展需求与幼儿园空间环境类型
我国学者周南将学校教育空间划分为以下三种空间:功能性空间、领域性空间、场所性空间。[3] 从横向上看,儿童的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游戏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发展、群性发展等,概括起来就是身体性发展、创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自我性发展和感性发展五大类,详见表2。从纵向上看,儿童对空间的需求经历了机能性发展、技术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空间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如一个对于儿童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综合大型玩具,机能性发展阶段的儿童反复玩滑梯,享受由高处快速滑下带来的机能;技术性发展阶段的儿童开始用攀、爬、抓、滑等多种技巧探究,享受新的玩法和新的技巧带来的满足感;社会性发展阶段的儿童不再满足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仅仅和玩具交互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和同伴一起三五成群地玩耍。
由表2可见,人们对环境的偏好和儿童发展的复杂性都对幼儿园空间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种多样、可变程度高的空间不再是封闭的场域,每一种空间只是满足儿童某一种发展需求的主要而非唯一环境载体,它们彼此相通,共同构成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大环境。
三、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教育意义
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复合函数”,即B(Behavior)=P(People)·E(Environment)。通常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儿童行为对环境的依赖。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行为也积极地构建了文化环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的这首小诗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以文化为中介物“把自然世界转化为文化的而调节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心理距离”。[4] 因此,儿童对于环境的建构,致使环境产生了相对的新异性,这种和原环境同质异构的“新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儿童,使其也产生新异性。可以说,人在与空间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人和空间本身都得到了发展。
正如富兰所言:“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5] 因而,重建幼儿园文化、幼儿园精神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而幼儿园教育空间作为幼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其本身糅合着设计者、建筑者和使用者对幼儿园文化的理解,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变革不仅体现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更是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由开放空间、冒险空间、交往空间、秘密空间、自然空间共同组成的幼儿园教育空间里,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自我挑战式的发展。各种空间之间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比如,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它主要是一个开放空间,但其他空间也存在于其中。它应该是复杂却易于识记的,复杂是指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物,易于识记是指它符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些能吸引儿童的新异性。这就意味着它既要有平台、运动场等激发儿童运动欲的广场,又可以设置激发儿童挑战欲的斜坡,采用不同材质制作,可攀爬可滑行,使儿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并掌握多种运动技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几处瞭望台、小丘陵等可登高眺望远处的“展望处”,还有洞窟、土坡一类能使儿童体验到“无权威感”和儿童群体精神的藏身之处,各种对象物的共同唤起、还原了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整体体验。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儿童的身体性、创造性、社会性、自我性和感性都能有所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 [德]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南.小学校园规划与儿童行为发展之研究[J].建筑学报,1998(8).
关键词:区域活动;混龄教育;特点;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混龄教育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编班形式,如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英国等国的学前教育都普遍实施混龄教育的编班形式。它有益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将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笔者主要以分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为基础,提出几点更有利于混龄教育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实施建议。
一、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
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与其他模式下的混龄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性
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关照、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等)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1]。混龄教育的一个深层价值就是人文性即关注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混龄教育留给幼儿更多自理的机会,不同年龄的幼儿互相帮助,进行多角度的情感交流,逐渐学会相互关怀、相互学习、相互体谅与相互给与。在活动的设置上,教师需要进行有层次性的安排,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单独或与同龄伙伴完成,也可以选择与异龄伙伴合作完成。因此,混龄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关注不同幼儿有所差异的发展需要。[2]
(二)整合性
混龄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她批判传统幼儿园按年龄分班的教学模式是人为地将幼儿隔离,阻碍其社会性发展。而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是在同龄班基础上将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进行交换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这一组织形式下的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区域主题选择、材料投放、现场指导时不仅照顾幼儿个体特点,还要顾及整个进行混龄活动的幼儿群体,要将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将区域活动中的混龄幼儿群体割裂开来看待。[3]在确立了以满足集体幼儿需要为基础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建立整体教学体系,不论在区域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还是活动的组织与评价上,都要考虑到混龄幼儿的整体发展需求,从而整合好各种教育资源、手段与方法。
(三)异龄互动性
蒙台梭利提出,混龄班有利于幼儿间的合作与交往,幼儿间互相学习比向成人学习会更加自然、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且不感到压抑。在交往过程中,年长的幼儿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经验,还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会被年幼者模仿,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确的榜样示范。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混龄活动的开展,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让他们在一个温暖自由的氛围中活动交往,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机会,更多的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通过幼儿间的异龄互动可以培养不同特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以幼儿发展需要为中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体现,所以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幼儿的直接兴趣、需要为起点,而混龄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不同年龄幼儿集合到一起进行交流合作以促进其发展,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开展就应该是以全体幼儿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活动中,不同年龄幼儿间的认知差异会导致其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强烈兴趣和认识需要。因此在实施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时不仅要关注个体幼儿发展需要,还应该关注异龄幼儿群体由认知差异与冲突而导致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关注幼儿,敏锐的捕捉幼儿群体偶发的兴趣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积极引导混龄幼儿增长和构建相应的经验。
(二)整合规划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中混龄教育的实施应该体现区域环境的整合性的特征。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以“主题”方式进行,并保证整个活动是以促进不同年龄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混龄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他们的兴趣、需要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区域情景时应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首先在物质环境中,应注意从易到难、分不同层次、从高结构到低结构为其准备活动材料,还需根据主题的变换来变更与丰富区域中的材料,以防止活动材料的单一性。其次在精神环境中,应该注意为其创造开放的、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让混龄幼儿都能感受到“爱与尊重”。另外,在活动结束时要进行集体教育评价,尤其是异龄幼儿间的互评,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更进一步的获得同伴交流的益处。总之,活动的开展应紧随主题与幼儿的关键经验,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环境的整合,使混龄幼儿建立更有好的伙伴关系,在整合的区域环境中相互支持、帮助、交流与合作。
(三)鼓励异龄幼儿互动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但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使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4]因此,异龄幼儿间的互动交流应该得到重视。在区域活动中,让他们自由选择、彼此联系,产生交互作用,教师只是担任某一区域活动的指导者,混龄幼儿则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伙伴,选择区域参加各种活动。为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区域活动的整体人员安排中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以保证所有幼儿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它区域的活动,从而促使异龄幼儿获得更多的互动机会。在组织大型积木区活动时,可以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爱心;在区域游戏中,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协商游戏的情节、角色与规则,并在协商的过程中提醒和引导幼儿采用“以大带小”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与同伴共同玩游戏的兴趣。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把握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行的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挖掘和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张杰,王美芳.浅谈混龄幼儿园教育的特点[J].当代学前教育,2007(4)
就目前无法将私立幼儿园收归国有的情况看,对私立幼儿园实施有效控制的办法是从公立学校给私立幼儿园选派主管教学的园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园长办公会议,实现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规章制度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目标统一(当然也鼓励私办园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突出特色)。
2、师资质量的监管措施
建立幼儿教师准人制度。私立幼儿园所聘教师必须先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登记,学历身份审查过关后,派发准人证,各园一律不能聘请无准人证人员。目前有些私立幼儿园师资混杂,人员流动频繁,为保证办园安全和办园质量,只有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身份审查(避免性格和行为不端者)和学历审查(避免学历造假)的人员才能到各园应聘。另外要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业务培训。当前在全国各地发生的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事件,充分说明师资监管的重要性。
3、监控办园秩序
加大教育投人,其中一项可以对各园统一安装监控设施,对正常教学秩序和突发事件进行随时监控。这样能及时对异常事件和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4、监管幼儿园收费情况
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办园级别评定小组,所有的幼儿园(公办。私办)每年评定一次级别,如一级、二级、三级,根据级别给予奖励,将结果在幼儿教育简报公布,并将标志牌挂在幼儿园门口醒目位置,如:衡水市一级幼儿园。根据级别确定教育收费标准,如一级园每月800元,二级园每月600元,三级园每月400元等(生活食宿费各园可以自行安排确定)。
5、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待遇
对私立园教师工资实施监管,调查研究发现私立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上班时间长,加班多,待遇较低的情况。对私立幼儿园聘请教师要求其实行最低工资制,各城市可根据消费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如规定衡水市幼儿教师月工资最低不能低于1000元,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经济与消费情况每年对标准重新评定。奖金部分由各幼儿园自行掌握。另外各园不能以任何形式要求聘用教师交纳押金,不能随意克扣工资(据调查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这项措施用以保证幼教师资的基本权利和队伍的稳定性。
6、奖励和激励机制
对所有的幼儿园均根据评定级别进行拨款资助,另对级别升降者分别有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
7、提升办园条件
幼儿园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生活和活动环境的场所,是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需要,尤其对小班幼儿极为重要,自娘胎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视线,来到一个陌生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当中,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及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对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发展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经常性地对小班幼儿的发展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及时了解系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改善和改进的方式、方法,进而加以建立更完善、更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更能使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幼儿园小班幼儿(共60人)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初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果: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认知领域共4项,同时收集到二级评价指标10项,三级指标40项。因此,初步确定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见表一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图略)
确定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把本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认知领域更改为科学领域,同时添加了艺术领域。因此,把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确定为一级评价指标。构建一二级体系框架结构。见表二构建一、二级体系框架结构(图略)
二级、三级指标的收集:在确定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园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分别用B、C表示),把收集到的指标内容进行认真、反复分析和遴选,并向园内的理事会成员、家长代表、教师以及幼儿家求意见和建议,同类的进行合并,不反应本质和作用不的删除,然后得出了结果列出了二级指标12项,包括生长发育、基本动作、卫生习惯、保健、听与说、阅读能力、自我意识、行为习惯、感知思维能力、感受美和表现美等12项内容,并初步确定了三级指标等50项内容。见表三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关系框架图(图略)
二级、三级指标的确定:向董事会成员、家长代表、各年级班主任、任教教师、保育员进行问卷调查。审核回收的问卷后,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了编号,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最后整理并确定了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7项(一、二级指标关系框架图可祥见表三)
构建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评价内容包括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为了充分体现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就构建了小班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的框架。见表四小班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略)
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在确定各级评价指标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园全体教师、部分幼儿家长、董事会成员及家长代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五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表(图略)
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指标的遴选与权重的分配,最后初步构建了我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再多方面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评价体系,它包括五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面又设立1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以下又设立了47个三级指标,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如表六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图略)
2.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多主体评价的确定:教师评价:是指作为评价对象的所有任课教师,他们是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主体,教师的评价较为严格、客观、可信度较高,所以,一般对幼儿的评价中占主要的地位。幼儿家长评价:是指家长根据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对自家儿童进行等级评定。保育员评价:由于保育员对幼儿每天的生活、行为等方面也甚为了解,因此,保育员也应当对幼儿进行评价,同样也是根据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对本班幼儿进行等级的评定。
幼儿发展性的多主体评价:本研究创建了我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等级也应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保育员评价为最后综合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综合评价中,每次评价各占多大权重合适呢?本文研究我幼儿园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权重的确定基于既要突出教师评价的权重,又不能忽视家长和保育员的评价。
基于上述情况,同时征询相关意见,最终确定了我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发展性多主体评价的权重。见表七多主体评价的权重分配表(图略)
根据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在建立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经过教师评、保育员评和幼儿家长评的多主体评价,以等级的形式来表示测评结果,共分为四个等级。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应用。建立了小班幼儿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后,对我园小班幼儿(60人)进行了两次测评,并按照多主体评价的权重分配,计算最后的结果,在确定等级,两次评定的等级结果统计情况。见表八小班幼儿测评等级情况表(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