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第1篇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

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

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

(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五、总结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学校创新教育发展、促进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发明创新能力、造就发明创意之星,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香港发明协会、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湖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共同举办“第3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创新伴我成长!(何继善院士题词)

二、大赛宗旨

以专业权威办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盛会

三、评审顾问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著名发明家)

张景丰(香港发明协会会长)

四、大赛内容

㈠学生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分为A发明作品、B创意设计、C科幻画)

2.现场创意制作(分为创意七巧板、创意机器人、创意纸飞机)

㈡教师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含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

2.创新教育论文

五、大赛特点

1.免费参赛。所有参赛者免收参赛费和作品评审费。

2.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以严谨合理的赛制和严肃规范的评选方式,公平公正树立大赛权威;以开放包容态度,办发明创新爱好者自己的科技节。

3.促进成果转化。以促进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搭建纸媒、网络、会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对接企业和投资公司,推动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

4.推荐上电视节目。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推荐获奖选手上电视节目,打造草根发明创意明星。

5.推选参加国际发明展。推选优秀获奖项目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和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让校园优秀发明项目走向国际大赛和顶级发明展览交易舞台。

六、奖项设置

奖项分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

1.发明创新作品评选: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中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30%、20%,小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40%、40%、20%。

2.现场创意制作竞赛:分类别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现场参赛人数的10%、20%、30%。

3.教师组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发明创新作品、创新教育论文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

4.单项奖:设最佳人气奖和企业专项奖(由企业赞助命名)。

5.团体奖:设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称号奖。

6.辅导老师奖:设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

七、参赛对象和作品申报

1.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免费参赛。

2.作品申报统一用电子版,按要求发送到专用邮箱,不单独接收纸质文件。

八、活动时间

1.作品及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审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复评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国总决赛日期:11月中旬(内容含发明创新作品终评、获奖作品展示交流交易会、现场创意制作竞赛、颁奖晚会、全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等)

九、联系方式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

大赛活动官网:,QQ群:276748993

组委会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咨询电话: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职学生 自主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2-01

进入新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教育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潮流,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学校教育的趋势应成为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这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自主创新学习概述

自主创新学习的含义: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的学习,界定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自主创新性的教与学,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有自主创新性研究意识和教学艺术的新型教师群体。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

二、教育技术对自主创新学习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3.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欲望。

三、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定目标创设情景阶段。

这一阶段为师生共同确定新课题的学习目标和训练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进行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课堂自主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创新意向。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设计阶段。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都应该认真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合作探究,解难释疑阶段。

本阶段是自主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它包括:(1)生生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2)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

4.深化练习,内化创新阶段。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本阶段是意义构建和创新的阶段,是互动的升华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活动要求:(1)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点。(2)综合设计。教师要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促进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合作学习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合作学习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1.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

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交流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显的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3.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的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4.在讨论中,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

本论文的研究为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为全面改革和创新学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高职教育中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有关结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肖川. 全面认识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18期

[3]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

中图分类号:G46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06-0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靠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三项基本能力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涵盖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品质等四方面内容。创新意识包括聪明才智、观察力、创新潜力;创新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品质包括责任感、协作精神、自信心。

(1)创新意识是源泉。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创新知识和技能是核心。缺少必要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的意识和灵感无法实施,都将成为空想。

(4)创新品质是保障。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取得成功的,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坚强的毅力,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不能使灵感变成现实,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创新能力中,创新的意识、思维、知识和技能、品质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层次渐进的关系,其中意识和思维因素处于最底层,知识和技能因素处于中层,品质因素处于最顶层,呈金字塔式结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全面系统地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 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因此,设计适合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基础工作。

(1)通识课程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课程及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专项技能课程;后者为参照世界著名大学通识课程而设置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壁垒,基本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个知识领域,要重点体现人文和科学的融通、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学科交叉渗透的理念,培养学生辩证和批判思维、发散和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探索未知的动机,培养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是最有价值的,它们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打造核心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特色课程体系,塑造学生特殊的气质,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践课程体系着重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实践实验中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并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技巧,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

(4)跨学科课程体系着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不断向跨学科的“大科学”方向发展,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纷纷把目标瞄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成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拆除各学科间教育的壁垒,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的本科教育机制,可通过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开设辅修课程体系、建立跨校课程共享机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E-Learning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2.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进程,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高等学校要抓机遇,争取增大办学自,增强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增大学生的自由度,增强教学的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二是实施跨学科大类培养。根据学科特点分若干学科大类,一个大类往往有多个学科专业,有的甚至覆盖几个学科门类,如文史哲类、经济管理类、数理类、化生类等,由相关的学科所在学院联合培养学生。三是实施本硕博连读培养。将个别具有特殊潜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通盘统筹考虑,在本科阶段以宽、厚、广的基础教育为主,在硕博阶段以专、深、尖专业教育为主,培养研究性创新人才。四是扩大交换生教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加强与海内外高水平的大学互换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学习阅历;还可通过联合办学,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政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交流空间。

3. 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1)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需完善三类实验教学平台:一是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专业或综合性实验、自主式和开放式实验;二是实训、实做教学平台,包括模拟实训、仿真实训、真操实做训练;三是课外创新平台,包括科技或社会活动项目、竞赛活动或项目、创新作品或创业成果。每一个平台都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提高层,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2)建设学、研、产相结合实践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活动。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科研、产业开发和企业经营管理,教师将最新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进入教材,使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第一线;同时也要想方设法让企事业单位有经验的成功人士走进大学课堂,将生产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传授给学生,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动。优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实践丰富理论,增强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平台。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特点,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动创业,以创业活动促进创新教育,深化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二者相互联动,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4)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探索,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升华;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比赛,还可为创新活动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得到交流、合作,让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4. 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校通常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或者以简单的综合测评来评价学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往往只是根据学生取得的成果(竞赛获奖、发表学生论文、发明专利等)在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来评定,而且这部分测评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所占比例很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方法较为简单粗放,不适合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负面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应只注重评价结果或现实创新的产品,更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引导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不应是终结性评价,应是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传统的以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作为指标的是一种事后指标,这种指标体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指标体系,要面向未来,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关注学生将来的创新发展态势和发展空间。二是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能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潜质,防止以偏概全,切实反映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三是导向性原则。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有别于教师评价体系,其目的是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发掘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是一种以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要给学生以“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全面增强其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08).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第6篇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创新;培养模式;IT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33-04

1背景

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可以分为工程型和技术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一般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在理论、原理等方面进行突破。原始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侧重理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其知识结构侧重应用。

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导致我国企业应用型科技人才的稀缺。一方面,我国每年大专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这说明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但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不高,毕业以后不能为企业所接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我们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又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包括: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苏州市作为IT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中,IT行业的产值已占34%。2006年9月,苏州市明确提出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城市之一”的目标,并正在实现“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的产业结构转变。苏州信息产业将依据产业链优势,向研发和信息服务转型。因此,苏州市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IT应用型创新人才尤为短缺。能否有效、快速培养企业急需的IT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制约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总体办学方针是 “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已经与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结合苏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以及区域经济IT产业密集的特点,我们认为:地方院校在IT人才培养定位上既要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同时也应该有别于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应用型IT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点。本文重点介绍我们实施双导师制开展应用型I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双导师制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斯坦福大学一直被称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的学校。1965年前,是斯坦福大学影响和塑造了硅谷;1965年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就是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曾将发展经验进行了概括,其中重要原因包括: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特色;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又成为其中的纽带。

借助于国外成功经验以及苏州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的成效,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是培养IT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一。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由高校教学或科研、实验人员担任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导师(组)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的全面指导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验与推广,苏州大学也在部分学院开展了本科生导师的试点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培养高素质IT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还存在不足。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引入了企业导师,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负责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已有多项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

3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职能

如前所述,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等,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双导师制”可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校内导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解答学生在就业、升学中产生的困惑,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校内导师要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针对学分制管理,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 校内导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正确选择专业方向、掌握生产实习的精髓以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方法等。尤其是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3) 校内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4) 校内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企业导师,协调学生与企业导师的沟通,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科研课题。

企业导师的职能主要是指导本科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课题,协助学校指导学生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企业导师负责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选择应来源于企业生产活动的需要,难度适中。

(2)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开展,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每月安排四个半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学校导师增强协作,保证课题的正常进行。

(3) 企业导师应尽可能协助学校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利用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就业出谋献策。

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有把校内外的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努力,相互协助,才能保证课外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

4双导师的选择与管理

4.1企业导师的来源

苏州大学IT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企业导师主要来自于这些企业以及政府、银行等信息部门。企业导师制度的实行获得了这些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具有博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担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根据导师所提供的科研项目实行双向选择,校内导师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导师及科研项目。

4.2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导师管理

针对企业导师的选择、管理与考评的要求,我们组建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并相应地成立了IT企业校外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企业导师的管理采取了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1) 企业导师的双向选择

首先由实习基地提出校外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办公室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校外科研项目的遴选,综合对项目情况与导师资格的评审,评选出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科研项目,同时确定出企业导师的人选;然后由校内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择;最后由企业导师对选择项目的学生进行测试,完成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2) 双导师的管理

企业导师或校内导师定期向对外合作办公室提交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并对项目进展与学生表现作出评价,由对外合作办公室对项目开展情况和导师的绩效进行考评,协调企业与院内相关部门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3) 双导师的考核

由对外合作办公室根据项目开展与解题情况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考核,将考核情况通知企业和学院管理部门,校内导师的绩效最终会影响其年终分配。

5建立适用双导师制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为配合“双导师制”的实施,我们在学生管理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1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为深化IT教育改革,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IT相关专业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并拟开展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如将实践环节列入了学分制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IT教育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只要完成了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IT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答辩,也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将学生获奖、、申请专利、注册软件产品也纳入学分等。

5.2建立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丰富理论课考试形式,除少数课程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5.3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并行培养模式”

对已有课程的内容进行再设计,减少目前一些课程的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教师举三求一。同时,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创造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变传统的串行教育模式为并行教育模式。具体包括: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并行、考试与教学过程并行、理论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并行、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并行等。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把典型产品、企业的实际课题等移植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和考核。

5.4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拟利用“并行培养模式”理念,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可以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符合规定即可提前毕业。并规定如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每年都有本科生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奖。

6总结

通过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苏州大学IT专业与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IT行业的强劲发展为学校IT专业的成长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苏州大学IT专业参考位于美国硅谷腹地的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于苏州区域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手段与目标。近年来,80%以上的IT专业毕业生进入了苏州地区IT企业工作,其中大量学生被“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录用。同时,这些企业为优化苏州大学IT专业学生的实践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如目前双导师制主要还是在高年级开展,如何将双导师制在高年级学生中全面推广、如何将双导师制推广到低年级学生中去,都还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2] 王建方,昊文健,满亚辉,胡碧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龚声蓉,杨季文,朱巧明,胡新华.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J].计算机教育,2006.11.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21-02

实践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将理论知识巩固并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它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高等院校重视扩大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缺乏实习和实践训练,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如果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就需要深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大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各专业从属的单位承担教学与管理等工作,但即使是一部分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采用了相同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大多是为了解决成人学生的学历问题,弥补他们缺乏理论知识的不足。这种功利性的求学目标使得学校为了节约资源,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只重视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有的成人教育大多数只重视开展理论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注入式”或“包办式”教学,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被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所认识,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都附属于理论知识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不明确,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实践教学往往成为走过场式的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成人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具体的录取与教学是由省、自治区进行统一组织管理。但个别地方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成人院校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评价,对实践教学的任务目标、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都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加之成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少,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实践过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是也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相关表现给出的,学生毕业论文也不是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撰写的实践性文章而是问卷调查类或是综述类的文章,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指导老师及管理部门对成人学生的论文质量要求不高,评审标准不严格,很多学生利用网络下载拼凑甚至完全拷贝的他人文章,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论文质量不高。

3.实习基地少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由于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激增,使得教室、操场及宿舍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受校园空间的局限,以前的实习基地不断被挤占用于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等。校内的有限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也都优先于全日制学生使用,成人教育只能是利用全日制学生使用的间隙进行学习。校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了其自身的生产效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特别是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立,使得成人教育学生不能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进行锻炼,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不能顺利完成。很多学校不能为学生找到实习实践场所,只能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基地少,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少,学生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急需提高。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造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高校新聘用的教师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但高校对教师实践教学培训工作滞后,使得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所以实践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急需提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途径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二者要相互结合,互相促进。(1)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予以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向应该以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向,促进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同时,在制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与日常的理论教学课程及所学知识点相统一,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配合统一协调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根据理论知识点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2)理论课程设置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要与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要适应行业领域和岗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运用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保证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能充分结合,在系统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进度完成,一是要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及考核办法,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流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都是来自于工作一线,他们参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重产学结合,从企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兼职作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或是结合就业岗位的生产工作实际,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考核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而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明确学习目的,促进自学效果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当前高校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比较薄弱,所以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就需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增加对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还要拓展校外实验及实践教学基地,补充校内实验及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改革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如定向委培、送教上门等形式,强化校企合作,拓宽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企业、科研院所发展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保障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由于我国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不能适应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是注重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生产实践的经验,所以要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生产技术知识、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来引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解决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实践教学,并定期组织外聘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和座谈讨论,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成人高等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通过座谈讨论,使外聘老师能够及时与学校沟通,使学校了解企事业单位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及教师调整实践教学方向。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办学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这也是其发展的意义所在。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是确保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前提,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