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个人生活总结

大学生个人生活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09:4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个人生活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个人生活总结

第1篇

转眼间,我已不再是那个初入大学殿堂的大一新生了,也不再是那个经常向师兄师姐寻求帮助的师妹了。大一的时光短暂而又漫长,我所学的是那么少,而要学的还有那么多。大一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对大学的初步体验,我们即将迈向大二,相信我们会更加意气风发,相信我们会在下一届大师弟师妹面前树立起好的榜样。很高兴能学习植保这个专业,而我的成绩也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大一上下学期的绩点分别是3.73和3.63,虽然不是最好的成绩,却是我努力学习的结果。现在作为一位师姐,谈谈我大一学习的心得,希望能对师弟师妹们有一定启发作用。

首先,应该端正学习的态度。很多新生往往沉浸在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没有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这种态度会直接导致期末成绩的不理想,甚至会导致挂科。所以,大学里学习仍然占首要地位,应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规划好学习任务。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对课本上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期末考试也会相对轻松一点。

第二,应该注重对知识面的扩展。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一味地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里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来扩展知识面,以学到课本之外的东西。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向更广泛的方面深入研究,从而学到更多,同时在个人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应该重视实验。植保这个专业与科学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养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素养。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创新。例如,在做化学基本实验时,要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做完实验之后,针对所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总之,实验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我们要有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大二、大三专业课的实验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能抱着只是玩玩的心态,应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说得不好的地方还望见谅。可以说,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个能比较系统地学习知识的阶段了,大家都应该珍惜这段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塑造自己、提升自己,愿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愿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第2篇

    一、良好的团队以及队员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完成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文件,我们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为此次活动的顺利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大家多是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经验不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不但要开展政策的宣讲、咨询、解疑,还要与当地的乡镇领导、农民朋友开座谈会、进行入户调查等多项工作,大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大家并没有退却,而是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及团队的重要性。

    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3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沟通机制;大学生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向的对象是以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大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与70、80后都有着明显的反差,每个大学生的人生诉求较之前的大学生更呈现多样性,加之现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更为全面,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要围绕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和开放性展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将利用校园各种软硬设施的主动权交给大学生,真正实现“以生为本”;要求高校不仅重视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工具性的掌握,更要重视大学生创造力、潜能和个性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大学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所特有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心理特性的总和。高等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人的个性塑成的关键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呵护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和沟通机制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论述。

一、以发展大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校园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活动占据了大学生课余的大多数时间,是大学生最认同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锻炼的主要形式、载体之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把发展大学生个性作为明确的目标,实实在在地贯穿到指导理念和实施策略中。对此,我们要不断总结教育的新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确立新观念;进一步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分析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打造品牌活动,以特色鲜明的活动,凸显当代大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不是把一些理念强行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发觉这一道理,让大学生自己去尝试,通过发现,不断获取人生的真谛和正确的价值体系。现代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不是被塑造,而是主动去吸收,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体的人生观、道德观。

现代教育更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因材施教。人的先天素质决定了人的智力趋向、能力趋向是各不相同的。正像有人喜欢吃甜食,有人喜欢吃辣一样。我们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既要丰富多彩,要适应不同大学生的脾胃,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各具风采的发展。应该鼓励大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大学生的优劣,应该鼓励大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

我们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或能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和研究,不可过多干预学生活动,在具体框架把握上,应该采取启发式引导,避免命令式指导。使大学生在自主策划活动中增长才能,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2.让大学生的个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展现和强化

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也是发现大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大学生兴趣和个性的重要渠道。教育家吕型伟说:一个人什么都好,那肯定是冒不了尖的,实施个性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大学生都获得成功,有的在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高校不是批量生产的车间,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正是在不同性质的文体活动中,被激发出来,进而个性素养的提升才能得到展示和强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了解每一个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认识大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为大学生在“这方面成功”或“那方面成功”奠定坚定的基础,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责任。

(1)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和兴趣是人的天性,是神圣的,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由于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通过一次次尝试中出来的,人类本身也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得到进化发展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创造性呈正相关联系。好奇心和兴趣之中蕴含着大学生的个性指向,换句话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大学生个性的萌芽。相比较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比课堂学习的自由度更大,学习方式更灵活多样,内容也更为有趣,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呵护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凡是大学生能够观察的,让大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大学生能够自己去组织完成的,让大学生自己去组织完成;凡是大学生能够讨论的,让大学生自己讨论;大学生能够归纳总结的,让大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给大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个性自然的舒放开来。

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尽可能地为每个大学生提供展示、组织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大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独特的创意和独到的见解感到喜悦和高兴,从而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增强自信心。

允许大学生犯错,指导大学生纠正错误,不完善、不完整的地方,允许修改和补充。实施过程中出错要协助他做好补救,决不能求全责备。但事后总结要把错误之处指出来,让大学生纠正错误,总结教训,提升能力。当大学生遇到困惑和障碍时,要想尽办法积极引导,帮其克服难点和阻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努力强化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满足大学生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细致认真地挖掘每一个大学生身上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并倍加珍惜和爱护。

(2)以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促进个性发展

丰富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活动”和“实践”的广阔天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补充、完善、检验,让大学生的个性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得到发现和培育。根据学校的优势和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协这三大平台,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活动与学校强势学科项目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开设一些适合学校实际的项目,努力营造我校校园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品牌活动。

文体方面利用校园文化底蕴,大力推行读书活动,“读书月活动”邀请国内外名家来校作报告,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读书笔记”让学生有所读,有所思,有所得,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思想高度有所提升;利用90后大学生张扬、激情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推广体育舞蹈、健美操、街舞社团等等,让大学生的鲜明个性有发挥的舞台。

科技活动方面,利用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吸纳新事物能力强的个性特征,结合工科学院特色,可大力推行诸如机器人设计大赛、机器人舞蹈大赛、校园DV大赛等等,通过活动,使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勤于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大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个性特征在专业方面有所凸显,既结合专业特色,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建构平等和谐开放的沟通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辅导员单向灌输,大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摒弃。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和正确确立自我角色,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大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应该在一个平等、和谐、开放的平台上交流、对话与思考。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氛围进行教育管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大学真正激发大学生生命活力,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展现。

1.积极寻求多种沟通渠道

传统的交流渠道,往往是通过辅导员在办公室、宿舍、食堂等等校内场所约见学生,但是学生十多年的教育环境都是这样,他们从心底里会比较排斥这种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肯吐露自己的心声,因此要创新灵活的沟通渠道,保证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手机、网络这些学生擅长,普遍使用的通讯手段减少沟通的障碍。

2.平等沟通是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是关键,要懂得共情、共感、共诚、以诚待人,让学生感觉到你在用心聆听他的事情。比如学生在抱怨、自怨自艾地说出自己的失败或者成功,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可能会在潜意识中暴露自己的价值观,直接反驳学生的说辞、观点,并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说教和引导,这其实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会觉得你的武断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是凌驾于他之上,他们会刚刚开启的心门会迅速关闭,这样的交流也会马上停止;在沟通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培养他们的归属感,让学生明白他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尊重其独立性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适度引导采取自我教育

90后年轻大学生,其特有的个性与叛逆心理使得平等、有效沟通也显得比较困难,因此,适度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也是在不违背个性发展前提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一些不良现象的延伸和发展,激励学生上进。但是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会适得其反。当代大学生个性、自尊心强,自我意识、权利意识比较强,但是同时也非常脆弱,根据教育对象的这些特征,不可在公共场合直接批评,要以缓冲的模式,让学生冷静下来,引导他自己思考所作所为的正确性,懂得换位思考,培养其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完善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鲜明的个性特征、健全的人格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个大平台,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建构平等和谐开放的沟通机制,为培养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创造力的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正敏,徐为列.有效沟通的内涵[J].企业经济,2004(9).

[2]杨扬,沈燎.浅谈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J].科教文汇,2008(8).

[3]仇大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

[4]魏小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第4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环境;大学生;激励机制

一、当前和谐校园环境下的大学生现状及其具体分析

1、相关理论不完善,研究成果有限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给予深切的厚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浓厚的知识底蕴,同时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这也为大学生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反观当前关于大学生激励机制的研究,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表示相关理论不完善,难以系统的在大学校园实施。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有限,这就制约了大学生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2、人生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大学校园在和谐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在荒废学业的背后,更是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缺乏人生目标这一悲哀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经常彻夜泡在网吧,甚至不惜翘课数节,更有甚至,把打游戏当做人生的唯一乐趣;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处在一个病态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少一个清晰而长远的规划,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样之后虚度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3、个人素养较低

当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是自身的事情,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举止和素养,时时刻刻展现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拥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是当前精神会看到一些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报道,比如,在学校力还会出现一些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同学之间就大打出手,利用蛮力解决问题。思想道德低下,个人素质不高,是当前大学生应该极力认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激励机制要力图解决的现象。

二、和谐校园环境下建立大学生激励机制的修昂管方案及其具体应用

1、完善大学生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现状,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和谐校园下合格的大学生。所谓的激励,就是激发人的个人动机,世人对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激励机制有助于大学生在外界的影响下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不断改变自己,是自己成长为心目中的理想型。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完善的理论,才能帮助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增加理论研究的人员力量。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这一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者加强对其研究;另一方面,相关学者也要重视交流与沟通,力图使各项研究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体系,解决研究层面比较分散等问题,建立一个交流学习与沟通的学术平台,进而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

2、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对于大学生,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促使他们不断进步。首先,要重视励志讲座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很容易对于煽动性的话语产生豪情四射的感觉,要利用这一生理特点,通过开展适当的励志演讲,帮助大学生不断规范自己,比如,邀请社会中的名人来校进行演讲,与同学互动等等。其次,要注重实践,在学校尝试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学校为鼓励大学生学习,完善奖学金制度,提高并且细化对奖学金评定资格的要求,从而鼓励学生重视专业学习。或者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展相应的班级评选活动,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竞争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早一个客观公正的竞争环境。

3、注重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不仅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样更要有一个可以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因此,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素养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人生目标。此外,学校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理科生中开展文科科目,向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基础等等,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也要适可观注时事,一方面培养自己对深灰的感知能力,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可养成关注政治、关注社会的思想觉悟和意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大学生的成长也需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完善大学生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注重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有利与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实行,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发和思考,为我国的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蜀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2]李培俊;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4年05期

[3]李祖超;教育激励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5期

第5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理念含义

1.人本理念含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社会的共识。高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批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广大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2.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的重要性

坚持人本理念,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人本管理是教学的目标。高校教学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的“四有”人才。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初中、高中是学生最苦的时代,只要跳过这个阶段学生就可以鲤鱼跳龙门,不用过于努力就可以成才。在这种观点下,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上课玩手机、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新时期,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如果不能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高校人本理念必须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出发点。同时,坚持人本理念有利于协调学生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本理念建议

1.尊重大学生,重视教学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必须要尊重大学生个人意愿,重视教学引导人本管理必须重视大学生个人意愿。学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叛逆性较强而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网络发展的不断普及,大学生了解的知识和道理越来越多,对自身权益更加关注,参与社会大事的愿望日益强烈。但是,也出现了学生思维和思想被网络舆论引导,失去判断力的现象。重视教学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理服人,不能通过部门或者个人将权威凌驾学生之上,利用行政命令命令和约束学生,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违纪情况时,常规的批评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较小,甚至还会因为教师语言不当,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引导工作要通过摆道理,摆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身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事实证明,这种引导方式非常有效,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辅导工作

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学科设置关注过多,对学生心理辅导不够。大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判断能力不强。高中时代,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只有同学和老师,学习的目标只有一个:考上大学;步入大学以后,学生接触的人际关系逐渐复杂,既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同生活环境背景的同学也有复杂的社会人员,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尚不明确,而且还面临着就业和恋爱等压力,急需要学校进行人生辅导。虽然部分学校在大一时会有学科指导和设置辅导员,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坚持人本理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一是,辅导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不同学生的成长烦恼和压力,并通过总结,对具有共性化的问题进行利用课程和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普及化指导,同时坚持课下的个性化指导。二是,学校或者院系要成立以教师为主心理疏导组织,并公布电话和办公地点,对有心理压力和人生观不明朗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组织学生进行加强心理抗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多看书,多了解,自我规划人生。

3.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

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是学生管理人本理念的标志。一是,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比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入党、评优等。以成绩衡量学生好坏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成绩绝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志。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教师面临积极表现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部分教师还存在专业限制学生发展方向落后思想,当前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单一技能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差异化学生考核机制就必须建立多方面综合评价法,坚持从学生自身角度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生能力的评价。学生考核机制可以从教学教师、学院辅导员、同学和学生自身角度以及学生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综合评定。

4.规范学生管理制度 加强正面激励

规范教学制度、加强正面激励是学生管理人本理念的基础。一是,规范学生管理制度。最近,河北一所高校出现了学生抗议管理不合理打砸校园食堂的事件。这起事件如果学校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完全可以避免。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人性化制度,制度建设过程中,学校必须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国家规定和教育部文件,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做出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管理制度,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意向进行抉择。二是,要加强正面激励。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较强,对不同事件的看法有不同见解,而且也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被学校规则所束缚。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正面激励,加强正面激励就是要有能力协调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将不同意见统一到正确的道路上,同时,注入正能量。

三、总结语

教育以人为本,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如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性成为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小华;构建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4期

[2] 张铤;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2年04期

[3] 段妍君;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营销 2013年07期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44-02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活跃期,健康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为社会持续培养出思想进步、智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一 塑造大学生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精神内涵范围很广,包括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塑造大学生精神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以大学生的精神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大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满足其心理诉求,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以仁爱之心去看待世界,用友善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要勇挑重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上求真务实,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造福社会。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信念,坚定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目标;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调解能力。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拥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能让中华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也能在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实现个人价值。而通过对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把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肩负的社会责任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客观上,现代的社会思潮涌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日常的生活、学习。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精神,能够有效抵制此类消极思潮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使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客观地分析精神世界塑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水平出发,切实考虑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整个教育体系的出发点是造就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与社会的要求完美统一。

2.重视整体教育的培养机制

要改变现有教育中单方面灌输、忽略学生内心感受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指导老师应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因为年轻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作为学生思想的指导教师,工作中要就事论事,在平和的氛围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带领他们走出误区,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空间和时间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要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自媒体等,拓宽教育的途径,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选用带有大量场景内容的教材,引导学生扩展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把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改变以往过于生涩、偏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愉悦感。

文理兼顾,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课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日常科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对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中,要穿插学习人文的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人文思想对科学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观点,勇于探索解决难题的路径。适当增加人文教学的课时,拓宽大学生看待世界的视野。在人文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外文化,影响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思想观念。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讲座要内容多样、有鲜明的主题,与大学生的潜在思想要求契合,实现台上台下的心灵共鸣,从而产生持续的精神效应。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知行合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要的理论内容都应有对应的社会实践,并以“人文、创新、科学精神”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验证理论学习成果的同时,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如设立传统文化节、成立技术类兴趣社团、举办名著读书会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参加科研活动,接触真正的学术科研。鼓励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答疑解惑,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等。宽松的环境、熟悉的人群降低了大学生实践的难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理论掌握的自信心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实际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若客观条件允许,可带领大学生走向社会,假期支教、帮扶结对子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路径。社会实践的优点是扩大了大学生的接触面,使其初步尝试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实现人的社会性。重视实践后的总结,每次实践后都会得到经验,要养成总结的习惯,分析实践的得与失、理论应用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指导老师队伍是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指导者,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实践的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高度的使命感和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学生的精神动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原有的教师为班底,选择基础好、上进心强、愿意从事大学生精神塑造工作的教师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第二步,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从而在短期内明显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还可共享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弥补单个高校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在塑造大学生精神上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切实做好指导教师的保障工作,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保证与时代的需求接轨。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的成长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精神塑造的进展,更为全面地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动态机制,对于学生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对于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精神的发展轨迹,要制定带有阶段性特征的指标。当学生取得进展、达到指标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如通常的奖学金,或者年度优秀大学生称号等。激励机制的意义在于肯定大学生的精神进步,形成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完善自己,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塑造大学生精神的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精神的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大学生精神的塑造,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教育体制,创造出积极进取的教育局面,为国家培养出智力突出、品德优秀、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陶倩、肖炳南.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9~83

[2]杜启蓉、杜启玉.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科教导刊,2013(23):26~27

[3]王颖之.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6~147

第7篇

1.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2.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

3.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4.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

7.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

8.中美大学德育比较

9.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0.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11.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

12.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13.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14.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

15.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

16.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德育——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的一种反思

17.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8.    构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德育

20.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

21.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 优先出版

2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大学德育文化取向研究

2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德育改革发展

24.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探究

25.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6.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生活世界”回归

27.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28.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9.浅谈大学德育

30.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

31.大学德育中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运用探索

32.生命叙事:让大学德育回归人的情感真实的路径

33.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3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35.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37.大学德育生活化改革动因及策略选择

38.自媒体视野下大学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39.职业倦怠:大学德育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40.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41.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42.“志功”思想与大学德育

43.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44.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45.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46.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目标、方法及途径

4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德育意蕴解读

48.从教育“三个面向”谈大学德育的发展方向

49.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

50.基于德育生态现状的大学德育困境思考

51.责任教育:一个大学德育主题的再阐释

52.信息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

53.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

54.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55.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

56.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57.大学德育教学改革初探

5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59.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60.《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61.大学生个人德育总结4篇

62.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63.大学生德育自我鉴定

64《大学德育自评》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65.大学德育分真有那么重要吗!!

66.大学德育概念

67.浅谈大学德育

68.大学生毕业德育总结2015

69.大学德育工作计划

70.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71.2016年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总结范文

7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73.大学生德育教育

74.大学德育有效才是硬道理

75.新编大学德育

76.大学德育总结

77.大学德育文坛

78.浅谈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79.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大学德育研究_购买大学德育研究相关商品

81.大学德育环境及建设

82.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85.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86.2014年英语六级作文预测

87.大学德育教程

88.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89.大学德育学

90.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91.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2.《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93.大学德育价值和德育目标

94.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95.e时代的大学德育

96.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97.《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

98.大学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兴起于2011年1月21日,以其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迅速赢得人们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5亿手机网民中90%以上均已安装微信。尤其思想活跃,对新鲜事情接受较快的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率达100%。大学生可以使用微信进行免费交流、网上购物、查阅课表及空闲自习室、开展创业等,极大的开阔了思维,便利了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微信交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因此,现阶段认清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乃当务之急。

一、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信在大学生活中普遍应用。 微信自2011年投入使用后,就以其免费性和便捷性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喜爱,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微信使用率为100%,其中微信语音聊天、购物、理财、支付功能深受学生喜爱。大部分高校已开通学校微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平台了解学校最新指令,大到学校发展动向,小至学习课表、老师作业安排等均可了如指掌,部分学生还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创业,赚取生活、学习费用,同时不少微商创业成功的案例也激励学生以微信这样一个平台为起点,开创自己的事业,微信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活中普遍应用。

(二)微信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及社交生活。目前,手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最新消息的主要渠道,而微信新闻、朋友圈动态是大学生浏览频率较高的手机网页,部分大学生以此为平台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有的大学生则对网页信息不加筛选,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煽动,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过激行为,还有的大学生通过“摇一摇”功能结识附近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及朋友圈,其中也包含也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高校要全面认识微信对大学生学习、思想及社交生活的影响,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微信影响大学生的安全隐私。一部手机、一个手机号、一个QQ号就可以成功注册微信账号,简单的操作流程为微信用户带来 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现在微商风行,在微信上存在数量庞大的微商广告,不少高校大学生辨别防范意识较差,在购物过程中,导致钱物两空。为此,如何正确使用微信等新媒体,应引起大学生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注意。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微信的正确使用意识亟待加强。高校大学生作为微信的用户,不仅仅是微信消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微信信息的者。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时期,对于一些事态尚不能进行正确辨认,容易跟风发表言论,甚至养成剑走偏锋的恶习。而且,现代大学生普遍喜欢宅在家中,社交活动较少,但与人交流的欲望迫使其通过“摇一摇”的方式结识陌生人,来满足自己倾吐的心理诉求。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冲击不容忽视,教育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二)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识课程在塑造大学生个人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具最新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老生常谈,枯燥无味,仅是获取学业必修学分的学分课而已,大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现象普遍,网络上非主流,甚至是好逸恶劳的价值观对学生冲击颇大。

(三)学生和教育者的信息鸿沟扩大。微信交流空间的私密性进一步扩大,使得日常生活中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大学生的私生活更加隐蔽,正如现在网络上盛行的《微信定律》中所说,再关心孩子的父母也不会了解到自己儿女手里的微信聊天内容。

三、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结合时下热点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结合手机网络诈骗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再次,从微信中来,到微信中去,通过学校微信平台,积极传播学校好人好事、社会正能量等案例,引导学生思想形成;最后,加强微信监管,自动筛选有价值信息,对于垃圾信息直接屏蔽或删除。以此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二)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微信等新媒介接受较慢,为此,要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普及微信,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相关信息和活动内容,通过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以此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模式。

(三)发挥微信及其他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微信公众账号的使用,一改主动浏览的传播方式,将信息即时下达到所有订阅用户手机,或分人群发送,订阅用户被动阅读,使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使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线上和线下教育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做到个人认知过程虚拟和现实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鲜活、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