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5: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案例描述】
2009年4月28日,学校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我坐在班级堆里和七、八岁的孩子们聊天。天气有些热,有几个孩子掏出小型电风扇扇了起来,我便随口问班长赵真:“买它需要花多少钱?”“四元。”我很惊讶,据我对赵真家长的了解。他是不会给孩子这么多零花钱的,直觉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文章,我便接着问赵真:“你买小风扇的钱哪来的?”他迟疑片刻说:“是买其它东西中奖得的。”“哦,是吗!可你的钱是哪里来的?”其他孩子忍不住了,七嘴八舌的说:“是杨雪娇给的。她平时身上总装着钱,老在学校门口买零食,还‘请客’呢。”这让我想起杨雪娇好几次“拾金不昧”的事,该不是怕我发现带零钱将被没收,才谎称是自己捡的吧?我听了很震惊,忙把杨雪娇叫到跟前询问:原来她的钱是她小姨给的,她曾主动给赵真和小组长魏子荣给过钱,原因是怕他们向我告密,会少得几颗星。先后给过七、八次,最少一元,最多五元。同时,捡钱交公的事也被我言中了。听后,我的脑子里“嗡”地一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只是“几元钱”,但其性质跟社会上的“贿赂行为”有什么区别?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里,还未见过此类事情,可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才二年级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复杂而又灰暗的心理?我又怎么才能把她从“灰暗的一角”拉出来?
【原因分析】
1. 学生本身的原因
杨雪娇是我们班“特别”的学生,平时话少,学习一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特别慢。总要人时时督促才行,爱买零食,爱表现自己;运动会上总能为班级争光,经常还有 “拾金不昧”的表现。从她的性格上看,她的动机是想少受批评,掩盖学习自律性差,尽可能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从而达到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自己也是好学生的心理。
2.学校的原因
我在教室内设计 “争星专栏”的意图是为了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另外,考虑到卫生环境及不安全食品,所以杜绝孩子买零食,发现带钱者一律没收。回过头来想,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过于追求“争星”的结果,而不注重其“争”的过程是否正常合理。
3.家庭的原因
人生之初如同一张白纸,家长将在上面留下最早的,也是最重的笔墨。杨雪娇从小一直是跟奶奶过的。隔代教育往往造成过分的溺爱而缺乏必要的品行教育。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关爱、重视的孩子,她的内心深处肯定有个自卑的“死结”。“自卑”和“虚荣”结合就很容易使其言语行为失常,使其心理发生畸变,导致其个性发展走入误区。
4.社会的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社会上诸如“走后门”“拉关系”“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采取措施】
1. 关爱互助,满足她的心理需求
针对杨雪娇实际情况,我有意安排一名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与她同桌,时时帮助她,让她明白自己集中精力是可以加快写作业的速度。同时,我在学习上多鼓励她,当她取得并不是很大的成绩时也不要忽略它,而是及时抓住小进步做大文章,让她获得一点成就感,看到自己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觉得凭自己的实力再加上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
2.帮助孩子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
事后,我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危害性。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分析了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家长在生活上多给予一些关爱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平时,我也经常找杨雪娇谈话,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深入她的心灵,在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给以关怀和引导,从而使她走出自卑的阴暗的角落,使心境更明亮。
3.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现象良莠不齐,我们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接受,但如果对学生接受的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就能有效地消除其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为了达到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在班里特意举行了一次“我看、我听、我说、我做”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不良现象,并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实际写写自己今后的做法。平时,我也经常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启示】
1、作为班主任,平时应多留个心眼,要加强对学生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和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并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职学校对于德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向着案例性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新的要求是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内涵,并且从案例的编选、案例教学的实施来研究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的构建以及实施,最后分析了在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上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教学策略;实施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设置来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以及思考进行引导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案例的选择是由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来决定的。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在实际构建的案例情景中来进行思考、探索,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需要精当的对案例进行选编,并且还需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思考,确定案例问题的科学以及恰当性,这些因素能够对实际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是否得当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衡量:教育性、新颖性、趣味性、针对性以及综合性。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导向,也应该体现一定的新颖性,还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目标以及内容来进行,其实际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上的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后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案例问题进行设置。第二,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在实际的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一个步骤来具体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其一,案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生动的情景来引出案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初探阶段:使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组织小组对案例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由此激发出思维性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激发出一定的困惑以及疑虑;其三,理论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在初探阶段产生的困惑可以自主学习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一定的笔记记录;其四,再探阶段:小组成员针对以上两个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原理再进行讨论,在这种小组成员的交流中来实现加深理解以及深刻掌握理论知识的目标;其五,评价总结阶段: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将所需要进行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反思,科学合理的介绍案例的关键点;其六,课外延伸阶段:学生需要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实现执行统一的目标。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相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达到的实际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果。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力的发展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并继续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实际的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系统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以小组或者是个人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一定的启发以及引导,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小组的实际讨论中,并且需要进行一定总结归纳。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小组一定的讨论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充分的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需要语言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形成一定的良流互动,帮助学生自主的探索理论知识,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其引导的作用,不要过度的去干涉学生的自主分析以及对问题的探索。第二,教师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培养。第三,需要将案例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质上注意教学的本质是从案例中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论知识作为对案例问题分析解决的依据,需要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注重案例问题、理论知识之间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认识案例,案例式的教学并不是摒弃课本的理论知识,相反,本质上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不要把案例以及理论知识相分离。第四,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求之一就是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目的,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比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知识面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来选择灵活性的案例,案例的形式可以设计多领域,比如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曲或者是电影也是不错的案例选择的方案。在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案例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得实际案例呈现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面,可以科学恰当的选择案例式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中职学校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勇于创新,使其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芳.浅谈新课改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5):167-168.
[2]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46-47.
[3]张天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54-54.18(20):20-21.
在当班主任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对孩子的教育要从真心开始,真诚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你,就喜欢与你交流,说出他们的心里话,真心而真诚的沟通,就会使教育事半功倍。
案例一:我班有一个王姓的女孩,因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她就有些娇生惯养,比较自我,责任心不强,学习意识淡薄,成绩偏差,也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女孩,在与她现在妈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很想带好这个孩子,但由于对爷爷奶奶等女孩亲戚家人的顾虑,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些缩手缩脚,有些担忧。所以,在孩子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就任命她为寝室长,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她刚开始说自己不行,我就将寝室长需要承担的工作说得非常简单,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她听了之后觉得对于她并不难,而且因为她没住过校,对这份工作也有些好奇,于是也就爽快地答应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她为了完成好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首先就要有责任心,安排好寝室值日工作,并且每天都要提前检查值日卫生情况;其次还要处理好自己与同学间的关系,以方便自己在管理寝室纪律时能够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再次她还要非常细心地关心室友们的生活,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她们的困难与烦恼,为老师与同学之间建立沟通的通道,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也学会了体谅他人,关爱他人。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因此帮助她协调好与家人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她谈心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说及她的家事,而是逐渐地先引导她学会体谅、感恩和回报,这种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从内心去感受周围人对她的关爱,也能去理解父母、长辈对她的教育。而这一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在我与她一次又一次地真诚交流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她把我当成她的知心朋友,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家里的事情都愿意主动与我谈,我告诉她很幸运,身边有这么多人关爱她,尤其幸运的是她能遇到现在这位也非常爱她的妈妈,同时我也让她体会她现在的妈妈也很不容易,既想好好教育和帮助她,同时也有来自其他人的压力,让她明白她在这件事情上也是非常关键的,她的主动交流与表现将会让她现在的妈妈更容易、更轻松地做好很多事情。孩子确实体会到了我言语中的真诚,她开始尝试和努力地与家人拉近距离,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变化,她现在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与家人相处得也非常开心融洽,她的妈妈为此还来到学校感谢我对她孩子的引导教育。说到这些事情时,她不由地热泪盈眶,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感悟:
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真诚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它就似涓涓细水一样,慢慢地流进人们的心田,在这片清澈的田地间,人们消除了隔阂,加深了情感,心近了,一切事情也就简单了。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用真诚来开启心扉,更需要用爱心来维系,因为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它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在爱的感召下,我们能建立起愉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在爱的浇灌中让心中的阳光更明亮。
案例二:我教过一名姓宋的男孩,他性格急躁,易冲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待同学也不友善,甚至有时有欺压行为,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在上中学之前,就曾与他人发生冲突,他甚至还持刀带人去另一所学校挑衅,幸好警察及时赶到,制止了事件的发生。在他初一从外校来到我们班之后,他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而加以改正,不到一个月就与初三年级的学生打架,后来又向他人借钱不还,当事件被揭发出来,自己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却大发脾气,欲上前打人,当时他的母亲也在现场,却对他束手无策。针对这样的孩子,我首先采取在情感上对他形成威慑力量,让他意识到学校不是他乱来的地方,作为学生,他也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错不怕,但知错要改而且能改就是好样的。在接下来与他相处的日子里,我从规范他行为细节入手,引导他发现自身不足,改正缺点,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我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以爱感人,用爱心驱赶他内心的孤独与放纵。慢慢地,他变了,他开始明理懂礼,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乐于主动帮助同学,更愿意为班级承担一些困难的工作任务。在他毕业之后与我的一次电话通话中,他说:“老师,还是您对我好,我现在更能明白您对我的严厉,也更能体会您对我的好了。老师,谢谢您!”仅仅这样一句话,我已经非常地欣慰了,因为我知道我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回报。
感悟:
我班有个学生A。高一作为他的课任教师,对他有所了解:总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从小学开始就没做过作业,成绩年级400左右,从不跟我打招呼,但英语成绩不错……是班级、甚至年级里有名的“怪人”。高二伊始,文理分班,他被分到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又发现他很幼稚,跟他交流像跟小学生交流,但有时他说出的话让人感觉没经过大脑,一时我都无法应答,常常让我非常尴尬和无奈。但我发现他虽然情商极低但智商非常高,他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广。经过半个月的观察,我决定找他长谈一次。这是我们的部分对话:
师:你觉得一个人独来独往,是不是很孤独?
生:不。
师:如果有同学主动找你聊天,高兴吗?
生:不。
师:为什么?
生: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师:喜欢我这样跟你聊天吗?
生:不知道。你叫我来的,不是我自愿来的。
师:既然报了文科,有何打算?
生:没有。
师:我认为你能考北大等名牌学校,甚至可考虑港大或出国留学。
生:从没考虑过,也不敢想,也没经济实力。你凭什么说我能上这样的大学?
师:你有高智商,比较好的英语功底。别人学8科,你目前要学的就学数学。(当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20、30分)你可以不做其它科作业,必须要做数学,就做基础题,不会的题可空着。周末时间就补习数学。从初中知识补起,行不行?
生:嗯嗯嗯……(并没有回答我)
师:不喜欢你这样,痛快点儿!行不行?
生:太难了。嗯嗯……
师:就这么定了。第二:你英语要争取年级第一。(当时他排年级前二十)以后出国学习靠奖学金而不是你爸工资。要拿奖学金,必须英语好。
生:考第一名?不可能。
师:第三:其它科目,上课尽可能听,要学会答题技巧。记得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监考你政治考试,最后交上的试卷,每道题答两个字。第二次,也就是期末考试,恰巧又监考你政治,这次你……
生:每道题答一句话。(还没等我回忆完,他就给出答案。记忆力好!)
师:第四:走廊见到老师要打招呼,哪怕点点头。老师们对你都那么好。
生:嗯嗯嗯……(并没有回答我)
师:至少我跟你打招呼时,不准不理睬我。
生:嗯嗯嗯……(又没有回答我)
……
我们的对话就这样一问一答,他每次的答语几乎不到十个字。但我了解到他不自信的一面,因此我第一步工作,使其树立自信。
(1)10月份推荐他参加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希望借此机会,树立自信。他不负众望,获得周冠军。临行前,全班同学为他加油。比赛中,我和同学们不断给他发短信,鼓励他,支持他。回来后,他还给同学买糖吃。在准备过程中,我与他父亲联系,希望家长能给予关心和指导。(得知,在家里他几乎不与家长沟通)于是,我又要求A主动找父母帮忙,使他们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沟通。后来,家长说,A 从北京回来后,第一次跟父母说谢谢,并第一次给爸爸泡一袋方便面。家长非常满足,觉得孩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我想是这次活动给了他自信。
11月11日,在他父亲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今年九月以来,我的儿子在您的关爱下,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和生活有了明显的目标,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在与他人交往中得到了快乐,生活中不时带有幽默和滑稽的成分……从他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我深感您是在用心和爱去培养学生,不愧为是深受学生及所有家长爱戴和信赖的老师。儿子能在您的教诲下成长,是他的福分和运气,也算命运对我在部队无怨无悔地工作二十余年的回报。我在军事院校从事管理教育工作,作风明显带有军事化的特征,特别是父子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使得我们之间和颜悦色交流少,激烈的争吵多,以致于儿子有时根本不同我交流……。儿子的未来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同样是我全部的希望,面对此景,我常常陷入苦恼和无奈之中。如今,孩子能在您身旁生活并度过高中时代,我犹如久逢甘露、枯木发新芽。我深知孩子身上的缺点,但我相信有你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看了家长的信后,一种责任感更是油然而生。
(2)从此,我就更加鼓励他,相信他,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数学的学习,我要看他的书本,经常督促他做数学作业,科代表也对他格外严格,更应该感谢张丽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反而不断地以各种方式鼓励他,让他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得了73分,年级97名。这对他来是已经是个飞跃了。高二期末考试英语130分,年级第一。在英语学习上,我又给他提出第二个目标,高中阶段,完成雅思考试。我特意给他买了雅思考试的词汇书送给他,也是对他前阶段的奖励。
(3)本学期 开学初,他主动要找我谈谈,我颇有些受宠若惊。我们的谈话内容大概如下:
生:我想补高一数学,到高一听课,(利用历史课,因孙老师出差)行不行?
师:有想补课的想法很好,但不实际。原因1、2、3……
生:有道理。
师:我建议,自己看书,尽量自己解决,然后找张老师答疑。在一个月内完成高一内容。
生:好吧。(第一次听到比较痛快的回答)
师:相信自己,一切均有可能,只要你肯努力地去做。比方,英语,你终于考了年级第一。
生:我当时说不可能。(记性真好)
师:数学现在有很大进步。其实你高二开始数学不是零起点,也是……
生:0.5 起点。(智商就是高,可教也!)
师:怎么样?离名牌大学又走近一步了吧?
生:我不一定上北大。我或许上港大什么的……
师:好呀!去港大要面试的,你说话不清楚,从现在开始,不许你哼哼呀呀的,好好说话。
生:嗯。
师:港大的分数很高,你知道吗?
生:知道。
师:要想得高分,除语、数、外,你现在还要注意史、地、政的答题技巧。我给你买本2007年全国各省文科综合卷,研究一下答题思路。
生:你告诉我书名,我自己买。(有情商啦!值得庆贺!最后,我还是给他买了一本,他还说谢谢了,我已经很满足了。)
……
对他的工作,除了个别谈话,鼓励外,我经常让同学多接近他,帮助他。引导学生多看看他身上的优点,毕竟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一些知识。人的性格不一,同学之间要学会包容。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缺点,但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这里,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特别要感谢我班的课任老师,A的幼稚曾“伤害”过一些老师的心,但老师们以宽大的胸怀包容他,且从未放弃对他的教导,使他对这个集体、对我们的老师有了一点点热爱。这多么不容易呀!
关键词: 德育 案例 反思
这几年笔者一直在思考着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在发展的后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德育”问题。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很多的学生自私懒惰、冷漠无情、目光短浅、粗鲁无礼、学习缺乏动力。我们看到学生在智力单向发展的背后,掩盖着学生人格成长的不足和缺陷。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是这个时代、社会、教育制度?还是教师本身?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呢?
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想找到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德育”的出路,就必须仔细去反思以往“德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也许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根据这些年来本人教学生涯的观察、了解和思考,现特选择学校“德育”工作中典型的案例,对此进行分析,反思其得失之处,以希望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案例一:德育和智育分裂,重智育而轻德育。
期末考试结束了,教师分组流水改卷,统计分数、把成绩登入计算机,然后由教务处汇总,制作各班各科成绩汇总表,算出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后在教师大会上公布,与教师个人的评优、评先和奖金挂钩。而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在书面上看不到的学生的道德品质,却无人问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此都漠不关心,以致教师也只是“教书”而不“育人”。
反思: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很多学校,德育和智育似乎是两回事,两批人去做。虽然学校整天讲德育为首,但很少贯彻到实处。学校领导只停留在“讲”的层面上,而一般的教师只停留在“听”的层面上,中间虽然有政教处、团支部和少先队去做一些德育工作,搞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多半流于形式,虽然场面轰轰烈烈,但最后收效甚微。
这是应试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考试成绩成为选拔和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一方面,社会和学校把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优劣和能力高低的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又把成绩当作评判教师工作能力和优劣的标准。在这两个“标准”的指挥下,学校领导、家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只关注一纸成绩。他们既都是这“标准”的制定者,又同时是这标准的受害者,这就形成了一个谁也无法独自从里面逃脱的恶性循环。
案例二:忽视德育的形式与本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学校的礼堂里正在召开“向……英雄学习”的动员大会,学生们正襟危坐,听着一位位领导的讲话,“要在学校掀起学习英雄的。”接下来,一些学生代表上台慷慨陈词:“我们一定以英雄为榜样,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我们郑重地表示我们坚强的决心和永远的承诺。”接着学生们排队,在一幅幅长卷上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隆重的场面,激动人心的口号,新闻媒体的宣传,貌似德育效果很不错。而真实的一面却只是活动结束时,全体学生争先恐后地蜂拥而出,嘻嘻哈哈解散……
反思: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单纯的活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和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只能在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学生心灵世界无所触及,那么就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利用签名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化了。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学生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和思想上求自立,那么,德育工作的实效将大大增强。
案例三: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的双重丧失。
领导检查或大型活动时,许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场面,一阵震耳欲聋的鼓号声响起,几位老师正忙活着“摆放”夹道欢迎的孩子们的位置,“训练”孩子们的欢迎姿势。为了迎接领导、嘉宾们的到来,孩子们在太阳底下不知等候了多长时间,演练了多少遍。尽管他们站位准确,动作整齐,但却一个个表情木然。因为,那是大人们要求他们做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欢迎方式。
反思:德育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是最真实、最稳定的行为,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而以上的事例中,教师屈服于学校的管理,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造成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的双重丧失。一方面,学生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迫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只是一个被迫接受的容器,没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丧失了主体性。而这种“自我选择的自由”正是道德形成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教师只是按照学校要求去做,把固定的道德规范强加给学生,对于这些规范,教师本身不一定认同,也不一定去实践,造成严重的言行不一,这是教育者对学生集体欺骗和压迫。教师成为机械的“传声筒”和道德监督工具,而不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也丧失了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但却没有“人”存在。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都丧失了,“德育”如何还能取得成功呢?
案例四:只重规范约束而忽视道德的内化过程。
一个学生与同学在楼道里追追打打,不小心碰碎了挂在墙上的镜框,闻声而来的教师厉声就问:“你是哪个班的?”然后上报政教处登记、处罚、扣其班级竞赛的分数,再由政教处通知其班主任。似乎打碎镜框不是他个人的过失,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扣下他班级的分数就可以了。最后,班主任气急败坏地找学生来训斥一顿,责怪其拉班级的后腿,给自己丢脸,至于对学生错误行为本身却不关心。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并不是出自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反思:一次次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分析以上这个德育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重视的是让学生服从规范,重视竞赛的结果,却忽略了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并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是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与在家、教师在与教师不在表现不一样,在国内与出国后道德言行判若两人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在他律的环境中,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遵守也并非完全是出于内在良知的需求和自身的道德责任感,也可能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或貌似道德的行为。
案例五:动机教育只注重现实功利,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鼓动学生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考一个重点高中,然后才有可能考一所好的大学。考上大学后就不用再这么刻苦学习了,毕业后找一个好的工作,一生都不用愁了。”
反思: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等价交换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考虑学习目的时,都把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正如教师所言,努力学习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这对于生活在困顿中的学生也许有一定的激发力,但对于那些家庭富裕、不愁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习不等于自讨苦吃吗?我们能从如此现实功利的角度来设定我们的学习目的吗?这样价值观和人生观能支撑起学生追求知识的长期艰苦的过程吗?这显然是不能的。这也许正是目前不少有钱人家的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原因所在吧。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教育者,也仅仅把学习当作是为未来的人生混饭吃,那就显得目光短浅了,而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以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引导学生,不但不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而且会使学生心中产生侥幸心理,更严重的是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会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这对社会整体将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以上列举了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几个典型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德育的手段和目的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致使青少年在全面健康成长上存在种种的问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才是追求高深的学问。学校的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行养成教育,贯彻“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改造人、塑造人,学习知识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知识是完善人、改造人,使人之成为人的手段,而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智育”和“德育”的分割,犯了把教育的“手段”当作“目的”的错误。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扭曲了人性,阻碍了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正常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扶持学生心中“善”的观念,不断增强其力量,使其能抵制诱惑,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发展和完善健康而高尚的人格,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工作 案例 分析
时光流逝,从大学毕业成为一位农村教师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榜样,是联系班级与科任老师的枢纽,是沟通学校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做到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外,在新课标下还要做到要有创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个性也各具不同。所以在班级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冒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疼的就是“玩失踪”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调皮,不喜欢上课。孩子们中途悄悄离开的现象牵涉到孩子的安全和习惯问题,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谁又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另外,他们为什么会半途走人。由此可见,班主任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重复的压制学生。
我认为要让一个爱玩失踪的孩子改掉自己的这习惯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话,那就是多给他一点“爱”。
我班上有个学生叫小星(化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不爱和老师、同学交流,可最让人头疼是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玩失踪。搞得老师,家长担心不已。记得有一次,他和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闹了矛盾,就失踪了。害得全校教师冒着寒风找了大半夜。看到这孩子有这样的陋习,真叫人担心。
遇到以上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么办?为了有针对性地做他的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才得知:这孩子自尊心很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与孩子关心和照顾,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跟爷爷、奶奶的关系也不好,分居两处,这孩子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也不懂教育的方法,老人一味地放纵他,总是顺着孩子的想法来,生怕孩子受委屈,老人认为这就是爱他,每次在家玩失踪舍不得训斥教导,也不知道怎么教育,长期下去就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
开始,我只有先接近他,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和他谈话,不是以老师的身份与他谈话,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让他把心打开,跟我以朋友的身份谈心,接下来我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年轻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向他说明道理,希望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从交谈中,我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就这样,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对我的关心是充满感激的。我想,他那颗冻结的心已经被我融化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案例背景:
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转。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他们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
案例过程:
一、翔翔的奶奶来接他了,本来翔翔是很开心的在和小朋友玩,一看到奶奶,问奶奶:“带什么好吃的了?”奶奶说:“呀,今天来的匆忙,没有带。”翔翔的脸立马多云转阴,奶奶呢,则对着孙子点头哈腰……
分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会体谅父母,只会埋怨。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他又会去爱别人吗!适当的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对孩子的爱。
二、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
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反思:
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一个会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爱,比学会更多技巧更重要。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