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29 18:27: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教学论文

第1篇

1.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理念

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可以是围绕时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亦或是围绕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广泛性探讨。利用群体的力量督促、带动教师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学习,立足于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应多鼓励教师积极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关注教育改革热点,为指导教学做足准备。“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应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做到及时更新,如此一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符合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特征。而学校正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大推动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2.搭建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

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营造教学反思实施氛围,提供教师践行教学反思机会

第2篇

(一)审视大学教学:学生、教师、学校之三维视角

1.大学教学:学生心智成长的“孵化器”。大学不仅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目标,更追求以高深学问“训练”与“装备”人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学子心智成长的场所。而大学教学则是实现此宗旨的基本途径。处于18—23岁的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深奥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内外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讨论、交流,在教师们的引导与带领下认识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识、智力、理解力等各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与拓展,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养。正如怀特海(WhiteheadAN)所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2]

2.大学教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高深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对应着知识的生产(发现与创造)、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与社会服务可视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三大职能。作为三大职能之一,教学是大学教师最为传统的职能,这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知识的场所。同时,大学教学亦有助于教师其他职能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其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过程。此外,在大学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师生互动的一个积极结果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东西,这对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科研资源。由此而言,大学教学是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

3.大学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其教育质量的期待。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类型与层次的拓展,大学教育质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样。然而,追根溯源,培养人才仍是大学最为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而大学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学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反映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简言之,大学教学之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均有重要意义。而从教学过程与影响因素考虑,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当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是关键。

(二)大学教师教学观辨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呼声的日益高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兴起。这当中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可能影响。1993年,澳大利亚的3位学者基恩•特里格维尔(TrigwellK)、迈克尔•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对24名教授大学一年级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探索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意图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5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教师/学生互动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3]。1997年,香港大学的学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关大学教师教学观研究的回溯与总结,认为既往的研究在术语称谓上虽有所差异,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合并成5种教学观: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结构知识的传递,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应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与心智的发展。进而,他又将这5类教学观作为子类别分别归于教师中心/内容导向、学生中心/学习导向两大类中,每个大类各含两小类,而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子类教学观作为两大类教学观之间的过渡。最后,他将这5类教学观具象为一个起点为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导向的大类教学观,终点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导向的连续体之间的5点[4]。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大学教师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1992年,两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贝恩(Bain)通过对来自于两所不同类型大学(开放式大学与传统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3名大学教师访谈调查得出结论: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是情境性的;大学教师可能兼有“理想”的与“现实”的教学观。这似乎意味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达与“理想”的教学观相一致,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评价,体现了“现实”的教学观[5]。

针对于此,2005年,4位英国学者通过对4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6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之后,认为大学教师“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具有深层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教师“现实”的教学观是“理想”教学观与学术以及社会情境的折中[6]。国内研究者于此也有相关的研究与阐述。喻平认为,教师的认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知识信念、认知信念、文化信念、学习信念以及对信念的自我调节等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学习活动经验、科学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会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认识信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陆根书与韦娜通过对本校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教师教学观的基本情况调查,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可以用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5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5个维度进行的二阶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型,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9]。2011年,厦门大学吴薇通过对中国与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经历的回顾以及他们对影响其教学观念的相关因素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涵盖班级环境、教学工作环境、高等教育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层次[10]。综上,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与看法,它既是大学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影响,并指导着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大学教师教学观可细分为不同层面:教学理想层与教学情境感知层。大学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其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乃至大学本质等问题的基本思考与判断,它不受具体教学情境的羁绊,它是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内核。而教学情境感知则更“具体”,更“现实”,它是大学教师对其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学理念,又受到教师所在机构的属性、大学教师的学术背景、学科特性乃至大学教师的个人背景特征等学术与教学情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从类型上来看,大学教师教学观可大致划分为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与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两大类。

二、反求诸己: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其过程就是大学教师教学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06年,南京大学龚放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3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对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意,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第3篇

独立学院的生源属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的第三批层次,高考录取分数线通常比二本低20~30分。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反映了该层次学生群体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为:

(1)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接受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相对困难;

(2)学习态度消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佳,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3)自信心不强,自我要求不高,个性较为散漫,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不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等普遍不到位。

二、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鉴于当前中国独立学院大都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实际状况,结合独立学院教学活动的特点,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考察,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认知能力

独立学院虽属本科层次但有别于普通本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使得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这是独立学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初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和理解的。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独立学院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独特性,才能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作出合乎独立学院教学特点的安排,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对教学内容的统驭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独立学院教师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着重体现为:

(1)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由于当前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尚处于建设之中,有些学科仍需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即使是针对独立学院所编写的教材,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既有教材的内容,而要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学科的内容,不断吸收本学科的新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删减;

(2)对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比例安排。独立学院的教学更强调实际应用,可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又要求教师不能过于偏应用轻理论。因而教师要能够在规定的课时中兼顾两者,合理分配概念、原则、原理等基本知识的讲授与指导学生练习、应用的比重,做到精讲多练。

3.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术业有专攻”者的身份,决定了其必然是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种形式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可否如期实现、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应体现为:

(1)教学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跟随教学进程而听、说、读、写、看、做;

(2)教学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纪律、学习态度方面表现相对欠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投入地教却不顾学生的学,而是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表现,注意提醒、强调学生既遵守教学秩序又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按计划完成。

4.互动式教学的主导能力

教学是既由教师主导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主导、单向灌输的活动,它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必然是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教师负有更多的启发、引导责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教师做到:

(1)理解与尊重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欠佳、自信心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互动式教学。任课教师应予以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与尊重,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与程度,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进程;

(2)清晰又留白式的讲授。教学活动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属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预设性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形态的转化者,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数据乃至教学时的表情、身姿等,简明、清晰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准确、无歧义地接受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基础上,能就未知问题与教师进一步探讨。为达到互动式教学,教师应将教学的两种属性统一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

(3)师生间沟通与交流。要获得学生的合作、达到互动,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必不可缺。教师与学生在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知识储量等方面的差异会投射在教学活动中,令教学双方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手段、目的、效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与学生交流、沟通,从情感、认知乃至价值取向方面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按照学习动机的不同可将学生分为应对挑战型的“深度学习者”、为了获取成功的“策略型学习者”、努力避免失败的“表现型防范者”三类,其中第三类学习者“从不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深入探索某个话题”,“采取应付的态度,以蒙混过关”,“通常借助于记忆,仅仅努力复制他们所听到的一切。”由于生源性质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少属于第三种类型,这使得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心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给学生获取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和信息渠道等等,都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需具备的教学能力。

6.教学研究与反思的能力

第4篇

1.1结合各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互补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书,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编辑者对改革内容和要求的改进和创新。教科书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资源,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东西。教科书的内容更有利于教育者传授和实现教育的最真目标。教科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编写者在编写教科书时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达方式应有所差异。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最适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1.2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原则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进步。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最直接动力,教师的创新性不但表现为教学观念的变化,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教师应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案原则。

1.3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并且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教学创新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备课及教学设计,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2.2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学校中一般的教学设施都有,如实验仪器和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影响他们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广播与网络这样的平台交流信息。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各种各样,学习效果有明显增强,但是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班级里,对待不同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关注度,在课堂中要尽量通过眼神和表情传达这样的关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传授离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它与骑车拐弯减速相结合,还可以把共振知识和洗衣机的震动联系起来。

2.4寻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情。如讲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故事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创设相关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强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3.结语

第5篇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教学的情感性特征。教学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情投入,用情感催化自身的教学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授受为中介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学,实现了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变并由此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性从来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维度。但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把教学的认知性片面化和绝对化,并由此导致教学中师生情感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两个“人”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认知方面的,还有非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另外,即便是从知识授受来看,这种情感性也同样存在。

在我国,知识的授受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务,而知识本身也具有情感性。虽然从外在存在形式来看,知识反映的是一种客观事实,似乎与情感和价值因素无关,但其实知识也是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发展的产物,情感性也构成了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征。这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三位一体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教学,新入职教师更应如此。事实上,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也只有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陶冶、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达成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此,用情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新入职教师而言,用情教学主要有两个认识和实施要点:一是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有热情,要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动力支撑系统;二是新入职教师还要充分体验和感受用情教学带给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用情教学的结果必然会从学生那里得到一种积极的情感反馈,而这是促进新入职教师进一步投入教学和改进教学的强大动力与内驱力。教学情感的缺失与教学工作中的倦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而用情教学是化解教师厌教心理,进而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

二、新入职教师要“熟悉教学”

熟悉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来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新入职教师经过了大学几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见习、实习等的锻炼,但还是普遍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所谓熟悉教学,就是指新入职教师要尽快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程式、方法、组织形式、要求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理念等。具体来讲,新入职教师熟悉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一是新入职教师要尽快了解和熟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内容及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等;二是新入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并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三是新入职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能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等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是新入职教师要努力学习、理解、感悟和运用教学的相关理论。因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对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人类形成了诸多对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并通过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范式、教学技术与艺术,以及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表现出来。新入职教师只有学习、领悟和运用这些相关教学理论,才可能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熟悉教学是促进新入职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要求。

三、新入职教师要“琢磨教学”

琢磨教学与我们经常所讲的磨课相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磨课。“磨课是教师依靠专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对课堂品质以及教学水平提出自我规约及更高水平的要求,通过学科组评议、自我反思以及优质课等过程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教研形式。具体而言,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课教学当作科研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个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由此可见,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集体性,它主要是以教科研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的。相对于磨课,琢磨教学既可以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个体独自的方式来展开。当琢磨教学以集体的方式来进行时,其含义就等同于磨课;而当琢磨教学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时,它又与磨课有所区别。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养成琢磨教学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一是琢磨教学内容。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要解决自己“搞懂”和把学生“教懂”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琢磨教学内容,新入职教师自己首先要搞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因为教师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是无法把学生教懂的;其次,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研究如何把学生“教懂”这一问题,因为教师懂的并不意味着学生也懂,更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把学生教懂。因此,新入职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琢磨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再把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二是琢磨教学方法。琢磨教学方法就是指新入职教师还要研究如何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研究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启发性的教学原则。三是琢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应基于学生的学,而脱离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必然是寡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也是毫无意义的。四是琢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独特和个性化的,因此,“因材施教”和“因学而教”永远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琢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新入职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并匹配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五是琢磨教学风格和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是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要求新入职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的难度颇大,但它始终是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新入职教师琢磨教学风格和个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研究自身的性格特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培育自己的教学优势,并通过优势的发挥规避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劣势,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课都是磨出来的”。如果每位新入职教师都能养成琢磨教学的习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就有了坚实的支撑。

四、新入职教师要“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当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反思教学的概念与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如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就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教师成长的现实经验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反思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大凡那些对教师岗位适应期短、教学进步快、教学成绩显著的新入职教师都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来总结自己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增强教学中的自觉性;相反,一名不善于反思和总结的教师,其教学往往难有提升,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提高和进步。所以,新入职教师要特别注重培育自己反思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总结自己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教训,并明确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同时,新入职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在不同阶段进行的教学反思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教学对促进新入职教师的教学专业化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甚至是神奇的作用。

五、新入职教师要“研究教学”

教学还要与研究相结合。教师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与方式来对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是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是传统传授型教师与现代研究型教师的一个根本分野。对教师研究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人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教育专家型教师的客观需要;三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内驱力的重要源泉;四是名师们的共同特征;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研究教学,决定了新入职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职业角色观,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的职业角色观。当然,教师从事的研究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是有区别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教学实践研究”,而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研究得更多的是“教学理论”问题。另外,新入职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还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体现“校本教学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应该研究本校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研究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并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高;二是要体现“教学行动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实践取向,而不是理论取向的,是为了解决本校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有效性;三是要体现“微观教育问题研究”的特点,即新入职教师研究的主要是有关教育教学中的微观问题,而不是有关教育的中观问题,更不是宏观教育问题,而对这些“小问题”的研究并不影响研究的意义,因为研究的价值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对新入职教师而言,有意识地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不仅可以使新入职教师充分体会到教学和研究带给他们的双重甚至多重乐趣,而且,研究教学也是提升他们的教学层次和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新入职教师要“交流教学”

尽管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开展有关教学的交流与研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既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又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是集体性和个体性的高度融合。从教学成果呈现及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的层面上看,教师的教学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但从某一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来看,教师的教学又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他们主要是以独自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集体性和个体性共存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及对教学的直观感受,加之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教学交流对促进他们的教学专业化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流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学校里构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和形成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当然,为了使教学交流更高效、更深入地进行,也有必要对具体的交流活动提出一些要求:一是要构建促进教学交流的教师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彼此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总结教学失败的教训,以及各自对教学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以达到丰富新入职教师教学与课程资源的目的;二是要形成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与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无论是新入职教师、中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交流的氛围是民主和谐的,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学交流才可能是坦诚、深入和有效的;三是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名师的引领作用,尽管在交流过程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新入职教师与名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成效及对教学的感悟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交流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名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让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有一个可资学习、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与榜样;四是要设定交流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尽管教学交流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但每次交流的内容要尽量明确和具体,即在每次教学交流前最好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研讨,以便使教学交流深入进行。交流教学是为了让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达到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应该讲,交流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熟悉、适应教学并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是有针对性的。

七、新入职教师要“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对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促进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和多边互动的过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只有教师教而没有学生学的教学,也不存在只有学生学而没有教师教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来就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和条件的。具体来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的教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反过来,学生的学又构成教师教的前提、依据和理由,学生的学又要求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要点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的学,并促进学生的学;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自学生学的反馈信息,为改进和提升教学提供依据。过去,教学过程长期被看成是师生之间的知识授受过程,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但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入职教师改进和提升教学就离不开学生学习这个参照体系。向学生学习,可谓是新入职教师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八、新入职教师要“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或提高教师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有效教学这一命题中蕴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并非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用和有效的,或者说,在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不少教学行为、方式和活动是无效的,甚至是发挥副作用的。这就是学术界所研究的“病理教学”、“教学的负功能”和“教学的负作用”等。有效教学总是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相联系的,突出表现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能力和个性,提高了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以及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总之,在教学的前后学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要求。有效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意味着新入职教师还必须增强自身有效教学的意识,并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无用功,以师生最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成效。新入职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并把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作为自身教学工作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效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来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系统的要求,也是促进其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九、新入职教师要“生成教学”

与“生成教学”相对立的是“预设教学”或教学中的“预设性”。“所谓预设性教学,就是指充分发挥了预设作用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预设的,但预设常常有强力强制倾向”。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把教学中的预设性推向了一个极端,它通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严格规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和组织等。预设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管理与目标达成,其优点是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并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另一方面,过度预设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使教师的教学程式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以及教学个性、风格的充分彰显。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这一问题,生成教学的概念和要求应运而生。所谓生成教学,“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预设性’到‘生成性’的转变,强调师生基于课堂情境(景)的多变性,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教学中意义的不断创生”。生成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比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足够的教育教学机智等,显然,它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尽管如此,让新入职教师了解和掌握生成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树立生成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促进他们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生成教学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来讲是一种要求、一种目标、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和一种境界。

十、新入职教师要“提升教学”

教师的教学具有知识的再生产性和教学阶段的周期循环性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现象: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效果在周期性循环的过程中没有什么长进,总是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往复上,他们把教学作为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过程。因此,对教师,特别是对新入职教师而言,就面临着一个不断改革和提升教学的问题。提升教学,首先就要求新入职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教学的现状及其所取得的成绩,要把不断优化教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其次,还要求新入职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因为缺乏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新入职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规律和原则的理性认识与把握为他们提升教学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再次,还要求新入职教师要善于积累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此来指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一、总结

第6篇

为什么会导致教师教学反思效果的缺失,笔者认为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

1.缺乏对教材细致地分析教学不可缺失教材,很多教师对“教科书”的认识不到位,仅仅关注中考要考查的知识,思考如何应试,缺乏对“教科书”系统地分析,错误地将“分析教材”与“阅读教材”等同.笔者认为,分析教材必须从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分布情况,教材如何呈现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价值是否与最新的技术相联系,是否适合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有更好的材料或操作作为教材的补充,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是否需要补充新的知识等等.

2.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不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反思的重点、教材处理的中心,有效的教学必须考虑并落实学生的需要,必须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为中心,包含两层意思,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2)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尊重知识的类别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事实上,初中物理老师通常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要教2~3个班,对学生的了解难以做到充分,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实施教学,教学策略自然难以做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因此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学习策略和情境设置上必须多样化,尽可能多地给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的教学环境不佳,即使采用活动单导学,也需要反思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实际上,当前教师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多元化角度开发教学的资源.笔者认为分析学生不能仅仅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目标.

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

1.抓预学良好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活动单在课前预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完成活动单的同时,也就从整体上了解了相关的教学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新课之前事先进行课前预习成果的提问反馈,也会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2.抓课堂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总存在许多的困惑与疑问,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总是疑问重重,如何使初中物理课堂变得和谐轻松愉快?除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践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例如,习题课教学,应自主提炼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及隐含信息,即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学生能自主分析并解决的问题.对已知条件及隐藏信息,教师要尽量放手给学生自我作答,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研究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成就感,让学生努力地做到乐学,易学,从而实现高效性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网络化构建知识结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能强化学生的科学记忆,教师要尽量在知识总结阶段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的知识,从而建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科学记忆.教师要尽量做到网络化、结构化的教学,进而使知识系统、全面、完善.

4.及时地复习巩固根据遗忘规律,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及时地复习巩固能深化学生的理解运用.教师进行完新课的教学后,要及时布置相关作业,及时地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复习,教师要设计相关的作业评价,在作业的评价中进行等级细微的划分,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相应地鼓励性评价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7篇

教学质量评价需要保持公正,实事求是,评价的主体又有许多不同,观察角度并不一致,需要对评级主体进行划分,以确保对教学质量有效控制。所以需要综合各方评价来确定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在客观公正,真实的层面上。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包括学生、同事、领导等等。

2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2.1评价信息的收集

评价信息的收集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全面的特点,需要对手机的信息进行严谨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参测者必须做到公正,不加任何私人感情给出最为客观的评价。在规定的时间,组织评价信息收集的开展。利用较为有效的手段进行收集,以学生为例,可采学生集中程度比较高的时间段开展或者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平台进行问卷评价,减少学生的顾虑,以利评价信息的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同事同行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听取评价对象的课程汇报和综合教学成绩来对教学质量给予评价。各级领导需要按照规定听取平江对象教师的课程,并给出相应评价。通过三个层级,三个评价主体的不同观察角度,对评价对象教师形成相应的意见,进行计算和总结。

2.2对评价进行计算和等级区分

通过相应计算,注意要对一些特殊信息进行甄选和鉴别来调整计算和整理数据,比如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不同工作年龄、教学任务的性质不同等等。形成四个等级的划分,既优、良、中、差。由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具有倾向性,所以需要进行同类教师在不同院系进行排序去百分之十五为优秀,最后百分之五的为差,中间的良好或者一般。

2.3反馈到评价对象

教学质量的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找出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所以评价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教师,提出纠正和改正的意见,以便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反馈结果可包括评价的成绩、评价的级别和评价建议等,其中评价建议可开诚布公的说出问题和不足,并鼓励和肯定评价中优秀的部分,以便推广和汇报。

3结论

第8篇

以教育学理论观点来讲,教师的作用是传授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讲授,对学习活动加以科学引导,对探究过程加以合理指导,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实现学生的学习进步,构建高效中学物理课堂.由于初中生处于特殊的生长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高,综合素养也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才能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明确自身教学定位,扮演好教学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时刻将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灵活应用和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滑动变阻器”教学讲解时,笔者针对初中生普遍存在对滑动变阻器接线和电阻值判断失误的学习问题,采用探究性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笔者事先准备好相关教学材料,然后引导各组就“连接滑动变阻器,如何正确判断电阻大小”的课题进行小组探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的同时,对相关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讲解,并要求他们分析总结出引起电阻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后,在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思考和探究之后,笔者向学生全面讲解“滑动变阻器”的重难点知识和学习技巧,并总结为“一上一下,近小远大”.如此一来,在笔者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有效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现辨析结合,呈现双边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双边互动才能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在与其他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创设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和概念,巩固完善物理知识系统,提高物理学习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互动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广泛的辨析、讨论和交流的活动,有效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提高学习素养,锻炼各项能力.例如,在进行“固、液、气三态关系”的教学讲解时,笔者针对学生在三态关系与吸放热之间存在的认识误区,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将持有相反观点的学生组成正反双方进行课堂辩论,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讲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依据.最后,笔者进行课堂总结,为学生们总结出本堂课程的关键点:“逆变化,放热量,顺变化,把热吸”.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开展,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教学相长,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更加全面地理解了相关概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