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8 19:1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法指导;应用体会

随着基础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推行,许多学科的教学要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以理论性与精确性为核心的数学学科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提高,不仅仅在于师生的合作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要在授课的同时,注重知识传递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这一点同样是数学教学体系当中的重点。在如何打造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法的高操作性教学方法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课程内容讲解清楚就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要在学生知识能力层面上给予最大的启发以及教学手段的支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教法”主导“学法”的平稳发展方式,使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采取相应的变化,追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进而将这种理解传输给学生,形成一种立体式的知识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掌握前对于解决难题的能力因素,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彻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如在代数的知识学习方面,学生不容易掌握数学语言当中表达出来的重点,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在解题方面存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就所学的代数内容加入“翻译法”,使学生学会借助这种方法将代数问题当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数学语言。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学习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对于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其重要性甚至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上,毕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拥有好的学习态度是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关键因素。我们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松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概念及定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之间结构网络的分析能力;在技巧方面,要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清晰有效,要求熟练掌握数形结合与化归等解题方法;在思维逻辑层面,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特殊题型科学利用,指导学生在这些题型当中学会分析与类比,总结解题的基本原则与规律。这些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1.抓住知识本质

语言的描述、条件分析和习题结论不同,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性质、公式以及定理做到清楚来源、条件、使用范围,掌握内容、运用以及证明方法。

2.知识网络结构化

总结归纳各单元教学计划当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对这种方法加以运用。例如:代数的知识可以总结归纳为实数、函数、方程以及代数式等六个基本板块,而这些板块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层次。通过这种总结归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要点时,准确把握住学习的重点,梳理不同板块代表的不同概念、定义,以及解题的技巧与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3.掌握数学思维

作为学习活动的基础,应用解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知识。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规划当中,教师应当对解题的指导思想或者经验方法进行系统化总结,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详尽清晰。只有将学习思想传授给学生并加以强化,才能使其在解题的过程当中逐渐熟悉如何应用,进而解题的思维逻辑才会清晰、灵活及准确。

三、结语

数学教师除了要研究好教材、教法,使教授的知识内容被学生“学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去学习,真正做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把学法指导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同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数学学科的特征,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霞.“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04).

第2篇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探究的情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经验,激发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引发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和发展,构建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一、利用情境创设,引发参与活动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涵,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或学习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起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形成的过程,品尝获取数学知识的快乐,生成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第68页中的一幅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图,屏幕上呈现了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登天火箭、摩天转轮等游乐活动,游乐活动画面旁边是游乐项目价格表,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出:“你能从画面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如果要计算购票所需的钱数,假如12个同学准备去坐碰碰车,每人每次是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如果要计算参加某一项目的人数,一辆过山车有15节,每节坐3个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生3:“5个同学闯迷宫,一个人需要26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够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例1时,学生观察多媒体屏幕上例1的情景图,思考:“王鹏坚持晨练,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列出算式:22.4÷4= ,学生观察到这道除法算式的除法,与已学的除法相比有所不同,教师提出:“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生1:“不改变商的大小,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

生2:“直接运用小数计算。”

教师继续提出:“不改变商的大小,如何把小数变成整数呢?”学生在学习情境里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体验、感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二、经历实践操作,体验知识形成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他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自主探究而构建。教师应以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理解数学概念,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激起智慧的火花,积极、自主地参与发现和创造。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木棒,几个4根?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利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探究正方形有几个4根小棒组成?

生1:“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生2:“摆2个正方形用了8根小棒,是2个4。”

生3:“摆3个正方形用了12根小棒,是3个4。”

教师加以总结:“摆2个正方形用了8根小棒,是2个4,也可以说是4的2倍。”继续提出:“摆5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是4的几倍?”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接着,屏幕上出示:

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磁铁圆片和,动手摆一摆,观察并思考:第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摆的几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思考、探讨,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也明白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又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提出:“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呢?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让学生利用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动手尝试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折的1/4的含义,展示成果时,教师把不同折法的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感悟了这些折法虽然不同,但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获取了数学知识,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拓展探究空间,发展创造思维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拓宽学生探究数学的时空,利用每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面各不相同,让学生的情感相互交流,促进对知识的感知,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采取各自独特的解题策略,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领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尝试验证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自主地选择独特的体验方式进行思维活动,有效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了教材中的情景图,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提出:“画面上的运动员喝了一些饮料,还剩下多少盒?”

生1:“我采用了数数的方法,1、2、3……11、12、13,一共有13盒。”

生2:“我运用了接数法,箱子里还有九盒,接着数箱外的,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我利用了凑十法,箱里已经有9盒,再从箱外拿了一盒放到箱里,凑成10盒,再加上箱外剩下的3盒,就是13盒。”

第3篇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探究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涵了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与探究经验等,探究意识是引燃探究活动的导火索,强烈的探究意识是激励探究的不竭动力,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专注于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探究结果。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不能生硬僵化,而要自然得体,最好能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情境教学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融于生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之中,创设一种有趣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从中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产生探究内驱。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上周学校召开了运动会,这是我们班同学在4×100米接力中的画面。”我边说边用多媒体展示了同学们在4×100米接力中的镜头。“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的运动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关于运动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我利用课件将学生带入运动情境,并让学生围绕运动自主提出问题。“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变化,许多方面和运动前不一样。”一位参加过运动会比赛的男生说道,“运动后心跳加快,呼吸变快。”另一位男运动员回答。“你们两人都参加过运动会,有过切身体会,怎么样让其他同学也相信你们说的是真的呢?”我追问道。“做实验!”孩子们齐声回答。

二、优化实验过程,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实现手脑结合,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做中学的效果超越其他任何方式。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等,数学实验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优化实验过程,科学组织指导。在教学《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验讨论”环节中,我以学生为实验探究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放手让学生分组实验搜集数据,重点指导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有效的实验离不开合理的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实验方案。”我边说边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实验活动设计单,请他们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和实验记录单,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中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他们很快讨论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接着,我根据学生的设计要求给他们提供了秒表,分组进行实验,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计时,有的测数脉搏,有的记录数据,经过两轮互换,分别测量了运动前、运动后以及休息后的1分钟脉搏的次数。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是数学实验的重点,在有效搜集了实验数据后,我让学生计算小组脉搏平均数,并在组内观察、交流:自己的脉搏与小组同学脉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我组织了全班交流,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交流脉搏变化情况,大家根据数据分析一致认为:运动后比运动前脉搏加快,休息后脉搏又恢复正常。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引导从他们设计方案、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到汇报交流,经历了科学完整的实验过程,在亲历合作中提升探究能力。

三、引申应用反思,积储探究经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规律,我设计了引申拓展环节,在应用中巩固提升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积储探究经验。为了使学生深刻体验认识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规律,我又组织学生选择不同运动方式进行实验,深入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影响身体变化的情况。我让各小组自由选择确定运动方式,有的小组下蹲、有的高抬腿、有的做操,他们依然根据前一次的实验步骤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验活动,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平均次数,分析数据归纳结果。在完成该活动后我继续引申应用,让学生设计并完成活动:研究运动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在反思中总结实验方法。

第4篇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情景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新课伊始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道数:

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这时出示,第一组请假的一位同学后来加入比赛。)

师:根据比赛成绩我们判定一组获胜。

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 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师:什么是平均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

本节课平均数这一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两次评判中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过程的前奏。

二、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回顾、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运用了转化方法。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会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

2.动手验证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正方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

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 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后,先进行单项练习,然后出示这样的变式题:

(1)汽车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2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

(2)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0千米,火车早上8:00出发,14:00到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第5篇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新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进步出发,把握学生的数学基础、感知能力、学习困惑,创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学会学习、科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把握学情,激情引趣,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可见,把握数学学情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发现,洞悉学生的情感爱好、感知能力、学习困惑等学情,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更能适应学生的成长进步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方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数学素养,履职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成长需求;要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创设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喜爱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等方法互相协作、相互启发,做到“兵教兵,兵练兵”。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路程=速度×时间”,然后在三者的下方分别写下“s、v、t”,并用“=”号连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说出我在文字下写下字母的含义。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字,看起来更简洁,有的说用字母表示数字,书写起来方便等……在我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们能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逐步学会已知两者就可以求出第三者的道理。

二、教给方法,自主学习,搭建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出发,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平时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前要确定预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把不能理解、把握不清的问题标出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与教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课中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路径、方法等给予必要的补充、点拨和总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小结,让他们讲述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让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数学素材,扩大信息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笔者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问的机会,锻炼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中科学学习,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一课中,教师以生活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用实验法去收集、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多次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们分工明确,合作探究,交流小结。这样,不但让学生发现了新知识、新规律,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发挥作用,凸显地位,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是一个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爱好,教育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学习数学知识,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提升自我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能力素质逐步得到提升,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感、认知结构、发展情况,了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根据不同的学生状况,区别对待,因需指导,灵活施教,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在思考中学习,在合作中益智,在探究中发展,在成长中创新。高效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使情感与体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都能达到最优化。高效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别、缩小差异。教师要及时捕捉、重组各类信息,在引导、点拨、启发时做到条理分明、干净利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教学过程不断精彩。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电教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大课堂教学的密度、节奏、效用,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数学的内涵。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性 开放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践教育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1 开放性实验教学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匮乏,实验的仪器设备等并未相应增加,导致实验课中配套台件数缺乏,师资力量无法跟上。而现今,实验教学内容较以前更加成熟、系统,仅靠计划实验学时,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技能。

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时间与场地的开放,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与资源利用率。该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类型多为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指导者,从实验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查询、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调试、实际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不但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发展性教学原则,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

实验项目的开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准确设立实验项目达到培养目的。

如在力学类实验中,笔者所在实验室开出的“桁架内力分布测定”实验项目中,各种结构组件可组成许多不同实验类型的实验对象,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是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也是可多样的,由此便有效地解决了所谓的“资源不足”瓶颈问题,使学生采用多方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的结构力学实验,鼓励主动性地采用新观点和新技术。还先后开出“桥梁模型应力应变”、“特殊构件应力测试”等多个综合性创新实验项目,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这些项目内容源于课程又高于课程,工程背景广泛,有着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充分利用科技项目

实行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纵、横向课题研究,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学习的领域,学习邻近学科的知识;对本学科领域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充分认识本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发展前景,明确研究目标。对自己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透彻的了解,知道自己该学习和该掌握哪些知识。树立起明确的研究目标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就会增强。在科研实践中,老师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研究结果归纳、论文写作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全过程的尝试与摸索,学生将慢慢体会到哪些方法是科学的,哪些方法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在不断的积累和启发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能力。

4 充分发挥基地、科技竞赛

高校各种基地是实践教育的最有利的资源,如国家实验室、培训中心、与企业联办的研究中心等,这些基地都有较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条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还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级组织举办多项科技竞赛,例如,建筑模型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大型科技竞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不少好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仍需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牢固竖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慕强.在综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第7篇

>>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做好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英语学习方式探析 职业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探索 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和课堂改革的思考 浅谈职业中学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 职业中学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关于高级职业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 职业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点思考 浅议职业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现状 论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浅谈职业中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照")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怎样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如何开展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中学数学教师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依据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与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职业中学 数学教学 自信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06-02

本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第一部分对改革背景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简要的解决措施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笔者的认识,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策略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谈谈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做笔记,老师讲实验方法、学生操作……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注重书本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纯粹地将老师的思想和语言复制为自己的,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方面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 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理念:

第一,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最高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数学课程应该满足面向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完成的。只有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新课程改革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三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与以往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还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职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练就技能,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应该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难发现,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它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地在自身的教学行为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从而努力做到既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又能在新形势下大胆地探索前进并改革创新,形成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习兴趣,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会适当设置一些情境,但往往只具有一般性,如果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使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发现数学也很简单有趣。在实际生活中边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边学习,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念。

例如,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平时经常要用到电脑,在集合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经常使用电脑,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看电脑磁盘的分类,对电脑磁盘存放文件内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让学生按照照片、学习资料、电影、音乐等内容进行分类或者对于做好的PPT分类保存。课程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应用入手,让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集合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形成创新意识,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2.运用适合职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目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职业中学学生的专业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更注重培养能力、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教师是教育者、领路人,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才,给每个孩子找对位置。有人曾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失败的,只不过没有放对位置。职业中学的学生就好比一块地,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比种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我们用心地去认识每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定能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种子,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示。如我们现在采用的五步教学法:导、学、议、练、结,课前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再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导学情境、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程中;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这种模式,我发现与灌输性教学相比,学生会积极想办法,并且他们的办法多种多样,这样既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内容;课后加一些随堂练习,讨论总结、反思课堂得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大大提高。

3.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现状分析;研究策略

G434

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但在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必要通过实践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微课”提供一些实践性操作指导。从而将微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现状分析

近年来,教师通过各种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对微课的认识在逐步深入,并在实践与探索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各地的开发、运用水平各不相同,有的地方运用得得心应手,可有的地方却是举步为艰,差异明显。无论现在处于微课开发和运用的哪个阶段,都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需要及信息化发展进程,向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目前微课资源的开发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搭建一个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一体化的微课“一站式”服务平台,如洛阳市电化教育馆搭建的“洛教云平台”。宣传发动各级各类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学习掌握技术、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流程,形成“微课库”。然后通过平台广大师生推荐、使用,从而助力推行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等新模式形成。

另一种是社会上致力于创作、传播和服务于广大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学习平台,如易明微课平台、微课掌上通等。这些平台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利用移动终端的快捷优势,基于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数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分解,并制成短小的视频资源。融入幽默的情节、有趣的动画和丰富的扩展知识,帮助利用多媒体交互的技术手段,讲透一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微课的开发和运用,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社会团体的有益参与,还是教师因教学实践的需要自发设计与实施,都将有利于我们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实践研究策略

目前对微课运用大都集中在高校、中学,小学阶段涉及较少。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等特点。在对一些枯燥、抽象、辑性强的数学知识进行微课设计、制作时,往往是有了好的设计,但制作起来却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觉得力不从心。开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研究的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是我们在微课运用实践研究中采取以下策略,更好地让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在学习研讨微课制作软件的有效使用方面,组织教师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评中学。尽可能熟悉适合小学数学微课制作的几个常用软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结合其它地市使用软件的实际情况,确定几个微课制作软件开展培训、推广,如超级录屏软件凭借其入门快、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等特点,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在随后的培训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体验式培训,让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微课的制作方法,更好地提高制作能力。

2.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探讨微课与其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任何一种策略的形成和资源的运用,必须依据学科知识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以将学科研究为基础开展微课与其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策略研究。通过学科素养结构、学科知识分类体系、教学重难点突破点的收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将学科研究与微课运用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在分析多媒体技术与微课优、缺点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微课与其它教育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以达到最佳辅助效果的策略,让微课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在研究微课内容设计策略方面,主要从不同级段、不同知识类别、不同学习进程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究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微课内容设计策略。从微课的呈现类别、作用和微课资源库的建立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科内容、适合学校硬件条件的微课内容设计策略,并加以推广。

4.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微课使用的有效性。在实验中通过开展通过资源库建设、教学案例研究、个案跟踪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课前预习、教学重难点讲解、课后辅导等类型的微课应用效果的分析,了解学生使用微课进行辅助学习的真实反馈,逐步提炼出微课设计、应用及评价策略,揭示有效使用微课的方法和规律,总结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方法。

微课对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按以上研究策略扎实开展实践研究,努力创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