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2 13:1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语文考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中小学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主科较少,以语、数、英为主,小学语文教师多数只教一个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两堂以上的语文课,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下午的托管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可以辅导做作业或做练习。晚上的作业又能让家长进行辅导,几乎日日有“家听”、“读书”、“背书”等作业。老师又对作业精批细改,要求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就连写作文,很多老师都拟好“套路”给学生,要么给范文仿写,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总是“我在海边拾起一颗闪亮的小贝壳”;一写读后感,结尾总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说,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而且不是语文一科难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难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并且中学课时紧,一天只有一堂课,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可能连当天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不懂得预习和复习,日积月累,就会有学习障碍,成绩也自然不理想。而随着难度的加大,家长也难以对孩子加以辅导。加上由于大多数教师至少教两个班,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总之,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
从上可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累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
向学生讲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变少,学习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向学生讲解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该掌握什么有个大致了解。同时邀请上一届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小学时的作业本、笔记本、试卷及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爱好特长等情况。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单元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养成并且提倡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切合实际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坚持课前阅读教材预习,课上抓住重点记笔记,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教科书,帮助它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竞赛、语文活动、展览等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3.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初中和小学在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跟学生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如学习文言文《童趣》,可以让学生复习《所见》《村居》《池上》《小儿垂钓》等充满儿童天真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诗词;学习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背诵小学时学过的《春晓》《咏柳》《泊船瓜洲》《忆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渔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学习《山中访友》时,可以让学生复习《山行》《寻隐者不遇》《鹿柴》《题西林壁》等描写山景的古诗。
4.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课堂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把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如文言文的复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例如初一一入学就可以举办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任意分组对老师们甚至是校长进行采访,既让学生锻炼了在小组中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能与老师进行沟通,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5.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统一难度、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这也是学生中抄作业的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开始授课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进度、缓缓提高难度,并且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设问,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所长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不让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与课本剧;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问学生的数量始终有限,所以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日一讲、小组比赛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且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家长的辅导、督促较多,上了初中应该逐渐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长不宜马上放手,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会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还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等。并让家长明白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重要性,在日常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子女、老师交流,共同做好衔接工作。此外,明确初中成绩比起小学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作好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式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学,因此,小学六年级教师应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级的有关题型和训练考试的要求,中学老师也应在开学初期尽量使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在评价方式上,尽量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逐步适应中平稳过渡。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绿色语文” 以人为本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学生感悟人生的源头。听说读写能力体现了工具性要素,文化审美的教育更要突出了人文性要素。无论是知识性素养还是人文性素养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老师们总习惯于“一言堂”,学生们也总习惯于“满堂听”,虽然可能不影响考试成绩,但总是缺少了点什么。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
我们所理解的“绿色语文”应该是纯天然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不仅“为中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语文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语文素养,其实质就是“绿色语文”,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通往“绿色语文”的有效路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我校刚推行自主学习时,我认为自主学习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个学期下来,我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上投稿发表了14篇佳作,我相信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呵护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调动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经常采用活动式教学,采用“免死金牌”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时付出有回报。
(三)创设温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温馨的课堂氛围,在随笔交流课时,我总是允许学生以最舒服的姿势坐着,这时同学们总会投以我微笑,自如地开始自主交流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娓娓道来,要求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
(四)采取合适教学方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
1.学案式教学
学案指的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个目的而制定的计划和具体措施。学案是教与学最佳结合的载体,而“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明确更系统全面地把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校初一语文备课组老师分工撰写学案,比如我在撰写《狼专题》学案时,就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主观到客观,全面了解狼的动物习性,并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周末自主学习本
我校初一语文备课组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本,根据《课标》要求,分五个主要板块:“文外天地”:这一板块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拦路虎”: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把阅读中发现的生字词收集下来,特别是鼓励学生注意总结掌握词语的好方法。“我读本文”:这一板块用于记录学生读课文的心得和感受、体会与思考;特别鼓励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对整篇文章甚至整个单元或者同类文章的创造性思考。“精彩词句”:让学生把自认为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美读并进行赏析。“我是老师”:学生出关于课文的试题,在学习园地上可以评一评谁出的题目好。同学们都认真对待,有的同学在做《春》的自主学习时,在“文外天地”,找来了朱自清其他散文名篇,在“我是老师”板块,还像模像样地出了好几个课内课外迁移的语段练习。
3.摘摘写写或读书笔记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我从开学第一周起,就引导学生启用“摘摘写写”,摘摘一周来喜欢的句子,写写一周来可写的事情。然后花一节课的时间讲评,请写得好的同学讲,也请其他同学评。在学校开展读书漂流的过程中,也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先指导学生如何写,再指导学生如何改,还推荐学生评奖,我也把我喜爱的书籍如《文化苦旅》《季羡林散文集》《中考满分作文》等放在班级里一起漂流,学生们写作面貌日新月异,班上热爱文学的风气蔚然成荫。
二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然而在自主学习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探寻真正的自主学习,不要让形式上的自主贻误了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莫曼提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界定涉及三个特征:他们所运用的自主学习的策略,他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定向反馈所拥有的热忱,以及他们相互依赖的动机过程。”受现代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在实践中更要注重实际情况。
(一)注意量体裁衣,让自主学习成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及自我尊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主体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案,并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检查。
(二)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终身的朋友。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激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高质量问题,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我在上《多彩四季――散文自主学习之语言鉴赏》公开课时,讲到“我读本文”板块,有同学很有创意将朱自清的《春》和梁衡的《夏》比较,说朱自清写《春》是为了直接表现春意盎然,《夏》中写春景是为了用春天的柔美衬托夏的紧张、热烈、急促。对这位同学的独到发现,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让同学们鼓掌鼓励。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的“绿色语文”一定能调动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是自主学习让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让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自主学习是当前条件下通往“绿色语文”的有效路径,随着自主学习的不断发展,它一定能让美丽的语文世界更加清新自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社,2000.
[2]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董远骞.教学的理论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成立语文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加强自我督促,自我管理
一个教师本身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拿小棍子抽。于是我迅速在班中成立了十多个“语文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小组4至7个人不等,根据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和表现选出了相应的小组长去督促管理他们的语文学习,比如背书、默写、作文、周记、作业等。如果小组成员不喜欢他的小组长,可以允许他自我调节到其它小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个别学生偷懒的借口。我还专门印制了《语文学习互助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学生限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每项任务都不重,但要按时完成。我让小组长将任务完成的情况实时公布在表格上,时限到了未完成的,我利用课外时间亲自监督他们完成。学习小组成立后,很快运作起来,并在班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震耳欲聋的朗朗读书声代替了嬉笑声和打闹声,连校长巡查班级时都不禁在黑板上大书一个“好”字。由于我抓得很紧,以及小组长们的积极配合,在期末考试前,绝大部分同学都顺利完成了背书、默写、作文、周记等任务。
二、严厉而有度的课堂纪律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课堂纪律必须严厉。纪律涣散的军队是注定要被别人消灭的。要是两强对阵,那就看谁的纪律性更“铁”。二战期间,面对战无不胜的强大德军的强悍进犯,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提出“铁的纪律”、“不后退一步”的战斗口号,直到守卫斯大林格勒的牺牲了最后一名战士,也果真没有后退一步,为日后取得斯大林格勒战略大反攻的转折性胜利赢得时间,也为全面打败侵略者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纪律涣散的课堂上,即使孔子亲自来上课,有能有多大效果呢?曾经有老师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教一个无心向学的学生时,派三个教授,一个按头,一个按手,一个讲课,结果课还是上不成,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按”住他的心的话。因此纪律是保障课堂效果的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课堂纪律严而有度。严厉过了头,谁都受不了的话,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样就会极大地消耗掉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降低教与学的效果。说过,脱离实际是办不成事的。
最后,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才能生威。学生最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的就是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对班干部或者成绩好的学生降低纪律要求,结果往往会让当事学生成绩退步,而其他学生则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削弱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当我严厉地批评一个后进生的时候,我问他:“你接受我对你的处罚决定吗?你看,上次班长和学习委员上课讲话,他们照样要朗读了十五分钟课文才能去打饭。每一个同学在纪律面前都没有特权。”学生点头称是,并且欣然接受了我对他的适度处罚,完全没有出现他发生在其它课堂上的“造反”行为,他的课堂纪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好转,而且在班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大大地减少了。
三、用名言警句反复激励学生自强奋发,力争上游
我常对学生说:“‘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学生,虽然所在班级成绩相对较弱,但当你们被别人看扁时,你们能自认孬种吗?”这些话直接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暗下决心,表示一定要战胜上次考试全级第一的一(10)班。我还经常用童第周的“一定要争气”,浦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名言来激励学生,甚至将我的电脑音响搬来教室,将林子祥的名歌《男儿当自强》播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唱熟,进一步掀起了新一轮学习热潮,收效很好。
四、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一个也不能少”
“弱班”简直是“后进生俱乐部”。很显然,放弃了后进生,也就放弃了一大批潜在力量。如果让他们进步了,即使只考了30、40多分,与其他班的最低分只有7、8分的后进生比起来,孰强孰弱,一看就见分晓。所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对他们,除了严厉,更多的是和风细雨的关怀和真实事件的激励。让他明显地感觉到,虽然很多老师都不理他们了,但语文老师依然很关心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同样是显著的。一(5)班最低分的后进生是林清(化名)同学,他上学期期末只考了9分,我除了关心他的身体、原谅他的迟到(故意当着他的面严厉批评迟到的语文科代表,以证明我不偏袒班干部)……外,还对他说了考试作文的写作特点和得分特点,鼓励他大胆写作文,教他如何将作文题目与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联系起来构思……结果,到了第二学期的中段试,他的语文科成绩从过去的9分一跃为42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在班中分析了他进步的原因。其他后进生看到了进步的希望,纷纷效仿,起劲地写起作文来,虽然错别字很多,语句也不通顺,但总强过不写――这就是进步。
五、将前任语文教师的抽查,改为由学习小组组长的全面检查,让懒汉们无所遁形
抽查是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常用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弊端是让懒汉们有可乘之机。如果这样,那么上面第4点的“一个也不能少”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懒汉们毕竟是不够自觉的。因此,我积极利用学习互助小组的小组长随时进行学习任务的全面检查,查出来的懒汉,找时间让他们留下来,即使减少份量,降低要求,也要让他们完成任务,或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们无所遁形,无懒可偷。我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即使学少一点,也要学,总比不学强。想偷懒?没门。
六、积极与班主任沟通,作好配合
班主任一方面,班主任是最了解本班学生情况的。班主任将一些特殊学生的特殊情况反映给科任教师,非常有利于科任教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与班主任最熟络,其他科任上课有什么毛病、不足之类,学生往往首先去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如果能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这对科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非常有利。另外,科任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好,对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非常有利。如果不与班主任勾通好,配合好,就好像军队打仗没有了后勤保障,将相不和,军令不通,免不了又要吃败仗。一(5)班的班主任朱欲飞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他能够经常主动与科任教师勾通,在管理违纪学生时与科任教师配合得很好。我能够在一(5)班树立良好的威信,除了以上几点的努力外,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七、课课余时间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笔者从2009年至2012年间主持了一项市教研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对师生互动过程中大量现象的观察、跟踪和分析,表明教师如果能自我调适心理,规范使用教学用语和体态语,完全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母语的深厚滋养。
一、教师的心理地位对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的影响
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人最早时期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会成为此人日后作决定和实施行为的准则。
人的心理地位通常有以下四种:一是“我好,你也好”,这种地位是“健康”的,又称为“赢家”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二是“我好,你不好”,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三是“我不好,你好”,这是以自己为破坏对象的心理地位,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在面对别人时会感到自卑、依赖、无力、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这可称为没有意义的地位,是那些对生命失去兴趣的人,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潜能失去信心的人所采取的地位,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第二、三、四种都是“输家”的心理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心理地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地位的比例更高。
案例1: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男生朗读课文,读毕,男生怯怯地看着老师。老师紧锁着眉头问:“后面的同学能不能听到他读什么啊?”后面同学立即会意地说:“听不见……”老师转向这位男生:“下次读书声音大一点,不要像个女生似的。”继而面向班上的其他同学:“还有哪位同学的声音比他大的,站起来为他示范一下。”男生一直低头不语。
分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众人面前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我的认同绝大部分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如果老师家长等权威认为他是好的,最棒的,他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反之,则以为自己是糟糕的。案例1中的教师此刻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他通过借用其他同学的反应和对该生提要求的方式来否定该生的朗读。这种以权威裹挟着“集体力量”的否定,使当事人体验到强烈的失败感,并且会直接与朗读这一行为发生链接,如此反复几次,就会对朗读失去信心,继而会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如果情绪泛化,就会厌学,对各门课程均失去兴趣。更为可怕的是不断体验到失败感,会使当事人形成“我不好”的心理地位,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可能丧失信心。
支招:该老师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言行背后的心理地位,找到形成这种心理地位的原因,逐步把个人的心理地位调整到“我好,你也好”方面。同时要真正地理解“尊重”二字,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强求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都符合教师个体的唯一标准。在反馈时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肯定学生的动机或行为,表扬可以表扬的部分;第二步,真诚地给学生提出希望。案例1中的老师不妨这样反馈:老师非常欣赏你积极朗读的勇气和行为,我相信你下次朗读时声音会更洪亮。
二、教师的禁止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常常会通过教师的语言和体态归纳出来这个教师对学生的禁止信息。课堂中常出现的禁止信息有:第一,不要思考(像你这样的学生,不够聪明,能想出什么呀等);第二,不要存在(像你这样的学生,不能让老师满意,躲到老师看不到的地方等);第三,不可能成功(像你这样的学生,注定要失败等);第四,不要像个小孩(你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幼稚等);第五,不能失败(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
案例2:某初一年级作文课,老师在讲评上次作文时,点名批评了某学生,这位学生作文只写了一半,老师不满地问:“你的作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写完?”学生小声地回答:“老师,我生病了。”“又生病了!你这个学期生了多少次病了?你干脆搬到医院算了,不用上学了!”学生一语不发,呆呆地站着。
每次发现该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体态表情十分不满,语言过激。其实,该生是患阑尾炎保守治疗,反复挂水,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后来,他初一上学期没结束就住院开掉阑尾,手术后始终不敢到校上课,休学一年,初二时作文已无法动笔,初三时因所有作业不能完成休学。
分析:案例2中的老师对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对学生生病的现状也不能接受,说出了一些“如果不能好好写作业,就不要来校”等抛弃类的话。该生早年因父母工作的特殊性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处,回到父母身边后彼此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老师的行为一次次的让他体验到早年的被抛弃感,导致了后来写作文时脑子一片空白,无法回忆,无法感觉,无法想象,体验到的永远是不可触摸的痛。
支招:作为教师,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某些所谓不良行为的存在,比如课堂上理解速度不够快,有时表现得不如成年人想象中的成熟,比较幼稚,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犯再犯等等。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生理心理、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接纳学生目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尽可能少用一些不接纳、不认同、阻碍学生发展的禁止信息,以防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伤害。案例2中的老师不妨这样与学生交流:“我发现你的作文没写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能知道吗?”得知孩子生病后,老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你生病还能坚持写了一半,意志坚强,我很感动,下次如果病得很厉害,可以等病好了再补上,相信你。”良言一句三春暖,老师真诚的语言的安慰,很可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终身难忘的慰藉。
三、教师的简单代替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大千造化无重复,岂能以模铸心灵。”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或者是中成长起来的,这么多秉性各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一种文化,如果想让他们的表现全部都符合教育者设定的标准,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作为教育者,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丰富思想,完善人格,而不是用各类参考书上的答案来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成长。教育而不越位,这是语文老师重要的责任。
案例3:某高一语文课堂(内地新疆班),老师询问《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谁杀死的,一学生回答:“四叔、四婶。”
老师:还有呢?
学生:卫老婆子。
老师:他们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呢?
学生:哼,用那个时代的文化吧。
老师:是用封建礼教吧。
学生:封建礼教?(摇摇头,不解的样子)
师生双方均不悦。
分析:案例3中的老师在最后用一个标准答案“封建礼教”来替代学生的“时代文化”,看似正确无误,可是在他把学生答案引向自己轨道的那一刻,注意力是他自己预设的想法,而非学生的思维状态,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获得的东西——思考。所以当学生从另外的视角来归纳总结封建礼教的危害,并用一个中性的词“时代文化”进行小结时,老师就看不到这个来自新疆的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了。
支招:作为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并能在综合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培养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客观中立地看待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教师预设了多少正确答案,都不能也不应该超出我们的界限,剥夺他们成长的过程和权利,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成长,哪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些缓慢甚至某种失败。
四、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结论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比较普遍。
案例4:某校高二语文课堂,老师检查学生周末在家背诵古诗文的情况,请了6个同学上黑板默写,共10个句子。结果6个中有4个全对,还有2个同学各有2处有误。老师最后小结道:“通过默写,我发现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家都是认真背诵的,还有少数同学要反思,自己在家干什么了?心思都跑哪去了?默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瞪圆了眼,学生神情凝重,整个课堂气氛压抑紧张。
分析:当教师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面对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时,常常基于对学生的基本认知而不断进行着这样那样的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学行为。然而,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人际认知有时是不正确的,甚至偏差很大。案例4中的老师看到2位学生有几处默写错误,于是就在没有了解事实的前提下,主观推断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学习,用极端的评价来否定学生已存在的成绩。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习惯性地放在别人的不足和缺点上时,就会经常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不重视,于是对已对人都十分不满。
支招:由于某些负性思维已构成人思维习惯的一部分,而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与学生互动时这些负性的思维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影响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情绪不愉快时,有意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状态,有没有这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一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容易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两个极端,不能客观地看到在一个人身上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二是主观推断,在没有支持性的信息或相关根据的前提下就做出结论,如案例4中老师在没有询问和核实的前提下就得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复习,而且认定学生不想学习。三是选择性消极注视,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其他积极的一面,如案例4中老师只看到学生错误的地方(6.6%),忽视了已取得的成绩(93.4%),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放弃努力,不思进取。四是应该倾向,经常对学生说:你应该……你必须……五是选择性概括,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如看到学生某一令人不满的表现时,批评道:你总是……你每次都是……六是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学生的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如某学生作文平平,老师会说:你的写作能力就是不行,以后不能从事文字工作。
成长,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使我从失败走向成功,虽然成长的路很艰难,成长的路很漫长,我也会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去实现我人生的完美蜕变。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成长与蜕变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1岁月如梭呕心沥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已经渐渐成长为了一名中学生,现在已经是十四岁的我见证了时间的可贵,生命的珍贵。如果要问我你还想不想回到童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愿意回到。因为我要说是:“长见证了时间的可贵”。
请问?“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几个十年,那么这十年中你可曾经历了那些?”这些都是问号;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往事,不知不觉反思和总结陪伴我走了14年,回头想想不知曾经犯下过多少错误和问题,有些问题刚刚得到解决和完善,一出溜三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直到今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时光既然不能倒流,那么就需要我们去一分一秒的珍惜它,不能让它流离失所。
自从上初中以后我英语成绩一直很差,一方面是题量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自己在英语方面下的功夫也少了,那会总认为学习的时间还很多,不着急,没事;就这样下去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到了三四十分想想真是后怕,可是到了今天我终于醒过闷来了,明白了在苦也要学,可是刚明白过来也初二了,觉得来不及了,自己认为初一学的知识现在再不有些来不及补了,但是我知道现在明白过来也不晚,不过初一的知识再也没有时间去专门补了,只能先做好眼前的工作。这个事例告诉了我时间不能扭转乾坤、更不能瞬息而变,所以从现在起要珍惜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不能只学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也要努力学习自己的薄弱学科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时间和生命一样可贵,要想珍惜生命首先要珍惜时间。朋友们:人一生中时间非常之宝贵,可想而知人生屈指三万日,每一天都是万分珍贵。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珍惜时间,让有限的时间不会灰飞烟灭。让我们再一次用事实见证:“时间的可贵吧!”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雏鸟经过成长的蜕变慢慢成为展翅的雄鹰,毛毛虫经过成长的蜕变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而我经过十三年的成长,已经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成长为高大的年青人,经历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有过喜悦开心,也有过烦恼彷徨……正是有了这些成长中的点滴经历,才让我有了完美的蜕变。
幼小的我,十分胆小怕事,看见陌生人就脸红,躲在角落不敢出来,更不敢开口说话,爸爸妈妈发现了我的弱点,把我送去学习语言课,刚开始我根本不敢上台表演,总是哭哭啼啼,说话结结巴巴,后来通过一遍遍练习,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能上台了,而且慢慢开始演讲,我不再胆怯,看见陌生人也不会躲闪了,现在的我,喜欢夸夸其谈,喜欢主持演讲,课堂上经常能听见我积极的发言,走廊上经常听见我爽朗的笑声,曾经胆小的我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敢说敢做的青少年了。
我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新鲜好奇,每天尽情地玩耍,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课间、放学后,操场上总会看见我奔跑的身影,听见我欢快的呼喊声。我每天都非常的开心快乐,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参加足球赛、篮球赛,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也能过的去,毕竟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到了初中,突然增加了好几门学科,一向轻松自由惯了的我突然变得六神无主,乱了手脚,每天的作业压得我踹不过气,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轻松自在地玩耍了,刚开始非常的不适应,我还想着每天去玩,一次次考试的失败,彻底让我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也让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在高手如云的学校,我就是这千千万万学生中的一个小分子,我学会了收敛,学会了自尊自重。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时代,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我要抓住这黄金时间,努力学习知识,以学习为重,让我的学习生涯不留遗憾。虽然会有失败,只要我努力付出了,就不会沮丧。
成长,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使我从失败走向成功,虽然成长的路很艰难,成长的路很漫长,我也会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去实现我人生的完美蜕变。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那个时光如流水般缓缓流淌的盛夏中,当她举起那沉甸甸的奖杯时,她终于蜕变了。
她热爱芭蕾,应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她爱踮着脚尖,打开双手,随着音乐缓缓起舞的样子。她以前是小公主、白天鹅。可是当她爸妈离婚后,当她跳舞感到吃力后,她也知道她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了。
她家的家境一般般,只有妈妈的工资维持着,因此她连一套新舞衣都买不起。“我不是白天鹅,我是丑小鸭”她很自卑,却又很努力,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白天鹅。
然后她迎来了一场重大的比赛,她知道这对她多么重要,她也知道自己要更加努力了。
小小的舞蹈教室中时不时传来播了不知道是多少遍的音乐,一个穿着旧旧的芭蕾舞裙的瘦瘦小小的女孩,一遍一遍地的重复着相同的舞蹈动作。
缓缓踮起脚尖,双臂抬起,下巴优雅地扬起,露出灿烂的笑容。然后随着音乐一点一点改变着舞蹈步伐,跳跃、旋转。汗水已浸湿了她的舞服,额头上豆大的汗水也从她的脸上滑落下来,滴落在光滑的木地板上。不顾时间,不顾双脚通红,她一遍一遍跳着,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中。
舞台上聚光灯打开,幽蓝的光撒在她的身上,她带着担心、紧张跳完了舞,果然失败了,她淘汰了。
泪水从她的脸上快速滑落下来,她不知道为什么她会失败,也不甘心,因为她一直在努力,她哭了很久很久,直到一双温暖的手握住了她的手“别灰心,不要伤心,我们还有复活赛呢!”
是妈妈!没错我不能灰心丧气,我要努力,为了妈妈,为了我。
她想象着自己是白天鹅,在干净的湖水中嬉戏着,澄净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轻轻撒在她的身上,美极了。她抛弃了一切杂念,她为了梦想舞蹈着,观众席上有一道目光注视着她。她翩翩起舞,沉醉着。
她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举起了奖杯,现在她是白天鹅,有着耀眼的光芒,她哭了,她拥抱了她的妈妈。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明知道无能为力还是要努力时,这就是成长的蜕变吧。
她终于成为了白天鹅。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曾经这么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蜕变过程。有人经历的早,他们就早早的蜕变成了蝴蝶,飞向天空;有人经历的晚,可能现在还处于幼虫时期,向着未来大跨步。
十三年前,一个白嫩的女婴,在亲人们的期待中出生,父母亲将所有的幸运和疼爱倾注于她,如同温室的花朵。从此她以为,世界就是她的舞台,而她是舞台的中心。
慢慢地,小女孩长大了,上了小学。小学的时候她也很幸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其他家长口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管是成绩还是才艺,都很突出,可谓是“文武双全”。那时,小女孩仍认为她是世界舞台的中心,舞台上的霓虹灯照着她,很温暖。
到了初中,虽然食堂的饭菜远不及家中称心可口,衣服也不像以前一样有人早已备好在床头,学霸也无时不刻地给她施加压力。但父母如同地球永远围绕着太阳一般,常常做好她爱吃的菜肴,早早地坐在食堂等候。静静地为她整理好内务。母亲更是如同学生一般陪同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希望能辅导她的学习。她仍然认为她是舞台的中心。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病倒,在母亲被推进手术室那一刻,她发现“世界舞台”突然坍塌,七彩的灯光暗淡,心头好像罩上了一层厚霾。每周固定的“牙祭”已无法实现,换洗的衣物无人清洗,没有记完的笔记已无人补充。她像是童话中被驱逐的公主,泪眼婆娑,手足无措。父亲此时递来的已不是软软的拭泪的纸巾,而是一张硬邦邦的纸。她展开一看“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生命”,一语惊醒梦中人,如饮醍醐。世界不会让她如此轻易地够到向上的绳索,只有她努力地长大。于是她提早进入教室心无旁骛地学习,提高成绩;料理自己,合理安排好生活;调节情绪,乐观面对一切。在尽力达成这些事的时候,她猛地发现,过程,其实很美妙。在这期间,母亲的病逐渐好转;成绩虽不突出,但有进步……。想要做的事虽然很难,但只要付诸实际行动,努力地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接近成功。
她幸福,在曾经;她发奋,在现在;她憧憬,在将来。
她将更加努力,即便是今天,抑或是明日。她化茧成蝶,接受蜕变,成长起来。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5挫折是什么?
失败说:“挫折是成长路上永远翻不过去的山,因为翻过一座山,前方就会又有一座山。”
懦弱说:“挫折是成长路上的一片荆棘地,会把人扎的遍体鳞伤。”
可是但丁却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别人说成长路上有多少挫折,都要勇敢的走下去。”
爱迪生是拥有很多发明成果的大科学家,每一次的发明创造都消耗着他无数的心血。在研究蓄电池“短命”的问题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做着实验,实验花费的三年的时间,用了几千种的材料,做了四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爱迪生袭来,可爱迪生并没有理会,依然坚持对实验的信心。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爱迪生终于在1904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镍铁碱电池,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如果我们有爱迪生“四万次实验”的恒心与毅力,还有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呢?
如果说爱迪生在为人类文明而战斗者,那么奥斯洛夫斯基则是一位躺在床上的钢铁战士!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是一位苏联的战士。1920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病倒在床,躺在病床的他并没有失去信心,病魔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就是写作。1927年底,他写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唯一的手稿呗邮局弄丢了,可他从未曾放弃写作。1929年的他旧病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用意志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没有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想想奥斯特洛夫斯基所面临的困难,我们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挫折是什么?
坚强说:“挫折是山,翻过它,就可以见到成功的大海。”
勇敢说:“挫折是荆棘,拿出胆量劈开它,面前会出现更广阔的大道。”
我们的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