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家访谈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判对一传、二传、进攻性击球、防守都起着重要作用;影响预判的主要因素有:注意品质、意志品质、信息储备、球形、神经兴奋。
关键词 排球 运动员 预判
预判在排球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场上12名队员每时每刻都要对比赛形式和球的走向进行预判。心理因素和神经兴奋性影响着运动员的预判能力。如何提高运动员预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定义
预判是指在运动员竞赛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估计、判断、分析与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排球运动员的预判能力是指运动员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球的走向以及战术运用的判断、分析、掌控能力。
二、预判能力在排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发球队员要提前预判球应发到哪个区域,哪个区域是薄弱区,等等;一传队员要预判发过来的球的弧度、力度、球的飞向,还要判断是界外球还是界内球,提前做好准备姿势去接球,等等;二传队员要预判一传的球是否到位,并根据场上队员的站位和跑动位置,预判传球的高度及方向,并提前做好拦网的准备;进攻队员需要观察二传出手的时机、球的速度和弧度,还有二传传球时的身体形态的变化,预判是打快球还是半高球;防守队员要预判扣球的路线、力度和战术意图,进行及时的拦网和跟进,把球拦死或防起。
三、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注意品质:排球比赛时间长,因而对运动员的注意稳定性要求较高,尤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能否高度集中注意力,常常是能否发挥出高水平的关键。注意力越高则对事物的反映越清晰、鲜明,越能排除内、外部的干扰。
(二)意志品质:在排球竞赛中,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容的应付、处理排球场上出现的一切突发问题,在比赛困难时期,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从容预判,保证预判不受影响。
(三)信息储备:排球运动员做出的各种行为都建立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策,是因为把经验和当时的各种反馈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做出了正确分析和预测。所以信息储备量是预判的基础。
(四)球性:培养运动员的预判能力首先应训练的是熟悉球性。要感受球的重量,观察球的形状,了解球的击球点和飞行方向,熟懂球性、获得球感,让运动员灵活自如地控制球,就如同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预判。
(五)神经兴奋:人的动作受神经支配,只有神经达到一定的兴奋性,大脑才能对场上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才能调动已有的信息储备,积极进行预判。
四、提高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方法
(一)拦网训练或比赛中,注意培养运动员敏锐的观察力。训练时要求拦网者要根据场上情况预判传球的方向,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开始练习时判断错误常有发生,要求运动员不断地总结经验,相信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拦网运动员就会从中获取更重要的信息而忽略无关刺激,进而提高运动员的预判能力。排球运动员要对纷纭复杂的比赛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细心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在比赛中运动员才能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从而为预判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原材料。
(二)排球技术练习时是很枯燥的,不像篮球那样,练习有多样性,这就要求坚持。 在练习中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练习效果。 每一个技术的熟练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经常去练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练在训练时应有意采用加难法和超负荷训练锻炼队员的意志品质。
(三)有意识地让运动员把握并总结出训练和比赛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技战术的规律,加深印象并强调要求运动员在头脑中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综合起来,形成牢固的、比较系统的实践经验,为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拦网认知、判断、决策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观看比赛录像了解对手并培养拦网队员的预判能力,也是运动员积累丰富经验的好方法,如要求运动员在对方二传出手之前迅速判断传球方向。
(四)把球放在面前,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球,然后用手去摸球,从各个角度去感受球,最后闭上眼睛,在心中想象球的样子和感觉。可以采用一人一球的滚球、拍球、抛接球 、手掌手背的颠球练习方法,自抛自垫球和自传球的练习,二人或多人的不同距离、方向、高度、速度、力量等传接球方法进行练习。
(五)队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丰富的影响,保证精力充沛。另外,教练要采用自己的方式调动队员的兴奋性。
参考文献:
[1] 曹洪涛.通过提高预判能力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意识[J].少年体育训练.2005.03:25.
[2] 姜玉兴.重视对排球进攻假动作的预判[J].中国排球.1994.01:37-38.
[3] 李玉娟.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防守预判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2:302-303.
[4] 张五平.排球后防守队员预判能力及训练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7:213.
1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手法,不仅是由于多案例研究更有利于构建和论证新的理论[10],也是由于管理创新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内在属性的差异和新奇,故采用适宜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11]。为了确保研究结论能科学地揭示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一般规律,按以下三个步骤顺序开展研究:(1)典型样本案例的选取。为了使研究更具行业代表性并在论证上具备较强的说服力,本研究选取了中远(COSCO),宝供以及A物流等三家物流公司作为案例样本,研究所采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案例样本,从资产类型上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企业。中远作为大型的跨国企业,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属于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和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案例样本的共同特征:第一,案例的样本企业行业属性相同,均属第三方物流;第二,尽管案例样本的资产类型不同,但案例样本企业所遇到的信息化问题是相同的。因此,本文所提出的适配路径模型的细分战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IT战略。(2)案例数据的收集。多案例研究要增加案例的信度和效度就需通过不同证据源进行三角测量[12]。Patton提出的证据三角形,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不同的证据来源、研究者的构成、资料的维度以及方法等[13]。本文收集的证据符合第一类,不同的证据来源,以企业家作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机制的线索与主轴,重点关注企业的官方网站,年度报告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演说陈述等相关记录,并从外界的报道、网络资料、论述专著以及各种媒体文章、采访及各种期刊数据库(如龙源数据库、CNKI等)中获得企业的情况。(3)案例分析与研究结论提炼。本文在单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单案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相互比较,进行跨案例的比较分析,最终实现对理论框架的论证,并得出研究的结论。
2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研究
2.1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研究框架构建
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与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相关的研究领域存在局限,由于创新自身所独有的复杂性,造成管理创新适配路径对资源的依赖关系不同。因此,相关的研究还需要对适配所需资源开展细化研究[14],在创新取代了古老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基础条件下,熊彼特、德鲁克以及陈伟等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对企业家在适配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企业影响的考虑还不够。整个适配路径始于企业家的适配感知,但感知不能脱离创新的外部情境而存在。管理创新需要同市场互动,在与市场的互动过程中,对重要的市场机会进行认知、选择及决策等,这些机会代表着非均衡市场上存在着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盈利的市场潜在价值[15]。而企业家感知的异质性,导致企业家所发现的问题有差异,在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和企业内部资源约束下,产生不同的管理创新行为(战略),从而产生不同的适配路径。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访谈及调研实际情况,构建了“环境—战略—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模型,以探究不同资源、环境约束下,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该机理框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的选择除了受企业家的行为和特质影响外,还会受到组织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企业家对E、S、R、P的“适配”行为,驱动着管理适配路径的选择,即企业家“适配感知”行为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及组织内部环境适配的考察,此种“适配”行为是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的创新行为。(3)适配路径的选择行为,是一种区别于企业惯例的创新行为。企业家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在其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通过企业家来完成。德鲁克进一步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创新行为[16]。适配路径的选择是涉及企业战略的内部资源配置,因此,不属于企业惯例行为。
2.2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框架的进一步阐释
2.2.1适配路径的框架模型
适配路径框架模型主要由企业家、组织战略、组织资源以及组织绩效等部分构成,各部分详细构成如下:(1)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绩效的事务。根据Dess、Lumpkin和Covin(1997)及其后续研究[17],将环境分为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三个维度。复杂性指在决策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与问题的增长与多样性(异质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可预测性[18];动态性即环境因素的变化或改变程度[19];敌对性主要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反映对企业的稀缺程度;从约束程度、造成危害的程度等不利影响的方面对环境变量进行衡量。(2)企业家。处于支配地位,起到核心作用,适配创新路径的实现过程在企业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下,并在不同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做出不同的创新行为与过程。主要包括:机会的识别、资源需求的评价与获取等行为。(3)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战略分为两类,分别是组织总战略与分战略。组织的总战略是指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以及纲领性目标的规划。总战略作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是指导和控制组织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组织的分战略是组织实现总战略的一种定位选择,分战略作为组织局部的战略,是指导和控制组织该局部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4)组织的资源与流程。组织的资源及流程根据支撑的战略分类不同,被分为两类,分别是支撑组织总战略和支撑组织分战略的资源(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等有形资源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关系资源等无形资源)与流程。(5)组织绩效。是管理创新取得成功的标志性成果。
2.2.2达成适配路径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希普提出,用户、制造商以及供应商常常能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概念。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的“统帅”,为达成新的适配,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考察出发,包括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对需求的认识以及竞争对手的举动等,感知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后,依据组织战略、资源约束(组织本身的资源,决定了组织利用潜在创新机会的能力),形成四条达成适配并取得管理创新标志性成果(组织绩效)的适配路径。(1)第一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一般来说,组织外部市场因素是引发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新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机会等也可引发创新),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分战略到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再到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最终实现组织绩效,该路径立足于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2)第二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的分战略出发到组织的总战略,再到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主要考虑通过新的企业战略,获得新的战略优势(创新过程就是形成战略优势的过程),进而确定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等,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组织总战略作为轴心,围绕组织总战略展开活动,并对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做出调整。(3)第三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占据主导地位的既定总战略出发,设计出适合组织的人力、组织、技术、关系等资源及流程等,然后把新的内部资源整合到组织中,最终实现组织绩效,该路径中组织的分战略不占主要地位,不是轴心,主要是对组织原有战略的贯彻执行。(4)第四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的总战略到组织的分战略,再到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最终实现组织绩效,完成战略的转型。在该路径中,组织的分战略占据主要位置,主要是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
3多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的类型有很多划分标准,最常见的是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通常,在需要系统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时大多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而在多案例研究中,可以依托于同一研究主旨,先在单案例内分析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以KathleenM.Eisenhardt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在多案例结论趋同时,将显著提高。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研究框架及相关研究问题展开研究。
3.1适配路径的多案例验证
3.1.1大型TPL(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企业适配路径:中远公司
大型TPL企业,中远集团主要是采取第四条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完成企业的管理创新,即立足于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1)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业务量增加、经济形势恶化以及竞争加剧,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敌对性不断增加,原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适应公司业务拓展的需要,造成业务处理效率下降,从1996年开始公司经营状况连续4年陷入低谷,亏损严重。在组织与市场互动的过程中,中远公司总经理觉察到集团发展的瓶颈是管理信息系统。(2)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在企业总战略的驱动下,对组织分战略进行定位,进而识别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完成组织战略的转型,借以实现组织战略优势的确立。中远总经理首先停止了TWC系统的研发,其次,通过引进、二次开发、研发以及购买等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引进了IRIS-2这个全球航运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组织的信息化问题最终得以解决。(3)通过支撑组织IT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整合实现企业IT战略,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2000年11月,公司与东方海外公司签订了IRIS-2系统的购买协议,最终以10亿元人民币引进了这套系统,并在中远总经理的支持下,从2001年开始实施IRIS-2系统。但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为了让集团的业务顺利地规范到IRIS-2系统中去,中远总经理制定了严格的“系统不变”原则。中远总经理提出,以系统为中心,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公司员工并在货运和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4)实现组织绩效,完成战略的转型,适配达到成功。2003年12月IRIS-2全球航运管理系统布网的实施工作基本完成。系统的成功实施,使企业获得了高度集中、即时共享的数据信息。不仅使企业业务处理的集中与优化成为可能,而且理顺了中远业务的处理体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和监控力度,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绩效。
3.1.2中小型TPL企业适配路径:宝供物流集团
第一,宝供信息化初始阶段的适配路径研究。宝供在信息化初期对管理创新的探索,主要采用了第三条适配路径,从组织占据主导地位的既定总战略出发,主要是通过对组织原定战略的贯彻执行,完成管理创新。(1)宝供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宝供立足于“发展专业第三方物流”的战略,不断延伸业务。随着业务量的逐年增加、经济形势恶化、跨国企业进入等原因,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使原有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宝供和竞争对手以及客户企业都拥有各自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系统之间的互通与兼容问题成为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宝供总经理意识到与客户在数据对接上的重要性。(2)在宝供总战略驱动下,公司进行了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力图成为专业的TPL企业。面对与客户数据对接的问题,宝供总经理通过建立跨企业数据交换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3)宝供在2000年建起VPN平台并采用了XML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无缝交换与连接,摆脱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实现了信息化。基于先进的信息平台,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物流服务。(4)实现组织绩效,完成原定战略的贯彻执行,适配成功。对接工作完成,实现了客户电子订单和一体化运作,极大地提高了宝供客户的满意度。宝供的阶段性电子商务目标得到实现并极大地简化了组织业务处理流程,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第二,宝供信息化高级阶段的适配路径研究。宝供在信息化高级阶段管理创新的完成主要采用了第二条适配路径,它立足于考虑通过新的企业IT战略,获得新的战略优势。(1)宝供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外资企业进入、本土企业成熟,市场环境的敌对性、复杂性及动态性不断增加。而公司业务的递增使公司信息化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宝供已有系统是围绕组织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的,由于各个部门处理流程各异、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组织内部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业务处理效率低。(2)IT战略的制定,通过新的企业IT战略,获得战略优势,进而确定组织的资源和架构等。面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宝供总经理决定建立一套真正适用、有效,并能够起到统筹和支撑作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从新的IT战略中获取竞争优势。最初,技术部门试图采取全部外购的方式,但市场上成熟的ERP系统主要是针对制造企业开发的。因此,在软件市场上并不存在适用于中国TPL企业具体国情的现成系统。于是,宝供自主开发建设了以TOM(全面订单管理)为核心平台的ERP系统。该系统以订单为中心,借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以及组织变革,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跨越,从而使信息系统更符合企业业务处理需求,企业从新的IT战略上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3)在具体IT战略的决定下,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为推动TOM系统实施,在宝供总经理的推动下,公司打破了传统组织结构的部门边界,围绕重组的业务流程建立组织机构,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网络化、扁平化的转变。(4)实现组织绩效,获得新的战略优势,适配成功。TOM系统成功上线后,宝供运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财务结算上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大大简化了原有的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公司业务状况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1.3中小型TPL企业适配路径: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物流管理创新获得成功主要是采用了第一条适配路径,该路径立足于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进而完成管理创新。(1)A公司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间业务同质化造成的竞争加剧以及跨国竞争者对本土市场的不断侵蚀,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导致管理复杂程度不断增加。A公司总经理认识到,阻碍企业业务发展和日常管理的是管理信息系统。(2)制定IT战略,识别实现IT战略所需的资源及流程等。为解决企业的IT问题,A公司总经理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搜寻、评估及选择。首先,与东软金石开展初步的前期合作,但由于系统不能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导致合作失败;接着,又与国内多家著名公司进行了商谈,但均不能达到公司要求;A公司总经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E-FREIGHT系统的强大功能,该系统不仅集成了全部物流业务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对业务依存关系的分析,协同部门间的业务关联,消除信息屏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该系统包括了各种企业所需的强大功能,A公司总经理发现该系统可以实时地掌控业务信息并能解决相关问题,而OA系统可消除部门间屏障、强化组织内部沟通并实现对企业的精确管理。A公司总经理开始组织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在比较分析后选定了金和OA的C6系统。(3)通过适当的IT战略支持资源及流程整合实现组织的IT战略,立足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A公司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引进了EFT和OA信息系统,并先后在公司内部应用。EFT系统唯一遇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系统使用不够熟练,但经过培训后,该问题被顺利解决;OA系统的应用遇到了障碍,由于公司早已习惯纸质单据处理流程与EFT系统设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系统流程无法整合到企业中。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公司立即撤换了IT负责人,并对组织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进行了会议讨论,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随着IT系统在A公司内部的全面应用,公司的流程和组织结构也作了相应地组合与修改,如在管理部下新增了IT部。由于新OA系统的应用,使公司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4)实现组织绩效,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适配成功。OA和EFT信息系统成功实施后,A公司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简化了复杂的管理程序,理顺了组织结构配置,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给A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2跨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本文所构建的E-S-R-P框架模型,不仅揭示了各种类型TPL企业实现适配创新的路径,而且阐释了TPL企业采取不同适配路径完成管理创新的选择依据与机理。对于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组织外部竞争环境,建立IT战略,要从企业总体战略出发并结合组织内部资源做出反应。此外,中远管理创新适配途径,对于国有企业及采取集权管理的非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种方式物流管理创新主要适用于采取官僚式组织结构的企业,由于组织结构上的权威性,使其管理创新战略得以顺利推广。而对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不同类型战略的管理创新,可以实现组织的分战略为总战略提供支撑,并力图从组织的分战略中获取中小型TPL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中小型TPL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是在企业家驱动下完成的,但是,在适配创新路径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家的考察效果是不同的,在企业家主导作用的驱动下,所走的适配路径也是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及敌对性的适应,也取决于组织内部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具体资源配置及战略的情况。
4结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销与策划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2-02
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在我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在蓬勃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落后,有的学校还没有开展,一方面由于办学条件一般,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该如何进行,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营销策划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营销策划能力、营销决策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主要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等工作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等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企业营销与策划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即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其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其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其创新创业品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了,具体表现为人才规格方面。
1.1知识结构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如市场、管理、企业、广告类等相互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②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生理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逻辑知识等,这些知识会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具有丰富的知识容量,大量的知识对创业者是有益的,对创新者来说丰富的知识,给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创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作为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来说,技术力量不强,但市场意识强,对他们来说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二要具有较深厚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三要具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四要具有多方面的产品、市场、技术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1.2技能结构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要能够运用营销与策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新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有:
(1)具有基本营销与策划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商品推销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客户进行交流,具有利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进行营销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既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如策划销售促进活动、制定广告策略、策划公共宣传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的能力;根据要求选择与管理商,激励中间商,解决串货等,这些都需要较强的探索能力。
(3)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获取资料、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如具有市场调研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具有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根据调研信息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分析顾客购买心理、根据顾客心态进行推销,具有接近潜在顾客、引起顾客兴趣、激发顾客购买欲望的能力。
(4)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背景,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能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找到市场切入点,如根据市场推出新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对广告进行设计、创新,根据市场进行渠道设计、价格调整。
(5)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具有一种优化组合、引进吸收的创新,把理论形态的创新向前推进,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概念、新产品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1.3素质结构
在素质目标方面,创新创业者应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体质强壮等素质特征。
(1)心理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的心理追求,特别是具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信念;从外在上看,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事物发展的缘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心,具有从事创新创业的兴趣,以创新创业为乐、创新创业为荣的价值观。从内在特性看,创新创业型人才能预知事物的发展方向,工作中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2)智力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知识只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及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一般都具有感知敏锐、记忆准确、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等智力特点,但这些特点并不足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2课程的内容体系
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即整合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设计营销与策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1公选课的内容
公选课必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整合,在现有的公选课中做适当的调整。基本内容可以涉及几个不同领域,如文化风情、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等。因为学科交融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必须选择这六个方面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文化》、《高等数学》、《社会历史》等。
2.2专业课程的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方面人才应该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创新学》、《创新与创业》、《创业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业法律》、《风险投资》、《创新思维》、《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财务管理》等,根据学生兴趣、学识和教师情况安排。课程也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发现并分析商业机会,内容涉及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条件、需求和商业机会,分析商业机会、供求规律等。模块二,市场营销知识,内容涉及市场调研、营销与竞争、销售、谈判等。模块三,财务管理知识,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入门、建立良好的财务记录、投资回报率、盈亏平衡点等。模块四,综合应用知识,内容涉及公司形式与注册、社会责任、采购销售实践、商业计划书撰写等。
2.3核心课程的内容
核心课程是围绕着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展开的。主要有《创业者与创新创业战略》、《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与理财》和《成功学》等五个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必须在毕业之前完成。
2.4课程的实践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课程实践非常重要,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在实践教育的师资水平方面,要先培训出优秀教师,让教师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然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在实践组织机构方面,要设立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创新创业资金的申请、活动内外的协调、实践课程的落实以及学生活动的宏观组织调控,在校园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社区开辟“创新创业实验园”,在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最后在实践形式方面要灵活多样,做到围绕市场所需、贴近学生所求、体现学生所能,比如举办“名人创新创业报告会”、“校友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访谈”等。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体系
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每一堂课学生的参与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每个教学案例的启发性、每一个游戏本身的创意性、每个学生主体对问题自主探究能力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内容;实施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4-0079-04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and Implementatio n of Sports Universities
ZHAO B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faced by the students of sports colleges,and by curriculum theory,system theor y and methodology aspects,the research defined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o f students of sports universities,and build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The resea 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career guidance poli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la nning of the students of sports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implementati on system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着高校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 的热点问题。由于体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毕业生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大 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乃至国家社会稳定的工作。为了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各高校逐步开展了就业指导 工作,其主要积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目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由于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造成基础知 识狭窄,不利于开拓创新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加大了体育 类院校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同时有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从某种层次上 更加加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的 研究,和对目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我国体育院校特色大学生就 业指导内容,并构建其实施体系,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就业 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和部分重点省市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的就业指导体系为研究 对象,主要调查、访问对象包括各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各体育院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就业指导的内涵、外延以及我国的相 关研究进展和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的研究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研究方法了解我 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以及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在此基础 上归纳、总结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和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就业指导”由来已久,它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诞生于19世纪末 欧美国家,应经济发展、职业分化和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迄今为 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广义上,就业指导是指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其中,准备过 程相对更重要;狭义上,就业指导是指择业期的选择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就业指 导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随着心理学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逐开始识到:大学生 选择职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毕业前的临时选择,指导学生生计发展的过程叫做就 业指导。由此美国和东欧等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把就业指导开始列为教育教学的正式计划。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把就业指导片面的理解为择业指导的倾向,即把指导工作仅局限在 帮助择业者依据身心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过程,就业指导仅能成为择业时的一个环节。 从学科研究角度来看,就业指导曾被狭义地理解为劳动人事学独有的范畴,或者属于应用心理学。总之,我国的就业指导还被局限在大学生就业的 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而不是系统的 、全面的指导。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比较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的需 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对我国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1)学校就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正确劳动观能促使大学生产生正 确 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义利观,这些观念系统都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职业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 了解当今职业发展动态,尽快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增进其职业道德,提高其职业素质,探 索他们应有的职业目标,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做出合乎时代的职业决策。3)高校积极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清楚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开 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合理配置国家的人 力资源,使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需求和国家的总体人才需要完美结合,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知识、才能等自身特点与所从事的工作很好地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校开展 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更好地发展和早日成才,使大学生做出相对正确的职 业选择,正确迈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步骤,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高校开展就业指 导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时代需要的高素质 人才和科技服务,为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3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研究和开展,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指帮 助毕业生根据毕业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职业的时代需要,选择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业,使 得大学生能全面、快速、有效地与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全面、快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 会价值。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2.3.1 就业指导的功能和内容不全面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被看做是就业指导服务。服务学生就业成为我国 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 他们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收集、存储、提供、就 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协助办理相关人才交流会,大学生毕业时负责办理毕业生的分配派遣 等相关手续等等。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的大学生生开展,就业指导 内容主要是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释相关规定等,不能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局考虑 和总体安排。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不能全面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不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 ,不能进行较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2.3.2 就业指导轻过程而重结果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比较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忽视了引导大学 生成才的过程。影响大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大部分问题不是靠毕业前加以指导 就能解决的。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应放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首先,长期发展的 过程才能形成职业意向,同时,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结果,不是择业时的单一 事件。个人职业理想一般在大学时代逐渐形成并固定,因此,应在进入大学后马上对在校大 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形势、职业动态以及他们自身的潜能 和需求,当他们毕业时在面对选择和被选择时,向他们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帮助。其次, 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期也一般是在大学期间完成,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在读期间通过相关就业指 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在校大学生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帮助他 们发掘其职业能力,逐步培养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帮助他们树立高尚 的职业观,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长期过程。因此, 就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 是帮助大 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职业的过程,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时盲从、茫然、盲动的 弊端。
2.3.3 就业指导存在极大的功利性当前, 知识的工具性、技术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注重的对象 ,因此,就业指导属于一种教育形式,也具有极强的功利性。首先,为大学生找并且找到工 作是工作重心;其次,就业方法手段、技能技巧等操作性的指导是工作重点。目前,我国高 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只要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指导思想下 ,很多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校没 有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2.3.4 就业指导具有随意性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随意是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主要表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缺 乏指导性、特色性和有效性,即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设置无指导性,目标模糊;课程内容设置 无特色,内容杂乱;课程教学过程无有效性,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和目标都 界定不清楚,导致实际运用中形成盲目的、随意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之前,没有明确 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案。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不明确, 势必导致指导内容杂乱无章, 缺乏 实质性指导内容,即指导课程内容随意组织,没有固定、同一的内容,形成缺乏大学职业指 导特色的课程。
2.3.5 就业指导机构和师资配置不协调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人手有限、工作繁杂,该机 构很难全面执行就业指导的职能,很难有效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本机构的大部分工作 人员并非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他们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 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收 集能力均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起步更晚 ,而且体育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势必造成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 展和推进中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
2.4 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主要是:从事就业指 导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严重缺乏能够 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指导的 专业人员等四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制约我国体育院校就业 指导工作开展的瓶颈和重点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体育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国体育类 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 成课程学习,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都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 求,致使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时设置上仍落后于全国其他类院校的水平。
2.5 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就业指导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炼 狱, 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兼有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 生就业服务两项职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同时肩负起教书育人和就业服务的功能。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的双重功能说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是教育活动,又是帮助大学生实施就业 的过程。
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事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以及体育院校就 业指导专家的调查,初步了解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如表1所示。在此基 础上,本研究结合专家具体指导性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和实施体系。
2.5.1 体育院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规划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就业制度、政 策的宣传和指导、择业技巧指导以及择业心理指导等方面。
1)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就业指导教育 功能的实施。采用定期不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现实课程,或者成功就业案例介绍等方式进行实 体就业课程的开展,同时采用网络虚拟课程,弥补实体课程的不足、不便,系统的、全方位 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
2)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意 识、畅通外部资源,从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我国大学生缺乏相关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 ,因此,适当的就业指导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 学生导入和普及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增加沟通和信息渠道,以此帮助大学生改善职业 生涯规划现状,形成针对各个大学生独有的特点,量体裁衣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即帮 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四个方面充分了解自己,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 选择和确定。
3)细化大学生创业指导的规范和细则,自主创业可以直接为大学生创造了宽广的就业 机会, 挑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之一。大学生创业为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注入了一项新内容,即创业指导。大学生毕业后,依据自身知识优势创办科技 性、服务性企业, 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逐渐成为我国大 学生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组织优秀青年 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大学生毕业后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开放,富于激情,他们是 掌握最新知识的新时代的生力军,他们能够施展才华,在创业上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 导工作应该强化创业指导。
4)搭建职业信息库,职业信息库内包含大量体育相关职业和本行业信息,同时设置便 捷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职业相关情况。
2.5.2 体育院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我国高校的就业指 导观念陈旧,无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呈季节性,无系统性;就业指导渠道单一,不能多 样性开展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非专业,无专业化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零散 开展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协调,不能全面动员、开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借鉴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类院校的自身特点,构建出适合我 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体制。
首先,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 队伍,并逐步树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良好思想品质、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人 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等,同时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本 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的培训, 定期解读相关就业法规、政策,全面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 ,慢慢培养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巧,形成复合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其次,我国体育类院校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系统标准。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属于教育工程,因此需要与其他课程或学科具有相似的、设置完备的教 学体系。因此必须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此保证就业指导教育功能 的实施。
然后,组织开展职前教育、职业发展规划、解读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 相关工作。开创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针对性较高的就业指导。体育院校毕业生有其独特的 特点,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按照社会需求的标准 ,针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3 结论与建议
构建我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体系及实施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的标准。以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以有效的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支撑,促进就业指导之教育功能的实施。
2)有序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以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促进大学生实现 自我意识、畅通使用外部资源。
3)细化大学生创业指导规范和细则。自主创业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之一,可以直 接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因此必须细化创业的规范 和细则,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和实际准备。
4)创新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育院校毕业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体育院校就 业指导必须按照社会需求的体育院校毕业生标准进行就业指导,针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存在的 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moe.省略/.
[2] 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王洪波.树立现代大学生活观 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01,20(4).
[4] 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5]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57-60.
[6]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81-82.
[7] 马永霞.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8] 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