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准体系的构建应当有着明确的目的,即通过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征、逻辑结构、构成内容等进行综合反映,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的实施质量。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明确目的,使标准体系的内容和构建目的有机联系起来,避免做无用功,提升标准体系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使标准体系为评价结果提供重要依据。
2坚持客观性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时,客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来说,客观性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客观可信、公平公正,这样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方式,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此外,客观性还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多项指标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即线性无关的
3强调系统性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强调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的是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及内容应当是相互配合、有机结合的,通过各项指标的综合可以实现对评价目标的综合、科学评价,并体现出整体优化评价目标的目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时坚持系统性原则,可以实现标准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标准体系的评价能力和优化效果。
4可操作性构建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完善地考虑到企业的现实可能性,标准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构建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实现指标简易可行而效果准确客观的效果。并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耗费上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5重视效果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可以正确反映企业内的重要岗位、风险岗位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利害关系,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效果,使标准体系反映出来的企业内部岗位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并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也应当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的反映效果,使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被发现,并通过适当的改进方式实现企业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提升。
二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重点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时,应当重视以下一些重要的内容,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效果。
1组织体系的科学构建
在建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时,在组织体系的构建方面应当使其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要求。具体来说,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设置、职务分工方式等进行科学控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企业组织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法人治理结构、管理部门设置及相关关系结构,控制好这两个方面的结构内容,即可实现组织结构的科学构建。
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
在企业的管理和所有的经济活动中,一些需要批准的事项不可能全部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来批准,为了提升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将审批权限分割、下放。授权批准制度包括一般授权控制和特别授权控制,一般授权控制针对的是通常情况下的授权工作,特别授权控制规定的是处理特别经济业务的权力等级和批准限制。在实际建立过程中,企业应当强调一般授权控制,尽可能少建立特别授权。
3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的控制应当以国家法律制度为最基本的依据,并以会计系统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实现反映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职责,可见完善会计系统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系统控制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即建立内部会计管理规范、统一内部会计政策、规范会计凭证报告、统一内部会计科目,保证这四方面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即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质量构建。
4采取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是保证企业预算控制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中采取全面预算控制,完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规范预算工作,摒弃形式主义,才能实现对企业预算控制的高质量把握。此外,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时,要尽量依靠制度的作用对预算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严格避免人为决策为主导的决策方式。
三结语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修订和实施,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债务重组的审计特征分析入手,探究其合理可行的审计对策,旨在对审计实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债务重组审计的特征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等的债务重组事项,如在债务人发生困难时,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且不调整偿还的金额和时间,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则不属于债务重组。因此,对债务重组的审计有别于对其他会计要素的审计。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债务重组审计目标具有交叉性
债务重组审计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评审债务重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应结合采购与付款循环包括采购和付款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在内部控制健全的企业,与采购相关的付款交易同样有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针对每个具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确定的内部控制实施相应的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程序测试。付款交易中的控制测试的性质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性质,而付款交易的实质性程序的实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关键控制是否存在以及控制测试的结果。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销售交易特别是赊销业务的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测试来评审债务重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现状 监督机制 发展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审计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标准,以至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报告虚假、经济效益差,管理者得不到想要的内部信息。但在我国政府、行业监督机构、证券监督机构的引导下,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正在走向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2001年到2004年财政部先后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具体会计控制规范性文件。
2006年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应该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
2006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丰富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国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此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与国外相比,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实施的重要保障,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错误地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简单的建章立制,对资产、成本、会计制度的控制。没有认识到它是企业运营中环环相扣、动态监督的机制,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只是错误的把内部控制作为上级管理下级的手段。典型表现在:多数企业人员认为领导签字,一切服从领导就是内部控制制度。
2、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在表面上都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董事会在其功能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董事会的监控作用遭到严重弱化,监事会形同虚设。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重复,造成管理层次和权利分配混乱,导致内部控制漏洞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违法违纪现象经常发生,屡禁不止,长此下去,给企业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在: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的漏洞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侵吞单位资产等。
3、企业凝聚力低下
一些企业在权责方面的分配还未成熟,员工的道德行为、知识技能与企业文化没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整合,造成人心涣散,各为其利。具体表现为:有的企业领导以貌取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等现象。
4、现代化信息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减少人员数量情况下,经济有效的实现控制目标,丰富了实施内部控制的手段,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检查与监督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蔽与共享性,可以随意通过网络浏览未经授权的秘密文件,篡改计算机上的数据,弄虚造假,为自己或他人谋利。这样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
5、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然而,在当前的形式下,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行政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并未履行真正的监督职能,很难受到重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受上级部门的领导,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一些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由财务部门和人员兼职,审计职能还停留在防弊查错上,而不是依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出分析、评价、建议等。
6、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在内部控制客观环境方面,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资本市场发育情况、企业内部制衡机制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得不到较好的控制,也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能解决企业所有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不能左右经营环境和政府政策,不能解决人员素质问题,不能保证企业完成经营目标,不能保证管理者在经营决策中不出现失误。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企业所有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实践可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在实践中找出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与推广,使所有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真实意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规范性。只有提高了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效的促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和实施。
2、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主要是按人的目标依据设置的,充分体现了人的管理意图。因此,从人实施内部控制的角度上是十分有效的,而在委托人对人实施的内部控制上则是无效的。优化内控的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正是委托人对人的监督和控制,只有强化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监管。把“内部控制”的大网从企业的最高层撒至最底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的企业制度,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明确权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众多的组织机构中,各机构的权责必须得到保障,并不受外界干预。每项业务流程必须通过不同部门,并保证各个部门间相互检查。同时通过人和事的管理,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沟通,提高企业凝聚力。
4、充分运用信息管理手段
企业经营必然需要以某种形式取得信息,信息管理就是要各部门不只是利用信息,还要求其对外提供信息。这样,每个部门既是信息的利用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通过信息管理,可以动态的掌握公司人财物、产供销的最新资料,以便提高业务、财务决策效率。
5、内部审计监督控制
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的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因此,首先,内部审计监督不仅要审核会计账目,还要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各部门执行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严密。其次,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将担任内部审计的人员从财务、会计人员中分离出来,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置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领导下,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第三,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6、注重企业文化的经营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凝聚、约束、朔形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活泼、健康、和谐的企业氛围,号召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郝艳敏.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 -会计之友2010(01)
[3]张丽珍.浅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 [期刊论文] -商场现代化2010(32)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可靠与否,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已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种社会痼疾与国际性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多元化。企业领导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出发,为了获取贷款,减少纳税,吸收投资等,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一个单位设立几套账。如给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给贷款银行的是“放心表”;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给企业主管的是“业绩表”,这使财务报表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表”。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目前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往往以实现的利润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某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经济指标等,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于不顾,指使会计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加工”,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订颁布常落后于会计时间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订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务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少企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即使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对要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但目前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有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平时又不加强学习,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对新的理论和刚出台的经济法规研究应用较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判断不准确,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水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私利,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的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正、经济业务合规合法,并提高经济效率。健全内部控制,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及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新《会计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相关法律促进各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内部控制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审计,其他单位交由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提高审计覆盖率,逐渐做到有关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齐抓共管,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三)依法处置会计舞弊者。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规定了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处理处罚规定。只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会计舞弊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会计信息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忠诚:试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J].上海会计2000,(12) [2]李威:试论会计信息失真[J].商业现代化,2006,(2)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企业管理越来越现代化,而企业内控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企业管理包括外部和内部。而内部管理比外部管理重要,它一开始没有这么完善,经过好长时间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牵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也都不一样。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的过程。它是为了企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还可以安全和完整的保护资产,这样一些犯错误的人和违反乱纪的人就可以及时发现,然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阻止这些行为的发生。这样会计资料就不会作假,变得完整,从而就变得符合法律。
一、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企业要想正常的运行必须依靠企业的财产物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所以企业法人和经营者一直都在遵循财产物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为企业的根本目标。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岗位,以确保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能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又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制定科学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监督企业财产物资的验收、记录、采购、计量、保管等环节财产得到严密控制,这样财产的使用非常规范,就减少了毁损、浪费、贪污、盗窃等舞弊行为的发生。
2.保证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经济法规的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经济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不管企业内部的哪个部门、哪个运行环节要想使监督和控制做得有效果,就要依靠内部控制,而且内控必须健全完善。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问题,然后及时的改正,这样企业对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才能有效地实行。
3.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财务信息的质量
要想知道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行的情况就要通过会计记录和其他财务信息,会计记录和其他财务信息一般是财务报表,他们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但是它要想做到真实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只有做好内部控制才能把会计资料及其他财务信息做好,才能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会计资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4.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始终遵循既定的经营方针,及时纠正经营活动中偏离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5.为现代审计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
审计程序要想做到合理就必须有科学的审计方法,现代审计方法的制定就要依靠健全的内部控制。原来的审计方法是对企业内部逐个的审计,现代审计从原来的基础上有增加了随机的抽取样本进行审计,这样内部控制的测量评价结果就为审计抽取样本提供了依据,所以在做抽取样本审计之前就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价。
6.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内控的中心是预防并控制风险,而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定要正确有效的评估和控制各种风险。不论做何种决策,制订何种制度,都必须评估好风险,小心经营.
综上所述,现如今,重视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运营中能发挥作用,能够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对企业非常的重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失败
内部环境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定,是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依靠, 它包括董事会、治理结构、诚信和道德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者自身素质、内部控制意识等等很多的方面。这样不难看出企业环境作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多地方。而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环境不重视,从而内部控制环境很混乱。
2.缺乏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测、会计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四大监督的关口。但是,这些监督并没有发挥出他实际的作用。
4.信息的沟通
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指出:企业必须把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在各个管理层中,各个业务流程中,各个单位以及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客户,监管部门,供应商等各个相关的方面反应,及时的交流相关信息并解决信息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各个问题。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
第一,在企业建立上下级分工,这样如果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个人。这样员工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纰漏和错误发生。第二,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看哪里是它的关键点,然后在根据这个关键点制定内部控制的书面形式,最后在根据书面形式对内部控制制定出简单易懂图片形式或者表格形式,最后发给企业的所有人,让他们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看懂,学习起比较容易。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信息沟通集道
加大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要想控制的有效果就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获得真实信息来自什么地方要进行控制;二是信息传递过程控制;三是信息的分析和评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信息在各级之间的传递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要想做好这点,就要从根本上做,就是在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改进,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建立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快的网络服务,这样管理层就能快速的接受信息,从而对企业的不足进行改善。
(三)、加强企业内外监督
要使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使内部控制系统能够良好运行的办法。这就要制定和进行一些科学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这样才知道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情况是不是很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不间断的进行。加强内部监督,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内审和企业自身的自我评价功能; 外部监督主要有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包括税务、财政等监管部门的监督,有利于企业的规范运营。社会监督包括会计师,社会大众的舆论等方面的监督,其中社会中介机构的评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建设性作用。
主要从加大对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力度两方面入手。我国很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做的不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制定监督制度,而是制定了之后没有贯彻实行。企业监督内部控制主要是依靠内部审计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要增加内部监督,就要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健全,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监视和督查的作用。要想使内部审计做的公正,就要单独制定内部审计机构,这样就可以充分监督员工,审计工作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 朱亚平.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J].中国集体经济.2009(01)
[2] 张晓棣.论利用内控要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J].科技信息.2011(18)
[3] 刘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不到20年,但发展迅猛,目前上市公司已有1800多家,完全通过证监会的监管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这个任务显然过于繁重。事实上,假如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有造假动机,再健全的监管体制也是有心无力,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也日趋重要。目前证监会按照“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上市公司的实施,并将该规范的实施时间明确为最迟2012年,距今不到2年的时间,可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迫在眉睫。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所谓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1]
从美国安然、世界通信和施乐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和商业欺诈事件,到英国巴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破产,这一系列耸人听闻的事件都和公司内部管理有关。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正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导致公司管理不善,经营出现问题。而西方国家早已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2]:1、内部牵制阶段:主要体现为职务分离和相互牵制,以保护资产完整和查错防弊为目标。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从审计视角提出了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的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来界定审计范围。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阶段正式提出了控制环境的概念,实现了从“制度二分法”向“结构分析法”的转变。4、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组成部分[3]。COSO框架已经将内部控制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它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和公司治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早期琼民源、银广夏、郑百文等财务舞弊频频在证券市场曝光,[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理论界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政府也相继出台制度推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发展。日前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18项应用指引,更是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危害还在蔓延,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如今汇率问题、期货套期保值曾经陌生的词语随着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慢慢让我们了解。[5]据德勤的调查,约82.35%的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组织了内部控制的梳理活动,并且有约76.47%的企业表示其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会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调整,重点关注受影响较深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检查的频率,有针对性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但仅有17.65%的企业落实了内部控制考核工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大多是“救火式”的管理,内部控制还没有溶入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只是因为行政性的强制推行,内控制度只是简单复制,与公司实际情况脱离,制度不具可操作性,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上体现出的盲目性,导致了内部控制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内部控制建设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这种情况更进一步导致管理者不能正确客观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要求,而非在实质上让内部控制溶入日常经营管理,脱离监管机构的初衷。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改善。
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由于股权集中,容易导致“一股独大”[6]。董事会和监事会只是形式,作用虚拟化,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国家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还有近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很多是家族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使得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凌驾于制度之上。大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其决策容易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但没有其他股东可以牵制。
3、内部控制体系不规范。
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乏可对比性和可参考性,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以前政出多门的情况得以统一,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评估和报告披露方面有了统一和清晰的标准。
4、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刚刚推出,大众对衍生金融产品的认识还不足,长期在低风险下运营的企业管理者风险意思淡薄。我们在引进华尔街创新产品的同时也要看到美国金融危机、冰岛和希腊的国家债务危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个双刃剑。如果不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其杠杆效应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中航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因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没有建立防火墙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将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给企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5、内部控制控制的执行不力。现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的牵头部门多是内部审计部门,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实质上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权威性较差,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转来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审计知识,同时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重视财务报表的审计,忽略对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这样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
6、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
[5]根据德勤2009年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差分析报告,52.94%的上市公司认为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这也是德勤连续三年调查中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缺乏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系统。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公司内生动力,转外部推动为内部主动
虽然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最初动机都是监管要求,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由被动遵循变为主动提升。(1)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的培训不仅局限于业务具体部门,应从管理层做起,只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正确、深入、全面,才能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监督执行。(2)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现有管理体系的对接,实现成本效益相结合。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融入企业管理的每一角落,即使低概率事件也应有相应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3)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即使高层管理者也不能越权违规操作[7]。
(二)、优化公司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1)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完善监事会制度。(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3)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跟进,否则可能导致关键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三)、处理好外部审计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有效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1)内部控制的评价应独立、客观,牵头部门仅为审计部门或者财务部、董事会办公室都不够独立,应当成立审计委员会。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2)目前引入了强制审计,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提出的各项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3)监管部门在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密切关注和跟踪处理好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从全局出发兼顾整个行业的共性督促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本次金融危机倒下的雷曼兄弟、AIG等老牌巨头使我们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复杂性和危害都在增加。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虽然相互独立的,但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
(五)、完善信息系统。
(1)建立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公司管理当局应让每位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传递对象、内容、方式和渠道。(2)建立外部信息沟通渠道。分别针对客户和供应商,针对竞争对手,针对投资者,针对监管者建立不同的沟通聚道。
四、结论
综上所诉,金融危机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内在需求更加迫切,虽然多部门颁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模板和标准,但因其范围广、要求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紧时间探索出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在霞,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刘大勇,李翠霞,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5)
3 Charles A Saia : Internal Control, the School of Business Quinnipiac College, 1992.12
4 兰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 德勤-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09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基本规范》对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审计委员会职能的转变、制约其职能发挥的因素及改进建议。提出审计委员会应该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向服务型转变;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和股权结构是限制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审计委员会是监督企业制定和执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机构。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职能;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机构
新《基本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IC)的五要素框架,但内容上却充分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始终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文字上给予了更中国化的定义和细化。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新《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体现了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正在向国际接轨。
《基本规范》将审计委员会确定为监督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机构,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这表明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也在发生变化。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
(一)现行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的原则,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来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看出,新《基本规范》有效地整合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将三者归结为风险控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
(二)新《基本规范》对审计委员会的要求
新《基本规范》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除了这些明确的规定以外,规范中时时刻刻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因此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渗透到了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它能否准确地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对企业能否真正贯彻新《基本规范》的精神内涵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应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可定为:监督和报告企业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确保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合法合规,确保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应该由传统的关注公司财务收支、监督企业经济效益而有所扩大和发展。新《基本规范》突出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到全面内部控制的转变,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大大凸显,因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不应仅仅还停留在监督公司的财务和经济效益上,而应对企业的机构治理和管理起到更加积极地作用。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王道成在2009年内部审计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会上的发言,结合《基本规范》的精神,笔者认为审计委员会应该有以下职能:
1、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汇报。
2、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他们的行为合规、合法,无行为,并审查经营决策的结果,对董事会、经理层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行为进行评判,适时对不当的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
3、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影响我国企业审计委员会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受到限制
我国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难以实现对董事会的监管。美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审计委员会委员应当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且除作为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外,不得从公司中接受任何咨询、顾问费或者其他酬金,也不得为公司或者其子公司的关联人士。(见《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但是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健全,并且企业的独立董事通常由大股东、董事会推荐产生,独立董事依附于大股东,独立性不。另外,独立董事因为不在企业内部担任其他职务,对公司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足,加上他们分心于其他工作,参与性不够,难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估。
2、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制约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特征是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的比例占65%以上,且不能流通,而占上市公司股权比例35%的流通股相当分散,从而形成非流通股股东的过分集中,即存在所谓的“一股独大”现象。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非流通股大股东掌握,非流通股控股股东对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有实质任免权。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的产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国有产权虚置,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高级经理层实际控制了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即形成了“内部人控制”。
这样,处在董事会之下的审计委员会既被大股东所掌控,自然也被高级管理层所控制,无法实现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
总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即使建立了良好的内控制度,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缺乏必要制约,董事会和管理层任意超越内部控制,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在战略及经营目标实现方面的风险控制严重缺失。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发挥受到限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十五条、第四十四条的要求,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内部审计委员会主要是由独立董事构成,人员有限,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也不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机构的具体工作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监控企业的内部控制。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独立性不强,容易被上级领导的意志所左右,再加上目前上市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再次,基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面子”、“关系”、“人脉”等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企业利益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利益时有冲突,难免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和报告,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真实、有效、有用的信息,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得不到发挥。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一)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建议适当扩大流通股的数量,增加机构持股,削弱超级大股东的权力。董事会和经理层严格实行职务分离,只有公司的治理机制得到改进和完善,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加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没有法律保障的,缺乏一个强制性的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制度。我国应该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专门对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目标、职责、工作方法、成员等做出规定,以更好地指导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审计署应该成为制定审计委员会相关法规的主要发起和推动部门,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和其他国外相关规范,尽早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6.6.28
[2]李东燕.浅析我国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2009(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