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材料物理化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理化学;贴近专业;细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5-02
一、引言
物理化学是用物理的理论及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的一般理论问题[1],它为了建立可以适用于各个化学分支的知识,采用了理想气体、理想液体等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导致物理化学的内容抽象、不易与现实联系起来的情况。
自2008年开始,作者承担了本校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对于这门课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讲,课时数太少(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验教学16课时),即使采用篇幅精练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2],平均到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内容也不少,从学生角度来看,这门课属于选修课,在专业课程较多、学习时间较紧张的情况下,利用课后时间来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解的主动性并不高。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白学好物理化学,可以准确认识给水排水过程所涉及现象的产生原因、能够提供解决专业问题的实用思路和方法,才会让学生与物理化学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主动地自学,增加这门课的学习时间。
分析学生的专业,可以发现他们的课程体系是围绕着“水”来安排的,在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名称带有“水”的课程共有23门。由于水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液体,在水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最常见的化学变化,这使得“水”是物理化学知识逐渐形成和建立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水”完全可以把学生的专业与《物理化学》联系起来,如果恰当运用“水情景”来进行各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对《物理化学》形成全面认识,进而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应用方法。
二、教学实例
《物理化学》中有很多与“水”相关的知识点和对应的习题,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和相关的计算、热量计的工作介质涉及溶液的内容、利用H2与O2反应生成H2O进行平衡常数的计算、水的相图,电化学中各种现象和计算基本上是发生在水环境中的,溶胶的聚沉和絮凝也是较多地与水联系在一起。
但在教学中,只是指出和强调这些知识点与水有关还不能让学生掌握在给水排水专业上,应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法。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一些教学内容的细化讲解,作者采用图1所示的思路来实施课堂教学,以说明物理化学可以解释日常生活,它的知识及内容已经融入到部分专业课程中,掌握物理化学知识能够对将来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1.物理化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揭秘。教学实例一: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经常发生大范围的降雪,路面结冰导致交通受阻,融雪剂被大量使用,作者在课堂上适时进行习题演算,如:在某种情况下需要配制25kg的甘油水溶液(此溶液在-17.8C时才不致结冰),设此溶液为理想液态混合物,试计算最少需用甘油多少公斤?练习这种类型的习题,能够直接让学生感受到理想稀溶液依数性知识的实用性价值。
教学实例二:冰上运动给观众留下了灵活印象,人们大多认为这种灵活性来自于冰刀的锐利,而利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固态冰-液态水之间的相变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冰刀的主要功用是通过显著减小运动员对冰的作用面积,从而产生足够大的压强,使得冰刀下方的固态冰因凝固点下降而变成了液态水,这才让运动员能够灵活地滑动,这项运动的奥妙,原来是处于冰刀下的冰至水的相变所致。这些知识会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有助于消除对《物理化学》是抽象性课程的认识,并对它产生亲近感,乐于通过自学获取更多的物理化学知识。
2.物理化学知识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应用。教学实例三:给水排水系统要大量使用金属管件,它们的腐蚀与防护是工程建设上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电化学腐蚀是导致金属管件损坏的一种因素,而电化学保护是一种有效解决手段。发生腐蚀和产生保护现象,都是由所用材料与环境的电极电势相对高低决定的,这会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极电势概念,对安排的电极电势测定实验有着更强烈的动手欲望。教学实例四: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包括正吸附和负吸附,根据这两种类型中的溶质分布特征,引导学生考虑是否可以根据不同污染物在水中的分布特性来开发相应的水处理方法,这项要求会引导学生深究正吸附和负吸附产生的原因,加深对表面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方面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将物理化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融合起来,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他们有可能成为善于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
3.物理化学知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教学实例五:在表面张力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实例。介绍具有不同表面张力的溶剂,如水和无水乙醇用于催化剂制备时,它们对催化剂结构和反应性能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3],通过对催化剂样品的透射电镜照片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液体表面张力对材料制备的影响,同时起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作用。
教学实例六:向学生推荐给水排水的专业学术论文,让他们对物理化学知识在专业科研工作上的应用有具体认识,如邹卫华等[4]在脱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工作中,系统地运用了多项物理化学知识,其使用的确定吸附等温式类型、反应级数的程序、热力学函数的求算方法、活化能的计算等,这些内容在《物理化学》课本中都能找到。这种介绍能够破除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神秘感,建立起从事专业研究的信心。
展示这些具体的科研实例,有助于学生悟到物理化学并不是运用难度非常高的一门知识,表述简洁的热力学定律和方程能够用于各种类型的研究中。
三、结论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来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物理化学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上有着广泛应用,并且易于运用的认识,消除他们对物理化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的感觉。作者仍在继续探索和完善这种细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来能在专业上创造性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并对物理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第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关键词:高等物理化学;环境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浙江工商大学案例型《高等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研究 (xgy12105)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物理化学作为环境、化学、生物、化工、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由于概念多、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抽象、难学和难理解,厌学倾向比较明显。然而,物理化学中的理论、方法和观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又具备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等物理化学作为物理化学的延伸,是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因此,根据具体研究方向,改革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是未来高等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出路。
一、我校环境专业研究方向与物理化学的联系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5个特色的学科方向:(1)废水处理与优化控制技术;(2)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3)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4)环境功能材料与友好过程技术;(5)环境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这些特色研究方向与物理化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直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例如:(1)水处理过程、污泥消化处理、热污染控制等许多方面都涉及热化学模拟计算;(2)作为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之一-电化学方法涉及电化学基本原理、内电解、电凝聚、电解氧化/还原及电渗析等物理化学知识;(3)环境功能催化材料涉及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4)吸附剂、表面活性剂等污染修复方法与物理化学中胶体与界面部分密不可分。因此,针对研究生高等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如何体现课程特色、以何种模式实现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基础知识再认识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关键问题。
二、环境专业高等物理化学教学设计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物理化学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结构化学四大块内容。作为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应注重突出特色,有所取舍,不能简单重复本科阶段的物理化学教学。针对本校环境专业研究方向和有限的课堂学时,笔者认为,选取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催化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电化学基本原理和应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有利于吸引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1-2个具体实验,通过实践教学深入、形象地理解环境净化技术应用时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2.教学方法改革
大量的实践表明: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很强的高等物理化学教学。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因此,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进行前沿引导式教学为现代高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点亮希望。
具体课程安排过程中,可按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总结点评(基本原理强化)顺序展开教学。改变传统的系统讲授为重点讲授,教师根据学科特色,有侧重地突出物理化学专业知识点的应用和前沿,设置课程研讨课题;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者课题,课后进行文献调研和归纳,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心得;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此外,在课堂教学上,应经常以启发式的语言、事例来激励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根据教学设计,笔者初步尝试了教师主讲3个专题,提供学生6个课题,辅助1个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内容包括:(1)物理化学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技术中的应用;(2)物理化学在环境电化学技术中的应用;(3)物理化学中的胶体界面化学。提供学生选择自主学习的课题如下:(1)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2)光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及应用时的瓶颈突破;(3)电化学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电子转移机理;(4)污水处理中的热力学过程;(5)吸附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动力学过程;(6)胶体表面/界面调控与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的Web of Science和google学术搜索工具,查阅自选课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是主流TOP期刊的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能体现课题核心内容和研究亮点的综述。经过这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文献查新、科学问题提炼的能力。最后笔者选取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太阳能光催化处理印染废水为辅助实践教学,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观察废水色度变化,既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又能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美妙。
本实验中主要涉及物理化学中的阿伦尼乌斯公式:
(1)
其中k为反应的速率常数,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染料降解动力学进行拟合得到;A为反应的频率因子,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为一常数;Ea为反应活化能;R为理想气体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通过对公式(1)进行对数转换,可以得到公式(2):
(2)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染料降解的速率常数k ,可以利用公式(2)计算得到反应的活化能Ea;进一步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可以计算出染料降解反应中添加催化剂对Ea的影响,预测反应过渡态的相关信息,直观而深刻地体会到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点在实际环保技术中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激发学生在各自研究领域重新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加强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通过课程解析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在现代环境保护研究前沿热点的作用,将会有助于我校环境专业研究生从分子本质上加深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促进研究生更快地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 薛云波.环境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3): 62-64.
[2] 刘元隆. 高等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 广东化工, 2012, 39(10): 164-165.
[关键词]小班研讨 工科 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21-02
物理化学是大化工类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科本身公式繁多、概念严格、推导复杂,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对大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1]长期以来,物理化学的学习一直是学生的难点。近年来,小班研讨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由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交流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2]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小班研讨应用于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3],合理地选择研讨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小班研讨的上述优势,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校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工科物理化学小班研讨的研讨内容,提出下列的思考并进行了实际的探索。
本校使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化学教程》。在该教材的框架体系下,我们认为工科物理化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外,还应当突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注重联系实际的工科特色;并能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理解新兴领域的研究思路。因此,在小班研讨的研讨内容选择上,就要兼顾上述三个方面。
此外,本校本科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学习物理化学课程,这时学生正处在由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较薄弱;同时,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尚需鼓励和培养。在研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一、基础核心内容的研讨
对于热力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这部分基础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要站在整个学科的高度向学生讲述物理化学的主要框架和思想方法。
首先,研讨内容中学生的陈述内容可选择对每章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定理和基本原理进行辨析。对基础核心内容的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拟定思考题的形式由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夯实基础,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理论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使研讨能够循序渐进地越做越好。
其次,在基础理论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可以学习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从物理化学发展的历史中,选取某些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作为研讨内容,通过学科发展和背景的讨论能促进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深刻理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思想方法。此外,科学家的生平介绍,研究方向的确立与变化,也可作为研讨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此外,融合章节间的研讨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某一具体实例,将热力学和动力学结合起来,研究化工生产的反应条件。首先采用热力学中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判定反应的自发性,再采用等压方程优化反应温度,结合动力学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度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这类的研讨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相似的逻辑关系,这种相似的逻辑关系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基于热力学的状态函数方法获得的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与化学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极其相似;在相变热力学中纯物质气液或气固两相平衡中,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在化学反应热力学中,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三者极其相似。这些没有现成答案的研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和勇气。
二、扩展内容的研讨
工科物理化学的扩展内容为电化学、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这部分内容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既可以用基本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又可以用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的研讨内容相当丰富,也是探讨的重点。
例如:在电化学领域内,研讨腐蚀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如阳极保护、阴极保护、钝化等措施的应用;研讨玻璃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化学电源、电化学合成的原理、装置和应用。在表面化学的学习中,研讨表面活性剂,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到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再到用途,如作为剂、去污剂、增溶剂和乳化剂等;研讨膜分离技术,基于膜具有较大比表面的特殊的表面性质,被应用于化工、食品、医疗、卫生等领域;研讨具有巨大比表面的吸附剂和纳米材料,它们的结构、性质和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用途;可研讨毛细现象,解释“锄下有水”,“棉布吸水”等自然现象;研讨润湿现象,解释眼镜起雾的原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学习胶体化学时,研讨解释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找到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出破坏胶体的措施或者稳定胶体的对策;研讨电泳的原理,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化学、毒剂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这部分的研讨着重从基本原理的应用,到实验装置或生产设备的建立,再到工艺条件的选择,能训练学生将基本原理用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学科前沿的研讨
本校每年学习物理化学的本科生有1000多名,专业涵盖大化工的许多专业,如冶金、材料、化工、环境、轻工等专业。大化工的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对物理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存在差异。比如,冶金和材料类的专业对相平衡知识应用较多,制药和纺织等专业对胶体化学的知识应用较多。针对这一特点,小班研讨的内容可视学生的专业特点而定,由学生自主选题,着重于工程应用和学科前沿。
在小班研讨的实践过程中,这部分的研讨尤其让教师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自身的巨大潜力和可塑性。例如:学习了相图中的临界状态,引出新兴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食品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用于萃取啤酒花、香辛料、植物色素和动物油脂等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装备和工艺条件等;制药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将之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中药的现代化;化工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天然香精香料和天然色素等的提取;环境专业的学生研讨萃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如有机氯、有机硫等。关于电化学的应用,对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研讨将电化学氧化、电化学还原、电凝聚和电渗析等方法用于废水处理;对化工专业的学生,讨论燃料电池、新型海洋电池的设计原理、工作方式等;对生物化工专业的学生,研讨生物电催化、微电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当学习表面张力的时候,研讨内容对冶金专业可选择表面活性剂用于矿石的浮选原理与应用;对纺织专业,可选择荷叶效应对材料制作的启迪;对于生物化工专业,新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又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它与环境具有兼容性,既无毒又可被生物降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表面活性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需要研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制备、应用以及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优缺点比较等。在胶体化学中,微乳状液的制备和应用,双向凝胶电泳的技术及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新方向,可以提供给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作为研讨内容。
四、结论
在知识更新迅速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迫切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能够客观分析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在近几年小班研讨的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针对专业特色地精选研讨内容,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研讨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肖琦,黄珊.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2(5):81-82.
英文名称:Transactions of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264
国内刊号:11-4545/TG
邮发代号:82-5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材料热处理学报》(月刊)创刊于198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和北京机电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收录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等。
Ei(工程文摘), CA(化学文摘), MA(金属文摘), EMA(工程材料文摘)AIA (铝工业文摘),JICST (日本科技文献速报),Scopus,Corrosion Abstracts(腐蚀文摘)等收录期刊。
主要刊登各类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的理论、材料加工、质量控制检测和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及行业科技信息等,特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及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综述文章。同时刊登国内外科技成果转让、材料热处理工艺装备推广等各类信息。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
经过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与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1-6]。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现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都将高分子相关知识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产品介绍等内容点到为止,该课程的学习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学的窗户,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地位,通晓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课程,衔接不够
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后续课程(如《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料化学》等)的学习必须以高分子为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创新学分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也必须要有高分子基础,因此为了让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平台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在此学期开设,因此课程开设时间过早,缺乏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多、学时少,课时紧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分类与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应与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如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分子运动、力学状态与转变,物理性能等。对于高分子专业的本科阶段,通常会开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分别在32至48学时不等;而对于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门课程,48学时,相对来说内容多、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课程体系的完善、讲授内容的连贯与取舍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对任课老师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三)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没有相关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迫切,能够让所学知识与理论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最初的原料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方法与聚合反应,得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产品。
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了解高分子的应用,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一)规划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授课前完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二)多媒体资源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表现力、良好交互性和极大共享性等特点,它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师几乎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难点与重点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监督,要求授课过程中课件放映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平时作业等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三)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直观的现象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轻化工程专业开设实验课程,但涉及的实验众多,要求任课老师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复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编写实验讲义。此外,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突破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增加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额,注重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效结合,开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讲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方案中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尝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以趣味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了解专业背景,告知学生轻化工程这个专业是以化学与高分子为学科背景的,加强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实施学生双导师制
全面推进学生双导师制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强化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采用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大纲的规范下完成实验要求,将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实现学生创新训练的全参与和全覆盖,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从课题的选择、采取的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理论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高分子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就业奠定坚实的高分子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复合型、创新型染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2]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李沅.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1):82-83.
[3]喻湘华,鄢国平,李亮,吴江渝,郭庆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4]胡建设,周爱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0,(5):70-73.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急需大批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即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我院冶金与材料专业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2]。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伴随着办学层次、形式、特色的多样化,但是新的教育模式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具有其合理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同等重要性,不能顾此失彼。我院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大纲,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环节的比重,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环环相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我院一方面借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两个学科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结合独立学院的生源情况与培养目标进行探索。在注重专业基础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一支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很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我院充分利用校本部的优秀教学资源,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前来授课,同时由年轻教师担任助教,推动我院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壮大。此外我院还从钢铁企业聘请了一批高级工程师担任特聘教授,定期展开讲座,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基地,强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将理论向生产力的转化,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立完备的实验设施,使学生能够利用实验室资源,基本掌握材料组织分析及表征手段。并结合材料研究进展不断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培养目标,参考校本部的专业设置,我院对自身的专业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如图1所示。
1.对教学实施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第五学期同时进行冶金与材料专业课的学习,其中包括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材料科学基础等方面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冶金、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并且后续设置了湿法冶金、材料成型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成型与制备工艺,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工艺相结合,从而具备从事冶金行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2.为了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院投入专项经费开展了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预期通过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学实践基础设施,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增进教师间交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已连续两年以诺贝尔奖石墨烯、准晶材料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综述、交流,同学们能够很好地结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来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又激发了自身的专业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更多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国际前沿,特聘请客座教授授课,介绍冶金与材料行业的最新进展和科技动态。学生通过该课程对冶金行业的发展、前沿的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与信心。
4.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使用英语来表达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设置了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导论》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作为教材,使学生通过原汁原味的英语来学习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外语,具备获取最新国际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注重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与补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我院为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其中包括冶金物理化学实验室、金相与热处理实验室、水力学模型试验室、清洁能源实验室。实验室除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之外,也是本科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保证。
目前我院开设了《金属学与热处理实验》、《材料科学工程与基础实验》、《冶金工程实验技术》、《冶金物理化学实验》四门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索。
1.根据培养计划进行实验课的设置,按照重点授课内容进行最优的实验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求规律,得到正确理论认识,进而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
2.合理分配实验课学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掌握分析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基本方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使部分学生参与到具体教学研究项目中,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结语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材料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校本部优秀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自身设备、资金、经验不足等一些特点,探索、总结出适合于我院大材料专业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自建系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完善整个教学环节,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材料科学前沿 教学目标 课程论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材料科学前沿》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新动态,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新材料的研发对现代材料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近几年内材料学科的热门研究方向,介绍新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征及新材料产业与材料科学前沿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与发展规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了解新材料的研究领域及相关的新材料表征技术。通过近几年来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笔者主要阐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实例教学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索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科学前沿领域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同时就如何进行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以材料研究前沿动态为指引,拓展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其内容可分为前沿动态和新技术发展两个部分。课程基于ESI数据库中多个研究前沿,根据材料学科的特点,甄选出了2014-2015年排名前10的热点研究前沿和5个新兴研究方向,涉及材料科学及材料结构表征领域。
在前沿动态教学方面,主要学习材料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内外最新报道的新材料制备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在新技术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现代高新产业中正在实施产业化的新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新材料研发过程中采用的先进工艺和方法。这两部分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新知识和新理论的系统化,需要不断更新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注重先新实验技术的介绍,以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保障。课程中对于实验原理和设备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最新设备和最新技术相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如Nature和Science等专业期刊网站的链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引导学生探索材料研发新领域,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缺乏重视和认可,结果造成教学的低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在课后有兴趣去网络搜索课堂介绍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在该课程有所收获的基本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科研实例引出技术问题,从技术问题引出科学概念,由科学概念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思考所学的内容。课程基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去洞悉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揭示了不同研究者因探究科学问题产生的关联性。
课程中关于新技术的介绍一般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时必须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的直观现象入手,解释抽象的概念。教学计划总学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涉及有材料科学进展和前沿动态;第二部分内容涉及有先进纳米材料、先进能源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侧重:
(1)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由于本课程中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所涉及的化学概念较多,因此学生必须对材料化学等前驱课程进行回顾。这部分章节侧重于选择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功能性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铑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基于石墨烯的光催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与应用等前沿内容。
(2)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由于本课程中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所涉及的物理概念较多,因此学生必须对材料物理等前驱课程进行回顾。这部分章节侧重于选择硅烯的生长与特性、碱金属掺杂铁硒超导体、高能量转换效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铁基高温超导等前沿内容。
(3)在材料结构表征新技术方面,为了增强学生对材料表征技术课程内容的理解,将AFM、XPS、FESEM、HAADF、STEM、CEPC和SPPC等材料性能现代检测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立足金属材料专业特色,促进教学改革
该课程主要教学对象是参与金属材料研究课题的学生,根据金属材料专业的特点,课程应当使学生系统了解金属材料研究的概况、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先进金属材料的主要用途和未来应用发展趋势;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该课程要充分考虑作为钢铁材料的组织控制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基本工作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金属材料专业的特色。
化学系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兼顾的传统。近年来,以分子催化、化学材料和蛋白质组学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2000~2008年间,共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各类经费累计3.31亿元,发表科研论文2690余篇。2008年实到科研经费达4584万元,在研的225个项目中,有国家“973”项目及子项目22个“663”子项目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上海市重点项目7个;在Nature matertal.JACS,Angew Cheme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E论文325篇,其中IF>3者占30%以上。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和各部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和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项、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青年科技英才奖4项、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项等,还获得国家基金委和上海市优秀创新群体各1项。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化学研究基地之一,化学系一贯重视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为促进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十年来,化学系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化学系科研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99年来化学系已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16个,项目研究经费超过8000万元:重大横向课题68项,累计合同金额16亿元;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0余项,应用相关专利授权282项。
以化工行业发展为导向,构筑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室是化学系产学研研究的目标,在此指导下,化学系开展了以下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充分依托学校产业化资源,促进基础研究的开展
产业化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化学系在基础理科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为大量高新技术的产业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复旦大学丰富的产业化资源也为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与支持。在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的直接帮助下,化学系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2009年举办的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论坛――化学专场为化学系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已有多项技术通过此次论坛获得企业青睐并形成合作,《文汇报》、《上海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举全系之力,扎实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化学系科研成果产业化坚持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集全系的力量促进重大项目的成果转化,同时,也强调以大项目带动小课题的发展,并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推动具有独创性的高新技术的迅速转移,切实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化学系陈芬儿教授的d-生物素不对称合成技术,成功填补我国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后,三年内已创造产值5亿余元,奠定了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
基础与应用并重,坚持对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投入
产学研人才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基本要素,化学系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在两类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均给予了大量投入。应用化学所的成立正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启动也将为产学研课题的开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化学系已经形成了一批基础与应用兼修,重点各有不同的综合型研究队伍,为保障和促进化学系科研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转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加强与地方政府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可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过去由课题组与地方上某个企业、机构之间随机性强、短期的合作方式提升一个层面,产学研工作可以将化学系学科特点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形成一些重大的合作项目,通过有条件、有步骤地实施,以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以及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符合政府发展规划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也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达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