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江苏高考新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新课程启动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一直备受关注。新方案规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将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是学生高中三年成长过程全面、真实的记录。
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是一种写实性评价,而不是鉴定性评价。由于明年是第一年实行,将主要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发挥作用,同时,针对没有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复读生、外地借读的京籍考生将有3年的过渡期。考试院将搜集信息,针对这部分考生出台相应的报考政策。
2高职招生增设“高会统招”
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变化较大,招生形式将由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和高会统招三种。其中,高会统招为首次施行的招生形式,将“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加会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按照规定,高会统招统考科目为语、数(文、理)、外三科,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门。高职校可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门,并提出成绩等级要求,提前向考生公布。录取时,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后,按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
这意味着,明年起,报考高职的考生无须再参加高考文(理)综考试,仅凭高考语、数、外三科成绩和部分会考科目的成绩就可参加高职录取。
3会考成绩纳入高校录取
与现行的高招政策相比,新方案还首次纳入了高中会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以等级和统一表格的形式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会考科目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
*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高中会考纳入高考改革方案,可以使高等学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的建立。
4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的新高考方案在本科招生上变化并不明显,在稳定本科统一招生科目设置上,考试内容将进行重点改革。新方案要求,2010年高考本科层次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卷面总分值仍为750分,各科目考试时间不变。
考试院负责人表示,本科考试科目变化不明显,重点在考试内容改革,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将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该负责人强调在做这些改革前,前期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部分学科进行了3至2次测试,5万人次参与,包括测试中哪些题目能考出学生基本素质,哪些题目能考出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等,确保考试内容变化的科学、可行。
专家观点
有进步性但仍然保守
与以前的高考方案相比,此次*新高考方案有一定进步,但与其他已经进行高考改革的省份相比,则基本没亮点。
*新高考方案主要变化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中素质评价成高校录取重要参考,另一个是高职采取高考成绩+会考成绩模式。这两个方面,不少省份已经施行,比如在*等省份。在江苏,已经没有高中会考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且已经进入高考录取的参考标准。
高考到底应该怎么考,其实,从高考的全称上就应该看出端倪。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这就表明,高考的实施主体应该是高校。因此,在我们的高考改革中,应该更多地体现高校的因素。比如高考的模式、题目的命制等方面,高校理应成为主体,但现在却不是这样。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民间高考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高考新方案稳中求新
在我看来,新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稳过渡,稳中求新。
在本次的高考方案改革中,原来的高考方案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方案改动太大,容易引起各方面太大的变动。比如高校录取如何参考,高中老师教学如何安排,考生如何适应等。第二,激进的变革容易引起反弹。改革幅度太大引起反弹在某些省份已经出现过,有的省份改革进两步退一步,有的则是多次改动之后又退回到了老方案,这种做法不可取。
两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本科生给校长“根叔”写信,呼吁取消文科生数学课程,一时间网络上兴起了关于“文科生要不要学数学”的大讨论。
但我以为,用不上就取消,这看似合理,却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化思维。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乃是属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其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科学界,往往会因为一个数学问题的突破带来整个科学的变革,回顾科学发展史即可佐证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持这一观点的网友很大一部分对数学是怀着一种厌恶的心态,于是借着高考英语改革的“东风”开始呼吁高考取消数学,这一心态可以理解,但绝不可行。
数学改革应符合教育规律
胡乐乐
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加分引发热议后,三大科目之一的数学又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高考科目。
人气爆旺的新浪微博顺势推出的“数学滚出高考”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有超17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13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占到75%以上。大家还纷纷吐槽自己被数学虐待的种种悲惨经历,许多人看后或者感同身受,或者连连同情。
一些反对高考数学改革的人强烈主张数学有助于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思维训练。诚然,数学自有其不可替代与或缺的独特价值,但客观而言,这样的价值究竟有多少人——特别是文科生能用得上多少?这样说,并非贬义的实用主义,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时间、精力和生命很有限。既然绝大多数文科生压根儿用不着那么难的数学,学校仍然要教,高考仍然要考,那么这岂不是既非常不符合教育学原理,又很不人道吗? (责编:萧茵)
高考 统计分析 公平性 新课改
一、背景和意义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江苏省从2008年起实施普通高考新方案,并对该方案提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导向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在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以后,针对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省教育厅深入全省各地调研,研究并制定了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办法。高考方案及完善微调办法从2009年开始实施已有数年,省教育考试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相关数据。现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检验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重点分析的问题
1.文理生源群体的实际不均衡性
根据2008高考方案设计的选择性原则,方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不同的科目选择和学习需求。然而在现阶段,学生的科目选择还存在较多的功利因素,从而形成文化统考成绩较高的学生集中选择某些科目组,而一些统考成绩偏低的学生偏向于选择另外一些科目组。
(1)不同科目组考生的三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许多科目组考生间的分数差异超过了本一线和本二线之间的分数差异,成绩最高的物理—化学科目组与成绩最低的历史—化学科目组的差异有110多分。(2)在新高考方案下,理科(选测物理)考生的文化总分总体上比文科(选测历史)考生要高,再加上文理分开录取的因素,理科生吃亏的说法不成立。(3)在理科考生内部,纯理科科目组(物理—化学、物理—生物)考生的文化总分明显比理科兼选文科科目组(物理—地理、物理—政治)考生成绩高;在文科考生内部,相应结论也成立。
根据社会普遍认识,考生共同考试科目文化总分之和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由此可以推断,现阶段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不均衡,文理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比文理不分更具合理性。接下来分析在文理分开现状下文理科学生的录取机会。
如表2所示,在选测等级为A+A+至BB共10个相对较高的等级的考生中,处于本二线下的文科考生数都比理科考生数多。由于选测等级是按比例划定的,选测等级相同的考生中文科生在线下的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科生的录取机会比理科生少。
2.分数与等级的匹配程度上升
2008高考方案(2007年4月出台)规定:“普通类考生填报本科院校志愿时,两门选测科目均需达到B级及以上等级。”在高考方案完善微调办法“选测等级要求由高校自主确定”的规定实施之初,部分同志曾担心中学会放松对选测科目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表3、表4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选测等级要求下放给高校后,全省各地本二线上考生的选测等级均达率反而有大幅提高,分数与等级更加匹配,学生发展更加全面,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方案设计的导向性原则,也落实了完善微调办法中“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的要求。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2010年本二线上考生达2B率为86.16%,2011年为86.22%,已呈现总体稳定趋势,可以推断学生有自己的擅长与爱好科目,分数与不匹配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等级下放给高校的措施是合理的。
表3 江苏省2008年与2009年普通高考选测
科目组合等级统计表
表4 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3.学生成绩的区域和科目差异客观存在
江苏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总体发达,全省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同时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这种不均衡在教育发展乃至高考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苏南和苏中考生平均成绩基本上每一门科目都比苏北好,而且全省各市每门科目和总分在全省的排位基本一致,因此2008高考方案偏向于苏南或偏向于苏北的说法不成立。从“差异系数”指标值可以推出,在三门统考科目中,英语科目成绩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比语文、数学科目的差异大一些,因此从照顾相对落后地区的角度出发,英语科目分值不宜过大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从“标准差”指标可以看出,按照目前的语文160、数学160、英语120的分值安排,数学科目因总分值较大,所引起不同地区间的绝对差异已经超过了英语科目,相对其他科目也偏大。分析2008至2010年间的有关数据均可得出类似结论。因此,今后如对高考方案进一步完善微调,可以考虑以某种方式适当扩大英语科目分值。如果今后英语听力在高考之外单独考试,则高考英语听力的满分值以保持不减为宜。为进一步分析各科目之间的分数差异问题,可参考2010年的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表5 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简表
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2010年化学均分低于生物、地理均分低于生物,2011年则正好相反。据此可以推断:不同学科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选测科目按学生测试成绩分布的一定比例转换成等级的办法有其合理性。另外,2010、2011年数学附加分均明显高于语文附加分,社会反响并不强烈,这说明文理分开后,文理科考生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影响已经变小。与此相反,2008年关于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吃亏的反映却非常强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同一录取类别内部分数不等值问题的影响非常大,不同选测科目成绩不宜直接计入总分。
4.学业水平测试优秀奖励政策微调合理
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2008高考方案设计了对学业水平测试一次性全A的学生加10分投档的办法。社会反映在公平性上有欠缺,并对成绩较为优良的学生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因此,从2010年起实施的新奖励办法改为学业水平必测科目“1A加1分、4A加5分”。
表6 学测优秀奖励政策改革前后数据统计表
2010年奖励办法调整后,学业水平测试6A的人数大幅下降,而其他各等级人数变动不多,据此可以认为这项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导向性是强的,而且以往学生过多追求6A,确实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也可以看出统考分数与学测得A人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进一步的计算则表明,各市得A率在全省的排名与其三门总分的排名基本一致。因此,从总体上看,全省各地在贯彻2008高考方案过程中没有走样,起到了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5.性别因素对考生选科与成绩有一定影响
社会上经常的公平性因素除科类、生源地区外,还有性别因素。
表7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考男女生相关情况分析表
如上表所示,男生偏向于选择理科,女生偏向于选择文科。在统考科目中,除了数学科目男女生成绩差不多以外,女生的语文和英语平均成绩都明显比男生高,验证了女生较男生更擅长于语言学科的社会一般判断。目前的科目设置确实语言学科的比重较大,从不同性别考生的公平角度看,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科目计入统考总分,应该更为合适。
6.分数扁平化对录取有一定影响
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自2005年起实行平行志愿设置,平行志愿在减少填报志愿难度、降低考生落榜风险和避免院校断档的同时,也带来了分数扁平化等弊端,院校难以给进档学生安排专业。
自我省2008年实行“分数+等级”的高考方案以来,文化统考总分从750分降为480分,分数扁平化问题更加显著。我省给高校提供了“先等级后分数”、“先分数后等级”、“等级级差法”等参考专业方式。由于我省明确“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另外从实际操作来看确实存在着AB与B+B+、AA与A+B+等互相之间没有自然优先关系的等级组合,因此采用先等级后分数方式操作的院校极少,多数院校采用了先分数后等级或等级级差法。先分数后等级客观上比等级级差法简便易懂,即便是使用等级级差法的院校,其设置的等级级差分值都比较小,不会对排序成绩的分布形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录取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三门文化统考分数,分数扁平化问题难以由引入选测等级来解决。
表8 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考普通类十分段统计表
江苏省2007年高考人数最密集的559~550的10分段有25194人,2011年人数最密集的319~310的10分段有30530人,大大超过2007年,分数分布更加扁平。
三、政策建议
1.开足开齐学业水平必修测试
在2008高考方案设计之时,学生均需参加高考方能录取,高考开考的语数外及选测科目不进行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目的是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根据《纲要》中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的精神,我省逐步试点高职单招、注册入学等新型录取模式。2011年为高职单招单独组织了一次文化统一考试,注册入学则仍使用高考成绩录取。从长远看,这些类型的录取可以不使用高考成绩,同时根据上面的结论,我省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与文化统考成绩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应满足这些录取模式的选拔要求。
按照《纲要》确定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今后我省可以举办语数外的学业水平测试,这三门测试的等级要求不作为高考录取的硬性条件,只是为高校进行录取试点工作提供考试成绩。
2.适当增加以分数制计入总分的考试科目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的文化统考科目数较少,语言类学科的比重较大,客观上对某些群体(如男生群体)不利,而且分数扁平化严重,不利于高校录取操作。经过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文理科已经分开录取,物理作为全体理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历史作为全体文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均不存在分数不等值问题,可以分数形式计入统考总分。
为确保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考生除了物理、历史外的另一门选测科目可以不同,这些科目仍以等级制为宜。
3.外语听力列入必修等级测试,同时外语高考总分值保持不变
高考中的英语听力考试受环境、设备、考生心理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全省上下已达成共识,外语听力在高考期间一次性广播的考试方式风险太大,采用等级制机考方式则更为可取。曾有教学管理部门因采用等级制可能会削弱外语教学对此提出质疑。上面的分析表明,如果我省参照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的方式管理外语听力考试,不会削弱外语听力教学质量。
另外,为了保证统考总分不再降低、分数扁平化不再加重,同时考虑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英语学科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即使听力部分从高考英语中剥离,英语的分值也不应再降低。
————————
参考文献
[1] 凌云.考试统计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盛骤,谢式千,潘成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郑若玲.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江苏高教,2007(3).
一、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和基本经验
泰州是著名的“教育之乡”,素有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传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3所,在校学生及幼儿约59.5万人,教职员工5.2万人。近年来,泰州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总揽,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少工作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一是启动“163”行动计划,突出统筹推进,促进教育融合发展。2012年启动的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划,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编发专报向全省推广泰州经验,《中国教育报》[1]、《江苏教育报》[2]头版头条全方位报道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致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均衡水平。在全国较早建立跨区域义务教育共同体,并通过建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泰州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泰微课”工程正式上线,在全国较早实现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覆盖,资源库已高质量完成微视频5万条、微测试12万条,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高度评价并作批示,该工程已经升格为江苏“泰微课”,在全省推广。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追求师生卓越,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素质教育“5+2”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包括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学校“微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一批“微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素质教育品牌初步彰显。在全省率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目前,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即将收官,成效显著,2014年全市获批22名省特级教师,其中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有10名。全员网络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开辟“泰州师说”栏目,调集省内外名师专家共同参与,围绕立德树人、自主教学、翻转课堂、生命教育等方面,打造市本级优质培训资源。与省内、市内高校联合开展“一师多能”培训,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作为“东部地区教育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劲的地级市”,泰州市成为全国性试点实验区,一是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一是国家级安全教育实验区,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和安全教育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二、泰州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浅析思考
泰州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仍然有很多教育改革的瓶颈和现实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并切实解决。
从学前教育看,泰州省市优质园的比例、公办幼儿教师的数量、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与老百姓的期待、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不小;个别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还较为滞后。
从义务教育看,虽然该市所有市(区)均已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但是市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个别地区离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不少学校虽然硬件得到提升,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素质教育推进意识不强、应试式教育倾向较重。
从普高教育看,全国高考改革试点已经开始,江苏新的高考方案也正在酝酿。泰州能否利用新方案实现高考弯道超越,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从职业教育看,最近,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职、高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指标要求。这对泰州职业教育发展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泰州能否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加大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认真谋划。
最近,泰州教育提出“教育思想再解放,精神状态再调整,发展内涵再提升,努力在高起点上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既要回归,又要超越;既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又要超越传统的方式;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目的是造福百姓。我认为这样的提法,不是应时应景,而是泰州教育人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主动调高目标,主动自我加压,是在把握泰州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这也表明教育转型发展进入一个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教育人思考如何实现高位突破和跨越发展。泰州教育所提出的“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无疑是一个比较靠实的思路,在新常态下,教育发展将不再一味追求硬件导向和规模扩张,而是致力追求教育自身价值的回归和内涵的超越,做教育该做的、能做的事。
三、泰州教育构建发展新常态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泰州教育的现实任务是,既要做好“回头望”,继续彰显优势,补齐短板,又要做好“向前看”,认真研判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谋划泰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定位新思路,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
从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进程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紧扣“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办出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充满人文关怀闪耀人性光芒、具有张力活力和魅力的教育。
1.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招生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4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人民要求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对科学选拔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了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改革单独考试招生办法、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等6种高职招考模式[1],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吸引力尚需提高
为突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瓶颈,国家从2002到2005年连续三次召开职教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成倍增长,学校数从2001年的628所增加到2011年的1276所,招生325万人,[2]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十年跨越的历史性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仍然处于高考录取的最后批,基于传统习惯和社会心理,社会认同度和考生填报积极性不高。同时,高考生源逐年减少,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50万人,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人,4年减少了135万人[3]。招生形势愈加严峻,造成高职招生计划规模与实际包括人数差距逐渐增大。如东部某省2012年在最后一个批次投档中,共有约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比2011年增加了约1万人。虽然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共涉及1211个招生计划[4]。统考之外的其他类型招生,因为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较低,规模也较小。
1.2 普通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2011年,教育部提出要“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5]。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尚未完成,各省制定和推进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积极性不高,至今,教育部当初的设想没有实现。随着生源类型趋于多样,生源规模逐年缩小,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现有普通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选拔指标设计的,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基础素质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考核指标,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多元化招生选拔的要求。
1.3 招生计划管理还不能适应高职招生考试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省高职招生计划还是与普通高校计划统一管理,一排在录取序列的最后批次,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优质生源。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各类招生计划的安排比例与高职多元招生需求不适应,除高考统考外的其他计划规模较小;二是招生计划的编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与高职考试改革提出的灵活考试、多次考试要求不适应;三是协作计划安排与区域社会需求不适应。例如河南省考生报考上海高职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布置给上海高职的河南协作招生计划完成量不足1/3;而安徽省有大量考生想报考上海高职,却因没有招生计划而无法招录[6]。
2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探索
2.1 普通高考招生
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7日到9日(各省区因高考新方案不同,高考结束时间有先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面向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选拔考试。目前采用的考试方式为“3+X”。“3”为必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X”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高考方案改革而各有不同,目前大体分为6类:①上海市实行选“1”,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个科目参加考试科目;②江苏省实行“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综合素质评价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③浙江省实行“技术”,考试内容为“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侧重对考生实用技能的测试;④山东省实行“综合科目统考+基本技能”,侧重考查考试的基本技能和生活常识考试;⑤海南省实行“综合科目统考”+“基础会考”;⑥其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综合科目统考”,考生分文理科参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通过普通高考是目前高职招生的主要形式。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数259万人,占当年全国高职录取总人数的82.83%。
2.2 地方统筹的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
地方政府统筹的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命题、组织实施、招生录取,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形式。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4个直辖市举行,考试时间从3月到6月。4个直辖市采取的考试方式也有所不同。北京市采取“高考+会考”的方式;天津市采取“综合能力考试+专业素质考试”;上海市采取“高中学业水平+特色面试/知识+技能”;重庆市采取“英语听说智能测试+综合素质测试+专业潜力测试+面试”。目前,这种考试的招生规模比较小,以2011年数据为例,北京0.67万人、天津0.28万人、上海1.2万人、重庆1.3万人,合计3.45万人,占高职招生总规模的1.1%。
2.3 示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示范单招)
示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4至5月,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高职建设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面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一种学校招生考试形式。目前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学校和省级示范高职建设学校中试行。示范单招的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高中阶段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复转军人等人员,招生面相对较广。考试方式是各示范高等职业学校根据招生专业对考生基础能力素质的要求,自主进行入学测试,参见的考试组织方式有“文化考试+面试选拔”、“文化考试+综合素质+面试”、“知识测试+技能测试”、“高考诊断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等。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数6万人,占高职招生总规模的1.91%。
2.4 高职教育单独招生考试(对口单招)
高职教育单独招生考试,是每年3至6月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一种招生考试形式,简称“单考单招”或“对口单招”。由全国各省招生考试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录取。考试方式根据各地招生政策和生源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江苏省采取“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专业技能考试由各专业大类联考委确定,文化统考科目(专业综合理论、语文、数学、英语)由各市招生考试部门组织实施;北京采取“公共文化课+专业课”,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专业课考试由招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设置并自行组织;湖北省采取“技能操作考试+文化考试”;甘肃省采取“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测评”方式等。同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择优推荐免试入学。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录取人数25万人,占当年高职招生总规模的7.98%。
2.5 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3+2)
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是指初中毕业考取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个别专业6年制),在3年中职学习完成后,通过转段考试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一种招生考试方式。考试一般在6月份举行,由各高等职业院校自行组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备案。2011年,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数20万人。
除了上述五类主要的高职入学考试改革类型外,福建、江苏等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招生录取缺口较大的省份,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中开始探索实施注册入学制度;部分省份针对艰苦行业、特殊专业,探索实施定向招生等多种招生考试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的内容,拓宽了高等职业教育招考,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关于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纲要》提出的“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的要求,在招生考试改革的政策安排、经费投入、方案实施、考试运行、监督完善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确保高职招生考试改革的取得成功。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考试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和重要作用;引导考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设计成长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高职教育招生考试的法律地位。
其次,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维护高职考试作为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是否全面推进免除考试的高职注册入学制度,尚需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慎重研究。如果贸然实施不需要任何形式考试的制度,将会极大降低高职的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危害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分类招生考试作为国家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制度,公开招生政策、招生办法、招生结果;严格按照高校阳光招生要求,强化单独招生考试的政府和社会监督,规范招录取程序,保证高职考试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更要练好内功,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质量,主动应对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直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3-4-15.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方毅夫.4年全国考生减少135万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告急[EB/OL].中国新闻网,2012-8-21.
[4]山东省教育考试院.高职院校生源危机:2012年高招山东96所高职院校无一人报考[EB/OL].山东高考信息网,2012-8-23.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教育部网站.
关键词 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先锋队”;联合培养模式;陈宇翱;江苏启东中学
17岁,在第2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W林匹克竞赛中取得实验成绩第一名和总分(实验成绩+理论成绩)第一名两个奖项,并成为历史匕首个获得实验成绩第一名的中国学生;
28岁,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32岁,获得国际量子电子学和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菲涅尔奖,及“2013-2014年度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大奖;
34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5岁,获国际物理学大奖――青年科学家奖(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
上述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者――出生于1981年的“80后”科学家陈字翱,是多年来江苏省启东中学(以下简称“启东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一个缩影。作为江苏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启东中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经验和思考。
一、选优才:科学创设选拔机制,有效甄别培养对象
苗子的选拔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启东中学最初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时,仅仅是依据学生的中考成绩。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未必能继续保持其出类拔萃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考是毕业和升学二者合一的考试,题目比较容易,不能完全考查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二是中考总分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化、政史、体育学科,而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偏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数理能力,因此中考成绩的参考作用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我们不断探索完善,逐渐确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选拔机制,分e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和“科技创新先锋队”(以下简称“先锋队”)。
1.确定有效选拔原则
一是公正性,即培养对象要进行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学校不招收一个“人情生”,并接受市教育局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二是科学性,即选拔测试内容严谨科学,且有一定区分度,以便能有效甄e学生的潜质。三是多样性,即对于不同特长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衡量标准,用“多把尺子”衡量W生。四是多元化,即从只依据笔试成绩,转向包括推选、自荐、会谈、测验、档案查询、作品审核等在内的多元化选拔方式。例如:陈字翱同学当年就是经过自荐、推荐、面试等环节,晚一个月破格进入“创新班”的。五是动态性,即从一次性选拔转向边培养边选拔,给学生提供逐步适应和多次选择的机会。
2.设置差别化选拔方式
我校对于“创新班”和“先锋队”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选拔路径。
(1)“创新班”:偏重学科竞赛
学校在新高一开学之初,先依据学生的中考和入学考试成绩组建5。人左右的创新班。然后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再组织一次全班性的数理化学科竞赛,从中选取成绩高(同时参照中考各主要学科的成绩)的学生组成各学科兴趣小组。组建过程中会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告知其组建的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强行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班主任和教练员的协商,保证各兴趣小组中优秀学生的比例尽可能合理。接下来,通过两个月的系统训练,再举行一次面向全体高一学生的数理化竞赛,淘汰成绩落后的学生,同时允许非兴趣小组中竞赛成绩好又爱好该学科的学生加入,以确保各小组学生的人数和质量。最后,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再经过一次淘汰和补充的过程,最终固定数理化兴趣小组的人选,这些学生也成为“创新班”的最终主要成员。
(2)“先锋队”:依据创新作品
我校对于“先锋队”学生的选拔,则体现了更强的针对性。高一开学时,学校会安排专职的创新指导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作诸如《勤思考,多动手,做一个优秀的“创客”》《小发明大有作为――例谈科技创新的“切入口”》等主题报告,也会邀请来自高校各领域的专家作科普讲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和思路:然后布置创新作业,让学生联系实际寻找创新项目,设计创新方案。接下来,教师依据学生上交的创新作业,从中发现创新人才的苗子,组建成5。人左右的“先锋队”。同时,“先锋队”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保持人员流动。学生若有灵感,设计出富有价值的创新方案,经指导教师评审后就可以加入“先锋队”,但每学期都要进行考核,实行人员的优胜劣汰。
二、明范式: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实施多元培养模式
1.依据学生个性特质,分类设定培养目标
设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是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和方向保证。启东中学针对“创新班”和“先锋队”学生特质的不同,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
比如:“创新班”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优异,并在一个或几个学科方面成绩突出,因此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科拓展研究。这些学生平时集中在一个班级学习,近期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并成为各类学科竞赛的尖子人才和重点高校的储备人才:长远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如陈字翱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相较于“创新班”的学生,“先锋队”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不一定优异,但具备较强的创造性,因此对他们的培养重点是进行科技创造发明。平时,这些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每周集中一次参加讲座、交流、参观、制作等活动。学校的近期目标是开阔他们的创新视野,培养他们的发明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发明展览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长远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在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或革新的杰出人才。如在2016年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启东中学“先锋队”选送的“汽车安全开门警醒装置”“车内智能生物保护仪”等五件作品就一举夺得了五项金奖。
2.实施混合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独特的模式和有效机制,我校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融合了以下几种模式。
(1)加速:合理缩短教学课时,保障兴趣领域的拓展研究
加速进度模式,即允许能力强的学生加快课程学习进度,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将剩余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学习研究。如我们针对“创新班”的学生,设置了“大教”与“小教”两种方式。“大教”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他们一般利用一年半时间学完高中数、理、化、生的课程,接下来有充分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小教”是针对班上的学科兴趣小组成员,他们每周会增加两个课时的小组活动时间,一般用一年时间完成上述课程的学习,进入高二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科拓展研究或独立开展实验研究。
(2)加深:增加学科知识容量,促进重点领域的深度学习
加深内容模式,即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可以选择在讲授原有高中课程时进行渗透式加深,也可以选择在学生学完全部高中课程后再加深。如果时间比较紧张,那么可以选择后者。如我校在物理学科会重点加深普通物理中的热学和光学、理论物理中的理论力学等内容:化学学科重点加深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物理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知识。加深途径除了由指导教师直接讲授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大学的网络视频公开课等。
(3)协作:提供交流互动平台,助力相同领域的合作探究
融入协作模式,即把能力相近且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为他们配备专门的教师、教室、学习资源等,并建立学科竞赛交流QQ群,给他们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方便他们在某一学科进行深入合作探究学习。
(4)联合:有效借力教科资源,打通高中与高校间的直升通道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建立了广泛联系。一方面借助高校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让学生接受科研方法及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专家进行科普报告、开设选修课、指导特长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建立与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为特e优秀的学生打通高中与高校之间的直升通道。如有些学生可以获得免高考直接被录取的保送资格、优先录取资格或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优惠条件。
三、寻善教:科学设置课程,构建有效培养机制
1.分臃掷嗌柚每纬蹋助推学生多元发展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助推器,目前,我校针对“创新班”和“先锋队”的学生,主要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基础性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这方面学校对“创新班”和“先锋队”学生的要求与普通班是一致的,以保证达到人人合格的基本目标。此外,学校会结合“创新班”的教学目标,对基础性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以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拓展性课程具有多样性、趣味性与新颖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等,相关课程如《数学史选讲》《生活中的数学》《物理科普》《趣味化学实验》《科学家传记》等。
研究性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依据“创新班”和“先锋队”学生的不同特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分e有所侧重。“创新班”的课程主要依据竞赛大纲选取大学的知识内容,是高中知识的自然延伸,如《数论》《理论力学》《化学热力学》《启东中学高中W赛训练教程》,以及CAP(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普通高校的课程等。“先锋队”的课程则侧重对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题研究及发明创造进行专题指导,如《科技发明小制作》《生物技术实践初探》《高中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以及“科技创新项目选题指导”“中学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方法”等。
2.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有效保障体系
(1)建立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
我校专门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并建立了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学制及课程的弹性化安排,对于“创新班”和“先锋队”的学生,在课时安排和课程设置上给予一定的自,允许压缩课时或进行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式的课时调节。
(2)配备乐业专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超强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乐于奉献。目前,我校“创新班”和“先锋队”的班主任都是学校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教练员或指导教师都是由获得“特级教师”“江苏名师”“师德标兵”“省高级教练员”等荣誉的教师担任。
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如每年暑假选派数理化学科的教师到省教练员培训班参加培训,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到学校讲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大量竞赛模拟题,明确要求每个指导老师要将每年全国及省内的竞赛真题做一遍,有条件的还要做一遍国际竞赛题,最起码要知道题目的出处。
(3)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其一,注重激励性。如学校设有专门的“校长奖教奖学基金”,在每年教师节都要召开表彰大会,奖励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生。
办学的个性化回归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最初的教育形式就是个别化教学,我国古代的私塾就是如此。书院虽然是很多人在一个班里,但是他们不分年级,教师单独辅导每个人。个别化教学适应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水平不高的社会环境。它的规模小,效率低。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工业时代,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否定了长期以来分散、封闭、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渐确立了班级授课制。
新课改以来,中国教育界同时面对两个矛盾的教育改革方向:一个是让义务教育更均衡,一个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发生巨变。为了避免择校,推进公平,取消了重点中学,在同一所学校中取消了实验班、重点班。但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带来了新的弊端: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时间、进度整齐划一,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却不一样,这让基层教师深感很是棘手。
班级教学是基于共性的教学,不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需要;班级授课制的本质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虽然开展了适当的小组学习,但仍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要求;班级授课重视的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学习,教学不同程度地处于封闭状态,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开放趋势。多年来,教育学者为探讨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诸多方案: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普郎特制等,但也有专家对按年龄分年级的制度提出了质疑。
在质疑声中,差异化教学像一道曙光,把类似于分班的教学安排,以分层的形式带入了均衡教育时代。没有重点校、实验班的教育机制,兼容了个性化教学的做法,让教育工作者冲破密布的阴云,看到了有效教学的康庄大道。差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组的方法,满足每一个水平相近的学习小组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打破了常见的班级授课形式。与以往的重点校和重点班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改变自己在不同科目中的分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和变化。为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表达情绪或开展团队合作的需要;在某些环节上对额外教学的需要;深入讨论某个问题的需要……并且应该积极响应这些需要。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师,会改变教学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风格和兴趣。
差异教学的根本特征,是学生要分组。这种分组是建立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当教师用评估来引导教学决定的时候,他就在进行差异教学了。在现代教育大背景下,教师个人很难完整实施差异化教学,必须在独立完整的教育机构的推动下,各部门合作,才能完整实现差异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吃自助餐
目前,国内有许多学校已行动起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精细的差异化教学,向一刀切宣战。北京十一学校是有代表性的学校,其最大亮点是学生“走班选课”。这种“走班制”,不按原来传统方式组成班级,而是根据学科,形成授课教室。到什么样的教室听课学习什么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这样一来,班级的规模变小了,平均每班24人。而教学班数却增加到694个。
过去的行政班,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并不能选择。走班制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学科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室听课。所以学生一人有一个课表。
“吃自助餐”是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差异化教学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名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也是一所重视差异化教学的学校。该校搬走讲台,把学习的还给学生;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的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唱歌、或讲解、或朗诵、或绘画、或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的学生或蹲、或站、或坐,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颠覆过去整齐划一的课堂形式,在此课堂上学生精神抖擞、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令所有听课者都为之激动。
在一批名校带动下,“以人为本、重视差异”成了近几年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一些教师开动脑筋,摸索出走班制、校本课程、小班制、多元评价机制等,成为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手段。这些手段,正组合、串联起分层教学的新体系。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差异化教学正好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精神实质。
科学诊断才能因材施教
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地,需要运用现代测量与诊断工具,为学生的身心发展量身定做与保驾护航。
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是一家以基础教育为主业的民办教育集团,目前拥有10所基础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20多家参股或控股公司。以上海为中心,业务分布于浙江、四川、重庆、贵州、海南、山东、新疆等地。该集团在自己管辖的中小学中长期推行差异化教学。首先,根据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诊断,并由此确定教学内容。这种分析诊断,并不是简单依赖考试,而是使用多种工具,进行全面科学的梳理和分析。新纪元教育集团差异化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吴素琴介绍说:“集团下属各校都在使用自己研发的学生基本信息采集量表、学业基础测试、学习能力测试、学习适应性测试、学生性格测试、学生特长测试等教育诊断工具。”新纪元学校每年都对新入学新生进行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个性特长、性格特点、学习背景等检测,通过综合分析,形成每位学生的差异化诊断报告。学校针对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设定差异化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动态编班,并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差异化评价,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他们多元发展。
学业基础测试,主要对学生入学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学习能力测试,主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解;学习适应性测试,主要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解;个性特长测试,主要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情况;性格特点测试,主要了解学生的乐群性,性格上倾于内向或是外向;学习背景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填写基本信息采集量表,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入学前就读其他学校教育情况。这些信息,都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密切相关。新纪元教育集团通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开发一套教育诊断工具,能够科学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以便针对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差异的判断往往是凭教师的经验与能力,这有局限性。新纪元教育集团通过研发出比较科学的差异性诊断工具,解决了这一难题。新纪元教育集团副总裁谢作黎介绍说:“科学诊断,既为学生基础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有效数据,又为教师进行数据分析、个体差异了解、发展目标制订提供了依据,从而找准了教育的切入点。”
在进行差异化诊断之后,新纪元教育集团从学校的层面,针对不同差异类型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进而让不同学生得以真正发展。
进入成片推广阶段
2016年3月3日,江苏省扬州市宣布,将力推小学“差异化”教学。扬州市教育部门首次明确推进小学“差异化”教学和“送教上门”服务。“差异化”教学和“送教上门”服务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实现了残疾学生教育“全覆盖”“零拒绝”。轻度残疾、能随普通班就读的学生,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较重度残疾、不能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学生,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将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辽宁省沈阳市的23所学校从两年前开始试行分层教学。今年,这些学校被授予普通高中学科研修基地称号。在这些学科研修基地中,分层教学是一个重要工作。接受分层教学的高中生,每人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沈阳市考研院高中中心主任高敏介绍:沈阳市普通高中的分层教学将对2018年的高中新生全面铺开。由于实行分层教学,同一个班的学生不总在一个固定班级。与现有的同一个班的同学上一样的课、一个班只有一张课表不同,将来的高中生将是每人一张课表,一个年级甚至会有几百张课表。班级的管理也将出现导师制和班主任并驾齐驱的状态,生涯规划将成为高中教学的一大亮点。
沈阳市的分层教学实验已被学生和家长接受。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不同分层的学生是动态可流动的。随着成绩的变动,学生会流动到更符合自己水平的层次中去。
广州、东莞等地的中小学也在试行分层教学。2016年7月,东莞中学托管南城学校。南中正式更名为“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将在数学和英语两个科目中试行分层教学。校长黄灿明介绍说:假定初一(1)班和(2)班进行组合分层教学,根据数学成绩,1班的学生分为1A和1B两组,2班的学生分为2A和2B。在数学分层教学上课时,1A和2A的同学组成一个分层班上课,1B和2B的同学组成一个分层班上课。数学老师授课时,会根据分层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进行差异化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会一考定终身,而是会每个学期动态调整,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他课程上课或者班会等活动,学生都会回到各自的行政班进行。
今年3月,广东高考改革新方案确定,语数英+自选三科成为新高考的形式。在这个大背景下,高中实行“走班制”势在必行。近期,广州市内不少中学已启动了相关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