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一、立题与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遵循先立题、再开题的原则。确定题目后,选择以课题研究类项目或设计类项目的形式进行。
接下来,各组成员要根据关键词或研究主题查阅大量文献,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找出拟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等。同时,每个成员都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全面简洁地表述课题名称,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样就达到了立题的要求。接着,应该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可行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参考文献等顺序撰写开题报告,并制作课件;课题组在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后,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然后根据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完毕后收齐,组长把立题、开题《报告书》交给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签署意见,最后统一收交学校综合实验教研组负责老师。
二、研究过程
各班各组的研究性学习《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经过教务处或教科处审阅、签署意见后,会及时将其发还各班,这时各课题组就可以按照计划开展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通过本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方式寻找解决途径,并用文字、图片、录像、幻灯等形式记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及时将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录、小论文、小制作等打印成电子稿、纸质稿,尤其是要妥善保管好电子文稿,以便于研究结束时上交资料。
待课题研究结束即将结束时,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及时认真地总结研究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集体讨论,总结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缺陷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方法。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回忆研究整个过程,写出自我体会与收获。然后,课题组长或全组推荐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创新与不足”“反思”“致x”“参考文献”的结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等报告完成,课题组成员再集中召开结题报告会,负责人在会上陈述整个研究过程,展示研究结果,指导老师或答辩委员及同学应该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呈现、材料收集等问题进行提问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所提建议做出回应,再根据他人意见或建议修改结题报告、及时定稿、打印成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 博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反复讨论、交流、探索、总结,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通过博客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反思性、建构性的优势,可大幅度地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核心部分
1.教师博客群与学生博客群。
教师博客群主要由生物专业教师组成,其核心组成是同一年级备课组的成员。教师通过博客日志写下自己对研究性学习课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且与周围的教学群体相互交流,既有助于及时进行教学行为的检讨,又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思维的前提和原始资料,使其他教师得到借鉴,充分显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学生博客群主要有全校学生组成,每一班级可形成一个博客群体,每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产生的每一课题组也可形成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博客群体,其形式多样,根据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不断产生变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思想都可以写成微博发表上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出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特点。
2.教师问题区与学生问题区。
(1)有利于教与学的交流。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总存在着一定距离,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在家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博客进行统一解答,从而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因为其更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发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惑,发表他们对问题的独特看法,甚至可以发表他们的各种猜想。另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教师通过博客这种独特的个人思维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
3.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平台中设置的内容包括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组织答辩、结题评审等栏目,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4.链接。
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的生物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将生物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同时自身也可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级编辑来添加友情链接,如中国科普博览(省略)等。
二、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选题。
利用博客上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来选题可以保证各课题组的学生选择课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大量材料,提供许多参考课题开放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选的课题题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资料放入自己的博客里,在群组内保存和交流。在教师问题区和学生问题区内,教师和学生就选择的相关课题题目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写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收集的其他材料,经过多次的交流会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想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多个课题组。形成课题组后,这个小组成员就集中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上,将自己筛选的课题题目等需要他人了解的资料传进去。一个班级根据学生特点设立几个相对独立的群组区。在每个群组区内,课题小组进入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环节,以进入群组里的先后顺序编排一个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阿拉伯数字后面写上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和课题名称。当一个课题小组打开另一个课题小组的网页时,只能阅读,不能修改。只有本组成员知道自己小组博客的密码,能进入后台对本组课题的内容进行修改,将博客的共享性与建构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本阶段的优点是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空,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多元化讨论,多次反思,多次修正,为师生在非课堂时空的交流提供高效的平台,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决策者的作用。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也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认识。在讲到《生物圈的稳定》时,我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了大量的环境被遭到破坏的图片、文章、录象等各种资料,其中本地区的几幅环境受到酸雨破坏的图片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学生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感到出人意料,在学生博客群组上纷纷发言决心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同学们在网上经过几次讨论、交流后最终了解到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再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学生最终产生了三个研究课题:(1)二氧化硫对植物有直接影响吗?(2)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呢?(3)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场所在排放二氧化硫?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优势,全班同学按三个课题小组进行分类研究,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去。
2.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完成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平台能让教师全方位地参与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答辩、结题评审每一环节,能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创造良好的机会,能让不同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多次交互讨论、反思。此外,还能让同一班级各课题组宣传自己的课题,展示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共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学会表达,让他们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课题报告,直到课题最后通过。这是在教室里、在一节课时间进行传统研究性学习教学所难以完成的。在《生物圈的稳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又是如何开展下去的呢?
(1)制定计划。研究第一个子课题和第二个子课题的同学在网上反复交流讨论研究后,决定两组共同做一个实验,然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实验结果,形成实验结论。他们共同提出如下思路:选取三株长势相似的大豆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溢法测出玻璃罩放入幼苗前后的容积,根据化学反应和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的容积配置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开始进行实验观察。
(2)实施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有:大豆幼苗(三株)、玻璃罩一个,天平一台,小烧杯3个,比玻璃罩口径略大的玻璃板3块,亚硫酸钠,稀硫酸,凡士林,水,照相机,电脑,等等,学生在网上安排了各人所要准备的工具、实验的时间、地点,分工合作,实验过程中观察结果随时在网上公布,学生通过博客共享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课题报告。三个不同课题小组之间、同一课题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总结,教师始终参与每一个环节,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答疑、指导,最终由各组的组长分别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组的同学得出结论:当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植物的忍受程度时,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当二氧化硫浓度一定时,二氧化硫对植物危害程度与植物接触二氧化硫的时间成正比关系。第二组同学得出结论:在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范围内,叶片的受害程度与叶龄有关,成熟的叶比幼嫩的叶敏感,容易受伤害。植物受害的顺序是:先期是叶片受害,然后是叶柄受害,后期为整个植株受害。第三组的同学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网络与走访调查获得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本市两家大型工厂周围的树木的叶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白色的病斑,说明此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很大。说明二氧化硫最主要的来源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此外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大气二氧化硫增加的原因。要想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一方面要尽量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要栽种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例如美人蕉、银杏等。
3.组织答辩、结题评审。
通过小组博客,各课题小组建立了自己的课题区和多主体开放性评价区,在动态展示每一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各种资料、个人总结、结题论文等内容的同时,通过学校网络博客群组,不同课题组的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对课题进行评价,然后本组成员进行反思、修改,最后达到完善。
本阶段不仅可以对该课题组研究成员已有研究活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而且可以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不仅可使研究者及时科学地反省修正自己的研究活动,而且对其开阔思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学生通过微博不但可以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关键字】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评价
一、引言
高中化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通过研究其组成以及结构,逐步掌握这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了解它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篇文章将以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对象,通过论述其实施和评价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一般来讲,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的课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化学本身就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实际的研究内容入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条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具有研究意义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经过研究总结概括结果的能力。一般都是只有课题的具体要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原理、仪器、方案以及结论所有过程的确立。整个实验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谨慎沉着的精神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于学科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专项的探究。在高中化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有一部分内容被列为重难点考察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项地探索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氯碱工业”这个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专项研究——通过实际工厂的参观学习,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介绍以及网上资料的多方位查找,让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实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最后,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思考以及对于氯气这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的探讨。
第四,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研究学科之间的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成为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包括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化学以及能源化学等等,所以,把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质来看,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不会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可以遵循,人们往往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教学的具体思路。确定了教学的思路之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最终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第一,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最终成效的确定和评定。
第二,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实际的调查学习,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现和评定。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具体内容
第一,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过程当中的态度。具体包括:参加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的参与性;个人任务的完成性;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效果性;进行研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和他人的团结协作性。
第二,最终收到的学习成效。具体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案;具有的研究价值;最终论文的编写;附带的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以及模型课件的制作。
2.评价的具体程序
不论是开题和课题进行过程当中,还是最终的结题,都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开题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期评价针对的是研究学习进行的状况,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难题的克服以及学生之间写作精神的体现;结题评价针对的是学生在进行课题的整个过程当中的表现,从资料收集到结题的整个过程,最终成果的展现尤为关键。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为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只有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中心位置,从教学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出发,才能为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与评价确定出最优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穆维泰.利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考试周刊[J],2011(6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评价体系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以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都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阶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学校因素
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经费等,但是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学,由于经费不足,根本不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即使是有条件的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以高考为中心,灌输式教学仍是主流。老师、学生、家长关心的仍然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在许多人眼中是与高考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内心并不赞成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根本就不了解研究性学习,无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段差异和地域差异,盲目跟随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做法,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性,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甚至某些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在研究性课题的开发上“越俎代庖”,即在课程实施之初,完全由教师来统一指定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师设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现象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和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成为空谈。
二、学生因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进行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受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学生挑选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选题上缺乏目的性和自主性,随大流的居多;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这类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进行。
三、教师因素
能够将研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具备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真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有效贯彻落实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受制于现行的考核机制,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也不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一些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师,由于学校领导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应尽的义务,缺乏物质奖励,在考核教师时也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这些英语教师更热衷于竞赛辅导,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布置了某课题后,放任自流,只做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最终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提高。另一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仍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应付检查了事。研究性学习从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到结题等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
血,如果真的想要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收获,把课题做成精品,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严谨、负责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如果教师能力缺乏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热情不高,即使勉强结题,也不会做出精品,成果经不起推敲。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以致用”的有效表现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无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往往存在随意性,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容的系统性。在进行评价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基本上由几位教师担任评委,一言定乾坤;二是评委在进行评比时,个别人主观好恶严重,认为文科研究性学习无用,重理轻文,评价有失公正;三是评价方法欠科学,有些学校评价研究性学习,仅仅依据成果展示,未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表现。还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但是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事先已知各项评价方案,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为了追求与评价标准相吻合,而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却刻意掩盖了缺点的现象,致使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丧失了评价的有效性,也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表演而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学习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新生事物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目前仍处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清霞.基于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143-144.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师欠缺 指导教师 课程管理
虽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学科课程有差异,但是,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高低、教师指导能力的强弱,仍然是决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研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在认识、知识、能力、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欠缺,尝试性地拟出缓解教师“欠缺”的主要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中多维度的教师欠缺
1 认识性欠缺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成为影响课程教育目标最大化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认识性欠缺表现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要求、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对象和方式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上。由于传统学科教育思维习惯和实践方式的强大影响,一些教师的课程观仍然有偏差。比如,仍然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目标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人们的“隐性观念”与“表述观念”的偏差。事实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固有认识总在顽固地阻碍着新观念的生根。要形成正确的“表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养成正确的“隐性观念”则远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虽然也包括“表述观念”的不到位,但是,“隐性观念”的不到位才是更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2 知识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必然导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首先,中学教师基本上都只具备一个学科的知识背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科综合性使得教师的储备知识“捉襟见肘”。其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无法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所涉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前沿性也可能随着课题的进程而超越教师的知识视域,即使是只涉及单学科知识的课题,也很有可能超越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也就成为了影响他们指导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 能力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由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承担过去由学科专家负责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材料的组织工作。在缺乏足够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教师们仓促、被动地上岗,表现出不适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这样就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制定的盲目性、课程主题的狭隘化、课程资源的贫乏、评价对象的学科化……等弊病。国内有专家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能力性欠缺还包括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的薄弱,如敏锐发现问题、科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广泛获得文献和信息的能力,调查能力,访谈能力,规范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的能力,合理陈述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的能力,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寻求外援的能力,等等。
4 责任感和积极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它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许多学校并不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是形式化开设,形式化赋予学生学分。学校管理层的不重视,必然影响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许多学校在规定好基本的程序与要求后,不太关注具体实施情况和课程实施结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指导教师职责也往往没有制度化的考核和评价措施。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没有严格的标准。导致在教师群体中发生责任感淡薄、积极性欠缺和辅导不到位的现象。
5 时间性欠缺
我国不少中学教师编制紧张,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长期超时超量工作。研究性学习虽有学生研习时间的规定,对教师投入工作时间却无规定。加之,学校普遍地偏重高考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只是锦上添花之物。因此,教师更不愿意将原本紧缺的时间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指导中,研究性学习成了学校课程实施中最具有弹性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欠缺”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研究性学习中的多维度教师欠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轻欠缺的程度。
1 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某个新观念的生根,需要在人的意识中有可相联结的观念群的支撑。因此,首先需要实现教育和课程观念群的整体转变。只有当相关的教育观念都开始发生变化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述观念”才有基础内化为“隐性观念”。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深入领会新课程实验的背景、目的、理念创新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关注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以建立正确的隐性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行为除了小部分是“刺激――反映”的联结性学习外,大多数属于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实现心理或行为的持续性变化。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教育中,应该大力借助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观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展示或活动展示,听取或阅读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再加上观察者本人对学习现场的真切感受,自觉对比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
2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职能
由于与高考中的“分数”关系不大或至少不直接,研究性学习普遍受到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省、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通过评估和评比等手段,促进学校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和教学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3 校外发展专家指导团,校内实施灵活的指导教师制度,缓解教师知识性欠缺和能力性欠缺
对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性欠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校外专家团队,以“借力”的方式来缓解。这些专家不仅可以担任学生的专题指导教师,而且可以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也可以实行灵活的校内指导教师制度。课题小组遇到具体问题,可以寻求校内具有相关知识或技术的教师的帮助,还可以形成由相关学科的教师自愿结成的主题性研学指导团队。这种团队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选题领域,并为学生的相关课题提供过程性指导。
4 发展若干名方法指导专职教师。缓解能力性和时间性的欠缺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涉及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不同性质任务的课程目标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基本研究方法,需要全体学生在多种研究主题中都掌握,这些方法的掌握既是开展研学所必需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为了解决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性欠缺,我们可以在每个年级配置专职指导教师,以大课形式进行多班学。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这些方法的理论教学。
5 教师责任制度化,奖惩分明,提高教师责任感和积极性
制度化不能仅仅限于印发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还必须有详细具体的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比如无故缺席被指导小组的开题、结题报告会应定性为教学事故并给以相应的批评或惩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研学课程还只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而没有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动机逐渐减弱的原因之一。还可以建立多种鼓励方式。如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每学年出优秀研学作品汇编,入选作品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表现积极或成绩突出的老师提供出去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等等。
6 研究性学习层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