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诗歌翻译论文

诗歌翻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诗歌翻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诗歌翻译论文

第1篇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最终达到管理人员的信息输出要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可以更好的解决项目中琐碎问题的查找和归类,实现有序的项目管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1多媒体技术

因为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硬件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不断深入,从前需要实打实的进行展现的一些工作步骤如今可以以软件的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技术性的工作,这样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但是,虽然软件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享受软件为工作带来的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更高的风险。因为软件系统不只是一个程序,程序与程序之间相互影响,一旦出现问题,相互影响导致出现问题的概率攀升。而纵观如今的建筑行业中的施工管理,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对于管理并不重视,无论是最基础的管理还是后续的管理,都处于放任状态,这样的管理现状不仅对单个建筑施工单位的影响不好,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接触到的信息量时十分巨大的,这些信息量的处理及其消耗人力,并不是领导具有优秀的领导能力,员工具有行动力就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的。关于这种软件的开发,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现如今,虽然相关的技术程序已经不断的涌现,但真正做到优秀的、万无一失的软件,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

1.2网络技术

在工程单位进行一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前期的沟通洽谈,中期的建设工作还是后期的合作处理,都需要来自工程各个方面的人员进行实施的沟通和谈判,而往往这些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所在地经常会进行变换,这个时候,为了得到及时的沟通和接洽,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可以随时进行沟通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在网络社交平台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将资料和其他文件进行保存的论坛,也就是BBS,在这里,工程项目中来自各个位置的人员都可以进行沟通,获得信息,进行技术上的技术交流,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也给整个工程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现如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缺陷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假如计算机技术的帮助无疑是给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十分巨大的便利,也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得以更好额进行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但是,纵观目前的工程管理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工程项目管理更快的发展,也需要得到一个及时地解决。

2.1关于硬件

作为科技设备,计算机在安装上需要进行许多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购买计算机本身的费用,还是安装时所需要的电缆、网络附加费用和安装计算机时所需要消耗的安装费用等,都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但是,关于硬件上的资金问题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十分的容易解决,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的项目管理领导在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技术上的投资是十分大方的,他们也很愿意在这方面进行金钱投资,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确实能够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方便,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可以为企业本身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投入,也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现代感和形象度,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很大的作用。

2.2关于软件

现如今的软件市场上,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工程项目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往往是一个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难题。在市场上,这类软件种类很多,价格不等,而且由于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距,很多软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所需要的项目,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挑选软件的时候考虑到多种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软件,进行办公。2.3关于人员在进行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置和软件的选择和安装之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原来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是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发挥真正作用的关键环节。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不是相关的专业人才,很难进行操作,而擅长这类技术操作的技术工作人员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应该加强对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2篇

大家都知道,论文的编写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论文常用来描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着病例分析论文写作而言,是将实验研究所得出的临床积累的经验和结果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病例分析论文格式与范文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

范文赏析:

病例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教授高血压病时,单靠课堂的理论讲授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在学习高血压病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缺乏对高血压病的综合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分别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病例式教学的意义及特点、病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病例式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学习效果为目的。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高血压教学应用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由于高血压病内容复杂、理论性很强,若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难以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融会贯通,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会理解运用高血压知识,可以采用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现将病例教学法的教学体会报告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安排,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在讲解疾病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表现及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疾病的掌握不完全,难以进行深度广度的延伸,从而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没有达到要求。

2.病例式教学的意义及特点

病例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讨论、推理及判断,来达到教学目的得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对病例的研究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決策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符合医学综合性课程、创新综合性实验的需要。

病例式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在病例式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病例式教学具有一定实用性,对学生临床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病例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通过对病理等的分析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临床知识;病例式教学的直观性能够更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病例式教学的启发性,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1]。

3.病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3.1课堂设疑

在课程开始前,可以提出几个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开始讲授课程,讲授的课程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最后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解决之前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3.2病例直观展示

在课堂上直接的将与病例相关的图片、幻灯片等同病例一同展示给学生,学生现场见过疾病病变都比较少,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气氛,更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3病例比较鉴别

在教授完一个或者多个例子后,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类似的病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给予的病例进行鉴别,使得提高学生对各病例的诊断。

3.4病例课后作业及考核评价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布置病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思考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考试或者考察时,可以将病例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以来检验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

4.病例式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血压病教学中,使用病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概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多个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策划、设计、组织此次高血压病例教学活动,检验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小组成员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

其次,根据高血压病教学的目标,及难点和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并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适当的进行小组指导,并协调各组之间的沟通。

再次,各小组成员根据高血压病例资料进行课前讨论,小组长检验成员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针对病例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

最后,进行病例教学课,开展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各小组各出一位成员进行发言,教师考察学生对高血压病例的掌握熟练度、诊断方法、思路等,根据情况做出评价,可作为平时测验成果。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对学生进行进行辅导,启发学生创新思路,时刻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最后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忽略的细节进行讲解分析,带领学生再次对高血压病例重难点进行巩固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采用病例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在设计病例内容时,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病例,如果针对性不强很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起到反作用。不宜设计过多的临床知识,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理解困难,但是在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面广、复杂的病例。在课堂上适当的组织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讨论主线避免跑题现象,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讲解的深度广度,以上都是需要教师在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教师要做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5.结语

病例式教学法是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培养临床适用型、多功能及能适应当代临床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开展的教学方法,使用病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开展病例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结合本病、本专业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并不断地完善病例教学方法。

第3篇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提纲拟定原则

第4篇

>> 诗歌三级接受理论视角下《好了歌》的英译对比分析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认知突显视角下的隐喻探析 认知隐喻视角下外贸函电隐喻应用研究 常读常新的《好了歌》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字》中隐喻的分析 《好了歌》诗词英译两个版本比较 模因视角下的认知隐喻研究 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式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爱情隐喻差异研究 认知和文化视角下英汉“教师”隐喻对比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nose”(鼻)的隐喻 认知隐喻视角下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 认知视角下的汉英爱情隐喻异同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论认知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认知视角下宋词中“愁”的隐喻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 Joly, H.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Hong Kong: Kelly &Walsh, 1892.

Joly译文的校对也参阅了姜其煌.《好了歌》的七种英译[J]. 中国翻译, 1996 (4).

[13] Hudson, Elfrida. An old, old story [ J ]. China Journal, Shanghai, 1928 (8).

Hudson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4]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929. 王1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5] McHugh, Florence and Isabel ( trans. ) The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1958. Machugh姐妹译文, 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6]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s, 1958. 王2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7] Bonsall,B.S. 2004. Red Chamber Dream,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邦斯/索尔神父的《红楼梦》英译文打字机打印稿(未公开出版),详细网址为: 。

第5篇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汉译本 翻译技巧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举世著名的苏格兰诗人,生于苏格兰阿罗微(Alloway)一个贫寒的佃农家庭。少年时就下地干繁重的农活,彭斯边在田间劳动边广泛阅读,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对诗歌有着强烈的兴趣。15岁开始诗歌创作,将古老流行的苏格兰曲调配上新的歌词,不久后便以诗名闻于邻里。178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出版,以后共出6集。彭斯由于劳累过度而早逝,一生仅活了37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由詹姆斯・金斯莱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彭斯诗歌全集》(Burns Poems and Songs)中所收的诗作共达632首。

彭斯的诗歌主要以苏格兰方言写作,他的作品主旨鲜明,纯朴自然,语言“喷发着土地芬芳”。彭斯具有强烈的民主进步思想,关心美国、法国人民的革命,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有关的诗歌包括《不管那一套》、《苏格兰人》、《自由树》;他创作了大量歌颂友谊、爱情和大自然的抒情诗,如我国人民熟悉的《往昔的时光》、《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呀在高原》等;也写了不少的讽刺诗,如被公认为西欧讽刺诗的顶峰之作的《威利长老的祷词》;还写了不少的咏动物诗、诗札及叙事诗。

二、译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翻译家。13岁时,因父亲在湖北谋得一职,便随父亲来武昌就读于“文华中学”――颇有名望的教会学校。5年的中学学习给王佐良以后做学问的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他对英国文学的浓厚兴趣。1935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与许国璋、李赋宁、周钰良、查良铮这几位后来都成为我国外语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同在一个班学习,而且他们的老师:金岳霖、贺麟、吴宓、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文人。而后,爆发,学校内迁,他随同来到西南联大。1947年,王佐良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49年,得到北平解放的消息后回国,从此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英文系主任。

作为我国英语界的著名学者,王佐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他在英国文学、中西诗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他著作和译作甚丰,仅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他出版的专著就达16部之多。著作包括:《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英国文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翻译:思考与试笔》、《英诗的境界》、《莎士比亚绪论》、《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心智的风景线》、《中楼集》;译作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林》、的《雷雨》(汉译英)、《彭斯诗选》(1959)、《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1985)、《苏格兰诗选》等。

三、原诗简介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中的名篇,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彭斯诗歌之一。该诗作于1794年,彭斯根据苏

格兰的古民歌进行加工,以苏格兰方言写成,配有曲调,可以吟唱。作者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以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调和所爱的人相比,以大海干枯、岩石熔化和永不变心的爱情相比,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而清新,加上易于唱诵,吟绕耳际的韵律,深得各国读者喜爱,是英语抒情诗歌中的精品。

四、译文赏析

1.译文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表达

王佐良先生作翻译,多为英译汉,他认为:“对于中国译者来说,他的主要工作只能是外译中。特别在诗歌翻译方面,外文特好的人虽然也不妨偶尔一试将中国诗译成外文,但他的真正成就必然在外译中。”在诗歌的翻译中,他也有所选择,他的主张是:“我觉得一个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风格。”彭斯是他译得最多的一位诗人。

彭斯的抒情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了很大的部分。《一朵红红的玫瑰》,如原诗简介里所说,是他爱情诗中的名篇,是他最为广为流传的诗作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该诗的不乏其人,如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就译品的质量而言,以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标准来衡量,王佐良的译文可称得上是上佳之作。

《一朵红红的玫瑰》内容简单明了、主题鲜明,它表达的是对心爱的人坚贞不渝的爱。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真挚动人的情感、质朴清新的语言、强烈的音乐感,以及浓郁的苏格兰气息。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语言的特别凝练,在于它形式和内容的截然不可分,以及形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可分。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困难。因为诗歌的翻译要求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内容和风格,还有它的形式。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形式,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往往是不可传达的,而且形式一走样,风格也会跟着走样。能否译好诗,首先,如林以亮所说,要看译者和原作者能否达到心灵上的契合,这种契合能否超越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能否打破种族上和文化上的樊笼。其次,便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和补偿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佐良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些。

首先,王佐良的译文《一朵红红的玫瑰》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容,做到了意美。原诗对坚贞不渝的爱的表达,主要通过几个形象:“red red rose”,“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the sea’s gang dry”,以及“the rocks melt wi’the sun”。本篇译文完好而又恰当地保留了这些形象:“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这第一节译文以“呵”保留了原诗开头的感叹词O,形象“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子”一如原诗,连明喻的标志“像”(译like)也照样移植。至于“the sea’s gang dry”和“the rocks melt wi’the sun”这两个形象,汉语中的“海枯石烂”似乎正好与之完全对应,但王佐良没有简单草率地套用这个四字成语。他是这样考虑的:“这里的形象――海水枯竭,岩石熔化――在原诗是新鲜的、有力的,而如果我们根据直接的反应,不假思索地用‘海枯石烂不变心’来译,那就不是忠实,因为‘海枯石烂’这组四字成语在汉语和汉语文化环境里已经用久用惯了,不再使人感到新鲜。”他的译文“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既完全保留了原诗的形象,又妥善传达了原诗清新锐利的风格。

其次,他的译文和原诗一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一样富于节奏和音乐感,做到了音美;译文的形式也和原诗接近,做到了形美。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这样说:“从翻译本身来说,我自己想要努力做到的,首先一条是:以诗译诗。彭斯的诗音乐性强,所以译文要保持脚韵(不仅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且要照当代普通话读音),形式也力求接近。”本篇原诗为四行诗段,一三两行每行八音节(第一节有例外),为四音部抑扬格,二四六行每行六音节,为三音部抑扬格。脚韵的排列头两节为abcd,后两节为abab。本篇的译文也是四行诗段,每节二四两行押韵,如“尘”和“存”、“离”和“里”。对音部的处理,译文每行的字数多为九、十个字;为了分别和原诗四音步行和三音步行对应,译文中也有长达十二个字和短至七个字诗行的区别,每行包括四个或三个词组,这样读起来时,既保持了与原诗大致相同的节奏,又像原诗那样长短错落,不致因节奏过于整齐而给人单调的感觉。

从原诗的风格来看,质朴、清新、通俗、自然、浓郁的苏格兰乡土气息是它的特点。王佐良的译文,由于完好而恰当地保留了原诗的形象,也同样保留了原诗清新的气质。至于通俗和苏格兰方言问题,王佐良认为,“通俗首先见于方言的运用”。如果译者用中国某一地区的方言来译,例如四川方言:“且不论译者本人是否有此本领,那样做的结果会带来一种与原作不一致的四川情调,而且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外加成分。王的做法是:把苏格兰方言当做苏格兰国语,就象我们译任何国家的语言一样,用汉语普通话来译,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看情况尽量通俗,亦即尽量采用民歌的调,不只在音乐性上,也在句式和用词上,宁用较老较土气的说法,而避免现代化。”王佐良的选词的确遵循了以上原则:译文中“红红的”,“甜甜的”,“永远爱你”,“大海干枯水流尽”,“暂时别离”,这些表达方式都朴实自然,语言通俗而意义不俗。

2.翻译技巧评析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之处,其一是形象的问题。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说:“形象是诗歌语言里最重要的成分,古今诗人莫不致力于此,所以需要译文高度的忠实,不忠实就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翻译家们多同意,在译文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对形象的传达尽量采用直译的方式,一来可使译文在形式上和原文更接近,使读者更了解原文文化;二来可以丰富译文语言。在《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翻译中,王佐良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1)直译法

1)原诗第一节中包含两个形象:

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一是red red rose,一是melodie。王佐良的译文完全直译: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

奏得和谐又合拍。

译文“红红的玫瑰”“甜甜的曲子”,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原文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译文也照样。

2)Till a’ the sea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 melt wi’ the sun;

这是原诗第三节的开头两行,也含有两个形象:一是大海干涸,一是岩石被太阳熔化,正好与汉语中的“海枯石烂”完全对应――形象相同,喻意也相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民在思维和表达上常有惊人的共性,这是又一例证。可王佐良先生没有采用汉语习语套用法,理由在前面已经论及。他照原文字面意义,再按诗歌语言的需要略为加工,译成“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兼顾了原文的形象和风格。

(2)意译法

许渊冲先生认为:“一般说来,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或者虽能表达,但是形式生硬牵强,那时就要意译。”意译和直译是翻译中互为补充的方法,二者均不可缺少。王在本篇诗歌的翻译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我也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我一息犹存。

关于这一例子,王佐良在译本序里这样说:“这里the sands o’ life就是成语,彭斯用时已不新鲜,也不存在真正的形象,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sands是指过去计时的沙漏,也就无需用形象来译。”他在此倒是套用了一个汉语成语“一息犹存”,意义贴切,富有诗意,且与第二行的“尘”押韵。

五、结语

《一朵红红的玫瑰》在我国如此的受欢迎,应该感谢其成功的翻译版本,其中王佐良、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论文中,通过从语言和翻译技巧来比较和评析原文和译本,大家可以发现,译本作者都在试图用文学翻译来表达原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阅读这篇论文,大家对文学翻译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有所掌握,也可以简单判断出什么才是好的译本。

参考文献:

[1]陈新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亚同.英译汉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莉那.新西部(下半月).陕西省西安市,2007,(09).

[4]李春飞.英美名诗赏析.广州: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4.

[5]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10年前,郭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2008年,她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郭晖掌握英、法、日、拉丁、古希腊5门外语,翻译了3部书稿,以及总字数达30多万字的外国作品。

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去年,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郭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教师,母亲徐孔镕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后来,郭晖被确诊为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

当年秋季,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躺着,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渐渐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父母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郭晖只能在床上躺着,无法坐立,也不能行走。妈妈上班前把水、食品、收音机等准备好,让郭晖自己取用。一天,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

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能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父亲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是非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己学习。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父母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父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都是在床上自学完成的,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郭晖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了。

1990年,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做翻译工作。郭晖看到了一丝希望,她要努力抓住它。

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3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考完试,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1993年,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年末,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次求职,让郭晖知道了自己学历偏低,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当年,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郭晖去打听,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攻读北大博士

硕士毕业后,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找工作不容易。

在求学的道路上,郭晖奋力前行。2003年,郭晖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郭晖的导师也钦佩不已。

毕业前,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父亲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北京大学,郭晖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能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这时,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5门考试结束。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

圆梦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郭晖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单独宿舍。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有时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团中央还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得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郭晖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路攀登中,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天遂人愿,郭晖受聘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至此,郭晖用27年的时间,终于“站”上三尺讲台。2009年3月,郭晖开始在河北工程大学教英国文学史。最多的时候,她为一个90多名学生的大班上过课,英美文学、英文诗歌、英文散文,郭晖都教授过。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道德经,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1引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同时,更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西行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家的重视,尤其是在崇尚世界和平的今天,西方学者也在汲取的它的精髓。可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对《道德经》原文的理解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就对《道德经》的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关联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它翻译实践中所起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关联理论出发,探究如何更好的翻译《道德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尽微薄之力。

2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 和 Wilson 基于Grice 的关联准则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中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者提供关联性的最大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 听话者则挑出关联性最大的假设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1](69-73)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为取向。因此,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就是最佳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最佳关联,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2](P124)

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译者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但是,读者想要得到的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杂志网。[3](7)正如格特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书中所解释的:“关联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交际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企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4](30)因此,最佳关联性不仅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译者要进行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信息及相关语境,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找出原文暗含的意图,得出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在关联理论的制约下,充分估计读者的企望,并把原作的意图传达给读者。[5](203)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最佳关联性,让读者能够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充分的理解原文。

诗歌是文学表达的最高形式,它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中国的古典诗歌尤为如此。《道德经》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记录着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众所周知,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诗歌,诗歌的本身都是感情和思想的表达,这也是中西方诗歌的相通之处。因此,为了中西方文化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学者们致力于诗歌的翻译。关联理论也认为诗歌是可译的。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诗歌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首先根据诗歌原文的明示,推断出诗歌暗含的交际意图,再根据语境假设,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让读者不费力的理解诗歌。总之,诗歌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原则核心。下面就以《道德经》之九章为例,阐述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诗歌翻译。

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之九章的翻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6](20)

译文一:

Fill your bowl to the brim andit will spill.

Keep sharpening your knife andit will blunt.

Chase after money and securityand your heart will never unclench.

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

Do your work, then step back.

The only path to serenity. (Stephen. Mitchell译)

译文二:

It isbetter to leave a vessel unfilled, than to attempt to carry it when it is full.

If youkeep feeling a point that has been sharpened, the point cannot long preserveits sharpness.

Whengold and jade fill the hall, their possessor cannot keep them safe.

Whenwealth and honors lead to arrogance, this brings its evil on itself.

When thework is done, and one‘s name is becoming distinguished,

to withdrawinto obscurity is the way of Heaven.(James Legge译)

译文三:

One should stop indue time rather than fill it to the brim.

When a point iswhittled too sharp, its sharpness cannot remain long.

When a hall isfull of gold and jade, nobody can keep them long;

When a man ofwealth and rank is arrogant, he is looking for a calamity upon himself;

When one succeedsand subsequently retires, he follows the true way of heaven.

(辜正坤译)

之所以选取《道德经》第九章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在这段话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短语,可以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第二,只从字面来看,《道德经》之九章的原文有些地方的表面含义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所以译者只有经过明示-推理的过程,让译文符合读者的期盼,即译文能够很好地把最佳关联性再现给读者才能让读者明白其精髓。

《道德经》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明白了原文的含义,再来分析这三特点鲜明译文版本。译文一使用了五个英语中的祈使句和一个名词短语,语言是最简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忠实原文。可是他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翻译为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即在意别人的赞扬,终将会成为别人的俘虏,与原文的含义有点远,而且“富贵”也没有翻译出来,再看他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下之道”的翻译,他译为“先做事业最佳关联,再后退,这是通往宁静、安详的唯一之路杂志网。”把“道“意译为宁静,安详,显然与原作者的暗含的意图有出入。尽管译文一的译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可是在由于他在第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从文字的表面找出原作者暗含的意图,没有实现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无法在译文中呈现出最佳关联性,因此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文二和译文三其实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把原文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还原成了完整的句子,这样的处理显然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因为英文诗歌几乎都是完整的句子,从这点看来,译文二和三是更符合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其实他们也是有不同之处的。译文二的句子要比译文三的句子更复杂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译者的处理努力有点大,处理的努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弱。同样来分析他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他把它译为一个人事业完成,享有盛名了,再回到默默无闻就是天道。他的翻译显然比译文一更好的把握了原文的含义,而且读者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满足了读者的企望,实现了最佳关联性。和四在处理努力上明显比译文一要小,从这点上来说,关联性显然增强了。译文三的特点是可读性很强。首先,译文四忠实原文,这得益于译者处理努力小,自然关联性就强。其次,译者用了相对容易理解的词汇,例如说在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上,他是这样翻译的,当一个人成功之后,退休,他遵循的是天道。很清楚,这样的翻译不仅忠实原文最佳关联,而且易于读者理解。最后,译者使用了四个带when…, …结构的排比句,结构更加紧凑,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译者又选择了符合读者认知环境的词汇,让不同层次的读者不太费力就理解了原作者的意图,实现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了翻译作品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要求。所以,译文三是最通俗易懂的版本,这也是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很多美国大学选择这个版本的《道德经》为参考书的原因。

4 结语

翻译是原文、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译者根据原文的明示信息推断出原作者的暗含的意图,再评估出读者的认知环境,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让读者轻松的理解原文,翻译活动就是成功的。在翻译《道德经》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只要在译文中能够再现最佳关联性,翻译的效果就达到了,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2][4]Ernst - Augus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Context[M]. Oxford: Blackwell,1991.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

[5]王晓晓.关联视角下的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老子著,辜正坤译.道德经[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第8篇

关键词:庞德 误译 中国古诗 改写 “三要素”理论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埃兹拉·庞德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并大胆创新,发起了一场意象派运动,改变了当时文坛的诗风,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艾略特称庞德“为我们的时明了中国诗”。人们谈论庞德的成就,多是评价其“意象诗”在美国诗坛的美学感染力,少有探讨其译文的忠、信问题。近几年,有很多学者对庞德的翻译作品持质疑和批评态度,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批评《华夏集》是“假李白之情”,实为“改写”“重组”“剽窃的创造”。

二、庞德的误译

从翻译角度看,庞德的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倾向于一种随心所欲的翻译,所以从其译诗中不难发现很多误译。误译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无意即是无目的,纯属语言理解有误或表达不当所致;故意则是有目的,其目的有文学的、文化的、政治的……不一而足(王东风,2010)。庞德的译文有无意的误译也有有意的误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故人西辞黄鹤楼,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

ro,

烟花三月下扬州。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孤帆远影碧空尽,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唯见长江天际流。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庞德并没有忠实地传达出这首诗的准确意思与意境,其中有很多误译之处。首先,“西辞”指的是从黄鹤楼往东到扬州去,而庞德译为“goes west”(到西方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西方并不是个好去处,例如形容人去世常常是“驾鹤归西”。其次,“kiang(长江)”“ko-jin(故人)”“ko-kaku-ru(黄鹤楼)”等词是根据日文音译的,容易让中国读者困惑不解。再次,原诗传达的是诗人既为友人升迁高兴又为将与友人惜别而感伤的复杂心情,而庞德将“烟花”译为“smoke-flowers”,将其理解为江上朦朦胧胧的“薄雾”,将译文的整体意境塑造得凄凉、伤感、惆怅而茫然,并没有译出“烟花三月”即暮春时节扬州繁华似锦的热闹景象。

庞德对上述古诗的误读,客观原因可能是庞德翻译的是二手材料,即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 (1845~1935)和东方学家Fenollosa(1853~1908)的译文手稿。前人的误读与误译会直接影响庞德的翻译。主观原因是庞德自身中文水平有限,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从而出现很多误读误译。然而除了无意误译之外,庞德在很多译作中都留下了他有意误译的痕迹。以庞德译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为例:

送友人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青山横北郭,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白水绕东城。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此地一为别, Here we must make a separation

孤蓬万里征。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浮云游子意,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落日故人情。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挥手自兹去,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萧萧斑马鸣。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不少国内学者批判了庞德这首诗中的误译,比如,“送友人”不应是“taking leave of a friend(告别友人)”,而应是“seeing off a friend(送别友人)”;“青山”应译为“green mountains”,而不是“blue mountains”。除此之外,“横”“孤蓬”“挥手”等译词也备受诟病。然而,细读这首译诗,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

1.省略主语、谓语、物主代词,去掉宾主、逻辑、因果和时间等关系代词,直接突出意象。例如,“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庞德的译文照搬中国语法,借鉴汉语简短凝练的句式,选用了无主语句,却忽略了英汉两种句子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使之缺失主谓一致的形式接应。

2.模仿汉诗的对仗结构,直接呈现意象,创新意象,保留意象并置,如“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dead grass”“floating clouds”。或许庞德有意将“青山”译为“blue mountains”,其一,突出整篇诗歌的画面感和视觉效果,其二,取“blue”的英文内涵“忧郁、深沉”来突出送别时忧伤凄婉的氛围;其三,注重押韵,译诗富有音乐性,节奏平稳而舒缓。这些特点与其《政论文》(1937)中所总结的诗歌翻译三条标准(音乐性,视觉性,直接意义和双关)不谋而合。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古朴明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是诗歌艺术的上品。虽然庞德的译诗句式长短不一,音韵不定,但感情细腻、意象丰富、风格质朴且有较好的音乐感,基本能够再现原诗的神韵。此外,庞德诗歌翻译的阐释性观点,是主张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待过去,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古典诗歌语言。可以说,其翻译是以变形的李白的面貌出现在西方的,他使用现代语言翻译加上自己的阐释、创造,还有下意识的误译,因此不少中国学者将其翻译称为“创意英译”“创造性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的破格”等等。

不难看出,庞德的中国古诗翻译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模仿了中国古诗的意象叠加和简练短句的技巧。他的译诗,与其说是将中国古诗介绍给英美读者,不如说是通过创造性叛逆对中国古诗进行了一定的重写、改译,然后将改头换面的中国古诗呈现给英语读者。同时,他模仿中国古诗的艺术手法,学习其中丰富的意象设置和句法特征,从而自成一派,促成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诞生与发展。

三、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的新阶段——翻译的文化论。这场变革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5~1996)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的改写,改写即操纵,所有改写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通过操纵文学,“改写”在特定的社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挥作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改写有助于某种文学和社会的进化,可以引进新的概念、新的风格、新的手法(勒菲弗尔,1992)。在《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勒菲弗尔介绍了“三要素”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和操控,翻译不能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是因为它始终受到三种因素的操控: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观点等等。“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受此影响,译者会任意增加、删除或者改动原语文本,使译本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同时,不同的译者由于个人经历、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这些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并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同时英美文坛各种思潮涌现,流派纷呈,“反传统”“反常规”成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庞德早已厌倦了当时社会无病、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的诗风,于是提出革新诗歌创作的主张。他在接触意象丰富的中国古诗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与启示,提出使用意象以呈现出具体的画面,创造节奏以表达新的情绪。因此,他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翻译的忠实性原则,而是倾向于采取创意翻译,在翻译中注重意象的叠加和并置,节奏和韵律的和谐,写出了半翻译、半创作的诗。由此可见,当时“反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庞德自身的诗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其诗歌翻译与创作。事实表明,他的汉诗英译及其意象派诗歌推出之后广为社会所接受,且获得颇多赞誉,可见当时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庞德的“误译”。

诗学是关于诗作和诗歌及其技巧研究的理论,也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学技巧、体裁、主题、人物和象征,其二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翻译操控理论认为,诗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将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影响程度(勒菲弗尔,1992)。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在一定诗学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作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提倡者,庞德认为,诗人应该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是,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诗情藏而不露,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刘军平,2010)。庞德的译学和诗学同步发展,他翻译激励并加强了他的诗歌创作,而诗歌创作又反过来引导和促进了他的翻译。庞德在翻译汉诗时遵循了一个总的原则,即在翻译时打乱句式,重塑原文,将之改写成一首英语风格的诗歌。其主要特点在于,翻译时译者有充分的创造性,或者用韦努蒂的话来说,是一种“阐释性翻译法”。在翻译中国古诗过程中,庞德大胆删改原文,采用“阐释性的翻译方法”,将翻译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显而易见,庞德的翻译观和诗学观直接影响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为庞德的“误译”提供了合理性解释。

赞助人,即促进或阻止文学阅读、写作或改写的各种权力(人或机构),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勒菲弗尔,1992)。赞助者可以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陈德鸿、张南峰,2000)。庞德在1910~1920这十年间,与许多英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他在翻译中国古诗过程中得到了华盛顿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及很多文学精英的支持,并与一群诗人一起发起了意象主义活动。不仅如此,他和许多文学刊物有关系,发表过不少作品。《华夏集》一经出版,广受欢迎,西方读者认为《华夏集》打开了通往东方的窗户,西方评论家则认为该英译本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中经典的经典”。斯坦纳说,“在翻译史上,幸运的误读,往往是新的生命的源泉”,庞德的翻译,就是这样幸运的误读。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误译,非但没有被打进冷宫,反而深得英美读者的喜爱,并引发了20世纪美国的一场新诗运动。庞德的译作得到了专业人士、出版社、大众等赞助人的大力支持和赞誉,正是这一原因,庞德的汉诗英译才能得到当时译语读者的认可,由此也为庞德的“误译”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列举了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误译的典型范例,然后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和“三要素”理论分析其误译的根源,得出“庞德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制约,从而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和操纵”这一结论。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认识到了庞德误译的局限性、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即庞德在当时“反常规”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平台上,在当时诸多赞助人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独特的翻译观和诗学观并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出了一批虽不够忠实却很有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并发表了一系列意象派诗歌。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庞德达到了其翻译目的,并且促进了美国当时的诗歌创新,为西方文坛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3.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2.

[3]Pound Ezra. 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4]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

版社,2000.

[6]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3).

[8]王东风.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

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9]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

翻译,2005 (6).

[10]朱伊革.从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J].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