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案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档案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管理工作。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积极应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各项挑战。反观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一些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档案管理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其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甚至还会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从总体来看,目前档案安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因素。档案人员的安全意识、职业素养、保密意识等。二是档案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档案立卷、归档、借阅、利用等环节没有按规范严格操作。三是网络安全、自然灾害、软硬件设施安全等因素。
2预防为主,切实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2.1提高认识,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为进一步提升档案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职业培训,逐步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在思想认识上,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明确其工作性质、地位、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范结合”原则,将档案安全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好档案安全防范工作。此外,档案权利部门还应积极开展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员档案安全意识,树立“档案安全无小事,档案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培养和强化全员档案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2.2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档案安全管理漏洞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逐步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其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明确档案安全管理要求与规则,将档案安全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环节当中,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流动、保管和利用制度,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模拟演练,以有效提升整个档案管理部门的安全应急能力。从档案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到销毁、保管、利用,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严把档案案卷质量关,各项档案资料进出馆均要做好登记,以防出现丢失和损坏等情况。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运用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管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质量。
2.3要按规定配置档案用房和档案设施,防止档案实体遭遇毁损档案馆(室)建筑为档案保护和利用服务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档案馆(室)建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档案的保护条件和库房管理措施的效果,也将影响到对外服务的开展。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档案馆(室)设置在行政办公楼或图书馆的顶层,承重问题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后果严重。档案馆应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建设规范》设计建造。保障档案实体安全,要落实档案库房“八防”措施: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要按规定购置档案装具、档案保管设备和档案包装材料。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工作,并对馆内设备摆放,特别是电器摆放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并规范布置设备路线。要定期检查电源线路、火警自动喷淋系统、电子防盗报警系统等,防止因线路老化或短路引发火灾。需要配备专门人员对馆内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库房内档案装具要合理布局、避光通风、整齐有序,且要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以便发生突况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降低档案损失程度。
.4实施档案登记备份,保障信息数据安全档案登记备份是以强化档案行政监管为导向,着力于提升档案部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现实的能力,通过档案登记备份,可以保障信息安全、保全档案证据、保存真实记忆。在开展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中,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安全保密、有效服务等基本原则。档案登记备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减少信息丢失情况。随着档案记录电子化的出现,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但与此同时,档案信息数据安全逐渐凸显出来。此外,在档案管理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馆外档案监管体系,档案管理部门常常面临着档案收回难问题。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采用档案登记备份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深化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有效保障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同时,档案馆还应加强馆外档案监管力度,尽可能地减少档案丢失现象。
2.5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止因为技术原因或突况造成档案损失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部门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通过各种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建设,积极提高其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减少信息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还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防火墙,设置访问权限,并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信息备份与恢复系统,防止黑客入侵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档案馆还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其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安全,防止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控制和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首先,档案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定期查杀病毒。其次,在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要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用户口令和密码,谨防他人非法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员换岗或离职后,系统管理员必须及时更换口令与密码。第三,档案馆的计算机应做到专人专用,使用者必须维护好自己的计算机,防止出现信息丢失和损毁。未经允许,使用者不得擅自在计算机上下载软件和游戏。第四,计算机的使用要有度。使用者不得随意更改IP地址或其它系统设置参数,不浏览非法网页和点击陌生链接,同时每天还要做好数据备份。
2.6做好档案安全管理的其他预防措施做实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提高案卷质量。封存原件,大力开发电子数据,或是利用档案复制件代替原件进行利用,减少原件损害。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及时发现受损和病变档案。积极开展电子档案异质备份,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对应的管理方式。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国际核安全顾问组(InternationalNuclearSafetyAdvisoryGroup,INSAG)于1986年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总结报告中提出。报告分析称,该起事故是由不良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导致的。之后,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国际上比较权威、流行的是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个人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和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承诺、风格和效率[1]。对于全行业来讲,安全文化既是个人问题,涉及个人态度和行为模式,同时还与组织的管理体制有关。对建筑业来讲,建设工程具有环境动态多变、项目参与方众多、项目组织临时性强、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等特点,Fang等[2]在文献研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做出了以下解释: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是建设工程项目部不同参与方的个人和集体的态度、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标准的混合体,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在项目运行的环境中形成并随着项目的实施而发展。这是目前对于建设工程安全文化较为全面、清晰的定义与解释。然而,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定义仅仅从概念上强调了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将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
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Geller[3]提出全面安全文化模型(TotalSafetyCultureModel),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技术三者联系起来,并包含了人、技术、组织和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模型中,将“人的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描述安全文化的构成。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对这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Bandura的相互决定论,Cooper[4]提出安全文化交互模型(ReciprocalSafetyCultureModel)。该模型包括主观的心理因素、实际的安全行为以及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3个要素,主观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安全氛围调查问卷来评估,实际的安全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并对比行业安全行为标准规范来评估,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可以通过审查安全管理系统来评估。通过这3个测量方法,分别对安全文化的3个构成要素进行定量研究。相比Geller[3]的全面安全文化模型,Cooper[4]的交互模型对原有的因素进行了定义,在原来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情景因素,并且承认这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型,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面安全文化模型和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基础上,Choudry等[5]提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模型(TheModelofConstructionSafetyCulture)。相比前两个模型,Choudry等提出的安全文化模型把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作为3个研究指标,这3个指标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现场测评,以此对建设工程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由此,对于安全文化的探索既可以通过研究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因素的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建立并没有强调对于建设工程特点的研究,这限制了模型在建设工程上的直接应用。
Fang等[2]提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交互模型(SafetyCultureInteractionModel),见图2。相较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体现出建设项目最为重要的3个参与方: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项目安全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动态性,将认知、行为和环境作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架构,在每一构成因素中均涉及管理层面和工人层面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分析,并且可以概扩性地描述建设项目组织的安全文化嵌入组织运转过程和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式。此外,通过选取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案例,验证了SCI理论模型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有效性。虽然,SCI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所得出的实际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3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
3.1安全氛围
Zohar[6]最早使用安全氛围的概念,描述了工人对特定时间下组织环境中安全的看法和态度。对安全氛围这一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学者认为,安全氛围是IASAG于1988年提出安全文化构成因素的一个子类[4,6,9,13];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来反映实际安全文化。对于第二种观点,很多研究学者并不认同,以Cooper[4]为代表,他认为安全氛围调查不能体现安全文化概念复杂性及多元性,因此无法全面地反映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调查问卷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但是不同行业对于安全氛围的研究维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lin等[7]对18份不同行业的安全氛围报告进行研究指出,各行业最常用的6个“主题词”来研究安全氛围:管理(72%)、风险(67%)、安全管理系统(67%)、工作压力(33%)、工作能力(33%)以及安全规程。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见表1。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行业而言,探索一个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者应科学、合理地选取安全氛围维度,以此保证安全氛围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3.2安全行为
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遵守行为两个方面[9,13]。测量安全行为的方法通常是自陈法和观察法,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指标测量和客观指标测量。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对安全行为测量所采用的自陈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经专门培训的观察员对实际的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安全行为的分析主要基于行为安全理论(BehaviorBasedSafety,BBS)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基于BBS管理方法,设计BBS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流程,可以测量并提高安全行为。该程序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输出的数学性质,根据BBS程序给出的安全行为分数,可以对现场的安全行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准来改进员工的行为[5]。基于TPB理论,开发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CausationModelofUnsafeBehaviors),可以作为因果分析的工具来调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特别是管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BBS程序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并获得持续性的安全行为提高效果[2]。
3.3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的系统过程,以此评价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及其目标、安全标准及其目标、工作计划和组织、应用和一般性操作实践、监测、反馈和审核、纠正措施、再次审查以及持续改进[5]。在此系统中,包括所有用于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政策、目标、角色、责任、岗位职责、规范、标准、交流、过程、步骤、工具、数据和文件。并且,可以通过建设工程现场特定的安全计划对工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文化的环境特征进行审查。
4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基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就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方面,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关键,也是学者们亟于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组织的安全绩效。目前,学术界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把安全氛围称作是安全行为的“预测器”(Predictor)。例如,Mohamed[1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维度和安全工作行为的关系,证实了安全工作行为是安全氛围的结果。其中,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非惩罚性安全办法会促进员工间对于安全问题更加自由、开放的沟通,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工人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寻找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Neal等[13]通过对组织氛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安全氛围通过知识和动机这两个内在变量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这一行为,而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建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安全氛围各个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以此建立安全氛围的评价指标。对此,一些研究者做出了尝试[9,10,14],尽管迄今未成功建立起建筑业的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14]。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安全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氛围的形成。例如,工人的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能促进良好的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动机[13]。因此,通过对员工在安全行为上进行引导,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积极的组织安全氛围。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安全行为对安全氛围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
5结语
(1)在建筑业,积极的安全文化对于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要素,安全氛围反映了主观的心理因素,安全行为反映了实际的安全工作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反映了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范围。
(2)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各有其特定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采用调查的方式,针对管理层的调查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主,对工人的调查以结构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对安全行为的研究可以通过应用BBS和TPB理论,设计具体的BBS流程,结合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以此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中的管理因素,并有助于在建设项目中实现BBS程序对安全行为的测量和提高作用;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等系统过程,以此测量建设项目组织的管理环境,并且,通过项目具体现场安全计划(例如,施工方案)可以测量建设项目工人的作业环境。
(3)通过对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常用的安全氛围维度为:管理层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制度和规范、员工的参与、沟通、工作压力、风险、安全施工的能力8个因素。由此看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探索建筑业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4)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证实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为建立建设工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是对于诸如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仍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在诸多的煤矿安全事故中,导致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工人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心理因素、技能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影响,煤矿开采环境浮躁,影响开采工人的心理,使得煤矿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开采工人的正常工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开采煤矿机电设备老化
有的煤矿企业的老板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只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的降低煤矿开采成本,在安全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这就使得煤矿在技术和设备上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达到安全开采的相关要求,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三)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就我国的煤矿分布来说,露天煤矿较少,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在地下的,这就要求煤矿开采工作在地下或者是井下进行。地下地质机构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瓦斯井较多,且煤层相对不稳定,给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了问题,在煤矿开采中容易发生自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煤矿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煤矿开采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问题。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企业面对当前煤矿开采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安全生产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为煤矿工人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将安全管理目标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煤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就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做好超前管理工作,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管理人员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后存在的潜在性的经济利益,努力实现“零”伤亡事故的目标。其次是要加强煤矿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针对目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度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个,让广大员工提高对煤矿安全开采的认识,提高员工安全开采技能。让员工在煤矿开采作业中,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安全开采的效率。
(二)创新安全技术
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煤矿企业就要改善生产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的安全,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一些老化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换,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要实现同步,并制定起相关的应急方案,确保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装置起相关的防护措施,将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及时的发现和辨别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进行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加强安全监督,及时的发现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安全技术的引进,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生产技术是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结合自身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提高煤矿生产的技术,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
(三)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
为了给煤矿工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煤矿工人能够放心的进行工作,煤矿企业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作业环境的安全目标管理。做好合理的选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这是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安全的基础。在矿井中合理的配备和布置煤矿工人需要的全部机械设备,实现对其合理的布局,给煤矿工人的作业提供便捷。同时,矿井中使用的瓦斯安全设备、防火设备以及防水设备等,都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对于煤矿中使用的老化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总结
“安全入股”法是对以往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它是将矿井每月发给职工的安全奖作为每个职工的股本,投给矿井,若矿井当月安全生产,则矿工可以得到除本金以外的奖励(分红),否则矿工损失部分安全奖或工资(亏本)。以此理念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可行的操作分法,可有效提高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矿井的安全形势相当于股票中的大盘走势,矿井各部门对应于大盘中的行业板块。矿井的(连续)安全生产相当于“利多”,进而大盘翻红,职工获得额外的收益。矿井出现事故相当于“利空”,进而大盘翻绿,职工获得负收益,意味着亏本。某个部门出现的事故对应于大盘中某个板块严重杀跌,该部门职工获得较多负收益。用安全奖或部分工资直接和矿井安全形势相挂钩,在矿井安全管理上有较多优点。
2、“安全入股”法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目前被动的安全管理模式向主动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变,较好地贯彻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和含义。目前矿井在安全管理上主要通过矿井的各项管理制度、班前会上危险源预分析和管理人员反“三违”等形势开展,职工在思想上、行为上、日常工作中难以严格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也难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摆不正安全与产量、安全与进尺、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时间的关系,难以自觉运用安全生产方针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事故的发生。用适当的经济杠杆来约束职工的行为,让安全与职工收益挂钩,安全工作做好了,职工获得的分红就多;反之,如果安全工作做得不好,出现了安全事故,则职工的股本就会收到损失。这种安全与收益的挂钩是精确到部门,甚至精确到个人的。如果某一个部门出现了安全事故,,则受到影响的主要只是该部门,其他没有出现安全事故的部门还可以获得正的收益。就如同股市中某一个板块出现杀跌,而其他板块乃至大盘仍然可以保持上涨一样。这样一来,人人都是煤矿的主任,都会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都会为安全管理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责任心大大增强。
第二,采用“安全入股”法进行安全管理,有利于“人人都是安全员”理念的推广。因为安全管理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无疑每个人都会对安全特别重视,都会注意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等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施工。对于他人的“三违”行为,每个人都会出面进行劝阻和制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每个人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员才抓“三违”行为。第三,有利于“三不伤害”向“四不伤害”延伸。以前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我们要求工人们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实际上,要做好安全工作,工人还应该注意保护身边人(工友)不被伤害,即做到“四不伤害”。第四,有利于安全理念真正深入职工心中,实现我国煤矿形势的持续好转。自从2012年以来,由于国外页岩气技术逐渐成熟,进口煤炭大量涌入我国,煤炭行业转入下行趋势,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煤矿企业由以前的大幅盈利转为微利甚至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安全工作做好了,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效益,使企业走出当前的困境。
3、结论
随着烟草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烟草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头等大事,做好消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消防管理工作能够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二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烟草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各种费用支出成为烟草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避免火灾的发生,就可以避免企业因为发生火灾而产生的巨大损失,因此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是烟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三是能够建立清晰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通过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可以将具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强化具体责任人的职责,从而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消防管理制度。
2当前烟草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2011年4月1日实施颁布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明确了消防管理工作的地位,但是由于在实践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烟草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
2.1烟草企业的消防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安全监督部门等加强了对烟草企业的消防安全检查力度,企业也加大了对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烟草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烟草企业的消防设施建设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滞后性,比如烟草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烟草企业的仓库存储量不断地增加,仓库的烟叶存放量已经超过仓库防火区的面积,不仅违反了《烟草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而且也会为消防安全埋下隐患。
2.2消防管理制度不能满足烟草企业发展的要求。烟草企业的消防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一是烟草企业的消防管理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虽然我国及时颁布与实施了《烟草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等制度,但是由于烟草企业的不重视等导致烟草企业的消防管理制度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改;二是消防管理制度没有得以彻底的贯彻执行。为了前面执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相应的法规明确了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相应岗位职责划分不科学导致很多制度在企业中没有得以执行。
2.3消防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一是消防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消防管理中缺乏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在检查企业的消防工作时,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将工作重点放在表面工作,比如只是查看灭火器是否过期,而不看灭火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等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二是消防安全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安全保卫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实处,影响消防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技改部门只是负责对消防设施的技术改造,而不会考虑消防设备的使用性能,而安全保卫部门在技改工作实施过程中也不会主动地参与,导致技改后的消防技术缺乏高效的实用性。
3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的具体对策
3.1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将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是保障各项消防安全预防制度落实到实处的有效保障。烟草企业生产产品的易燃性,要求烟草企业必须要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一是积极将国家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将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岗位中;二是烟草企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一定要本着从企业实际生产的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三是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以厂长为责任主体、副厂长为主抓、保卫科长具体执行的消防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义务消防队。
3.2加强对烟草企业职工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工作离不开烟草企业全体职工的支持,因此烟草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加大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一是企业积极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技能比武活动,通过技能比武活动,提高职工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二是企业要积极发挥工会、党支部等组织职能,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消防安全管理教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积极加强对专职消防管理人员的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力度。
1.规划因素
在电网线路改造的工程中,无论是城网还是农网,新建线路中的杆塔间距都要比原来的大,超出了原来光缆设计的运行要求,但是所使用的光缆和金具却没有进行更换。这样直接增加了纤芯的受力,导致断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到供电的可靠性。对电力线路的规划设计没有长远的意识,不具有前瞻性,在对电力线路规划设计时,没有和城市的路网规划建设相互协调。这对以后电力线路的运行管理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也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对电力线路进行总体规划时,只考虑到当下的效益,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经济效益,在投入使用后出现很多隐患,不但影响到供电的质量,还增加了对其维护的成本。
2.外力因素首先,优点汽吊车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对配电线路不在意,在没有人监护时,在配电线路的安全距离内违章作业。近些年,由于城市规划引起的此类事故有所增加。其次,在城市道路扩建的过程中,道路被加宽,原来在路边的部分电杆暴露在路中间,为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汽车撞杆事件时有发生。在市政规划时,规定电杆只能设置在道路两侧,而在道路两侧还有防护林,导致树枝和电线的互相牵绊,影响到线路的运行。此外,在市政道路施工中,与供电部门没有相互协调,不能够将道路的扩建和线路的走向调整相互结合,从而影响到后期的改建。而一些汽车驾驶员在行驶时的麻痹大意也是引发汽车撞杆事故的原因。再次,在比较偏僻并且海拔比较高的地区,电力线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比如雷击,在野外由于地形和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会使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受威胁。
二、增强电力线路运行管理的措施
作为电力线路运行管理、事故处理和倒闸操作指挥机构的电力调度,是电力线路稳定、安全运行的保证。只有加强对电力线路实施控制和运行管理,才能保证电能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合格的电能质量、有较好的经济性,保障自身的安全稳定。加强和提高电力线路的运行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电力线路运行的安全管理
随着电力调度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安全工作也越来越现代化。做好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电力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电力线路运行管理要与实际相结合,避免所有人为的误调度事故、误操作事故和擅自停运设备等不服从调度指令的事情发生,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到实行电力线路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工作人员的调度纪律,提高思想认识,有效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经济、优质运行。
2.加大各种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以及技术上的投入。包括增设线路回路或变压器,把原有的旧变压器用节能变压器替换,以降低线损。把无功补偿设备加装在用户终端,在负荷的有功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负荷的功率因数,降低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从而降低变压器和线路中的电能损耗和有功功率。充分利用发电机和调相机的无功功率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变压器选择正确的分接头,以便尽可能提高运行电压水平,降低电能损耗。在电力线路检修时要尽量减少停电的输电线路条数。技术上保持在交叉、跨越的线路上要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开发新技术。
3.加强电力线路运行维护
加强操作管理提高电力线路运行质量,减少设备遗漏隐患,切实提高调度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决反对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维护工作主要是定期清扫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等的绝缘套管,清除与导线相碰的异物。
三、总结
〔关键词〕“六规”;安全管理;应用;生产作业
1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及企业的效益、稳定和发展。只有抓好安全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保障。某电厂2006年8月“以大代小”技改工程开工建设,2007年底2×330MW双机投运。企业实行火力发电集控运行、点检定修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厂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运行控制自动化和设备管理、点检定修、技术监控信息网络化,依靠科技进步打造数字化电厂,实现了管控模式的现代化。技改后,该电厂累计完成发电量203.5亿kWh。快速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安全生产固有规律与疏于安全责任之间的矛盾;固有安全管理方法与先进生产力不适应的矛盾;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现代化安全生产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间的矛盾;安全管理文化缺失与强化安全执行力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导致现场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落实等问题随处可见,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薄弱,与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差距很大。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就是通过逐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环境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最终实现人员无违章、管理无漏洞、系统无故障、设备无缺陷、环境氛围好的目的,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这个企业的本质安全就有了扎实基础。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瓶颈,该电厂将生产作业流程“六规”应用于安全管理中,从而改变了安全生产面貌。
2生产作业流程“六规”的定义和内容
生产作业流程“六规”是该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方法,即通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人员、规定内容、规定指导、规定监督(简称“六规”),切实加强现场作业风险防范。该“六规”是在继承传统的“两票三制”的基础上,采取“一个流程标准、一个实施办法、一个管理平台”的思路,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和作业现场建设,从源头进行深化和管控的管理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实现从临时被动消缺到主动有计划地工作;从传统“两票”上单一安全措施到全面的安全、质量、工期风险控制措施;从员工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现场作业的随意性到规范性;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模式到自觉的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达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促进点检定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的目的,最终使企业实现零伤害、零缺陷、零违章、零非停的安全生产目标。每项作业任务开工前,仅票面安全措施做完后还不能许可开工。首先,应在规定时间,由规定的人员,在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内容提示,对参加工作的人员讲述工作任务,辨识本项工作中的安全、质量、工期风险,讲清对应的防范措施,并依次讲明落实每项措施的责任人(简称“三讲”,如图1—3所示),经视频上传后方可到现场开工。其次,根据作业的风险大小,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厂级领导按照规定的作业项目到规定地点,参与作业任务的指导讲解。最后,建设一个“六规”视频监督管控平台,规定监督人员对讲解后的视频进行抽查点评,并在当日生产调度会上总结点评并进行考核。图1讲任务图2讲风险措施生产作业流程“六规”管理方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3生产作业流程“六规”应用效果
3.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极大增强。该电厂在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六规”后,安全管理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极大增强。生产作业流程“六规”规定,在讲作业任务前,主讲人要剖析同类作业事故案例,警示本次作业不能出现类似的违章行为;还要和工作班成员一起回顾本企业在此处检修是否发生过不安全情况,克服作业人员的麻痹大意思想;同时各级管理人员要到位补充指导讲解,既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又重温安全知识,达到作业前安全动员的目的。3.2作业人员风险辨识能力显著提高。历年电力安全事故分析表明,要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下有效控制事故,必须提高作业人员对现场作业风险的辨识和控制能力,并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生产作业流程“六规”明确要求,对作业的安全、质量、工期风险作完整、详细的提示,如:作业前,老师傅都会回顾以往违规行为并深度剖析,对新员工可起到警示作用;安全风险中“对环境和人员精神状态”的提醒,起到第一时间摁住危险源头、第一地点预防事故苗头的作用;质量风险中对“人员能力要求”的提醒,对能否顺利完成本次作业至关重要。3.3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管控能力。按照生产作业流程“六规”要求,讲解前主讲人必须提前进行准备,查阅图纸、规程等资料,学习同类事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落实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两票”流程与“六规”视频管控平台的关联,对“两票”和“六规”视频管控平台实施有效管控,使未上传“六规”视频的工作票和操作票无法开工和操作。3.4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做实。该电厂自运用生产作业流程“六规”视频管控平台以来,切实发现了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落实等方面问题。如:主讲人冒名顶替;“三讲室”工作班成员与实际工作票所列成员不符;按照规定一种工作票要求专业专工(点检员)到位参与讲解(指导)的任务,专工却未参与讲解(指导);讲解内容不符合规程要求等。“六规”视频管控平台的应用,切实确保了责任制的落实。3.5提高检修作业人员技能水平。在生产作业流程“六规”的讲解内容提示中,有关质量风险的内容包括缺陷原因和劣化趋势分析、缺陷处理的方法等。主讲人在讲解之前要对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了能准确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就必须了解设备的构造及性能,这是一个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过程。其次,为了讲解缺陷处理方法,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有机结合,特别是在讲解检修工序和工艺时,师傅的补充讲解对提高检修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如:在找动平衡时,计算的理论重量和相位角与实际会有一定差距,若能结合师傅长期工作的经验,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工作质量。3.6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为提高讲解质量,电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编制了电气运行、汽机运行、锅炉运行、脱硫灰控运行、化水运行、输煤运行等6种运行操作讲解材料,编制了电气一次、电气二次、锅炉、汽机、脱硫、化学、输煤、脱销、热控、土建保温、保洁等11种检修作业讲解材料。由于“三讲室”设有视频监控,主讲人、参与人为了保证讲解效果,便会提前进行讲解材料的准备,促使员工主动学习。目前,外包人员、劳务派遣工逐渐增多,但这些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通过不断学习、讲解,讲中促学,可有效提高了作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成为员工安全培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抓手。3.7责任追究做到有据可依。随着新《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企业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责任追究越来越严格,生产作业流程“六规”在企业的实施,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为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提供了有效依据。每项作业都要进行“三讲”,且每个“六规”视频录像都会做好痕迹保留,通过对现场录制、回播,确保知晓工作负责人是否讲解,讲解内容是否符合规程,专业专工及管理领导是否参与,工作班成员是否全部参与。“六规”视频影像资料可以追溯,现场发现违章可从源头开始追查,如:在某企业作业现场发现,该办理一级动火票的区域办理了二级动火票,当追查该项作业视频时,发现参与讲解的动火执行人不是其本人,因此工作负责人、动火执行人都应对此负责。
4结束语
当前一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实践性,对具体事故隐患的失控危险分析判断不足,造成一些安全风险不能有效的掌控,主要原因是一些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做到严格实施,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和整改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本企业规范化安全行为,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上也有很多不足,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量化指标较好,实践中难以操作,造成了安全文化执行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从电力企业安全工作的主体看,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提升主体安全意识,因为人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与此同时,其也是事故的引发者和事故责任的承担者,大多数事故也是人为的,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对比安全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因为电力设备的缺陷需要人来发现和维护,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意识强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地作业,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事故隐患,相反,安全意识淡薄的人一般也是违章作业的主体,忽视安全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要强调人这一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就是对职工的关心和关爱,要强调以人为本,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员工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2.2加强安全教育电力行业的技术性特征明显,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职业规范来指导安全生产,而职业规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加强安全教育和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改进员工的安全生产思维方式,使员工各就其位,帮助员工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安全技术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监管水平,是电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另一关键。对电力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是对受教育者大脑皮层进行外来因素的刺激,灵活多样的形式会增强教育效果,而枯燥的教育会导致麻木或者厌烦,电力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理性灌输,主要是让员工明确基本要求,认清安全生产的方针、规章、目标,强化记忆内容,强化意识,严守规程;②心理调试,即研究作业者的心理活动特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克服非理智行为,及时发现作业者的异常现象,耐心地帮助作业者克服心理障碍;③案例剖析,选择具有典型的事故案例,模拟事故现场,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通过视觉对模拟现场的观察,对照规章找出事故中暴露的问题,让员工吸取教训,是治疗松劲麻痹心理的一剂良药。
2.3提升职工素质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知识缺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职工素质的高低和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关系,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支撑,有了素质高的职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就容易开展,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品位就高,高素质的职工能够保证电力企业有着较好的生产技能和自身防护能力。因此,现阶段要提升电力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同时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而,解决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安全,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基础,以达成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2.4完善安全机制安全机制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安全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从而使电力企业获得较高的安全水平,电力企业要进行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建设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机制:①完善安全保证机制,通过公司制度安排,突出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作用,建立适应现代安全管理,实行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形成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的制度体系;②强化安全监督机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监督,还包括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③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④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这些来自生产实践的安全生产机制,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是电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保证电力安全的治本之举,对于促进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