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科学论文

体育科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08:01: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科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科学论文

第1篇

竞争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它能够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因此,在进行一些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最简单的队列报数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报数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地整好队形,快速无误地完成报数。对于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表扬,成绩差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方式能在很好地完成队形队列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差别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的部分,因为有差别就会有竞争。比如在练习“男女接力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同时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想向对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去挑战自己。这种差别教学法,能够变短处为诱因,实现向长处的转化,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玩乐氛围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感官疲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形式多样的竞赛化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加速跑的教学为例,采用传统的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练习两次就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每一位练习者的胸前贴一张报纸,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跑得快纸就掉不下来的原理,然后进行贴纸跑的比赛,纸掉下的次数少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动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加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又实现了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探究更新的知识。以小学篮球投篮练习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高以及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高度的篮框进行训练。教师要随时对每个场地的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和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练习。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加强正确辅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辅导要做到简洁明了,精讲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加强对学生错误动作和习惯的纠正。平时可以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编与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第2篇

1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

相对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而言,立项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非均衡分布的差异,从立项主体所属省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辽宁五个省市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体。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其他21个省市仅占38%,而宁夏五年从未有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注重体育学科建设,形成阶梯式的研究团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力军,近五年期间承担项目的数量占全部的56.8%,但相对于孔庆波关于2005-2010年统计的60.1%,下降了3%。其它类院校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因在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队。

2项目指南与立项研究领域

比较统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体育学学科分为体育哲学(TYA)、体育理论(TYB)、体育管理学(TYC)、体育社会学(TYD)、体育经济学(TYE)、体育法学(TYF)、学校体育学(TYG)、社会体育学(TYH)、竞技体育学(TYI)、体育史(TYJ)和体育学其他学科(TYK)11个学科分类,由于不少研究内容在学科分类上不是单一学科,有的甚至跨几个学科,对学科的归类划分带来难度。王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根据条目内容将其归纳为5类研究主题或领域: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管理研究和其他研究(宏观政策法规、体育史等)。这里借鉴并依据研究的重点结合研究项目的主题词,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进行简单学科归类,对于跨学科的项目,仅纳入一个学科统计,与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会稍有出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以体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体育社会现象的需求,探索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年度课题指南代表着当前体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课题指南内容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和监控体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图2是近5年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研究主体(领域)的统计,2009-2013年共有课题指南159项,其中群众体育63项,占整体的39.6%;其他研究领域27项,占16.9%;体育产业研究23项,占14.5%;竞技体育研究20项,占16%,研究内容侧重于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的制度和赛事等政策法规。

二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1对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不均衡问的思考

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这种非均衡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相悖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杨文轩教授联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启示是打破单一主体模式,以强带弱的联合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这是以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对跨学科研究薄弱及研究机构的拓宽问题的思考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日趋交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推动和倡导,加快了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研究中,关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具体技术和程序的运用,而且还有其自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对于体育学科学研究方法体的研究,需有自身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吸取其他学科先进经验,借鉴其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形成体育学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促进体育学自身的发展,应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五项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四项,18项重点项目占据了10项,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相近的学科发展有着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和其它学科的交融也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在5年的435个立项项目中,体育专业院校126项,师范类院校121项,其他类院校179项,体育机关7项,其他机关2项。黄华伟的哲学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科研院所占0.47%,党政机关占1.10%,党校占9.79%,社科院占11.98,高校占76.66%。通过比较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偏少,体育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达98%,其他机关仅有2项,占0.4%。因此,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科学规划问题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较高比例的吻合度进一步证明了课题指南起着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涉及到体育行业甚至社会、政治和生活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做到这一点,决策层应对课题指南进行整体性规划(至少对2020年前有整体的规划)。比如在制定关于体育强国相关研究的指南时,从宏观到具体每年度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宏观上,体育强国内涵的研究;微观上,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都应有序的规划,保障其研究的连贯性。为保证决策层和具体研究者的沟通,提前征集年度课题指南的研究内容作为参考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4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调控问题的思考

第3篇

1.1十足的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教帅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1.2让他们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果课堂提问或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每节课后要先提出下节课学习内容以便让学生预习)。讨论辩论时总是让他们积极参与,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1.3接近他们,沟通思想,师生心理相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

2利用教材本身引发学生的兴趣

2.1教材的趣味性。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材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冬天,北方的冰雪课,天气虽然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十几度。但是,广大少年、儿童不畏严寒,积极参加冰雪活动。夏天,南方的游泳也是如此……体育教材中各项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等都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选好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地区季节特点等来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强、竞争性激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教材的实效性。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涉及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气候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如爬山、游泳、打拳、做操、越野跑游戏等,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立定跳远、纵跳摸高、仰卧起坐等。这些练习内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3教材的知识性。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各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特点。特别是讲解过程中,教师能涉及学生所学过的数、理、化、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动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课,教师要想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者完成某个练习,仅凭讲大道理或生硬的强迫命令,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艺术性。

3.1教材的仪表和教态。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和蔼面孔、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3.2教师的示范与语言。学生喜欢看教师做动作。特别青年教师干净利落的示范,往往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情,对所学的动作跃跃欲试。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要精炼、生动形象或幽默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

3.3保护帮助与场地器材。合理的保护与帮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同时,也能加速掌握动作要领。所以,教师要注意合理的站位,把握好帮助的时机和保护的手法,既不影响学生完成动作,又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感。平整而又宽阔的场地,整洁而又规范的器材、设备、清晰的线条,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良性反应,感到美的享受。学生愿意在优美的环境中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4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n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课,要提倡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体育骨干。例如:一堂篮球课,既有新授,又有分组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好自己。我们在小巷里不是也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自发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6小结

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的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豇三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摘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就是指兴趣爱好。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第4篇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把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练习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和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和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练习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征,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索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探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和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生疏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把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熟悉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和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和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把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和需求;教授运动练习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把握运动的基本规律、练习原则、练习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和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新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新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新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摘要: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针对新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新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练习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办法,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练习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喜好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喜好;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和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和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新问题,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索,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心得,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摘要: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摘要:1.

[2李裕和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摘要:188.

第5篇

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

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谷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6篇

想挑战超人类主义所提出的概念,此概念试图补全那件仍只是半成品的人类改造工程。作为回应,笔者简单概括了一下《赫西奥德和埃斯库罗斯》中关于普罗米修斯神话的两种解释,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运动医学的道德局限。以此总结为一条平淡无奇的提示:人类是凡胎俗骨的,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脆弱无助是远非人类自身可以克服或消除的,这代表了在道德以及普通医学,特别是运动医学这两方面的自然局限。

二、生物医学技术与体育科学的发展

把现代社会实践归结为科学问题很容易,同样,设想一种特定的科学技术,例如电脑技术来举个范例也不难。将技术与工具制造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又开始怀念起那些被闲置的工具。“技术”一词有一个古老的过去,它来源于两个希腊字技艺和徽标。技艺是指那种技巧——“实用知识”参与决策的事情,而通过标识恐怕只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旨在了解其性质或从事物中得到我们所认可的东西,它实际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造出来的,“技术”的意义最初指修辞学的技术技能——标志字面上的技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科学和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做法并不少见。事实上,至少在英国,体育科学家就经常把他们的研究活动和本来该称作体育技术的事物混为一谈。目前,哲学领域的科学家早就明确区分了理论(科学)和应用(技术),但这一区分并没应用到在对体育的自然研究中。在日常交谈中,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体育科学家经常把他们的体育项目和确切的应该称为“运动技术”的概念混为一谈。当今的科学哲学家已经可以把理论学(即科学)和应用学(即技术)明确区分开来了,尽管在体育运动的理论科学领域,这两个概念依旧难以区分。在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医药领域和体育科技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运用,通过理论知识到实践性知识再到设备与材料的步骤,分别得出医药和体育的目的。如果以上都可以获得实现的话,那么他们的显著特征就应该是一个“目的--结果”的结构。科技就可以被认为是利用目的去得到一个被选择好的结果。

三、小结

第7篇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8篇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