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63-03
一、问题提出
“我该怎么办?”“教师到底教什么?为什么我怎么都教不会他们?”“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教学效果还是不好?”“当教师这么累,我的快乐在哪里?”……
这是不少新教师上岗后对教师职业发出的感叹!其实,做教师容易,做个“有心的教师”不容易。如果教师上岗后不久精神就开始枯竭,那么教师的职业发展就会停滞。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适应新岗位,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由此才能获得职业成长的机会。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以及环境和条件的考虑。
新教师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时,就意味着其职业生涯的开始。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是社会、教育、个人素养的交互作用。教师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权,是实现潜能开发和人生价值的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要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计划和自主管理、校本管理,使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沿着崇高的目标,不断追求,不断实现。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方面。
1.适应阶段
教师参加工作第一年,是拜师学习与模仿阶段。教师要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多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2.基本功阶段
教师工作到第三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一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一般基本功;二是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三是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四是分析和了解学生和管理学生的基本功。此阶段教师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
3.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
教师工作到第五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名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风格与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构建了自身教学经验体系。
4.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
教师工作第五至第八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
5.教师成名阶段
教师工作第八至第十二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
这个阶段教师的工作特点有二:一是教学在批判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自身对话,在教育反思中不断接受理智的批判,在实践中不断接受理论的提升;二是教学在研究中,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拓展内涵,增长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6.教师成家阶段
教师工作到第十二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教师成家阶段。教师不满足于在教育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这阶段教师的工作特点是要培养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校本性
学校应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一种管理载体,努力实现教师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发展的跨越。
1.自我认识与定位
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一个自我认识与定位。一是了解自己。教师了解自身现有的与过去的各种发展水平,还要对自己的潜力进行估计。这是教师了解自身的真正目的。二是熟悉学校。教师要熟悉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熟悉学校领导注重的教师的持续发展空间与发展环境,熟悉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的可供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三是明确目标。教师首先要确立长远目标。高级教师、模范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固然是外在追求目标,但是教师还应有教育水准不断提升,教育思想逐渐深刻,教育影响持续拓宽的长远目标。其次要规划层次目标。长远目标注重长远,目标明确,有个大体构想即可;近期目标则要内容具体,行动明朗,弹性适度;中期目标要求内容清晰,工作重点明确。四是撰写成长总结报告。教师成长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行动指南、行为表现、实践反思。它既是对教师成长目标实现与否的一次检验,又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总结,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行动计划的开始。
2.搭建发展平台
为增强新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一是目标平台定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有持续的动力激励,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我们把教师的发展目标确定为五个层次,即合格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首席教师,这样教师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对照具体要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动态管理平台定位。学校不仅要为新教师建立良好的工作与发展环境,还要对优秀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关注骨干教师的发展,对先进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提拔任用,给他们压担子,定目标,扩大骨干群体,产生凝聚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帮、带的作用,同时也从待遇上向优秀教师倾斜,如晋职、晋级和住房分配上优先考虑先进教师和教学能手,为优秀教师在学习、进修、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他们成长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大放光彩。
3.创设平等的发展机会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从教师的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因地制宜,立足本职、本岗、本校,深入开展针对性灵活、切合实际的教师职业发展校本培训的探究。一是合理分层,目标递进。立足教师发展实际,摸清现状;合理分层,准确定位;制定目标,设置梯度。二是满足需要,定向培训。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差异性、多样性、分层性。第一层面即专题研修。这一层面的教师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能力强,状态佳,并具备了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第二层面即岗位演练。这部分教师已走过适应期,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第三层面即师徒挂钩。对于第三层面的教师,我们采取师徒挂钩的形式,实行校内新老教师“结对子、一对一”的制度。三是拓宽渠道,动态培训。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规划定位工作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不能有所偏废。因此,学校必须拓展教师成长专业化培训的各种渠道,抓全员,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实施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4.进行持续的动力激励
一是目标的动态考核。学校激励教师在达到一个层次的要求时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二是制度层面的保障。学校要在“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事业留人”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教师人才,积极实施“挂牌授课,科研招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竞争上岗制度,坚持“人尽其才,以能定级,按劳分配”的原则,努力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进取心,从制度层面根本解决教师职业成长的动力激发问题。三是价值目标的导向。学校要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促进“资源共享”。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献身教育,鼓励在职教师终生从教,对师德修养好、教学质量高的名牌教师,除给予荣誉以及物质上的奖励外,还提倡和鼓励他们在教有余力的基础上,到其他学校兼职授课,扩大名教师职业成长效应,使高质量的“资源”得到共享,形成“双赢”,促进名师自我价值的超值体现。
参考文献
[1]皮拥军. 回望我的教师生涯[J]. 中国教师, 2006(11).
[2]鹿凤山. 试析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9).
[3]杨建云,王卓. 引导教师制订个人的发展规划[J].中国教育学刊, 2005(6).
[4]周如俊. 关于校本“三位一体”教研模式的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 2007(10).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教师职业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和教师职业生涯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
教师职业生涯可以选择的道路其实是多元的。教师一旦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进行选择:是选择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或是几者兼而有之。如果选择做教学一线的老师,那么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加强相应的修炼;如果选择做教育教学研究者,就需要在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加强修炼;如果选择做管理者或中层干部,那么就需在领导才能、领导特质、管理艺术等方面加强修炼。不管教师选择哪一条职业生涯发展的路线,只要做出了选择,就必须对所选择的道路再做出具体的规划,设置相应的目标并不断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二)教师职业生涯角色的定位
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角色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专业角色的层级上来看,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等专业职称序列,也包括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等专业荣誉序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定位,就是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按阶梯不断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职业生涯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教师职业生涯中动力的大小和努力的程度。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一般而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会遵循“条件分析―目标定位―策略制定―反馈评估―动态修正”的路径。
(一)条件分析
教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必须认真进行条件分析。条件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条件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识技能、特长、思维方式等的分析,外部条件分析则是指对环境特点、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环境对自己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要求,自己的环境适应情况等的分析。只有通过条件分析,判断现有内外部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教师才会找准自己的起始状态,明确可能达到的目标状态。
(二)目标定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自己选择适宜的职业生涯道路,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角色,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分析学校的目标和改进计划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其成长对教师的要求;平衡自身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三者的关系;同时,根据现有起点和规划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合理地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又是什么,并合理选择实现阶段性目标的方法、策略或途径。
(三)策略制定
教师仅仅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付诸实施,那就是纸上谈兵,对教师发展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教师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达成预期的规划目标,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规划的分段落实要采取哪些策略,为实现规划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活动、完成活动的具体步骤有哪些、预估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间、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和条件的方式方法有哪些等等。
(四)反馈评估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如何,实施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自己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和不利因素,并根据获取的反馈信息和环境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改,变换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只有不断收集和评估反馈信息,教师才可能动态地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进展和效果,避免盲目乐观、闭门造车,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动态修正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主观方面的职业认同、兴趣爱好、教育理念、专业发展、专业地位,客观方面的经济条件、家庭期望、社会需求与认可等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的、可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教师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基于对自己和外界环境的初步评估而来的。这种初步的评估往往在后期会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随着教师兴趣能力、专业发展、学校环境等的变化,教师要变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新选择职业生涯道路、重新定位职业生涯角色,重新修订职业生涯目标,对规划中不合时宜和自身特点的部分进行修改,以确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最终得以实现。
链 接
关键词:高校 女教师 职业生涯 规划
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的所有女性当中属于具备高知识水平的一部分妇女。这部分女性都有着强烈的职业成功欲望,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在自己所属的教学领域取得职业生涯成功。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女教师虽然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但是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高校女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效、可持续开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究竟如何对高校女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树立男女平等理念
对于高校来说,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树立男女平等的理念,不能因为其是女教师而对其有任何的歧视。在学校的各个工作领域都应该鼓励女教师与男教师公平竞争,而在选拔录用的时候高校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保障女教师竞争的积极性。由于女性教师在家庭中需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她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位家庭主妇的责任。因此,高校在相关的职位晋升和选拔过程中,如果女教师和男教师在同等成绩和成果的情况下,应该更多的给予女教师以机会,优先选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优先选拔只是基于人性化的基础之上的。高校在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尽量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高校女教师的竞争力,促使她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高。才能真正缩小高校男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距,促使高校教师男女队伍的均衡发展,改变高校领导班子中无女性、少女性的现象。
2.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就注定其最终将通往的目的地不同。在高校教师中根据职称和职能的不同,其职业发展通道主要分为最终成为学校管理者或者是某一领域的学术专家。虽然每个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但是其最终也无非是通往这两个目的地。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女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通道面前往往表现的无所适从。
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系统,从而帮助这些女教师更好的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成立一个职业咨询中心,长期对教师进行开放。并且帮助女教师进行个人工作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的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给予女教师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3.确立科学用人标准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协调好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运用公平、公开的竞争,让男女教师在学校的严格审核之下竞争上岗。尤其是对于我们山东女子学院来说,更应该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例如,可以对高校女教师进行重点人才管理,对于那些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可以给予其出国培训以及增加福利待遇方面的激励。对于师德和人品突出的女教师,可以安排其提前晋职、晋级,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女教师还可以适当考虑让其越级晋升,科学、大胆的把其选送到关键性岗位上进行工作锻炼;在做好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女性教师工作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制度,不断加强和提高高校女教师的荣誉感以及知名度。
工作经验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女教师可以继续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获得经验,只要女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达到预定标准,学校就不能因为其无博士学历而影响女教师的职位或职称晋升。
4.提供平等培训机会
高校应该多组织女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加大对高校女性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完善和加强对女教师的人才培训机制。在具体安排培训的时候可以为男女教师设置一定的比例,不能完全以工作绩效来定到底谁可以获得培训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安排培训比例的时候,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男女人数来定,不能让女性的比例严重超过男性,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不能因为要照顾到女性教师而忽视了男性教师的感受。我认为最好的是可以对男女教师分别进行培训,一段时间内专门针对男教师进行培训,一段时间内专门针对女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一来不管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拥有同样的培训机会,更利于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培训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妇女运动史、妇女解放理论、妇女社会学、妇女管理学、妇女美学和家政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女教师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可以促使他们具备更强的信心与男教师进行竞争,从而更好的建立起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5.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中无不充满着对高校女性教师的人文关怀。我相信,在学校的多种努力之下,我们的高校女教师一定会尽快科学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畅引婷,高校教职工的性别角色定位及其影响—对山西师范大学教职工性别意识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2-135
[2]樊秀娣,高校女教师婚姻、家庭与事业,人才开发,2000(7):22-24
【论文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职业规划 策略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1.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证调查
在3所农村中小学选取30名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或档案法了解教师的过去和现在工作现状。调查发现,经过近20年后,许多教师都有了较大的职业成就,有约10%的教师通过公务员招考,选调到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任职,5%的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到其它地方单位工作;有20%左右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选调到现场中小学工作;20%教师工作能力强晋升为学校领导;其它各类调动教师约20%,留在本校的普通老师约30%。收集整理各类去向教师的访谈资料。发现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进行过一定的人生规划,但开始参加工作时,许多人比较迷茫,没有详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规划。后来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思考,开始酝酿工作计划。有些教师觉得的自己的职业兴趣不在于教师行业,于是开始利用工作之余奋发攻读,不时有教师考入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工作的,也几乎每年都有教师考取研究生。有些教师认为当好一个优秀教师非常有价值,能看到自己所带学生茁壮成长,感到自豪,因此工作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扑在教育事业上。多年工作后,满载教学声誉的教师一般都会被县城的中小学直接被挖走,或公开选拔到城里的中小学。也有部分工作积极的教师,要求上进,业务能力强,受到重用,安排到了学校各个领导岗位,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管是在原单位,还是在调到了其它学校,工作很平庸,在教学方面的成就少,教学能力平平,没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职称晋升情况一般。
从所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工作情况分析,不管是考取公务员、研究生走出教育部门,还是工作积极,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或管理干部,他(她)们大多进行了人生规划,逐步树立各阶段奋斗的目标,因此能够取得各种成就。一直工作很平庸的教师,不仅工作开始没有没有职业规划,后来也没有真正制订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结果一再耽误前程,最终意识到了,但为时已晚,只能接受现实,安于现状。对于马上要参加工作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非常有必要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知识,以便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有针对性的做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职业生涯规划是中小学教师适应时展的需要。现在是信息社会,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中小学教师要面临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小学教师须根据社会变化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理念,对未来需要充实的知识,工作需具体的能力,早做出规划,付诸行动,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挑战,在岗位上立足。
2.2职业生涯规划是中小学教师是个人持续适应工作的需要。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教学的内容在与时俱进,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许多教师感觉到学生“越来难教了”。为了能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不能停留在原地,始终靠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要争取进修求学的机会,到外面重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用高效的教学手段。中小学教师认识到将来做好教师工作必须完善的知识、技能,提前做好规划,不断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未来工作就才可能轻松应对。
2.3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从一个新手到成长为学科专家。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育国家人才的大任,学生能否成才在中小学这块已经基本定型,所以,社会呼吁基础教育能涌现越来越来的专家型教师,那是国家教育的希望,也是千千万万家长的呼声。如果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入职之初就有向专家型教师看齐的规划意识,就会认真的思考今后工作的目标,根据个人自身的各种条件,结合当地教育的具体环境,细化各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规划好实现各种目标的措施,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一步一步向专家型的目标迈进。实际上,凡是专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教师,多数是那些高瞻远瞩自我规划得比较好的教师。
3.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措施
专业化是指某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的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实现专家型教师的基础。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表现在以下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交往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3.1夯实专业知识。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学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参加工作后,教授的对象是中小学生,知识够用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知识总是在推陈出新,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自学或外出参加各类培训来夯实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教书育人。
3.2提高教学能力。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能做好课堂教学,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的处理、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通俗清晰的讲解,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灵活的教学机智等。一本教材拿给不同的教师,讲授的效果相差很大,所以教师首先要在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善于找到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选择合适内容。怎么把内容呈现在课堂上,要驾驭各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每节课的时间有限,能否利用有限时间掌握教学目标,教师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步骤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突况,这要求教师要练就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因势利导,处理好偶发事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进行。每个人又自己的特点,气质性格能力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个性优缺点,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教学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职业荣誉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学校
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其主导作用的体现又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职业荣誉就是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动力:较高的职业荣誉感会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如果职业荣誉感缺失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但同时,教师问题也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不仅表现为“双师型”教师难求,还表现在职业学校教师由于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学生难于管理而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等等,这些都导致了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压力沉重,导致教师职业荣誉感的缺失。
教师职业荣誉感的缺失会对教师本身和教育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我们要在深刻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之上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尽可能消除这种危害。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职业管理理论之职业生涯规划可运用到提升中职教师荣誉感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营造民主、开放、融洽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一、中职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的表现和危害
职业学校并轨招生以来,伴随着职业学校的生源危机,职业学校间的招生大战此起彼伏,特别是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注册招生这几年,学生年纪趋向低龄化,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生难管难教问题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从事职业教育不值得、没价值,没有成就感,对职业荣誉感有种缺失,而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这种职业荣誉感的缺失不利于充分发挥中职教师主观能动性,不同程度的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增强中职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就应该充分分析其职业荣誉感缺失原因,探讨其改变对策。
二、中职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事业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挫伤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但是社会上依然存在着传统文化中的“重学术,轻技术”的负面影响,导致起发展不均衡。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由国家法律予以强制,高等教育作为精英教育,可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而倍受追捧,唯独职业教育身处夹缝,被人成为“三流教育”而倍受冷落。目前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特别是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在招生、就业等许多方面尚受“歧视”。任何行业的职业荣誉和心理认同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职学校过低的社会评价是职校教师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他们既没有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又没有初高中教师的神圣和桃李满天下的喜悦,这是造成职校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的硬伤。
2 高期望的心理预期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冲突加居嗷师职业价值的否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是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教师职业荣誉感的根源和内心追求的目标,作为职业教师也渴望教书育人,培育人才,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职业学校从事教育的严峻现实往往打破他们的理想追求。现在,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不能如愿进人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甚至很多学生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不少学生属于“双差生”,难管难教。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本就是作为教师的憾事,教育这样的学生艰辛付出收不到成效,体现不出自身价值,自然成为教师心中无言的失落。中职教师这种高期望的心理预期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冲突加剧其职业价值的否定。
3 中职教育绩效的长期性、滞后性与潜隐,不利于教师职业荣誉感的强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育人工作的艰辛与长期性,要想让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中职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且,教师全部工作价值的凸显带有明显的时效滞后性和表现的潜隐性,单个教师的劳动价值就更难以清楚的衡量。因此,中职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漫长而宁静,既不像大学教授那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精英”辈出的喜悦,也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拥有家长们的“宠爱”和桃李满天下的自豪。这种职业生涯的寂寞与无奈的“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不利于其职业荣誉感的强化。
三、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中职教师职业荣誉感的新视角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48-02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打算从事何种行业,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力求达到何种成就,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
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说来就是:师范类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通过自我剖析,全面客观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认真分析当前的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知识机构等,确定自己事业奋斗的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旅程做出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
二、师范类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帮助个人客观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进而明确职业目标,设计出各种达成该目标的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将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具有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身心发展趋近成熟、毕业后面临第一次择业和就业等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评价自己,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师范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目标相对明确,即投身教育事业,到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师工作。教育事关民族兴旺、国家未来,而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从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队伍,大学是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时期,因此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尽早的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意义。
三、师范类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主观能动性不足。师范类大学生在报考时选择了师范专业,即代表他们对职业生涯多少有过一定的规划,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非常浅薄,将其简单的理解为职业规划。可见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乏自主规划意识,不能针对个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观能动性不足。现实中,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规划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家长和初高中老师在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时,常给他们灌输一种:考上了大学,工作就有着落了,可以放轻松的错误观念,因此造成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没有提起重视,以至不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有一些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因为计划的可实施性不强,未能有效的实施和完成。以上这些,都会导致师范类大学生自身教师素质低下,职业竞争力不强,未来的职业发展盲目而被动。
2.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存在片面性。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要通过对自我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追求等,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刻。主要表现为自我定位不清晰,自我能力评估不准确。有的学生对自己过分的肯定,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职业规划期望值过高,导致失败和受挫折;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没有自信,自我评估过低,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与优点,妄自菲薄,导致职业规划期望值过低,丧失希望和动力,甚至自暴自弃;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困惑,对任何事都感到迷茫,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3.职业理想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以及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学生的入学动机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大多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是真正想走上教师岗位,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遵循家长的要求选择了师范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只因听说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盲目跟风选择念师范院校。随着高校就业机制从原本的统一招考,统一分配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师范类毕业生也被允许跨行业就业。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行业人才趋于饱和状态,师范行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不想从事教育行业;也有的迫于就业压力,觉得读师范类专业没有很好的前景,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动摇。这些都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影响他们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关系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学习努力的目标。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会造成学生焦虑,缺乏学习动力,专业成绩下降,无法适应竞争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4.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尽管许多师范类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很多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比重占得很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盲区产生。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只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活动,没有针对师范类的特点进行指导的现象,导致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晦涩难懂,没有实效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大多是由辅导员来承担这门课程,由于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也就无法收获预期的指导效果。
四、如何加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定为大学四年的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的进行全程化的专业指导,消除学生的盲区,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针师范生的特点,带有教师教学特色,具有连续性,有明确的定位和目的。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跟上时代脚步。引导学生遵循实际,详细具体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可实施性。帮助学生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认清现实环境形势,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加强自我管理,使其明白努力提高自己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这门课程的辅导,同时对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
2.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很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着误区,这就要求在开课普及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例如设立相应的咨询平台,进行能力评估、职业测评和心理辅导等,为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制订出合理有序的学习计划,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职业和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进行师德教育,强化敬业精神,帮助他们摆脱名利和浮躁的困扰,坚定其原本成为教师的信念。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师范类大学生要想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表达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因此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师范生通过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未来的发展方案,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教法的培训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选择一些中小学作为长期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教育见习和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和从师任教的素质,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职业准备。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由于参加过教育实践,站过讲台,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技能培训,相较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言谈表达、个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可以帮助师范类大学生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将来职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而复杂的、贯穿始终的工作,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5-0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美国人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的学术用语。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就业指导,以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标志,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医学生受到专业的限制,择业面窄,尤其是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就业更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促使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经费保障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将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最终顺利实现就业。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程的组织领导
在医学院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授课教师若干。教研室主任可以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兼任,学校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可以担任授课教师。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使用适合医学生的课程教材,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培养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其次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在大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就业指导》。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是由辅导员担任,为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可采取分小组集中备课的方式。可聘请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教学组组长,并要求各组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编写详细的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组织授课教师试讲等。学校还要定期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
二、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基地作为第二课堂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早更多的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使医学生不断的修正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由专家、任课教师及学生组成的重点团队,也可以组织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学生组成的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对职业发展、职业前景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举办针对性强、内容多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作为补充
举办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可以由某医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的发展,以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由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传授求职技巧或者改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参与性高,受益面大,极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作为演练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4个省市1000余所高校70万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比赛。经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共计产生了80名选手入围全国总决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旨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在校的医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演练。虽然医学生的就业面窄,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医疗单位,包括卫生局、卫生厅下属的事业医疗单位,但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就业去向,比如民政局下属的疗养院、体检中心、计划生育所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书面作品展示,即职业生涯规划书;执行能力展示,即幻灯片演讲;职业才艺展示。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书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二是职业目标路径设计;三是规划与实施计划;四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的组织,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医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在现有的医疗职业情况下科学规划,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