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的基本原则就是基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预案才能做到立足学生,以学定教。
如小学阶段的口算教学,不同的学段应该把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低年级主要是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重点进行为笔算打基础或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训练;到了高年级则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安排一些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定理等进行口算的习题。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时,教师不能随意更改教学总体要求,以避免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形。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教师结合生活设计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陌生的、遥远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是有用的生活的数学,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课件出示图画)冬天来了,老牛爷爷的草地进入了养草期,他想用栅栏把草地围起来,应该准备多少米的栅栏才能够用呢?他想请你们帮助算一算。这一教学设计,教师不是照搬教材组织教学,而是引入了一个生活问题开展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二、立足创设连续、有效的情境设计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是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就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再不然就是频繁地转换情境,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关注。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该注意做到让情境服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让所创设的情境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在其间突出教学重点,以提高情境的有效性。
例如,特级教师纪晓村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猴子摘桃”“猴子请客”“动物骑车”“动物比赛”“给动物送信”等丰富多彩的童话情境,既将学习内容融于其中,又做到了情境主题一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融会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高涨饱满。
三、立足教学内容类型设计教学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按课的类型分,主要有概念教学,如“认识周长”“圆的认识”“质数与合数”等;有计算教学,如笔算、混合运算等;有解决问题、有实践活动课等。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学《认识钟面》一课,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1)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热情――出示各种漂亮的钟表图片或实物;(2)同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钟表实物,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3)小组讨论,找到钟表的相同点。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62-02
教育不断改革,智慧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运用,智慧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结合真实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展开。
一、智慧课堂概述
智慧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教育需要借助课堂来实现,所以运用智慧教育理念的课堂被称作智慧课堂。实施智慧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它还加强了技术和教育的交流。
(一)智慧课堂的含义
智慧课堂是在近几年出现的,对于它的定义并没有明确规定,曾有教授认为:学习者的智慧可以通过智慧教育得到提高,使得学习者的发展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点,智慧学习环境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智慧课堂还具备一定的规定性,例如,思维性、自主性以及多元性和探究性等。根据上述描述,可以得出智慧课堂的主要工作就是锻炼学生的智慧能力,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
(二)构建智慧课堂的技术路线
一个好的智慧课堂决定着是否能够实现智慧教育和学生智慧的好坏。实施智慧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感到快乐。所以智慧课堂的特点是,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因此,智慧课堂的技术路线就是:从日常学习问题出发,并针对问题运用智慧教学理念结合智慧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尽管网络学习空间运用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依然可以发现网络学习空间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研究发现,尽管老师运用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教师们的运用方式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中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空间,供学生查阅。而我国当前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还没有普及,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没有因为网络学习空间而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网络学习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它解决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师生进行学习的问题。使得信息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样也减少了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时间。
(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完成了教学设计,就开始展开教学实施工作。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过于形式化,例如在《圆的面积》的学习中,老师仅是复制教材上的习题以及相关内容到网络学习空间,这样就使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过于形式化,与传统的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在实施教学工作时,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不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对网络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反思和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有些老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后,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往往只是系统地进行评价,并没有深入研究。例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学习中,老师把练习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中,在第二次课堂上,老师只是在第一次上传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资料,忽略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功能。另外,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上的学习记录以及交流,查阅学习记录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进行辅助。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应结合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之间的交流。网络学习空间有利于促进教育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学目标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
智慧型学习人才的标准是: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并且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空间可以为智慧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因为网络学习空间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在设立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年级《认识时间》,传统的教学,教学目标会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小部分:1.让学生认识钟表,其中包括钟表的构成,以及对指针的区分,这样学生对钟表进行简单的认识,了解钟表的构成;2.让学生在认识钟表构成的基础上,学会认识整点时间。
在智慧课堂上,可以将课堂优化为:1.学生能够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认识分针和时针以及秒针,知道分钟走一圈,时针就要走5小格(一大格);2.学生掌握时间的读法,对于钟表应该先读时针,再读分针,最后是秒针,学生可以掌握快速读时间的方法,分针在“3”表示一刻(15分钟),在“6”表示半点。
(二)用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或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现欲望,在进行智慧课堂时,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的方式展开。但是在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要适合学生的能力,不要太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现欲望,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不能太过简单,因为过于简单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设计的问题或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同时注重问题及任务的开放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数学广角:“数的组合”中的问题是1、2、3如何组合成不同的两位数。尽管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但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通过故事的是形式展开教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1.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2.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3.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学生回答时,教师把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三只小动物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选择了第3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3种方法。
(三)结合学生的情感变化
学生也是存在感情的,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能够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求教学结合众多学生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就要给学生准备更多的资料等。
四、结束语
网络学习空间有利于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同时加强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交流,给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伟大蓝图,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管珏琪,苏小兵,郭毅,祝智庭.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15,(3).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段。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然,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利用钟表或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我在平时的课时备课程序一般是这样的:
1、认真阅读教材,凭个人的经验想一想每个例题、做一做和课后习题可能要求教师达到什么目标;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是怎样的?课上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2、看教师用书中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一、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找到思维契合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只有模拟学生的思维,才能引起思维共鸣,引起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才能降低已有难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师要蹲下来,观察学生,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入手,藉此有效把握儿童的认知需求,找到他们的认知差异,从而建构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从学生鲜少知道的圆的特征着手,笔者出示动态的视频:小猴子、兔子、小羊都开着一辆车,车轱辘分别是圆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整个过程中,小猴子驾驶的圆形的车跑得飞快,而兔子和小羊的长方形车、三角形的车则根本没法转动。学生对这个视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探究圆形的车轱辘和三角形、长方形的车轱辘的不同,发现圆能滚动起来,是因为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且转动的距离是这个中心点到边的距离。由此,学生通过动画视频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圆和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此时我再根据学生的这一初步认知进行引导,圆的中心点是什么?从中心点到边的距离称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很快就认识到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对圆的认知有了初步建构。
教师借助课前学情的调研,有效把握了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了思维契合点,设计了动态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带领学生针对圆的特征展开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有效规避了课堂“假探究”的现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找准学生的认知困惑,推进自主思维
学生在新知建构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学生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思维的生长点。此时教师要多从学生主体出发,根据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蹲下去”接近儿童,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一个钟面,让学生指出钟表上表示什么时刻。学生有的认为是3:00,有的认为是3:12,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是大家对分针指向12不太理解,有一些困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他们认为时针指向3就是3点,分针指向12就是12,这种直观的感知看似也是很有道理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困惑是没有很好理解钟表的封闭结构。1到12这些数字都是封闭的围成一个圈,没有起点,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展开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多个整点时刻,让学生思考:钟面上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分针为何都指向12?学生观察后进行辨析和比较,发现12代表的是一个分界点,即表示上一个整点的结束,又表示这一个整点的开始。
教师借助学生的困惑,将自己置身学生思维之中,从学生的困惑中找到问题所在,并以此进行有效引导,从而规避了课堂探究中的人力浪费,让学生有效突破困惑,实现了课堂效能的提升,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三、找准学生的认知障碍,提升数学思维
杜威指出,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科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认知障碍,从障碍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痛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思维上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的代数符号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而不能有效把握分配律的本质。此时就要从这个环节有效把握,带领学生从代数思维开始,发现其中的关系,明确其中的代数结构,从而实现对这个障碍的突破。再如三年级学生经常会出现面积和周长混淆不清的情况,为此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摸一摸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在哪里?有什么区别?画出周长和面积的图形,对比有什么不同?算一算周长和面积,对比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了清晰的表象,从而有效建构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突破了认知障碍和错误,对周长和面积意义的认识和体验更丰富,也更深刻。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新知
1.复习时间单位“时”和“分”
谈话引入: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和同学们相处40分钟,“分”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时间单位?(课件出示没有秒针的钟表)认识这两枚针吗?谁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时针、分针)你还知道有关时和分的哪些知识?
2.根据生活经验引出“秒”
师:再来看看50米赛跑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6101号运动员跑50米要8____ )。这里用什么单位呢?为什么不用时或分了呢?
师:我们计量比较短的时间要用“秒”作单位。
(设计意图:在已学的时间单位时、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出跑50米的时间不能用8时、8分来计量,而是用8秒来计量,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很短的时间用“秒”比较合适。)
3.认识秒针
师:秒针长什么样子?你能介绍一下吗?(课件再次出示钟表,指出“秒针”并出现文字)
师:秒针走的方向也和时针、分针相同,都是绕钟表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
5.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除了跑步时我们可以用 “秒” 来计时外,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用“秒”计时的?
学生说后,教师课件出示图片:神舟十号升空倒计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倒计时、红绿灯、电视节目中24秒后回来等。
(设计意图:搜集生活中“秒”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层层体验获新知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那么能计量“秒”的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带有秒针的钟表和没有秒针的计时工具,如秒表、电子钟表、手机中的计时器等。
师:现在我们利用带有秒针的钟表来体验“秒”。
2.体验1秒
师:在钟面上秒针怎么走是1秒呢?(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是这样吗?(课件显示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说明1秒)
(1)课件反复出现两三次让学生看。
(2)闭眼听感受两次。
(3)拳头相碰为它打节奏。
(4)再次感受1秒,强化1秒节奏。
师:秒针走1小格,滴答一声就经过了1秒(课件再出示一次),1秒实在很短暂,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说后做动作(眨眼、吸气、跺脚、数数、翻书、拍手等)。
(5)1秒的价值。
师:我们在1秒钟里面只能眨1次眼、吸1口气……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一组数据:汽车每秒约行20米;动车每秒约行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光每秒约行30万千米,1秒可绕地球7圈半;超级计算机每秒约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同样是1秒钟,你看和我们做的事比较后(呈现上面的图片叠加),现在你对“1秒”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是啊,看来1秒钟很短暂,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地利用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设计意图:1秒的节奏感知很重要,所以设计了四个层次:反复听、看,闭眼感受,打节奏,配合动作来感受1秒的时长,这样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体验5秒
师:时间这么重要,让我们抓紧时间往下看。那你能知道这个钟走了几秒吗?(课件展示秒针走5秒的动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 1大格,就是5小格,1小格是1秒,那么5小格就是5秒。(指名学生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5秒有多长吗?
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法,跟着走动的钟表做一做,如跟着钟表轻轻地拍拍手、从1开始数数、轻轻跺跺脚、伸伸手臂等,提醒学生注意匀速。
师:你还能从钟面上找出秒针从哪里走到哪里是5秒呢?如果秒针在这里(在钟表上点上一个红点,不是数字上),那么走5秒该走到哪里呢?只要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
4.估计10秒、15秒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做一个10秒钟的小闹钟,看看哪只闹钟准。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说开始,你们都闭上眼睛,自己在心里暗暗打节奏,觉得10秒到了,就轻轻地举高你的右手,在举手的同时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数字是不是10。(课件出示依次跳动的数字)
师:你为什么这么准,你心里是怎么打节奏的?(采访一下估得准确的学生)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再采访一下估得很不准的学生)我们在打节奏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设计意图:重视节奏感的把握和对学生体验后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不断调整速度,准确掌握秒的概念。)
师:我们再来一次好吗?这次要做一个15秒的小闹钟。(评价)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5秒,如果秒针从12(出示课件钟)出发,经过15秒应该到数字几呢?还可以从几到几呢?都是几大格、几小格呢?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15小格就是15秒,也就是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课件出示: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5.认识1分=60秒
(1)初步感知。
师:观察秒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秒针从数12转一圈又回到12,走了12大格就是60小格,就是60秒(板书60秒),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1分(板书1分)。
所以1分=60秒,反问:60秒=?分 。
师:如果从数字1开始怎么走就是60秒,1分钟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秒针怎么走就是1圈60秒呢?(不是从数12开始,随便在课件钟面上指一个点)要走60秒就是1分钟,秒针只要从起点出发绕中心点转一周又回到原先起点就可以了。 如果秒针走半圈也就是从12走到6是几秒?(指出也就是半分),秒针走2圈是几秒?几分?
(2)体验60秒。
师:60秒有多长呢?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试试。
分组做一做:方格中画苹果、田字格中写“秒”字、方格中写从1开始的数、做口算等(课件先出示画、写的方法)。用课件播放1分钟的音乐,帮助学生感知做练习的时间。
练习结束后小结:60秒里大约可以画几个苹果、写几个“秒”字、数能写到几及做了几道口算题。
(设计意图:在感知1秒后,又体验了5秒,估计10秒和15秒,最后体验60秒,这样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真正掌握“秒”和“分”的时间观念。)
三、游戏激趣拓新知
1.砸金蛋游戏(课件出示5个金蛋,砸金蛋看似随机,但是练习题的呈现还是需要有层次)
(1)金蛋1呈现: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大约每天睡9( ) ;挂红领巾大约需要20( );烧饭大约需要25( )。
(2)金蛋2呈现:估计。
从教室最后一桌走到第一桌需要( )秒;在黑板上写名字需要( )秒。
练习方法:一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估计时间写在纸上,教师秒表计时最后评价。
(3)金蛋3呈现:看钟表,经过多少时间?
时针、分针、秒针都从7到10各经过多少时间?小结计时方法。
(4)金蛋4呈现:“请你当评委” 。
根据4名学生跑100米的成绩来确定名次。
2.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金蛋5呈现两句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师:老师觉得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你们两句话(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希望以后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砸金蛋”游戏呈现,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刚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加以拓展。)
【教学反思】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情境;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98-02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在于以学生所需的生活原型的再现,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与完成学习任务的渴望。换言之,以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并激发其学习的心向。为此,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的优势并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是极为必要的。笔者结合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 创设生活性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数学带给学生的印象相当负面,枯燥乏味与神秘难懂如影相随。个中原因,一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了生活与生产的实际。事实上,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学生的数学学习立马就会显现出勃勃生机,在洋溢情趣中充满数学学科独有的智慧,并会因此增加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节时,结合教材插图,以多媒体课件创设圣诞老人分发气球的小短片。会说话的圣诞老人说自己原本有15个气球,已经分发出9个,要求学生计算“还有几个”。圣诞老人可爱的形象和和蔼的话语,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顺应其要求来展开相应的计算。面对这样的情境,该怎样计算呢?有学生直接从15个气球中数掉9个后,再去数还剩几个;有学生先从10个一束的气球中数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另外5个加一起;有学生进行逆向计算,思考9加几等于15……这里,由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原本单调乏味、毫无情节感的计算成为一件真实的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与价值,也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2 创设图像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尽管配合教学提供的各种彩色图片有很多,且色泽亮丽、童趣横生,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片,故事情节及人物活动很难得到更为逼真的表现,因而难以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激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电等优势,可以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其气氛渲染来带动学生的学习。
以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问题解决”为例,教材配套压题图片是踢球,涉及两个主要信息:16名队员只来了9人;某队踢进4个球。设计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显然,这里教学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明白认知所知信息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对应性,而不在于知道信息的多少。教学时,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语言一板一眼地告知学生,则可能会因教师语言缺乏冲击力而无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插入动画形式,以活的动画人物的语言来揭示这一点,会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如一名“学生”在数清到场人数后问其他同伴:“还有几人没来?”另外一人“插嘴”说:“我们队已经踢进了4个球。”前者立即以强调的语气陈述并反问:“我没有问你‘进了几个球’,我是问‘还有几人没来’?”借助动画角色的对话来传达主要教学信息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认知为问题解决而寻求有效信息,并易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促进教学知识的内化。
3 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化情境,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情境条件来发现问题,自然获得知识与构建能力,一如赞科夫所说“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设置各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来刺激与带动学生的思考,以其引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欲望。
以教学“认识钟表”为例,教材原有引入模式是认识钟表上的12个数字与整点时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一段动画引入: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学生小淘还在呼呼大睡,旁边挂一显示7时整的钟表。此时,出现妈妈喊小淘的画面:“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画外音问:“现在几点了?为什么说‘上学要迟到了’呢?”画面继续,第二天,小淘房间电子钟显示时间是7:00,而小淘却不见踪影,原来他正走在上学的路上。画外音问:“今天,小淘上学还会迟到吗?”进而画面展示整个钟表表面的形象。这样的画面设计,一是直接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领学生边观看钟表边思考问题并以其矛盾性促进思考的深化;二是带动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及其指针指向并对钟表建立起整体性认知;三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惜时守时教育。换言之,整个教学过程,既是一次认知训练,也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学生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与深化即蕴藏其中。
这里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成学生对数学学习趣味性的体验和成功解决问题后自信心的提升。
4 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就是一次富有价值的玩耍。要让这种带有某种特定目的玩耍玩得更有意义,教师就要使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与认知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故事、童话、小动物等形象加以改造带入课堂,使其成为数学知识的有效载体。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动物运动会为名,设计20只小动物,有兔子、老虎、绵羊、青蛙、乌龟等,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入场并参加赛跑。然后问学生:“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入场参加比赛?”“第X名入场的是哪只小动物?”“赛跑时,某只小动物跑了第X名?”等等。因为所数对象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所以学生数小动物的进场名次与赛跑名次时非常认真,并在与其他学生的相互沟通中得以修正自己的答案。同时,在比较数的大小时,笔者把每个数字都设计成暗色卡通动物图案背景,使得学生乐意各自“引领”一个比较小的“动物”数字顺次超越那些比较大的数字回家。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在愉快的玩耍中加深对各数的认识,也初步感受到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以及数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情趣。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创设教学情境,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而正是这样一种情境创设,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发展平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左银奂.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2012(10):40.
[2]陈阿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J].小学阅读指南,2011(11):48.
[3]隋金亮.运用信息技术多层面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79.
[4]曾勃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J].广东教育,2008(12):77.
关键词:电子白板;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96-1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高科技教学工具,它在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又保持了普通黑板的优点,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了课堂教学,搭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辟了新的途径。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听交互式电子白板课感受和自己在上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案例描述1】 苏教版(国标)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导入
《平移与旋转》导入创设情景环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图片:铁轨延伸、正在展开的扇子、汽车的方向盘、钟表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利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然后选中圈出的对象移动,很快就能使同学在脑中建立并形成平移、旋转的概念表象,为认识平移、旋转概念扫清了障碍。
【案例描述2】 苏教版(国标)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导入
《认识三角形》这一课,老师首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教科书上斜拉桥的实物图,让学生找找图上有没有角?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对三角形也有了一些认识,学生很快找到了隐藏在斜拉桥中的三角形。教师:“同学们从实物图上找到了三角形,如果把这些三角形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时,老师就借助电子白板绘画和拖放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说明这些都是三角形,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反思】 电子白板的引进,既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境,又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从而更好地获取信息。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操作工具有的拖放、隐藏、拉幕、涂色、照相即时反馈、回放记录等功能,都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电子白板配套的资源库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方便。利用电子白板整合的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概念的深入掌握,同时教学也变活了。
二、利用电子白板优化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描述3】 苏教版(国标)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角的度量》时,数学概念比较多,又几乎没有旧知作铺垫,学生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分清内外刻度,正向、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等等),更难的是怎样读数。虽然教学时候有口诀,但很抽象,孩子们不知道量角器里的角在哪儿,怎样摆是正旋转看度数,怎样摆看反旋转读数。老师在实际教学时有困难。于是我直接调出电子白板工具栏中“量角器”,并放大,让学生从大屏幕上跟着老师一起找角,找出了量角器里的角,再尝试用量角器里的角去度量不同摆放位子角,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案例描述4】 苏教版(国标)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
在苏教版(国标)三年级的教学中,都有在《观察物体》这一课,需要学生应用小立方体搭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从不同角度观察。虽然在平时的教学时,我们也要求学生亲手操作,搭一搭,看一看,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逐个检查,既不能体现学习反馈的及时性,也没有效率,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旋转功能让学生从前面、上面、侧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摆放,画出平面图形,既直观又形象。
【反思】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看、观察、感知、想象。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老师在演示时,既花时又花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模拟课件的演示虽然已经让难点得到一定的突破,但是仍然有局限性,而这节课应用电子白板,让教师有了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选自电子白板上自带的图形,通过拖动、克隆、旋转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直观演示了小立方体的搭建过程,不但学生们兴致勃勃,一个个都想上台演示自己的搭法,便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将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操作的形式展开,达到让学生感觉到难点不难的效果。
三、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平台的优势,体现电子白板特有的交互
【案例描述5】 苏教版(国标)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在《认识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游泳池、树叶,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描一描、画一画它们的边线,然后再请学生拖动抽象出这些边线,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周长的含义。
【案例描述6】 苏教版(国标)一年级年级下册《认识钟表》
关键词:思维能力;认知;情境;途径;新知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习惯于设计繁琐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陷入眼花缭乱中,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忽略了儿童思维。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才是最关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基础,设身处地揣摩学生的状态,将儿童思维还给学生,相机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指引方向,打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
一、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找到思维契合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只有模拟学生的思维,才能引起思维共鸣,引起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才能降低已有难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师要蹲下来,观察学生,从学生的已有认知人手,借此有效把握儿童的认知需求,找到他们的认知差异,从而建构新知。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从学生鲜少知道的圆的特征着手,笔者出示动态的视频:小猴子、兔子、小羊都开着一辆车,车轱辘分别是圆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整个过程中,小猴子驾驶的圆形的车跑得飞快,而兔子和小羊的长方形车、三角形的车则根本没法转动。学生对这个视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探究圆形的车轱辘和三角形、长方形的车轱辘的不同,发现圆能滚动起来,是因为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且转动的距离是这个中心点到边的距离。由此,学生通过动画视频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圆和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此时我再根据学生的这一初步认知进行引导,圆的中心点是什么?从中心点到边的距离称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很快就认识到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对圆的认知有了初步建构。
教师借助课前学情的调研,有效把握了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了思维契合点,设计了动态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带领学生针对圆的特征展开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有效规避了课堂“假探究”的现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找准学生的认知困惑,推进自主思维
学生在新知建构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学生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思维的生长点。此时教师要多从学生主体出发,根据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蹲下去”接近儿童,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如教学“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一个钟面,让学生指出钟表上表示什么时刻。学生有的认为是3:00,有的认为3:12,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是大家对分针指向12不太理解,有一些困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他们认为时针指向3就是3点,分针指向12就是12,这种直观的感知看似也是很有道理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困惑是没有很好理解钟表的封闭结构。1到12这些数字都是封闭的围成一个圈,没有起点,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展开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多个整点时刻,让学生思考:钟面上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分针为
何都指向12学生观察后进行辨析和比较,发现12代表的是一个分界点,即表示上一个整点的结束,又表示这一个整点的开始。
教师借助学生的困惑,将自己置身学生思维之中,从学生的困惑中找到问题所在,并以此进行有效引导,从而规避了课堂探究中的人力浪费,让学生有效突破困惑,实现了课堂效能的提升,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三、找准学生的认知障碍,提升数学思维
杜威指出,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科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认知障碍,从障碍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痛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