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记者感言

记者感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19:34: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记者感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记者感言

第1篇

关键词: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广西是我国所有省市规模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是广西农业的主产业,以柳城县为例,柳城县目前已有4.12万hm2甘蔗种植面积,是名副其实的甘蔗种植大县。进一步加强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能够全面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入,能够实现甘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快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

发展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加快推进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需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例如柳城县在四塘建立8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区,甘蔗种植机由73.55kW以上拖拉机带动,1人驾驶拖拉机、4人喂蔗种、1人跟机换膜,能一次性完成开行、运种、切种、摆放、施肥、打药、覆土、盖膜八道工序,一天可种植1.33hm2左右,并具有效率高、减少肥料损失和对大气污染、减少水分损失、减少劳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五大优点。通过在示范甘蔗机械现场演示作业,直观地让广大甘蔗种植户见识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好处,用试验效果引导农民改变甘蔗种植模式,发展甘蔗机械化生产。

2 提高甘蔗产业化种植科技含量

柳城县已建立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16个、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总面积733.3hm2,自主培育出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柳1号、2号;实现糖厂锅炉和汽机集中自动控制,年节约标煤4.12万t;利用滤泥、酒精废液、锅炉灰等副产品生产有机肥返还蔗田,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2010/2011年榨季白糖一级品率由原来的平均86%上升为97.3%,产糖率提高0.32%,农民人均甘蔗收入1181元,同比增长19.9%。

3 合理节水灌溉

甘蔗是一种水分需求较大、生物产量较高的经济作物,成熟期、分蘖期、萌芽期需水量少,而伸长期需水量大,可以将此概况为“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为了提高甘蔗的质量和产量,应该合理节水灌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灌溉的增产优势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发挥。同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和投入蔗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旱地甘蔗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要。

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来对病虫害消长情况进行定点监测、预警和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扩散和蔓延的势头,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杀,以此来保障甘蔗的高产稳产。

要切实做好甘蔗种茎消毒工作,广西处于高湿、高温的自然环境,病虫滋生繁殖速度较快,虫口密度大、病源多,切忌不能麻痹大意,否则很容易出现凤梨病之类的病虫害。甘蔗钻心虫(螟虫)是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害虫,它通常会直接钻入到甘蔗的蔗茎和幼苗进行危害,影响单茎重和有效茎,造成枯心苗和虫孔节,使得蔗糖含量和甘蔗的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正是由于螟虫对甘蔗种植造成的危害较大,才使得务必要在最佳的防治时期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如此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虫剂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制剂。

开展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降低虫源、清洁蔗地、选用无虫种茎留种等方法都能够保持农田处于基本生态平衡,降低农业生产污染。

5 科学合理施肥

众所周知,甘蔗的消耗养分多、产量高、生长期长。按照亩产5t甘蔗,平均生长期为11个月来计算,大概需要10~14kg钾(K2O),4.0~9.0kg磷(P2O5),8.0~12.0kg氮(N)。可以按照农田基本条件、耕地目标产量、肥力状况、土壤类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来进行施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确保甘蔗正常生长,也不会造成肥料的浪费,以此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蔗施肥的原则是:培土施肥,能够防止雨水冲刷和肥分挥发造成的养分流失,避免甘蔗种茎受到化肥的危害;合理配比钾、磷、氮的施用比例,一般将其控制在1.2∶0.7∶1;分次施放K肥、N肥,而应该一次施完P肥和有机肥,如此做到适时追肥、施足基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贤帅.广西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和木薯的比较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01).

[2] 陈业强.地膜覆盖冬植蔗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06(08).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等对69名健康人和73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配偶组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

【关键词】慢性肝炎;配偶;疲劳

Analysis of Fatigue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for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LI BingLI Shu-huiWang Xiao-wen

(Weihai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Weihai Shandong264200)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of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fatigue and the impacting factors. Methods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69 healthy persons and 73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by ways of normal status questionnaire, fatigue measurement(FS-14), healthy questionnaire(SF-36). Results Scores of FS-14 in spouses of patient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s,P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Spouse;Fatigue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2种类型: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1]。慢性肝炎治疗不当,发展到晚期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中约40%左右的病人会形成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作为应激源不但对慢性肝炎患者带来严重的心身反应,同时,也对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患者的配偶。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慢性肝炎患者配偶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消除或减轻其疲乏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患者配偶组抽取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配偶,共73名,男21名,女52名,年龄29~65岁。入选标准:经确诊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配偶;目前和以往无慢性精神疾病;无理解障碍。健康人组抽取本地常住人口,共69名,男27名,女42名,年龄25~67岁。入选标准:配偶无患肝炎及其它重大疾病;近一月内无重大生活事件发生;目前和以往无慢性精神疾病;无理解障碍。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本研究问卷包括三部分:(1)一般状况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社会人口统计资料、既往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影响、社会支持、共同生活年限等。(2)疲劳量表(FS-14)[2](3)健康状况问卷(SF-36)中文版[3]。

1.2.2 资料收集(问卷发放)(1)患者配偶组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发放,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回收有效率为97.2%。(2)健康人对照组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发放,发放问卷69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回收有效率为91.3%。全部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

1.2.3 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 果

2.1 患者配偶组与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年龄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 论

3.1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表2结果显示患者配偶组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提示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亲人患慢性肝炎对于配偶来说既是应激源也是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源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监视、杀伤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减少,致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4]。机体能量的耗竭,血液中代谢产物的聚集及机体内环境失调,导致疲乏感的出现。可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软弱无力、力不从心、感到昏昏欲睡、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正如表2结果所示患者配偶组一般GH和VT两 个方面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说明慢性肝炎患者配偶主观上对自己精力下降和疲劳程度增加的状况也产生负面评价,进而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消极预测。

3.2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的影响因素

3.2.1 慢性肝炎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慢性肝炎患者的配偶由于担心疾病给家庭夫妻之间造成不幸,更担心孩子的前途.并且大多数中年人正是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是家庭的“顶梁柱”或“贤内助”,由于疾病的特点,使他们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心情必然焦燥,这些家庭因素,造成配偶焦虑、抑郁反应强烈,疲乏感增强。

3.2.2 高医疗费用影响由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药费大都很昂贵,医疗费用支出高,致使生活拮据,配偶心理压力增大,久而久之引发疲乏。

3.2.3 社会支持的缺乏由于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介变量,一般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不良的社会支持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5]。目前并非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有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3.2.3 与患者共同生活由于与患者朝夕相伴共同生活在一起,配偶同样经历患者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应激,加之长期照顾和护理肝炎患者、害怕失去亲人的恐惧、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致使长期精神紧张,从而产生疲乏感。既往健康状况较差的慢性肝炎患者配偶,长期处于应激环境,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加剧了疲乏感的发生。

4 结 论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高,通过分析影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的因素,提示应关注这一群体,针对影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的疲乏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减轻其配偶疲乏感,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实施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等.阿德福韦酣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387-389.

[2] 王天芳,张翠珍.疲劳量表一14.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61.

[3] 方积乾,郝元涛.健康状况问卷(SF-36).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9-24.

第3篇

关键词:食糖供需 糖价走势 甘蔗产业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21—02

一、国际国内食糖供需及市场概况

(一)国际食蔗市场与供需

1.2011国际糖价特点。受供需情况及经济走势影响,2011年国际食糖市场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月上旬,受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主产国自然灾害不利消息的影响,国际糖价持续走高,纽约洲际交易所(ICE)11号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第二阶段:2月中旬至5月,受大产糖国纷纷大幅上调产量预期以及因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动荡等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国际糖价震荡下行,ICEll号原糖期货一度跌破21美分/磅,跌幅逾36%。第三阶段:6—8月,因第一大产糖国巴西意外下调食糖产量预期以及受中东地区斋月食糖采购量增加及亚洲国家补库采购等因素影响,糖价反弹上扬,国际糖价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第四阶段,9—12月,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渐明确,加之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影响,糖价再度下行探底,国际糖价重回24美分/磅以下。

2.预计2011/2012榨季食糖供需将得到改善。因全球食糖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生产国都扩大种植面积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北半球国家的食糖产量大都出现增产,尤其是俄罗斯、泰国、印度以及欧盟。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将增加至1.722亿吨。同时,按近10年来全球食糖消费量2.17%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约为1.677亿吨。分析表明,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将由供需平衡将转为盈余,食糖库存量在连续三年的下降后可能首次从赤字转为盈余。

(二)国内食糖市场与供需

1.2010/201 1榨季国内食糖产量略有下降。2010/11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比2009/10榨季1073.83万吨略低28.41万吨。其中,生产甘蔗糖966.04万吨,比上一榨季的1073.83万吨减少了47.79万吨;产甜菜糖79.38万吨,比上一榨季的60万吨,增加了19.38万吨。从各主产区来看,北方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三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72.07万吨,同比上榨季55.34万吨增长了30.23%;南方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四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958.78万吨,同比上榨季1004.93万吨下降了4.59%。

2.2011年全国食糖进口量大幅增加,出口量下降。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91.94万吨,价值1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3%和1.15倍,量、价均创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食糖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巴西、古巴和泰国等地。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含糖食品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进口增加;二是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我同食糖已经连续三年减产,国储糖的库存水平降到了历史低位,由此导致进口需求快速上升。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出口5.94万吨,较2010年同期的9.43吨减少了37%。

3.2011年国内食糖市场价始终维持高位。2011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增强,国家加大对食糖市场的调控力度,2010/11榨季国家先后9次抛储188万吨,全年食糖进口量达到291.9万吨。国内食糖市场与国外市场一样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国内糖价始终维持高位。1月至2月上旬,国内食糖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加之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糖价快速上涨,CSI(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达到7400元/吨左右。2月中旬至5月,随着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内糖价开始下行,5月上旬CSI跌至7200元/吨左右。6—8月,国内2010/11榨季落下帷幕,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气温持续攀升使饮料等含糖食品热销,带动了各地的食糖消费,糖价反弹上扬,CSI达到7900元,吨以上。9—12月,中秋、国庆过后,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及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回落,CSI在12月30日也降到6680元/吨。

4.预计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由于近三个榨季,我国食糖供给紧缺,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国家政策调控,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根据中国糖协的预估,2011/2012榨季全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16.39万亩,同比增加7.28%。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2379.32万亩,同比增加6.13%;甜菜种植面积为337.07万亩,同比增加16.11%。预计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00万吨,较上一个榨季增产150余万吨。2011/2012榨季全国预计消费1400万吨左右,考虑194.5万吨进口配额以及国家储备糖等其他可供糖源,预计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2011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一)2010/2011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2010/201 l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38.19万亩,人榨面积383.22万亩,甘蔗入榨量1412.92万吨,比上年增加近50万吨。全省平均甘蔗收购价格每吨提高了98.27元,达到373.5元/吨,增长35.7%,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格6790.67元/吨,全省制糖行业实现工农业销售收入161.63亿元,比上榨季增加45.21亿元。境外甘蔗种植面积也有增加,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比上榨季增加11.1万亩,达到27.7万亩,甘蔗进口量达到83.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0.1万吨,增长33.44%。全省产糖176.14万吨,与上个榨季相比产量下降0.57%,产酒精10.69万吨,与上榨季相比下降0.65%,甘蔗含糖分由上个榨季的14.97%下降至14.30%,下降了0.67%,产糖率由上个榨季的12.98%下降至12.47%,下降了0.51%。产糖率下降是食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产糖率下降的原因则主要是气候因素,一是上个榨季的大旱对宿根甘蔗的影响,灾区宿根甘蔗长势不好,重灾区的宿根甘蔗的单产下降了300—700公斤/亩,其余轻灾区的单产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二是部分主产区后期雨水偏多,造成含糖分偏低、产糖率偏低;三是文山、红河、临沧、德宏的部分蔗区仍然受到了霜冻的影响。

(二)2011年云南糖市运行情况

2011年昆明白糖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CSI变动特点一致,同时,因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食糖主产区,同期价格略低于CSI。1—2月中旬,受甘蔗因灾减产和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糖价冲高,从1月初的7000元/吨,到2月中旬达到阶段糖价最高点7230元/吨;2月中旬到5月,随着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市场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糖价开始下行,5月23日降至6800元/吨;6—8月,因新榨季食糖减产和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扬,8月16日,大幅上扬到768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9—12月,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加之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出现回落,12月30日糖价降至6500元/吨。

(三)2011/2012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上榨季由于制糖企业对糖料种植的工作加强,加上甘蔗收购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产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的提高,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98.71万亩,比上2110/2011榨季的438.19万亩增加了60.52万亩,增长了13.8%,预计2011/2012年榨季全省产糖可能达到210万吨左右。

三、云南甘蔗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蔗区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甘蔗种植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甘蔗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9/2010以来连续三个榨季因旱灾造成了蔗区生产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蔗区道路等级低,80%的道路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之外,大多只由制糖企业修建和维护,晴通雨阻,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甘蔗生产与发展。

(二)蔗农收入的增加任重道远

随着原料蔗价格的提高,加之制糖企业采取化肥、机耕等适补助,蔗农毛收入虽有明显提升(增15—25%),但由于农资、农工价格上涨,蔗农种植成本平均上涨20%左右,蔗农净利润增幅较小。目前水田蔗亩平均收益1500元左右,旱地蔗亩平均收益800元左右,远低于香料烟、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的效益,种蔗比较效益下降。

(三)制糖成本的控制难度加大

2010/11年,云南吨糖生产成本5434.8元,对应平均蔗价373.5元/吨,为保证食糖的稳定供应和蔗农收入增长,新榨季各省区纷纷提高甘蔗收购价格。2011/12年榨季,云南将实行蔗糖价格联动,平均蔗价预计为440元/吨左右,吨糖生产成本预计为6000元/吨左右。

(四)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

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每逢种植和收砍季节,蔗区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且甘蔗种植和收获的劳动费用占甘蔗生产成本的60%以上,手工劳作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云南甘蔗机械的应用在甘蔗栽种上仍不足1%,而在收获上则几乎为零,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十分缓慢。

(五)良种良法的要求更加迫切

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2吨左右,工业单产3.6—3.8吨/亩,在近8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吨左右,与广东、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要切实提高甘蔗单产,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急需甘蔗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优蔗园

要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开展吨糖田、坡改梯、引水、集雨、节水和蔗区机耕道路建设,提升蔗区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设100万亩吨糖田,改造中低产蔗园200万亩,使高优蔗园达到300万亩,对改造后的高稳蔗园确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二)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促进体系与高产创建的有机结合

建议将甘蔗高产创建纳入云南高产创建内容,并逐年增加省级高创片区数量,扩大新品种、间套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示范,建议2012在国家甘蔗高产创建片上,增加5个省级高创片;加强体系专家队伍对高产创建的包片指导和技术服务,推进产业体系创新成果与高产创建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拓展体系建设内容和范围

建议将甘蔗农机和农艺研究纳入甘蔗体系层级建设内容,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与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示范。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生产、配套农艺措施和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

(四)加大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探索良种补贴的有效形式

建议将甘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纳入财政预算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甘蔗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建设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区,开展健康种苗扩繁补贴试点,通过试点示范,为探索实施甘蔗良种补贴奠定基础。

(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发展境外甘蔗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制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鼓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州(市)和制糖企业,到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甘蔗种植,发展境外甘蔗原料基地。

(六)加强甘蔗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省25个10万亩以上的甘蔗重点县,建立和完善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村和甘蔗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省建立50个甘蔗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甘蔗专业乡镇,实施定单农业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支持和发展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拓宽生产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

三是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保险:总结和扩大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将干旱、霜冻、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纳入保险范围,完善保险实施方案,抓住2012年甘蔗首次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政策机遇,尽快实现全省政策性种植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蔗农种植甘蔗的风险。

四是健全和完善甘蔗与糖价格联动机制:健全“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甘蔗收购价格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切实提高蔗农种蔗收入。

五是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加快以甘蔗温水脱毒为主的甘蔗良种健康种苗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

[本文为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4篇

关键词 甘蔗叶;鸡腿菇;香菇;配方

中图分类号 S6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9-01

甘蔗是我国华南地区主要糖料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1-2],每年产生大量的甘蔗叶。我国甘蔗叶的综合利用处于起步阶段,利用程度相当低,每年约有2 000万t甘蔗叶被就地焚烧,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的浪费[3-5]。探索甘蔗叶栽培食用菌技术,有利于提高甘蔗产区农业种植效益[6],加快食用菌替代基质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基地进行。供试甘蔗叶为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糖蔗试验地2013年剥下的甘蔗叶,经晒干、粉碎后备用。其他基质购自农资市场。鸡腿菇品种为特白36(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香菇品种为香农49(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配方分别为:①棉籽壳80%、麸皮18%、石灰1%、石膏1%(CK);②甘蔗叶50%、棉籽壳3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③甘蔗叶60%、棉籽壳2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④甘蔗叶70%、棉籽壳1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⑤甘蔗叶80%、麸皮18%、石灰1%、石膏1%。

甘蔗叶栽培香菇配方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配方分别为:①杂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CK);②甘蔗叶20%、杂木屑6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③甘蔗叶40%、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④甘蔗叶60%、杂木屑2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⑤甘蔗叶8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

每个处理15 kg干料。配料后,装袋灭菌,移至接种室,冷却至28 ℃以下后接种。在发菌期和出菇期调查各品种菌丝生长情况和产量。2014年1月接种,3―5月出菇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比较试验

从表1可以看出,鸡腿菇产量随着培养料甘蔗叶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处理菌丝白而浓密,产量最高;配方③菌丝生长速度快,效益最好。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以60%甘蔗叶为最优,既能较好地利用甘蔗叶,又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2.2 甘蔗叶栽培香菇配方比较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培养料甘蔗叶含量越多香菇产量越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白而浓密;配方①、②、③经济效益相当。甘蔗叶栽培香菇以添加20%~40%的甘蔗叶为宜。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栽培鸡腿菇以含60%甘蔗叶的配方经济效益最好;栽培香菇培养料含20%~40%甘蔗叶经济效益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相当。

以农田废弃物替代食用菌培养基质,既能提高农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又能节约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由此证明,做好了配套技术的研究工作,甘蔗叶栽培食用菌是大有可为的。目前,我国甘蔗叶利用率不足20%,甘蔗叶的基质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罗娟,李秀金,袁海荣.不同预处理对甘蔗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6,34(1):32-36.

[2] 卢敬铭,李明,韦丽娇,等.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存在的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6):43-45.

[3] 唐峰,何达崇,曾维铭,等.甘蔗叶(梢)栽培毛木耳配方优化试验[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31(2):136-138.

[4] 葛畅,李明,韦丽娇,等.热区甘蔗叶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与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32-34.

第5篇

摘要:

甘蔗生长周期长,传统的甘蔗栽培技术劳动力投入大,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为了提高蔗农的积极性,从2014年开始在翁源蔗区推广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甘蔗除草地膜全田覆盖较不盖膜处理,产量分别增加28.99%和34.66%,糖分分别增加0.77%和0.94%(绝对值),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经济效益

0引言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产糖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1-2]。翁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降雨量1778mL,适宜甘蔗生长,是粤北地区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甘蔗产业作为翁源县的传统产业,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甘蔗的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严重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如何提高甘蔗单产从而保证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比较低,蔗区一般集中在土壤肥力差的山坡地。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目前已在各大蔗区广泛应用[3-4]。但是普通地膜覆盖后,膜下滋生大量杂草,不及时防除会造成杂草与甘蔗争光抢肥,严重影响甘蔗生长[5-8]。目前,对蔗田杂草的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但是使用普通地膜覆膜前要人工喷施除草剂,不仅耗费人力而且除草效果难以保证[9]。本文对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在翁源县蔗区的试验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该技术在粤北地区的推广提供试验依据,为广东省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罗屋村,山坡地,肥力中等,新植蔗一年。供试甘蔗品种为ROC22。甘蔗除草地膜,宽150cm,厚0.008mm(广州市施威特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复合肥(N∶P2O5∶K2O=15∶15∶15)由住商肥料有限公司提供,用量1500kg/hm2;福戈由先正达有限公司提供,用量600g/hm2。

1.2试验方法

试验以应用推广为主,故试验地仅设全膜覆盖和不盖膜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0m2。甘蔗行距120cm,每小区种植4行。2014年田间宿根试验于2月15日进行,覆膜后2个月调查甘蔗除草膜对蔗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2015年1月17日收获测产。试验地各处理所需肥料、农药均在覆膜前一次性施用,中后期不做任何中耕管理,直至甘蔗收获。2015年田间宿根试验在同一试验地进行,2月6日破垄松蔸进行全田覆膜,4月8日调查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12月3日测产。肥料、农药施用量和使用方法与2014年保持相同。

1.3调查方法

在甘蔗收获期每个小区选取代表性的植株测量茎长、茎径等相关农艺性状。每个小区实际测产,折算公顷产量。每小区随机取6条甘蔗,进行糖分分析[10]。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点,每个点0.25m2,然后调查各样点内主要杂草的株数,并称量鲜重。

2结果与分析

2.1全膜覆盖处理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条件下,甘蔗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均高于不盖膜处理。其中,2014年,甘蔗株高较不盖膜处理高出9.8个百分点;2015年,全膜覆盖处理较不盖膜处理有效茎数增加28.9%。由表2可知,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甘蔗产量和糖分均高于不盖膜处理。其中2014年,全膜覆盖条件下甘蔗实收产量比不盖膜处理增加28.99%;2015年,全膜覆盖处理比不盖膜处理甘蔗产量增加23863.5kg/hm2;2015年各处理的蔗糖分均低于2014年,主要是因为2015年试验地降雨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蔗糖分的积累。由表3可知,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对蔗田杂草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覆膜后2个月调查对膜下杂草的株防效均在92%以上,鲜重防效也达到87%以上。全田覆膜的螟害发生率比不盖膜处理低10%(绝对值)左右。

2.2全膜覆盖处理的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只增加了前期的地膜投入和盖膜的人工费用,但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免去甘蔗生长中后期的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追肥和培土等中耕管理环节,所以整个生长期来看,全膜覆盖较不盖膜处理减少了甘蔗的种植成本。

3结论与讨论

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可有效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2014和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达到28.99%和34.66%,糖分分别增加0.77%和0.94%(绝对值),2015年翁源地区雨水充沛,降水量较2014年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蔗糖分的积累,所以2015年试验区蔗糖分整体低于2014年,但是充足的含水量也为甘蔗的高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地膜的增温、保水功能,促使甘蔗早发芽,延长甘蔗的有效生长期,激发甘蔗的增产潜力,实现高产、稳产,而且由于地膜中加入了化学除草剂可对膜下杂草起到非常好的防控效果。全田覆膜,地膜的屏障作用使得土壤与近地面空气完全隔绝,有效降低了膜下与外界环境中蔗田害虫的机率,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为甘蔗地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全膜覆盖后在膜下形成一个特殊的微环境,高温高湿的条件使膜下微生物的活动更加活跃,从而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为甘蔗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由于实施全田覆盖,后期无法进行除草和追肥,所以必须使用甘蔗专用除草地膜和缓控释肥,减少蔗田杂草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保证甘蔗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简化了甘蔗的栽培过程,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实现了甘蔗种植的轻简化栽培,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而且实现了甘蔗的高产,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对促进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亭,李志贤,冯元娇,等.甘蔗-大豆间作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3):577-582.

[2]李秀平,李穆,年海,等.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7):42-46.

[3]蒋云鹏.秸秆覆盖和免耕对玉米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25(8):42.

[4]刘超,汪有科,湛景武,等.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4):64-66.

[5]陈明周,珠、杨友军.关于甘蔗地膜覆盖存在问题的探讨[J].甘蔗糖业,2012(3):44-46.

[6]韦桥现,廖世纯,林键乾.80%莠灭净防除蔗田杂草药效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48-550.

[7]黄键君.几种常用化学除草剂防除蔗地杂草试验[J].广西植保,2007,20(4):16-18.

[8]覃建林,龙丽萍,梁卫忠,等.13种出错及对甘蔗田恶性杂草香附子的防除效果试验及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4):359-362.

[9]杨友军,高旭华,珠,等.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16(2):41-43.

第6篇

[关键词]积分制 传导效应 磁性效应 外在因素 失信曲线 补救机制

[分类号]G250

1、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略述

读者信用制度是读者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属于信用环境的层次,相对应的另一个层次是信用机构。信用环境不局限于信用制度,还包括信用伦理、信用意识两个方面。在信用缺失严重的社会中,不应待信用伦理、信用意识成熟后再制订规则,应根据实际需要,借鉴其他领域成功经验先行制定规则,及时处理实际工作中一些棘手的信用问题,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当前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信用问题表现在如外借合同违约、过量下载、违约处罚、损毁文献等方面,现行的读者服务制度在应对部分信用问题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以外借服务来说,押金制度并不能充分保障外借服务的安全,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工具,图书馆缩小了外借文献的范围或者提高押金门槛,这样既会造成读者流失,反过来又限制了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对于图书丢失,大部分图书馆要求读者加几倍赔偿的作法,虽有文章论述国家对某些行业具有倾斜性保护,但毕竟缺乏法律条文的明确支持,经常会产生一些争议,而信用制度在应对这些问题则显得游刃有余。

信用评分的历史大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比尔・费尔(Bill Fair)和工程师厄尔・艾萨科(Earl Isaac)在美国成立了第一家专门致力于信用评分的费尔一艾萨科公司,并建立了后来盛行美国的评分标准――费科积分(FICO)。信用评分的原理是统计数据和分析技术的结合,将消费者以往相互关联又繁杂凌乱的各种涉及信用表现的资料量化,经过加权平均得出简单且具体的分数,使银行和信贷公司一目了然,便于决策。同时,信用评分系统的出现又统一了不同地区的标准,使得以往手工操作的审核人员有了一个工作指南,贷款取舍的决定更为规范。近年来,费科积分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汽车贷款、房屋抵押贷款、保险费的计算以至于手机销售都与这个积分相关。正是由于积分制快速、明确、容易评估的特点,使其成为信用制度实现的主流方式。

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好处有两方面:对于图书馆,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读者的信用状况,改善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巩固读者群体,扩展对外营销宣传;对于读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为获得更高权限而有意识的去获取积分。

2、读者信用制度的运行机理和积分制的前提条件及特点

2.1 读者信用制度的运行机理及设计思想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信用制度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把个体之间的博弈转变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复博弈,增加社会各类主体的违约成本,避免因违约成本过低造成的利益投机现象。按照信用制度的一般原理,信用对于受信者不论失信行为还是守信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笔者称之为传导效应,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仅及于本次行为,而且对失信者以后一定时间段的交易行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即纵向传导,比如取消、缩小某些权限等。对于守信行为,则通过信用累积,惠及以后的某些行为,比如扩大读者权益,获得某些奖励等。另一方面,传导效应不仅及于信用事件发生的某一领域,而且及于行为人所参与的其他信用领域。某一信用领域发生的失信或守信事件,均会对其他领域的信用产生影响,即横向传导,例如,读者信用中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对行为人保险、银行领域的信用产生影响。

由此,失信必惩是社会各领域信用制度的应有之义。信用制度率先出现于经济领域,就是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交易安全。读者信用制度的设计思想,也应遵循传导效应的原理,通过增加读者的信誉损失,提高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

2.2 积分制运行的三个前提条件

积分制是读者行为与图书馆服务及相关领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数值反映,是信用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积分制若要良好运行,有三个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保障资源供应和服务供应,一定标准的资源供应和服务供应是必须的。如果得不到保障,就会因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公众使用图书馆的服务,积分制就会失去意义。其次,交易次数必须是多次的,而且经常进行的。对于偶尔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人,积分制的作用就很微小。因此,必须重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建设,重视图书馆的营销宣传,使图书馆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第三,重视对读者的连续服务和意见反馈,以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质量。

2.3 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特点

信用制度是侧重于维护交易安全的一种制度。换言之,信用制度是一种侧重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制度;而积分制的特点,则是倾向于正向激励的一种操作制度。积分制虽早在元、明代教学中就有运用,但早期的积分制并没有与信用制度联系起来。而现有的信用制度与积分制的融合,则是从市场经济社会开始的。

笔者认为读者信用积分制度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易于量化,便于提高评估效率。积分制度的优势在于易于标准化,便于检索,并能够迅速进行评估。

・天生具有正向激励的作用。从现行积分制度来看,通常具有累积分值越高,享受的服务或权利就越多的特点。如果一旦违反规则,则可能被罚掉分数,影响所享有的权利。因此,积分制具有引导读者按照制度设计方的思路自觉规范行为,或激励读者产生制度设计方所期待的某些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积分制是倾向于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磁性效应。随着交易次数、时间的累积,积分制具有使读者越来越离不开相应服务的特点。读者接受服务越长、交易越频繁,通常磁性越大。由于积分累积越多,所获得的相应服务就越充分,一个资深读者比一个初始读者能享受到更多的特权和折扣。

3、图书馆读者信用制度中的读者行为分类及外在因素分析

3.1 读者行为分类及对外在因素分析的意义

读者信用制度是围绕读者行为建立起来的一种评价制度。读者行为是指读者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行为,包括正向行为及反向行为。正向行为是指读者产生信用制度设计方所期待的某些行为,它通常是有益行为。反向行为是指读者做出信用制度设计方所反对及欲避免的某些行为。而读者的行为,除了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以外,还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来看,对读者积分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读者行为的研究上,例如余和剑的《积分制:读者管理新探索》及黄海燕的《基于以读者为本的读者管理模式――读者积分制的构建与思考》等文章;而对影响读

者行为的外在因素的讨论却基本没有。

所谓影响读者行为的外在因素,是指非由读者行为产生,但却对读者行为有间接或潜在影响的因素,包括人员服务、图书馆环境、资源满足度、图书馆联盟及相关领域等项。

加强对外在因素的分析,主要有如下意义:

第一,外在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的部分行为。在对读者进行信用评价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使对读者行为的评价更加客观。例如,由于图书馆某种书籍复本数太少,排架混乱,使读者在OPAC中查询到的书很难借到,或者在指定的位置很难找到,有可能导致读者为了一本有价值的书,不惜超期罚款也不按期归还,或者放在图书馆内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的位置或者借口丢失不还等。这种行为虽然是一个反向行为,却是与图书馆采访工作、理架工作的不足都有一定关系,在对该行为进行罚分评价时,应考虑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根据读者的积分变动情况对外在因素进行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对于图书馆服务的改善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通过对影响反向行为的外在因素分析,有助于更为合理的罚分操作。对于加分激励,可不考虑外在因素的作用。

3.2 外在因素对图书馆与读者的不同影响

外在因素与部分读者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读者的某些反向行为受图书馆外在因素诱发产生,而某些反向行为,即使不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发生。所以,外在因素不是绝对的。在有些场合,读者行为是否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测定,或者虽然可以测定,但是从成本来说却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建立外在因素与单个读者行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困难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高度概然性来判断外在因素对某些读者整体行为是否具有影响。

通过统计方法,把读者积分制中各个罚分点所产生的反向行为事件进行计量统计,就可能发现问题所在。以余和剑提出的读者积分减少表为例,计有图书逾期、预约图书过期不取、委托借阅图书过期不取、污损图书、遗失图书、盗窃图书、损坏图书馆设施七项。笔者认为,反向行为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图书馆中读者这个概念,不仅包括了文献流的使用者,还包括了非文献流使用者,用“用户”来定义可能更合适一些。只不过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仍称之为读者。所以,读者行为的种类就不能仅囿于使用文献流的范围,一切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行为都应以考量。

罚分点中的某些行为,是明显与图书馆外在因素无关的行为,如预约图书过期不取、委托借阅图书过期不取、污损图书等。还有一些行为,如盗窃、恶意下载文献,则不论是否存在外在因素,都是不具有酌情的情形。而对另一些行为,就应当分析外在因素的作用,如图1所示:

图中曲线代表读者失信事件数量随修复程度变化的趋势,笔者称失信事件率。纵轴代表一段时间内失信事件发生率,纵轴从0到100%。横轴代表问题修复程度,从0到100%。在第一象限中,失信事件率随问题修复率提高而逐渐降低。在第二象限中,失信事件率随问题修复率降低而逐渐升高。可以看出,失信事件率与问题修复率成反比例关系。以某一罚分点失信事件正常值为界(图中虚线),分为失信事件的高发区域和正常区域两块。如果某一罚分点失信事件率经常处于高发区域,则反映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存在问题。

假设读者对某类书籍的需求数为10册,而图书馆该类书籍只有1册时,可能出现读者逾期不还的反向行为。当发现该书逾期不还情况严重时,失信读者已被扣去相应的分数。如果此反向行为的产生,是因为资源保障不足造成的,即图书馆存在服务失误,指图书馆没有能够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换言之,没有完成核心服务。那么图书馆存在一定的过失,应相应减掉分数。而对失信读者,由于反向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图书馆服务有密切联系,根据高度概然性的原理,对失信读者进行罚分时,应酌情减少罚分值;或者在分析图书馆服务确实存在过失的情况下,返还读者相应分值。如果增加资源供应量至10册,逾期不还的现象应会大幅减少;如果在正常区域内出现愈期不还的反向行为,则应全额扣分。

4、读者信用评价和处理流程分析

4.1 读者信用评价过程

读者信用制度的完整流程,需通过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处理三个阶段。并非每一个阶段积分制都可以采用。一般来说,积分制适用于信用评价和信用处理两个阶段。

下面通过简化的读者信用评价、处理流程图,分析读者信用评价、处理的过程,如图2所示:

有关读者行为的分析(图2中3、4,下同),已有相关文章论述。而外在因素对读者反向行为的影响(5),在本文中已经说明。当读者行为产生以后(1),由图书馆或者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读者能够从账户上看到(2)。对于图书馆,一方面可用于评估图书馆服务,作为获取经费及今后改进的依据,对人员进行考核,改进图书馆服务(6、7);另一方面,通过对读者行为的评价,可以把读者分为守信读者和失信读者(9、8)。守信读者信用累积到一定分值,则升级为忠诚读者。失信读者如果继续失信,则归于被淘汰读者。失信读者可通过赎回机制(10),转化为守信读者。关于读者的信用等级、信用类别、警示颜色、触发机制,如表1所示:

4.2 补救机制

补救机制是针对违信行为的救济手段。读者违信分为恶意违信与过失违信,现行的信用制度并未对此区分,失信记录一旦产生,则永久存在。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就是失信者有可能更加失信。

国务院法制办2009年10月定稿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根据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的规定,个人信用报告的正面信息可以永远保存,而负面信息超过了一定年限就必须删除。比如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按规定最多保持7年,破产记录例外,时间稍长一些,保留期限也不过10年。意见稿对此更为宽松,它规定:“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将会对读者信用制度的构建产生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该条例规定的补救机制还应进一步完善,该条例仅规定了随时间推移,自动消灭失信记录的办法,却没有规定用积极方法消灭失信记录的手段,比如区分善意违信与恶意违信,对不同动机的违信行为分别处理,允许消除失信记录的其他手段。在读者信用积分制度中,应允许通过正向行为消除失信记录。允许通过一定数额的捐赠,做图书馆自愿者等方法来消除失信记录。

5、结 语

第7篇

[关键词] 肝细胞癌;血清;代谢物组;LC-MS;主成分分析;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085-02

目前,临床上诊断肝癌的主要方法为病理、影像和血清AFP检查。这些检测手段中,病理法属于有创性检查,对患者造成组织损伤,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方法;B超、CT、磁共振成像对小肝癌灶检出率较低;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癌灵敏度低,因此,建立一种无损、准确、灵敏的肝癌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代谢组学是一种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变化,并以此来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新技术[1-2]。代谢组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已成功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作用模型的鉴别和确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领域[3-6]。目前代谢组学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检测手段是核磁共振(NMR)技术和质谱(MS)及其联用技术。相比于NMR灵敏度低、检测动态范围窄等弱点,现代MS技术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可以实现对多个化合物的同时快速分析与鉴定,现已成为生物分析中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采用LC-MS法检测肝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代谢物,比较分析两组血清代谢物组的差异,同时利用PCA对MS数据进行模式识别,以期建立肝癌的诊断模型。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LC/MSD Trap XCT Plus 型质谱仪、高压二元梯度泵、二极管检测器、自动进样器、柱温箱、Chemstations化学工作站等(美国Agilent公司),日立20PR-52D型高速冷冻离心机,电热真空干燥箱(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KQ- 250 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Milli-Q纯化水制备系统(Millipore公司)。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

1.2 样品的采集

分别采集30份男性肝癌患者以及30份健康男性 (无相关病史的健康人群)受试者静脉血5 ml 至促凝管中,室温下静置1 h后在4℃、13 000 g离心10 min),置-80℃贮存备用。采血前禁食12 h。肝癌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8],上清液LC-MSn分析。

1.3 LC-MS 条件

反向液相色谱(RP-LC),色谱柱:Prevail C18(4.6 mm× 250 mm,5 μm);流动相A:10mM甲酸铵缓冲液(甲酸调PH 4.0);B:0.1%甲酸乙腈,A与B梯度洗脱:0~5 min,B%10~30,5~9 min,B% 30~60,9~20 min,B%60~70,20~25 min,B%70~100;柱温:25°C;流速:0.8 ml/min;质谱条件:ES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350℃,毛细管电压3.5 kV,雾化压力285.8 kPa,雾化压力60.0 Psi,干燥气流速11.0 L/min,质谱扫描范围75~800 m/z,正离子检出模式。

2 结果

2.1 血清样品检测总离子流图

按照以上实验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了分析测定,图1中A、B分别是健康人和肝癌患者血清典型的LC-MS总离子流谱,图中可见,正常人血清样本的总离子流图与肝癌患者血清样本的总离子流图有明显区别。

A为健康人血清;B为肝癌患者血清

2.2 肝癌的生物标记物

通过LC-MS检测,与正常人相比,肝癌患者血清中牛磺酸和组氨酸含量减少,而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增加。牛磺酸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曾有研究报道,其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含量增加,而肝癌患者血清中牛磺酸含量没有改变[7],但笔者研究发现牛磺酸在肝癌患者血清中含量减少,推测牛磺酸的含量与肝癌病情程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模式识别分析

利用PCA对正常人和肝癌患者两组血清LC-MS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得到相应血清标本的PCA得分图(3D PCA Scores plot)。得分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了一个标本,见图2。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各血清标本在空间上的位置以及相互聚合程度,图2中肝癌和健康人标本显著分离,说明两者血清代谢物组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为了探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分析诊断肝癌的可行性,对肝癌患者血清LC-MS数据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可与健康人标本100%区分开来,利用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PCA的模式识别方法诊断肝癌诊断结果可靠。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肝癌。此外,由于代谢组学反应的是基因和蛋白表达终端的变化、是对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在代谢物研究上的放大,因此利用此技术诊断疾病更灵敏、快速。

[参考文献]

[1]罗和古,丁杰,岳广欣,等.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307-313.

[2]Jeffrey R,Idle1,Frank J,Gonzalez.Metabolomics[J].Cell Metabolism,2007, 12(6):348-350.

[3]Clayton,T.A,Lindon,J.C,Cloarec,O,et al.Pharmacometabonomic phenotyping and personalized drug treatment[J].Nature,2006,440(7087):1073-1077.

[4]黄成钢.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中药复方系统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4331.

[5]周宏伟,谭凤仪,钟音,等.代谢组学及其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7,35(2):309-314.

[6]Soga T,Ohashi Y,Ueno Y,Naraoka H,TomitaM,Nishi oka T.J.Proteome.Res.,2003,2(5):488-494.

[7]陆强,黄一红,丛辉,等.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代谢物组研究[J].分析化学,2009,37(2):194-198.

第8篇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人民医院,云南楚雄州 651300

[摘要] 目的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属于两种最为常见的肝硬化类型。本文将基于二者的一系列临床特征展开相应的探讨,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组)以及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全面而综合的比较分析。结果 ①男性患者居多,A组为60 %,B组为86.67%,P<0.05;在年龄方面,A组(58.7±7.5)岁,B组(52.8±5.4)岁,P<0.05;在病程方面,A组为(6.9±3.6)年,B组为(6.0±2.8)年,P>0.05。②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26.67%、26.67%、0%、6.67%,B组分别为73.33%、80%、13.33%、46.67%,P<0.05;在脾大、黄疸、腹水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60%、13.33%、80%,B组分别为53.33%、13.33%、80%,P>0.05。③在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13.33 %、26.67%,B组分别为6.67%、13.33%,P<0.05;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33.33%、20%,B组分别为40%、26.67%,P>0.05。④在GGT、AST/ALT、ALP方面,A组分别为(63.9±10.3)U/L、(1.02±0.23)、(119.7±25.4)U/L,B组分别为(139.5±48.0)U/L、(1.99±0.54)、(215.8±46.6)U/L,P<0.05;在A/G、TBIL方面,A组分别为(0.82±0.11)、(47.4±25.7)μmol/L,B组分别为(0.87±0.23)、(49.5±27.4)μmol/L,P<0.05。结论 结合A组和B组患者各自的临床特征,予以目的明确的防治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

关键词 ] 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临床特征;比价;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06-02

所谓肝硬化指的是,在相关不利因素作用下,人体肝组织正常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可能出现弥漫性纤维化,可能出现假小叶,还可能出现再生结节等。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肝功能损害,另一种是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主要集中在35~48岁这一年龄段,且男性患者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为(3.6~3.8):1。肝硬化的类型有很多,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前者常见于我国,而后者则常见于西方国家。现阶段,若想实现对肝硬化患者的彻底根治,只能采用肝移植这种方法。所以,有必要结合肝硬化的致病原因,积极落实相应的防治工作,这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0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全面而综合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6月—2013年6月这一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30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所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经过HBV、HCV抗原抗体标记确诊,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且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肝功能减退,另外一种是门脉高压;所有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且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肝功能减退,另外一种是门脉高压。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 对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1.2.2临床症状和体征 肝病面容、无力、食欲不振、腹部肿胀、肝区有痛感、脾大、黄疸、水肿、流鼻血、牙龈渗血、肝掌、蜘蛛痣、腹水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1.2.3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6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四种:①肝肾综合征;②原发性肝癌;③上消化道出血;④肝性脑病。

1.2.4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60例患者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真实且准确的记录,主要包括六个检查结果:①γ—谷氨酰转移酶(GGT);②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④碱性磷脂酶(ALP);⑤白球比(A/G);⑥总胆红素(TBIL)。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资料比较

男性患者居多,A组为60 %,B组为86.67%,t=4.25,P<0.05;在年龄方面,A组(58.7±7.5)岁,B组(52.8±5.4)岁,t=3.57,P<0.05;在病程方面,A组为(6.9±3.6)年,B组为(6.0±2.8)年,t=2.25,P>0.05。

2.2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26.67%、26.67%、0%、6.67%,B组分别为73.33%、80%、13.33%、46.67%,卡方值[A1]分别为4.687、6.921、5.263,P<0.05;在脾大、黄疸、腹水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60%、13.33%、80%,B组分别为53.33%、13.33%、80%,卡方值分别为0.919、1.845、2.632,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13.33 %、26.67%,B组分别为6.67%、13.33%,卡方值分别为5.98、4.87,P<0.05;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33.33%、20%,B组分别为40%、26.67%,卡方值分别为1.152、2.026,P>0.05。

2.4实验室检查比较

在GGT、AST/ALT、ALP方面,A组分别为(63.9±10.3)U/L、(1.02±0.23)、(119.7±25.4)U/L,B组分别为(139.5±48.0)U/L、(1.99±0.54)、(215.8±46.6)U/L,t值分别为3.56、3.67、3.96,P<0.05;在A/G、TBIL方面,A组分别为(0.82±0.11)、(47.4±25.7)μmol/L,B组分别为(0.87±0.23)、(49.5±27.4)μmol/L,t值分别为4.25、5.32、4.68,P<0.05。

3讨论

3.1肝硬化发病机理及危害

在不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出现变性坏死的问题,包括肝细胞再生速度加快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最终发展成为所谓的肝硬化。肝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更加常见,且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乙醇和乙醛这两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可能诱发酒精性肝炎,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形成。肝硬化患者发展到晚期时,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将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肝硬化的病因进行积极探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3.2本次研究的相关分析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肝硬化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这一点在B组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我国男性饮酒者居多,所以,有必要重视并做好戒酒的宣传工作。对饮酒量、饮酒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在平均年龄方面,A组明显大于B组,和She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B组明显超过A组,这是因为酒精将会对芳香化酶的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雄激素到雌激素的转化,导致患者体内雄、雌激素无法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在GGT、AST/ALT、ALP方面,B组明显高于A组,其原因为,酒精将会对肝细胞线粒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使其释放AST,与此同时,促使肝脏及小肠粘膜分泌更多的GGT和ALP。

在肝硬化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肝性脑病危害最重,是此类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本次研究中,A、B组在以上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原发性肝癌方面,A组明显超过B组。由此可见,A组患者有更大的几率发展成肝癌,预后不理想。所以,应重视并做好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杀灭患者身体中的HBV病毒等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从而实现对慢性肝炎病理改变的控制和改善,进而减轻肝纤维化,最终降低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几率。当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建议尽快予以胃镜检查,便于病情的及时发现以及后续的有效治疗。在肝硬化患者发展到晚期后,应注意感染等的预防,从而降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并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3肝硬化的防治措施

对于肝炎后肝硬化而言,其防治重点在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从而尽可能地灭杀和减少肝炎病毒,抑制病毒DNA活性,最终阻止或者延缓肝硬化到肝癌的转化。对于酒精性肝硬化而言,其防治重点在于戒酒及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此类患者的预后效果通常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以,应重视并做好戒酒的宣传工作,降低饮酒量及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控制和降低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

[

参考文献]

[1] 周永莉.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临床资料回顾性对比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

[2] 李玉梅,刘然,卜凡叶,等.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D-二聚体测定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6):740.

[3] 李玉梅,刘然,徐志峰,等.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PT测定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29):102-103.

[4] 赵琴,刘兰.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2(11):65-66.

[5] 延喜悦.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2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