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记者感言

记者感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19:34: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记者感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记者感言

第1篇

关键词: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广西是我国所有省市规模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是广西农业的主产业,以柳城县为例,柳城县目前已有4.12万hm2甘蔗种植面积,是名副其实的甘蔗种植大县。进一步加强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能够全面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入,能够实现甘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快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

发展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加快推进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需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例如柳城县在四塘建立8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区,甘蔗种植机由73.55kW以上拖拉机带动,1人驾驶拖拉机、4人喂蔗种、1人跟机换膜,能一次性完成开行、运种、切种、摆放、施肥、打药、覆土、盖膜八道工序,一天可种植1.33hm2左右,并具有效率高、减少肥料损失和对大气污染、减少水分损失、减少劳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五大优点。通过在示范甘蔗机械现场演示作业,直观地让广大甘蔗种植户见识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好处,用试验效果引导农民改变甘蔗种植模式,发展甘蔗机械化生产。

2 提高甘蔗产业化种植科技含量

柳城县已建立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16个、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总面积733.3hm2,自主培育出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柳1号、2号;实现糖厂锅炉和汽机集中自动控制,年节约标煤4.12万t;利用滤泥、酒精废液、锅炉灰等副产品生产有机肥返还蔗田,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2010/2011年榨季白糖一级品率由原来的平均86%上升为97.3%,产糖率提高0.32%,农民人均甘蔗收入1181元,同比增长19.9%。

3 合理节水灌溉

甘蔗是一种水分需求较大、生物产量较高的经济作物,成熟期、分蘖期、萌芽期需水量少,而伸长期需水量大,可以将此概况为“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为了提高甘蔗的质量和产量,应该合理节水灌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灌溉的增产优势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发挥。同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和投入蔗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旱地甘蔗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要。

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来对病虫害消长情况进行定点监测、预警和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扩散和蔓延的势头,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杀,以此来保障甘蔗的高产稳产。

要切实做好甘蔗种茎消毒工作,广西处于高湿、高温的自然环境,病虫滋生繁殖速度较快,虫口密度大、病源多,切忌不能麻痹大意,否则很容易出现凤梨病之类的病虫害。甘蔗钻心虫(螟虫)是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害虫,它通常会直接钻入到甘蔗的蔗茎和幼苗进行危害,影响单茎重和有效茎,造成枯心苗和虫孔节,使得蔗糖含量和甘蔗的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正是由于螟虫对甘蔗种植造成的危害较大,才使得务必要在最佳的防治时期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如此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虫剂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制剂。

开展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降低虫源、清洁蔗地、选用无虫种茎留种等方法都能够保持农田处于基本生态平衡,降低农业生产污染。

5 科学合理施肥

众所周知,甘蔗的消耗养分多、产量高、生长期长。按照亩产5t甘蔗,平均生长期为11个月来计算,大概需要10~14kg钾(K2O),4.0~9.0kg磷(P2O5),8.0~12.0kg氮(N)。可以按照农田基本条件、耕地目标产量、肥力状况、土壤类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来进行施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确保甘蔗正常生长,也不会造成肥料的浪费,以此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蔗施肥的原则是:培土施肥,能够防止雨水冲刷和肥分挥发造成的养分流失,避免甘蔗种茎受到化肥的危害;合理配比钾、磷、氮的施用比例,一般将其控制在1.2∶0.7∶1;分次施放K肥、N肥,而应该一次施完P肥和有机肥,如此做到适时追肥、施足基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贤帅.广西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和木薯的比较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01).

[2] 陈业强.地膜覆盖冬植蔗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06(08).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等对69名健康人和73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配偶组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

【关键词】慢性肝炎;配偶;疲劳

Analysis of Fatigue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for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LI BingLI Shu-huiWang Xiao-wen

(Weihai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Weihai Shandong264200)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of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fatigue and the impacting factors. Methods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69 healthy persons and 73 spou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s by ways of normal status questionnaire, fatigue measurement(FS-14), healthy questionnaire(SF-36). Results Scores of FS-14 in spouses of patient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s,P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Spouse;Fatigue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2种类型: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1]。慢性肝炎治疗不当,发展到晚期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中约40%左右的病人会形成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作为应激源不但对慢性肝炎患者带来严重的心身反应,同时,也对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患者的配偶。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慢性肝炎患者配偶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消除或减轻其疲乏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患者配偶组抽取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配偶,共73名,男21名,女52名,年龄29~65岁。入选标准:经确诊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配偶;目前和以往无慢性精神疾病;无理解障碍。健康人组抽取本地常住人口,共69名,男27名,女42名,年龄25~67岁。入选标准:配偶无患肝炎及其它重大疾病;近一月内无重大生活事件发生;目前和以往无慢性精神疾病;无理解障碍。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本研究问卷包括三部分:(1)一般状况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社会人口统计资料、既往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影响、社会支持、共同生活年限等。(2)疲劳量表(FS-14)[2](3)健康状况问卷(SF-36)中文版[3]。

1.2.2 资料收集(问卷发放)(1)患者配偶组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发放,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回收有效率为97.2%。(2)健康人对照组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发放,发放问卷69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回收有效率为91.3%。全部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

1.2.3 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 果

2.1 患者配偶组与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年龄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 论

3.1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表2结果显示患者配偶组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提示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亲人患慢性肝炎对于配偶来说既是应激源也是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源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监视、杀伤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减少,致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4]。机体能量的耗竭,血液中代谢产物的聚集及机体内环境失调,导致疲乏感的出现。可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软弱无力、力不从心、感到昏昏欲睡、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正如表2结果所示患者配偶组一般GH和VT两 个方面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说明慢性肝炎患者配偶主观上对自己精力下降和疲劳程度增加的状况也产生负面评价,进而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消极预测。

3.2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的影响因素

3.2.1 慢性肝炎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慢性肝炎患者的配偶由于担心疾病给家庭夫妻之间造成不幸,更担心孩子的前途.并且大多数中年人正是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是家庭的“顶梁柱”或“贤内助”,由于疾病的特点,使他们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心情必然焦燥,这些家庭因素,造成配偶焦虑、抑郁反应强烈,疲乏感增强。

3.2.2 高医疗费用影响由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药费大都很昂贵,医疗费用支出高,致使生活拮据,配偶心理压力增大,久而久之引发疲乏。

3.2.3 社会支持的缺乏由于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介变量,一般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不良的社会支持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5]。目前并非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有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3.2.3 与患者共同生活由于与患者朝夕相伴共同生活在一起,配偶同样经历患者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应激,加之长期照顾和护理肝炎患者、害怕失去亲人的恐惧、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致使长期精神紧张,从而产生疲乏感。既往健康状况较差的慢性肝炎患者配偶,长期处于应激环境,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加剧了疲乏感的发生。

4 结 论

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高,通过分析影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的因素,提示应关注这一群体,针对影响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的疲乏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减轻其配偶疲乏感,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实施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等.阿德福韦酣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387-389.

[2] 王天芳,张翠珍.疲劳量表一14.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61.

[3] 方积乾,郝元涛.健康状况问卷(SF-36).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9-24.

第3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80-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性危重症,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因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非常重要。本文为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抽选,随机抽样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干预组90例中,男女比例6∶4,年龄30~78岁,平均(52.1±1.6)岁;轻型急性胰腺炎68例,重型急性胰腺炎

22例;常规组90例中,男女比例7∶3,年龄31~79岁,平均(52.2±1.7)岁;轻型急性胰腺炎57例,重型急性胰腺炎33例。两组患者的疾病程度、男女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胰腺炎疾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高烧、恶心、腹胀等症状;(2)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基础化的预防感染、禁食、肠胃减压、营养支持等疗法,常规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如介绍急性胰腺炎知识,引导按时服用药物;干预组患者则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借助心电监护仪检测其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血气指标行吸氧处理,并适当调整氧流量,便于及时发现呼吸衰竭。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胀、腹痛等情况,若存在此情况,需检查腹胀的范围、是否压痛等,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处理[2]。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中,有效预防肠道功能衰竭的措施为肠胃减压、导泻,这就需要观察患者肠胃减压管是否处于通畅状态,详细记录引流物的总量、性质变化情况,叮嘱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观察食物注入后腹部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如腹痛、腹胀等,按时冲洗管道,保持通畅。

1.3.2 输液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适当调整液体的滴注速度,确保于规定时间内完成液体的输注,详细、明确记录24 h出入量,根据心功能情况、脱水情况等,调整液体速度、剂量。若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等病症,需重点观察患者病情,从而有效控制输液量;若患者液体输注期间出现胸闷症状,需立即减慢滴注速度[3]。

1.3.3 皮肤护理 处于急性期的胰腺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间接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褥疮。一旦褥疮出现,将加重病情,危害患者健康。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时帮助患者更换床单、被褥、衣服等,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1.3.4 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需让其充分了解进食后可增加胰液的分泌总量,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该阶段最为重要的为纠正水电解质,故需将营养支持作为主要原则[4]。经2周后,待腹胀、腹痛消退,将其更改为肠内营养支持,便于恢复肠胃功能。若不存在不适现象,可引导患者摄入蛋白质、脂肪丰富类流食;对于胰腺炎稳定期的患者来说,需按照流食、半流食、普通食物的原则进食,以低脂、低蛋白食物为主。

1.3.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多和患者交流,借助不同措施给予疏导,以改善预后。向患者讲解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从而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另外,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需接受长时间的临床治疗,患者担心巨大的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担,使其出现情绪异常波动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耐心开导,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和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使其调整最佳状态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5]。

1.3.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胰腺炎疾病的病发因素,预防病症复发;叮嘱患者院外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适??身体锻炼,合理控制血糖指标,按时回院检查。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褥疮、急性呼吸衰竭、胰腺坏死等并发症。(2)生活质量。标准:借助SF-36量表判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躯体疼痛、精神状况、总体健康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护理满意率。标准:借助医院设计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判定,分数范围0~100分,其中,≥90分表明满意护理,60~90分表明基本满意护理,≤60分表明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包SPSS 14.0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并发症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满意率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0.00%,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速、并发症多的特点,若不给予早期诊断、治疗,将造成死亡。临床传统护理模式虽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患者护理满意率、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问世,在患者疾病治疗、护理中获得显著成效[6-8]。综合护理是一种集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于一体的护理模式,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通过病情观察、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综合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更好地观察患者病情,疏导不良心理,提高疾病治疗配合度,加快康复速度,增强护理质量。

第4篇

关键词 甘蔗;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6.1;Q8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01-02

甘蔗与其他的很多农作物相似,是一种无性繁殖的作物,它主要是利用自身的茎尖来实现自我繁殖,但是经过连续的种植以后很容易出现枝干感染以及体内的病毒积累。有研究表明所有健康的甘蔗品种在种植5年以后必然会感染宿根矮化病。即使是十分优良的甘蔗品种经过多年种植以后,也会受到外界病毒的感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优良品种的特性,最终影响整个甘蔗生产的实际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甘蔗的茎尖脱毒培养技术一直是困扰着生物科研人员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都采取热处理同时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甘蔗的脱毒,但是由于时间较长,在培养中容易出现污染以及褐变等问题会降低培养的成功率。基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新的甘蔗茎尖脱毒培养技术来提高甘蔗的生产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生长期为6~8个月的果蔗拔地拉和糖蔗(ROC22),以上品种在桂西北地区均有种植。

1.2 试验方法

1.2.1 热水处理。分别在果蔗拔地拉和糖蔗(ROC22)的甘蔗地里随机选取4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单芽茎断,每个茎断切成三等分,每种样品分3组,每组40个。将这3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2组分别放在50、52 ℃中浸泡相同的时间(30 min),而另外一组不做任何处理(CK)。然后取出充分晾干,进行培养(采用新沙),培养温度保持在38~40 ℃,然后每天进行适当浇水[3-4]。经过7 d后详细统计生长和出牙情况。

1.2.2 接种前处理。在沙床上选择长度为10~15 cm的甘蔗幼苗,用清水将幼苗上的泥沙清除干净,同时避免损伤到幼苗,晾干后再等分成3组,为了更好地研究,需要每组15株,然后放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处理,第1组采用75%酒精处理,第2组利用无菌水处理,第3组不采取任何的处理。对每组分别进行茎尖皮剥离,剥离到外皮的最后一层,然后切片,长度在1~2 mm之间,最后全部放到已经灭菌的培养皿中。等到7 d后记录甘蔗幼苗污染率和生长情况。

1.2.3 减少酚污染的处理。在第1组操作基础上对茎尖采取4个不同的处理方法。第1种是直接放到无菌水中浸泡;第2种是放到浓度为150 mg/L的PVP溶液中持续浸泡15 min,然后将这2种方法处理后的茎尖放到普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第3种是将没有经过任何浸泡茎的尖接种到含有碳粉的培养基中;第4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放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这4组茎尖的生长情况记录污染、褐变情况。

1.2.4 培养基的配置。普通培养基配置MS+0.5 mg/L 6-BA+0.01 mg/L NAA+30 g/L蔗糖,以上作为基本培养基,其他需要作对照的组加上对应物质即可,对以上培养基每瓶加上4层的滤纸,每瓶按8~10 mL加入适当的液体培养基,要保证滤纸不被浸没。

1.2.5 培养方式。培养容器选用透明玻璃瓶,容积以200 mL为宜,所有处理都要放在光照强度为1 200~1 500 lx、温度在25~30 ℃、相对湿度达到56%~80%的培养室中进行10~12 h的培养[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热水处理对甘蔗出芽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ROC22在50 ℃和52 ℃时,其出芽率均为77.5%,但是不做任何处理时其出芽率可以达到100.0%,这说明了进行水浴会影响到其出芽率,但影响的程度不大。但是果蔗的出芽率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在50 ℃的水浴中出芽率是50.0%,升高2 ℃后出芽率降为25.0%,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出芽率为90.0%。其主要原因是,果蔗的茎尖组织与ROC22相比更嫩,受到的温度影响更大。进行水浴时茎尖的组织会被烫死,导致出芽率下降。

2.2 不同前处理对甘蔗茎尖培养污染率的影响

通过表2观察发现,以上2个品种没有经过前期处理的茎尖其污染率都达到了50%,而采用酒精或者是无菌水处理后的茎尖其污染率都有明显的下降。经过处理后的2种对比发现经过酒精处理后的污染率明显较低,这说明酒精处理后的茎尖具有消毒作用。作为茎尖解剖中其操作过程是非常细致的,操作人员需要一层层解剖,在解剖中越彻底酒精达到的部位就越广,同时,如果不进行消毒处理茎尖受到的污染就会更加严重,当然受到感染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甘蔗消毒越彻底,受到的污染就会越小。可是在其中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过度消毒会对甘蔗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由于茎尖组织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进行彻底的消毒就会对茎尖组织造成较大的毒害,所以在表2中可以看到经过酒精处理的茎尖出现褐变的概率明显增加。

2.3 不同处理对甘蔗茎尖及褐变率的影响

出现酚污染的原因是茎尖的切口处会分泌出一些酚类物质,而这些物质主要成分会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最后变成醌类物质。其中醌这种物质呈黑褐色,是一种有毒物质,附着在切口的表面,不仅影响到切口位置的营养吸收,而且还会对切口位置造成巨大毒害作用,使得茎尖位置变成褐色进而逐渐失去活性。这也是影响茎尖培养中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如果能够减少酚类物质的污染就会减少茎尖的褐变,提高其存活率。从表3可以看出,采取的试验处理均延迟了酚类物质的污染,到第3天才会出现褐色。而在以后的生长中酚污染会出现逐渐加重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对其滤纸每天移动位置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根据肉眼观察发现,除了对照组,其他组的污染情况均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到了第7天后,酚污染问题逐渐出现,将这些茎尖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如果这些茎尖依然再次呈现出绿色,那么这些茎尖在未来的成活率则较高。14 d后,茎尖就开始再次冒出新的绿芽,开始出现分支。到了20 d后,这些新芽长度就会延长至3 cm,此时整个茎尖就可以完全存活下来。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整个茎尖受到严重的酚污染情况,在切口处就会慢慢地变成褐色,最后失去活性而死亡,这个过程被称为褐变。从表3可以看出,ROC22经过4种方法处理,采用PVP和无菌水浸泡其效果更加明显,它们的褐变率分别是20.0%和26.7%,但是使用活性炭取得效果则较为欠佳,其褐变率达到40.0%,这个结果与对照组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果蔗中效果最好的也是PVP经过处理后期褐变率只有6.7%,接下来是无菌水,其褐变率是13.3%,采用活性炭处理后效果相对较差,但是最差的是未经过处理的。分析发现,不管是拔地拉或者ROC22采用PVP进行浸泡后出现的褐变率都有明显的降低,而且经过处理后茎尖在以后的生长中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点通过茎尖成活率就可以体现出来。而造成这种褐变率差异较大的原因是:首先,PVP可有效地阻止茎尖组织及的细胞中酚类物质出现氧化的现象,降低褐变概率;采用无菌水后清洗切口处的酚类物质,有助于减少酚类物质的污染;活性炭可降低醌类物质吸附环节感染程度,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其褐变率。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结合过去试验经验,在此基础上改进试验操作步骤。在此次研究中考虑的方面更加全面,操作要求更高,同时操作的难度也有所加大。但是得出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客观,为以后甘蔗的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了有效依据。并且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在对不同的甘蔗品种进行热处理时水浴温度和时间不同,为以后甘蔗茎尖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唐红琴,方锋学,韦金菊,等.甘蔗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1(8):860-865.

[2] 王俊刚,张树珍,杨本鹏,等.甘蔗茎尖脱毒组培苗保绿实验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10(8):14-16.

[3] 刘丽敏,李松,戴友铭,等.甘蔗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2008:18-20.

[4] 武媛丽,昝丽梅,张树珍,等.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甘蔗脱毒原种苗增殖效果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5,35(7):14-18.

第5篇

摘要:

甘蔗生长周期长,传统的甘蔗栽培技术劳动力投入大,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为了提高蔗农的积极性,从2014年开始在翁源蔗区推广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甘蔗除草地膜全田覆盖较不盖膜处理,产量分别增加28.99%和34.66%,糖分分别增加0.77%和0.94%(绝对值),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经济效益

0引言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产糖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1-2]。翁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降雨量1778mL,适宜甘蔗生长,是粤北地区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甘蔗产业作为翁源县的传统产业,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甘蔗的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严重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如何提高甘蔗单产从而保证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比较低,蔗区一般集中在土壤肥力差的山坡地。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目前已在各大蔗区广泛应用[3-4]。但是普通地膜覆盖后,膜下滋生大量杂草,不及时防除会造成杂草与甘蔗争光抢肥,严重影响甘蔗生长[5-8]。目前,对蔗田杂草的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但是使用普通地膜覆膜前要人工喷施除草剂,不仅耗费人力而且除草效果难以保证[9]。本文对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在翁源县蔗区的试验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该技术在粤北地区的推广提供试验依据,为广东省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罗屋村,山坡地,肥力中等,新植蔗一年。供试甘蔗品种为ROC22。甘蔗除草地膜,宽150cm,厚0.008mm(广州市施威特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复合肥(N∶P2O5∶K2O=15∶15∶15)由住商肥料有限公司提供,用量1500kg/hm2;福戈由先正达有限公司提供,用量600g/hm2。

1.2试验方法

试验以应用推广为主,故试验地仅设全膜覆盖和不盖膜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0m2。甘蔗行距120cm,每小区种植4行。2014年田间宿根试验于2月15日进行,覆膜后2个月调查甘蔗除草膜对蔗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2015年1月17日收获测产。试验地各处理所需肥料、农药均在覆膜前一次性施用,中后期不做任何中耕管理,直至甘蔗收获。2015年田间宿根试验在同一试验地进行,2月6日破垄松蔸进行全田覆膜,4月8日调查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12月3日测产。肥料、农药施用量和使用方法与2014年保持相同。

1.3调查方法

在甘蔗收获期每个小区选取代表性的植株测量茎长、茎径等相关农艺性状。每个小区实际测产,折算公顷产量。每小区随机取6条甘蔗,进行糖分分析[10]。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点,每个点0.25m2,然后调查各样点内主要杂草的株数,并称量鲜重。

2结果与分析

2.1全膜覆盖处理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条件下,甘蔗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均高于不盖膜处理。其中,2014年,甘蔗株高较不盖膜处理高出9.8个百分点;2015年,全膜覆盖处理较不盖膜处理有效茎数增加28.9%。由表2可知,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甘蔗产量和糖分均高于不盖膜处理。其中2014年,全膜覆盖条件下甘蔗实收产量比不盖膜处理增加28.99%;2015年,全膜覆盖处理比不盖膜处理甘蔗产量增加23863.5kg/hm2;2015年各处理的蔗糖分均低于2014年,主要是因为2015年试验地降雨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蔗糖分的积累。由表3可知,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对蔗田杂草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覆膜后2个月调查对膜下杂草的株防效均在92%以上,鲜重防效也达到87%以上。全田覆膜的螟害发生率比不盖膜处理低10%(绝对值)左右。

2.2全膜覆盖处理的投入产出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只增加了前期的地膜投入和盖膜的人工费用,但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免去甘蔗生长中后期的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追肥和培土等中耕管理环节,所以整个生长期来看,全膜覆盖较不盖膜处理减少了甘蔗的种植成本。

3结论与讨论

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甘蔗除草地膜进行全田覆盖可有效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2014和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达到28.99%和34.66%,糖分分别增加0.77%和0.94%(绝对值),2015年翁源地区雨水充沛,降水量较2014年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蔗糖分的积累,所以2015年试验区蔗糖分整体低于2014年,但是充足的含水量也为甘蔗的高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地膜的增温、保水功能,促使甘蔗早发芽,延长甘蔗的有效生长期,激发甘蔗的增产潜力,实现高产、稳产,而且由于地膜中加入了化学除草剂可对膜下杂草起到非常好的防控效果。全田覆膜,地膜的屏障作用使得土壤与近地面空气完全隔绝,有效降低了膜下与外界环境中蔗田害虫的机率,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为甘蔗地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全膜覆盖后在膜下形成一个特殊的微环境,高温高湿的条件使膜下微生物的活动更加活跃,从而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为甘蔗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由于实施全田覆盖,后期无法进行除草和追肥,所以必须使用甘蔗专用除草地膜和缓控释肥,减少蔗田杂草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保证甘蔗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简化了甘蔗的栽培过程,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实现了甘蔗种植的轻简化栽培,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而且实现了甘蔗的高产,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对促进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亭,李志贤,冯元娇,等.甘蔗-大豆间作对大豆鲜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3):577-582.

[2]李秀平,李穆,年海,等.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7):42-46.

[3]蒋云鹏.秸秆覆盖和免耕对玉米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25(8):42.

[4]刘超,汪有科,湛景武,等.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4):64-66.

[5]陈明周,珠、杨友军.关于甘蔗地膜覆盖存在问题的探讨[J].甘蔗糖业,2012(3):44-46.

[6]韦桥现,廖世纯,林键乾.80%莠灭净防除蔗田杂草药效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48-550.

[7]黄键君.几种常用化学除草剂防除蔗地杂草试验[J].广西植保,2007,20(4):16-18.

[8]覃建林,龙丽萍,梁卫忠,等.13种出错及对甘蔗田恶性杂草香附子的防除效果试验及评价[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4):359-362.

[9]杨友军,高旭华,珠,等.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16(2):41-43.

第6篇

[关键词]积分制 传导效应 磁性效应 外在因素 失信曲线 补救机制

[分类号]G250

1、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略述

读者信用制度是读者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属于信用环境的层次,相对应的另一个层次是信用机构。信用环境不局限于信用制度,还包括信用伦理、信用意识两个方面。在信用缺失严重的社会中,不应待信用伦理、信用意识成熟后再制订规则,应根据实际需要,借鉴其他领域成功经验先行制定规则,及时处理实际工作中一些棘手的信用问题,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当前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信用问题表现在如外借合同违约、过量下载、违约处罚、损毁文献等方面,现行的读者服务制度在应对部分信用问题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以外借服务来说,押金制度并不能充分保障外借服务的安全,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工具,图书馆缩小了外借文献的范围或者提高押金门槛,这样既会造成读者流失,反过来又限制了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对于图书丢失,大部分图书馆要求读者加几倍赔偿的作法,虽有文章论述国家对某些行业具有倾斜性保护,但毕竟缺乏法律条文的明确支持,经常会产生一些争议,而信用制度在应对这些问题则显得游刃有余。

信用评分的历史大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比尔・费尔(Bill Fair)和工程师厄尔・艾萨科(Earl Isaac)在美国成立了第一家专门致力于信用评分的费尔一艾萨科公司,并建立了后来盛行美国的评分标准――费科积分(FICO)。信用评分的原理是统计数据和分析技术的结合,将消费者以往相互关联又繁杂凌乱的各种涉及信用表现的资料量化,经过加权平均得出简单且具体的分数,使银行和信贷公司一目了然,便于决策。同时,信用评分系统的出现又统一了不同地区的标准,使得以往手工操作的审核人员有了一个工作指南,贷款取舍的决定更为规范。近年来,费科积分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汽车贷款、房屋抵押贷款、保险费的计算以至于手机销售都与这个积分相关。正是由于积分制快速、明确、容易评估的特点,使其成为信用制度实现的主流方式。

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好处有两方面:对于图书馆,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读者的信用状况,改善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巩固读者群体,扩展对外营销宣传;对于读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为获得更高权限而有意识的去获取积分。

2、读者信用制度的运行机理和积分制的前提条件及特点

2.1 读者信用制度的运行机理及设计思想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信用制度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把个体之间的博弈转变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复博弈,增加社会各类主体的违约成本,避免因违约成本过低造成的利益投机现象。按照信用制度的一般原理,信用对于受信者不论失信行为还是守信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笔者称之为传导效应,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仅及于本次行为,而且对失信者以后一定时间段的交易行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即纵向传导,比如取消、缩小某些权限等。对于守信行为,则通过信用累积,惠及以后的某些行为,比如扩大读者权益,获得某些奖励等。另一方面,传导效应不仅及于信用事件发生的某一领域,而且及于行为人所参与的其他信用领域。某一信用领域发生的失信或守信事件,均会对其他领域的信用产生影响,即横向传导,例如,读者信用中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对行为人保险、银行领域的信用产生影响。

由此,失信必惩是社会各领域信用制度的应有之义。信用制度率先出现于经济领域,就是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交易安全。读者信用制度的设计思想,也应遵循传导效应的原理,通过增加读者的信誉损失,提高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

2.2 积分制运行的三个前提条件

积分制是读者行为与图书馆服务及相关领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数值反映,是信用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积分制若要良好运行,有三个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保障资源供应和服务供应,一定标准的资源供应和服务供应是必须的。如果得不到保障,就会因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公众使用图书馆的服务,积分制就会失去意义。其次,交易次数必须是多次的,而且经常进行的。对于偶尔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人,积分制的作用就很微小。因此,必须重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建设,重视图书馆的营销宣传,使图书馆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第三,重视对读者的连续服务和意见反馈,以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质量。

2.3 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特点

信用制度是侧重于维护交易安全的一种制度。换言之,信用制度是一种侧重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制度;而积分制的特点,则是倾向于正向激励的一种操作制度。积分制虽早在元、明代教学中就有运用,但早期的积分制并没有与信用制度联系起来。而现有的信用制度与积分制的融合,则是从市场经济社会开始的。

笔者认为读者信用积分制度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易于量化,便于提高评估效率。积分制度的优势在于易于标准化,便于检索,并能够迅速进行评估。

・天生具有正向激励的作用。从现行积分制度来看,通常具有累积分值越高,享受的服务或权利就越多的特点。如果一旦违反规则,则可能被罚掉分数,影响所享有的权利。因此,积分制具有引导读者按照制度设计方的思路自觉规范行为,或激励读者产生制度设计方所期待的某些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积分制是倾向于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磁性效应。随着交易次数、时间的累积,积分制具有使读者越来越离不开相应服务的特点。读者接受服务越长、交易越频繁,通常磁性越大。由于积分累积越多,所获得的相应服务就越充分,一个资深读者比一个初始读者能享受到更多的特权和折扣。

3、图书馆读者信用制度中的读者行为分类及外在因素分析

3.1 读者行为分类及对外在因素分析的意义

读者信用制度是围绕读者行为建立起来的一种评价制度。读者行为是指读者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行为,包括正向行为及反向行为。正向行为是指读者产生信用制度设计方所期待的某些行为,它通常是有益行为。反向行为是指读者做出信用制度设计方所反对及欲避免的某些行为。而读者的行为,除了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以外,还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来看,对读者积分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读者行为的研究上,例如余和剑的《积分制:读者管理新探索》及黄海燕的《基于以读者为本的读者管理模式――读者积分制的构建与思考》等文章;而对影响读

者行为的外在因素的讨论却基本没有。

所谓影响读者行为的外在因素,是指非由读者行为产生,但却对读者行为有间接或潜在影响的因素,包括人员服务、图书馆环境、资源满足度、图书馆联盟及相关领域等项。

加强对外在因素的分析,主要有如下意义:

第一,外在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的部分行为。在对读者进行信用评价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使对读者行为的评价更加客观。例如,由于图书馆某种书籍复本数太少,排架混乱,使读者在OPAC中查询到的书很难借到,或者在指定的位置很难找到,有可能导致读者为了一本有价值的书,不惜超期罚款也不按期归还,或者放在图书馆内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的位置或者借口丢失不还等。这种行为虽然是一个反向行为,却是与图书馆采访工作、理架工作的不足都有一定关系,在对该行为进行罚分评价时,应考虑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根据读者的积分变动情况对外在因素进行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对于图书馆服务的改善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通过对影响反向行为的外在因素分析,有助于更为合理的罚分操作。对于加分激励,可不考虑外在因素的作用。

3.2 外在因素对图书馆与读者的不同影响

外在因素与部分读者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读者的某些反向行为受图书馆外在因素诱发产生,而某些反向行为,即使不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发生。所以,外在因素不是绝对的。在有些场合,读者行为是否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测定,或者虽然可以测定,但是从成本来说却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建立外在因素与单个读者行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困难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高度概然性来判断外在因素对某些读者整体行为是否具有影响。

通过统计方法,把读者积分制中各个罚分点所产生的反向行为事件进行计量统计,就可能发现问题所在。以余和剑提出的读者积分减少表为例,计有图书逾期、预约图书过期不取、委托借阅图书过期不取、污损图书、遗失图书、盗窃图书、损坏图书馆设施七项。笔者认为,反向行为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图书馆中读者这个概念,不仅包括了文献流的使用者,还包括了非文献流使用者,用“用户”来定义可能更合适一些。只不过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仍称之为读者。所以,读者行为的种类就不能仅囿于使用文献流的范围,一切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行为都应以考量。

罚分点中的某些行为,是明显与图书馆外在因素无关的行为,如预约图书过期不取、委托借阅图书过期不取、污损图书等。还有一些行为,如盗窃、恶意下载文献,则不论是否存在外在因素,都是不具有酌情的情形。而对另一些行为,就应当分析外在因素的作用,如图1所示:

图中曲线代表读者失信事件数量随修复程度变化的趋势,笔者称失信事件率。纵轴代表一段时间内失信事件发生率,纵轴从0到100%。横轴代表问题修复程度,从0到100%。在第一象限中,失信事件率随问题修复率提高而逐渐降低。在第二象限中,失信事件率随问题修复率降低而逐渐升高。可以看出,失信事件率与问题修复率成反比例关系。以某一罚分点失信事件正常值为界(图中虚线),分为失信事件的高发区域和正常区域两块。如果某一罚分点失信事件率经常处于高发区域,则反映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存在问题。

假设读者对某类书籍的需求数为10册,而图书馆该类书籍只有1册时,可能出现读者逾期不还的反向行为。当发现该书逾期不还情况严重时,失信读者已被扣去相应的分数。如果此反向行为的产生,是因为资源保障不足造成的,即图书馆存在服务失误,指图书馆没有能够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换言之,没有完成核心服务。那么图书馆存在一定的过失,应相应减掉分数。而对失信读者,由于反向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图书馆服务有密切联系,根据高度概然性的原理,对失信读者进行罚分时,应酌情减少罚分值;或者在分析图书馆服务确实存在过失的情况下,返还读者相应分值。如果增加资源供应量至10册,逾期不还的现象应会大幅减少;如果在正常区域内出现愈期不还的反向行为,则应全额扣分。

4、读者信用评价和处理流程分析

4.1 读者信用评价过程

读者信用制度的完整流程,需通过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处理三个阶段。并非每一个阶段积分制都可以采用。一般来说,积分制适用于信用评价和信用处理两个阶段。

下面通过简化的读者信用评价、处理流程图,分析读者信用评价、处理的过程,如图2所示:

有关读者行为的分析(图2中3、4,下同),已有相关文章论述。而外在因素对读者反向行为的影响(5),在本文中已经说明。当读者行为产生以后(1),由图书馆或者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读者能够从账户上看到(2)。对于图书馆,一方面可用于评估图书馆服务,作为获取经费及今后改进的依据,对人员进行考核,改进图书馆服务(6、7);另一方面,通过对读者行为的评价,可以把读者分为守信读者和失信读者(9、8)。守信读者信用累积到一定分值,则升级为忠诚读者。失信读者如果继续失信,则归于被淘汰读者。失信读者可通过赎回机制(10),转化为守信读者。关于读者的信用等级、信用类别、警示颜色、触发机制,如表1所示:

4.2 补救机制

补救机制是针对违信行为的救济手段。读者违信分为恶意违信与过失违信,现行的信用制度并未对此区分,失信记录一旦产生,则永久存在。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就是失信者有可能更加失信。

国务院法制办2009年10月定稿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根据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的规定,个人信用报告的正面信息可以永远保存,而负面信息超过了一定年限就必须删除。比如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按规定最多保持7年,破产记录例外,时间稍长一些,保留期限也不过10年。意见稿对此更为宽松,它规定:“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将会对读者信用制度的构建产生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该条例规定的补救机制还应进一步完善,该条例仅规定了随时间推移,自动消灭失信记录的办法,却没有规定用积极方法消灭失信记录的手段,比如区分善意违信与恶意违信,对不同动机的违信行为分别处理,允许消除失信记录的其他手段。在读者信用积分制度中,应允许通过正向行为消除失信记录。允许通过一定数额的捐赠,做图书馆自愿者等方法来消除失信记录。

5、结 语

第7篇

[关键词] 白血病;心理状况;心理干预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约占恶肿瘤总发病率的5%[1]。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而且还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的生存质量[2-3]。因此要及时评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干预。

1 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

1.1化疗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项治疗白血病及免疫性,遗传性疾病现代医学技术,为越来越多患者提供生存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心理压力。在住院初期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或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疾病相关知识、入院时环境熟悉等方面。绝大多数患者到一个新环境,会感到陌生、恐惧,尤其首次住院的患者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加上对疾病的悲观,以及语言交流存在的困难,恐惧、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情绪会加重。对急性期住院的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可以表现出诸多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躯体不适、学习困难、适应能力下降、退缩、焦虑、抑郁等,特别在算术、视觉运动整合及言语的流畅水平等方面出现中度下降[4]。

1.2化疗过程中

白血病急性期患儿经治疗后长期处于迁延缓解状态的比率显著增加,但有些缓解期的患儿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健康损害、神经发育和认知学习行为障碍及学习能力受限。父母不良的心境使家庭的气氛十分紧张,家庭成员的攻击和矛盾性增加;非正常化的家庭生活方式、父母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治疗,而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大减弱,家庭的知识性下降,导致家庭内部社会心理联系失调,从而加重对患儿的心理的负面影响。

1.3化疗后期

化疗后期,即化疗间歇期,患儿存在明显的不同心理反应,完全缓解的患儿,大多能主动配合下一步的化疗,此时进行心理干预能增强患儿治疗的信心;部分缓解的患儿,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较多,易对化疗产生怀疑,对此类患儿通过心理干预增加化疗的依从性;化疗未缓解的患儿,常对化疗产生怀疑,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对下一步治疗有明显的抵触心理,通过心理干预,可促使患儿树立生活信念,继续接受化疗。有研究发现,该时期的患儿存在行为调整问题的危险,特别是焦虑、注意力下降和退缩[4]。

1.4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的心理状态分析

研究发现,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以焦虑和抑郁为代表的心理问题不仅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动态性改变:心理问题主要存在移植成功2年内,2年后逐渐消失。经过仔细调查发现2年内心理问题主要来自患者本人和其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移植成功2年后,患者度过了种种不适症状后,开始逐渐放松警惕和疑虑,亲戚和周围朋友也都愿意和自己交往,不再受到社会的歧视,能从事正常的工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而此阶段的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2 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研究

2.1教育指导

化疗前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学历、性格、承受能力分别给患者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化疗后干预主要讲解康复锻炼的内容,如:自我保健的方法、运动的方式及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按时复诊的重要性等。

2.2行为干预

a.渐进性放松训练法[5]。指导病人在柔和音乐伴随下,从上至下随意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紧张心理,3~4次/日,30分钟/次,病人出院后要求继续坚持放松训练,1~2次/日。b.催眠训练法:协助病人取舒适,放慢呼吸频率,放松全身肌肉,两眼凝视眼前物体,用重复、单调的语言引导病人进入睡眠状态,1~2次/日。c.引导意象疗法:置病人舒适坐位,闭眼,作深呼吸和放松后进行意念和想象,感受全身各个器官健康、舒适的状态,最后回到对呼吸的意识状态,再缓慢睁开眼睛,3次/日,10~15分钟/次。

2.3个体支持

白血病患者本身的应激加上创伤性的治疗就会使患者产生了情绪支持的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爱好,与其聊一些本身感兴趣的话题,引导患者回忆曾经美好和值得骄傲的事,使其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一种舒适感。

2.4制订干预计划

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计划,由本组责任护士实施。

2.5小组支持

患者在治疗时,行动及社会沟通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家人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家属及亲朋好友对治疗知识的缺乏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康复。因此让家属及亲朋好友一同参加结构性面谈,了解心理支持的重要性,经常轮流陪同患者聊天、听轻音乐、散步等,避免患者因为孤独而造成焦虑、烦躁等因素,以满足患者希望得到更多人同情和关心的愿望。

3 结语

对白血病病人及时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病人应对能力,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免疫能力,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6]。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白血病整体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上海医科大学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99.

[2]徐英,王金华,陈文,等.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6):835-836.

[3]江美銮.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0(19):917.

[4]Moore IM,Challinor J,Pasvogel A,et al.Onlineexclusive behavior adjustment of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with cancer:teacher,parent,and self-report[J].Oncol Nurs Forum,2003,30(5):84-91.

第8篇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人民医院,云南楚雄州 651300

[摘要] 目的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属于两种最为常见的肝硬化类型。本文将基于二者的一系列临床特征展开相应的探讨,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组)以及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全面而综合的比较分析。结果 ①男性患者居多,A组为60 %,B组为86.67%,P<0.05;在年龄方面,A组(58.7±7.5)岁,B组(52.8±5.4)岁,P<0.05;在病程方面,A组为(6.9±3.6)年,B组为(6.0±2.8)年,P>0.05。②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26.67%、26.67%、0%、6.67%,B组分别为73.33%、80%、13.33%、46.67%,P<0.05;在脾大、黄疸、腹水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60%、13.33%、80%,B组分别为53.33%、13.33%、80%,P>0.05。③在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13.33 %、26.67%,B组分别为6.67%、13.33%,P<0.05;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33.33%、20%,B组分别为40%、26.67%,P>0.05。④在GGT、AST/ALT、ALP方面,A组分别为(63.9±10.3)U/L、(1.02±0.23)、(119.7±25.4)U/L,B组分别为(139.5±48.0)U/L、(1.99±0.54)、(215.8±46.6)U/L,P<0.05;在A/G、TBIL方面,A组分别为(0.82±0.11)、(47.4±25.7)μmol/L,B组分别为(0.87±0.23)、(49.5±27.4)μmol/L,P<0.05。结论 结合A组和B组患者各自的临床特征,予以目的明确的防治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

关键词 ] 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临床特征;比价;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06-02

所谓肝硬化指的是,在相关不利因素作用下,人体肝组织正常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可能出现弥漫性纤维化,可能出现假小叶,还可能出现再生结节等。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肝功能损害,另一种是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主要集中在35~48岁这一年龄段,且男性患者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为(3.6~3.8):1。肝硬化的类型有很多,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前者常见于我国,而后者则常见于西方国家。现阶段,若想实现对肝硬化患者的彻底根治,只能采用肝移植这种方法。所以,有必要结合肝硬化的致病原因,积极落实相应的防治工作,这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0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全面而综合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6月—2013年6月这一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30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所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经过HBV、HCV抗原抗体标记确诊,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且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肝功能减退,另外一种是门脉高压;所有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且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肝功能减退,另外一种是门脉高压。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 对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1.2.2临床症状和体征 肝病面容、无力、食欲不振、腹部肿胀、肝区有痛感、脾大、黄疸、水肿、流鼻血、牙龈渗血、肝掌、蜘蛛痣、腹水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1.2.3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6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四种:①肝肾综合征;②原发性肝癌;③上消化道出血;④肝性脑病。

1.2.4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60例患者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真实且准确的记录,主要包括六个检查结果:①γ—谷氨酰转移酶(GGT);②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④碱性磷脂酶(ALP);⑤白球比(A/G);⑥总胆红素(TBIL)。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资料比较

男性患者居多,A组为60 %,B组为86.67%,t=4.25,P<0.05;在年龄方面,A组(58.7±7.5)岁,B组(52.8±5.4)岁,t=3.57,P<0.05;在病程方面,A组为(6.9±3.6)年,B组为(6.0±2.8)年,t=2.25,P>0.05。

2.2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26.67%、26.67%、0%、6.67%,B组分别为73.33%、80%、13.33%、46.67%,卡方值[A1]分别为4.687、6.921、5.263,P<0.05;在脾大、黄疸、腹水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60%、13.33%、80%,B组分别为53.33%、13.33%、80%,卡方值分别为0.919、1.845、2.632,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13.33 %、26.67%,B组分别为6.67%、13.33%,卡方值分别为5.98、4.87,P<0.05;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方面,A组分别为33.33%、20%,B组分别为40%、26.67%,卡方值分别为1.152、2.026,P>0.05。

2.4实验室检查比较

在GGT、AST/ALT、ALP方面,A组分别为(63.9±10.3)U/L、(1.02±0.23)、(119.7±25.4)U/L,B组分别为(139.5±48.0)U/L、(1.99±0.54)、(215.8±46.6)U/L,t值分别为3.56、3.67、3.96,P<0.05;在A/G、TBIL方面,A组分别为(0.82±0.11)、(47.4±25.7)μmol/L,B组分别为(0.87±0.23)、(49.5±27.4)μmol/L,t值分别为4.25、5.32、4.68,P<0.05。

3讨论

3.1肝硬化发病机理及危害

在不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出现变性坏死的问题,包括肝细胞再生速度加快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最终发展成为所谓的肝硬化。肝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更加常见,且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乙醇和乙醛这两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可能诱发酒精性肝炎,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形成。肝硬化患者发展到晚期时,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将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肝硬化的病因进行积极探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3.2本次研究的相关分析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肝硬化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这一点在B组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我国男性饮酒者居多,所以,有必要重视并做好戒酒的宣传工作。对饮酒量、饮酒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在平均年龄方面,A组明显大于B组,和She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在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大的发生率方面,B组明显超过A组,这是因为酒精将会对芳香化酶的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雄激素到雌激素的转化,导致患者体内雄、雌激素无法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在GGT、AST/ALT、ALP方面,B组明显高于A组,其原因为,酒精将会对肝细胞线粒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使其释放AST,与此同时,促使肝脏及小肠粘膜分泌更多的GGT和ALP。

在肝硬化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肝性脑病危害最重,是此类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本次研究中,A、B组在以上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原发性肝癌方面,A组明显超过B组。由此可见,A组患者有更大的几率发展成肝癌,预后不理想。所以,应重视并做好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杀灭患者身体中的HBV病毒等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从而实现对慢性肝炎病理改变的控制和改善,进而减轻肝纤维化,最终降低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几率。当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建议尽快予以胃镜检查,便于病情的及时发现以及后续的有效治疗。在肝硬化患者发展到晚期后,应注意感染等的预防,从而降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并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3肝硬化的防治措施

对于肝炎后肝硬化而言,其防治重点在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从而尽可能地灭杀和减少肝炎病毒,抑制病毒DNA活性,最终阻止或者延缓肝硬化到肝癌的转化。对于酒精性肝硬化而言,其防治重点在于戒酒及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此类患者的预后效果通常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以,应重视并做好戒酒的宣传工作,降低饮酒量及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控制和降低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

[

参考文献]

[1] 周永莉.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临床资料回顾性对比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

[2] 李玉梅,刘然,卜凡叶,等.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D-二聚体测定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6):740.

[3] 李玉梅,刘然,徐志峰,等.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PT测定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29):102-103.

[4] 赵琴,刘兰.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12(11):65-66.

[5] 延喜悦.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21):99-10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