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四风问题

银行四风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四风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银行四风问题

第1篇

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因为他们控制了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60%以上,而他们的体制又与金融和经济发展很不匹配。现在四大国有银行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呆账、坏账比例太高;二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面对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外国银行的竞争时,如何保证其存款和客户不会减少,即维持和保障自身的市场份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银行改革进程的反作用力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而现在,对四大银行的改革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四大银行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低效。四大银行名义上均为国家所有。但长期以来,所有者缺位问题十分突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都能从产权缺陷中找到根源。他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国有银行必须根据产权理论重塑产权结构,改变单一国家的现状,实现私人产权的进入和退出,从而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对国有独资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现代企业,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才能使四大银行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才能使他们充实资本金,增加其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建立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他们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设想是:将现有国有银行总行改造成国有商业银行集团,作为银行集团的核心银行必须由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质是要改变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通过私人参入金融资本的手段,来矫止国有产权所有者虚置而引起的一系列扭曲行为,使国有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使其在微观上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宏观上能对市场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做出合理的反应,使宏观金融效率达到最大。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而要明确产权必然会涉及到股份制改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银行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从体制、管理机制、技术三个层面全面进行银行改革:体制层面,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合理产权架构,建立高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有效的资本约束;管理机制层面,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内部结构框架,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技术层面,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和操作程序的改革来改善银行内部的管理。

对国有银行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已提出一项计划,拟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把四大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近期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个“金融改革方案”,将由政府向四大银行注资,规模达400亿美元左右,以助四大银行进行改制,在2007年以前全面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利润偏低问题。对于银行的坏账问题,关键是控制好增量,控制其不再增长,若GDP每年增长8%,7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10年下降70%。按人民银行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在2005年之前将其平均不良资产降至15%以下,每年下降3%至5%。然而,对四大银行的改制方案实际上是分拆上市的方案,而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扩大他们的市场规模,实行全球化战略,渗透所有的金融服务,直接兼并后银行资产数额巨大,笔者认为,将四大银行进行合并为一家,我国银行就可顺利解决资本充足率和坏账高的问题,其在国际的排名也可立即提升。目前全世界的银行发展趋势是合并,银行规模大,优势才显现,如果把四大银行分拆,规模不仅变小,而且削弱了竞争优势。即使现在实行了分拆方案,那也只是暂缓之计,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将会合并,通过股权进行合并要迅速和容易得多。毕竟在我国能与外国银行进行竞争的还是我国的国有银行。针对四大银行机构庞大的现实,我们可以进行剥离,使其采用吸引民间资本等方式另立门户,作为新成立的国有银行的同级机构。国有银行上市以后也并非万事皆休,为防止经营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做出不法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当局对银行的监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不是综合改革的最终目标。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在当前要继续推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收益结构等调整,改进金融服务和优化资源配置。

对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我们要吸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一些经验,不能再只听雷声不见雨点,久不见成效。国有银行的改革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改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着手处理好以下儿方面:一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按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的操作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三是要吸引外部注资化解不良资产,使其保持存续能力。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

为适应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有必要在我国适度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共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国有银行,但他们的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小。正因如此,他们的竞争力不强。如果中国的股份制银行能够进一步壮大,就能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存在准入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战略会极其缓慢且成本较高,他们会以股份制银行为跳板进军中国的银行业,抢占市场份额,利用现有的网络、员工和客户群体,这样做盈利快,投资少,且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经营较为透明,不良贷款率较低,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沿海城市,客户资源优良,这也是外资银行选其为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从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可利用外资银行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既有的先进技术和金融产品等等,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竞争力。

外资银行主要以参股的方式来绕过政策方面的诸多不便参与中国银行业,他们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我国银行业,这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时,外资银行带来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机制,将进一步促进引资银行的重组和改革,并为其将来上市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入股的外资银行,还要防止他们把引资银行变成其分行或把他们的坏账转移到这些中资银行,防止在若干年后变成外资占控股权的银行,谨防“引狼入室”。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准备重组上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己相继成功上市。我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重组应以实现产权结构合理化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要以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地通过增资扩股、出售股权等形式引进经营质量好、素质高、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经营的合作,促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形成。股份制银行在瞄准国外银行的同时,还应该引进国内的战略投资者,吸引有能力的投资者入股,并在发展过程中适时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重组与兼并,把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

三、发展民营银行

我国现有的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结构与已经初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企业结构之司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而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是大中小银行并存的结构,我国服务于小地区的小银行相对较少。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缺乏民营银行。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国有银行产权是国家所有,西方的商业银行的产权是民营的私人银行所有。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对本土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应再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按我国加入WTO的协议,加入5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国民待遇。既然能对外资银行开放,为什么不能对本土的民间资本开放?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原则,要把改革开放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成功经验应用到金融领域,发展民营银行。从金融改革的次序看,在我国应按照先对内开放再对外开放的次序。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所受冲击最小与其金融改革的次序不无关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也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民营银行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制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资本来源于民间,并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二是民营企业参股论,认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具有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银行。在我国,民营银行是以“银行改革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的,它被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更好地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二是民营的经营机制按市场的规则运行会更有效率,民营银行的收益质量也会更高。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类似于特惠制的试点法,即经过试点、推广、过乱、整顿和规范等步骤。这种做法只允许被选样的少数地区或城市进入市场,享用先期改革的收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金融改革有很大的风险,要慎之又慎,要减少风险只能靠试点,并且要强调试点的多样性。二是实行普惠制,即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在对民营银行进行真正审慎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人为地制定民营银行发展的地域或特殊群体,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在这两种观点中,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在资源的配置上,市场机制要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得多,合理得多。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对于民营银行是通过改造还是通过新设来组建,我认为二者各有利弊。改造的成本可能比较低,但原有银行的遗留问题也较难解决。新设的成本可能偏高,但内部管理要清晰得多。但我更倾向于通过改造来建立民营银行,这可以通过民营银行的发展途径略见一斑。第一种途径是接管四大国有银行在“瘦身”过程中撤并的县以下的经营网点,这样不仅弥补了基层金融的空白,而且解决了基层资金“失血”的问题。再者民营银行可以接管中等城市的一些经营不善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其进行注资,按经营企业的理念对其进行整活。另外,发展民营银行的另一广大空间是农村。目前正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这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一个良好契机。当然,发展民营银行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关键是要在客户群体中民营银行要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还要有一批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推出等方面监管当局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目前在社会信用缺失和金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民营银行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风险,如道德风险、寻租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经营风险、退出风险等。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我们不能因为民营银行存在各种风险而将其拒之行业之外。所以,在我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小银行提供一个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环境,提高银行业总体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伟,巴曙松,赵晓,高辉清·中国银行业的出路在哪里[J]·财经界,2003,(1)·

[2]李惠·关于商业银行上市[J]·资本市场,2003,(1)·[3]杨大光·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3,(15)·

[4]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J]·金融与保险,2002,(12)·

[5]四大银行改制方案初定[J]·银行家,2002,(3)·

[6]张延军,柯大纲·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五个趋势[J]·金融研究,2003,(8)·

[7]姜波·竞争与合作: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8]刘红忠,马晓青·中小银行的公司致力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4)·

[9]尹龙·发展民营银行:几个关键问题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2,(11)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银行的产品、业务也不断创新。由于银行内部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升级,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银行的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银行对客户的数量和利润的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业务操作的环节上频频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银行的操作风险也逐渐增加;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业务操作等问题,也会给银行带来很多的风险;银行系统内部出现的不稳定现象、外部的干扰,以及欺诈行为、数据报告和会计人员方面出现的问题等多种原因都会导致操作风险等问题,所以操作风险是必须考虑的风险之一,操作风险如果不尽快解决,不仅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更应该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

一、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含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曾对操作风险作出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按照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大小将操作风险分为七大类。具体包括:一是内部欺诈,指有内部人员参与的盗用资产、诈骗、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行为;二是外部欺诈,指内部人员之外的第三方盗用资产、诈骗、违犯法律的行为;三是雇佣双方间的风险事件,指工作状况问题如企业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劳动赔偿以及雇用合同能否如期履行所带来的风险事件;四是公司经营引起风险事件,如公司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顾客特定需求,或者是服务质量问题引起的顾客索要赔偿要求;五是有形资产损失,指由于风险事件造成对有形资产的损失;六是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问题,如软件或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七是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二)操作风险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具体包括:一是具体性,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管理方式,必须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这也是操作风险最关键的一个特征;二是内生性,是来源银行的内部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制的范围内的风险;三是不对称性,风险与回报适用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它不适合应用在操作风险当中,但是在操作风险当中风险与回报不成比例,没有任何关系;四是模糊性,银行的一些相关业务划分不清晰,一些信用状况和欺诈的行为也未明确界定,还需要银行的进一步调查;五是多样性,操作风险的种类繁多。

二、招商银行和兴支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是招商银行和兴支行的内部管理问题。银行比较重视对行政岗位人员的培养,对高层方面的人员比较重视,忽视了最基层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最基层的工作也很重要;缺乏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对从业人员业务要求的不严格,这就导致在操作中存在很多的风险。

二是招商银行和兴支行管理工作做实不到位。虽然支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落实到每个从业人员的身上,或者说每个领导部门。即使是上级下达了命令,也会有人完不成任务,“偷工减料”,没人去追究这件事。上级领导管理不完善,管理人员没有一定的权威性,管理没有力度,更有甚者在管理工作上并不上心,所以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频频暴露出来,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去管理、去解决,导致一系列的事情出现。

(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匮乏

招商银行和兴支行操作风险管理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人才,导致支行的现金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落后,制约了这一理念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和制约招商银行和兴支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条件。如果没有相关准确的数据,那么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分析、控制就比较落后,不够及时地去处理相关问题,只要数据完善,那么招商银行和兴支行在操作风险的控制上就比较及时与灵活。

滞后的信息系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难以进行风险管理的另一个绊脚石。其表现主要集中在收集信息滞后,手头数据不足,资料陈旧,更新缓慢等,而且商业银行的相关经营状况无法呈现,对市场变化不能实时掌握,这些都是风险管理无法进行的基础问题,建立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之上的高层管理,既无法掌握有效数据,也没有能力进行综合研究、分类考察等风险分析活动,即便做出一个结果,也会由于基础信息的不全面,导致结果的不真实,并且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由此可见,滞后的信息系统是造成风险管理无处执行的根源,直接打击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积极性,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一是招商银行和兴支行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其管理方法还是依据以前的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量化的意识。因为没有完善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所以对操作风险的意识也很薄弱,制定不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制约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很难避免在操作中发生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管理办法不先进,会导致银行的风险频频发生。

二是尚未建立完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缺乏风险预警、风险发生管理等各项条例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很难实现强化和完备。随着时代脚步的迈进,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注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管理部门和指导方针,招商银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导致了和兴支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很难调动起职工工作积极性。国际社会早已经建立了独立且联合的风险甄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等环节,而且有着宏观的全程监测,这样的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点,也是在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招商银行和兴支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失效

一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招商银行和兴支行的管理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存在单一化,没有实际的操作性,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差,虽然落实到各个部门,但是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不相互沟通,缺乏团队意识,执行起来比较分散,只是拘泥于表面上,制度更新不完善、不及时。二是内部管理执行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实施管理方针。在没有进行很好理解的基础上盲目地去执行,甚至是错误地理解领导的指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工作,不按规定去执行,不服从领导的安排;违反规章制度,由于个人的情绪,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去违反银行的规章制度。

(二)人为因素不确定性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扩大,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用人也比较多,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重视,甚至员工会出现欺诈行为。面对金钱的诱惑,对银行本身造成威胁。招商银行内部人员通过自己的消息途径,还有对银行环境的熟悉程度,不仅对客户进行欺诈,而且还窃取银行的信息和银行的大量资金,因此,招商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使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银行外部监管乏力

招商银行和兴支行的外部监管能力比较弱,领导管理的不善,加之部分领导的不重视,平时对一些比较重要岗位的关注,忽略了最基层的工作,其实最基层的工作才是整个银行发展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对银行外部监管政策的不完善,忽视了对外部人员的管理和对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加强银行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控制。

四、招商银行和兴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操作风险管理对每个银行都很重要,因为操作出现的错误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损失。招商银行和兴支行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加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在操作上进一步的培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应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每个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把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的重点来抓,减少银行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制度的规划;把制定的计划分配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身上,形成操作管理系统,操作的每一步都有监督的人员,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在任何环节都不会出现问题。

(二)构建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系统

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是银行分析风险的重要数据,它为风险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银行的关键所在。因此,招商银行和兴支行要完善数据系统的建立,以便及时得到最新的数据,这样有利于了解银行的风险,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减少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降低了发生风险的概率,健全的数据系统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从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来看,从业人员的粗心、漫不经心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如果内部人员和上级领导不重视这一点,就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提高。从银行的风险发展看,内部人员通过自己的优势,对客户进行欺诈,对银行内部进行盗窃,也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加强人员的素质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讲解。

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冲击,改革和重组银行业成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和重组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股份制银行和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

银行改革是金融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体系的稳定与效率关系中国稳定的大局。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倒闭风潮,而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推不出彻底的金融改革方案,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纵观所有成功进行银行重组和改革的国家,他们都在银行体系出现问题的一年内采取了果断的行动。这些成功国家的特征是: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及其程度,找出其根源所在并采用明智的策略系统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国承诺在加入WTO五年后将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届时中国的本土银行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中国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改革与重组。

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和重组

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因为他们控制了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60%以上,而他们的体制又与金融和经济发展很不匹配。现在四大国有银行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呆账、坏账比例太高;二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面对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外国银行的竞争时,如何保证其存款和客户不会减少,即维持和保障自身的市场份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银行改革进程的反作用力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而现在,对四大银行的改革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四大银行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低效。四大银行名义上均为国家所有。但长期以来,所有者缺位问题十分突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都能从产权缺陷中找到根源。他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国有银行必须根据产权理论重塑产权结构,改变单一国家的现状,实现私人产权的进入和退出,从而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对国有独资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现代企业,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才能使四大银行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才能使他们充实资本金,增加其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建立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他们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设想是:将现有国有银行总行改造成国有商业银行集团,作为银行集团的核心银行必须由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质是要改变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通过私人参入金融资本的手段,来矫止国有产权所有者虚置而引起的一系列扭曲行为,使国有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使其在微观上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宏观上能对市场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做出合理的反应,使宏观金融效率达到最大。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而要明确产权必然会涉及到股份制改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银行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从体制、管理机制、技术三个层面全面进行银行改革:体制层面,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合理产权架构,建立高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有效的资本约束;管理机制层面,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内部结构框架,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技术层面,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和操作程序的改革来改善银行内部的管理。

对国有银行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已提出一项计划,拟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把四大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近期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个“金融改革方案”,将由政府向四大银行注资,规模达400亿美元左右,以助四大银行进行改制,在2007年以前全面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利润偏低问题。对于银行的坏账问题,关键是控制好增量,控制其不再增长,若GDP每年增长8%,7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10年下降70%。按人民银行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在2005年之前将其平均不良资产降至15%以下,每年下降3%至5%。然而,对四大银行的改制方案实际上是分拆上市的方案,而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扩大他们的市场规模,实行全球化战略,渗透所有的金融服务,直接兼并后银行资产数额巨大,笔者认为,将四大银行进行合并为一家,我国银行就可顺利解决资本充足率和坏账高的问题,其在国际的排名也可立即提升。目前全世界的银行发展趋势是合并,银行规模大,优势才显现,如果把四大银行分拆,规模不仅变小,而且削弱了竞争优势。即使现在实行了分拆方案,那也只是暂缓之计,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将会合并,通过股权进行合并要迅速和容易得多。毕竟在我国能与外国银行进行竞争的还是我国的国有银行。针对四大银行机构庞大的现实,我们可以进行剥离,使其采用吸引民间资本等方式另立门户,作为新成立的国有银行的同级机构。国有银行上市以后也并非万事皆休,为防止经营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做出不法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当局对银行的监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不是综合改革的最终目标。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在当前要继续推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收益结构等调整,改进金融服务和优化资源配置。

对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我们要吸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一些经验,不能再只听雷声不见雨点,久不见成效。国有银行的改革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改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着手处理好以下儿方面:一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按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的操作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三是要吸引外部注资化解不良资产,使其保持存续能力。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

为适应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有必要在我国适度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共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国有银行,但他们的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小。正因如此,他们的竞争力不强。如果中国的股份制银行能够进一步壮大,就能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存在准入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战略会极其缓慢且成本较高,他们会以股份制银行为跳板进军中国的银行业,抢占市场份额,利用现有的网络、员工和客户群体,这样做盈利快,投资少,且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经营较为透明,不良贷款率较低,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沿海城市,客户资源优良,这也是外资银行选其为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从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可利用外资银行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既有的先进技术和金融产品等等,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竞争力。

外资银行主要以参股的方式来绕过政策方面的诸多不便参与中国银行业,他们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我国银行业,这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时,外资银行带来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机制,将进一步促进引资银行的重组和改革,并为其将来上市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入股的外资银行,还要防止他们把引资银行变成其分行或把他们的坏账转移到这些中资银行,防止在若干年后变成外资占控股权的银行,谨防“引狼入室”。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准备重组上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己相继成功上市。我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重组应以实现产权结构合理化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要以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地通过增资扩股、出售股权等形式引进经营质量好、素质高、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经营的合作,促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形成。股份制银行在瞄准国外银行的同时,还应该引进国内的战略投资者,吸引有能力的投资者入股,并在发展过程中适时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重组与兼并,把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三、发展民营银行

我国现有的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结构与已经初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企业结构之司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而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是大中小银行并存的结构,我国服务于小地区的小银行相对较少。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缺乏民营银行。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国有银行产权是国家所有,西方的商业银行的产权是民营的私人银行所有。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对本土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应再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按我国加入WTO的协议,加入5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国民待遇。既然能对外资银行开放,为什么不能对本土的民间资本开放?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原则,要把改革开放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成功经验应用到金融领域,发展民营银行。从金融改革的次序看,在我国应按照先对内开放再对外开放的次序。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所受冲击最小与其金融改革的次序不无关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也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民营银行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制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资本来源于民间,并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二是民营企业参股论,认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就是具有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银行。在我国,民营银行是以“银行改革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的,它被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更好地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二是民营的经营机制按市场的规则运行会更有效率,民营银行的收益质量也会更高。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类似于特惠制的试点法,即经过试点、推广、过乱、整顿和规范等步骤。这种做法只允许被选样的少数地区或城市进入市场,享用先期改革的收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金融改革有很大的风险,要慎之又慎,要减少风险只能靠试点,并且要强调试点的多样性。二是实行普惠制,即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在对民营银行进行真正审慎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人为地制定民营银行发展的地域或特殊群体,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在这两种观点中,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在资源的配置上,市场机制要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得多,合理得多。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对于民营银行是通过改造还是通过新设来组建,我认为二者各有利弊。改造的成本可能比较低,但原有银行的遗留问题也较难解决。新设的成本可能偏高,但内部管理要清晰得多。但我更倾向于通过改造来建立民营银行,这可以通过民营银行的发展途径略见一斑。第一种途径是接管四大国有银行在“瘦身”过程中撤并的县以下的经营网点,这样不仅弥补了基层金融的空白,而且解决了基层资金“失血”的问题。再者民营银行可以接管中等城市的一些经营不善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其进行注资,按经营企业的理念对其进行整活。另外,发展民营银行的另一广大空间是农村。目前正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这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一个良好契机。当然,发展民营银行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关键是要在客户群体中民营银行要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还要有一批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推出等方面监管当局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目前在社会信用缺失和金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民营银行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风险,如道德风险、寻租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经营风险、退出风险等。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我们不能因为民营银行存在各种风险而将其拒之行业之外。所以,在我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小银行提供一个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环境,提高银行业总体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伟,巴曙松,赵晓,高辉清·中国银行业的出路在哪里[J]·财经界,2003,(1)·

[2]李惠·关于商业银行上市[J]·资本市场,2003,(1)·[3]杨大光·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3,(15)·

[4]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J]·金融与保险,2002,(12)·

[5]四大银行改制方案初定[J]·银行家,2002,(3)·

[6]张延军,柯大纲·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五个趋势[J]·金融研究,2003,(8)·

[7]姜波·竞争与合作: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第4篇

关键词:风险偏好传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现实意义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就是银行为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内,愿意接受的风险总量和特征。而风险偏好的传导则是在既定的风险偏好和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上,商业银行对愿意承担且能够承担的风险,通过风险测度、产品定价和风险处置等方式进行的主动管理和科学安排。因此,风险偏好的传导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由董事会讨论并形成风险偏好已经逐渐被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所接受,但对于决策层在风险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实施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在现实执行中却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董事会是银行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经营管理权下放时将既定的风险偏好清晰传达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具体的实现策略和方式,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也是风险偏好传导的前提。

其次,促进了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扩张冲动,这种“业务驱动型”的经营理念导致风险伴随业务增长而迅速放大。银行要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就必须充分预计经营过程所产生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前者可以通过提取拨备在经营成本中反映,而能否抵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御非预期损失则是风险偏好传导的主要内容。通过风险偏好传导将银行资产规模、发展节奏与风险偏好有序衔接,将促进各级分支机构在经营理念上的逐步转变。

第三,落实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体现在风险管理层面就是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传导可以实现风险偏好从总体战略框架向具体执行边界的转换,能够将简单的指标要求细化为经营业务的种类、范围和规模条件,并通过政策、制度和相关技术工具在各级经营管理活动中加以体现。这将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以简单明确的定量要求替代以往复杂模糊的定性规定,从而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融人具体经营管理行为之中。

第四,体现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理念。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多个产品线和众多客户,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客观准确地判断产品和客户的取舍,这个过程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银行一方面按照风险偏好将资本分配给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在测算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的经营利润时,引人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收益(RAROC),并针对基于风险补偿后的收益实施激励约束。这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从传统的被动防范和规避风险向主动经营和安排风险转变。

第五,有利于增强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追求持续盈利和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风险偏好,并及时向市场披露。在披露过程中,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不仅仅是银行确定的风险偏好本身,风险偏好要求如何体现在各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风险偏好的实现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偏好在具体执行中是否存在偏离问题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问题,而这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是银行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服下的“定心丸”。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一般流程

从逻辑上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首先应该是自上而下地将决策层确定的风险偏好逐级贯彻到执行层面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信息支撑和执行反馈,风险偏好及其传导将毫无意义。因此,围绕风险偏好展开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动态循环,是风险偏好传导的逻辑思路。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如股东、评级机构、投资者、资金提供者、监管机构等)的风险收益期望形成风险偏好,并通过政策制度、授权管理、授信审批、限额管理、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上而下地分解并传导成为对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自上而下地传导、细化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过程之中。

同时,有效的风险偏好传导还必须依托于对银行实际风险状况的全面分析,如目前经营活动中主要承担何种风险,风险程度和特征如何,在哪些方面与现有的风险偏好导向不符,需要作出何种调整等等,这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传导来实现。通过对微观层面交易涉及的风险收益等情况的监测、检查、报告和评价,对风险偏好各层次目标及实现情况进行对比、反馈和纠正,以此作为风险偏好有效传导的动态支撑。

由此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传导是一个自上而下有效传导、逐步分解,同时自下而上检测、反馈并持续改进的一个封闭流程。从实践层面来看,可分解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根据决策层既定的风险偏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拟定具体制度或标准,明确界定其与风险偏好间的关系以及向下逐步传导的实施要求;各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依据上述制度、标准和实施要求,拟定操作细则并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加以执行,最终自上而下地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偏好传导政策及制度体系。

二是具体执行及反馈。国内商业银行各层级的风险偏好执行者,在严格按照风险偏好传导的政策制度标准进行操作的同时,及时将执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反馈给上级机构或部门,从而形成风险偏好传导中必不可少的自下而上的反馈通道,以保证银行能够在统一风险偏好下进行战略或结构上的调整。

三是实时监测与评估。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层实时通过对风险偏好具体执行中风险敝口大小、风险分布特征和具体业务经营活动结果的分析,客观判断风险偏好的传导是否准确地体现了既定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以及在哪些环节出现偏离、偏离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此作为执行和反馈的补充和验证。

四是适时审计与检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审计机构对风险偏好传导进行适时审计和检查,以便从业务之外的独立视角对风险偏好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审视,并提出独立客观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虽然上述流程是超脱于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之外的一种独立审视,但是由于其结果对风险偏好传导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其也纳入了风险偏好的传导流程。

五是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国内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阶段的业务发展实际和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在风险偏好传导中产生的反馈以及监测评估和审计检查结果,实施对风险偏好及其传导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这一流程一般由管理层提出建议,由决策层批准施行,从而再次进入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的环节。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原因及对策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引入风险偏好理念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传导偏离的问题。一般来说,这是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在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那么,国内商业银行出现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和实践风险偏好并不难,但是将其融入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此之前,风险偏好的传导只能通过相对简单明确的经营管理策略要求来体现,由于执行层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层级管理模式下的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决策层统一的风险偏好在分支机构具体执行中出现偏离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其次,是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由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偏好传导在具体执行层面往往是通过各业务条线以文件形式下发的具体经营管理策略或要求。鉴于国内银行长久以来形成的文件繁多的现实,执行层很难将其与其他文件区分开来,因此风险偏好自上而下的传导流程并不畅通。同时,风险偏好传导过程中相关部门职责界定不清晰,文件不断、政出多门的问题直接导致同一领域风险偏好策略不相衔接,进而导致执行层无法弄清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风险偏好自下而上的反馈流程也受到了影响。对下传导不明确,对上反馈不充分,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成为必然。

此外,还有绩效考核约束的问题。鉴于中国国情,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多层级的委托关系,总行管理的幅度很广,分支机构的权限很大,因此绩效考核约束常常是通过相对简单的关键指标体系来实施。这样的考核模式可能导致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让位于关键指标的实际效果,甚至出现分支机构间的相互博弈,进而导致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尤其要关注的是,一些国际一流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风险偏好传导失灵,其根本原因是绩效考核杠杆下对于收益的盲目追逐,这必须引起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模式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出现了偏离,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整体偏离。该类偏离相对较为隐蔽,有的从表面看甚至是严格遵守了风险偏好,但执行效果却背道而驰,这种偏离的危害是最大的。其中既有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简单执行,断章取义),也有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目标模糊,政出多门),还有绩效考核模式的问题(部分分支机构或业务单元从自身收益出发,通过扩大整体风险敞口而实现局部最优)。

二是局部偏离。该类偏离的风险程度和影响相对较低,也是风险偏好传导初期经常可能遇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局部领域违背了风险偏好下确定的具体政策要求,但与风险偏好的整体导向保持一致,例如对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突破行业贷款限额等,但通过要求客户提供足额抵押且对客户经营现金流实施封闭管理等措施,风险仍然可控。对局部偏离,原则上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特例处理通道来加以疏通和解决。

在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传导偏离的具体对策:

一是确定较为规范的传导模式。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确定后的传导流程、传导途径和传导方式等进行明确,夯实制度基础,健全组织架构。制度基础体现了银行对风险偏好传导的一揽子安排,包括目标风险经营的控制点,详细具体的风险管控流程等;组织架构则直接影响了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且通过职责分工的明确使风险偏好的传导上下畅通。

二是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风险偏好传导涉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条线和各种产品,因此必须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例如建立反馈渠道,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传递到风险偏好的决策层;建立渠道,对风险偏好相关政策要求的文件进行详细解读,将风险偏好理念贯穿于执行的过程中;建立处理渠道,对一些符合整体风险偏好但与具体细则存在偶然性冲突的特殊个例实施快速处理等等。

三是实施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解决的是表象问题,如反馈情况、加强宣传、应急处理等,但从根本上说,如果风险偏好本身存在共性偏差,就必须通过及时修订风险偏好来加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修订风险偏好并不仅仅是具体的政策、策略或规则,还包括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以确保风险偏好通过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实现优化调整。

四是构建严格追究的问责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在通过规范流程、改进技术提升风险偏好传导质量和效率时,不仅要考虑积极实施的方面,也必须兼顾消极应对甚至阳奉阴违的问题。对此,严密监控和严格追究成为必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对于风险偏好传导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违规成本实现“整体最优”和“局部最优”的均衡。否则,再好的绩效考核办法、模型和工具,都无法解决蓄意违规的问题。

第5篇

关于企业目前的融资方式和是否存在困难这个问题,超过七成的中小企业认为自身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大多以内部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以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和进行再投资的需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扩大的想法,运营资本遍有更高的需求,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银行透支成本很高,这时就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解决夸张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沪深证券交易所均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且成本费用很高,绝非一般中小企业能够承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板市场,也不能解决大多数该类企业的融资问题;而政府对发行企业债券的严重限制,更使得许多企业可望不可及。

针对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笔者特地走访了四川某些银行中小企业借贷中心与西南地区某些融资担保公司,采访有关人员,了解到了具体情况:

对于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还有多次的风险调查程序以及一系列复杂的认定程序。银行也是企业,也需要盈利,所以中小企业并非银行的主要潜在客户,其经营状况及发展潜力、还贷诚意与能力、经营环境与财务风险与大型企业相差甚远,在与各大银行在贷款博弈中,处于信息劣势方。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收益,设计各种制度和规定来保证自身利益无口厚非。四大银行程序正规繁琐,使缺少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但程序稍微简单的相对小的银行存在很多不正规的操作,使得企业贷款实际贷款成本十分高,让其难以承受。

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是因为不愿承担风险;为了降低银行风险,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对于担保公司这种担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职能的专业机构。当企业自身无力提供足够担保信息时,其作为第三方来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顺利流动。信用担保业诞生的根源便是为了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从微观角度看,信用担保本质是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移,中小企业得以顺利融资及担保公司凭借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分散风险的过程。单个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往往必须被动接受银行苛刻的贷款条件(如唯一贷款银行、存款保证额等等)以实现融资。担保公司则可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争取在与银行融资贷款的主动地位。

虽然担保公司的门槛比银行略低,但是也有成体系的风险评估程序。所以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客户也是十分谨慎的。而部分企业会以或有收入“买通”担保公司、利用监管漏洞等非正当手段,获得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第6篇

【关键词】后银保时代;银保专业化;可行性论证;注意事项

一、我国银保经营二十载沿革

我国银保业务源于1997年至1998年间,及至2005年邮政储蓄银行介入保险业务,到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订《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备忘录》,银行保险业开始真正成为寿险三大主渠道之一。当年,通过银保渠道获得的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个险营销渠道。

2010年1月,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银行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不断优化银行寿险业务结构,加大银行寿险产品创新力度。

但是,由于各类保险公司全面介入银行保险领域以及对渠道资源的争夺,银行渠道销售和驻点销售不规范、销售误导、售后服务及理赔不规范、实行账外账与大小费率等问题日益显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保业务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11月,银监会从严格规范银保业务的实际出发,果断推出90号文件(《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全面叫停银行驻点销售,并限制单个银行网点入驻保险公司经营销售的个数,银保业务高速增长的态势出现了“急刹车”。2011年第一季度,银行保费收入1270亿元,同比下降15%,造成全行业总保费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减缓了5%左右。以2010年11月前后银保渠道经营秩序出现了重大变化为特征,随着银监会90号文件的全面实施,中国的银保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已进入了“后银保时代”这个重要的变革转型期。

二、“银保专业化”概念引入

新时期下银保模式的变革和选择已成为关乎我国承接国际银保模式变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近期,针对中国银保市场的问题,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开出了“银保专业化”的药方,即基于防范保险销售风险向银行主业传递考虑,商业银行设立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或者利用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优势与现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合作销售保险产品来获取透明的中间业务收入,这将意味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保险公司银保渠道模式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三、我国银保合作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银保合作主要存在不专业、不透明、不规范、不安全等主要问题:

(一)销售误导现象屡禁不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和银行业、保险业的信誉;

(二)帐外违规支付手续费、进行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甚至涉嫌犯罪的问题比较普遍,基层分支机构尤甚;

(三)销售业务品质整体较低,仍停留在简单的趸交、短期期缴保险产品上,业务结构不合理,不契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潜在风险较大;

(四)存在风险传递问题,银行风险与保险风险没有有效的防火墙。

导致的原因包括:

(一)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上的竞争压力较大,有时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进行促销;

(二)商业银行管理链条长,部门多,管理难度大,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保险销售的激励不到位;

2.银行销售保险人员相关培训以及客户解释无法保证时间和质量。

四、银保专业化优势分析

之前所提及的我国现阶段银保合作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银保专业化对其具有相对较为完整的对应。

在中国市场,银保专业化对于银保有关各方都大有裨益,主要表现为三大方向:

(一)对于银行,设立银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或者与现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合作销售保险产品,可以使保险业务真正成为一条透明化、规模化的重要利润来源和优质资产,而具体细则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便于总行集中管理,明确责任权利;

2.隐性激励显性化;

3.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化销售能力;

4.有利于专业中介机构挖掘和深耕优质客户的实际需求,提高盈利能力,降低风险;

5.通过拓展专业中介机构销售资质,为综合性金融集团发展综合销售渠道提供了可供探索的较好路径;

6.建立防火墙,有利于防范保险销售风险向银行主业传递。

(二)对于保险机构,银保专业化将有效地推进银保双方稳定深入合作,具体细则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规范销售行为,抑制销售误导,维护行业声誉;

2.有利于有效控制保险公司基层机构利用中介进行的弄虚作假行为;

3.有利于在保障客户隐私权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客户资源,提高银保产品的服务切合度;

4.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差异化经营,促其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渠道价值,稳定业务来源。

(三)对于监管部门,银保专业化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银行监管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对银保业务监管乏力的被动局面,具体细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理顺监管制度安排,使权责更加清晰;

2.有利于控制并隔离风险,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银保业务发展的问题;

3.有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切实保障消费者接受专业化的理财咨询、风险管理及理赔服务。

总的来说,银保专业化有助于减少销售误导、防止商业贿赂、优化产品结构、保障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应得利润、促进银保合作健康发展、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

五、国际经验借鉴分享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 脆弱性 对策

目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是制约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认为,中国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不是中国的安全金融网,而是中国政府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这种说法引起了中国人的深思。中国自加入WTO后,即将面临着全面开放,随之资本项目也会面临着开放,那时中国将失去资本项目防线的保护。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对我国金融体系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金融不断向多元化、自由化方向的发展,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与以往有所不同,封闭的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发生金融风波之前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什么改变,发生金融动荡与实际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传统解释,人们持怀疑的态度,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入,渐渐的人们放弃了传统的思维,在新形势下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金融脆弱性的概念。

(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涵

金融体系具有的六大功能是: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成和公司治理等。六大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功能都会影响资金的分配,对金融资金的流通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承受力的范围也缩小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增大。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含义是六大功能没有全部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意思差不多,两者之间的注重点不一样。金融风险指的是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金融脆弱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已经发生的损失。银行金融脆弱性是由于资金贷款的使用时间和还款时间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国内对风险的使用与脆弱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的仅是金融的不稳定,不足以成为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演化的过程。金融危机是指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负债超过了其资产的公允价值,导致人们挤兑资产的结构,资产构成的改变会是金融机构倒闭,政府就该发挥其职能,施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金融危机是金融脆弱性长时间积累了结果,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金融脆弱性向金融危机演变速度的加快,引起了中国对金融脆弱性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中国虽然避免的亚洲金融危机,但是这不代表中国金融体系是高度安全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述,中国能避免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因其严格的资本项目的管制,而非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良好稳定性。

(一)制度的缺陷

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金融脆弱性的问题主要是隐藏在转轨过程中不适用的制度环境。

首先,产权结构,自2003年底至现在,虽然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并先后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是很有效也不健全和完善,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就不能正常的经营。这种不正常的经营是由于潜在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造成的。国有银行内部组织的主导思想是官本位,这种传统的思想导致经理层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和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做法使得国有银行不能按照非企业化的模式运作,而是按照官本位思想下的行政机关的模式运行。而本部门利益常常通过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对高风险的项目的投资会使得国有银行承担的风险增大。国有银行的资金信贷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何确保国有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就要我们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控制国有银行的风险制度。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不仅有自身的职能还有非商业性质的财政职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借贷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集中的金融风险,导致出现整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几乎都集中在了四大银行的账面的现象。由于四大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职能,导致银行金融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和沉淀。因此,如果不能消除四大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就不能达到制约风险的目的。

(二)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虽然银行内部的变化了,同时改变了资本市场的规模,但却没有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特征;其次,中国消费者拥有的债券超过了其他的资产运行。再次,虽然中国的家庭储蓄结构主要是银行储蓄,但是我国的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以信贷融资为主。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业,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是偿还负债的能力,资产和负债的差就是偿还负债的能力。

(三)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先天不足,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良等,是因为上市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和企业的预算约束等固有的缺陷,所以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证券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简化,我国股市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股市的不稳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密切,社会经济的受股市变化的影响,这也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另一成因。此外,因我国资本市场负债债券弱股权强的局面。大幅度波动的股市和投机的不真实性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强,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的影响很大。

(四)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获取自身效益最大化忽视其他人的利益,道德风险的造成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风险的必然结果。

来自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员工的道德水平较低。致使银行损失的出现。道德风险在银行体系中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内部控制问题,是指为追求集体利益并可能有意做出不利银行行为,或隐瞒利润虚增成本费用,或投资高风险业务等行为。二是银行人员渎职或违规操作,道德风险对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很难绝对消除的。如某行长盗窃银行资金等行为,充分体现了其道德的问题,道德风险对国有银行的影响非常严重,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的影响也很大。

来自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的道德问题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经营状况的信息,企图通过错误的信息逃避应承担的责任,改变借款合同中规定的使用用途,改变借款的用途会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加,这样银行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也会加大,甚至出现坏账。

三、解决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金融监管,构建金融体系安全网

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是金融监管的核心技术,如何确保金融监管的稳定性、多样性和效率性,为构建完善金融体系的安全网提供了保证。当下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如监管标准不统一,法规不够完善、监管方法落后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加入WTO后金融环境的重大改变,致使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得其在市场的生存能力提高,为金融风险发生导致金融脆弱性提高保障。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加强金融立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二是加快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标准;三是改善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四是建立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构建安全的金融网。

(二)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

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在金融系统脆弱性中最为明显,巨额不良贷款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应以最快的速度降低金融资产的脆弱性,增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加强风险的控制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建立健全对客户信用的评审等级体系,积极协调客户的结构,确保其稳健安全的发展等。

(三)加强风险处置,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脆弱性出现了投机倒把和不现实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度,杜绝不合格公司的上市,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二是大力培养机构的投资者,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三是加快基金业的立法进程,使得合法的资金渠道能被打开,减缓监管政策对市场冲击力和负面效应。

(四)建立“显性”存款的保险制度

由于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我国应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人们的利益得到保证,完善金融体系,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仅能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而不能保障其经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将其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总结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均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但是国内金融体系却暴露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如果不能将问题及时的遏制处理,其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通过上文讨论,完善体制、加强控制,进而提高金融行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李宇航.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5):07-08.

[2] 赵玉梅.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2(02):17-18.

第8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出现的弊端与不足。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就是指对企业内部发展的各个因素与条件进行的控制管理,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就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依据与基础,并且根据这些体系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纠正与监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纠正动态过程和机制,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与企业的共同愿景。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看,它包括了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各个过程和所需条件,所以想要管理好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就需要遵循它的概念,这样才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控制,企业的风险预测与评估,企业信息的采集以及整理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包括企业的实际建筑与银行内部的员工工作环境、企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是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企业经营的风险进行前后的预测及防范,这也是能够确保企业平稳经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措施就是指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对于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大体上就是针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工作以及工作信息的沟通,同时还包括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内部的监管任务;商业银行企业的管理者要对银行的各个指标与成果进行订正,这也是最结尾的工作,对整个过程进行最后的评价,以及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和完善。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全面原则、审慎原则、有效原则以及独立原则,四个原则的综合运用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

全面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全面性,各个部门中的各种工作任务也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审慎原则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所建立的,员工对客户办理业务的时候整个流程都要遵循,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以内部控制为优先。有效原则就是指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要具有一定的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要有高度的权威,进而能够有效及时的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问题。独立原则就是指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中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是具有一定的归属机构,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与发展,必须要遵循全面原则、审慎原则、有效原则以及独立原则,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才会按照正确的轨道发展与成长,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有效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出现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身上,这个问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管理者都是其经营发展的核心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与思想对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员工降低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没有管理者引导正确发展意识对员工而言也是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从而降低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对其的重视与引导。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统一了授权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许多历史原因,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与其发展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对于我国行业银行的经营来说是很大的缺口。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因为对于银行这类型的企业而言,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顾客的业务办理,所以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缺乏了业务管理制度,那么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它的工作宗旨;其次,缺乏现金管理制度,因为银行都需要对开户单位的库存现金和现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检查,如果缺乏现金管理制度,就无法对现金进行监督,无法完成现金管理任务;最后,就是缺乏各项防范制度,商业银行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所有的业务管理都是以资金为基础,并且资金流动量相对较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发展需要相关的防范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还缺乏完善的制度,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要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未能形成,内部控制方法不科学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未能形成,这就导致了无法在银行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并且对于员工的文化素质来说也没有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法不科学,其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组织控制乏力,管理层次过多,导致权力严重分散,同时,决策层次与分享权力的层次都相对复杂,对权力使用的控制也很难掌握,这个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工作方法不科学。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者需要建立内部控制文化,以此来提高银行内部控制整体的效率与质量。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问题来说,完善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科学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发展恰恰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问题。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分工不明确,会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大大降低工作的效率,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资金流动性较大的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风险机制与监督机制。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重视内部控制的工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根本问题就是银行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者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最重要的是需要管理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完善内部控制工作,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银行的管理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终提高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第一,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中,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同时,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该管理制度为基础,发展其他的活动与业务,一切的业务流程管理都按照规则来实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的安全指标,还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人员业务办理的效率;第二,建立资金保护机构,因为银行的各种业务都涉及到许多资金,所以为了资金的安全就要建立与之相关的制度,这样才会对客户的现金支付活动进行有效的掌握和管理;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需要建立各项防范制度,因为银行的发展与管理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流通活动,所以为了确保银行的资金安全,就需要对银行资金的各种业务建立防范制度,提高银行发展的安全指数。

(三)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科学解决内部控制问题

文化作为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对每个企业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凝固、停滞不前的内控文化将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还缺少文化的建立,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内控文化创新工作建立配套措施,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提高内部控制方法的科学性,完善和强化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集中权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这样不仅仅有利于企业文化与科学制度有效的结合,还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率与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风险评估系统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组织结构的优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风险评估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完善与加强自己的管理方法,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权威,并且可以充分调动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因为只有在内部形成一定的权威性,才会促进企业每个部门的协调性与凝聚力,才会提高效率;其次,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实行处罚制度和告诫制度,做到赏罚分明;最后,要不断提高招聘员工的门槛,因为员工是企业工作的核心力量,员工的水平与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还要对招聘进来的员工进行统一的培训与定期的绩效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与广泛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上的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银行内部控制才会更加有序、更加协调。

四、总结

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成长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在经营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及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以及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问题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科学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进而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风险评估系统,并且吸取教训,学习经验,相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5(3):78-79

[2]张俊平.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0):54-55

[3]苏院院.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5(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