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文化论文

课堂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文化论文

第1篇

一.建设课堂文化的意义

所谓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而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张扬生命的文化意识形态。课堂文化并不是课堂教学本身,它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的,但课堂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对课堂教学具有根本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当先进的课堂文化成为课堂主流时,和谐课堂的构建才不会走向形式化、随意化。

二.传统课堂文化的缺陷

第一,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课堂文化的专断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化的表达和阐释的控制上。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真理的拥有者”、“知识的代言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多变的教学过程被窄化为简单的授、受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知识远离了学习,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慧的内在联系,“师生在校的生存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了被规定的特征,他们面对过去,面向人类已知的领域,而不是面向未来,面向需要发明和创造、探索的领域”。 这种专断的课堂文化剥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丧失了与教师平等的文化主体地位。

第二,课堂文化的随意现象。课堂文化的随意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散漫和自由化上。虽说和谐的课堂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个性或者过分地看重自身的情绪感受,导致课堂的随意和松散,应该说是违背和谐课堂的要旨的。例如课堂中牵强生硬的齐声鼓掌,对学生发言的敷衍模糊的点评,偏离教学内容目标不明的发挥,不能营造活泼生动、情趣盎然的文化氛围,使得课堂缺少一种为师生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民主平等的意识形态。

第三,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表现在课堂教学背离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忽略了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预制人生这一宗旨,使得教育目的出现极大的偏差。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的主导下,师生关系发生异化,本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遭到破坏。教学已不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异己控制,封闭、灌输、异化的教学方式也就大行其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学生的自由思考精神受到禁锢,从而造成学生产生严重的知识缺陷乃至人格缺陷,导致了教育的不和谐。

最后,课堂文化的单调现象。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的文化,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的特征,但现时课堂的单调乏味已成顽疾。主要表现有:一、教师形象的单调。远离生活、学术化的话语系统,严肃加严厉的动作、表情,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将教室中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分裂开来,戴着一副神圣的面孔走上讲台,以传教士的心态站在学生面前,无疑拉大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二是课堂活动的单调。课堂文化是在活动中萌发和形成的,但现时的课堂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内活动的单调和枯燥与课外活动的生动、鲜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先进课堂文化的形态

(一)民主的对话型课堂文化

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首先要在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并没有主次之分,和谐课堂更加追求教育的全民性和公平性。其次,要实现教师自身角色的根本转换。教师要改变话语权的掌控者的角色。泰戈尔曾经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约会的关系”,是基于情感的认同,而不是基于任何霸权。教师要彻底改变原有的权威式和灌输式角色特征,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创新性思维的启迪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从文化知识的“代言人”转变为意义的“对话者”。

对话型课堂文化强调了课堂的民主性。所谓对话就是指“主体间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进行的交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主体间的在场相遇,平等交流”。对话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它要求教师将师生关系转换为“你——我”关系,营造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造就。对话型课堂文化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拥有应答、质疑、选择、表达自我的话语空间。

(二)智慧的探究型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有可能不同。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不同的解答,大力倡导“创读”、“创解”。

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型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学会了思考,启迪了智慧,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这种自主探究和意义创造的课堂文化构建起来,学生就具有知识发现和能力生成的后续力,就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三)绿色的生命型课堂文化

构建绿色的生命型课堂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体验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出发,观照与学生相关的活生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和体验,使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部分。

生命型课堂需要体现如下要点:一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型的课堂要增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淡化对分数、升学的功利性期望,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丰富学生的生命,形成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型课堂的基本诉求。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开辟更加广阔与生动的教学空间,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强烈的生命色彩。

(四)互动的合作型课堂文化

合作指的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合作型课堂学习有利于倾听各种意见,不断完善已有的文化,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把学习者置身于社会背景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中,从而将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协调起来。

应该注意的是合作型课堂文化中的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是一种复合活动。它具有多向型,强调多边互动。针对传统课堂文化的弊端,应格外突出生生互动的作用。生生互动立足于学生发展,与师生互动相比,地位更为重要,更能满足学生个体内部需要。生生互动就是将课堂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生生互动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培养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而且能形成一种和谐灵动的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因材施教 “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科学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增进师生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科学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提问。

一、了解不足,换位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通常有提问,但经常出现这样的不足,即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未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时,老师既不启发,也不作适当评价,就让另一位同学回答;或刚有学生勉强答上,学生未能思考消化,老师就马上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思考学习,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问题的症结何在呢?我觉得症结就在于老师问题的设计是从自身的思考出发,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出发。

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做到“四有四备”。“四有”即胸有大纲、腹有课本、目有学生、心有教法;“四备”即备目标、备教具、备板书、备合作(备合作最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心理换位,从学生角度思考提问的设计及问题的启发,让一个个问题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主动。

二、因材施教,精心设问

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关键,而且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善问者如伐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病句时,我根据病句类型的不同,选择了如下一些句子,然后再设计问题提问。

病例:

1、在辽阔的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有一种野马,夜间经常混入牧群。

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3、看了“崇尚科学、批判”的展览,使我有了许多感想。

4、讨论战争和平等严肃话题的国际舞台纽约联合国总部,将破天荒首次出借给电影公司拍摄电影。

问题:

1、这些句子对吗?

2、如果错,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层次不同。第一个问题难度较低,学生凭语感或能判断其正误。这一层次问题的设计既考虑水平较低的学生实际,也是考虑到病句经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只要能判断其正误即可。第二个问题难度较高,学生除了要判断其正误,还应懂得错在哪里,如何修改。这一层次问题的设计既考虑水平较高学生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也是考虑到病句或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不同层次问题所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不同。较低层次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简单应用;较高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较低层次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较高层次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引导学生发问,培养“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关注的大多是如何使得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对课堂提问应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会答”,还要让他们“会问”。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譬如引导学生从题型失分实例中探究其原因,让学生从反面材料的批判中得到教训与启发,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解题技能。

第3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的故事。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补充实验让学生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实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裘建浩.创设教学情境改善教与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2]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5(6).

Abstract:Inchemistryteaching,cultivatingstudents’chemistrylearninginterestanddevelopingstudents’positivesentimentexperienceisthebasisoflearningchemistry.Therefore,teachersshouldcreatedifferentlearningsituationsandarousestudents’sentimentexperiencesoastohelpstudentsexperiencethesuccessandestablishtheconfidence,thustoimprovechemistryteachingquality.

Keywords:chemistryteaching;learningsituation;effect

第4篇

英语英语师在英语课堂中是学生的指导者、帮手,引导课堂教学的大局,因此,英语教师用心教课,真心表现出对学生问题的关心,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英语师更应该知道学比教重要,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英语。英语课堂是动态的,在实际的课堂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富于变化,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合理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把英语知识与学生的审美相结合,鼓励学生多表达,让学生在愉快中高效地学习英语。

二、活化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角色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学比教重要。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学生是不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要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是能主动发展,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起英语知识,因此学生的意识和内省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不可忽略。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动”起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安排学生喜欢的英语活动,如英语演示、英语歌典、英文短剧、英语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激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这些小场景中,加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策略学习效率高,哪些策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弃之那些效率低下的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各种学习方式如搜集主题资料、课堂讨论、汇报发言、演讲、辩论赛、演剧、互批作业、学生讲课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中心。

三、活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单一不能适应当今灵活多样的英语教学。教学评价方式针对现在不同的英语教师,英语水平层次多样的学生,要有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不应仅局限于权威机构的评价,还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要注重知、情、意的整体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因此要把评价结果看作是英语教学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源动力,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总结语

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样平常的步骤是:建立情境,提出题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建立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喻我们在解说灭火的要领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门生直观的相识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门生团结自身的一样平常生存履历总结出灭火的要领。从而引发了门生的情绪,使门生受到了熏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诲功效到达了最佳状态。

二、机动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差异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性在于其头脑要领是微观与宏观的讨论,创建对微观天下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差异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取代的。而在中学阶段门生抽象头脑有了很大生长,但具体形象头脑仍有非常紧张的职位地方。在中学化学盘算机资助教学中,用动画体现化学应声的微观历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团体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生动,吸引力强,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自动学习的职位地方,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长偶然影象和遐想影象。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应声的微观历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搪塞门生微观想象力的作育起着不行取代的作用。我们在举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接纳了Flas,让门生在直观的觉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今世教诲技能对化学实验举行仿真演示,前进门生的动手本事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明的最浩劫题是门生的动手本事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神都花在纠正同砚们的错误使用上,而且由于人数浩繁,老师不行能八面玲珑,照顾到每一个门生。为此我们在学校盘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门生在上机的时间就可以举行仿真实验演示。议决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明门生的动手本事大大的前进了。

四、使用网络上风,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盘算机网络上富厚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门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富厚、庞大的学习情境。信息时期每小我私家时时刻刻都继承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西席与门生、门生与门生之间的交换越发充实。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处理本事主要指能从多样话媒体中获取和处理人类与化学情况有关的化学图象、化学数据、化学翰墨信息的本事。信息网络技能的开发,使多媒体不光成为门生查找信息的资源库,而且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况下的一种认知工具。在管理题目的历程中引导门生充实讨论寻求管理题目的思绪和要领,发挥小组门素性格各异、思绪各异、要领各异的学习上风,使用网络交互的特点,举行多向头脑的碰撞,议决这种交互、协作、相同、碰撞,每位门生可以看到题目的差异侧面和多种管理途径,从而对建构化学知识孕育发生创新的洞察力。

第6篇

文化课程 儒家思想 书画篆刻 中华武术 传统节日

一、引言

随着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各高校都给留学生安排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宣传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帮助留学生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到中国的学习环境,克服文化冲击,加快其文化适应,从这方面来讲,外训期间的文化宣传对于中外交流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留学生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以及传统文化同样也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把在中国学习期间结下的中国情谊带回他的故土,向其他人继续宣传,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本文旨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上,从中华文化课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宣传策略,以期创造更加优化的对外教育环境,使留学生们尽可能缩短来华适应期,并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情结。

二、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过程,文化常常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认识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特有文化能够提高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增长他们的知识,适应中国的留学生活。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价值,等等,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对于第一次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新的环境是一个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试想,身处异国,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衣食住行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搭理,这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通过文化宣传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入乡随俗,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再者,中国文化教育对于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国外友好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缺少了解、误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敌视东方中国,否定、排斥中国文化,进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中国文化教育正是消除由于文化隔阂、误解而产生的冲突的一个有效途径,让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尽可能的接受中国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发挥促进中国与留学生本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向世人宣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对外友好情怀,对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课程的内容

中国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面极为广阔。孔子、老子等先贤的思想智慧,汉字的诗意、书法的潇洒与凝重,品茶与饮酒中的况味人生,深巷民居、烟雨迷离的江南园林,动静相生的中国功夫和围棋博弈背后的哲学意蕴,举不胜举。对于留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内容却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是课时有限,不能与专业课争夺时间,二是文化课程内容必须有所选择,重点突出,凸显特色,同时要了解留学生的文化需求,适当微调课程内容,但是教学目的不变,就是为其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窗,使其尽快融入中国院校学习环境以及周边社会环境,减少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情结,愿意做一名中国文化宣传使者。以下是部分文化课程所涉及的内容。

第一,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样的思想并驾齐驱,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朵奇葩。在西方人推出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美国人则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1世纪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美好福祉,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何消解这些社会负面现象,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和关注的问题。20世纪末著名的《巴黎宣言》就昭示世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儒家思想对于人民追求世界和平的梦想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贵和谐 , 尚中庸”。儒家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他们彼此之间虽有不同却彼此不相冲突,和谐相处,共生共长。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旦世界各国皆达到这种“太和”境界,自然、社会、人、事都顺畅安宁,天下万物皆各得其位。向留学生宣讲儒家思想是助其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有效地方法。

第二,书画篆刻。

中国画狭义上是指传统之山水、人物、花鸟之属,大半以文人画为旨趣,以水墨(或加彩)施之纸绢者,乃得称为“中国画”或“国画”。梅、兰、竹、菊,岁寒三友,乃至深山论道,野渡无人,松荫高士,芭蕉仕女,等等,加上诗文款识,书法篆刻。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是思想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极高的画种,潘天寿先生称它为“文中之文”。此评价高度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高度,更是人格修养、民族精神的高度,是“技道合一、出神入化”的高度。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就是架于语言与非语言之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能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为深沉与丰富。每当我们欣赏佳作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次美的沐浴,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修养的积淀。外国留学生在优秀中国画面前也是流连忘返,只是对于他们来说欣赏中国画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文化市场比如北京秀水街买中国画的时候就能看出他们在这方面欠缺鉴赏能力。介绍中国画的目的就是通过展示国画名作,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画风,从而进一步探究每一幅经典名作所蕴含的中国美学思想,体悟东方特有的哲学道理。

汉字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华,直到今天仍繁花似锦,昌盛不衰。它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彩,无色而具图画的韵律,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留学生对于中国方块汉字已经赞叹不已,中国人却又能用柔软的毛笔写出或“飘逸”,或“严整”,或“轻灵”的书法作品来。他们都想了解书法家是怎样运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在宣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千变万化的线条的,而这些线条如同西方音乐、戏剧、舞蹈一样产生优美的节奏感。书法介绍着重介绍字体的演变、汉字的书写规则、笔画的书写方法等,以及书法作品的欣赏。

篆刻艺术古人称其为“方寸艺术”,是言其能“小中见大”,容无限内容于径寸之中。篆刻运笔有轻重快慢、方圆转折、收放藏露等变化,体现出或清秀飘逸、或粗犷豪放等不同的艺术个性。篆刻文字结构多变,笔划有长短粗细、疏密有致、舒展伸缩等。篆字书体很多,常用的有小篆、缪篆、大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字演变紧紧相连。从甲骨文、钟鼎、篆籀、金文,到石鼓、诏版、砖瓦、钱币及东周各国的大篆异文,经过“秦八汉六”对文字的不断调整,到汉魏晋唐出现的隶、真、行、草的统一规范文字,完成了中国文字独特的演变发展之路。篆刻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经过了周秦两汉及明清两次的发展高峰。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四美俱全,一度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第三,少林与太极。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特别是近几十年武打电影让中国功夫名扬海内外,留学生一说起中国功夫都列举出很多明星来,例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国际知名电影更是让中国功夫走遍全世界。中国武术之乡众多,单单一个河南省,就是中国两大著名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其中嵩山少林寺更是闻名天下。少林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每每提起少林寺,留学生都摩拳擦掌,高声呼喊“我要上少林寺学拳”。了解少林禅武合一特征可以帮助留学生多角度的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留学生也想学太极拳,他们认为太极拳像瑜伽一样,让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前我国正在将中国武术大力推向世界,太极更因参加人数最为广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被中国武协视为武术进军奥运会的突破口。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武学理念与柔和易学的招式,受到没有武学基础和想达到更高武学境界的外国朋友的喜爱,他们学习太极拳的热情很高,2012年山西传统杨氏太极拳第四届国际邀请赛中就有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33个城市的代表团参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太极拳功架自然到位、动作柔中带刚、行云流水,从中可见太极拳在世界的传播的成功与广度,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和道教养生术,它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通过太极拳演练,可以帮助演练者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留学生了解并学习太极拳,进而明白让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的不是招式和蛮力,而是武当代代相传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精神,明白“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第四,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与传递着传统。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群体性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喜庆的锣鼓鞭炮、大红的灯笼、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族歌舞和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使得外国留学生身心雀跃、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令他们为之倾倒,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他们很喜欢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喜欢饺子,愿意感受烟花爆竹红灯笼的热闹气氛;了解清明时节中国人都回乡祭祖寻根,缅怀先烈的感恩情怀,积极参加、亲身体会在春寒料峭中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去亲近大自然。更别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那种节日的浪漫诗意,充满人间温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学生回国时都不忘带上一个中国千年结,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他们都会打国际长途电话为我们送来美好祝福,这份感动无不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极大感召力。

四、文化课程的开展方式

文化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是教员利用多媒体重点讲授核心内容,协助留学生阅读相关中国文化读本、观看中国文化外语视频资料,或浏览国际互联网上相关内容,交流心得体会,认识中西文化差异,观察古今文化异同。另外,利用节假日、周末等空余时间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见学,让学员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学员参观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例如参加庙会、参观北京故宫、三孔、泰山、泉城济南等地,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亲华情结,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际外交、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文化课程是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友好平台,旨在帮助留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中国文化,并使其身心都受到熏陶,从而喜欢上中国文化,愿意成为一名中国文化大使,多方宣传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友好外交姿态、宣传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崇高品质,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宣传,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美好形象,这正是文化课程开设的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局黎东.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当代世界,2005,(12).

[2]陈书禄.中国文化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马敏.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基本属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22-02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有所用。然而,现实问题是,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其原因自然很多,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还得向课堂要。为此,应用文写作课堂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试图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进行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

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况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有教育管理者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偏颇等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原因,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困境。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此课程理论知识浅薄,写作没有什么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其模板的提供也适合学生模仿。对此,学生觉得此课程可有可无,热情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降低。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到写作难度大,其表现为课堂课后练习不是漏洞百出,就是无从下笔。学生便抱怨自己基础太差,从而产生厌学感。如此,直接导致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

(二)主观方面

教师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在课堂中过度重视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由照本宣科演化成讲解一种文体在写作中需注意的事项,即写作课变为注意事项课。这不但不利于写作课,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困境是因没有解决好该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

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需以此为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明确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这就决定了其既有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也担当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

(一)明确方向,加强语言训练

首先,应明确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的落脚点是“写作”,即此课堂是“写作”课。无论是中学时期的作文课、文学写作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写作课。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语言。因而加强语言训练,渗透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数量、时间都是应该的。高职学生写作基础普遍比较差,更应该加强语言训练。查阅众多应用文教材,无论是在教材的概述部分还是在具体文体的阐述部分,都非常醒目地提出了关于语言方面的要求,如简明扼要、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等。但是,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结果导致学生不重视,从而在作业、作文中,大话、套话、空话、词不达意、用词不准且不得体等现象随处可见。对此,加强语言训练势在必行。对语言训练方式,不同文体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私务文书,如求职信、开幕词、闭幕词、竞聘辞、演讲稿、状等,其主要特征是“说话”,以口语为主。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诵读的形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也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如模拟招聘会、模拟竞聘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公务文书,如计划、公告、经济合同、投标方案、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等,主要特征是“规范性”,具有很强的现实实效性。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评审的方式,如经济合同,师生一起评审学生的作业或范文(包括问题文),评议哪些语言合理地表达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哪些语言没有准确表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强化规范,增强文体意识

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作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应用文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事务而使用的文体。作为实用文体,在很多方面希望做到“千人一面”的效果,因而特别强调“规范”二字。如,国家对公文(可推广至应用文)的写作有严格规定,相应文件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高职院校使用的相应教材也非常强调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特别体现在对文体模板的推荐上。而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好应用文写作便成了一个难点。为了增强文体意识,有些教师按照教材,或对着电子课件告诉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哪些不能写等注意事项。结果导致一门写作课变成了一堂注意事项课。为落实好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除了讲解每种文体的格式和结构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

注意文体之间的区别,加强相同或相近文体的比较 不同文体之间有差别,就是一种文体其内部的种类也有差别,如计划、总结、策划书的比较,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比较,策划书、方案与调查报告的比较等等。

注意每种文体具体运用时的侧重点 具体写作中,应根据不同对象对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做相应调整,如求职文书写作。求职信或求职简历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在写作中有所侧重,不能像发传单一成不变地把一封求职信或求职简历给所有单位。

注意语言规范 落款单位、日期也应规范,如日期除了“零”用“O”外,其他数字均用汉字书写。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演讲稿的写作重视口语,而学术论文重视书面语。习惯用语也不一样,如通知和报告的过渡语和结尾语均不相同。

(三)提高兴趣,渗透人文关怀

目前,相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从性质上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大学语文课程,换句话说,在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应肩负起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即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教育。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因为太规范,过于程式化、公式化,其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如若渗透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提高。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文种讲解中 如经济合同、投标方案、借条收条等文体中,数字一般要用汉字的大写。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郭桓案这个典故。通过典故的引入,学生不但了解了大小写汉字标识的来历,也对其用途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运用文体特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如演讲稿的写作,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鼓励学生写实话,写心里话,或者在上课前给学生5分钟的演讲时间;又如,求职文书的写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励志文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将来的求职之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烦心事,如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如,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朗读:“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吃亏时开心一笑,是一种豁达;身处窘境时自嘲地一笑,是一种智慧;无奈时达观一笑,是一种境界;危难时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被轻蔑时平静一笑,是一种自信。”课堂的人文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实践,推进可行性教学

相对于高职专业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似乎远离工作、生活实际。基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似乎更欢迎有利于其就业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推进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感,让学生觉得此课程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就成为此课程的研究重点。在现实教学中,尽管学生能掌握相应文种的格式以及写作套路,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在学生作业中空话、套话较多,能运用于实践、可操控、可执行的内容却较少。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作业的可行性评审 如计划的写作,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审,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学生按照所给的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当然,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每个文种都如此是不现实的,不过,一门课程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还是非常有效的。

组建写作社团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应用文写作社团。最好每个班都有一名或两名学生作为此社团的社员,并尽可能把本学校的相关材料作为学生实训实践材料。在课堂上,社员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班级的其他学生。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相应文种的锻炼,收到了相应的报酬,而且学校也可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教职工写作的时间。于此,学生与学院双方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建议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要落实其基本属性,回归到“写作”与“应用文”上来,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落到实处,这需要相关配套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应特别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平台

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予此课程制度化的支持,比如参加应用文写作社团的学生可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此课程;奖励策划活动中的优秀策划,并支持付诸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教师应丰富自身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争取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水平。

(三)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

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从以前“禁止套作”的写作观转变为“提倡模仿写作”。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要重视“写作”本身的语言训练;二要加强文体之间的比较;三要重视“大语文观”的人文关怀;四要突出文体写作的实践可行性。归根到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落实好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

参考文献:

[1]王开淮.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8(3):34-36.

[2]赵维良.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刘秀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66-167.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问随意性,无针对性,缺乏公平性,不痛不痒,没有灵活性,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气氛,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好课堂提问的优化问题。那么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借鉴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我就思想品德课堂的提问谈一些认识。

一、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问题难易的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即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觉得太深奥难懂,也不能让学生无需动脑,立马可得,而是必须让学生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后得到相应的解答,让学生“跳起来摘得到”。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大、过深、过难,学生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口头表达、思维等),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此,学生在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中必然充分体验成功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必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剥夺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观众,久而久之,便形成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切中要害

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不见得都能提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而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因此我们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切中要害,否则一堂课就会支离破碎,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框后,学生对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概念产生模糊和混淆。对此,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三者中的哪些?哪些还没有实现,需要我们继续奋斗?这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提问必须追问深问,升华提问

追问是师生之间的思维活动,可以进一步澄清和坚定现有的想法,从而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更深入地发现问题的背景和前景,否定或修正现有的认识,达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升华提问的价值。

如,在学习《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学当汽车驾驶员,现在要考驾驶执照。汽车启动了,突然,你的前面同时出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你是……?”话音未落,几个学生马上接过来:“撞狗。”并纷纷说出大堆理由。我没有立即表态,几个抢答学生瞪着眼睛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认同。我笑了笑问他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学生顿时安静下来,进入沉思之中。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应该刹车!”大伙在一片笑声中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样的提问、追问、深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会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警戒点”,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伤害其他生命。所以,课堂提问中的追问深问,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而且要导其行。

五、课堂提问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所需注重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启发性。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有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思想品德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因此,课堂提问要加强教科书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明辨是非,做到正确地判断与选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慑,而是交流;不是教条,而是艺术。没有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提问艺术,“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学生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