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年级历史总结

八年级历史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八年级历史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八年级历史总结

第1篇

一、教学反思 :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是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同学们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有时讲得较多,学生虽有兴趣,但对历史知识识记较少。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4、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5节。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祁阳县城60年的变化。(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美援朝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2篇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第4篇

关键词 WebQuest 网络 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为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5-8年级的上信息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本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表:(见表1)

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学习,已掌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网络应用的能力。由此引发了本人的思考:能否发挥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呢?在网络上的寻寻觅觅间,发现了WebQuest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方式。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中外的历史知识,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庞大的资源库,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学生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的阐述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在这个活动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的资源。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水平的探究学习:1、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2、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WebQuest,都必须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模块: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此外,多数WebQuest探究活动应该以小组形式组织,也不排除个人独自探究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扮演科学家、侦探、记者,或者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等等。

三、研究的实践操作

(一)前期准备

1.确定我校八年级学生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对象,因为八年级学生从三年级时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根据学校调查情况也说明已掌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网络应用的能力。而且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学习的就是历史知识。

2.确定开展教学实践的内容。根据《历史与社会》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定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知章故里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作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内容。

3.依托校园网站,建立开展教学的网页,下载制作Webquest的模版,教师根据Webquest模块组成(一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进行网页制作。

(二)教学实践

1.首先根据WebQuest模式教学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统一设计了流程。(见图一)

2.省略/geography/special/C14148/01/index.shtml

郑和,环游世界第一人?

郑和下西洋及明代对外交通

为了避免学生在网络收集资料当中的盲目性,在学生开始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资源模块,为学生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当然,信息的来源不局限于网络,也可以来自于书籍和调查访问。

(5)效果评价,激励学生。

对自己的情况做个人自我评价、请小组其他组做一番评价。

在学生完成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评价模块。学生根据评价的标准对自身和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激励,同时也可看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加以改正。教师对评价较高的学生和小组进行奖励。

(7)得出结论,达成目标。

这项研究的结果除了报告之外,你应该获得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分析、比较、辨别不同的史学观点,这对你今后思考力的提高很重要。你可以将成果在网上发表,同时,在你的研究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与反思,可以到学校网站学科讨论区交流。你若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欲望,我们很高兴为你提供深入研究的网站与资料。你对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意见与建议,请与我联系。

最后一个模块是完成这次探究学习的结论。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究,并把这一经验加以扩展。

四、收获与思考

(一)情景创设,任务驱动,凸现教师的导学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WebQuest的六大模块是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情景或问题探究的“抛锚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导学作用。“任务”模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有哪些,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挑选所要加入的角色;“过程”模块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分组分工探究下载共享整合制作等程序;“资源”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有效信息,避免网上漫无目的的浏览;“评价”模块引导学生通过对照评价指标,激励自己更好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模块的情景设置均发挥了各自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能适时的加以指点和引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WebQuest模式强调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但由于自主探究学习的不可预见性,在教学情景创设中如设置不当,容易出现偏差。在《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这一课探究学习中,由于设置不当,学生收集了很多文明遗址,资料非常丰富,却没有与如何保护联系起来,出现了探究的偏差。

(二)自由选择,分工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我们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运用WebQuest模式开展综合探究教学活动,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中心,整个教学设计就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由选择自己想扮演角色,组成小组,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要求中强调了合作学习。课前教师将内容分解为多个专题,由多个“角色”分工;学生分组后,组长将各自的“角色”任务再分解成多个小专题,每人从一个小专题的角度开展研究;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整合学习资源,提交研究报告;班级交流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完成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下图为小组合作流程:

学生合作目的非常明确,分工也很细致,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人人都有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等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提升。

当然在合作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间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面对网络提供的大量的信息,部分学生难以快速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效率太低。少数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出现了各小组均不要其参加的情况。

(三)关注过程,全程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WebQuest模式中既有对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又有借信息会对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全程评价。

评价表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由自评与互评组成。而表二是对小组情况的整体评价,但不对小组具体成员的评价,也有自评与互评,是总结性的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学生通过评价,能正确看待自身的学习过程,认识到在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不断加以改进。

当然,在评价中如何使评价内容更加合理,如何加入教师评价,如何权衡各个评价的比重,是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评价中,个别学生评价意识存在问题,不能客观的评价自身与他人的能力,在自我评价中给自己打满分或高分,给别人或其他组打很低的分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

运用WebQuest模式开展教学是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学校和家庭的网络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的得以运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宁.WebQuest―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北京教育》(京).2002.11.

[2]柳栋.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体构想.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11期.

[3]柳栋.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现代教学.2004年第五期.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主题活动 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课本每册学习内容中都设置有三四个主题活动,设置主题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为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做铺垫,对文本内容学习做有效补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贯彻实施,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主题活动实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套历史教材设置的主题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唱比赛、照片展、历史遗迹考察、艺术欣赏会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能辅助各个主题教材内容,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题活动是给学生提供历史实践活动的机会,这种机会其实就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历史学习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让历史走入学生的生活,训练他们学习历史的听、说、读、写、实地考察、组织评价等各种能力,唤起他们探究历史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一《历史遗迹考察》,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阅读生活中无“字”的史书――身边的历史遗迹,从各种历史遗迹中获取历史信息,从而增强历史考察能力和保护文物意识、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次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探寻家乡及附近的历史遗迹,然后班级交流考察结果――可以是实物、照片或心得。如笔者所在的江苏邳州可以考察土山关帝庙、戴庄梁王城遗址、碾庄烈士纪念碑、邳州历史博物馆等,也可以考察附近徐州的龟山汉墓、淮海烈士纪念塔、云龙山放鹤亭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考察更远的历史古迹。学生通过他们的实地考察,比较详细地、实地地了解邳州的发展史、徐州的汉文化和史等。历史古迹的神秘感能够唤起学生探寻的好奇心,在探寻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在总结考察结果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就会得到锻炼。班级交流、展示考察成果这一环节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动力。

又如八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二《抗日救亡演唱比赛》,活动的目的是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组织这一活动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搜集抗战的歌曲,如《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南泥湾》、《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歌曲的喜好进行分组让学生学唱,最后再举行歌唱比赛。再次可以采用个人和合唱相结合的形式,评选出唱得最好的个人和小组予以表彰。这一活动过程既可以让他们了解那段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

除了文本中设置的主题活动外,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各自的客观条件,设置一些主题活动。如抗战老兵讲座、历史文明参观、历史片段视频欣赏等,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给他们更多的活动舞台。

二、主题活动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类归纳、分析评价、调查整理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类归纳、分析评价、调查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既可以在平时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培养,又可以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中有效培养。因为主题活动需要学生调查历史、分类整理考察结果、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形成观点,这一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各种能力训练、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觉的、悄无声息的,是学生因喜欢自觉做、潜能自然挖掘的过程,这样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八年级上册例如主题活动二《故事会》,可以让学生从各种书籍、网络、报刊上搜集一些途中的故事,然后举行故事会演讲大赛。这些故事既有大家熟悉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又要有一双草鞋、一把号、一把刀等鲜为人知的故事等。让学生自己讲,比比谁讲地生动、形象、完整,当然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这样做可以让这段历史形象、生动地深入学生的脑海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

又如九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二辩论会《我看拿破仑》,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由于在辩论前需要学生对拿破仑和法国甚至当时的欧洲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指导学生搜集、占有相关资料。辩论正方的观点: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的观点: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论辩能训练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处理、对人物的综合评价、对历史知识的勾连运用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辩论能力。

三、主题活动实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责任感。

中国史部分主题活动涉及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和中国近代的抗争史,世界史部分涉及世界人民的战争史和工业革命史。主题活动设置相对少一些,与学生荣辱观相关联部分应多设置一些。让学生从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中产生自豪感,从近代的抗争史中产生屈辱感和发奋图强的精神,从世界战争史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从工业革命中感受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史为鉴,激励自我,警示自我,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华民族的》这一主题,后面有“抗日救亡歌唱比赛”的活动,还可以设置“图片展”或“采访”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图片、采访抗战老兵,在搜集、采访过程中了解这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使他们铭记历史,树立为国奋斗的思想。

第6篇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以落实推进2011年八道江区的“教学十项工作”为中心,细化教学的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以校本教研、片区教研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细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创新教学研究的模式、推进我校“问题教学研究”的进程,扎实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二、工作目标:

1.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2.夯实并细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设立双周教研日,从而拉动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课堂,加强九年级平行推进的监控与管理。

4.改进八年级两级分化现象。

5.加强七年级学科的衔接和各班级均衡发展的管理。

6.加强学籍和档案的规范、科学管理。

7.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加强计划性和有效性。

8.加强新、老三室的利用率与规范管理。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1、加大上学期修订的有关《备、教、批、考等常规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夯实并加强集体备课的细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设立单周集体备课日,并对集体备课制定出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加以具体的约束和奖惩要求。集体备课日的具体设置为:

每月单周周二至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备课的时间为两节课。

周二下午是语文组,负责人为陈平、赵光荣。

周三下午是数学组,负责人为王永发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语组,负责人是单丽华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組,负责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組,负责人是杨福荣主任。

周三上午是体音美組,负责人是姜秀任。

上午的备课时间是三四节课,下午的备课时间是七八节课。

(二)、加强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质量监控与分析。

1、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本学期仍然要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调研,与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课堂教学向着集约、创新、高效的轨道不断运转。

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80节(含上课节数)。

2、为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级主任要调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与教学管理的微观管理,把单元过关、章节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级本学期搞好两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九年级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体为:

七、八年级:第一次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级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七八年级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同时纳入月考检测,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务处要组织好每次的检测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促进提高。

(三)、突出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平行推进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确保在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我校在河口片的办学声誉。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课堂授课质量的监控。

主管教学领导和主管九年级领导在现今上级部门对延长课时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严控情况下,我校应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深入九年级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与教师一道研究九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教学校长本学期九年级听、评课不少于30节;负责年部教学的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教导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

2.加强边缘生的潜力挖掘。

①树立边缘生的信心;②加强对边缘生的学法指导;③挖掘边缘生的非智力因素;④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⑤抓家校结合。总之挖掘各种潜力提高边缘生的成绩。

3.加练习题的精选控制。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对习题要精心筛选或设计,力争同学科的练习题是学科教师共同协商的成果。

4.九年级本学期进行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每次月考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为下段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改进措施。

第7篇

期末来临,根据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做好各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和要求说明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监测时间

2016年1月15日——16日。

二、监测科目及分值

七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共7科;

八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共8科;

九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共7科;

七、八、九年级的语、数、英均为120分钟120分,其余学科均为60分钟100分。

各年级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考查科目,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开设实际,自行确定考查方式。

四、监测范围及内容

按学期初下发的教学进度执行,其中思想品德有10%左右的时政内容;初二生物考八上和八下第七单元的全部内容。

五、监测要求

1、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期末考试所有工作由各学校组织实施。

2、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结果真实客观。

3、要认真筹备召开考务工作会,明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按照考试工作流程,严格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考试各环节不出任何纰漏。

4、要确保试题安全,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在考试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调动考试科目的顺序及时间。

5、考场安排同桌异题,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单人单桌。

6、学校内部年级之间调换监场、阅卷,监考教师不得跨学校监场。

7、要严格执行省《规范》要求,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名次。

8、各单位要做好考试分析、总结工作。

第8篇

案例一:笔者执教八年级历史课《古埃及文明》的教学片断。

师: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说?

学生们神情紧张,慌忙翻书,无人举手,笔者只能指定学生回答,经再三提示,勉强归纳出答案。

案例二:笔者执教八年级历史公开课《冷战》的教学片断。

师:二战后,出现冷战对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为二战使所有国家都遭受了巨大打击,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了,只好冷战。

师:不对,请坐。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窃窃私语)

师:谁能大胆的站起来说说看。

生:(低头不语)

师:课代表你来说说。

课代表:老师,我还没考虑成熟。

师:看来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一下。

我走下去,问课代表为什么不回答?真的不知道吗?他说:“不是不会,我是不能确定对不对,这么多人听课,答错了多丢人呀,像刚才**那样。”这时我才注意到刚才回答问题的**,他红着脸、埋着头,根本没有参加小组讨论。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得不重新走上讲台。

师:大家讨论出结果了吗?同学们不要怕错,错了没关系,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知识,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很正常。试想,爱迪生是经过了多少次失败才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的。

在我的鼓励下,课代表勇敢地站起来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这个教学问题解决了。然而由于我的处理不慎,**同学遭受了比较大的打击,至少那节课的之后部分,他没有全情投入。

案例三:笔者执教初二历史课《古希腊文明》的教学片断。

师:古希腊是一个充满神话传说的时代,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迷宫”和“米诺牛”的故事,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吗?能不能讲述给我们听。

生:我知道,是这样的……

(1分钟后仍未切入故事主题)

师:非常抱歉,你先停一下。看来你知识很渊博,对这段历史也很了解,但由于时间关系,请你挑重点讲给我们听好吗?

生:哦,好的。那我就从传说开始讲吧。岛上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代,有个国王叫米若斯,他统治着克里特岛……

(共花费近7分钟时间)

师:好,请坐,讲得非常详细。同学们都听清楚了吗?

生:声音太小了听不清。

生:老师您再重讲一遍吧。

于是,我又用2分钟的时间重讲了一遍。课后有学生主动找到我,说:“老师,以后故事还是您来讲吧,他们都讲不好,浪费时间。”可是课堂上面对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坦诚的表达欲望,我忍心拒绝吗?

二、反思

上述三个教学片断所呈现的场景,我相信许多老师都似曾相识,它们集中反映出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有话不会说的尴尬。我不禁要自问,这种尴尬能避免吗?答案是“能”。就以上述三个教学片断为例,可采取如下策略:

1. 掌握学情,巧妙设问,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宽和发展,那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最好不要提问,否则,学生回答不上来,当众出“丑”,教师尴尬,课堂气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

案例一中,之所以会出现冷场的情景,主要原因是教师设问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无话可说。如果教师能根据学情,从比较容易的问题问起,势必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后来我再上这节课,对问题重新进行设置,果然有效。

2. 营造氛围,机智引导,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所提问题,就是没掌握知识,经常稍加判断,一带而过,甚至毫不客气的训斥一顿。如此长久下去,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冒着“犯错受批”的风险去回答问题呢?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在学生答错时,用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

案例二中,教师若不是简单的评判,而是悉心地加以诱导,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节课后,我对**做了一次访谈,访谈的结果让我对教师点拨作用的重要性更加深信不疑。以下是这次访谈的经过:

师:能告诉老师,你上课时为什么会想到那个答案吗?

生:老师,我知道错了。(低头)

师:其实,你说得也有道理呀。当时,它们确实没有精力再战了,那你想过没有,既然战争危害那么大,它们为什么不选择和睦相处呢?

生: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吧!

师:对呀!

生:哦,我明白了。国家制度的不同才是它们对峙的根本原因,而二战的打击只是它们选择对峙方式的原因,老师,我说得对吗?

师:非常正确。

生:(微笑着与老师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