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控铣床实训总结

数控铣床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8 06:3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控铣床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控铣床实训总结

第1篇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上海201700)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病,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数控铣床加工”课程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和实践,旨在以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数控铣床加工;实施过程;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99-03

在上海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数控专业从2006年开始,打破学科边界,整合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学习领域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2010年,数控专业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和实践。

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在“数控铣床加工”课堂教学中,尝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典型的、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合理整合,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职业角色”的情境,符合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导人情境,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总结任务。整个过程,遵循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也就是遵循数控技术人员从工艺分析、程序编制、零件加工、到零件检测的工作过程。现以笔者2012年参加上海市中职校第六届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为例展开论述。

导人情境,明确任务 “数控铣床机床实训项目3: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接到学校某校企合作公司型号为EDS-210A的壳体下端盖的数控铣削加工的订单。(接单的半成品尺寸为64x50xl0)具体零件图如图1所示,请同学们制定工艺,完成零件的单件加工和批量生产。”这样,在此阶段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工作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

分析任务在分析任务阶段,教师结合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工中级工(四级)的要求、学校所在区域的数控企业用工需求调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刀具半径补偿在数控铣床轮廓加工中的作用。(2)技能目标:能熟练利用刀具半径补偿控制零件内、外轮廓尺寸精度;能利用百分表测量加工深度:能修改程序控制深度方向尺寸精度。(3)情感目标:培养质量意识,体会数控加工中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结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如何修改刀补来控制尺寸精度”的flash动画和“利用百分表测量深度”的视频等学习资源,保证学生能顺利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实施任务阶段,学生分组制定工艺,编制并校验程序,进入零件单件加工阶段。教师巡回指导,对操作中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必要时现场演示,并注意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炼有效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操作规范和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评价任务在评价任务阶段,将企业用于质量检验的《QCI程表》(如表1所示)引入教学中,学生担任质检员,组内互相检测。教师巡视、抽检,了解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作过程自评表》(如表2所示)反思自己的工作过程是否做到了规范操作和安全操作,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结任务各学生小组对零件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分享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对生产加工的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做适当拓展,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选用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按照产品的加工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战状态下,对学生展开知识和技能训练在“数控铣床加工”这门课程中,笔者结合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工中级工(四级)的要求、区域数控企业的用工需求调研结果,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共选用了7个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形成了涵盖数控铣床中级工(四级)水平的,难度呈现螺旋上升的产品加工案例集。例如,铝制上套(WN-TXG-A-06)的数控铣削加工、铸铁真空泵中壁的数控铣削加工、EDS-210A壳体下端盖的数控铣削加工等。为了解决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不影响产品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有些零件的尺寸精度进行了项目设计,以便能让学生在实战状态下,更好地掌握技能、理解知识。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编写校本讲义、准备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数控教研组的教师尝试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梳理校企合作的资料和经验,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成加工案例,按照产品加工流程重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校本讲义《数控铣床加工案例集》和配套教学资源库(操作视频、PPT、电子教案、学生实训手册等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改变传统评价方法,积极引入企业质量评价方式,结果性、过程性评价并重将企业用于质量控制的《QC工程表》作为检验学生操作结果的评价方式,让制造类企业注重质量的企业文化深入学生心中。用《工作过程自评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和工作纪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化教室的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上课的场所选在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数控铣床加工区域,旁边配有交互式智能电子平板的一体化教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提供了条件。

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铣床加工”课程教学中取得很令人满意的成效。

搭建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校企合作趋势良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从产品案例的选择、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到引入企业质量评价方式的过程,始终存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入合作。企业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也对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使校企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两年来,数控铣床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一直超过市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左右。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有较大提升,实习期间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双师型”水平不断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既能实际操作,又能理论讲授,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很多,这也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同时,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工程师交流研讨的过程也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水平。

第2篇

一、师生共同强化安全责任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实训老师,安全责任都应放在首位。在实训教学中,师生都应严格遵守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每一个实训课题、每一个操作机床的人。特别是对于少数平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些自由散漫的学生,实训中要特别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安全教育,方可上岗操作

机床。

下面以FANUC 0i立式数控铣床为例进行说明。

二、数控铣床安全操作要点

1.开机回参考点

开机前应检查压缩空气压力和机床各处的油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开机后必须要回参考点以建立机床坐标系。但回参考点时,应注意机床停留位置,X、Y、Z各坐标轴应大概处于中间位置,如果太靠近参考点,回参考点时很容易造成超程。因此,如果太靠近参考点应先将机床手动操作到中间位置再回参考点,回参考点时最好养成应先回Z向的习惯,可避免有时机床上装有过高的工件而撞刀。

2.充分熟悉数控铣床面板及性能

实训时教师第一次讲解完机床基本操作后,应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机床,熟悉数控铣床各坐标轴的正负方向,熟悉机床操作面板上的各按钮及其功能和系统操作面板上的各按钮及其功能。在接下来的对刀环节上才能够避免因为不熟悉正负方向而造成的撞坏对刀工具或刀具;熟悉机床操作面板可避免因为不熟悉造成的误操作。例如,“空运行”,如果在自动加工时忘了将此按钮关掉,结果就会出现撞刀的情况。

3.建立正确的工件坐标系

工件坐标系以G54~G59指令建立,正确的建立工件坐标系是安全加工的保障,工件较简单时一般都只采用第一工件坐标系G54,因为G54是开机默认指令,不会因为初始化时没有输入而产生差错。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后,应对工件坐标系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可以在MDI方式下PROG页面输入如下指令:

G90 G54 G94 G40 G49 G17 G21;

G00 X0 Y0;

G43 G01 Z50 F600 H_;

并运行此程序。

其目的是将刀具移动至工件坐标系原点上方50mm处,从而验证工件坐标系是否正确。

三、正确的程序编制

加工程序的正确性是保证机床安全和加工出合格零件的前提。首先,理论课要细致讲解程序编制的方法,如程序的开始部分一般采用固定的格式:

G90 G54 G94 G40 G49 G17 G21;

G00 X_ Y_;

G43 G01 Z_ F800 H_;

M3 S_;

以上程序,在刚开始练习时,为了保证安全,Z方向下刀至安全平面时也应采用G01指令降低速度。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保证程序正确的方法。第一,自查,编完程序后对程序进行检查,修正错误。第二,互查,根据班级学习情况找出班级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做检查程序检查的检验员。第三,采用仿真软件仿真加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第四,输入机床后,还要仔细检查程序是否有输入错误,如果是采用数据线传送方式只检查有没有传送错误,如果没有采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也可以利用机床的图形功能检查程序,一般是采用“机床锁定”或“Z轴锁定”的方法,使移动部件被锁定或Z轴位移锁定。在这里特别要注意,如果使用“机床锁定”或“Z轴锁定”的方法,在解除锁定后必须重新回机床参考点,否则会造成因机床坐标系丢失而撞刀。除了使用“机床锁定”功能外,还可以利用机床的工件原点偏移功能,对工件坐标系进行偏移。在“OFFSET SETTING”功能页面下,选择“工件系”,“EXT”坐标系中将Z0改为Z100,即将原工件坐标系向Z正方向平移100mm,此时直接将程序运行,即便程序中X、Y图形有错,也可以避免撞刀的发生。程序修改至完全正确后,方可进行铣削加工。

四、程序运行前检查

首次运行的程序,除了上一步的程序检查外,还应检查以下各处:第一,检查EXT坐标中各值是否清为0(有时加工预留的值除外);第二,检查当前所用刀具的长度补偿和半径补偿值是否正确;第三,机床锁定或Z轴是否锁定,特别注意如果前面有锁定一定要手动回参考点后才能运行程序;第四,将主轴倍率调整到100%,将进给倍率调整到较小值如10%~30%,程序运行后视运行情况再慢慢调高进给倍率至合理值。

第3篇

一、《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项目教材的开发

数控铣工是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配套教材《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训练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编写,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模式,突出项目教学,课程内容参照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标准,成系列按课题展开,考评标准具体明确,直观实用,可操作性强。它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该课程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铣床操作和零件加工等若干个任务,有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本课程第一模块为数控铣工中级技能训练,第二模块为数控铣工高级技能训练。第一模块15个项目,第二模块20个项目。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中高级数控铣工国家标准的项目进行训练。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实训,学生能掌握如下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较复杂零件数控铣工工艺;掌握数控铣工的编程知识与操作规程,会编制数控铣工的一般程序;学会选用刀、夹具,学会测量并进行误差补偿;熟练掌握CAD/CAM软件的应用技术,根据零件图样进行三维建模和运用CAD/CAM软件自动编程及后置处理;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较强的产量和质量意识,树立学生间、师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第一模块15个项目和第二模块20个项目的训练,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取得数控铣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内容结构举例

第一模块:数控铣工中级技能训练项目14:综合加工训练二

任务1:工艺分析及处理。零件图样分析、工艺分析、工件装夹、切削用量选择

任务2:程序编制。手工或自动编程

任务3:机床操作。对刀设定工作坐标系、程序模拟与调试、工件加工、在线测量

任务4:质量检测和评分。按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检测

三、项目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项目课程如何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项目教学的一般步骤:选择确定项目名称与内容要求―设计项目任务书―组织项目学习小组,各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并在教师辅导教学后组织讨论分工―学习、搜集、整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制订制作方案―教师点评并组织修改完善方案―组织实施方案(项目制作)―项目总结并展示相应成果―师生评价交流、提高相关能力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要发挥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由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的。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小组分工形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重点在数控编程和零件加工上,数控编程方面建议结合仿真模拟软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进行教学,零件加工方面宜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本课程的难点在工艺分析上,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以克服。

2.如何评价?

实施项目教学能有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力求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采用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实践报告、作品评价、自评、第三者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定。

经过第一模块的实训后,参加中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第二模块的实训后,参加高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师资、设备如何配置?

按每学期两个班,每班45名学生配置,每班配置2位专业教师,一主一辅。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8至10台。AutoCAD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CAXA制造工程师等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数控铣工模拟软件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CAD/CAM机房一个,计算机50台(建网)。

四、项目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1.教师在项目教学设计时应做到五个“突破”。

突破45分钟授课制,推出项目教学专用实验实训周;突破单一学科、单一教时教学设计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项目或单元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制作项目;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在实训室等不同场地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制作;突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加强交流研讨、资料检索收集、社会调研、现场参观学习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突破任务的单一性,选用项目可由n个工作任务组成,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完成某一项目的制作。

第4篇

《数控技术》是全日制普通工科高校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编程和加工,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和维修等。数控技术是利用数字信息对机床设备空间运动坐标实现控制,其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为一体,使得数控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较为抽象、复杂,从实用和操作的角度看,其教学实施也必然对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使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1]。在目前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背景下,数控类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包括数控机床制造,数控加工等行业。目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有两个层次,一个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的数控加工人才;一个为普通高校数控技术方向,培养更高层次数控技术人才。受教学培养计划限制,我校数控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内实验 6 个学时,课时偏少,实验设备偏少,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不好,对数控技术理解不透彻,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数控技术实践工程动手能力,更好学习理解数控技术这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和存在问题,近年来在机电专业数控技术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采用分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采用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开放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

在我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数控技术课程为《数控技术》(32 学时)以及课内实验等实践性环节,它们在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培养学生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 “注重基础知识,以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指导思想[3,4],在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中体现了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特点,涉及到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开放选修实验等多个阶段。

2.1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直观认知为主,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设置了《数控机床认知实验》《数控车床编程实验》和《数控插补实验》等三个课内是项目,共 6 个学时。《数控机床认知实验》利用本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已有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以教师结合实物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实验》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编程加工的基本知识。《数控插补实验》以专门开发的插补实验软件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插补原理。课内实验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分组进行,实验类型有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实践训练。

2.2 综合实训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巩固和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此,数控技术实训内容按模块化划分,强调循序渐进,相关训练针对性强,应用性强,设置《数控加工仿真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安装调试实训》三个实训项目,共计 3 周。在《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设置中,考虑到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而实验设备-数控机床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机床本体和控制系统品类繁多,价格高昂,一般数控车或铣床单价约十万到二三十万,加工中心则动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如果数控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完全依赖数控机床,则需大量数控机床,投入巨大、消耗多、成本贵、实验风险高,学校将无力组织实践教学[2]。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实验者可在此计算机系统平台上实现演示、分析数控加工从零件设计图到加工程序调试直至动态切削演示的全过程,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等,甚至具有工件的三维测量功能;能够仿真 Fanuc 、Siemens 、PA 8000、三菱、大森数控、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等主流系统,提供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各种机床面板;面向数控加工技术初学者,具有强大的数控知识呈现功能,具有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模块设置。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仿真基本上可解决学生熟悉机床控制面板及数控系统操作等问题,具有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方便辅助授课等特点。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了《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为此采购了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实训,可使每一个学生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控编程、操作和加工全过程的模拟训练。《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安排在学生完成《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之后,此时,学生在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时已经把要加工的零件程序编程完成,并在在加工仿真系统中仿真运行,检验了程序的正确性。这样,在实际的机床上完成典型零件的编程加工操作时,可以节约大量占用机床时间,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数控安装调试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调试(包括参数保护、回参考点、丝杠螺距误差补偿、伺服驱动单元调试、PLC 编程)和故障诊断(包括机床故障模拟与诊断、主轴变频单元的故障诊断)等实训内容。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能掌握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方面和数控故障诊断方面的能力。为了开展这个实训内容,已有设备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采购了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控实训设备,来完成这些实训内容。在本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和实际机床操作实训结合的方式,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得到充分的动手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单独使用软件仿真加工,锻炼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和安装调试实训的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开放选修实验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在数控机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目前,开发式数控系统的出现,为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因此,在这本环节设计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的开发选修实验,利用固高公司开发的基于运动控制卡的二维开放式数控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定制自己的数控系统。本环节时数 32 学时,运行模式为开发选修实验,针对部分对数控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3.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控加工技术;课型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数控机床和各种刀具,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编程方法,规范正确地使用刃磨刀具,实施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拟定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规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形成数控加工技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可见,数控加工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的课堂上却相去甚远,教师主要采取讲授法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教学有效性比较差。为此,在参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中,笔者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教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从儿童的生命意义出发,把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定义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以生本教育为指导,优化了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有效性。生本教育认为:儿童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潜能无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我们不是向学生灌输数控加工的知识和加工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和方法,自己发现(案例)。由此可见,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本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数控加工技术是以机电设备加工工艺知识为基础,融金属切削加工刀具知识、机床知识、工装夹具等知识为一体,与现代制造生产技术联系密切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但是由于设备、场室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把这门课程在黑板上操作,在课堂上讲授,忽视了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与之相反,生本教育则强调要先做后学,以学定教。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做”,即到实操场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数控加工工艺,体验现代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后学”,谈实践的感受,谈自学的发现,在学生之间知识的碰撞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实施生本教育有利于凸显课程的实践性。

2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及结构

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是我们在实施生本教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中,以生本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的。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坚持课堂教学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要优化课堂结构,使课的结构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思维发展,突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成长过程。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的结构为:前置作用—小组研讨—课堂研讨—评价总结。2.1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指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置作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具有两个重要作业。其一,前置作业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由于数控加工技术的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其二,前置作业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教师通过前置作业把抽象的复杂的难懂的数控技术问题变成具体简单容易可操作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可以人人参与,可以感受。前置作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少讲理论,多讲用途,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前置作业要做到简单、根本、开放,适合课程特点,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2.2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该课型的常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学习要按照前置作业的任务进行,首先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共同研究解决自主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共同评价各自的学习成果,选择最佳成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果,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阶段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学生之间共同沟通,查阅资料,分配任务,分析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线索。需要什么资料,如何分配任务,存在哪些难点以及如何解决都由学生完成。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是顾问、技术指导的角色,作简单的归纳和指导。2.3课堂讨论。如果说小组学习是集中小组每个学生的力量去完成前置任务,那么课堂讨论则是通过小组集体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引起更加强烈的思维碰撞,获得知识和技能,锻炼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技术展示”和“作品展示”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技术展示”是每个小组轮流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本小组在岗位的技能,“作品展示”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本小组的成品。一个小组展示完以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交流,甚至争论,以求获得更准确地解答以及更简便的方法。2.4评价总结。评价总结是课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对前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要组织了全体学生在一起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办法,问答的形式总结知识、技能、技术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也可以采取考核的办法检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掌握该任务的技能,能否灵活应用此技能,评价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作及时的评价。也可以组织小组集体反思,找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数控铣床操作课学生铣削的粗糙度不够好,可以通过点评让他们领悟加工参数的设定,并且在下一次加工时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保证加工的精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基于生本教育的数控加工技术课型案例

下面以课题“典型水晶眼的铣削加工”为例介绍课型的操作。“水晶眼铣削加工”是数控铣床中心和加工操作与编程技能训练中复杂零件加工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前面所有章节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以后学数控加工的重要基础[1]。教学对象是2015模具1班的学生,共50人。教学地点为数控铣床实训中心。要求学生按照如下水晶眼零件图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3.1布置作业学生分成6人1组。要完成本次项目,学生需要做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1:分析零件图,制订加工工艺方案。这个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考核学生对加工工艺、刀具切削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任务2:根据加工工艺方案,编写相应的加工程序。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指令功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思考程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任务3:利用仿真软件检验程序,模拟加工。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自查程序,提高程序的可行性。任务4:运用车间的设备对零件图进行加工,得出产品。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可以自主合理地操作车床,使用量具进行测量,控制精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操作的规范性。3.2小组学习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分析零件图。这是一个曲面挖槽铣削水晶眼零件,先去除最大外形以外材料(椭圆外),再去除模型曲面(R145曲面)材料,再去除槽(SR12)材料,最后精加工到尺寸。外形铣削,曲面粗加工平行铣削,曲面粗加工挖曹,曲面精加工平行铣削。再后置处理设置加工零件材料,选择刀具及设置刀具参数,设置各种加工种类的特性参数。确定刀具路径后,处理生成加工程序(NC代码)并作适当修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巡回指导,正确引导学生编写程序,提醒学生注意加工操作与生产的可行性。最后,让小组组长代表上台展示出后处理好的程序。师生共同分析,小组间进行比较和相互纠错,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和改正。小组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3展示交流首先,学生利用电脑的数控铣床仿真系统导入程序,对小组后处理好的程序进行校验。其次,小组间以竞赛的形式开展,在规定时间内,操作机床加工工件,生产出合格零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加工过程中,训练学生操作车床的熟练程度、对刀的准确性、精度的控制、表面粗糙度进给倍率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经过有效的实训练习,学生才能提高操作技能能力,培养责任心,接近企业对数控铣削加工人才的要求。3.4评价总结首先,加工完毕后利用测量工具及仪器,结合图纸上的要求,自查及互查所有的产品,检查评分。其次,各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加工过程,展示成果。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解,协助他们的测量操作与表达,指导评价。这可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安全、操作规范、工艺加工方案、工件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表现者。师生根据学生操作的反馈情况,集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实训操作中能扬长避短,使操作更加规范。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总结自己在完成该项目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与不足,教育学生要重视自己的缺点,大胆发扬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课型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课型的实施中抓住前置作业、交流讨论和总结评价几个关键环节,具体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4.1恰当设计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课型实施的基础。给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所布置的前置任务进行对任务的分析、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讨论及解决,使得学生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4.2正确引导展示交流。展示交流是课型实施的关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选出部分较好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由学生讲解加工工艺以及绘图方法。让讲的学生总结经验,学会交流和分享,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习的成就感。让听的学生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及绘图技巧。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集中全班智慧,共同提高操作技能。4.3合理组织评价总结。评价总结是课型实施的动力。学生对水晶眼工件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恰当地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评价要侧重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还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收获与喜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总之,数控技术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理念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让学生真正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也充分地展示现代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技工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范继红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第6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模具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我们选取了常州华威亚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顶尖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明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四家有代表性的模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苏省南部苏锡常等地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模具专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还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模具产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会使用AUTOCAD、PRO/E等软件,懂模具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并有一定经验的模具数控加工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这要求教师要具有模具生产的实践经验,就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不能对零件的加工进行数控编程。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教育,所以都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另外,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从业人员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才能熟悉生产现场的操作实践,熟悉模具的生产制造过程,理解实践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关系,真正掌握模具的生产技术。因此,培养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模具生产技术人才为当前所需。

2.模具企业青睐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有团结合作能力、富于创新精神、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今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除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使他们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综合性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很强,高校应针对这一特性,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操作中,我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刻理解高等职职业教育的内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和教改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帮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合理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培养计划,我院选派年富力强的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化教育,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青年教师到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我院还通过“嵌入式”教学方法,从模具生产企业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来我院讲解专业课,直接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内容,要求讲课的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0%以上,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力,同时培养我院教师的实践能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院充分运用“工学结合”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增加集中性生产实训课程的开设,如校内模具钳工实训、模具拆装技能训练、普通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校外模具生产实际操作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和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织机电学院骨干教师与企业培训部门人员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课程讲授计划,在学校和公司两个地方进行授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我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等课程调整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添置十台数控车床、十台数控铣床、五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五台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规划调整实验室布置,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4.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2.5+0.5”教学模式。我院从2006级开始探索实行“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的锻炼,取得钳工、车工、数控车、数控铣、CAD、三维建模师等证书,再用半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与企业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我院积极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学院建立校企联盟,共邀请27个徐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加盟。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校外实习的共建制度,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以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学院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期六周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相结合,构建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院实行实习生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度,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津贴,请他们与专业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具体做法是校内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加强实习的指导与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的成绩由校内外两位老师分别评定,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我院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01-17.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训教学

一、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教学的意义

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实训。实训教学除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外,还需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训要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最终要为企业服务,因此实训不能只停留在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上,要与社会紧密结合,与企业紧密合作,与行业紧密联系与交流。实训教学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评判,因而需要关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使实训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与行业标准接轨。

二、我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组织

为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其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按如下要点进行组织:

1、我校数控专业的实训车间是以企业的模式进行布建的,引进企业零件开展教学。在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我选用了“导滑座”零件,“导滑座”零件是标准模架里的一个小零件,该零件的体积较小,结构较为简单,精度的要求中等,适合用于实训教学。

2、教学对象选择数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该实训课程教学。

3、师资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开展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前,根据“导滑座”零件的结构、精度和材料的要求,我们从企业请来了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导滑座”零件进行分析,明确了工艺路线与数控加工的参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进行实训车间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工作者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非常熟悉,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也非常清楚,学校教师则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

4、为让学生进行基于真实项目的训练,避免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实际,实现零距离上岗,我校数控专业近年来逐渐改变单纯的校内实训的模式,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实训,我们把实训车间布置成真实的企业职业工作环境,将企业经营、管理规章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场景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准员工必备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实施

(一)工作任务的内容

首先,由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讨论,确定了让学生进行加工制造的零件――“导滑座”。因为“导滑座”零件是标准模架里的一个小零件,该零件的体积较小,结构较为简单,精度的要求中等,适合用于实训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流程

情境创设、明确任务――信息资源提供(图纸、实物)――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组织协作学习――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三)具体实施过程

(1)发放任务书,分析任务。

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先给学生发放图纸,让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及任务,将产成品给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学校现有设备的情况,在上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分组学习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机床的保养、控制面板操作、平口钳校正、刀具的安装等),每组两或三人一台数控机床,具体根据班级人数定,最理想是实现一人一机操作。教学上是以老师演示和讲解为主,演示后还会让掌握较好的1到2 名学生上机床做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特别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2)准备加工设备、材料

我们在实训教学前根据“导滑座”的形状结构和“导滑座”的产量情况,选用数控铣床进行加工,材料由企业提供,选定为45号钢。

(3)设计加工方案,进行编程。

在学习了基本操作后,学生开始学习简单的手工编程,主要目的是学会数控铣床程序的编写格式和认识G代码。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编程时会出现不理解、听不懂等情况,所以要借助视屏、软件等教具从最简单的编程代码开始学。例如:G01代码就是直线插补的命令,可通过仿真软件或数控铣床直接运行这个代码,这就能很直观的看到它运行的轨迹,便于学生对G代码的理解。我们的教学就是从最简单的代码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引入企业的元素如企业专业术语,0.01mm在课本上是直接读0.01mm,但在企业是读“1个丝”。

软件造型编程这一阶段我们是使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绘图和自动编程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学过了Mastercam软件的二维绘图和实体造型,但在自动编程方面还是比较差,这是因为他们实际加工经验少和对加工工艺的不理解造成的。我们在给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后,再对“导滑座” 进行详细工艺分析,这样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得更好,而且接下来学习软件自动编程的加工参数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了,如选什么刀进行加工、对加工方式和进刀退刀方式的选择、主轴转速和走刀速度的给定等。

(4)学生自主进行粗加工。

学生学会了简单的编程后,就可以引入企业零件 “导滑座”。这个时候我们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对零件进行粗加工,主要加工零件的上表面和外形。编好程序后,让老师检查,如果没问题的就可以上机床加工,但老师要全程跟踪学生的整个加工过程,出现问题及时的说明和处理。在此学习阶段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零件的粗加工。“导滑座”粗加工后,零件的形状就出来了,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他们迫切要进入软件造型和编程。

(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精加工。

学生学会了软件的自动编程后,开始可对“导滑座”零件编制精加工程序。此时学生热情高涨,恨不得马上将零件加工出来,而他们又担心会做错,有一点点问题就找老师,所以老师这个时候在编程室里会非常忙,不停的走来走去。程序编好后,学生须让老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检查,检查没有问题才可以在机床上进行加工。

(6)边加工边评价质量。

由于“导滑座”零件有公差要求,机床和刀具也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要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就必须使用刀具半径补偿和刀具长度补偿。补偿值如何给?在进行精加工时,企业技术人员或指导老师在学生旁边指导学生如何操作给定补偿值,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加工出来的第一个产品是合格产品。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有了成就感,原先被动学习的学生也会变得主动起来。

(7)第一批任务完成后,老师组织总评,要指出各组存在的问题,学生整理出改进措施。

由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加工过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可以拿企业较复杂的零件图给他们分析工艺,软件绘图编程,或拿损坏的刀具来刃磨,在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情况下让其自由发挥,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可带动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或对老师讲课内容不理解的学生,我们就耐心指导,从最简单的开始学习,多次演示,让这部分同学能很直观理解学习的内容,并给以鼓励,减轻学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实训任务。老师及时的进行评价后,学生要整理出改进措施。

(8)继续开展任务,提升能力。

之后让学生继续围绕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手工编程、软件造型编程、数控加工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控制等几个内容完成任务,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团体能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累经验、切实体验企业零件加工的感觉,这样才能使每一名学生更接近企业,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考核任务完成过程、结果记录及总结,教师根据记录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在确保个人相对独立完成自己承担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使考核的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可靠。考核的作用由单一评价功能转变为督促整个学习过程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数控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工作岗位的锻炼中,实训教学的这4周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感受到要想做好一项工作,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需要付出艰辛与汗水,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扎实的基础工作上取得的。实训教学结束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一)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标准。

找到行业的标准,能够科学准确地分析出这种行业的需求,使学生们在某个行业里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只能适应某一个企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成熟的人才。

(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生产安全教育。

职业教育在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数控专业实训生产车间存在相当高的安全隐患。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组织中,要非常重视安全问题,采取严密的组织形式来组织学生的实训教学,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生产安全教育。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

严格实训教学的考核,继续规范教学考核办法,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单凭实训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经验,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加强对学生技能考核,进行过程考核,把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

(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训教学我们把职业岗位技能的传授与培训作为了主要教学内容,但不能忽略的是还必须关注学生的为人品德、职业素养、交际能力、生存之道等的培育,既教书又育人,关注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但除培育一般职业能力外,还应加强分析、判断、决策和行动等其他能力的培养,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整体职业素质。科学安排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素质教育溶入到实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技能;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学会生存,又懂得做人。

参考文献:

[1]周红英,《增强实训教学 提高实训的有效性》,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6期

[2]王桂亮,《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浅谈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魅力中国,2011年第7期

[3]周敏、魏加争,《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第3期

[4]张建、邹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今日科苑,2010年第6期

第8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心得 师生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的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要求,数控机床正是基于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数控机床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即是一种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于一体的典型机电产品。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加工过程所需的各种操作(如主轴变速、松夹工件、进刀与退刀、开车与停车等)和步骤,以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都用数字化的代码来表示,通过控制介质将数字信息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与运算,发出各种指令来控制机床的伺服系统或其他执行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要的零件。

数控机床具有的这种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特点,使其在各个行业倍受欢迎,在使用方面,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涉及了机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检测、软件技术等许多领域,尤其是采用了许多高、新、尖的先进技术,使得数控机床的整体结构复杂,一旦机床出现故障,维修起来较为困难,需专业的技术人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成为在数控机床诊断与维修方面具有基本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技术人才。因此,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接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谈谈本人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

1合理安排课程教学顺序

数控机床结构复杂,应用技术面广,它一般由控制介质、人机交互设备、计算机数控装置(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进给伺服驱动系统、主轴驱动系统、辅助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反馈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等部分组成。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在介绍机床各组成部分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时,首先必须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诊断与维修。然而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点相联系,例如:进给伺服驱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就涉及到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分类、驱动电路与控制方式,万用表、逻辑测试笔等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因此在教学上应合理安排课程教学顺序,先安排上相关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等),作好充分的铺垫后,再安排本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事先懂得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为后期本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前,自身应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材,做到对教材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同时对已学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全身心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以及涉及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在数控机床诊断与维修方面具有基本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技术人才,该技术人才好比是数控机床的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设备数量有限,实习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实训效果不好。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有足够的实验、实训课程,可安排一些实训专周,最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到数控机床上实际操作一段时间;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打开机床现场给学生讲解机床内部各组成部分,让学生理解每一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对数控机床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讲解故障诊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接收理解。

3提倡师生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怕学的心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师生互动,采取提问、回忆、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本人在讲授“数控铣床主轴停转”故障时,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回忆机床故障的处理步骤,机床故障的处理步骤归纳为:观察故障现象――分析工作过程――列出故障可能原因――找出可疑点――排除故障。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对故障进行分析排除,具体做法如下:

3.1 观察故障现象。通过下载的网络视频显示一台数控铣床在零件加工已完毕,Z轴后移还没到位时出现故障,加工程序中断,主轴停转。通过反复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故障现象,并各自记录看到的故障现象。

3.2 分析主轴转动原理。该机床主轴转动是靠电动机带动变速齿轮来传动。

3.3 列出故障可能原因。通过师生互动列出尽可能多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就本案可能原因有:刀具松动致机床自我保护、齿轮啮合跳位、电动机故障等。

3.4 找出可疑点。通过检查,几对齿轮工作正常,电动机可正常转动,由此判断主轴系统并无问题,应是由其他原因导致主轴停转。间接影响主轴转动原因有多个,知道可能的原因后,关键是找出真正的可能性疑点,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本案通过机外编程器监视PLC梯图的运行状态,

发现刀具液压卡紧压力检测开关在故障发生时瞬间断开,如此表示铣刀卡紧力不够,为安全起见,PLC使主轴停转。通过液压计检查铣刀卡紧液压系统显示压力不稳。

3.5 排除故障。根据初步的故障定位,检查液压系统,发现液泵的装置中缺乏油,导致液泵动作不到位。加注足够的油后,液泵动作正常,系统压力正常,故障排除。

4课后总结,综合评价,及时反馈认知信息

课后总结与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使教师能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反馈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产生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会激发学习的进行。因此,总结与反馈不仅是帮助学生学懂学好的良好方法,同时也是师生间信息互动的良好平台,且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与友谊。

5结束

自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后,数控系统己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随着数控系统的不断更新,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社会对数控专业毕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才能跟上现代的教学步伐。

参考文献:

[1] 杨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侯勇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