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课堂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总结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扩展新旧知识联系,以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完美、精要的课堂总结,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余味无穷。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对外展示类的课堂中,包括比赛课、公开课以及开放式的随堂课等等,课堂总结基本都有安排落实,甚至很强调。在日常性课堂中,课堂总结环节是否也依然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是否因“我的课堂我主宰”的想法而忽视了课堂总结?为此,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展开调查。
二、调查与发现
笔者针对日常数学课堂中有关课堂总结安排情况、课堂总结的形式、课堂总结的常用引导语以及学生在一学期间课堂总结环节的表现情况,在本学期所有数学教师中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所得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总结的落实情况,基本没有出现忽视状况,即使出现“偶尔没安排”的情况,也与外因干扰等不可抗拒因素有关。但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提问回顾式,用得最多的是“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一类的过渡语,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对待课堂总结环节的热情逐步减退,局限了课堂总结的效果。
笔者感到,重视课堂总结环节的安排固然重要,但每节课过于类同的总结形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适应性疲倦”,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甚至产生应付心理或逃避现象。其实,课堂总结的形式与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总结形式,结合丰富贴切的过渡引导语言,才能让课堂总结保持持久的“新鲜”。
三、让不同形式与巧妙语言相结合,确保课堂总结的“适时而新鲜”
课堂总结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总结形式的分类也各有千秋。从教师引导过渡这一角度而言,以下几种形式在日常数学课堂中也应灵活运用:自由交谈式、练习强化式、设悬提升式、趣味游戏式、自然总结式等等,不同的总结形式,需要与不同的过渡语言引导艺术相结合。
1.自由交谈式
这是一种比提问回顾式更讲求自由、开放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离不开教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吗?”类似的过渡引导,但学生的反馈涉及面更广泛,摆脱了限于回答提问的束缚,拉近与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反馈结果更加深入而真实。
2.练习强化式
对于偏技能训练型的课堂,在课末通过安排巩固练习,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在引导过渡到这一环节时,教师不同的语言艺术,却会引起学生截然不同的应对热情。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时,在完成例题教学,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A教师这样安排过渡到总结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几道练习考考大家。
(教师依次出示练习巩固题目,请生分析并解答、校对)
同样的教学内容,B教师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我们已经从中找到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看到大家这么厉害,精灵博士就想来挑战一下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带着兴奋)愿意……没问题……
(教师以闯关形式出示题目,请学生审题并解答)
同样以练习巩固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但两者的引导过渡设计,前者让学生感到明显的被动应付,学生情绪消沉,课堂氛围沉闷;而后者则激励了学生主动迎接挑战的欲望与激情,学生兴致勃勃,课堂在“奋战”中进入新的。
3.设悬激趣式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结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激励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的欲望。也就是说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自行去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这无疑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后,教师这样引道:
师:今天我们用这么多方法研究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能否用上这些方法对四边形、五边形甚至六边形的内角进行研究呢?它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下课铃声响)
生:啊,还没来得及研究呢……
师:同学们既然这么感兴趣,那就在课后好好研究一下吧。别忘了把研究结果通过屏幕上的联系方式告诉我哦!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数学课上,让学生带来问题上课,又让学生带着新问题下课,正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见证。
4.趣味游戏式
天真活泼,生性好动好玩,酷爱各种游戏可谓小学生的天性,运用游戏结尾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结束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寓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既能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设置一个游戏总结课堂:
师:先请学号能被这个数整除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安排课间活动。
(举起写有“2”的卡片)
再请学号能被这个数整除的同学离开教室。(举起写有“5”的卡片)
剩下的同学面面相觑。
师:我这里还有一张卡片,上面也有一个数字,剩下每位同学的学号都能被它整除,这个数是?
生:(齐)1
师:下课吧!
5.自然总结式
这是一种追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式的课堂总结形式,没有征兆,也毫无硬加上去的痕迹,一切讲究“流于自然”。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课末,老师仅以一句:小朋友们,让我们跟着屏幕再一次倒数十秒钟。引导与学生共同倒数十秒,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起。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却恰如其分地抓住了本课时的重点,进一步巩固了对“秒”的感受。看似简单,但却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要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水平地驾驭课堂。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数学课堂总结也是如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紧扣教材、抓住重点,随机应变,灵活选择课堂总结的方式方法,精心设计与之相呼应的引导语言,才能激发学生保持热情和主动,让课堂总结更有实效,让课堂教学有始有终,“课已尽而意未穷”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A].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A].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
3.邹秀娟.新课程下数学课的结课艺术[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0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二.研读考纲,梳理知识
研究《考试说明》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
三、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会代数、三角、立几、解析几何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如面对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四、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
精心选题,针对性讲评。我们发扬数学科组的优良传统,落实“以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认真抓好每周的“一测一练”。“每周一测”、既要注重重点基础知识,出“小,巧,活”的题目;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出有新意的题目,只要能抓住
这两点,就是好题。
对每次测验和练习,我们都坚持认真批改,全面统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做错了的习题进行改错,提高习题课讲评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五、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六、选择填空题的地位与复习策略
虽然高考中选择填空题占分的比例接近50%,高考考它们的方向是基础与全面,为顾及到各层次的考生,高考一定要考基础,考试的知识点覆盖率应该尽量大,这些设计目标由选择填空题来完成。以它的目的来看,选择填空题的难度不应该大,一张卷有1-2道难度大的题就足够了。而文科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复习时应用花大的精力去抓选择填空题,实际上,实践告诉我们,难的选择填空题是押不上的,遇到时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选择填空题往往有一些技巧解法,如排除法,特值法,代入数值计算,从极端情况出发,等等,我们除了在平时的训练,还作了选择填空题的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七、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高考采用新的模式,学生选修的科类不同,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学好数学,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方面,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数学,或者以前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现在也一定学不好等,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告诉学生只要做好老师上课
讲解的,课后加强领会、总结,一定会有进步的,不断关怀、帮助、指导,学生积极性提高,问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八、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1).传统在创新中继承例如理科第3题,三角函数f(x)=2sinxcosx的关系式简洁,一扫过去复杂的三角化简变形,体现了新课程对传统内容的要求,该题的选项的设计仅仅围绕三角函数的基本问题——单调性、周期、最值和图像对称问题而命制,体现了三角的主干知识,是一道好题;再如理科第9题,将数列的单调性巧妙地与充要条件的判断结合,给学生一种时曾相识之感,虽载体陈旧,但考查能力的力度未减,第20题为解析几何试题,巧妙地将圆锥曲线基本量蕴含在面积关系中,第二问探索性问题的设计,一改过去结论总存在的模式,通过多参数的复杂运算,考查综合能力,拉开档次,是一道考查推理和运算功夫的好题。
(2).新点在平稳中闪光理科第6题的算法框图问题,将数求和的基本框图紧密地与算术平均值进行结合,不落俗套;理科的第13题将定积分与几何概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文并茂,是一道小题,但体现了数学大知识——积分;第12题,体现了新教材要求的抽象概括能力,只要求考生写出第五个等式,学生容易观察出结论的变相考察,没有考察难度较大的概括出一般结论的问题,而是只写出第五个等式(文科只写第四个),一方面降低了难度要求,同时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课标的要求;第19题考查了直方图、折线图、分层抽样、概率和统计等问题,将读图、识图、用图结合在一起,以图算数,概率的计算考察了基本方法,一改过去复杂的概率计算,但思维要求没有降低。
(3).应用中呈现新亮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是知识问题引入,螺旋上升,不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习题都花了较大篇幅,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应用题成为新教材的一个亮点,自然也成为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今年明显地加大了考察力度;理科的第14题,考察了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渗透了环保理念;理科的第10题学生代表选举问题,虽有一点竞赛味道——高斯函数,但解答方法独特——只需取特殊值验证即可选出答案,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意识!第17题将三角测量、解三角形和营救的速度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计算量适中,是一道好题;在解答题里设计应用性试题,应当说是*试题的创新点所在,值得关注。
(4).图形里露出新视觉整卷的图形有9个之多,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也读图时代信息处理的需要。增强了应用意识的考查,将实际应用性问题设计在三角函数与航海救援和图形的交汇处理,更好地体现图像的直观作用;函数图像、框图、三视图、统计图,立体直观图的点缀,增强了试卷的视觉效应,更可贵的是识图、读图、用图意识增强,对数学潜能的培养有一定的良好作用。
(5).背景内彰显特色今年试题的背景植根于课本和往年考题,也有一些经典数学作为背景的亮点题,诸如联系高斯函数的第10题,结合正整数立方和公式的第12题,交汇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和调和平均值之间不等关系的理科压卷题,这凸现了数学试题的高度和深度,蕴含了命题人的数学功力,意在检查考生进入高校的发展潜力。
九、反思
高考永远是一项有遗憾的工程,无论你在考场上如何从容清醒,都难以有完美感,何况是高考!
1、从高一就起跑,尽量早点让学生适应高考的密度和容量。
2、第一阶段复习时间要充足,不宜过早训练综合能力强的题目,要让学生有逐渐适应的过程。
3、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的训练要常抓不放,百折不挠。
4、将训练进行到底。课堂训练、单元过关训练、强化训练、月测、综合训练,适当章节的强化训练与贯通高中数学课全部内容的训练反复运用相结合。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此,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①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内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内就可以解决;②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精讲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③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有利于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因此,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巧和方法。
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只是机械罗列公式和定理,或草草讲解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试题来训练学生。其实,在定理、公式的推证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基”的培养和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将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一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洁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引起学生兴趣.还可以适当地插入相关的材料与知识,使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校近十年的生源数量急剧增加,每年修高等数学课的学生数在4500人左右,而数学系承担高等数学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足20人,每个教学班学生数平均在140人左右,这种大班教学的现状在近几年内很难得到改变.大班教学很容易造成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了解很少,甚至老师很少能叫出班上学生的名字,更不要说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自古道:亲其师,信其道!可相对淡漠的师生关系很难在这里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对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感兴趣,而在这几年兴起的微课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较大优势而很受学生的喜爱.我校在把微课引入高等数学课中做了较好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此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侧重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课.现行教材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大多呈现出一种由“概念一公式(定理)一例题”所组成的数学体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很少涉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结论和滴水不漏的严格证明.至于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师生共同探索的环节,看似完美的课堂实际上少有新意和创新.正如有人说数学家们曾经火热的思考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
(二)注重学生共性而轻视学生个体能力差异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于很多不同省份,学生入学成绩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授课学时、授课内容都做出统一规定.不论学生禀赋如何,所有学生统一齐步走,统一的要求造成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统一的要求对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情况的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材已沿用近四十年(同济大学第一版编写于一九七八年),现在使用的是同济第六版(编于二六年).虽然经历五次改版,但更多的是概念表述的严谨化和部分知识点的删减,很少增加实际应用的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在讲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少有人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很大.
二、认真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针对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我系高等数学课任课教师在系主任的组织下,积极探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进行了如何利用微课进行高等数学辅助教学的研讨,并组织十余名高数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学习,理解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有哪些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程微课(Miro-Course Online Video),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时间短,“小”是指教学主题小和资源容量小,“精”是指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活动精彩,“悍”是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
对微课的实质和特点的了解对后面微课的制作前提.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微课类型
高数课教学内容多,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十二章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制作的微课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微课提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1.新授类微课,着重于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主要用于翻转课堂.老师针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知识点做成微课,提前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反转;
2.习题类微课,着重于讲解典型习题或较难的题,主要用于弥补习题课的不足.老师精选例题,针对一个例题制作一个微课,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微课,对于例题解法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可以随时反复观看,避免了下课后没有了板书,没有了老师的讲解而没法及时把问题搞明白;
3.问题解决式微课,着重于针对难点、疑点来讲解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作用是答疑解惑.老师针对章节中的难点知识和学生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对难点知识进行逐步剖析,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反复观看,同时对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复习类微课,着重于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知识脉络,主要用于章节复习.老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把每章的知识体系、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复习时更容易抓住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5.思想方法类微课,着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领悟数学精神.老师通过归纳整理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极限思想、微积分思想、化归、类比以及数学建模思想,针对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制作一个微课,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聚焦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取舍,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授课类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清晰,一般要包括引入一主题讲解一小结或反思.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微课与普通课程教学设计的区别,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决不能重复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否则微课就变成短课时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只是时间短了.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要合理使用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视听技术.不要为了震撼的视听效果而有意地加入各种多媒体视听技术,还是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视听技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激发学习
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新课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结尾,亦如画龙点睛,还会使全课内容再起波澜,并为整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何精心设计好一节课?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会学得较好。如果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那么学生就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处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木条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课,效果是很好的。
三、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理解了要掌握的知识。
例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次。为什么它不结种子?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就比较扎实了。
四、课堂教学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需要记忆。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扎实。
五、课堂教学要留心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来实现。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授课时数最多的必修课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作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其实,及时挖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体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六、课堂教学要关心学生似懂非懂的回答
学生有时在作答时,并不能答得很完整,他们的回答有时是似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落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巧妙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低造成的"。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气温低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作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气温并不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中暴露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 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故事去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八、课堂教学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
老师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很难与我们沟通,有些学生在自己或知心朋友面前侃侃而谈,而在教师面前或而大庭广众之下却结结巴巴或闭口不言。
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关系,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促使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多关爱学生。除了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真诚关注调皮学生。如每次考试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外,也要发现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优点并给一点鼓励性 的言语。同时,学生有了错误,要用正确的态度、方法、角度进行批评,帮助学生一起战胜困难,改正错误。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多信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这样师生关系就更近了,课堂就更加和谐了。
参考文献
[1] (美)Vernon F. Jones & Louise S. Jones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一、以信息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才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机。”只有让孩子自觉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如果强迫他们去学习,只能伤害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孩子往往对一些动画片非常感兴趣,在课堂可以借助动画片来吸引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名为“一口水的作用”动画片,然后问到:“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孩子们没有回答。接着播放了一系列的数据,这时孩子们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这时大家积极发言,纷纷表示水原来这么宝贵,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去研究探索。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只有通过孩子动手实践,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得到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刻的。而在活动中往往一个人又无法单独完成,就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我把全班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分工,一起做一个漏水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有人拿着纸杯,让水一滴一滴地流进烧杯里,旁边还要有人记录时间,记录表格也需要人。所以孩子们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协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完以后,又让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1时、1天、1月、1年各要浪费多少水?多媒体出示: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饮水1400千克维持人体需要;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掉的水可以约供1个人饮多少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时不起眼的一些小事,却浪费了这么巨大的数字,从而顺其自然地说出要节约用水。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实际是一个小小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实际经历了一次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促进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也受到了一次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66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业关注的重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来灌输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主动性,没有逻辑思维的锻炼,造成了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措施: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成果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备课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备课,以保障教学效果。备课时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能力的体现,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师准备充分,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备课是面对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做课前准备,做不到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课堂教学只需讲解重点;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需要详细地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教师只能照顾大部分平均线水平的学生,对于两个极端的部分学生很难兼顾,长此以往,造成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的思想。
2.授课阶段:授课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过程,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现阶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都是自己做、自己讲,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充当听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了心理依赖,一遇到难以解决的习题就求助教师,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长期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逐渐对数学丧失了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
3.课后总结:教学过程还需要课后总结,其实就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反思的过程,包括备课、授课阶段,自身的行为、方式,学生的接受状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善于课后总结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课前的预习。到了高中,数学课堂的容量要大量增加,在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二十分钟左右,如果学生不做好提前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进度,不能掌握课堂的重点、难点,课间时间也很有限,有些学生根本没机会向教师请教问题,久而久之疑问会越来越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会大大降低,直至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课堂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和教师没有了互动的环节,上课情绪也相对下降,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无聊,从而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后总结。有些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公式的掌握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课后分析、总结的环节,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上面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我结合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有效的教学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阵营,我们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低效率教学的危害性,积极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现如今,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模式也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氛围才会不断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
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给学生创造参与到课堂上来的条件:
1.授课时间要精简,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进行自我解题,找出解题方法;
3.适当扩展课外知识;
4.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发言、想象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在学习函数时,这堂课的难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函数概念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函数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我们还可以出一些有意思的题目,创设有趣的意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知识、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任务,还要与学生配合,让学生融入到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爱数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白小军.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4).
[2]李叶梅.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