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一新生寄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一、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一个鲜活的小社会。生活在这个小社会中的大学生,并不像象牙塔里的花朵那样不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环境的影响,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由于人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够强,对自己又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心理既复杂又敏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适应问题
很多大学新生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问题,是由于他们第一次从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刚入校的大学生感觉不习惯,一方面,常常思念家乡和父母,另一方面,需要独立生活,但又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某高校新生报到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欲退学。另外,学习方法的改变,很多大学生还沉浸在高中时被老师"赶着走"的学习习惯中,导致成绩不理想,甚至需要补考、重修等问题,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以致出现紧张、恐惧、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焦虑心理。
2、人际交往问题
在大学阶段培养与老师、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大学阶段由于与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比中学阶段要少,加之缺乏沟通,许多同学往往对老师“敬而远之”,与老师关系不佳;同学之间由于学业竞争、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容易产生一些摩擦,导致关系不合。有些学生由于遭到同学不理解、排斥和冷落,往往性格孤僻、不合群,有时与人争吵打架,甚至引发自杀、他杀等高校恶性事件。2004年马加爵事件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近期发生的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刺杀事件,凸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
3、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恋爱观不成熟,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一种炫耀,一种相互攀比的资本。他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畏惧爱情。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多都是初恋,由于不成熟和感情过分专注,一旦失恋便会感到万分痛苦,当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时,便会由怨恨引起轻生的念头。例如,苏州某高校一对男女大学生跳楼殉情自杀。因此,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大学生的失恋、单相思,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4、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情绪,感到“无的放矢”,担心“毕业即失业”,由此产生的紧张和烦躁情绪使他们郁郁寡欢、过分悲观,甚至发生自杀事件,例如,某名校硕士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愧疚自杀。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产生的恐惧和颓废心理,影响了正常的择业和就业。
5、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已经超出了心理困扰的程度,发展为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由此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怖、悲观、颓废、淡漠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就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由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对避免由心理困扰发展为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生刚入学、高年级学生开学时,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调查表来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高年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做到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并且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最终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
2、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首先要保证其基本功能健全,再根据建设地点实际条件、来访者情况合理地增加发展性功能模块。并且注意心理咨询室的布置以简洁、温馨、舒适、安全,符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为原则,使其在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各院系设置专门的、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载体,心理健康知识得到快速传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取得了不小成绩。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单纯依靠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利用网络所固有的隐匿性、平等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因而,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开办专题网站(网页),在校园BBS上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专题,并通过QQ、微博、飞信等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61页)
[关键词]英语阅读;“心译”;非母语阅读
语言和思维之间保持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过程中,对英语单词、短语与句子使用汉语的方式进行心智在处理,这就是“心译”的过程。中国大学生母语是汉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学习中难免将英文翻译为中文,再去理解眼前的内容,将“心译”的理念用于其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练习的指导,为今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观念的概述
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不同,心译也被称为内在语言,就是人们对自己说的内心独白。“心译”观念表示语言与思维之间不可分割,二者相交于某点,这是面对英语阅读的一种认知策略。戴金桦在《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念及使用研究》中表示:“心译”不是公开式口头表达,也不是书面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母语去理解英语的心理过程。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大学生会求助于汉语,希望利用汉语帮助自己解决英语问题,学生和教师都承认“心译”观念有着客观性,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无法避免。路亚娟在《基础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策略》中提出了相关观念,探讨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心译”的客观性,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观念的引导,在倡导外语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逐渐从“心译”上升到“直译”,慢慢地摆脱自身对非母语阅读的恐惧,拉近与英语的距离。
二、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观念的有效应用
(一)保证心译在英语阅读中的客观性
1.强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需要被强化,这一问题涉及多个领域,柏拉图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表达,认知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学生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表现为内在言语,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时,出于对英语文字的陌生感,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潜意识语言转化的方式,去理解英语阅读中的内容。大学生学习英语学科时,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母语思维能力,由于有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基础,在学习英语时并不是从头开始,学生不能学习自己应保持怎样的思维能力。相反,学生依然会不自觉地依靠母语去理解英语问题。这时,“心译”就成为一种语言信息处理过程,汉语作为新知识与旧知识连接的中介,学生用汉语存储英语知识点,减轻短时记忆带来的思维符合,增加记忆容量,并保持思维连贯性。因此,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大学英语初学者,教师应鼓励其依靠“心译”阅读方式,借助汉语去学习英语。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需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由于考试时间有限,英语阅读理解不可能逐字逐句的翻译,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增加阅读难度。建议学生学会“skip”快速阅读,将其与“心译”观念相融合,注重平日里的练习积累,并按照以下要点展开阅读训练:(1)学会通过前后句来猜词。遇到不认识的词不要慌,通过上下句仔细推敲,这个要不断练习才会有显著的效果。(2)加强阅读,不要拿笔点着读,用眼睛一句一句的读,练习的时候主要是看一遍句子,通过第一印象翻译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仔细读,看两次之间有多少差异。(3)加强词汇量积累。英语阅读习惯在初中与高中阶段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但学生必须要放下手中的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英语阅读并不是必须读懂每一个词或每一个句子,而是要宏观把握文章结构和大致意思,根据阅读理解的时间限制确定学习节奏,明确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含义和结构作用。2.尊重目的语和非目的语学习环境的差异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拥有相对自然和真实环境支持,这是未来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需要。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语言环境的支持,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环境中,这样的阅读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但实际上,大学生平日里常用汉语交流,各科学习与英语关系不大,英语知识多门科目的其中之一,学生来到英语课堂已经潜移默化的使用汉语思维。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学尊重目的语和非目的语的环境差异性,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时重视对思维意识的引导,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分析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总结现有的语言知识,从而更好地驾驭英语。建议学生从字面语境出发,树立文章内容,感知语言。学生在梳理文本信息的同时,也会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拥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为学生创设字面语境,需要开展以下学习活动: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按照文本内容推681出的问题,表达相应看法;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全文,试着回应问题;结合文章框架与标题,具体了解文本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依托文本表层信息去理解文章,比如某篇文章中,作者用了“Whyisthisparadoxofchoice?”作为主题句和过渡句,学生就要对该句加以重视,围绕这句话展开文章的分析。
(二)掌握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
部分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心理默默地将英文翻译为汉语,却难以理解文章。也有学生表示,自己采用“心译”的阅读学习方式,可以积累英文单词与短语,缓解学习压力,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对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尊重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心译”观念出发,对学生展开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应用语法翻译法,重视翻译与语法的教学活动,先对学生介绍语法使用规则,引导学生展开词汇学习和翻译练习。大学阶段英语教师拥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他们可以说出流利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英文教学,这是帮助学生逐渐熟悉英语语言环境的有效方式。建议教师采用自下而上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先将整个阅读过程描述出来,让学生从看到文字那一刻起,重视对文字意义的了解。这样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符合阅读“心译”需求,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上升到文章大意的理解,整个信息建构的过程是从底部最小文本单元到顶部最大文本单元的过程。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学生熟悉英语语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三)英语阅读要从心译升华到直译
学生在考研过程中需要系统化学习英语,阅读理解又是考研英语的重点得分项目。从思维和逻辑角度看,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学生需要正确把握做题方法,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从“心译”观念出发,眼观文章,做到“心中有数”。阅读练习时要注意做题的准确率,同时把控好时间,综合分析原文词语和结构,在心译的过程中做好对词语与结构的分析。建议学生综合词汇、语法和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原文。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能慢慢进入英语思维的模式,可以直接理解原文,这样对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做题效率。如果学生能试着从心译过渡到直译,他们就能提升英语阅读效率同时也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做题经验,可以直接观看英文文章,并直接将文章内容翻译为中文含义。这一过程由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也进入到英语思维模式,即直接理解英语原文。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不按照一定顺序去学习,也不需要给自己划定学习的时间段,在尝试“心译”学习方式时,学生无法对文章中每个句子都“心译”一遍,或者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只是进行少量的心译。只有这样练习,学生才会逐渐摆脱“心译”观念的束缚,慢慢挣脱对母语思维方式的依赖,在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英语阅读直译需要忠于原文内容、忠于原文形式要求,保证在原文内容不做改动的前提下,使文章翻译和原文在句子、句法结构方面趋同。同时,还应尊重原文风格特点,按照作者的创作心态进行英语阅读,这样才会在解题时事半功倍,节省答题时间。英语阅读从心译到直译的过程较为漫长,学生应明确,直译并不是死译,不代表逐字逐句按顺序翻译。比如“Speechissilver,andsilenceisgolden.”这句话在原文阅读中应翻译为“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建议学生增加英语阅读量,通过日常积累,为英语阅读心译到直译的成功过渡奠定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一定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在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适当辅以“心译”形式的母语参与,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阻碍英语阅读教学,还会帮助学生存储文章信息,整合内容,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钟亮.英语语素意识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21(9):163-166.
[2]刘娟,宋晓焕,刘彩莉.大学生英语新闻阅读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7):52-53.
[3]戴金桦.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念及使用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4]戴金桦,秦学锋.大学生对英语阅读中“心译”的观点实证调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71-72,76.
[5]戴金桦,宋相颐.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文体中英语阅读“心译”的观念调查[J].中外企业家,2017(15):198.
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不仅成为一种校园现象,由信任危机反映出的病理心理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成为备受重视的探讨课题。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 [2002]3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高校、家庭、社会也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国内外心理学家在制定心理健康评定标准时一致认为人际关系是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总是带着试探和防范的心理,缺少了基本的信任,交往就无法进行。更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时常自感烦恼,影响到心理健康。人际信任度高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更易表现出信任行为,易于与人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保持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对一切事物都有所怀疑,做事难免就会谨慎过度,影响到人们在交往中的预期和决策,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焦虑不安中,形成心理亚健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医学大专学生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医学大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者415名。
(二)方法
1.测量工具。采用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简称ITS)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的社会角色。共25个项目,采用5分对称评分法,1分(完全同意)-5分(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 (信赖程度最低)至125(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得高分者人际信任度高。
心理健康评定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简称UPI)UPI问卷采用是非式选择,它有60个题目。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他56个题的得分求和。因此,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UPI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根据 UPI测试结果,将参测学生分为三类。即第一类学生为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的;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第二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第三类学生。
2.施测程序。将ITS、UPI量表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前由调查者对调查者应进行统一培训详细介绍测试目的,并采用统一指导语。共对451名学生施测,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
(一)样本人群基本情况
抽样调查的415名医学大专学生,其中男性 118名,女性297名;年龄17-21岁;大一260名,大二155名;临床专业106名,护理专业60名,药学专业93名,公卫专业103名,影像专业53名。
(二)医学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经统计得,第一类学生人数55人,占总体样本13.3%;第二类学生人数71人,占总体样本17.1%;第三类学生289人,占总体样本69.6%。
(三)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信任的情况
将不同性别、专业、年龄、年级的医学大专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信任状况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年级、专业的医学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年级的医学大专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医学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医学大专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运用皮尔逊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对医学大专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值为-0.347,p
根据 UPI测试结果,将参测学生分为三类,将心理健康与人际信任作比较,第一类学生、第二类学生与第三类学生的得分呈递增趋势,心理健康得分越高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三、讨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开展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的培训工作,并要不断探索如何把这个体系变成网络,如何加强这个网络的管理,如何使这个网络中的成员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和合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水平,从人员结构、队伍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防患于未然,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已开展了一些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创办心理报纸、创建心理咨询网站等,但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刚刚起步,今后还要不断创新,要在带动各系部、学生社团上下工夫,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人际信任度增强。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探究
一、前言
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高各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对于国家的发展创新具有不一样的作用,探索新时期、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
创新能力的组成有很多部分,例如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国家的坚实力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对我国实际的发展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义。
1.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永远都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高校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在学术领域研究以及高科技技术创新成果的来源,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高校的最终教学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眼下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不断加大培养力度,充分展示了优秀人才资源的优势,很好的推动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因此,各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就是每所高校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并且积极推动了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
2.创新能力具有推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现阶段,伴随经济的发展,眼下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人才竞争不在单纯的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全方面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以及创新能里的竞争,不管你的学习成绩再好,不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思维模式、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综合实力,还要重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提升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工作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能力的到充分发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进行探究,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例。抽样调查报告的内容分别从三个方向进行调查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就业后是否有问题;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因素都有哪些。我们所使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问卷调查,一共有300名学生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完整填写并实际收回的问卷有255份,再被收回的问卷中男女生的比例是40%和60%,男生是102人,女生达到153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是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在校学生,经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创新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学生们都认识到自身具备创新能力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创新能力的意识就单纯的意识,从根本上并没有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因此,不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1.创新思维能力不高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学生都不具备这一创新能力,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实际教育就是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虽然理论知识的储备并不会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利用,有时教师会有意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少有学生对此给予反应,多数学生都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一长思维能力锻炼减少,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死循环。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上,学生缺少空间想象力和领悟能力,并且掌握不好适当的度,不能够使用语言或者文字很好的表达自己。
2.创新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学生自身储备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在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还应该给予重视。进入到社会以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大环境,实际上问题的出现就会制约学生未来的发展,也给学校提出了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情况导致了学生一直追求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切以成绩来进行衡量,忽略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被硬性灌输知识,除了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教师好学生几乎不存在交流现象,因为被动的灌输知识,学生丧失了主动探究答案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越发不会动脑,自身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解决办法
1.改变教育观念,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提升学生能力培养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的,也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逐渐完成的。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进行构建,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最终极目标,对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行为规范、组织活动文化知识的构建有一定意义上的推动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必不可少。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交流、学术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个性的到充分展示与发挥,使创造力被激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学习模式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我国一种倡导推动素质教育的实行,希望改变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但是学校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还是成绩。在这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因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二受到影响。因此,学校想要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文化教育的建设,激发学生潜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个性得到展示、潜在能力被激发
学生的个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尊重保留这种个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被很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学校在对学生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常常统一化,并没有真正的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想要在以后得到发展,就要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就应该正确审视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形成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
3.提升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把实际教学和研究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研究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能接触到很多创新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自身多具备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不仅使知识丰富起来也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给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才的培养上,学校一定要顺势而为,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改革,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承担起国家以及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
[2]秦福叶.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王江华.赵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11(06).
[4]蒋旭.李芳.国际贸易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价值工程,2014(08).
关键词:心理疾病;自杀预警;自杀干预
今年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现已尘埃落定,其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黄洋同寝室的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
今年6月13日,复旦大学一名历史系周姓大一新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尽管同学及时发现并送医,但仍未能挽回周同学年轻的生命,他的遗书显示其厌世。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识别及风险程度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有如下五类,每一类心理异常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根据症状以及持续时间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心理疾病隐患。
(一)抑郁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表现以心境的低落为主要特征。
1、在精神方面症状表现存在“三少”,“三自”和“三无”特征
①“三少”症状:闷闷不乐;兴趣减退,高兴不起来;思维迟缓:话少、少动;②“三自”症状:自卑、自罪、自杀;③“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感。
2、抑郁症在躯体方面也有其症状表现
①睡眠障碍:失眠或眠多;②饮食障碍:无食欲或进食过多;③体重减轻;④头痛、头昏。以上症状持续2周以上,主观体验到痛苦或烦恼,可初步判定为抑郁症疑似病例。
3、抑郁症的风险程度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65%,高出一般人口的80倍;自杀死亡率约为15%。
(二)狂躁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狂躁症也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与抑郁症恰恰相反。
1、狂躁症的识别:“三多”——①情绪高涨、易激动 ;②思维奔逸;③言语、行动增多。
2、狂躁症的症状表现:①夸大妄想 ;②好打抱不平、爱管闲事;③精力充沛,睡眠需要量减少、食欲、增加;④行为、决定冲动、轻率。判定狂躁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周以上,对工作生活带来影响或给周围人带来烦恼。
3、狂躁症的风险程度:①轻率决定带来的财务损失;②轻率的;③对正常教学及行政工作的扰乱;④冲动伤人、杀人的风险。
(三)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感知觉、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等。
1、精神分裂症的识别:①阳性症状:明显的思维、语言、行为异常;②阴性症状:少语、少动、孤僻、被动、懒散;③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理解领悟能力、操作能力等下降。
2、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①孤僻,话少,独来独往,不与人交往;②学习生活没有主动动机;③生活懒散,不讲个人卫生,不修边幅;④发呆、少动;⑤思维贫乏,言语单调。
判定精神分裂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月以上。精神分裂症特点是:自己认为没病。
3、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程度: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8.5倍。
(四)强迫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症的本质是内心焦虑。强迫思维: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想法,想控制却控制不了;强迫行为:继发与强迫思维的行为,目的是缓解焦虑。
1、强迫症的识别:①症状消耗大量时间,学习生活严重受影响;②主观痛苦或烦恼。
判定强迫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月以上。
2、 强迫症的风险程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高11.5倍。
(五)社交焦虑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社交焦虑症本质上是交友、学习等社会功能受损。
1、社交焦虑症的识别
①在特定的或广泛的社交场合的紧张、焦虑;②回避相应的社交场合,并感到痛苦;③伴随脸红、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判定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标准:症状持续3月以上。
2、社交焦虑症风险程度:①造成较严重的功能障碍;②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高5倍。
二、自杀预警
(一)自杀的预警评估要点:1、目前自杀表现;2、精神疾病;3、既往史; 4、心理社会状况;5、个人优势和弱点。
1、目前自杀表现(自杀意图强度)
①没有:没有自杀的计划或想法;②轻度:有想法,无特定或具体计划;③中度:有想法和一般的计划,无“意图”自杀;④严重:想法经常且强烈,计划特定且致命,手段可行;⑤极严重:明确表达了一旦有机会就自杀的意图。
2、精神疾病:目前有精神障碍的体征或症状,特别注意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障碍、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
3、既往史:①既往自杀未遂、中断了的自杀尝试、或其它自伤行为;②既往或目前的治疗;③自杀或自杀未遂家族史、精神疾病家族史。
4、心理社会状况:急性心理社会危机和慢性心理社会应激;生活状况,是否有外在支持;家系和家庭关系的质量;与死亡或自杀有关的文化信仰和;
5、个人优势和弱点:应对方式(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人格特质(极端主义);既往对应激的反应;现实检验能力;忍受心理痛苦的能力和满足心理需求的能力。
三、对自杀事件的心理干预措施
1、事前:敏锐觉察预警信号;24小时监控(至少安排2人陪伴,以保障陪伴人的人身安全);通知父母;评估危险性;排除周围隐患;
2、事中:启动危机小组功能;建立联接——信任的人;倾听;共情,了解需求;稳定情绪;识别危机时刻;积极寻找资源;
3、事后:危机小组善后功能;心理辅导 ;识别高危人群;处理创伤症状 ;自杀姿态、未遂者严密监控其再次自杀的危险;身亡者,关注其身边其他人的反应——个别或团体哀伤辅导;告别仪式。(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希.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 金田(励志), 2012(08):264
[2]吴荣梅.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干预措施探讨[J]. 吉林教育, 2012(14):04-05
[3]史晨宁.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路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156-158
一、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兴起的原因
微信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和喜爱。微信也成为了许多喜欢“尝鲜”人群的社交选择,它支持跨通讯运营商、跨操纵系统平台经过网络迅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和定位功能的手机通信软件。大学生总是在时尚最前沿的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主流的微信用户。据调查,58%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没有使用的也有48%准备近期开通使用。[1]可见,微信的魅力和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确定了微信会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使用。因此,微信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人际关系交往、自我言语表达、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微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及
首先,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新宠,其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外界的了解需要。通过微信平台,所多人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心情、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渴望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并且通过微信互相交流、分享,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他们愿意在微信上互相交流、谈论国内外新闻,学校生活等等。微信作为学生的私人空间,也是学生对于其思想和生活状况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表达。通过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真正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动态。
其次,微信提供了一个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平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不愿意说真话的现象,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封闭式的,这个现象成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2]教育者不妨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不定时的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思维,平常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平等,无形中激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长,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微信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微信平台的使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自由地进行思想沟通,快速了解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微信打破了传统地呆板,僵化地教学模式,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M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得到满足,因此,每天刷微信成了大多数人的必修课,微信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微信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得模糊。微信上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这些讯息混杂在一起,使大学生容易遭到种种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的不良干预。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不分时间、地点的聊天,刷朋友圈,同时,微信圈子的建立也为大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考风。
另一方面,过渡沉迷于微信的虚拟世界,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实际上,着迷于微信的大学生到处都是,上课睡觉前吃饭时都依附于微信,过渡沉迷于虚构社会中,性情也变得孤僻。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认识偏差,自以为现实中的人不值得交往,只愿意在微信上与人交流,忽略了现实社交的重要作用,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3]
三、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应该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大学生的微信行为进行观察和剖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微信。使学生的微信行为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微信内容应该符合现实的道德规范。在微信上,大学生不要轻易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做一名理性的微信使用者。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微信使用方面的讲座或者讨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微信的起源和发展,微信沟通的便利性和优缺点。
2、有效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着强大的功能。同时,微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中应该挑选符合社会正能量的内容,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使大学生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和生活状态对其思想状况和心理行为进行及时分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教育。纠正他们的认知错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思想滑坡。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项目 选题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6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阶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许多高校陆续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创新团队、确定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开展实验,并进行总结报告的科研创新活动,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是关键。选题的成败关系到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孙建林[1]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面临的最大困惑依次为选题、选导师、条件问题和时间问题,有44.6%的受访学生认为选题是所面临的最大困惑。这是因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在选题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安排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选题的策略,以供参考交流。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整个过程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为目标。选择的题目要符合学生兴趣,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过去常见的选题方式是指导教师选好题目后交由学生实施。这种选题方式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鉴于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应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团队、查阅文献、设计课题,并积极和指导教师进行探讨,改进课题,以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还应保证课题的整体性,避免过于零散,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学生支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难易程度适宜
选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科研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题目不宜过大或过小。黄阿霁[2]等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比较吃力或很吃力的比例高达71.65%,这可能是引起大学生排斥该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也有学生反应课题存在困难,操作吃力等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仪器操作、人员协调支配,对课题理解不透彻等方面。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很少参加科研实践,没有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因此在选题中应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现实能力和水平。题目过大或过难学生都难以驾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困难,精力不足等问题。而题目过小过易,则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达不到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的目的。
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基于学生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试验条件,经费情况)进行选题,确保题目的新颖性和可行性。在不影响学生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外源激素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和“两个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两个题目相比,前者则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由于第一个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要解决施用什么外源激素,施用量是多少,具体施用细节等问题,最后还要思考用什么指标反映试验结果,而不是进行简单数据的比较。此外,这样的题目贴近生产,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时间
大学阶段以课堂教育为主,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是用于上课,这就要求项目的选题在时间安排上要有灵活性和可间断性。试验题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性,项目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周末或假期以及学生的其他课余时间来进行。
此外,还应考虑大学生知识储备和空余时间的有效结合。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空闲时间多,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大三、大四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而此时课程压力大,又面临就业和考研等问题。这就使得低年级的学生时间充足,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知识储备较成体系或对创新实验项目感兴趣的高年级学生,又因时间不充足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试验项目中。[3]鉴于此,建议在选题过程中,鼓励低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早了解或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加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和训练。项目人员安排应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或者大四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展开和项目相关的训练。这样能使项目参加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间冲突降低到最小,进而更加高效的发掘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郎加明[4]强调:“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要充分考虑能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科研项目,要从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新方法和新思路转变。
当然,创新也非易事,要想做到创新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思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李政道先生强调:“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生创新性试实验项目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或学业中的问题。其次,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最后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确定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题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思维敏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但不足之处是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往往提出的问题科学性和前沿性不强。
鉴于此,在选题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相关的科研工作,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到生产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和前沿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创新的方法或思路解决问题。
五、少数民族学生的选题
笔者所在的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分班教学。以草业科学班为例,每年招收1个汉族班和1个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朴实好学、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由于查阅文献存在困难、专业学习起点低,少数民族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专业知识较差。[5]因此,在选题中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选择操作性强的选题,并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其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能力得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到提高。应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组建团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了解。
总之,在选题过程中,应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实践性强的项目;注意科学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整个项目;注意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课题整体性的基础上,选择阶段性强的项目,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对项目的进程进行很好的把握和调控。此外,学生还要考虑具体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问题,并积极和指导教师进行探讨,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 注 释 ]
[1] 孙建林,李磊,戈晓达,O冰.从问卷调查看实验中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22-125.
[2] 黄阿霁,崔云鹤,肖格磊,陈立章.在校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可度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113-115.
[3] 祖国胤.提升工科本科生的科研技能培训[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