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力衰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误诊原因
心衰是一种恶性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关于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详细的论述,但在实际工作中误诊、误治的情况仍较普遍,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的老年人心衰,误诊、误治尤为显著。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0月误诊、误治资料完整的14例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诊断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例均为2006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我科观察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5~83岁,平均74.4岁。误诊时间长者4年,短者1天。
1.2原发病分类14例中最后确诊治为冠心病者10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各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瓣膜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
1.3误诊疾病分类6例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误诊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2例因病史较长误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1例误诊为急性胃黏膜病。
2误诊分析
2.1误诊的一般原因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其形态及功能上均有一系列的改变,使心肌的顺应性和收缩性下降,代偿能力差,生理储备衰减。有些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多种累及心脏的疾病,故老年人易发生心力衰竭,其发病率较高。有报道65~74岁的心衰发病率比45~64岁多4倍,而75岁以上者多达10倍。对此有些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脑动脉硬化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等。此种病人感觉迟钝,轻度心衰可无症状。而老年人心衰可引起脑缺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故老年患者就诊时主诉头晕等不适时易被忽视,而草率地做出高血压病或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呼吸道感染又是心衰的最常见诱因。一遇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病例往往首先考虑呼吸道疾病,而心衰可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狭窄,从而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故常将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误诊为呼吸道炎症,将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老年性肺气肿当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胸部检查亦往往将肺淤血为主的肺纹理增强理解为慢性支气管炎而作出报告。
老年人代谢水平低,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故心衰时呼吸困难一般不如成年显著。由于窦房结及整个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以及在应激情况下儿茶酚胺释放不佳或心肌对儿茶酚胺增强收缩力的反应性差,有的老年人心衰时心率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总之老年人心衰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
在很多情况下老年人的心脏病可以无杂音,而已产生杂音的心脏在心衰加重时由于心肌收缩无力,血液变缓,杂音可以显著减弱,以致听不到;肺内哮鸣音及水泡音明显时又往往掩盖杂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脏病心衰的诊断。
2.2误诊病例具体分析
2.2.1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本文中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病人均以哮喘、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程度可轻可重,其状态与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极相似,易被误诊。但心源性哮喘多有明确的心脏史和心脏病特点:如心界扩大、心律失常、心前杂音、心电图及X线方面的改变;哮喘多在体劳、情绪激动、夜间发作或加重,只要注意这些资料还是能够正确诊断,避免误诊的。临床实践证明,既往无支气管哮喘史,6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哮喘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的,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年龄要年轻的多,罕有60岁以后发病者。牢记这一概念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2.2.2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本文中2例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均以反复喘息、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些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功能长时期徘徊于衰竭边缘,心衰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季节变换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心衰,此时出现喘息、咳嗽、咳痰,经充分休息及抗炎治疗后,呼吸道炎症消退,心脏负荷减轻,心功能改善,上述症状又逐渐消失。如此反复发作,加上高龄者常见老年性肺气肿易被当作阻塞性肺气肿,极易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而事实上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心功能反复恶化与好转。如果对上述误诊病人详细询问病史、查体,结合心电图及X线等检查则会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心脏损害在前,呼吸道症状在后,两者之间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
2.2.3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本文中1例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病人,主要表现头晕、体乏、注意力不集中。老年人心衰时可造成脑供血不足,表现脑缺血、缺氧症状,如头晕、体乏、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等[1]故易与脑动脉硬化症相混淆,因此老年人头晕、乏力、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应想到早期心衰的可能[1],避免误诊。
2.2.4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本文中误诊为胃肠道疾病1例,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纳差、食欲减退,给予吗丁啉治疗无效。发现误诊后经充分休息、强心、利尿治疗后上述症状不久消失。心衰时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起腹胀,不思饮食,极易与胃肠道疾病相混淆[1]。遇到此类病人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辅助检查,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误治。
2.2.5误诊为支气管炎本文中6例误诊为支气管炎病人,主要表现是咳嗽或伴咳痰、喘息、消炎治疗效果不佳。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因心功能差,当夜间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支气管痉挛;回心血进增加,肺淤血加重,增加了心脏前后负荷,故出现咳嗽或咳痰、喘息。此时如果临床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对咳嗽等症状的认识及分析不深入,加上询问病史及查体不详细,易被误诊为呼吸道炎症[2]。由此可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是何等重要,在实施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而且还会发现这类患者有以下特点:(1)咳嗽、咳痰、喘息多在夜间、平卧或体劳时发作或加重,坐位,休息或白天轻。(2)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3)肺内水泡音多随改变其位置,左侧卧位啰音在左侧,右侧卧位啰音在右侧。(4)消炎治疗无效。而上述四点增提示左心功能不全。掌握重视上述资料后可与炎症相鉴别,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27.2±1.3)岁;患病时间:3~67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1.4±2.7)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27.9±1.7)岁;患病时间:2~6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23.4±2.9)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在参与研究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①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叮嘱患者进行合理休息,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况设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叮嘱患者降低盐的摄取量,并叮嘱患者多食用含钠高的食物,除此之外也要对患者进行吸氧、排便以及控制感染等)。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心理因素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故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监护以及治疗的相关情况,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健康教育:定期向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基础知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并教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家庭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并进行定期巡诊、建立巡诊档案)。
1.3观察指标: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主要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以及住院时间)。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采取病房内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非常满意+满意计算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难度较大,曾有相关报道称,该病症的病死率已达30%以上,而该病症的猝死率也已达到28%[2]。而对其进行一定的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效果。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预后效果[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上进行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较为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焦虑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关键词】非洛地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07-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性疾病。伴随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同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明显上升,因此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2例,进行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联合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162例,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选择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常规组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50±3.50)岁;非洛地平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50±3.5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患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药物过敏等情况。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 常规组患者80例,采用常规性治疗;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分别进行抗生素、止咳、化痰、氧疗治疗,在患者病情加重或是必要时可短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在发生左心衰竭时可适当应用洋地黄治疗,但应谨慎应用利尿剂药物,在用药过程中,注意保持水电解酸碱平衡。
1.2.2联合治疗: 非洛地平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常规治疗措施和用药方法与常规组相同,同时进行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一次一片,一天一次。
1.3疗效评价的标准: 在进行1周的治疗后,依据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心功能改善II级为显效;I级为好转;没有心功能改善的患者是为无效治疗[1]。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对比临床疗效: 非洛地平组患者显效72例、好转6例、无效4例,临床有效率78(95.12%)明显优越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显效54例、好转8例、无效18例,临床有效率62(77.50%),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 非洛地平组患者治疗前存在心悸、气短82例;哮喘、哮鸣音患者78例;肺部罗音及下肢水肿患者75例,治疗一周后缓解率为77(93.70%)、78(100.00%)、74(90.24%)均明显优越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心悸、气短75例;哮喘、哮鸣音患者72例;肺部罗音及下肢水肿患者79例,治疗一周后缓解率为58(72.50%)、45(56.25%)、50(62.2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已公认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标准治疗。钙离子拮抗剂(CCB)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一般避免应用于收缩功能障碍的CHF,然而是否所有的CCB 对心衰患者都有不利的影是微生物或酶直接转化,或利用氧化还原酶、合成酶、裂解酶、水解酶、羟化酶、环氧化酶等直接从前体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各 种复杂的手性化合物[3]。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曾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纪元。近20年来 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证 明血管扩张剂不仅改善心功能,而且增加心肌活动能力,延长病人存活时间[4]。作为血管扩张剂之一的CCB 类药其药物学发展迅速,新一代更高效、长效、副作用小的制剂不断涌现。非洛地平作为第二代二氢毗吮类CCB对小动脉平滑肌力和心脏传导无直接作有高度选择性,治疗剂量对心肌收缩用,是用于 CHF 治疗的较为理想的CCB[5]。
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2例,进行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联合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结果显示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无不良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上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治疗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英.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分析[期刊论文]-北方药学,2011,8(1):43-44.
[2] 曾韬.对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探讨[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135-137.
[3] .徐利.郭俊 强化利尿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的疗效研究[期刊论文]-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1).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联合用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的剂量和安全性。方法;3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除一般治疗外,以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基础加用美托洛尔,必要时使用洋地黄进行治疗。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剂量达到最大耐受量(靶剂量)维持。结果:38例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美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靶剂量维持用药,而双氢克尿塞和地高辛症状缓解后以小剂量维持,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
众所周知,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当今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的联合用药。本院2006年5月以来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笔者对其四联药物治疗的剂量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55~83岁,平均68岁。住院时间8~48d,平均15d。入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I级6例,Ⅲ级26例,Ⅳ级6例。基础疾病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28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
1.2方法
除一般治疗外,以利尿剂和ACEI为基础用药。利尿剂根据肾功能情况选用,重者用速尿20mg,轻者用双氢氯噻嗪25mg,1次/d,水钠潴留严重者可联合使用或静脉用药。卡托普利以小剂量12.5mg开始,3次/d,合并高血压者以25mg开始,达有效剂量后7d逐渐增加,靶剂量为25mg,3次/d(个别病例达50mg,3次/d)。在上述两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6.25mg开始,2次/d,在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的基础上,每2周逐渐递增1倍剂量,达到靶剂量维持(平均25mg,2次/d,个别病例为37.5mg,2次/d)。为防止血压下降过快,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间歇使用(即先用卡托普利2h后再用美托洛尔),切勿同时服用。心功能Ⅳ级者先用洋地黄等药物治疗改善至Ⅱ、Ⅲ级后再加用美托洛尔。地高辛采用维持量0.125mg,1次/d,心功能Ⅳ级者酌情静脉使用西地兰。
2结果
本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其心功能也得到显著改善,其中6例心功能Ⅳ级患者治疗后1例为心功能I级,5例为Ⅱ级;26例心功能Ⅲ级患者改善为心功能I级20例,I级6例;6例心功能I级患者均改善为心功能I级。
3讨论
关键词 NT-proBNP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 h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 C H F)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右心衰和全心衰。是由于原发心肌病变和心室容量或压力w负荷过重,从而引发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脏排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清NT-proBNP是ESC《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诊断心力衰竭具有特异性的肽类激素。
1 NT-proBNP的生物学特性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由日本学者Tetsuji Sudoh在1988年,首次从猪脑内分离得到一种具有强力的利钠、利尿、扩血管和降压作用的多肽,命名为脑钠肽或称钠尿肽。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人类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其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900一1000个核苷酸组成,BNP分子内部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环,不同种属间稍有差异。目前,BNP的临床作用主要作用有:(1)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肾血流量(2)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及心室舒张术期压力,提高心输出量和改善舒张功能。(3)抑制肾素及醛固酮的分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和促进排尿,增加钠排泄。(4)抑制纤维母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系膜细胞的增生、肥大,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
氨基端脑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epeptide,NT-proBNP)是脑尿钠肽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无活性肽段残片,由7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500,体内半衰期是1~2h,而BNP在体内的半衰期仅为20 min,并且,血浆中BNP的浓度比NT-proBNP低,前者仅为后者四分之一。离体后NT-proBNP稳定性明显增加,常温可保存达72h,它所具有的体内半衰期长、体外稳定性高、变异小的特点使其更有利于实验室检测,临床试验发现常规抗心衰药物,例如硝酸酯类,地高辛等对其影响很小,因此,NT-proBNP比BNP更能反映心脏功能受损的情况,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2 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
当发生慢性心衰时,心容量负荷和心压力负荷会升高,心室心肌发生重构,压力越大,心肌受到牵引越大,释放的NT-PROBNP越多,随着心肌细胞损伤的加重,心衰程度也相应加重, 提示NT-PROBNP水平的多少与心衰分级呈正相关,有实验证实,在CHF患者中,NT-PROBNP的对心衰分级和预后判断价值中远高于其他神经内分泌指标(如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及内皮素等)。外学者研究认为血清NT-proBNP是心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特异性标志物,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分级及预后判断的精标准。国外学者Evans在慢性心衰患者实验中发现NT-proBNP是急性心衰很强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衰治疗有良好反应的患者,其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监测NT-proBNP不仅简便操作,更减少了不良预后,更能监测和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欧洲弗明汉心脏病研究所2004年做了NT-proBNP在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对比研究发现,监测NT-proBNP在心衰组的住院时间比普通临床组不监测NT-proBNP的住院时间下降了23%,治疗总费用下降了26%。由于NT-proBNP不能主动自我清除,只有在肾脏、肝脏、肌肉内等才能被清除掉,当NT-proBNP相应的清除器官发生病变,导致NT-proBNP清除率下降时,血浆中NT-proBNP水平会上升,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应考虑NT-proBNP代谢因素。NT-proBNP之所以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心衰诊断,主要由于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排除价值大于诊断价值。目前,临床上通用的心衰排除诊断标准为:门诊患者NT-proBNP
NT-proBNP除了应用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外,也常用于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病人,心衰患者的危险度分级,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评估,心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监测,心衰患者的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并且在心血管疾病中逐渐被认识和普及,被ESC等在内的众多指南均推荐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3小结
心力衰竭是以进行发生的炎性应答反应为特点,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已经被普遍使用在指导心衰的治疗中,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心衰后,血清或血浆的NT-proBNP水平会下降,因此,临床监测NT-proBNP水平来指导药物治疗,不仅提高了心衰的诊断率,降低了心衰的死亡率,而且有效地延迟了首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时间。由于CHF也是一个炎症过程,如果能对心衰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加以监测,以及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对CHF的防治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炎症因子IL-6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异性虽不如NT-proBNP,但它们较TNF-#叮CRP等能更早地反应CHF的发生。这两者的检测方法均具有较低的成本、精确度高及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临床应用。联合进行检测可提高心力衰竭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对临床医师予以心衰早期恰当干预和评估,阻止CHF的进一步恶化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冬利,刘音.氨基端脑钠肽前体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9):75-77.
[2] 杨靖,胡琼,氨基末端钠尿肽NT-proBNP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2(1):76-78.
[3] LY HQ,KintaneAJ,Murphy SA ,Buros J Cannon ChP Braunwald E,etal,Association of platelet counts on presentation and clinicl outcomes in ST-elevated myocanrdial infarction [J].Am JCardial 2006,98(6):761.
[4] Jankowska EA,Ponikowski P,Piepoli MF,etal. Autonomic imbalance and immune activ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pathophysiological links[J] .Cardiovasc Res,2006,70(3)434-445
短篇
(f0002)体外反搏治疗冠脉支架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 陈志君 丘军 王清红 芦少蓉
基础研究
(705)催产素诱导去分化脂肪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英文) 杨华 陈连凤 沈珠军
(711)激活notch信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谢雄伟 马树人
(715)诱导型环氧合酶高表达增加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 李岚 樊民 倪灿荣 梁春 任雨笙 吴宗贵
(719)红景天苷对内毒素诱导的raw264.7细胞损伤拮抗作用的研究 李莺 张静 赵澎涛
(723)一种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宗刚军 吴刚勇 夏阳 陈景开 陈满清 王璐璐 石屹城
(727)gik对缺血/再灌注犬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何蓉 姚德厚 董玲 高峰 王春梅 李源
临床研究
(731)β_2-微球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张斌 柴仁杰 魏薇 陈小琳 李晨曦 王峰
(734)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预后与超敏crp水平的关系 彭毅 蒋桔泉 陈志楠 李志刚 龚志刚 卢青 丁世芳
(737)河南地区冠心病患者apob/apoa-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王宪沛 李炜 高传玉 李牧蔚 顾爱丽 肖文涛 晏娟娟
(741)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 惠玲玲 张卫泽 陈永清 马凌 韩娟萍 张玉秀
(744)n末端脑钠尿肽原预测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心脏事件的价值 龚卫琴 高德伟 王蓉 李文兵 卢文宁 刘朝阳 蔡毅
(748)心力衰竭患者6949例在院30d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尹巧香 赵玉生 侯晓平
(752)不同类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脉灌注压的临床分析 陈超峰 王珂
(755)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比较 韦彩雯 李宏松 章敬玉 姚能才 窦存芳 石来新 卢英民
(758)脑钠尿肽作为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患者筛选指标的临床意义 周缨 陈宗建
(761)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返流与心房纤颤的关系 张治平 刘入源 刘成伟 陈国洪 苏??
(763)运动平板试验duke评分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 王爱萍 马明 侯瑞 张焕轶 吴云 李惠娟 宋玮
(767)延长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吴久健 姜大春 尹刚 虞慎也 吴鹏 石国芹
(770)右心室流出道
间隔部起搏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 鲜玉琼 郑昌柱 金环 陈静 王玉华 徐迎辉 居海宁
(775)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对血浆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的影响 刘东 李定武 张智喜
(779)胺碘酮与胺碘酮联合用药治疗心房纤颤疗效的比较 陈士良 辛卫鹏 高谊
(78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早期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剂量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史文冰 付道存 郑效坤 王颖
(786)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对小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郭素峡 羊镇宇 王如兴 肖践明
(790)64层cta结合血清mmp-9、scd40l评价冠脉临界病变斑块成分及稳定性 任丽 王阶 冯玲 赵晶 康德强 刘贵建 冯雪
(794)糖尿病对应用视网膜血管直径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董昕 兰琳 谢芳元 田刚
(798)肺开放通气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婴幼儿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赵? 赵荣 马超 李继科 贺清 张鑫浩 郑云
(801)成人功能性单心室的一期fontan手术治疗 周庆 潘俊 李庆国 武忠 王东进
综述
(804)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毕学苑 贺熙 臧伟进
(807)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相关通道与血管重构性疾病 李慧颖 张毅 杨绍松 董玲
(811)压力测量的历史、血流储备分数概念的诞生及导丝的发展 李强 张钲
(813)u50488h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保护作用 王倩梅 樊荣 郭海涛 裴建明
(817)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亓维东(综述) 宿燕岗(审校)
短篇
(820)tnf-α刺激下rna结合蛋白hur在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柏丹娜 高群 高延 张隽 卫国 刘媛媛 王海昌
(822)小剂量螺内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杨省利 潘军强 张殿新 郭文怡 李妍 陈英 艾美梅
(824)不同穿刺方法经腋静脉安置永久心脏起搏电极的比较 黄显华 李金源
(825)芪丹通脉片治疗高脂血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刘雅 肖茜 马静 李军昌
(827)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窦内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马可忠 严晓娟 刘娟 汤永谦 刘文卫
(829)圣脑康丸预防快速进入高原急性高原反应效果观察 宋红儒 李红梅 叶季鲜 张小瑞 费晋秀
(830)基于web of science的心脏性猝死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张松涛 李毅 刘迎雪 王栋
无
【论文摘要】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与研究在县级以上医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大多数乡镇基层医院AMI的治疗尚处于监护治疗阶段。本文旨在评价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该方法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前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溶栓治疗组: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入院进行深栓治疗的AMI患者49(男30,女19)例,年龄39~75岁,≥70岁14例(29%);均符合文献[1]中的病例选择条件。对照组: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入院的发病12h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48(男29,女19)例),年龄46~76岁,≥70岁14例(29%)。两组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发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溶栓治疗组:首次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3g,以后每天0.15g,5d后改0.1g,长期服用;尿激酶(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6.7~25mkat(1mkat=60U)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治疗12h后给予低分肝素钙(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68~103μkat腹壁皮下注射,每12b1次,连用5d;其他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吸氧、卧床休息、心电监护、镇静、止痛及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
1.3 观察指标 溶栓治疗组:①胸痛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肺、脑、肾、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出血情况;②溶栓前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h内每30min复查1次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心电图1次;连续7d,而后每周1次,出院前复查心电图1次;③溶栓前及发病后6、8、10、12、14、16、20h查肌酸激酶,以后每隔1~2d复查1次,直至恢复正常;④4周内的心脏事件、病死率、心功能状态;⑤每周监测1次血小板计数。对照组:临床症状及体征,4周内的心脏事件,病死率,心功能状态赞等。
1.4 冠状动脉再通评价指标 参照文献[1]中的间接指征。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 溶栓治疗组为69%,其中发病6h内溶栓的再逼率为74%,发病6~12h溶栓的再通率为51%;年龄
2.2 发病4周内心脏事件和死亡情况 溶栓治疗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22%),其中心力衰竭4例,室壁瘤4例,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速型房颤1例,死亡4例(8%),死因:心脏骤停3例,心力衰竭1例。对照组发生心脏事件25例(52%),其中心力衰竭8例,心源性休克3例,快速型房颤3例,反复心绞痛3例,室壁瘤6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亡11例(23%),死因:心脏骤停5例,心力衰竭2例,快速型房颤1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源性休克2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
2.3 不良反应 溶栓治疗组:牙龈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轻度咯血1例,血尿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发生致命性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为12%。
3 讨论
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12h内的AMI患者具有明显益处。本文总结发病≤12h的AMI患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为69%,其中发病≤6h溶栓的再通率为74%,发病6-12h溶栓的再通率为51%,疗效与柴小齐等[2]报道相近。入选病例中
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心肌梗死的早期病死率[3]。本研究中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显著降低了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且未发生致命性出血副作用。表明该方法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事件一: 中药治心衰获循证证据
芪苈强心胶囊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中药,该药具有两大方面特点。第一,该药同时具有强心、利尿、扩血管的作用,可以同时发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强心药等四大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既可以解决患者成为“药罐子”的痛苦,还能减少医疗费用;第二,对心衰可以标本兼治,能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控制心衰关键点,阻断心衰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为了进一步评价芪苈强心胶囊的疗效和安全性,由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黄峻教授牵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23家综合三甲医院历时15个月,选取512名患者,完成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
此次循证医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标是心衰患者血清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这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衰诊断首选指标,也是评价心衰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患者血清中NT-proBNP的水平越高,就说明心衰的程度越重。心脏病学界认为,常规治疗慢性心衰即使是世界医学界研发的新药如果能把NT-proBNP的水平降低30%以上,说明疗效已经非常突出。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中有47.95%的患者NT-proBNP水平降低达30%以上,对照组仅有31.98%的患者NT-proBNP水平降低30%以上,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远远超过对照组。
同时,该循证研究还证明了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2.03%,改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多22米,明显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下肢浮肿 、乏力疲劳等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患者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等)发生率。这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逆转心衰进程、治疗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有良好治疗作用,可以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慢性心衰。
[事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院士:芪苈强心胶囊的试验按照当前公认的科学发展规律开展研究,使中医药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过去中医药仅依据患者主观感受,缺乏科学的客观指标,也缺乏相应数据的严格统计和对比分析,导致疗效难以判断,无法揭示中医药的科学本质。芪苈强心胶囊的研究对国内中医药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走向国际化,让西方重新认识了东方的中医药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芪苈强心胶囊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疗效确切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为传统中成药走向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本研究是迄今为止完全遵循国际循证研究规范进行的首个国内多中心中药治疗心衰的研究,为今后开展大规模改善预后终点事件研究开创了先河。该研究不仅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更大意义在于严格践行以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药疗效,必将成为中药国际化之路的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该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结果,具有示范意义。传统中医药存在的前提是疗效,而疗效评价的关键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我认为,传统中医药应敢于接受现代科学方法评价,得出信服证据才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所以要善于传承中医精华,并采用现代科技发扬光大,这个过程至关重要,显然芪苈强心胶囊做到了。
事件二: 循证研究结果得到世界认可
今年6月,芪苈强心胶囊循证医学研究的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该杂志在世界医学界影响巨大,是西方研究心血管疾病及其治疗药物最权威的杂志,影响因子高达14.156。该杂志专门为芪苈强心胶囊的开创性研究撰写了题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的评论文章,评论称,这项富有前景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该研究开启了心力衰竭治疗协同作用的希望之门。
该以后,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今日医学要闻》刊登评论称:“复方中药有助于心力衰竭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不多,我们高兴看到了用严格的临床试验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医药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英国心脏病杂志》则评价称,这一振奋人心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新的选择,芪苈强心胶囊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疗效确切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循证医学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国际影响,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事件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循证研究,可喜可贺。一直以来中药组方包括多种药材,所以如果按照西医的理论来揭示中药的成分似乎有些困难,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展现出改善相关指标的临床疗效,逐渐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评论也很客观,表明了中西医协作治疗心衰打开了国际认可的希望之门,这是一条很好的中药国际化践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