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0 14:5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孙权劝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
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七年级上册《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本注释:“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白色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译文应变更为“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课本注释:“空乏,穷困缺乏。”“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显然不妥,注者就添加“穷困缺乏”二字强释。笔者每每读到此处,总有点感觉不通畅。“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行”乃“行为”之意。其实,只须将句子的停顿画在“行”的后面,便迎刃而解其意。因此,应该这样注释:“使他本身受到贫困之苦,使他行为受到阻挠干扰。”
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课本注:“请,询问。”“请”在文言中它没有“问、询问”的意思。一般“请”为“请求”的意思,并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求别人怎样;另一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怎样。从课文内容看,此处“请”字的用法属于第二种,全句意思应该是“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因为据前面所述,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曾主动请求为他治病,然而蔡桓公都没有批准,直至桓公病入膏肓,扁鹊才“望桓侯而还走”,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不请求为他治病,当然可以“不再询问”或“不问”,但将“请”解释为“询问”纯粹错误。又如此册中的《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课本注:“专其利,独自享有这种好处。”“专”的本义是“纺锤”,借用为“专一”、“专独”、“专擅”之“专”。在当代诸家辞书中,“专”没有享有的意思。“专”由其“专独”义可以引申为“独占”、“独享”义,其意思也重在“独”而不在“享”。因此,课文中 “专其利” 应解释为“独占这种好处”。因为当初听说捕蛇可以免税,“永之人争奔走焉”,但后来不畏生命危险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蒋氏。因此才“专其利”。再则,这样解释能与下文“而吾以捕蛇独存”句相照应。课本注释忽略了代表“专”的核心义素“独”,而仅仅取其临时性附加义素“享”,所以导致错误。
九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课本注:“风烟,指烟雾。”从课文前后两分句的关系看,分明是对偶句,而且对仗极为工整。“风烟”对“天山”,“俱”对“共”,“净”对“色”。 “天山”既然是“天”和“山”两种事物,“风烟”当然也不能只是“烟雾”而已。因此,“风烟”应该正确解释为“风和云烟”。之所以不解释为“风和烟雾”,是因为“烟雾”含义太宽,“火烟”也可以叫“烟雾”,而文中所属,指的是江上景观,只可能是“云烟”而已。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对策
由于文言文与生活缺乏联系,并且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进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缺失。教师也普遍认为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无计可施。师生对文言文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便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文言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文言文与生活联系较少,使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意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偏离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使其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目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取重点进行背诵,将拿分作为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出现困难。第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将文言文逐句进行讲解、分析,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翻译文言文的情况,而学生在讲台下奋笔疾书将教师翻译内容一字不落的记在本子上中,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如同填鸭,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味地盲目记笔记,很多内容都没有掌握,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造成学习困难、教学困难的局面。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策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分析教学难点,并根据教学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加强学生阅读与积累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阅读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印象。根据阅读内容相关情境可以将文言文的大概意思揣摩出来,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主观意识。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学生对文言文中相同文字在不同语言情境下的含义能有更深的了解。例如,文言文中“妻子”一词,教师要求学生对此加以解释,学生会说“男性的配偶”。其实不然,古代人口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儿女”。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中的难点进行辅导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通多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还有效的提高了文言文教学效率。
2.2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难点讲解透彻之后,学生没有及时的巩固背诵,导致所学知识很快被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使其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掌握。例如,教师应在本堂课开始之初,抽出时间对学生文言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科学的学习文言文,使文言文的教学难度降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2.3培养学生自主翻译习惯
由于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都是教师翻译文言文,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这使文言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教师在学生的翻译中给予适当的辅助。例如,在《木兰辞》的教学中,教师领读之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章两遍,并对文章加以翻译,在学生翻译过程中允许其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经过努力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章加以翻译,再配有教师的辅助,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的了解,并对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在自主翻译的同时对文言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还对中国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有利于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2.4培养学生知识梳理能力
由于文言文语言表达比较复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字的发音不尽相同,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生于某年”“于今十年”,两个句子中都有“于”,而前者意为“在”后者意为“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将有规律的文言文知识不断的梳理、归纳、总结,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进而通过科学高效的实施,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确保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教学中具有很多的难点,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较低,无法高效率的开展文言文学习,影响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积极的分析原因,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包安芳,苏立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技能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
【2】贾建堂.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3】朱广龙.如何走出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之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四重四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0)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掘出更多更有效地方法是笔者多年来的思考。在下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童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或以小品文、或以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的课本之中。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应试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师搞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朗诵功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俗语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施文言文的朗诵教学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及发展的能力,是笔者在这个部分重点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觉,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继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诵教学的实施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朗诵功底,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实施朗诵的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加以指点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和获得提升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进行文言文的朗诵,然后教师在巡视的同时注意听学生的朗诵,发现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纠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朗诵教学分析。这样的方式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实现了在针对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教学,这样必然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配以背景开展朗诵
配以背景开展朗诵主要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这样的方式则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强学生语言感觉。
例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的朗诵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配以虫鸣鸟叫的声音背景以及富有色彩感的乡村图片继而更好地实施朗诵教学。
朗诵教学的实施在以上两种方针并举的情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自信心。这些都为有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文言文内部的字、句的现代含义的阐释,却总是忽视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主旨。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出来趣味。皆有对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这种情趣的表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这篇文言文。
而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阐释文章所传达的内容。
例如:在《童趣》这篇文言文中,作者就这样写道:“余常于土墙凸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一段,这是作者在对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的回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有些学生就会选择对这个情景再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来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情景再现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充满趣味化又充满现场感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也将实现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
所谓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施的一个教学步骤。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化服务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一种表现。
此外,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梳理文义,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诵以及请教教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上好了《童趣》这一课。而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也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投入得以有效地发展和提升。
所以,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深化,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7期
[2]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6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30%左右。文言文对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有着直接作用。同时,学习文言文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欣赏品味,增强学生的语感等。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觉得文言文语言绕口、内容枯燥,对其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初中生觉得文言文离我们很远,内容古老,词义生僻,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达不到其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已经刻不容缓。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以兴趣为着手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学生行使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进而增强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文言文总是缺乏兴趣,觉得其语言枯燥、内容古老、字词生僻等,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出“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凸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这一传统教学现象,以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认知为基准点,以兴趣促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导入激趣,诱使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知识。如:在学习《木兰诗》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爱看的花木兰电视剧和小品视频来引入,进而提出问题:她为什么从军?在从军过程中别人会不会发现她的身世?以此为悬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还原“历史内容”。
二、巧用语文教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取和安排是结合大多数的初中生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是教师结合新课改,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且教材的安排也不是绝对性的就适合所有初中生,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整合。笔者在教学中优化和整合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教材,通过教材本身选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巧用教材,借以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促使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有效形成。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就“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笔者采取归类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即:首先,将文章中涉及到的“互文”修辞内容单独列出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次,让学生总结这样修辞手法的特点:这里说的“东”、“西”、“南”、“北”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方位,“将军”也不是战争意义上的将军级别,只是一种“统称”。再次,在学生就自己对互文修辞手法的认知和了解基础之上,开展“寻词之旅”:让学生找出其他文言文或者诗词里用这种手法的句子。这样,学生纷纷自主的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强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感触最多的就是古老、僵化、呆板、无趣。教师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多的是对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之后硬性的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感受不到文言文的内涵,文言文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也应相应地开展实践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一定的民族精神。
笔者在教学中,将文言文教学内容与时代性相结合,结合学生的智力特长以及个体的自我追求和需求来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活化文言文教学。如:首先,改变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将其与现在最为热门的“嘻哈音乐”相联系,诸如:周杰伦的系列歌曲都是改编自传统文化、文言文等,也鼓励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为音乐进行展示。其次,笔者举办文言文改编实践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改编的内容进行展示,相互之间进行学习等。以这样动态的形式来弥补文言文本身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时代性以及文言文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增强自我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范畴,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技能的提升有着推动的作用。教师应不断的探究文言文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力桥. 中国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传承与开拓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镇”,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将从如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发,寻找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异化:文言文教学改革之痛
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素,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于是有的教师积极与新理念接轨,跳出传统教学中字字讲解句句逐条翻译的窠臼,在文言文教学中独尊人文性,结果矫枉过正,完全忽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大谈思想教育、人文熏陶,语文课变成了政治思想课,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二、传承:文言文教学坚守之美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人,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不需要教学文言文。文言文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瑰宝,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更应向优秀的传统文化靠拢。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古文化知识的积累,那么传统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有必要传承。
1.将字句落实进行到底。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标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给出了明确而且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必需的。
2.将美文美读贯彻到底。传统教学中的一大法宝就是朗读,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文言文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迥异,所以最基础的是要学生读准句读,读顺课文,只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辅以教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笔者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贯穿文脉的导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辅以提示的背读,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诵读氛围,学生在多种朗读中走进苏轼,触摸苏轼的脉动,感受了文豪的复杂心境。
3.将文言积累坚持到底。有“言”的积淀,才有“文”的熏陶。文言文的积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积累,二是经典诗词、名篇佳作的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古今异义词尽量结合语境理解记忆、一词多义的词则联类积累、古今使用广泛的词则采用内外勾连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二是多背诵经典诗词、名篇佳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拓: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文言文不是古板的代言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也有所提高。
1.灵透的文本解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文言文的精华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灵透的文本解读是积淀学生文言知识、濡染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文言文文体的特点,把握好文言文“言”的解析与掌握,鉴赏品味文言文“文”中的诗情,让文言文焕发生命力。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组织班级同学讨论: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过隐居的生活,可他的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建功立业。这样的讨论,学生始终立足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对教参上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刘禹锡形象的挑战,这样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使课堂有了一丝新意。
2.灵动的语言品味。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言的文采才会凸显。语文的课堂,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让学生比较去掉“与”字后和原文的不同,通过交流发现,改了后,没有味道,原文给人的感觉是张岱仿佛想把自己也融进苍茫宇宙中,原文的句子写出人很渺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张岱这个人是不顾世俗世界,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努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透过对文字细致入微的玩味,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语文课就会充满语文味。
3.灵活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让工具化的知识变成生命的世界,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因此,灵活的教学形式非常重要。如笔者听一节文言文《狼》的公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创新思维,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杀狼图”,这两幅图被老师有意设成错误的,老师由此引导学生学习: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按照课文眼睛是闭着的,从课文中“目似暝”看出来。“暝”的意思是“闭眼”。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文中写的狼为“意暇甚”,即装出悠闲的神态,而图中狼的神态凶形毕露,不符合“黠”的特点。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该劈在狼的头颈,原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是头的意思。
生:最后应该是砍在狼的大腿上,“断其股”,“股”是大腿。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璧合,哪怕是学生畏惧讨厌的文言文,也能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文言文的学习焕发青春的活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去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教法必定要传承与坚守,加上有机融合创新,这样文言文的课堂才有“文言味”,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庆龙.让文言文教学奏出和谐的音符[J].语文教学之友,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