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会计信息化

高职会计信息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会计信息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会计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导向;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各高职院校均将其作为会计发展的一个分支,甚至作为一个专业。随着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开始与企业管理进行融合,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会计信息化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岗位技能为核心。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课程内容应用型不足和师资队伍匮乏等种种不利因素,造成了企业会计人才聘用信息能力需求与毕业生信息化能力局别相脱节的局面。因此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该的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的需要。针对会计信息化当前在岗位应用中的重要性,我们对会计信息化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为了突出会计信息化的职业能力培养,就必须改革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的构建会计信息化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性、创新性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化课程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

1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只讲授财务软件的单机版操作,无法满足角色扮演教学,单机版操作不能分别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员、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等角色,然后指导他们每个角色在整个经济业务的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单位已经使用了网络版的财务软件,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相同,但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人才的应用,不愿意员工有过长的工作适应期。企业更希望员工进入企业后,就可以独立从事具体工作,这样网络版财务软件的应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到信息系统的课程。在企业管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会计人员不但要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还要进行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所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与学习必不可少。而学生在校期间不接受系统的信息系统的学习,大大制约了其今后的发展。

1.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够合理。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很难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会计信息化教学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讲,在讲授内容上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人才需求角度有缺口不能很好的密切衔接;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显得更加的枯燥无味,同时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演示操作,不能很好的强化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1.3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训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信息化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硬件方面,虽然,在许多高校建立了手工会计模拟室和信息化会计模拟室,但并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要求。教学材料方面由于会计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经常都会有一些变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化比较频繁,而这些变化会引起会计实务工作许多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在信息化教学中所采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却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现有的许多会计实训教材比较陈旧,漏洞也较多,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另外我们信息化实践教学基地还不完善,学生要想接触真实的企业会计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措施

2.1会计信息化教育目标更新

会计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是紧跟当前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当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可能终身受用。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者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国家教育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要求以及国家当前对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要求具体地说是培养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参谋型人才;能教育的要求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型人才。而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了会计、计算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的综合性课程改革目标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同时符合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的要求。从教育目标上进行根本改革,使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能力,又有素质,毕业时符合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胜任就业岗位。

2.2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重组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应仅仅围绕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技能要求将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来组织,注重能力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训教学内容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企业应用型强而在教学环节中又容易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查漏补缺,同时重视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环节对会计信息化信息的反馈将其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

2.3会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环节的改进

教学手段信息化,将慕课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中来,改变传统的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2.4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73-02

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作为实现会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发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实践能力的考查依据。在社会与企业信息化管理日益普及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信息化管理工具优秀人才的呼唤更是越来越强烈。目前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已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更加强调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会计信息化要求我们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处理企业基本财务业务的信息化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置脱节。实践课程安排往往过于独立,一般安排在学期的期末实训周,且实训的内容形式简单,不能把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基本采用“1+1”两条线路模式。一条线是财会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预算与控制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传统课程设置模式是先讲解手工环境的会计原理与实验,随后再单独设置一门或两门会计信息化课程来完成会计业务的处理,传统教学计划中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时数一般偏少。

2.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只是在局部强化会计操纵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没有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财会实验教学中只涉及了财务软件的模拟实验,缺少相应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计算机审计及ERP管理软件等课程的大型、综合实验该模式将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隔离开来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学生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要建立特色鲜明、“教”、“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就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的递进关系,做好课程设计,设置符合市场和行业的需要的课程模块,构建严密衔接、前后呼应的实践教学平台。

1.ERP沙盘模拟实训体系的构建。该实训主要解决“ERP是什么”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实训凭借其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战性、竞争性、综合性、有效性的特点,正被各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所认可和接受。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因其教学方式的新颖性而为大家所关注,几乎成为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首选。会计业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理解是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基本要求。而ERP沙盘模拟实训是学生全面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平台,在ERP沙盘模拟中,会计业务占有核心位置,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理解各项业务的发生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2.一体化会计软件综合实训。该实训主要解决“会计软件怎么用”的问题。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下来进行会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成熟的会计软件涵盖资金流运动的全部过程,包括应收、应付、存货核算、银行对账、总账、报表等模块,通过该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整体掌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目前国内众多高校会计软件的实训主要是分模块独立进行的,数据量小,周期短,并且数据不够连贯,没有将完整的财务业务数据实施到软件中,这样对各模块之间数据的联系和模块控制关系理解不深。本实训将进行至少两个周期的数据录入。数据覆盖企业管理的所有主要业务。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供应链管理,将采购、销售、库存模块纳入信息化管理中,将资金流与信息流统一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对软件的学习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功能,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企业经营的连续性。

3.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该实训解决“会计软件怎样设计“的问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一部分是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因此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尤为重要。本实训基于前面介绍的模拟企业综合业务实训的业务进行数据调查和业务流程分析,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亲历亲为的实践,对被调查的仿真企业十分熟悉,避免了以往的通过查资料或凭空想象来分析业务。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相对有限,因此设计的系统相对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要简化许多。主要是将所学的系统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综合运用。设计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功能模块图。设计出关系数据库以及进行程序设计。最后进行系统功能的测试。本实训中设计的会计系统将由多名学生协作完成,可以按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阶段进行分工,分别承担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程人员、测试人员等角色,也可以按照业务范围进行分工,分别承担应收、应付、总账、报表等不同子系统的分析设计。通过本实训让学生充分体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编写每个阶段的文档资料,并且保持各阶段文档之间连贯性。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任何一个系统的成功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靠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来完成。

4.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实训。该实训解决“企业怎样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该实训培养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咨询和实施能力。结合企业特点制定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工作是本实训的主要内容。如果上面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训中设计的系统比较成功,功能比较完善的话,可以将此系统实施于模拟企业;否则可以选择商品化软件进行实施工作。深入分析该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并基于ERP的管理思想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对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循环和周转更趋通畅。设计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包括网络系统的实施和软件系统的实施。根据企业的部门分布和业务流程。建立网络规划方案。包括网络布线、交换机、路由器的调试,配置服务器等。其后进行会计软件的安装调试,然后进行系统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将模拟企业一个会计周期期初的各项管理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形成会计信息系统的期初数据,录入到系统中。测试通过,初始化工作完成。本实训中指导教师应具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实际经验,系统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具有实施会计信息系统能力的学生也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因此本实训在整个实训体系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基于以上平台可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的选择。该体系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层次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实现高校学生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零距离奠定了基础。当然也需要学校加大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及实习基地软硬件设备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吕楠.会计专业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2,(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三大领域。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模式逐渐被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所取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快。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边革,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必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尤其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充分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合格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

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同的专家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定位不同,但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在会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原有的会计模式,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让我们的会计专业学生了解这一思想,掌握知识和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1实时性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较为滞后,所需信息一般要当月会计业务结束后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在当今网络环境时代,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的、传输和利用都是实时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1.2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建,它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可以随时存放会计信息的资源库。

1.3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当然,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管理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1.4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工作站都享有系统的全部功能,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

1.5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法、提供形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总之,会计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行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趋势,没有熟练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将会阻碍会计工作的进展以及影响会计数据的核算。面对当前形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出既能掌握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以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当今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课程设置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设置了相关的会计课程,但对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如: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及衔接方面不足、学时分配不合理、使学生在学习与训练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达不到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2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形势下,除了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等相关知识。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只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和管理基础知识等课程,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能力较差。

2.3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是在高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会计核算职能是如何实现的;了解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导致所学知识与会计领域发展状况相背离。

3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开设既要符合社会会计发展现状又要和学生就业相结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规范性

制定具有高标准的教学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结合社会现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出发,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

3.2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技能、信息管理等课程,尤其可以通过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中可以通过用友公司推出的ERP沙盘实验教学模式,在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需链的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同时,开设ERP沙盘实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ERP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又如何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通过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对于会计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胜任变化的会计工作。

3.3改变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课程,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多锻炼学生的能力。从传统的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看,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要通过设置教学情景,以案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4结合社会人才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今就业压力增加,很多单位在求职岗位上要求具有工作年限的会计人员,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中涉及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要熟悉会计工作业务流程,这对于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就业相对狭窄,但如何在限定条件的基础上打破这一僵局?那就要求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必须结合社会各行业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不同行业企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应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策略,建立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缩短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掌握全新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惟.浅析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科学咨询,2008.

[2]张公朴.对我国会计发展的探讨,科技资讯,2007.

[3]丁子轩.论新时期会计人才教育目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4]张福蕊,宋建梅.浅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育,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5]夏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浅议,新西部,2007,2.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7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25- 03

众所周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因此,围绕高职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是目前会计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教学各个专业领域,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会计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为会计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惊喜与震撼。

1 高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11年1月,江苏省共有77所高职院校,会计学生在校人数将近10万。我们调研组走访了苏州、南京、无锡近30所高职院校,但是调研结果却令我们深思。

1.1 人才培养目标滞后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又是高职教育的最终归宿,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教育质量才会随之提高。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没有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过去,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小,信息落后,因而培养出来的高职会计人才只要高技能就能够满足职场需求。但近年来,随着各界信息流通,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要求我们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

1.2 教学出发点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安排还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在此模式下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教学出发点不明确,高职会计教学只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以实践教学为主导。

1.3 课程体系缺少业务特色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毫无职业特色,会计信息落后,教学计划安排了大量理论课程。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这种无职业特色的纯理论知识学习与当前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就业。由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些专业的业务处理方法经常变化,高职教学课程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紧密与信息化相联系,实践课程力度加大,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会计教学体系。

2 信息化在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世界,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为教育目标要求高职教改、就业形势催促高职教改。信息化是教学改革可利用的最佳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创新的技术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现代高职教育手段大多采用信息化,信息化带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采用信息化平台教学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几年来,我们从挂图教学到幻灯教学,从投影到电子教案,从课件到模拟软件,目前校园网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和信息库的构建,都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把会计原理的讲授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在讲授原理的同时把企业实际会计模拟案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2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知识信息,这种情况下,就迫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组和更新。利用电算化,克服了传统会计课程内容存在的封闭、滞后的缺陷,使之形成知识链的内容体系。在会计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要求是:课程内容与当前企业需求技术接轨,指导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学习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当代职场需要。

2.3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势必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也要通过课外时刻学习,开展以课内为基础,以课外为依托,技能实训为拓展,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从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炼出虚拟的教学情景,从而获取所需基础知识并加以应用。这种利用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模式,有助于会计学生分行业、分岗位学习,适应当今柔性人才的社会需求。

3 信息化在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工程的实施,信息教育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教学改革中,信息化应用在很多方面,它已经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面貌,丰富和影响着会计的教学形式,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1 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影响

一、引言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一般必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根据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会计信息化”(AI-Accounting Informatization)这一提法是传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信息时代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现状。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不同于会计电算化的全新理念,是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文仅从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特征来看其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化浅析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会计信息化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是会计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在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谢诗芬教授于1999年在《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和杨周南教授于2003年在《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一文中所发表的见解。在实务界,较有代表性的是受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思想和理念影响甚深的,重点强调财务、业务一体化和与企业的管理深度融合的会计信息化立场。

笔者根据文献分析和实践印证,认为会计信息化是经由会计电算化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行动过程。它有机结合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会计学,依赖于现代IT技术再造整合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从而建立一种适应现代IT环境的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有效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而起到强化会计反映与控制作用的综合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至少应该包括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对从业人员能力的新要求

为了能较好地阐明会计信息化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1.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从传统会计电算化发展而来的,但又是与会计电算化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地位层次、系统目标、信息输入、数据处理、信息输出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不同。由此,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智能性、实时动态性、多元化等特征。

全面性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化将实现会计业务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的全面信息化;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以消除“信息孤岛”;智能性即利用现代IT技术,业务操作者和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实现网络自我服务;实时动态性确保可以实时提供动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多元化则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期间的约束,披露形式包括数字化、图形化、影音化等。

2.会计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会计信息化的从业人员可分为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操作使用人员、维护管理人员等几类。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主要培养的是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使用人员。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使用人员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会计电算化人员职业能力外,还应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技能,即借助现代IT技术进行业务和会计事项处理,特别是通过网络对会计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操作,能运用现代IT技术进行信息提取、整理并综合分析与开发利用,为企业管理充分有效地服务,当好助手和参谋。

三、会计信息化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但作为一种办学层次,既是一种学历教育,更应是一种职业教育,所以其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都把其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适应会计信息化需求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应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将以往人才培养中重视不够甚至被忽视的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能胜任会计信息化岗位的会计人才。

(二)对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能力培养中,主要以理论知识必须精通、专业技能扎实过硬、获取相应职业资格等为能力培养的要求。但却发现,完成了相应学分,取得了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甚至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却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会计信息化的能力缺乏。虽然大多都经过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也通过了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但实际上,会计电算化不是会计信息化,就算是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证考试也有过时与走过场之嫌(有的是考什么就培训什么,更有甚者交钱就可过关)。试想这样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培养如何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的会计职业能力已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能力需求,必须对会计人才的会计信息化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

(三)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各学校对会计专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主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际上不能等同于会计信息化),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又主要倾向于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际上成了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课程,会计电算化教材成了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说明手册。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变能力差,创新能力贫乏,很难适应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笔者建议,各学校一方面应改变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侧重,加强会计电算化原理的内容,同时对软件的介绍应以通用模块的功能与操作介绍为主,避免软件操作部分的手册化。应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如ERP)、企业沙盘等相关课程,并适当开设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从而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提升会计信息化能力。

(四)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大多还局限于黑板加粉笔的模式,有的学校虽然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却主要是放幻灯片,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被硬生生地撕成两张皮,没有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不符合会计信息化对人才和能力的要求。各学校应大胆地“走出去、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并与国内知名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软件厂商密切接触,大胆引进品牌知名度较高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教学软件,探索出校企合作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新模式。多媒体教学应在配有学生机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空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式的、思想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对实验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影响

现阶段,各学校的会计专业实验设施有两类情形,一类学校有会计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一类学校是在第一种情形的基础上增建了ERP、企业沙盘之类的信息化实验室。前者从实验室的建设上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教学需求的,此类学校需要加大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后者虽在实验室上似乎有了较大改善,但往往仿真性不足,实际教学案例缺乏,利用率较差,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有的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计算机加软件的做法更是使其实际效能大打折扣。

另外,大部分学校声称自己有大量的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但事实上大部分这样的实训基地都停留在一纸协议或合同上,并没有或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也极大制约了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实,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厂商和高等学校各有所长。企业厂商积累的实务经验、市场能力和其所处的真实市场环境都是教育界望尘莫及的。对于软件厂商来说,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院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双方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无疑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就各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无论从“双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一些资格证,谓之“双师”,但基本上是通过一些理论性的资格考试或认证获得的,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有“证书”缺经验,具“资格”欠能力是各校“双师”应予以正视和面对的现状。即使这样,也是数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高技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人才需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一是送出去,把教师送到企业相应岗位去历练,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请进来,学校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六)对考核形式和认证体系的影响

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由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评判考试成绩,建立公正、客观、有效的课程考试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考核形式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改变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能力考试;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鉴定的现状,加大实践能力考试比重,强化学习过程鉴定。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证体系,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各单位在招聘会计等相关工作人员时,均对其会计信息化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备较强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学生今后在会计人才市场上将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会计信息化的认证考核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我国诸如用友、金蝶、金算盘等厂商都开展了相关的认证考核,但其权威性和公认性还有待加强。各学校可与厂商进行全方位合作,厂商授权院校成立诸如“某某软件授权认证培训中心”的机构部门,为院校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其认证的权威性和公认性;

二来可以为厂商培训大量的潜在客户;三来可以帮助院校培养出能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学生。院校也可借此良机建立起符合本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律与培养模式,最终达到“课程考试”与“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的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厂商的双赢。

四、结束语

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会计人才的职业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应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会计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并运用有效的能力考核认证标准与方式,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宗祥.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区别探析[J].会计之友,2007(10)下.

[2] 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在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

1 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促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2 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申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2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 解决的途径

3.1 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3.2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第7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会计管理中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本文就现代信息数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探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应该如何加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高职;会计电算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1

[中图分类号] F232-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56- 02

0 引 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求教师能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电算化系统操作能力。但是从当前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创新,教学有效性也还有待提高,要求高职教师能够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以下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进行具体的探讨。

1 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应用的新模式,其在现代企业财栈峒乒芾碇械挠τ檬分广泛,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情况来看,为了培养更多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教育的重视,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更要保证学生能够熟悉电算化系统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当前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现状主要为:第一,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就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而言,部分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认为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只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需要锻炼学生的时间操作能力,也不需要将教学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因此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性存在较多不足;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偏向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较小,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不适合用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

3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创新对策

3.1 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重视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教育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共同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推动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3.2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影响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能够加大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学习基础知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布置一定的实习训练任务,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际的实习训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要创新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讨和实践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相互讨论和实际操作训练中掌握更多关于会计电算化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项目探究法等进行教学,均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电算化系统操作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能够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等,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信息时代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婕.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4):41-44.

[2]于峰. 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财会学习,2016(17):205-206.

[3]朱重生,胡建国. 基于“课证融通,理实一体”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5):143-145.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特点和目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客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了对会计职业判断需要的必然,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主体是会计交易事项,基础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会计人员合理准确地把握会计职业判断,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

(一)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

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比如说,有关售后回购业务的收入确认问题,掌握了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是以商品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的判断标准这一点,售后回购业务是否应确认收入就容易判断了。会计人员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准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二)相关性原则

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往往会综合权衡利弊,他们不仅要考虑企业的会计信息,还要利用相关的非会计信息。国家在利用会计息进行宏观调控时,往往会综合社会稳定、充分就业等因素全面考虑。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在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决策时,也会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地理位置、行业的预期等因素。正因为如此,可靠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不一定相关。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关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以满足企业内外部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按照政府、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流。

(三)重要性原则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但是究竟怎样的交易和事项是重要的,会计制度和新准则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四)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怎样才算高估资产和收益?怎样才算低估负债和费用?这个度怎么样把握?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五)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客观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个会计制度或者是会计准则都不可能涵盖一切经济事项。因此我国现行企业会计 准则只对会计工作提出最基本的原则,允许信息提供者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业务事项进行加工处理,这就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更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变更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政策的适应。

(六)会计估计

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未来事项的发生时间及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事项包括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及净残值率的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以及或有事项的处理等。

二、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

树立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在主观上树立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是会计人员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正确运用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新会计准则赋予会计职业判断较大的空间,这在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必须从过去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更新过去已形成的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思维方式,改变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的缺乏独立职业判断意识的思维模式,建立职业判断的思维模式,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以面对不断变化、日益增多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

(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业务素质

首先,会计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付诸行动会计人员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即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管理会计,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财政、税收、贸易、金融、法律、外语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其次,加强会计实践训练。会计人员除具备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掌握职业判断的技能、技巧并不断提高,达到能够排除干扰、坚持原则的程度,对现实中出现的复杂且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要够作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会计人员依法核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会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作出职业判断,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四)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从原则上把握问题,从实质上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它是会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

(五)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与准则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就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就企业外部监管系统而言,必须建立“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就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地提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鉴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所起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作用,应当对其加以必要的修改,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鉴于我国会计人员会计判断能力不高和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大量存在,应当修订基本会计准则,限制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备选方案,缩小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余地。